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前的语言学研究_第1页
世纪之前的语言学研究_第2页
世纪之前的语言学研究_第3页
世纪之前的语言学研究_第4页
世纪之前的语言学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18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研究本章重点探讨公元前4-5世纪到18世纪末长达两千多年中,人类对于语言研究所做的主要贡献,也就是所谓的传统语法阶段。第一节:古希腊语法语言学史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70-前399)、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9-前347)、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以及后来的斯多葛

(Stoics)派哲学家,他们对语言的探讨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关于名称起源的记载柏拉图的《三人对话录》(克雷特利斯、赫莫吉尼斯、苏格拉底三人之间的对话)。一问一答的对话中包含着学理术语和语言学理论。克:一个东西的名称是由于它的性质和普遍原则而产生的,所以语言自然而然地有意义。赫:名称之所以能指称事物是由于惯例的原因,也就是语言使用者达成的协议(convention)。苏:两方面都得考虑,只要大家同意,协议是可以变得。有关语言问题的第一场论战:“自然派”与“惯例派”这场争辩反映了两派的观点:一派认为语言是受自然支配的,人对语言无能为力;另一派认为语言受惯例支配。问题的焦点:一个词的意义与它的形式之间到底有没有内在的联系。“自然派”(苏格拉底;后来很多人是斯多噶派)认为一切词天然地代表了它们所指称的东西,所以他们努力研究词源,如象声词:tinkle(钟表声)、bleat(羊叫)认为象声词是基本词汇,其他词都是由此发展起来的。词义可以靠“天然的联系”而加以扩大,如河流的入海口也用“mouth”,瓶颈口也用“neck”表示。一个词形可以通过加音、减音、替换音而派生出别的词,如:nature-natural。自然派惯例派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和他的学生多属于“惯例派”。亚里士多德认为:“语言形成于惯例,因为没有名称有天然产生之理”。该派指出,除了少数象声词以外,语言的词汇的意义与形式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关系,都是任意的、人为的,人类可以改变它。主要反映亚里斯多德语言学思想的著作:《解释篇》、《修辞学》和《诗学》。“言语是思想、经历的表达,文字是言语的表达。种族不同,言语则不同,文字也不同。但人类的思想反映是一样的,语言的词汇只是这些思想的标志。”《解释篇》意义:这场论战开创了在哲学这个总的框架中研究语法的先河。战国末期的荀况(公元前335—255年)曾在其《正名篇》中指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实名。”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学者就持有与“约定俗成派”相类似的观点。

苏格拉底的观点苏格拉底(公元前429—347年)在两派的论战中持中立态度。他认为部分词语与概念(事物)的关系是必然的、先验的(如象声词,妈妈)。词义的必然性(内部词义构成的必然性)表现为由“词缀+词根+词尾”构成。如:英语词catastrophe([kə'tæstrəfi]大脚锅),该词有cat(猫)astro(天体)fee(phe费用)组成,分别表示行动快、巨大无比、代价高的意思,共同构成catastrophe的词义“来得很快、巨大无比、代价很高的事物”。但有许多词,其语音形式与意义之间究竟有些什么联系是无法判断的。

语法研究成果柏拉图在分析单词与意义的关系时,把词分为主词和述词两大类(大致相当于名词和动词),是西方语言学史上第一个对词进行分类的学者。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的词类两分法的基础上把那些既不属于主词又不属于述词的词自成一类(大约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连词)。他还注意到名词有格的变化、动词有时态变化等这样一些结构上的特征,并第一次给词下了定义。

名词和动词的区分:名词部分(没有时间成分)动词部分(有时间成分)

斯多噶(葛)派(TheStoics)斯多噶派是盛行于公元前4世纪的一批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名称来源于Stoapoikile(屋顶的柱廊),他们属于“自然派”,认为在语言的早期语音与事物之间是有着必然联系的。他们努力寻找语言的原始形式。对语言研究的主要贡献:区分了语言的逻辑研究和语法研究。他们在亚里斯多德的词类三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了五类词:名词、动词、连词、冠词和关系代词。他们还对动词的时态和名词的格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认为名词有主格、宾格、与格、所有格和呼格之分。斯多噶派的语言观:“白板说”(人出生时心是空白的,没有天赋观念),语言本身不是智力,而是智力的表达,表达方式是声音。亚力山大学派和帕加马学派公元前3世纪末,亚力山大大帝建立了两个殖民地,一个是埃及的亚力山大,一个是土耳其的帕加马。出现了“亚力山大学派”和“帕加马”学派。亚里斯多德属于亚力山大学派。第二场论战:“变则派”与“规则派”

