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2345国际贸易课件_第1页
ch2345国际贸易课件_第2页
ch2345国际贸易课件_第3页
ch2345国际贸易课件_第4页
ch2345国际贸易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理大发现18世纪工业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第二节运输、工业革命、科技进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地理大发现18世纪工业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世界性经济危机地理大发现原因1: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拜金热”西欧各国出现贸易逆差,金银外流《马可波罗行迹》的影响原因2:商业危机1453年土耳其占领君士坦丁堡阿拉伯占领由埃及、红海通往印度的道路原因3:生产力的发展天文、地理知识进步,航海,造船技术的成就一、地理大发现与国际贸易一、地理大发现与国际贸易地理大发现18世纪工业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世界性经济危机1486-1487:葡萄牙巴瑟罗缪·迪亚士发现非洲好望角

1492-1493:意大利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美洲1497-1498:西班牙华斯科.达.伽马到达印度卡利卡特,开辟了印度航路

1519-1522: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的船队出发,力图环绕地球航行以发现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地理大发现过程:二、18世纪工业革命现与国际贸易地理大发现18世纪工业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世界性经济危机★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了资本主义。★了解工业革命及其意义★工业革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8世纪工业革命二、18世纪工业革命现与国际贸易地理大发现18世纪工业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世界性经济危机(1)国际贸易额空前增加(2)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变化,种类增加(3)贸易方式进步:定期集市凭样品买卖(4)经营国际贸易的组织结构日以专业化,出现很多为国际贸易的专业化服务公司:运输、保险等。(5)国家之间的贸易条约、贸易协定广泛发展。(6)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凭借技术处于国际贸易的垄断地位。18世纪工业革命影响:二、18世纪工业革命现与国际贸易地理大发现18世纪工业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世界性经济危机第二次科技革命(1)19世纪60年代后,发生了以电和内燃机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2)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二、18世纪工业革命现与国际贸易地理大发现18世纪工业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世界性经济危机(2)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所中比重持续稳定。第二次科技革命影响:年份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制成品所占比重1876-188063.536.51886-189062.337.71896-190064.335.71906-191063.236.8191362.537.5二、18世纪工业革命现与国际贸易地理大发现18世纪工业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世界性经济危机(2)国际贸易地理分布的改变第二次科技革命影响:地区出口进口总额出口进口总额欧洲64.269.666.958.965.162.0北美11.77.49.514.811.513.2拉丁美洲6.24.65.48.37.07.6亚洲12.413.412.911.810.411.1非洲2.21.51.93.73.63.7大洋洲3.33.53.42.52.42.4世界100100100100100100

了解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该次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思考题?四、世界性经济危机网站链接中国国际贸易网:国际商会(ICC):国贸信息港:第二章国际贸易的起源与历史TheEnd第二章国际贸易的起源与历史第一节国际贸易的增长特点第二节国际贸易结构第三节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第三章国际贸易格局的变迁应掌握:国际贸易的增长特点及其原因;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国际贸易地理分布的变化;本章目的与要求:第三章国际贸易格局的变迁第一节国际贸易的增长特点国际贸易内容概要:国际贸易的增长特点国际贸易结构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本章小结一、国际货物贸易增长速度查过国际产出增长速度P22的原因:(1)物质基础日益成熟(2)重要的超国家的经济组织逐渐建立(3)各国政府对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事物的干预不断加强第一节国际贸易的增长特点(二)世界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1、世界产业结构的重心向服务业转移2、商品贸易和国际投资增长的带动3、新科技革命的有力推动4、社会生活国际化的促进第二节国际贸易结构国际贸易结构:是指不同类别的货物(服务)贸易额在世界货物(或服务)贸易额中的比例构成。一、国际货物贸易结构二、国际服务贸易结构第二节国际贸易结构主要内容:一、国际货物贸易结构1、二战后,工业制成品比重增加,初级产品比重下降。2、工业制成品占货物贸易总额的70%。3、工业制成品贸易中,劳动密集型轻纺产品的比重下降,而资本货物所占比重上升。特点一、国际货物贸易结构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初级产品比重下降?(1)科学技术的影响(2)发达国家在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过程中实施农业保护政策,认为的减少了对农产品的进口需求。(3)消费结构变化(5)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一、国际货物贸易的地理分布2008年世界货物贸易前10名:单位:亿美元

