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若干问题_第1页
科技创新的若干问题_第2页
科技创新的若干问题_第3页
科技创新的若干问题_第4页
科技创新的若干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技创新的若干问题

严泰来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Email:zhou2119@

电话:62732119(宅)

报告提纲一、科学技术在创新与斗争中发展二、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

三、科技创新与学术道德四、我们可能的科技创新内容五、如何培养科技创新的能力一、科学技术在创新与斗争中发展1、什么是科学技术“科学”与”技术”是两个相互关联又不相同的概念。迄今为止,这两个概念并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属于模糊概念。尽管模糊,但不妨碍我们鉴别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什么是伪科学、什么是魔术、幻术。

所谓科学,可以这样认为:科学即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而所谓技术,是指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具体问题的方法。

“科学”一词是一个外来词,最早由清末变法维新派领袖康有为1893年从日本引进,而日本也是由明治维新著名学者西周翻译英文“Science”引进。看来,对于东方,科学的兴起源于变法维新。2、科学的特征及辨别科学真伪的标准——科学是可以认识的,科学拥有者能够认识,非拥有者也应当通过学习能够认识,即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可以重复。拥有者可以重复,非拥有者也应当可以重复。——科学要有实证,至少它的逻辑能够得到证明或证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是真理,要能经得起实践检验。

可认识、能重复、有实证是鉴别科学与伪科学的标准。“法轮功”、“特异功能”不是科学,正因为不符合这三项标准。3、科学技术在斗争中发展

科学发展的初期,经历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著名的物理科学家伽利略在宗教法庭上有名的论断:“地球仍然在转动”昭示着人们,发展科学需要有何等的勇气与毅力。

一项科学能够被人们所认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人们都在传说,牛顿是因为一颗苹果从树上落下来就使他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科学发现、发明哪有这样简单!牛顿为了证实他的三大定律,仅用于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就有3吨纸(见于牛顿博物馆)!

科学不断在与伪科学斗争。在我们这个时代,也仍然有许多伪科学,如“特异功能”,早先还有什么“打鸡血”、“法轮功”等等,还有什么“水变油”、“风水”等神话。

如果听任这些伪科学泛滥,凭着某些“大师”的意念,就可以“呼风唤雨”、为所欲为,科学就不需要发展了。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当代是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时代。科学是在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中飞速发展,科学发展速度远远超出所有人、包括一些科学技术发明人的预料。计算机是1946年发明成功的,到现在也才半个多世纪,发明人完全想不到计算机有这样大的用途。

科学技术迅速改变着社会的面貌。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迅速改变着世界,转基因的问题引起社会热烈争论,不管如何认识,转基因产品也在改变世界。人们都有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感觉。

科学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的,呈现“否定之否定”的规律,牛顿力学划定了物理学的一个时代,爱因斯坦又划定了物理学的一个新时代,现在暗物质、反物质的存在又在孕育着更新的时代。这里的“否定”不是简单意义上反对、纠错,而是在更新的层面上创造。5、批驳一种观点——“中国人不善于创造”。

现在网上,国外一些人,甚至还有国内人,认为我们中国人不善于创造。我不同意这一观点。有资料统计,在1440年以前,也就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以前,我国的技术发明占全球发明总数的40%,这个数字十分惊人。从1440年明代中期以后,我们在科技上落后了,科技创新少了这是因为封建社会时间延续过长了。封建社会将人们的思想、能力都引导到社会的权术上去了,科举考来考去都是考四书五经,没有一点数理化。这样将人们的科技创造力束缚住了。

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获得很大的释放,航天技术的成就、海洋深潜技术的成就、农业的成就等等就能说明我们中国人的创造力并不差。我对现在学术上有崇洋媚外的倾向很不以为然,并非外国一切都好、一切都对。我们学习外语是为了了解国外学术新思想、新技术的,不是为学外语而学外语,不能将外语提到不适当的高度。事实上,中国人讲外语不能“创新”,真一“创新”外国人听不懂了。

