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2/6/20231第五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第三节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第四节产业内贸易第五节基于动态技术差异的国际贸易第六节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2/6/20232第一节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略)一、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背景二战以后,跨国公司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多边贸易体制形成并不断完善和发展。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遇到挑战,国际贸易中的许多新现象无法用传统的贸易理论来解释,甚至与传统贸易理论相悖。2/6/20233传统贸易理论之所以出现危机,是因为其理论依据的前提假设在现实中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是古典比较优势理论,还是新古典的要素禀赋理论,都是以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为前提的。但是,这些假设条件使这些理论对于当今国际贸易中的许多问题无法给予科学圆满的解释,而且如果改变其中的某一些假设条件,就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结论。在上述前提下,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出现已成为必然。2/6/20234二、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轨迹从20世纪50年代里昂惕失的质疑开始,60年代的林德和维农从动态角度提出了不同于比较优势的新的贸易基础。到70年代末,国际贸易理论出现重大突破。80年代初,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新贸易理论”。新古典学派一般均衡分析为基础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的完全竞争理论模型”,新贸易理论则可称之为“国际贸易的不完全竞争模型”。2/6/20235新贸易理论的产生渊源主要有两个:一是随着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传统贸易理论已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释许多重要的国际贸易现象;(如:一个国家同一种产品既有进口又有出口)二是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为新贸易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注: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ialOrganization),研究市场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行为和市场构造,是微观经济学(个体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2/6/20236三、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的关系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是在传统贸易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它取代了传统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两者的区别是:首先,从解释对象上看,它们分别解释的是不同的贸易现象,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主要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而传统理论则着重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2/6/20237其次,从理论基础上看,前者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建立在不完全竞争理论基础之上,而后者以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为前提,建立在完全竞争理论基础之上。因此,两者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它们共同丰富和发展了国际贸易理论体系。2/6/20238第二节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2/6/20239一、规模经济的基本原理规模经济: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量增加,每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会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会下降。微观经济学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returnstoscale),也称规模经济。2/6/202310规模报酬不变:在最佳的生产规模中,产品的平均成本达到最低点,并且在一定的范围内,平均成本不会再因为产量的增加而减少。