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物流基础知识商流:对象物所有权转移的活动称为商流。在商流中的物资也称为商品,商流活动一般称为贸易或交易。
物流:是指实物从供给方向需求方的转移,这种转移既要通过运输或搬运来解决窨位置的变化,又要通过储存保管来调节双方在时间节奏方面的差别。
商物分离:因商流和物流各自共有不同的活动内容和规律,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进行商品交易活动的地点,往往不是商品实物流通的最佳路线必经之处,商品一般要经过一定的经营环节来进行业务活动,而物流则受经营环节的限制,它可以根据商品的种类、数量、交货要求、运输条件等,使商品尽可能由产地通过最少的环节,以最短的物流路线,按时保质地送到用户手中,以达到降低物流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此即为商物分离。
1.流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1)流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流通是伴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历史而产生和发展的,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必须建立畅通的渠道,这就是流通的任务;
(2)流通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生产决定流通,生产是流通的物质基础,流通的状况制约着生产的规模、范围和发展的速度;
(3)流通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支柱,没有现代化的流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2.物流对生产系统的影响:
(1)物流为生产的连续性提供了保障;
(2)生产系统为了自身的存在,除了产品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之外,还应考虑从社会得到必要的回报,以作为生产过程所消耗费用的补偿,其盈余部分即是企业的利润;
(3)物流状况对生产环境和生产秩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3.物流的分类:
(1)物流按照作用分为供应物流、销售物流、生产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
(2)按照物流活动的空间范围分为地区物流、国内物流、国际物流;
(3)按照物流系统性质分为社会物流、行业物流、企业物流。
4.企业物流结构:
(1)企业物流水平结构根据物流活动发生的先后次序可划分为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废弃物物流;
(2)企业物流垂直结构分为管理层、控制层、作业层
5.企业物流合理化的意义:
(1)降低物流费用、减少产品成本;
(2)缩短生产周期、加快资金周转;
(3)压缩库存、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
(4)通过物流改善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6.企业物流合理化的途径:
(1)各种设施在生产空间的合理布置;
(2)合理控制库存;
(3)均衡生产;
(4)合理的配送和使用物流机械;
(5)健全物流信息系统。
物流信息化: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
互联网时代物流特点:
(1)经营全球化;
(2)系统网络化;
(3)供应链的简约化;
(4)企业规模化;
(5)服务一体化
7.物流科学的性质:
(1)是综合性交叉学科: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2)物流具有系统科学的特征。系统性是物流科学的最基本特征
(3)物流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第二章物流系统及其构成1.系统的概念和系统的三要素: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区别或相互作用的单元有机地结合起来,完成某一功能的综合体。系统的三要素是输入、输出、处理。
2.系统形成应具备条件:①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组成;②各要素相互联系,使系统保持稳定;③系统具有一定结构,使系统具有特定的功能
3.物流设计要素:①商品的种类、品目;②商品的数量;③商品的流向;④服务水平;⑤时间;⑥物流成本。
4.物流系统分析的特点:①以整体为目标;②以特定问题为对象;③运用定量方法;④凭借价值判断。
