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变迁与展望_第1页
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变迁与展望_第2页
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变迁与展望_第3页
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变迁与展望_第4页
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变迁与展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部大开发的既往与开来——战略变迁与展望认识西部西部大开发的历程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认识西部大开发战略变迁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成就西部大开发的不足西部大开发新阶段面临的挑战西部大开发新阶段的着力点

主要内容认识“西部”西部包含的地域范围:西北五省+西南五省+内蒙+广西截至1999年,人口3.2亿、占全国人口28.56%、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71.9%,国土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71.3%,陆地边界线长达1.8万公里,占全国陆地边界的82%。据不完全统计,55个少数民族中有52个分布在西部,有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3个民族省区和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历史上的西北地区并不落后,唐宋后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政治中心的东迁,以及西北地区地理气候的变迁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西北地区逐渐落后。左宗棠的新疆屯垦戍边、兰州兴办教育、工业等。主要着眼于守护疆土、巩固边防。抗战时期,作为全国的战略大后方,战时经济下的西部成为全国民族经济的中心地带,西部近代工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西部开放开发也随之进入到一个新纪元。主要着眼于应对战争需要。1949年以后,“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的西部开发,是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和国际形势下,既照顾地区经济均衡发展原则,又是准战时经济环境下的立国方略。构筑了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主要框架,形成和发展了一批中心城市,初步奠定了现代工业和科技基础。

近代以来的西部开发甘肃省情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国土面积广阔、生态地位重要地处交通要冲、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相对富集、工业基础较好人力资源丰富、技术力量较强历史文化厚重、发展潜力巨大基础设施薄弱瓶颈制约严重产业竞争力不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社会事业落后贫困问题突出体制机制不活开放程度较低基本省情不同省区占GDP比例39个工业行业产值占比一、当代西部大开发的背景及意义区域发展不协调——东西矛盾资源富集区——人和自然资源矛盾社会发展阶段的要求——经济和生态矛盾西部大开发的历程二、战略定位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有色冶金新材料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基地三、西部大开发的历程1999年3月,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思想。1999年6月,系统阐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构想。1999年9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写入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文件。2000年1月1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转发国家发展和计划委员会〈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初步设想的汇报〉的通知》,西部大开发战略确立。2000年1月19日—22日,西部大开发会议在北京召开,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实施阶段,西部地区开启了发展的新纪元。第一阶段:2000——2005年,搞好开局,打好基础。第二阶段:2005——2010年,加快发展,开创新局。第三阶段:2010——2020年,全面推进,深入实施。四、西部大开发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转发国家发展和计划委员会〈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初步设想的汇报〉的通知》(国务院),2000.1.13《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2000.10.6《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2000.12《“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2000.7.10《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2004.3.21《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西部大开发的新局面》(温家宝讲话),2005.2.5《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2007.3.1《胡锦涛在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7.6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认识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长期性、艰巨性(一)战略的演变: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增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形成我国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降低了资源配置的宏观效益促进了地区经济尤其是东部地区经济的向前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区域差距扩大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西部大开发战略(二)西部大开发战略既是一个经济战略,也是一个超经济战略。重点任务

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调整工业结构

发展特色旅游业

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

(三)一般的区域战略是大区域支持小区域,而西部大开发战略则是小区域支持大区域。一般的区域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二、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国家战略格局中的地位(一)西部大开发战略四轮驱动四轮驱动(二)主体功能区优化开发区域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重点开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限制开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禁止开发区域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3个世界文化自然遗产31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87个国家森林公园565个国家地质公园138个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未来发展潜力