这一阶段就被称这“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递减:当生产规模继续扩大时,平均生产成本会因规模过大、管理和合作效率下降等原因而上升。这种在最后阶段出现的现象被称为“规模报酬递减”或“规模不经济”。2/6/202311成本下降成本不变成本上升规模经济规模不经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产量成本O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与规模经济2/6/202312内部规模经济:厂商的平均成本随着其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外部规模经济:由于行业内企业的增加和相对集中,使企业在信息收集、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交易成本下降。2/6/202313二、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外部规模经济如何导致国际贸易产生,可以从下面图形中得到说明。QPOS1S1’LACD1D2P1P2Q1行业Q2AC1AC2MC1MC2
企业q1=q2qOPS22/6/202314假设上图(左)是中国运动鞋行业的市场供求曲线和单个运动鞋生产企业的成本收益曲线。D1是本国的需求曲线。S1是没有贸易时或行业扩大前本国运动鞋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LAC向下倾斜表明该行业存在外部规模经济。2/6/202315上图(右)中,MC1和AC1分别是没有贸易或行业扩大前时单个厂商的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曲线。最初的均衡点在S1与D1的交叉点上。由于P1的价格没有优势,所以贸易不会产生。行业规模扩大,有更多的企业进入这一行业,供给曲线右移到S1’。由于存在行业的规模经济,S1’会继续右移到S2,由于有国外需求,需求曲线变为D22/6/202316产品价格从P1下降到P2,行业规模的扩大和平均成本的下降使该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了竞争优势,企业就具有出口运动鞋的积极性,国际贸易产生。贸易利益的分配:单个厂商短期均衡时可获得经济利润(在价格降到P2之前,单个厂商可得经济利润,因为P2>AC2);但长期经济利润等于零。短期有所得,长期无所失。对消费者而言,长期价格下降,消费量上升,消费者剩余增加。全社会获得贸易的净利益。2/6/202317三、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一)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垄断竞争企业拥有内部规模经济的更多的是处于垄断竞争的企业,其特点是:企业的规模大,生产的产品有差异,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由于厂商之间的产品可替代,企业之间也存在相当的竞争。有利润,会吸引厂商进入,价格下跌,利润减少至于经济利润为零。有亏损,会导致部分厂商退出,价格上升,亏损减少直至没有,经济利润为零。2/6/202318在长期竞争条件下,代表性企业的AC线,与需求曲线相切,产品价格等于其平均成本,利润为零。MCQ1P1=AC1OQMRDACP2/6/202319(二)参与国际贸易的垄断竞争企业2/6/2023202/6/202321参与贸易前,企业所面对的只是国内的需求曲线,按利润最大化原则MR1=MC,厂商的生产量为Q1参与贸易后,由于有外国需求,所以需求曲线从D1外移到D2,MR1外移到MR2,AC1也下降为AC2,图中阴影部分面积即为厂商短期均衡时的最大利润。2/6/202322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垄断竞争企业短期有利润,随着进入或退出的出现,长期竞争的结果会导致经济利润消失,厂商只能获得正常利润。上述结论如下图所示:(略)2/6/202323P,COQP1=LAC1P3=LAC2MR1D1MR2D2MCQ1Q32/6/202324开放贸易的短期影响:企业产量增加,平均成本下降,出现短期利润。产品价格可能下降,消费者剩余增加。开放贸易的长期影响:企业产量增加,平均成本和产品价格都下降且两者相等,企业经济利润为零。本国消费者消费量增加,消费者剩余增加。2/6/202325从社会福利角度考虑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整个社会福利水平都高于没有贸易的时候。2/6/202326(三)内部规模经济、垄断竞争企业与行业内贸易如何解释发达国家之间工业产品的“双向贸易”?或者说行业内贸易为何存在?下面以美国和日本的汽车贸易为例进行说明。2/6/202327LACLAC01002002.01.5C,PC,P2.0100卡车产量卡车产量0出口到美国日本美国2/6/202328LAC10002.0轿车产量C,PC,PLAC2.01.5100200出口到日本轿车产量0规模经济与工业品的双向贸易日本美国2/6/202329美国和日本产生贸易前,两国各自生产部分卡车和部分轿车:日本生产100辆卡车和100辆轿车,美国也如此。成本由于市场规模小而高居2万美元。美国和日本如果开展贸易,企业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使成本下降。2/6/202330比如,日本将卡车的生产规模扩大到200辆,价格下降至1.5万美元;美国的做法是将轿车的生产量扩大至200辆,同样可以使价格下降,比如说1.5万美元。这样比美国和日本什么车都生产更有利。双向贸易的基础是规模经济,而不是技术不同或资源配置不同所产生的比较优势。2/6/202331第三节产业内贸易(略)2/6/202332一、产业内贸易的定义及计算同产业贸易或称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定义为在同一时期内既进口又出口属于同一产业的产品。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开始注意同产业贸易现象,但最初的研究大多属于经验分析。