争论的焦点:语法结构是否存在规则“变则派”(帕加马学派)认为,大自然的运动没有什么定律或规律性可言。由于语言是自然发生的,所以也是不规则的,并以语言中许多不规则现象作为立论的依据。正如词与概念之间的连接非人意所定,语法的形式表达与意义内容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规则派”(亚历山大学派)则认为宇宙间日月的运行、四季的轮转是有规律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受法则支配的,语言也不例外。人们可以发现和描写它们。希腊语既有规则的成分,也有不规则的因素,所以论战的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规则派”努力研究语言的规律性,把词汇分门别类,编制词形变化表,作为共同遵守的规则,以便逐渐纠正例外现象。设法寻找语法地位相同的词所具有的共同词尾形式和重音结构,他们的贡献则在于他们确定了主要的屈折变化形式。

“变则派”认为语言不能完全用规则来描写,他们侧重研究不规则词汇。比如,雅典(Athens),不朽(immortality),没生命的东西也分阴性和阳性等他们贡献在于他们辨别出了主要的语法范畴。斯拉克思的《语法科学》总结了亚历山大派的语法研究工作,是西方第一部完整的、全面的语法书。名词有五种语法属性:性(阴、阳、中);类(原类、派生类);形(简单词、复合词);数(单数、双数、复数);格(主格、所有格、与格、宾格、呼格)。动词有八种语法属性:语态(陈述、命令、愿望、虚拟、不定式);三种结构(主动、被动、中性);两类(原类、派生类);三种形式(简单、复合、派生);数(单、复、双);三种人称;三种时态。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哲学、科学、技术、艺术成就等远逊于古希腊时期的成就语言学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拉丁语“有钱又有马,会讲拉丁话,出门不犯愁,世界任你游”第二节:古罗马语法

当时最著名的语法学家瓦罗(公元前116—前27)的25卷巨著《论拉丁语》:把语言研究分为三大部分:词源学、形态学、句法学。主要探讨拉丁语的起源:词起源于有限的原始词汇,这些词汇是人类为了指称事物而武断创造的,后来通过字母或语音的变化,又产生出更多的词汇。主要通过语音相似和想当然的意义联系来断定两个词的词源关系。例如:vitis“葡萄”—葡萄酒能使人兴奋—vis“力量”;pretium“价格”—periti“专家”词语形态变化研究:一种“自然形变”较有规律性,对应于屈折(inflection)如:works,worked,working另一种“自由形变”缺乏规律性,对应于派生(derivation)如:worker,workable在形态学方面,瓦罗规定了4种不同的类别:1)格的变化,名词和形容词;2)时态的变化;动词3)既有格又有时态的变化;分词;4)既无格又无时态的变化,副词。这一时期的重要著作还有:普利森(公元6世纪)的《语法惯例》(18卷,其中16卷讲词类)。第三节:中世纪语法

欧洲的中世纪是指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欧洲黑死病)的近千年的历史时期。中世纪的教育以“七艺”为基础,即语法学、逻辑学、修辞学、音乐、数学、几何学、天文学。这时的研究工作讲究实用,讲究规范。当时教会势力很大,基督教被认为是世界性宗教,传授基督教义成为一项重要的活动。这也就带动了(拉丁)语法工作。1、思辨语法中世纪语言学的突出成就就是在经院哲学影响下的思辨语法(speculativegrammar),speculative来自拉丁语,意思是“反映现实的镜子”。就是说语法是反映现实的镜子。这里实际上反映出亚里斯多德的哲学思想。亚里士多德:每一种事物的生长变化都有4种原因“质料因”(一个事物由什么构成;如:大理石等原料)、“形式因”(规定一个事物是什么:一座雕像)、:“动力因”(一个事物被什么造成的:艺术家)、“目的因”(为了什么目的而造成的:为了装饰)。思辨语法学家企图用这些原因来解释语法问题。他们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够通过语言来认识世界,是因为词这种符号一方面与人的心智有联系,一方面同它代表的事物有联系。质料:句子的构成成分形式:词与词的组配方式施效/动力:屈折形式目的:表达完整的思想Colorlessgreenideassleepfuriously

