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马工程课件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想_第1页
中国政治思想史马工程课件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想_第2页
中国政治思想史马工程课件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想_第3页
中国政治思想史马工程课件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想_第4页
中国政治思想史马工程课件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想年限图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状况政治状况文化状况一、社会经济状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不已,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巨大破坏。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制度历经了屯田制、占田法、户调制、均田制等。在此过程中,社会经济制度与政治思想一定程度上呈现互动关系。二、政治状况三国两晋南北朝基本因袭汉制,并有所损益,但远未解决当时的各种社会矛盾。这一时期各统治集团之间及其自身的矛盾比汉代更加尖锐复杂。其一,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其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其三,少数民族逐鹿中原促进了民族融合。三、文化状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两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二教广为流行。在佛、道二教广泛传播的情况下,传统的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在思想文化领域,两汉时期儒家独尊的情形已经演变成为儒道佛三家并立的局面。尽管南北朝时期佛教与道教繁盛,但佛道二教并没有取代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第二节

曹操的法治和“唯才是举”政治思想倡导法治“唯才是举”的人才观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沛国谯人。曾任洛阳北部尉。参与平定黄巾军起义,拥有了军事实力,后平定北方。曹操挟持了汉献帝,以汉丞相而号令天下。216年,受封为魏王。曹丕称帝后,被追谥为武皇帝。曹操“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其政治思想多见于政令、表和奏事中。后人辑有《曹操集》。一、倡导法治汉末天下大乱,曹操急于“拨乱”,故而要“以刑为先”,刑名法术也就成为曹操的基本统治方略。曹操的刑名法术治国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运用刑杀等强力手段整治和抑制地方豪强。二是注重赏罚在统治军队和管理各级官员中的作用。三是运用军法组织农业生产。二、“唯才是举”的人才观曹操深知战争不仅仅是军力的角逐,也是智力的较量,由此他十分注重人才的选用。任用清廉公正之人负责选用清正廉明之士,体现了曹操在选官用人思想上延续汉以来主流政治思想传统的一面,对于延续和稳定政治局面,提高曹魏集团的统治效率很有助益。另一方面,曹操在选官用人标准上突破了汉以来“名教”的束缚。曹操三次下令求贤,清楚表明他的选才标准重在是否具有治国用兵之术,是否进取之士。曹操之所以提出“唯才是举”,就在于他把拥有“才智”视为获取天下的关键。实践证明,在汉末战乱不已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唯才是举”作为选用“高才异质”的人才标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第三节

诸葛亮德刑并用的政治思想“兴复汉室”与德刑并用的政治主张尚贤、任贤的人才思想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人。研习儒、法、道、兵、纵横诸家学说,胸怀大志,期于用世。建安十二年(207年)出山,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与曹魏、孙吴成三国鼎立之势。刘备死后,辅佐后主刘禅。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军中。追赠丞相武乡侯,谥忠武侯。诸葛亮清廉节俭,鞠躬尽瘁,其人格、事功与思想均在历史上有重要影响。著述有《诸葛忠武侯文集》,清人张澍所辑。中华书局据此整理点校为《诸葛亮集》。一、“兴复汉室”与德刑并用的政治主张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讲论天下大势,作《隆中对》,提出了“兴复汉室”、成就霸业、实现统一的政治目标。诸葛亮以礼制德化作为治国之本。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提出“君臣之道”,规范君臣关系。其二,为政以德,以民为本。其三,处理民族关系,强调德化。诸葛亮的法治思想主要体现在治军方面。他吸纳了先秦法家的赏罚思想,尤其强调奖惩务须公平。诸葛亮重视德刑并用,与刘备集团面临的形势密切相关。二、尚贤、任贤的人才思想诸葛亮将人才选用提高到“治国之道”的高度。诸葛亮选拔录用人才,以尚贤、任贤为标准,真正做到了不拘一格,“尽时人之器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不存成见,量才任用。第二,不论出身,不论资排辈。第三,举贤使能,务尽其用。第四节玄学家的政治思想何晏、王弼的贵无派玄学思想嵇康、阮籍对纲常名教的批判裴頠、郭象的崇有论对名教的维护玄学简介魏晋玄学是以老庄学说解释、论证儒家礼法名教,以儒为主,儒道结合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玄学家推崇《老子》、《庄子》、《周易》,称之为“三玄”,故称“玄学”。玄学政治思想讨论的主题是“本末有无”,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与汉代政治思想相较,玄学思想特点鲜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论抽象;二是主题集中;三是主张无为而治。一、何晏、王弼的贵无派玄学思想人物简介何晏(?—249),字平叔,南阳宛人。“少有异才”,善谈《周易》和《老子》。何晏为金乡公主驸马,归属于曹爽为首的曹氏集团,在与司马氏集团的权力斗争中,因曹爽失败而被杀。何晏著作有《老子道德论》、《周易何氏解》、《论语集解》等十余种,今存《论语集解》和《全三国文》辑录的《无名论》、《道论》、《无为论》,以及一些片言只语。王弼(226-249),字辅嗣,魏国山阳人。出身世家大族,自幼聪慧。官至尚书郎。王弼在政治上与何晏同党,依附曹氏集团。正始十年(249年),染疾而亡,年仅24岁。王弼是魏晋玄学的主要奠基人,就其理论深度和思想体系完整性而言,成就远胜于何晏。著有《老子注》、《周易注》、《论语释疑》、《老子指略》等,今人楼宇烈的《王弼集校释》收录最全。(一)何晏“无为”、“无名”的政治思想何晏提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何晏的“无”重在说明万物的自然性,这对于汉儒神秘天命观是某种程度的冲击或调整。在政治原则上,何晏提出要“无为”、“无名”、“返太素”,实行无为之治。(二)王弼“名教出于自然”的政治思想1.“名教出于自然”说在王弼看来,“无”、“道”、“自然”是相通的。“以无为本”说构成了王弼政治思想的本体论基础。基于这一认识,王弼阐述了“名教出于自然”的思想。“自然”为本,“名教”为末;“自然”为母,“名教”为子;“名教”本于“自然”,出于“自然”。王弼的“名教”本于“自然”说,为“名教”的政治合法性与正当性提供了新的政治哲学论证。2.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王弼推崇老子的“无为而治”,认为治理社会应崇尚和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王弼的“无为而治”主要包含如下内容:其一,君主无为。其二,“愚”民政策。其三,反对严刑峻法。何晏的“贵无”论旨在说明万物的自然性,他意识到并有意解释名教与自然间的关系,但没有进一步阐明。王弼的“贵无”论较之何晏更为完善,旨在说明世事万物的本原。何晏与王弼的思想相异之处是,何晏的“贵无”没有完成本体论证,王弼则指明了“无”的本体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本体论认知。二、嵇康、阮籍对纲常名教的批判