1960年,Verdoorm在一篇论文中分析了“比荷卢同盟”形成对三个国家的影响,发现三个国家专业化分工发生在同一产业的不同分支之间。2/6/2023331966年,Balassa对欧共体形成后各成员国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欧共体各国的贸易增长大部分发生在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的商品组内,而不是在商品组之间。Grubel&Lloyd是最早系统地从理论上研究同产业贸易现象的经济学家。1975年,Grubel&Lloyd出版《同产业贸易》一书,对同产业贸易理论作了较系统的说明。2/6/202334通常用产业内贸易指数(indexofintra-industrialtrade,IIT)来测度一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2/6/202335二、产业内贸易是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作用的结果1.相同产品的同产业贸易G&L认为这是由于运输、储存、销售和包装等成本引起的。G&L的另一种解释是把这种情形称为“间隙性贸易(periodictrade),由季节性因素和需求条件变化所引起。(如:泰国从中国进口乙烯,而中国又从俄罗斯进口乙烯)2.差别产品的同产业贸易2/6/202336G&L认为可以分成能相互替代使用的和生产投入相似的两类分别进行统计:能完全替代但生产投入很不同的产品,如木制和钢制家具,可用H-O的资源优势来解释;投入相似但不大能替代的产品,当中有一些属于“联产品”,这也可用资源优势来解释;2/6/202337投入相同的完全能替代的产品,H-O理论无法解释。只能取消不变成本的假定,用规模经济效益这一因素来解释,即以一种差别产品的同一品种持续生产的时间长度(lengthofrun)来解释。2/6/2023383.同质产品同产业贸易的原因出现同质产品贸易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包括前述所提及的原因):(1)运输成本和地理位置的原因。2/6/202339(2)政府干预造成的价格扭曲,尤其是相互倾销,使得一国在进口的同时,为了占领其他国家的市场而出口同种产品。此外,在存在出口退税、进口优惠时,国内企业为了与进口商品竞争,就不得不出口以获得退税,再进口以享受进口优惠,这就造成了同质产品贸易。2/6/202340(3)产品生产和使用的季节性造成的同质产品贸易。(4)统计上的原因。其中,第一种情况是转口贸易,这时同种产品将同时反映在转口国的进口项目与出口项目中,便会形成统计上的同质产品贸易。第二种情况是由于在统计口径上大多将同种产品的成品与中间产品及零部件归入同组产品,从而形成产业内贸易。2/6/202341同产业贸易的其他理论同质产品的同产业贸易:相互倾销模型(Brander&Krugman1983)水平差别产品的同产业贸易:新张伯伦模型(Krugman1979)垂直差异产品的同产业贸易:新H-O模型(Falvey&Kierzkowski1984)2/6/202342第五节基于动态技术差异的国际贸易2/6/202343要素禀赋理论在考察国际贸易的原因时,假定两个国家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同种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但在现实中各国使用的技术确实存在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还是动态变化的。2/6/202344为了解释在技术变化基础上的国际贸易的起因和贸易模式,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Posner)提出了技术差距原理率先给出了解释。该原理认为,大量发生在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是基于新产品和采用新工艺生产的基础上的。2/6/202345由于对专利和商标的保护,新产品和新工艺使得技术创新国在世界市场上暂时居于垄断地位,成为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等新产品技术成熟并且被进口国的生产者获取后,他们就会利用本国廉价的劳动力进行模仿生产并出口该产品,甚至出口到技术先进的发明国。2/6/202346与此同时,最早的技术发明国也许已经开发了更新的产品,采用了更新的工艺和技术。于是新一轮的技术差距又产生了。1966年,维农在技术原理的基础上发展出生命周期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一个新产品的技术发展大致有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及标准化阶段。2/6/202347第一阶段:技术处于发明创新阶段,产品新颖,除发明国外,其他国家对这一技术知之不多。发明国垄断该产品的生产,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新产品往往首先出现在少数发达国家。2/6/202348第二阶段,技术逐渐成熟,生产过程已经比较标准化。由于成熟的生产技术会随着产品出口而转移,所以与此同时,国外的生产也会增加,发明国的出口开始下降,一些产品进口国能够通过迅速地模仿而掌握技术并进而在本国生产,随后出口到其他国家2/6/202349第三阶段,技术已不再新颖和秘密,许多技术已包含在生产该产品的机器中了。任何国家只要购买了这些机器也就购买了技术,技术本身的重要性已经逐渐消失。2/6/202350动态的理解: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变化,影响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也在变化,即使各国仍然拥有原来生产资源的储备比例,其生产和出口的比较优势也会由于产品要素密集性的变动而转移(如原来为资本密集型后为劳动密集型)。因此,不同类型的国家能够在不同的阶段上具有比较优势。