排名----------地区------------金额-----占比(%)-----增速(%)

01------------美国------------5220----------14.0-----------10

02------------英国------------2830-----------7.6-------------2

03------------德国------------2350-----------6.3------------11

04------------法国------------1530-----------4.1-------------6

05------------中国------------1464-----------3.9、、、、、

06------------日本------------1440-----------3.9------------13

07---------西班牙------------1430-----------3.8------------11

08---------意大利------------1230-----------3.3------------12

09------------印度------------1060-----------2.8、、、、、(a)

10------------荷兰------------1020-----------2.7-------------8(a)

二、国际服务贸易的地理分布2008年世界货物贸易前10名:单位: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深化,使国际贸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产出的速度,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增长。国际货物贸易中新商品大量涌现,制成品、半制成品特别是机器和运输设备以及它们的零部件贸易增长迅速,初级产品比重持续下降。在工业制成品中,资本货物所占比重上升。国际服务贸易中,银行、保险、通讯等增长最快。发达国家继续在国际货物和国际服务贸易中占据统治地位,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有所增长。小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深化,使国际贸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产出的速度,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增长。★国际货物贸易中新商品大量涌现,制成品、半制成品特别是机器和运输设备以及它们的零部件贸易增长迅速,初级产品比重持续下降。在工业制成品中,资本货物所占比重上升。★国际服务贸易中,银行、保险、通讯等增长最快。★发达国家继续在国际货物和国际服务贸易中占据统治地位,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有所增长。第一节中国货物贸易第二节中国服务贸易第四章中国对外贸易第四章中国对外贸易

内容概要1978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显著提高。中国对外贸易是国际贸易的一部分。了解全球国际贸易的发展,必须熟悉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本章分别从货物与服务贸易两个方面加以概述应掌握:中国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中国进出口货物结构不断优化;中国货物贸易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中国服务贸易的结构;本章目的与要求:第四章中国对外贸易第一节中国货物贸易1、1978年以来,对外贸易发展迅速;2、中国的国际贸易地位显著提高;一、贸易状况二、中国进出口货物结构货物结构不断优化:★1981年中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第一次超过初级产品,占全部出口贸易总额的53.3%。★