5.运输的作用:①对物品进行较长距离的空间移动,是创造空间效益的主要方式;②扩大了经济活动的范围;③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6.装卸搬运在物流系统中的意义:①装卸搬运在物流活动转换中起承上启下的联结作用;②装卸搬运在物流成本中占有重要地位;③装卸搬运是提高物流系统效率的关键。
7.集装单元化的目的:①由于搬运单位变大,可以发挥机械的效能,提高作业效率,搬运方便,灵活性好;②负载的大小均匀,有利于实现标准化;③在作业过程中避免物品损伤,对保护被搬运的物品有利。
8.流通加工的概念和目的:在流通过程中辅助性的加工活动被称为流通加工。其目的是:①方便运输;②方便用户;③便于综合利用。
配送的概念及特点:概念《物流术语》中“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特点:(1)从物流据点之用户的一种送货形势;(2)配送不是单纯的运输或输送,而是运输与其他活动共同构成的组合体;(3)配送不是广义概念的组织物资订货,签约,进货及对物资处理,分配的供应,而是以供应者送货到户的服务性供应,是一种门到门的服务;(4)配送是在全面配货的基础上,完全按用户要求,包括种类,品种搭配,数量,时间,等方面的要求所进行的运送,是配和送的有机结合。
9.配送的意义和作用:①配送完善了输送及整个物流系统;②提高了末端物流的经济效益;③通过集中库存,可使企业实现低库存或零库存;④简化手续,方便用户;⑤提高了供应保证程度。
10.配送中心合理布置的目的:①有效地利用空间、设备、人员和能源;②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料搬运;③简化作业流程;④缩短生产周期;⑤力求投资最低;⑥为职工提供方便、舒适、安全和卫生的工作环境。
11.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①数据的收集和录入;②信息的存储;③信息的传播;④信息的处理;⑤信息的输出。
12.物流信息系统的结构:按垂直方向,物流信息系统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管理层、控制层和作业层;在水平方向,信息系统贯穿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废弃物物流的运输、仓储、搬运装卸、包装、流通加工等各个环节,呈金字塔结构。在垂直方向上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数据层、业务层、运用层、控制层、计划层。
13.配送中心设施规划与设计的原则:
(1)根据系统的概念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求得整体优化;
(2)以流动的观点作为设施规划的出发点,并贯穿在设施规划的始终,因为企业的有效运行依赖与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的合理化;
(3)从宏观(总体方案)到微观(每个部门、库房、车间),又从微观到宏观的过程;
(4)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作业流程,这是提高企业生产率和减少消耗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5)重视人的因素。
物流系统化的目标:5S:(1)服务性;(2)快捷性;(3)有效利用空间;(4)规模适当化;(5)库存控制。
14.物流系统优化方法:(1)规划论方法;(2)模拟方法;(3)启发式方法。
15.物流系统服务型的衡量标准:①对用户的订货能很快地进行配送;②接受用户订货使商品的缺货率降低;③在运送中交通事故、货物损伤、丢失和发送错误少;④保管中变质、丢失、破损现象少;⑤具有很好地实现运送和保管的要求;⑥装卸搬运功能满足运送和保管的要求;⑦能提供保障物流活动流畅进行的物流信息系统,能及时反馈信息;⑧合理的流通加工,以保证生产费、物流费之和最少。
16.运输合理化的途径:①运输网络的合理配置;②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③提高运行效率;④推进共同运输;⑤采用各种现代运输方法。
17.仓储合理化的途径:①实行ABC管理,A类物品应在不发生缺货条件下尽可能减少库存,实行小批量订货,每月盘点;C类货物制定安全库存水平,大批量订货,年终盘点B类货物介于两者之间,半年盘点;②科学的库存控制,降低采购费,减少流动资本,降低盘点资产,提高服务水平,保证不缺货;③应用预测技术了解掌握需求及其变化。
18.搬运装卸作业合理化的原则:①省力化原则。能往下则不往上,能直行则不拐弯,能用机械则不用人力,能水平则不要上坡,能连续则不间断,能集装则不分散;②消除无效搬运。货物装卸搬运不产生价值,作业的次数越多,货损货差的几率就越大,物流成本就越高;③提高搬运活性。尽量使得上一步操作适于下一步装卸搬运作业;④合理利用机械;⑤保持物流的均衡顺畅;⑥集装单元化原则;⑦人性化原则;⑧提高综合效果。