具体情况可以用下图表示:2/6/2023510ABCD阶段1阶段2阶段3阶段4阶段5产量时间出口进口出口消费生产消费生产发明国模仿国进口2/6/202352第六节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2/6/202353一、决定需求的因素决定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实际需求(实际需要)(2)喜爱偏好(3)收入水平2/6/202354二、需求的收入弹性和恩格尔法则1.需求的收入弹性人们对收入变动所作出的需求反应称“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需求变动的百分率与收入变动的百分率之比:η=对A需求变动的百分率/收入变动的百分率η>1,表示A需求量增加的比率超过收入增加的比率;2/6/202355η<1,表示对A需求量增加的比率低于收入增加的比率;η<0,表示收入增加时,消费者对商品A的需求量反而减少。经济学家根据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的值,将商品分为:“奢侈品”(η>1)“必需品”(0<η<1)“劣等品”(η<0)2/6/2023562.恩格尔法则对各种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作出估值之后,人们便可根据收入的差别来说明需求的不同,根据收入的增加情况来预测需求的变动。2/6/202357恩格尔(ErnsEngel)指出,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人们花费在食品上的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会越来越少。他的这一结论已被许多事实证明,经济学中他的这一论断被称为“恩格尔法则”。2/6/202358“恩格尔法则”也可用来说明整个初级产品尤其是互补品需求的变动。当经济不断增长,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时候,各国对商品的需求会逐渐从农副产品转移到工业消费品。这不仅说明了为什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不同需求模式,也说明了整个世界的贸易为什么会有从初级产品为主发展到以工业产品为主的变动。2/6/202359三、需求重叠理论需求重叠理论又被称之为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它是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在他于1961年出版的一部著作中提出的。林德尔认为,H-O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初级产品的贸易模式,更为一般地说是解释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模式,但是这一理论不足以解释制成品的贸易模式。(如:进出口同时存在)2/6/202360需求重叠理论从需求角度出发解释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林德尔理论假设消费者的偏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收入水平,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决定了该国特有的偏好模式和需求结构。而这种需求结构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国的生产结构。因此,一个国家生产的各种产品均反映着该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这些特定的商品结构成了出口的基础。2/6/202361重叠需求一国的新产品首先必须满足本国的需求,然后再出口到国外—满足外国的需求。因此,两国的需求结构(需求偏好)越相似,两国开展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大。一个国家的需求结构决定于该国的收入水平。平均收入水平不同的国家,其需求结构是不同的。2/6/202362因此,两国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需求结构越相似,相互需求就越大,贸易量也就越多。一国的平均或人均收入将决定一种特定的偏好方式。人均收入高的国家会需要高质量的制成品(奢侈品),而人均收入低的国家则会对低质量的产品(必需品)存在需求。那么一个国家最可能与哪种类型的国家进行交易呢?
2/6/202363林德尔假说给出的解释是,人均收入水平接近的国家需求结构存在重叠之处,可能会消费相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富国(工业化国家)将希望同其他富国进行贸易,穷国(发展中国家)则可能与其他穷国结成贸易伙伴。由于林德尔从重叠需求(overlappingdemand)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模式,其假说被称为需求重叠理论。2/6/202364横轴表示一国人均收入水平(Y),纵轴表示消费者所需各种商品的品质等级(Q)。所需的商品越高档,则其品质等级就越高。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则消费者所需商品的品质等级也就越高,二者的关系由图中的OP线表示。2/6/202365设A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为YA,则A国所需商品的品质等级处于以D为基点,上限点为F,下限点为C的范围内。假设B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为YB,则其所需商品的品质等级处于以G为基点,上下限分别为H和E的范围内。对于两国来说,落在各自范围之外的物品不是太高档就是太低劣,是不能或不愿购买的。