(三)区域规划过多,重点不突出去年以来,中国先后将12个区域规划上升到国家层面,而许多区域规划等,也即将获批。没有重点、批量的区域规划只会导致同质性普惠的“优惠政策”略等于大家均无众多的区域规划还有可能互相冲突三、国家支持重点:区域→产业今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基础阶段国家并没有出台专门的产业发展政策,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基本上属于区域优惠政策,对产业发展的优惠支持力度相对较小关键就在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区域产业的发展10大产业振兴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船舶钢铁汽车石化纺织物流轻工电子信息有色金属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产业四、产业演进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第一产业存在不断减少的趋势,第二产业先是迅速增加,然后趋于稳定,第三产业则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在第二产业中重工业比重不断上升,轻工业比重不断下降,最后逐步趋于稳定。在第二产业内的各工业部门之间,加工工业与基础工业(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相比,比重趋于增大,呈现出高加工度化趋势。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化出现了新的趋势。(一)产业演进的规律

(二)西部大开发工程的共同性:没有培养起内生性产业1.资源输出,收益不等如:西电东送、西气东输、……2.投入巨大,产出很小如:青藏铁路、退耕还林……五、西部发展一定要西部区域打破路径依赖路径依赖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不能轻易走出去。四英尺八点五英寸

打造十三板块

—1313工程一带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2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三区三区始祖文化—陇东南文化历史区黄河文化—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敦煌文化—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2413板块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古(典)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及城乡文化一体化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节庆赛事会展举办25西部大开发战略变迁对西部大开发重大意义的认识不断提升十五规划实施西部大开发,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构想,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加强民族团结,保障边疆安全和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是调整地区经济结构,发挥各地优势,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水平的迫切要求;是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市场空间,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部署。2004年之前搞好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空间;有利于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推进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增强国民经济的活力和发展后劲;也有利于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拓宽市场,逐步形成区域经济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新局面;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强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直接关系到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0年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任务,事关各族群众福祉,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西部大开发十年战略变迁区域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不断完善1999年之前先东后西、先沿海后内地的非均衡梯度推进战略。2004年之前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主要强调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2007年之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进步协调推进,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7年之后科学发展,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阶段性开发目标不断递进西部大开发十年战略变迁2000年搞好开局,打好基础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西部大开发有个良好的开局。十五规划为深入推进奠定坚实基础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科技教育、特色经济、优势产业有较大发展,改革开放出线新局面,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十一五规划加快发展,开创新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新突破,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的发展达到新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成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出扎实步伐。

2010年后10年全面推进,深入实施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缩小;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新西部。重点任务不断拓展西部大开发十年战略变迁2000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调整工业结构,发展特色旅游业;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2001年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的通知》对四大重点任务进行了细化,强调了吸引和用好人才以及深化西部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实际上形成了六大重点任务。十五加快水利、交通、能源、通信和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具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加快转化;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提供增长的动力和技术、人才保障;促进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2004年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继续加快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积极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加快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大力加强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拓宽资金渠道,为西部大开发提供资金保障;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加强对西部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等。十一五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亟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引导重点区域加快发展,坚持抓好生态保护和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着力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建立健全西部大开发保障机制。2010年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民生改善;更加注重优化区域布局,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西部大开发十年战略变迁区域开发的着力点不断完善整体推进与重点区域开发相结合整体推进分类指导泛区域开发政策保障机制不断强化西部大开发十年战略变迁法制立法保障优惠倾斜政策推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富民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西部大开发的思路从为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到越来越突出以人为本和富裕西部近4亿人民。西部大开发十年战略变迁基础设施建设从强调水利、交通、能源等生产型重大工程项目不断向改善农村农业生产生活设施和完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等社会发展型项目转变。发展思路不断突出人本和富民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从治理水土流失、江河污染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把农民当前生计和长远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统筹实现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地区经济发展,强调“五个结合,以切实解决农民增收和长远生计问题。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在注重科技教育发展、增强发展的人才和技术支撑能力的同时,不断强调要改善和保障社会民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产业发展日益注重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西部大开发十年战略变迁2000年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工业结构,发展特色旅游。十五规划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优势资源开发利用,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和利用水平;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2004年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能源、矿业、机械、旅游、特色农业、中药材加工等优势产业。十一五规划立足比较优势,促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提升竞争能力,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优化发展能源及化学工业、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着力振兴转北制造业、积极发展高新基础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产业,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逐步形成若干特色资源加工基地和优势产业发展基地,着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2010年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努力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