19.物流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1)物流服务和物流成本间的制约关系。要提高物流系统的服务水平,物流成本往往也要增加。比如采用小批量即时运货制就要增加费用。要提高供货率即降低缺货率,必须增加库存即增加保管费。
(2)构成物流服务子系统功能之间的约束关系。各子系统的功能如果不均匀,物流系统的整体能力将受到影响。如搬运装卸能力很强,但运输力量不足,会产生设备和人力的浪费;反之如搬运装卸环节薄弱,车、船到达车站、港口后不能及时卸货,也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3)构成物流成本的各个环节费用之间的关系。如为了减少仓储费用降低库存而采取小批量订货策略,这将导致运输次数增加,也就是说运输费用将上升,因此运输费和保管费之间有相互制约关系。简化包装可以减少包装费用,但是仓库中货物堆放高度要降低、装卸搬运和运输效率下降和破损率增加。
(4)各子系统的功能和所耗费用的关系。任何子系统功能的增加和完善必须投入资金。如信息系统功能的增加,必须购置硬件和开发计算机软件。增加仓库的容量和提高进出库速度,就要建设更大的库房并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在改善物流系统的功能的项目中,投资额确定后,对各个子系统的投入要合理进行分配。第三章物流服务与物流质量管理1.物流服务特性:(1)从属性;(2)即时性;(3)移动性和分散性;(4)需求波动性;(5)可替代性。
2.物流企业服务内容:
(1)商品库存服务率:商品库存满足订货的程度;
(2)接受订货截止时间:接受订货截止到的时间;
(3)交货日期:交货的时间;
(4)订货单位:订货单位数量的大小;
(5)交货频率:商品配送的频率;
(6)交货时间指定:按照指定的时间交货;
(7)紧急交货:采取特别的方式紧急交货;
(8)物流质量:商品在物流过程中的质量保证;
(9)信息提供:提供商品物流过程中的相关信息;
(10)交货条件:按照指定条件交货。
3.物流服务对于企业的竞争力的影响:
(1)物流服务已逐渐成为企业经营差别化的重要一环;
(2)物流服务水准的确立对经营绩效产生重大影响;
(3)物流服务方式的选择对降低流通成本产生重要影响;
(4)物流服务起着连接厂家、批发商和零售商的纽带作用。
4.物流质量的内容:
(1)商品的质量保证及改善;
(2)物流工作质量;
(3)物流工程质量;
(4)物流服务质量。
5.企业物流改进的原则:企业物流质量改进就是指为向企业物流及其顾客提供增值效益,在整个企业范围内所采取的提高物流质量的效果与效率的所有措施。企业物流服务的质量是由顾客的满意度决定的,并取决于整个物流服务过程的效果和效率。物流质量改进通过改进过程来实现。企业物流系统内的每一项活动或每一项工作均包括一个或多个过程。质量改进是一种以追求更高的过程效果和效率为目标的持续活动。质量改进不断寻求改进机会,通过预防和纠正措施消除或减少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
6.企业物流质量改进环境包括:
(1)为企业物流创造持续质量改进的环境。主要做好:明确企业物流质量改进的目的和目标;持续地改进企业物流的运作过程,培育一种广泛交流、相互合作、尊重个人和鼓励创新的环境。
(2)为企业物流质量改进创造必需的价值观和文化基础。主要包括:重视满足企业内部和外部顾客的需要;使质量改进贯穿于从供方到顾客的整个供应链;不论是集体还是个人,始终强调物流质量改进是工作的基本内容;通过改进过程来解决物流质量问题;持续地改进所有的过程。
7.企业物流质量改进的有效措施:
(1)企业物流质量改进的基本方法。重点明确:提出企业物流质量改进的方针、策略、主要目标、指导思想,支持和广泛协调企业物流质量改进的活动;确定物流质量改进的需要和目标以及为满足需要和实现目标而配置资源的方法;通过质量小组活动,实现质量改进目标的方法;鼓励企业员工开展与工作有关的质量改进活动并协调相关活动的方法。
(2)企业物流纵向层次的质量改进方法。主要包括:对物流过程进行管理;具体有确定各部门任务、制定战略规划、明确作用和职责、获取和配置资源、提供教育和培训等;确定并策划各部门工作过程的持续质量改进;创造并保持一个使部门全体员工有权力、有能力和有责任持续改进质量的环境;
(3)企业物流跨部门过程的质量改进方法。一般包括:在企业物流各部门之间建立并保持紧密联系;识别企业物流过程内部和外部的顾客,确定他们的要求和期望;把顾客的需要和期望转化成具体的顾客要求;识别物流各过程的供方,将顾客的需要和期望传达给他们;寻求物流各过程的质量改进机会,配置改进所需的资源,并监督改进的实施。
8.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一个全球性的非政府组织。ISO9000不是指一个标准,而是一族标准的统称,是由ISO/TC176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ISO9000族标准的基本思想最主要的有两条:其一是控制的思想,即对产品形成的全过程——从采购原材料、加工制造到最终产品的销售、售后服务进行控制。任何一件事物都是由过程组成的,只要对产品(服务)形成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并达到过程质量要求,最终产品的质量就有了保证。其二是预防的思想,即通过对产品(服务)形成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以及建立并有效运行自我完善机制达到预防不合格,从根本上减少或消除不合格品。