2/6/202366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重叠需求的范围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品。所以,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相互间的贸易关系也就可能越密切;反之,如果收入水平相对悬殊,则两国之间重复需要的商品就可能很少,甚至不存在,因此贸易的密切程度也就很小。上述分析见下图:2/6/202367OCDEFGHABPyyAyBQ2/6/202368四、需求偏好不同所导致的国际贸易在前面我们假定,如果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PPF曲线)相同,两国之间不会产生贸易。如果引入偏好这一概念,情况会发生变化。偏好也是形成产品比较优势或劣势的重要原因之一。2/6/202369PPF曲线代表的不同国家的生产能力,如果相同,说明从可能性即生产的供给来看两国没有什么差异。无差异曲线代表的不同国家的消费愿望或消费偏好。不同的无差异曲线表示不同国家的偏好不同。只要无差异曲线不相同,国与国之间仍然可能产生贸易。(见下图)2/6/202370a国Y较贵b国x较贵若按1:1交换,双方都可以达到较高的效用曲线,交换线同时与a和b的效用曲线相切YXXaXbYaYbQ1Q22/6/202371五、国家竞争优势理论2/6/202372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提出
1990年,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出版了他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书中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也称“波特菱形理论”),使国际贸易理论出现了新的成果。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希望确定在国际经济和贸易竞争中,为什么有的国家成功,而有的国家却失败。2/6/202373
波特认为现有的国际贸易理论存在一定的缺陷,即问题的关键是应当揭示为何一个国家在某个特定行业能够获得国际性的成功并进而取得垄断性的行业地位。譬如,日本——汽车瑞士——精密仪器设备、化学药品德国——机床美国——航天、化学工业2/6/202374
从国家资源角度论述国际经济贸易的H—O理论无法圆满回答这些问题,比较优势理论也只能给出部分的解释。按照比较优势理论,瑞士在精密仪器设备和化学药品生产和出口领域独领风骚,是由于它在这些行业最有效地运用了它拥有的资源。这固然正确,但却依然无法解释为何瑞士能够在该行业比英国、德国或西班牙有更高的生产力。波特等人的研究试图揭开这个谜。2/6/202375
国家竞争优势的基本内容
波特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一个国家的四个基本方面的特质构成该国企业的竞争环境,并促进或阻碍国家竞争优势的产生。这些特质包括:
(1)生产要素(2)需求状况(3)关联和辅助性行业
(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企业2/6/202376
波特将这四方面的特质构成一个菱形,并认为当某些行业或行业内部门的菱形条件处于最佳状态时,该国企业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最大。波特菱形同时还是一个互相促进增强的系统,任何一个特质的作用发挥程度取决于其它特质的状况。比如,良好的需求条件并不能导致竞争优势,除非竞争的状态(压力)已达到促使企业对其做出反应的程度。2/6/202377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政府机遇另外,机遇和政府也是两个能够对国家菱形条件产生重要影响的变量。2/6/202378生产要素波特把生产要素分为基本要素(basicfactors)和高等要素(advancedfactors)两类。基本要素包括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熟练劳动力、债务资本等一国先天拥有或不需太大代价便能得到的要素;高等要素包括现代化电信网络、高科技人才、高精尖技术等需要通过长期投资和后天开发才能创造出来的要素。2/6/202379对于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而言,后者更为重要。在特定条件下,一国某些基本要素上的劣势反而可能刺激创新,使企业在可见的瓶颈、明显的威胁面前为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而奋发努力,最终使国家在高等要素上更具竞争力,从而创造出动态竞争优势。但这种转化需要条件:一是要素劣势刺激创新要有一定限度,不可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否则会被淘汰;二是企业必须从环境中接受到正确信息;三是企业要面对相对有利的市场需求、国家政策及相关产业。2/6/202380需求因素一般企业的投资、生产和市场营销首先是从本国需求来考虑的,企业对本国需求出发建立起来的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和营销策略是否有利于企业进行国际竞争,是企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所谓有利于国际竞争的需求,取决于本国需求与别国需求的比较:2/6/202381一是需求特征的比较,这包括:①本国需求是否比别国需求更具有全球性;②本国需求是否具有超前性,具有超前性需求会使为之服务的企业能相应走在其他同行企业领导者的地位;③本国需求是否最挑剔,往往最挑剔的购买者会迫使当地企业在产品质量和服务方面具有较高的竞争力。2/6/202382二是需求规模和需求拉动方式的比较,当地需求规模大的某一产品有利提高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而在需求拉动方式中,消费偏好是很重要的,一国国民的普遍特殊消费偏好容易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三是需求国际化的比较,一国的需求方式会随着本国人员在国际上的流动而传播到国外,反过来本国人员在异国接受的消费习惯也会被带回国并传播开来。因此,只要一国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其产品就越容易适应国际竞争。2/6/202383相关和支持产业