中国进口商品通常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主要集中在进口技术含量高的机电产品,如汽车、飞机、纺织机械、金属加工机械等。地理分布:分布:中国对外贸易地理分布,总体上经历了以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主转变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再转变为以发达国家为主的贸易过程。三、中国对外贸易地理分布第二节中国服务贸易一、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我国服务业起步较晚,发展规模不大,远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二、中国服务贸易的结构主要的服务贸易项目是旅游、其他商业服务和运输。在建筑、保险、金融等服务贸易均为逆差。小结:第四章中国服务贸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进出口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对外贸易地理分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起步较晚,发展远远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中国应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高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第四章中国对外贸易本章内容结束!第五章主要国际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新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本章共分为六个部分:里昂惕夫之迷及其解释要素禀赋论内容概要本章首先介绍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即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约翰·穆勒的“国际需求方程”和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论”;然后介绍了“里昂惕夫之谜”,它是西方国际贸易发展的转折点,围绕“之谜”出现了许多解谜之说,本章进一步介绍这些解说;接着,探讨了二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新突破,“产品生命周期说”以及“新贸易理论”;最后本章介绍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第五章主要国际贸易理论第五章主要国际贸易理论本章目的与要求★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为什么会出现里昂惕夫之谜★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含义★规模经济★先发优势★国家竞争优势其一,金银或货币是财富的惟一形式,一国握有货币的多寡代表着该国的富裕程度;其二,对外贸易是获取额外贵金属或货币的主要源泉,因而是增加一国财富的重要途径;其三,增加国民财富的贸易政策应该是多卖少买乃至不买。重商主义的主张:引言:早期重商主义流行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其贸易政策主张的鲜明特征是,强调限制进口甚于鼓励出口,禁止金银输出。晚期重商主义盛行于17世纪下半叶之后。其鲜明特征是,强调鼓励出口甚于限制进口,为着扩大出口的目的,赞成适当输出金银。重商主义:“绝对成本说”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比较成本说”代表理论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一、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提出。绝对优势说(theoryofcomparativeadvantage)的核心思想是:国际贸易并非零和博弈,而是正的非零和博弈,即是说贸易是互利的,并非损人利己的;互利贸易的基础,则是国与国之间生产特定商品的绝对成本差异。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问题2:何为绝对优势?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问题1:裁缝为什么能和鞋匠交换?问题3:举例说明自然优势或获得性优势。问题4:如何确定异国的绝对优势?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可以借助表予以说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与绝对优势:国别小麦布匹劳动天数产量劳动天数产量甲国1121乙国2111总计3232分工前分工后:国别小麦布匹劳动天数产量劳动天数产量甲国3300乙国0033总计3333国别A产品B产品甲国3-1=2单位1单位乙国1单位3-1=2单位交换后:从以上分析可看出,甲国和乙国在总投入没有增加的情况下,由于实行了国际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以至A,B两种产品的产量个比分工前增加了1个单位,这就是分工带来的利益。亚当斯密的据对优势理论,只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小部分交易,即一国至少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当一国在各种商品上的生产都具有绝对优势时,绝对优势理论无法解释之间的贸易。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亚当•斯密国别小麦布匹劳动天数产量劳动天数产量甲国1121乙国6131问题:贸易能进行吗?大卫•李嘉图分工前比较优势理论这种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认为劳动是一切产品的最原始的生产要素,因此一切有用物品的价值,都取决于生产该物品时的劳动耗费,即劳动是价值的惟一尺度;对外贸易仅仅是用本国一定量劳动生产的商品交换外国的商品,“虽然大大有助于一国商品总量的增长,从而使享受总量增加,但却不会直接增加一国的价值总额。”比较优势理论分工前国别小麦布匹劳动天数产量劳动天数产量甲国1121乙国6131分工后国别小麦布匹劳动天数产量劳动天数产量甲国3300乙国0093比较优势理论国别小麦布匹甲国3-1=2单位1单位乙国1单位3-1=2单位交换后: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国际分工中,如果两国生产力不等,甲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在任何商品的成本上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优势,这时两国仍处在互利贸易的可能性。★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商品,而应集中生产在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商品;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放弃所有商品的生产,而只应放弃生产本国处于最大劣势的商品。★通过自由贸易,则可以增加世界产出,提高劳动生产率,参加交换的国家也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消费。比较优势理论的假定: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他们生产两种产品2、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没有熟练于非熟练之分;3、生产成本不变,无规模收益;4、没有运输费用;5、生产要素都是充分就业,并在一国国内自由移动,而在国际间则不能自由移动;6、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国际间实行自由贸易;7、贸易是按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8、不存在技术进步。