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之长征精神_第1页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之长征精神_第2页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之长征精神_第3页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之长征精神_第4页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之长征精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一、难忘的征程长征精神永放光芒长征精神永放光芒二、胜利的原因三、永远的丰碑一、难忘的征程长征准备阶段

(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长征失利阶段

(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长征转折阶段

(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长征分裂阶段

(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长征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会宁甘孜懋功两万五千里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了战略转移。强行突破敌人的四道防线,但损失惨重。1935年1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左”倾路线在组织和军事上的领导,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后,红军以灵活的战略战术,取得四渡赤水、娄山关战役的胜利。佯攻贵阳,逼昆明,把敌人远远抛在后面,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巧渡金沙,通过彝民区,强渡大渡河,到达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红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一部,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1935年,红二方面军在贺龙等领导下,开始了长征。1936年6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同前来迎接的红一方面军在会宁会师。长征以红军的胜利告结束。徐海东率领的红25军,经艰苦行军,到达陕北与红15军团会师。遵义吴起镇

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0-1935年10月19日,历时1年,行程2万5千里,转战11省。出发时人数为8万6千人,到达陕北只剩约6千800人.红二方面军从1935年11月19日-1936年10月22日,历时11个月,行16000里,转战10余余省。出发时共21000人,剩13300余人。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5月上旬-1936年10月8日历时近1年半,出发时为8万余人,剩33000人红二十五军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1935年9月到达陕甘根据地。出发时2900多人发展壮大到3400多人一、难忘的征程长征精神永放光芒(一)党的正确领导

1、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

2、北上抗日的方针是正确3、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二、胜利的原因长征精神永放光芒(二)钢铁般的纪律1、政治纪律重于山2、军纪严明打胜仗3、

秋毫无犯得民心二、胜利的原因长征精神永放光芒(三)人民群众的支持

人民是革命的母亲。红军一切为了群众,又很好地依靠了群众,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许多难以想到的困难,都是依靠地方群众的帮助解决的。(红17师有47名伤员打算寄放到六寨。新寨苗族首领扬以沙)二、胜利的原因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四)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勾心斗角

就地停战,互通情报,解除封锁,相互通商和必要时互相借道等协议。二、胜利的原因长征精神永放光芒三、永远的丰碑长征精神永放光芒(一)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三、永远的丰碑长征精神永放光芒长征精神永放光芒(二)长征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三、永远的丰碑

在漫漫长征路上,不仅有枪林弹雨,还有急流险滩、雪山草地,更有饥饿、寒冷、疾病等等难以想象到的困难。(三)长征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长征精神永放光芒三、永远的丰碑

实事求是是长征取得胜利的思想路线保证,最突出体现这一思想路线的莫过于对红军进军路线的抉择。

(四)长征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三、永远的丰碑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团结是党的事业胜利的保证.红军将士在长征过程中,面对重重困难,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充分体现出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精神。

徐海东

徐向前(五)长征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三、永远的丰碑长征精神永放光芒毛泽东说:“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的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湖南汝城沙洲村徐解秀谢益先)长征精神永放光芒谢谢大家!博古,秦邦宪

1907~1946

江苏无锡人。1933年与李德推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46年4月8日由重庆返延安汇报工作,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遇难。

李德,1901年,原名奥托·布劳恩,负责指挥第五次反“围剿”,导致红军被迫长征。1939年仲夏,李德返回苏联。1949年,李德返回了自己的祖国。1974年8月15日,李德因病在东德逝世。长征精神永放光芒一、难忘的征程湘江之战,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中央红军在位于广西北部的湘江地域,与国民党30万军队进行了一场生死存亡的大血战。第一道封锁线,损失3700余人;第二道封锁线,损失9700余人;第三道封锁线,损失8600余人;第四道封锁线,也就是湘江之战,共损失近38000人,而且主要是骨干作战部队。长征精神永放光芒一、难忘的征程遵义会议长征精神永放光芒一、难忘的征程懋功会师桥9月10日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阿坝一、难忘的征程

长征胜利会师1936年10月8日红一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1936年10月22日红一和红二方面军在宁夏的兴隆镇、将台堡胜利会师至此,长征胜利结束.一、难忘的征程

纵观长征风云,在条件最艰苦、战斗最危急的时刻,党员干部总是身先士卒,以自己的模范行动鼓舞和带动官兵前进。一个党支部就是一座战斗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鲜红的旗帜。每到生死关头,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在缺衣少食时,冻死的是军需处长,累饿而死的是炊事班的共产党员。陈云开红六军团保卫局执行科二、胜利的原因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党的政治纪律是维护党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政治基础。只有全党纪律严明,朝气蓬勃,我们党才能无往而不胜。在艰苦卓绝的征途中,各路红军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和指挥,互相接应、互相配合、互相支援,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纪律性。红五军团第37团

二、胜利的原因长征精神永放光芒严明的军纪,使红军凝聚起战无不胜的钢铁力量,在艰难险阻的征途中趟出了胜利之路。长征的历史雄辩地证明,一支军队要有强大的战斗力,首先必须要有铁一般的纪律。丽江石鼓镇夺取腊子口红军过草地

二、胜利的原因长征精神永放光芒二、胜利的原因群众纪律是以自觉为特征的纪律,是处理组织及其成员与周围群众关系的纪律。马克思曾经说过:“有识之士往往通过无形的纽带同人民的机体联系在一起。”群众纪律就是这样的无形纽带。彭阳县青石嘴村马云龙1935年4月在毛儿盖地区,贺敏仁哈达铺《回民地区守则》,小叶丹和刘伯承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三、永远的丰碑