无色的青绿观念在狂怒的睡眠2、波依修斯:语言的普遍性中世纪初最有影响的学者是波依修斯(Boethius,480—524),他第一次提出了语言的普遍现象问题。他认为,语义具有普遍性,象“好”,“人”,“道德”等概念具有普遍性质(如,诗歌的不可译)。他主张不仅要研究孤立的词义,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这就把心理学、逻辑学与语言学的研究联系在了一起。3、希斯帕尼斯的《逻辑纲要》13世纪的希斯帕尼斯(PetrusHispanus)《逻辑纲要》(此书先后印刷160次,是欧洲各大学的教科书)首先讨论了“官能心理学”,他认为,感知、记忆、想象、理解、判断、推理是人具有的各种官能。这样就又使语言学与心理学联系了起来。希斯帕尼斯把语言的表达分为三个方面:意义、假设、名称。意义就是通过习惯的声音对一个事物的表达。意义可以分为:主要意义(如词根)、附加意义(词缀)。如:love,loving,lover,lovable.爱、亲爱的、情人、可爱的等。意义还可以分为本质意义(名词)和外加意义(动词、形容词)。意义、假设、名称意义是强迫一个声音指示一件事物,而假设是承认名称能够指称事物。例如,他讲英语,承认他代表史密斯,这就是假设。意义是词汇特征,假设是名称特征。意义反映符号与所指事物之间的关系,假设反映代替物与被代事物之间的关系。假设也有两种:形式假设、物质假设;例如:Johnismyfriend;Johnisanoun;第一句中的John是形式假设,因为要把它理解为所指称的人,第二句中的John是物质假设,它不代表某个客观实体,只代表这个词本身(元语)。名称仅是对“代表现存事物的词汇的理解”,意义和假设可以表示现存的和不存的事物。4、摩迪斯泰学派与思辨语法在希斯帕尼斯的影响下,13-14世纪的语法学家们都在探讨语言存在的方式,后来出现了一个学派:摩迪斯泰学派(Modistae)。他们的语法都称为思辨语法。他们的共同观点有两条:一是关于世界上有几种基本方式,二是关于这些方式如何表达出来。如何看待这些方式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本体论(需要认识的东西)、心理学(如何获得知识)、语义学(如何表达自己的知识)。摩迪斯泰学派与惯例派、规则派

摩迪斯泰学派:同意惯例派的观点,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词形与词义之间没有天然的、内在的联系;他们又同意规则派的观点,认为自然界和语言结构都是有规律的,自然界和语言都有自己的系统,都是由有限的单位按有限的规则组成的。正是由于这些规则,我们才有可能认识世界,才有可能编写出语法。他们认为,如果能证明大自然的规律与语言内部的规律有一定的联系,那么就能解释语言现象。在这两种规律中还有第三种规律,就是认识规律。第四节:从文艺复兴到18世纪的语言学文艺复兴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学的文艺运动。这个运动14世纪始于意大利,逐渐波及整个西欧,16世纪达到高潮,16世纪末接近尾声。在文艺复兴之前,所谓语言学无非是对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研究。从14-15世纪开始,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扩大了,开始探讨欧洲当时使用的一切语言,出现了新的语言学思想。1、中世纪末期开始研究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前者围绕着《圣经》的《旧约全书》进行,后者则围绕着《古兰经》。对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的研究,打破了希腊语和拉丁语统治语言学的局面。除了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的语法书以外,14世纪,弗罗伦萨诗人但丁《论俗语》中提倡发展口头意大利语;15世纪出现了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语法的著作(罗曼语/Romance),16世纪初出版了法语语法、波兰语语法及斯拉夫语语法的著作。17世纪,波斯语和日语的语法已经出现。到文艺复兴时期,对汉语和梵语的语言研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但只有这一时期,西班牙耶稣会传教士夏维尔(F.Xavier)等在中国传教期间学会汉语的各种方言,首次将汉语语法学传到欧洲。2、语言学与哲学语言学与哲学是分不开的。如何观察世界就决定着如何看待语言。到文艺复兴的后期,欧洲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研究方法,对哲学产生了极大影响。当时,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一方面是实验和分析,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的发展又要求哲学上进行概括和总结。这样就出现了哲学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他们分别认为,感性或理性是知识获取的可靠保证。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只有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主要有:英国的哲学家培根(1561-1626)、洛克(1632-1704)(针对天赋观念论提出“白板说”,观念是从后天的经验获得的)、贝克莱(1685-1753)和休谟(1711-1776)。理性主义:强调理性思维,认为一切知识来自语理性,只有理性才靠得住,感觉不足为凭。主要有法国的笛卡尔(1596-1650)强调:人认识世界何以可能,只有用理性来加以判断。面对世界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经验主义学派强调各种语言的特殊变化,根据日益丰富的资料修改自己的语法范畴和语法描写;而理性主义则要寻求千差万别的表面现象所掩盖的共同原则(两种倾向不断轮换占上风)。分歧至今仍然存在:布龙菲尔德(Bloomfield)否认有普遍语法,而乔姆斯基非常强调普遍语法。3、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起源问题)卢梭(1712-1778)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语言起源于手势和自然的呼叫声等。为了促进对语言起源的研究,1796年普鲁士研究院颁发奖金,授予能回答语言是如何演变而来的论文作者。德国哲学家海德(1744-1803)的论文《论语言的起源》获得了该奖金。海德驳斥了语言由上帝创造的观点(e.g.苏斯米希);海德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内容和形式。早些时候有学者认为思维先于语言。海德还强调民族语言的个性(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比如中国的委婉语、禁忌语与中国的民族个性,所以有学者认为中国更讲究艺术,而西方更讲究科学,语言表述的直接性。)。