为了提倡创新,应当提倡自信,包括对我们国家、对我们所在的学校、对我们自己,要有自信。我们并不是事事都不如别人,我们有我们的长处。二、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

科技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创新的,它需要有条件:

1、必要的基础条件。

科学不同于艺术,它是在一代人、一代人,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发展起来的,为了创新,就必须在前人基础上创新。不可能在童年、少年就成为科学家,就有重大发现、发明。因为科学创新需要学习,掌握基础,而学习需要循序渐进。

这里基础,是一个广博的概念,不是一两门知识。事实上,知识是相通的。例如,平面几何似乎与计算机编程没有任何关联,我个人的体会是很有关联,平面几何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平面几何有一类题是作图题,需要有分析、做法、证明、讨论这几个步骤,这与计算机编程很相像,分析相当于算法研究、做法相当于编程、证明相当于调试、讨论相当于改进。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一个真理,因为数理化是基础,而数理化中数学又是重中之重。现在我们说知识相通,不仅自然科学各门学科相通,就连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也相通。比如计算机学科中又增添了一个领域叫做“计算机文化”,这就是将自然科学与文科结合起来,为计算机学科发展铺设了一个新的渠道。

事实上,许多自然学科的大家,在社会科学,特别是文化艺术方面造诣很深,比如李政道,绘画很好;杨振宁、华罗庚、苏步青,文学诗词功夫很深;竺可桢,论文读起来很像一篇文学散文,等等。他们都从社会科学中得到受益,促进了自己学科的发展。

有人讲,没有广博,就没有高深,如同山体一样,底座不大,高不上去,就是这一个道理。2、要有吃苦的精神。

如果在古代,科技创新有一些偶然的成分,那么,从近代开始,偶然机会越来越少,已经几乎不可能。有人将自然科学创新做了一个论断,99%靠勤奋,1%为天赋。任何科技创新、任何学术成就,都离不开勤奋。

爱迪生一生发明有1千多项,我们至今还享受着他的发明成果,据说在他研究发明的高峰期,有十多年住在实验室,夜间和衣而睡;大家都知道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少年班开办始自1981年,到现在已有30多年历史,早期学生已经早已步入中年,据统计有56%以上成为学科带头人,20%有人学术卓有成就,他们在少年班学习时平均自己做高等数学习题达3000道以上,没有这样的基础成就不了他们的事业。

古人有句话:“天降大任于斯人者,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句话至今还在激励人们刻苦敬业,发奋努力。3、要有自信。

什么是“创新”,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先生(中国自然科学特等奖获得者)有一个解释,即“独立思考”。能够独立思考,必须要有基础,不是“信天游”、胡思乱想。当然,创新有大也有小,大者为理念创新,小者在方法上有所改进,也是创新。只要是独立思考,做出前人在技术方法上没有做出的事,都算是创新。

要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你能弄出来,我笨一点,用两倍的时间也可以弄出来”,这种执着的精神才有可能创新。

4、不能有功利思想。

追求急功近利,是当前普遍存在的学术浮躁倾向的重要根源之一。凡是做出大成就的人,在事先绝不会去想做出此事会发多大财,当一个什么官。争名于众、争利于市的人,绝不会做出什么大事、有什么大的发明创造。

这里有一个实例,有一位华人、物理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香港人,叫高琨,他的贡献是光纤通讯,这对于计算机网络通讯、医疗手术的改进有突出的贡献,被称为“光纤通讯”之父。实际上,他并不是光纤的发明人。在他研究这项发明之前,已有光纤被发明出来,但不能使用,因为在那时的光纤导管内,光能衰减非常迅速,不到十米,即衰减到原来的1%。此项技术长期被搁置,高琨则拿起这一硬骨头,在物理上找原因,找出是因为有某种杂质化合物在作怪,并在理论上提出去除杂质的方法。这项研究发表在科学杂志上,事隔十年以后,果然问题解决了,由此高琨得到了诺贝尔物理奖。但此时,他已经患上老年痴呆,不知诺贝尔奖是何物了。