问题1:何为比较优势?问题:问题2: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问题3:比较优势理论的意义。思考题:甲国生产手表需8个劳动力,生产自行车需9个劳动力,乙国生产这两种产品分别为12个和10个劳动力,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甲国和乙国各适宜生产和出口何种产品?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是从各国生产同一产品存在劳动生产率差异的角度揭示比较优势的基础,阐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原因。20世纪30年代的要素禀赋理论则从各国资源禀赋即生产要素供给状况的不同来具体分析了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原因。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是20世纪上半叶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Heckscher1879-1952)和俄林(B·Ohlin1899-1979)创立。赫克歇尔于1919年发表《对外贸易对国名收入之影响》提出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观点。俄林于1933年出版《域际与国际贸易》,1977年获诺贝尔奖。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国与国之间互利贸易的基础在于要素禀赋的差异;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国要素禀赋中某些要素丰裕,另一些要素稀缺;国际贸易中一国出口的应当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进口的则应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商品。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理解要素禀赋理论,首先必须理解这种理论所引用的一些的概念。其中以下5个概念对于准确理解要素禀赋理论至关重要:其一是要素禀赋(factorendowment)。这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量。其二是要素丰裕(factorabundance)。它是指在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相对于其他要素的供应量较大的情形。要素禀赋理论其三是要素稀缺(factorscarce)。这是与要素丰裕相反的概念,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某种生产要素的供给量相对于另一国或另一地区较少。其四是要素比例(factorproportion)。这一概念指的是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各种要素之间的比例。其五是要素密集度(factorintensity)。这是要素比例概念的延伸。根据产品生产所要求的不同要素间的比例,可以把产品划分为不同种类的要素密集型产品,将特定产品生产中耗费最多的要素称作该要素密集型产品。要素禀赋理论H-O定理的基本表述是:一国出口的是那些比较密集地使用在本国较为丰裕因而便宜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进口的是那些需要在生产上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因而昂贵的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赫克舍尔-俄林定理又称赫克歇尔—俄林原理(TheHeckschor—OhlinTheorem)简称赫—俄原理(H—O原理)。(FactorEndowmentTheory)“H—O定理”认为,比较成本不同是因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即所拥有的资源丰裕程度不同,有的国家土地较多,有的国家资本较多,有的国家劳动力较多。一般来说,一个国家资源丰裕其价格就便宜,比如劳动比较丰富的国家,工资(劳动力价格)就低一些,资本比较丰富的国家,则利息率(资本的价格)就低一些,等等。每一个国家资产丰裕程度不可能一样,有的相对丰裕有的相对短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比较率不同,是产生成本差异的决定因素,各国都使用本国禀赋较多,价格相对便宜的生产资源的商品出口,就能在该种商品上具有较低的比较成本,这样双方都可获得利益。俄林要素禀赋理论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1、世界上只有两国国家,生产两种产品,使用两种要素;2、两国在生产同一商品时使用相同的技术,即生产函数相同;3、两国再来那个种商品的生产上规模收益不变,即单位生产成本不随生产的增减而变化;4、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5、没有运输成本、不存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6、来那个过的需求偏好相同;7、两国的毛衣是平衡的,每个国家的总进口额与总出口额相等。一、H-O理论的假定条件二、要素供给比例理论要素并附理论的分类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要素供给比例理论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要素供给比例理论、要素均等化理论二、要素供给比例理论主要内容: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要素价格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指不同国家的同种商品用同一货币表示的价格是不同的。商品是由价格低的国家向价格高的国家流动。假定甲乙两国A,B两种商品,A商品的价格在甲国比乙国便宜,而B商品的价格在乙国比甲国便宜。那么必然会发生商品的跨国流动,即甲国的A商品向乙国流动,而乙国的B商品向甲国流动。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赫-俄理论认为:交易双方国内商品价格(成本)的比例不同(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商品价格等于生产成本),国际贸易才会发生。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甲国乙国小麦单位成本布匹单位成本1.002.003.001.00成本比例:在甲国国内小麦和布匹的成本比例1:2,乙国国内小麦和布匹的成本比例是3:1.这意味着,在甲国1单位小麦能换1/2单位布匹,而乙国国内,1单位小麦能换3单位布匹。如果甲国输出小麦,输入小麦,输入布匹,而乙国输出布匹,输入小麦,则双方都可以获利。要素价格:指各要素的报酬,即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所获得的相应工资、利息、地租的货币收入。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赫-俄理论认为:在要素的供求决定要素价格的关系下,各国的要素供给丰富的国对要素价格的影响是不同的。在一般情况下,要素供给丰富的国家,其价格就相对低廉,要素供给稀缺的国家,其价格就相对昂贵。因此,一个国家应出口大量使用本国丰富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的则是那些本国需要大量使用稀缺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要素价格不同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假定美国与英国两个国家,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盛产小麦和布匹两种产品。假定在美国1单位资本的价格(利息)为1单位货币量,1单位劳动的价格(工资)是2单位货币;在英国1单位资本的价格是4单位货币量,1单位劳动的价格是1单位货币量。若两国生产小麦和布匹生产函数相同,生产1单位小麦需要5单位资本,1单位劳动,生产1单位布匹需要1单位资本,10单位劳动。分析贸易结果。举例分析:

美国英国要素价格资本1劳动2资本4劳动1生产函数小麦5151布匹110110商品价格小麦721布匹2114例题表格形式:从上表可以看出,美国生产小麦和布匹的成本比例是1:3,而英国是3:2。美国可以利用相对便宜的资本这一生产那要素生产那小麦,因而在生产那小麦上具有比较优势。英国可大量利用相对便宜的劳动这一生产要素,因而在不批生产商具有比较优势。所以,美国应出口小麦,而英国应出口布匹,贸易双方均能获利。例题结论:●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国际贸易使生产要素的国际价格趋向于相等,即要素价格均等化。●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1948、1949、1953年对要素价格均等化作了数学证明,指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故合称为赫-俄-萨(H-O-S)原理。三、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H-O-S原理)赫-俄-萨(H-O-S)认为:在自由贸易条件,国际间的商品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国际间要素的流动,从而抵消了各国生产生产要素的差异。也就是说,国际贸易不仅会使各国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均等化。三、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H-O-S原理)理论解释:甲国的资本相对丰富、劳动相对稀缺,故利息率较低、工资较高;乙国的劳动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故工资较低、利息率较高。在自由贸易中,甲国扩大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较少生产并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这使甲国的资本需求量增加,而劳动的需求量减少,从而使甲国的资本价格上涨,劳动价格下跌。相反,乙国扩大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减少生产并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使得劳动需求增加、价格上涨,资本需求减少、价格下跌。由于同一种生产要素价格在两国的反向运动,最终导致两国的同一要素价格均等化。三、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H-O-S原理)“H—O定理”优点:一、比较成本差异阐述了贸易互利性的普遍原理,而“H—O定理进一步用资源禀赋差异解释了为什么比较成本差异。在理论上有所发展和创新。二、“H—O定理”把比较成本理论的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不是单单比较两国两种产品的单位劳动耗费的差异,而直接比较两国资源总供给的差异,从一国经济结构中的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这些最基本的因素来解释贸易分工基础和贸易格局,这些理论分析对于一国如何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参与国际贸易分工,以获得国际利益,具有实际意义。三、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H-O-S原理)一、“H-O定理”是建立在劳动、资本和土地是一切社会生产所不可缺少的三要素论的基础之上的。认为商品价格是由这三个要素所提供的生产性服务共同创造的。这是两方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抛弃劳动价值论的东西,曾遭到马克思严厉批判。二、与比较成本论一样,“H-O定理”是建立在一系列假定的基础之上的,即自由贸易、完全竞争、两国的生产技术水平一致,生产要素在国内能自由流动而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同种生产资源具有同样的劳动生产率等等,而这些假定与现实有一定距离。这些都是影响到这个理论对现实的国际贸易现象的解释力。三、从长期的动态的观点来看,各国拥有的资源类别和数量都是可变的。在一定时期内短缺的资源,在另一个时期却可能成为充裕的资源。所以,一味地长期固守源禀赋论,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H—O定理”缺陷与错误:三、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H-O-S原理)一、里昂惕夫之谜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密集使用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的应是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根据这一观点,一般认为,美国是资本相对丰富、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理所当然应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第三节里昂惕夫之谜二战后,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美国经济统计软件资料进行验证的结果却与H-O理论相悖。第三节里昂惕夫之谜1947年1951年出口进口替代出口进口替代资本(美元)劳动(人-年)182170174168人平均年资本量(美元)14010181801297713726从上表可以看出,1947年人均资本量表示的进口替代商品和出口商品的比值为1.30(18180/14010),即进口替代部门每个工人所用的资本比出口部门每个工人所用资本高出30%,1951年为1.06。这两个比值说明美国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相比是更为劳动密集型的。这与H-O理论是相矛盾的,故称里昂惕夫之谜。第三节里昂惕夫之谜(一)劳动力不同质(二)存在人力资本(三)存在关税及贸易壁垒(四)自然资源稀缺(五)要素密集度转移二、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里昂惕夫认为,美国对外贸易出现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是因为各国的劳动生产率不同。