对一国某一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的另一因素是该国中该行业的上游产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关和支持产业的水平之所以对某一行业的竞争优势有重要影响,其原因有:有可能发挥群体优势;可能产生对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可能构成有利的外在经济和信息环境。显然,是否具有发达而完善的相关产业,不仅关系到主导产业能否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建立起自己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它们与主导产业在地域范围上的邻近,将使得企业互相之间频繁而迅速地传递产品信息、交流创新思路成为可能、从而极大地促进企业的技术升级,形成良性互动的既竞争又合作的环境。2/6/202384波特在研究中发现一种普遍现象,即一国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的成功产业一般是由很多相关产业组成的一个产业群。德国的纺织服装就是这样一个产业群。它包括高质量的棉花业、合成纤维业,纺织机针制造业和一系列纺织机械制造业。2/6/202385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竞争状态
良好的企业管理体制的选择,不仅与企业的内部条件和所处产业的性质有关,而且取决于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因此,各种竞争优势能否被恰当匹配在企业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环境的影响。国家环境对人才流向、企业战略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形成的影响都决定了该行业是否具有竞争能力。2/6/202386波特强调,强大的本地本国竞争对手是企业竞争优势产生并得以长久保持的最强有力的刺激。正是因为国内竞争对手的存在,会直接削弱企业相对于国外竞争对手所可能享有的一些优势,从而促使企业努力去苦练内功,争取更为持久更为独特的优势地位;也正是因为国内激烈的竞争,迫使企业向外部扩张,力求达到国际水平,占领国际市场。2/6/202387除了上述4个基本因素外,波特认为,一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政府所起的作用对国家整体竞争优势的形成也具有辅助作用。他主张政府应当在经济发展中起催化和激发企业创造能力的作用。政府政策和行为成功的要旨在于为企业创造一个宽松、公平的竞争环境。2/6/202388政府的作用政府在增强国家竞争中起着个别企业做不到的作用,能为企业创造有利环境。政府政策在间接影响宏观经济格局时不应限制市场直接配置资源的作用,应鼓励企业间竞争,而不是去障碍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经济生机和企业创新的市场竞争。为增强国家的竞争优势,政府应当:2/6/202389
关注特殊要素创造,加强教育、科研文化以及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避免干预要素和货币市场.由市场引导资源流动。实施严格的产品、安全和环境标准,迫使企业改善质量、升级技术。鼓励持续投资于人力技能、创新和物质资本的目标。放松管制,限制垄断,鼓励竞争,实施反垄断法。拒绝管理贸易政策和手段,开放市场,鼓励内外竞争,促进企业创新。2/6/202390
评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事个人工作计划5篇
- 防溺水的讲话稿8篇
- 水电工年度工作总结
- 2024年国开电大【本科】《个人理财》形考任务1234(含答案)
- DB31-T 1396-2023 风机系统运行能效评估技术规范
- 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比较阅读
- 金融事业说明会
-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2007)
- 《矛盾定义新课教学》课件
- 《用电检查与稽查》课件
- 第10课时-小人物-大情怀-单元总结-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 搬运装卸服务外包搬运装卸实施方案
- (正式版)HGT 22820-2024 化工安全仪表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 医院手术室地震应急预案
- 上肢内固定取出的手术配合
- 宝丰县永顺铝土有限公司铝土矿、高铝粘土矿、水泥灰岩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 2024年合肥高新公共资源交易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英才计划面试常见问题及解答
- (高清版)TDT 1058-2020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县级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
- (高清版)TDT 1075-2023 光伏发电站工程项目用地控制指标
- 农业经济学重点整理-农业经济学重点整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