4.15《齐桓晋文之事》学案_第1页
4.15《齐桓晋文之事》学案_第2页
4.15《齐桓晋文之事》学案_第3页
4.15《齐桓晋文之事》学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3、体会比喻在文中的运用和作用,并尝试运用比喻进行论辩。学习重点1、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说理态度和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并对此有个人认识。一.知识导学(一)作家作品:

1.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与孔子并称孔孟,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能力,不仅以“辩才”著称,而且极为善辩。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4.“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二)写作背景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请用一句话来概述本文写作背景: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工具书,理解文意。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胡龁()觳觫()无以,则王()乎彼恶()知之褊()小予忖度()之便嬖()莅()中国商贾()庠序之教()吾惛()此惟救死而恐不赡()殆()有甚焉可能

衅()钟解释下列通假字:①无以,则王乎()  ②为长者折枝() ③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④盖亦反其本矣() ⑤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⑥王说,曰()   ⑦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⑧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解释以下重点词⑴莅中国而抚四夷也()⑵以羊易之,不识有诸()()⑶彼恶知之()⑷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⑸牛羊何择焉()⑹此惟救死而恐不赡()⑺于我心有戚戚焉()⑻百姓之不见保()⑼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⑽挟太山以超北海()⒀权,然后知轻重()⒁抑王兴甲兵,危士臣()()(1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按要求列举本文出现的例句:宾语前置:①②③状语后置:①②主谓倒置:被动句:三、理清文章层次结构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体论辩文,通过双方论辩阐明自己的论点。根据论证思路,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道”开始,转入说“道”。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做到。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而是“”。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了()。四、讨论思考1.以牛易羊之事人物观点齐宣王百姓孟子“不能”与“不为”之辩二者区别是什么?齐宣王属于哪一种?答:3.《孟子》善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善于洞察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结合课文,简要概括孟子是怎么洞察齐宣王的心理因势利导,让他采纳自己“保民而王”的主张的,用思维导图呈现出孟子论述的层次和流程。答:4.孟子论说的结果是什么?他在本文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图景是什么样的?你认为在当时能否实现?说明理由并思考孟子理想在当下的意义。答:5.《孟子》的语言言近旨远,生动诙谐,常常迸射出哲理的火花。其中不少被后人以最简单的短语形式总结成人们喜闻乐见的成语,流传至今。请指出下面的语段分别被概括为什么成语。A、“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概括成语为:。B、“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概括成语为:。6.翻译下列句子。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②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⑤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五、摘抄、背诵孟子的名言名句。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6、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7、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