从突破乌江天险到转战乌蒙山,从强渡大渡河到飞夺泸定桥,从鏖战百丈关到血战独树镇,在每一道都可能置红军于死地的险隘面前,红军都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战斗精神书写了战争史上的不朽传奇。(34师师长陈树湘、十二团政委钟赤兵)长征精神永放光芒二、胜利的原因国民党营垒内部派系林立,勾心斗角。国民党军队本身是一个各种军队成分的联合体1934年9、10月间,在周恩来的主持指导下,我方谈判代表何长工和潘汉年与陈方代表进行了秘密谈判,最后达成了就地停战,互通情报,解除封锁,相互通商和必要时互相借道等协议。这样,在红军战略转移时陈济棠以不侵占广东地盘为限,按约后撤20公里,使红军未经较大战斗通过了封锁线。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在长征中,红一方面军先后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雅克夏山、昌德山、打古山等5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红二方面军在三大主力红军中最晚进入雪山地区,翻越的雪山却最多。先后翻越了哈巴雪山(玉龙雪山)、大、小雪山、扎拉亚卡山、海子山、马巴亚山、恶热山、麦拉山、瓮水、邯坡等二十多座雪山。红四方面军是最早踏入雪山地区的部队,由于曾三次跋涉雪山草地,在雪线以上区域停留时间最长。红桥山、夹金山、梦笔山、雅克夏山、昌德山、打古山、党岭山、巴郎山、鹧鸪山等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累计翻越雪山超过20次。

红四方面军南下后,在百丈关、天全一带受挫,不得已第三次翻越夹金山。上千名伤病员,被永远地留在了夹金山的另一端。

“大家要安心,尽量养好伤,如果敌人来了,胆敢有杀害伤员的行为,我们一定要团结起来和他们据理力争。”红军中的政工人员含着眼泪说。一方用心地听,另一方无奈地说,双方心里都很清楚,这些话对于肯定是严酷结局来说,多少有些苍白。很多红军战士不忍离去,走在山路上的也是一步三回头,山脚下密密麻麻或躺或卧的伤员,岂止是他们的战友,有的真的就是他们的亲兄弟、亲父子、亲姐妹。

漫天飞雪中,徐向前、王树声、许世友、李先念……这些在百万军中不曾皱一下眉头的红军将领们,毫不掩饰自己的眼泪。部队终于出发了,数万名军人的哭声在夹金山上回响,盖过了飘飘洒洒的大雪。

在雅克夏雪山脚下的黑水城郊,伫立着一座大规模的红军烈士墓。这里长眠着1935年6月至1936年8月,红军三个方面军长征途经黑水城时牺牲和冻饿而死的烈士遗骨。长眠在这片土地上的红军战士,有将近一万人。他们的家乡遍及全国十多个省区,年龄最小的仅有15岁,最大的也不过24岁。翻越的对象是一座座终年积满冰雪的高山,翻越的工具是用碎布、棕毡撕成条包裹的草鞋和穿在脚上带钉子的土制登山鞋,翻越的条件是每人山脚下喝一碗热姜汤,揣在怀里的几个小红辣椒。

红军飞夺泸定桥成功后,杨成武带领的突击队已经出发,任务便是和红四方面军取得联系。红四方面军也几乎同时派出了一支精锐的突击队寻找一方面军,率队的是年轻的李先念。

如果在地图上画出两支突击队行进的路线,只能说是冥冥中一种不知名的力量所指引。否则,很难有什么理由能够解释,红一、四方面军各自的突击队尽管从不知道对方的存在,但就像是两块互相吸引的磁石,总是蜿蜒地朝着对方前进,两支队伍之间的直线距离,最短的时候只有100公里。

终于,几声军号确认了兄弟的相认。两支队伍在山路上狭路相逢,走过漫长的征途,两支队伍的服装差异很大,又都没有打出明显的旗号,兄弟相见对面却互不相识。两支队伍都很机警,先头部队已经交了火,互相放了一阵枪,幸好还没有人员伤亡。一支部队先感觉到有些不对劲,指战员下令吹响军号来试探对方。

“自己人啊!”同样的军号声在对方的队伍中响起。两方的士兵都沸腾了,握手拥抱,相互问候,一片欢呼。从中央苏区撤出8个月来,一直孤军作战的红一方面军终于和张国焘所领导的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了,这是自四渡赤水以来,他们一直想要实现的目标。

这时,红―方面军的部队正川流不息地开进达维。见面后,红四方面军当时便补给中央红军一千多人。李先念在回忆录里写道:“在我们心目里,这就是一家子。”在随后召开的集会里,红军们唱起了自己编的会师歌:“一个英勇善战不怕困难多,一个战略战术很不错,我们一起来会合,真快乐……”

这是长征中唯一一段很少出现激烈战争的旅程,却比两军对垒时的死伤更为惨烈;这是红军们唯一不用枕戈待旦的时候,却面临了比战场厮杀更惨痛的生死离别。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地里,演绎了长征路上最悲壮的一曲赞歌。

走过这片吃人的草地,红军用了一周的时间,队伍损失惨重。由于路线分歧,四方面军刚刚走出草地便立即折返南下。当一年后四方面军第三次穿越草地前往延安的时候,已经连一丁点干粮都筹不到了。同样的路,他们用了20多天才走完,而队伍也比二过草地时减少了一半。红军只能沿着前一个人的足迹,踩在草丛根部,小心翼翼地不让自己掉进沼泽。夜晚,战士们只能抱着自己的膝盖,蜷成一团坐在某个小土丘上过夜,连腿都伸不直。即使不被淤泥吞没,草地上的水也是一个大问题。沼泽里的积水经过多年腐烂动植物的沤泡,大都有毒。很多战士都因为患上急性痢疾而掉队。而身上的伤口一旦浸泡到污水,就会很快大面积溃烂,无法收拾。

在草地的一个小坡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