他认为,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大约是具有相同机器设备国家工人的3倍,故在计算美国工人人数时必须讲实际人数乘以3,自然美国就成为劳动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因此应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一)劳动力不同质该解释并未被广泛接受,里昂惕夫自己也否定了这一观点。原因是当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比他国劳动生产率更高时,资本的生产率也比他国的资本生产率更高。(一)劳动力不同质继里昂惕夫后,美国不少经济学家如克拉维斯、基辛、凯能、鲍德温、舒尔茨等相继提出并发展了“人力资本”说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他们认为,H-O理论所说的资本要素仅仅包含实物资本而完全忽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投入教育、职业培训、健康保障等项上的支出。(二)存在人力资本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里昂惕夫的结论受到关税和贸易壁垒的影响。由于国际间的商品流动要受贸易国关税及非关税的限制,这使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假设前提下H-O理论不能成立。美国通过关税和各种关税措施限制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促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阻碍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以保持高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保护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人为的增加了进口商品中的资本要素比例,增加了出口商品中的劳动要素比例。但根据鲍德温的计算,美国1947年即使扣除贸易壁垒的影响,也只能减轻而无法消除里昂惕夫之谜。(三)存在关税及贸易壁垒美国学者凡涅克在1959年指出,里昂惕夫进行研究时,只局限劳动和资本两种投入,没有考虑自然资源的影响。美国的进口商品中50%-60%是初级产品,而其中大部分是木材和矿产品。由于这些产品的资本密集度很高,造成了美国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现象。(四)自然资源稀缺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某一特定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例如小麦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靠人力手工生产,但在美国却靠机械化生产,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从美国的角度看进口的小麦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对其他国家来说则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五)要素密集度逆转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美国经济学家弗农1966年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首次提出“产品生命周期说”。第四节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的三个阶段:(1)产品创新阶段(2)产品成熟阶段(3)产品标准化阶段二、对产品生命周期图形的说明美国发达小国发展中国家净进口X<M发达小国成为净出口国发展中国家成为净进口国美国成为净进口国0t0t1t2t3t4t5t净出口X>M贸易开始(一)生产要素的动态变化工业制成品的生产要素随其生命周期不断变化。在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制造新产品所投入的要素比例是变动的。(二)贸易国比较利益的动态转移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要素密集型的特点,比较优势将发生国与国之间的转移。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强调动态变化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局限性:

1、这个理论实际上塑造了一个产品区位转移的三段模式,而实际上,很多产品不是由母国扩散到海外的,而是一开始就在海外设计,研制并销售的。2、这个理论强调美国宏观经济环境决定了美国企业的创新方向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然后到发达国家投资生产。而事实上,许多国家,如日本的FDI起初是以低收入,低消费的东南亚地区为重点的。3、这个理论强调由于母国的垄断(或寡占)优势的削弱以致丧,才转移到外国投资生产。而事实则表,很多跨国公司一方面在国外大量投资,另一方面仍继续保持母国的技术垄断优势。一、新贸易理论的产生1959年贝恩的《产业组织》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合理预期理论及博弈论的引入,使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1985年,克鲁格曼与赫尔普曼《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中,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对产业内分工和贸易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建立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垄断竞争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模型,被称为新贸易理论。第五节新贸易理论20世纪70年代,新贸易理论学家对专业化生产的收益递减的假设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在很多行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