在结束这一章的时候,应该说明,印度语言研究的发达,公元前两千多年以来,古印度文化就已经相当发达。公元前一千多年来,古代印度地区语言研究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印度梵语语法一直到18世纪的最后几年(1786年威廉·琼斯),才被欧洲学者发现,并认识到梵语与欧洲语言的许多相似之处。第三章:19世纪与历史语言学

历史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某种语言或各种语言的发展史,也称为“历时语言学”。许多历时语言学学家发现不同的方言有相似之处,他们源于同一种语言,不同的语言有相似之处,他们源于同一个语系,也就是去探讨源头。其实无论是语言学研究,还是文学研究都喜欢进行源头的研究,例如世界的起源是天体学研究的对象,人的起源也是生物学研究的重点,医学就更是要首先弄清楚病因才能够医治,等等。往往起源问题是研究的起点和终点。历史比较语言学从前又称比较语法,通过语言亲属关系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它们的共同母语。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是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19世纪之前,这种研究不是没有,但都是孤立的分散的研究,到19世纪才进入系统的研究,并使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广泛收集世界各种语言材料,二是认识到梵语在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节:洪堡特的语言学理论德国学者洪堡特(WilhelmvonHumboldt1767-1835):《人类语言结构的多样性》(论著):人脑里天生有着创造语言的能力。他说,语言是讲话者产生语言和理解语言的能力,而不是说话或写字所产生的可观察的结果。因为语言是大脑的一种能力,讲话人才能够运用有限的语言手段创造出无限的语言行为。各种语言的特性是其民族的特有财产(汉语的书法)。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他们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他们的语言”。思维和语言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东西。语言的不同,引起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解释的不同。在一定意义上,讲不同语言的人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具有不同的思维体系。对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Sapir)和沃尔夫(BenjaminLeeWhorf)产生了影响。Whorf假设一种语言的结构决定以此为母语的人对世界的看法。它假定不同的语言导致对世界的不同看法。语言的差异影响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如:汉英句式结构的不同(词语顺序、逻辑、连贯等)。词形的不同(左右脑差异)。我们语言的限制意味着我们世界的限制——LudwigWittgenstein如果语言中,对某事物进行描述的词汇比较贫乏,是否会影响到这门语言的使用者对该事物的认识?文化影响语言:词汇的分化程度1、受生活环境影响,爱斯基摩人描述雪的词汇多达上千个,他们对雪的辨认也比使用其他语言的人更为高明。他们用不同的词语称呼不同种类的雪(降下的雪、地上的雪、融化的雪等)。2、Hopi语种(霍皮语),一个词能够表达除了鸟之外的所有飞的东西(如昆虫、飞机、飞行员等)。3、位于巴西亚马孙河流域的Piraha部落是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原始部落,迄今没有受到太多的现代文明影响。在这一部落居民的母语中,只有“1”、“2”以及“许多”这几个词汇来表示数字。

语言影响文化/思维5、性别语法标记影响分类呈现给西班牙语儿童和英语儿童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要求儿童把属于一类的放在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