人物简介

嵇康(223—262),字叔夜,谯国銍人,青少年时便不守儒家正统,“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年长后“尤好老、庄之业”,为“竹林七贤”之一。嵇康“与魏宗室婚”,曾官拜中散大夫,后世称“嵇中散”。司马氏掌权后,友人山涛劝说他到司马昭政权任职。他愤然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拒绝参与,被司马昭处死。著述今存《嵇康集》十卷,为鲁迅所校订。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人。其父曾任魏丞相掾。他“博览群籍”,少年成名,与嵇康同为“竹林七贤”的核心人物。曾在司马氏政权里做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官,后世亦称“阮步兵”。阮籍放荡不羁,不拘礼法,鄙视名教,终日纵酒以自保。著述今存《阮籍集》。(一)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说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它有两层含义:其一,“名教”不同于“自然”。其二,应该超越、摆脱“名教”的束缚,不谋富贵,不尚名节,以求得自然人性的归复。不过,必须指出的是,嵇康的思想深处并没有真正摆脱传统礼法纲常的羁绊。嵇康批判虚伪礼教和残酷法制,主张恢复或实现源于自然的真名教,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反思和批判封建礼教的认识高峰,在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二)阮籍抨击礼法的思想阮籍向往的是一种无君无臣、不受礼法名教束缚的“自然”社会。阮籍抨击礼法,鄙弃名教,也并非真要废弃礼制法度。他向往的是代表庶族地主利益的礼制法度。阮籍提出了循道崇德、保教守法以治理天下的主张,其要点有二。一是“刑教一体,礼乐外内”。二是法与德并施,“固法以威民。”三、裴頠、郭象的崇有论对名教的维护

人物简介

裴頠(267—300),字逸民,河东闻喜人,出身于贵族官僚家庭。其父裴秀是西晋开国功臣之一。裴頠“通博多闻”,死于八王之一赵王伦之手,年仅三十四岁。著《辨才论》,未成而遇害。另有《崇有论》,今存,载《晋书》传。郭象(252—312),字子玄,河内人。“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曾任东海王司马越的太傅主簿。著作今存《庄子注》;《论语体略》已散佚,仅存部分文字于皇侃《论语义疏》中。(一)裴頠的崇有论裴頠认为,何晏、王弼将“无”释为万物之本是说不通的。所谓“无”就是“没有”,“没有”怎能生成万物?“有”即万有,指万物。万有是相互依存而生的。裴頠认为,在有无之间,“无”应为“末”,“有”才是“本”,否则就是“怀末以忘本”,必将导致“天理之真灭”。基于崇有论,裴頠肯定了设官建职、任官得人等政治举措,表现出积极的政治态度。(二)郭象的崇有论1.名教即自然郭象关于“有”表述更为明确。他指出,“无”不能生“有”,“有”只能“自生”。郭象关于“有”的解读把各类事物的生成与存在绝对化,否认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在名教和自然的关系上,郭象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论断。2.“无为”论在治国方略方面,郭象也选择了“无为而治”,认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少私寡欲,不做损物伤性之事,人们和谐共处,各安其业。综上所述,裴頠与郭象“崇有”思想的区别是:裴頠论证“名教”的合理性,基于万有的“不足”、“依他”本性,“名教”的合法性是有条件的,其论证稍有曲折;而郭象“名教即自然”的命题,对于纲常名教的合理性的论证显然更为直接。第五节鲍敬言的“无君”思想批评君主与等级观念平等观与“无君”理想人物简介鲍敬言,两晋之际思想家,其生平事迹和著作篇目等均无可考,其言论主要保存在《抱朴子·诘鲍》中。据载,他曾经与葛洪辩论,葛洪称其“好老庄之书,治剧辩之言,以为古者无君,胜于今世”。由此可知,鲍敬言为道家人物,是“无君”论者。一、批评君主与等级观念(一)对君主制度的批判鲍敬言认为,君主制度是造成庶民苦难的主要根源。首先,君主穷奢极欲,加之贵族官宦,一味压榨小民。其次,赋役繁重,小民不堪负载。再次,滥用刑罚,百姓困苦不堪。(二)“强凌弱”、“弱服强”的君主起源论鲍敬言通过对君主源起的“考察”,断定儒家所说的“天生蒸民,而树之君”纯属欺人之谈。所谓上天立君,是那些想做君主的人编造出来的,君主的产生与“皇天”无关。鲍敬言明确指出,君主的产生,无非是强者压服弱者、智者欺诈愚者的结果。二、平等观与“无君”理想鲍敬言对儒家“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