三、科技创新与学术道德科技创新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许多科技名人,如爱因斯坦、牛顿等都在遗嘱中提到将自己的科学创新写在自己的墓碑上,可见对于此事如此看重。

为了严肃科技创新,为了发挥科技创新对于推动科技的发展,必须要提倡学术道德,并为维护学术道德制定必要的制度,包括法律规章。

什么是学术道德,学术道德包括哪些内容,又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至今未见一个完整、公认的说法。我个人以为,起码要守住以下三个底线:1、不搞学术成果剽窃,包括论文抄袭、著作连篇累牍“粘贴”、技术冒名顶替等。学术成果剽窃与贪污盗窃一样,是一件极不光彩、极不道德的事情,这一点不言自明。对此,就连剽窃者本人在剽窃前也心知肚明。

现在剽窃学术成果,在我们周围,在社会上屡见不鲜,甚至就连有一定声望的教授、学术名人,剽窃行为被人告发也时有所闻。剽窃者须知,侥幸心理要不得,越是剽窃成果越大,翻船栽跟头的可能性就越大。剽窃要承担严重后果的。出现这种现象,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对于剽窃者本人,是一种缺乏自信、自强的表现。

2、不做学术违规、违法的事情。现在考试作弊、大型考试请“枪手”或自己作“枪手”,也常有出现。这种人其实不明白一个道理,就算是蒙混过关,考上了什么博士、硕士,甚至考上了公务员或什么热门职业的什么岗位,又怎样?!“考”上后,没有这个能力、水平,被清理出去,更是得不偿失。3、要有一点责任心。这里的责任心,我们不唱那些高调,什么“为国争光”,“给人民交一个满意的答卷”,唱这个高调一般人还没有这个水平。只是要求将导师、将自己所在的学术团队的学术成果传承下来,这是作为一个研究生的责任。用一个老式的词汇,研究生就是导师的“弟子”,导师应当将弟子在学术上带出来,引上社会择业之路;而弟子应当将导师的学术发扬光大。导师与弟子双方都负有责任。

我们现在有一种现象,研究生不知导师、不知自己所在学术团队做过什么,有什么学术成果,学位论文后面参考目录上百篇,洋人的占一多半,就是没有本单位的论文。这种现象应当提高到学术道德的高度去看。

四、我们可能的科技创新内容

科技创新需要独立思考,做到独立思考,就要勤于观察,从现存的问题中提出问题、寻找创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对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各学科比较熟悉,我以下提出几个问题,作为一个示例,吸引大家思考:1、对于搞电力专业的研究生,是否考虑过几年前春节前后我国南方几个省出现的“冻雨、雪灾”问题,高压输电线路被冻块压垮,难道高压线是输送能源的,就不能用一点电能,自己保护自己,随化冻,不让结冰。理论上这应当不难。2、我们有搞计算机或搞自动化的,大型停车场,特别是地下停车场,常出现车主找不到自己车存在哪里、新进来的车找不到停车位,如何解决自动提示、导引这个问题?

3、计算机上的问题更多,现在云计算勃然兴起,如何用云计算技术解决大型遥感图像实时处理的问题;足球世界杯上已经出现自动跟踪运动员、统计一场球下来跑动距离的问题,网球场上出现向裁判“挑战”的问题,他们是如何实现的,我们可以不可以做?4、在座有搞地理信息的,地理信息系统的趋势是与云计算技术相结合,其桥梁就是网格格式数据,能否设计出一种网格无缝连接能覆盖全球,如何设计?

还有一个问题,与我们学院、乃至我们大学各学科都有关:今年7月李克强总理提出发展“互联网+”这一问题,将互联网提升到国

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互联网+”加什么,需要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去补充,各行各业都可以增加内容:能源发展要开源节流,什么地方、什么条件可以开源、需要开源,靠互联网找答案,开出源输入互联网,通知用户。电子技术可以设计各种传感器,延伸互联网的触角,比如普及二维码、射频技术,用于物流管理、智能化服务有大量科技工作需要开发。互联网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的“内业”,计算机技术在互联网技术开发、应用、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更多,大量软硬件亟待开发。地理信息也需要靠互联网技术获取信息,经过加工、挖掘以后,再投放到互联网上交付大众使用,这里也有大量的研究开发工作。

当代有三项重大技术急速发展,将迅速改变着社会的面貌:——“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囊括了各行各业、各个学科的信息数据,包括地理空间信息数据、生物遗传基因数据、物质结构数据、科技知识数据、文学艺术数据、社会管理数据,等等。各行各业、各个学科都可以从大数据技术及其数据资源中获得技术支持,反过来又可以补充、丰富大数据。科学技术在加速发展,迅速得到普及应用,这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互联网技术。对于互联网技术有另一称谓,即“智慧化”技术,如智慧城市、智慧政府、智慧农业、智慧医疗。。。。等等。在智慧化技术支持下,每人都是信息的受益、享受者,又是信息的提供者。大数据与互联网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大数据提供信息资源的支撑,而互联网提供实施信息化的技术支持。互联网正在改变着社会面貌,大的商业网点正在被网上购物所取代,经济打破地方、国家垄断的局面正在进行,全球化经济势不可挡。智慧化技术又为我们大学生、研究生就业提供了机遇,大量信息的半成品需要加工,现在创业正是一个机会。国家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三维打印机。所谓三维打印,就是粉末加粘合剂,在三维空间信息技术支持下,机械零部件、甚至整个机械、整座大楼都可以“打印”出来。这项技术对于制造业、建筑业、加工业都是一个相当大的冲击,从设计到产品一步到位,跳过制造、加工等中间过程。这项技术需要空间信息技术——CAD技术的支持,有不少CAD技术需要重新研究。

现在社会环境为我们创新提供了优越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技术环境,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取各种软件技术、编制软件相比以前简单得多;数据、资料环境,可以从网上获取数据,如地理信息数据等;云计算技术为我们获取大数据、大型计算机的技术资源带来了方便。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云计算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变革,所谓“智慧城市”悄然兴起,社会运行方式、我们的生活方式都在改变。比如,我们的购物、通讯、娱乐等等,高科技的融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智慧城市”引发的大量的问题有待解决,如私家车共乘问题、公共汽车运行信息公示、信息安全问题等等。有些同学对于数学感兴趣,运送货物的最优路线以及仓储设置,属于多目标动态规划问题、密码编制以及漏洞发现,等等都是现代数学的理论问题。

现在,一项重大技术的突破,给社会就业带来很大的机遇,小型信息企业、社会服务企业又一次出现创业高潮。就业需要创新,创新可以带来更多的机会。五、如何培养科技创新的能力

1、培养四个方面的能力:——空间想象力。这里的空间既有实体空间,又有虚拟空间。事实上,数理化中许多变换就是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或虚拟空间之间的变换,如小波变换、主成分分析变换(K-L变换)等等。——理解与逻辑推理能力。能够透过现象,犀利地抓住本质;将复杂事件理清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因果关系、并列关系、逆反关系等等。这就需要对一个概念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比如,在电子学中一个很重要、又难于理解的概念,即反馈(feedback),如果将反馈理解到互为因果,这就将概念理解到一个更深的层次了。——创新能力。勇于、善于从前人研究成果中找出不足,从身边各种事物或现象中发现新问题,独立思考,有自信心、克服困难,找出解决办法。

——表达能力。这里的表达能力是逻辑推理、理解能力最终的体现,表达的第一受体是自己,如果自己能够给自己说清楚了,才能给别人说清楚,这是连续思维的必要条件。2、要有较广博的知识,培养较广博的爱好。前面已经介绍,凡大家,如院士、科技大奖获得者,他们的知识、能力都是多方面的,绝不是门缝里看到的东西、就一点点。这些知识相辅相成,触类旁通,对他们事业成功有益。当然,在爱好中要有钻研,不能停留在肤浅的表面。比如,在打桥牌中运用一点概率论知识、心理学知识;又比如在下围棋中运用一点拓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