9.企业需要进行灵活操作的事件有:①基本服务协议内容的修改;②对特殊促销或市场营销计划的支持;③新产品的引进;④产品的回收;⑤供应的停滞;⑥对特殊客户或市场分区进行的一次性客户化服务;⑦对物流系统中的货物实行客户化服务运作。
10.产品成熟阶段的物流服务特点及原因:成熟阶段具有激烈竞争的特点。因为某种产品的成功,往往会引来各种替代品的竞争,作为响应,调整价格和服务就成为企业的一种标准的战略措施。在饱和阶段中,物流服务一般会变得具有高度选择性,而竞争对手之间会调整各自的基本服务承诺,以提供独特的增值服务,努力在主要客户中创造忠诚气氛。因此,企业会将更多的费用分配给物流服务,以确保向关键客户提供特殊服务。
11.物流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方向:①沿供应链“顺流而下”,即在制造商的产品销售渠道内作为服务供应商。②沿供应链“逆流而上”,即在制造商的物料供应渠道内作为服务供应商。
12.物流客户服务的衡量标准:①库存保有率;②订货周期;③配送率;④商品完好率
13.物流客户服务的基本特点:产品的可得性、运作绩效以及服务的可靠性。
14.企业物流质量管理的基本途径:
(1)树立企业物流整体质量管理思想:①真正形成物流整体质量管理的认识;②认真做好物流服务过程的整体质量管理;③整体考核企业物流服务质量管理水平。
(2)建立有效的物流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应遵循的原则是:①计量顾客对物流质量的期望;②强调信息质量;③实时监控物流质量状况。
(3)加强企业物流质量管理的主要措施包括:①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建立和完善企业物流质量管理的计量、评估体系,切实消除企业物流过程中的差错;②积极引进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和技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③运用有效的激励措施,实行全员质量管理。
15.物流服务与成本的关系:物流服务质量与成本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物流服务质量提高,物流成本就会上升,可以说两者间的关系适用于收益递减规律。具体来看,物流服务与成本的关系有四种类型:
(1)在物流服务水平一定的情况下,降低物流成本,即在实现一定物流服务水平的条件下,通过不断降低成本来追求物流系统的改善;
(2)要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不得不牺牲成本,听任其上升。这是大多数企业所认为的服务与成本的关系;
(3)在物流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实现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这种状况是灵活、有效利用物流成本,追求成本绩效的一种做法;
(4)在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实现较高的物流服务。
16.物流服务如何适应产品生命周期的动态变化:
(1)导入阶段的物流服务。在新产品引入阶段,需要有高度的产品可得性和灵活的物流服务。在制订新产品的物流运营计划时,必须考虑厂商应具有迅速而准确地提供产品补给的能力:①未来的物流服务系统设计必须适应产品种类和有关库存单位(SKU)的变化。具体的搬运点、运输和包装等需求将会随产品种类的扩大而扩大,因而要求物流服务系统要具有更大的灵活性;②企业要将经营活动延伸至专业化市场,使整个扩大了的渠道中的产品流量细分化,导致通过物流服务进行成本控制的可能性更小;③有一半以上的新产品在未来有足够长的寿命以弥补其开发成本
(2)成长阶段的物流服务。物流服务的重点已从不惜任何代价提供所需服务,转变为更趋平衡的服务与成本绩效。企业已具有最大的机会去设计物流服务作业以获取利润,在该阶段中,营销活动主要是具体的物流服务,并无特殊的要求,并为取得物流服务的规模经济效益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机会。如要从物流上支持市场发展,则必须考虑如何保持适当的客户服务层次、提供高层次的产品可得性以及对客户订货作出迅速而又一致反应的作业能力等。同时应特别注意,提供高层次客户服务的企业很有可能将面临很高的物流服务总成本。厂商用以支持产品的基本客户服务承诺是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相对比较兴旺的成长阶段做出的。
(3)成熟阶段的物流服务。成熟阶段具有激烈竞争的特点,因为某种产品的成功,往往会引来各种替代品的竞争,作为响应,调整价格和服务就成为企业的一种标准的战略措施。在饱和阶段中,物流服务一般会变得具有高度选择性,而竞争对手之间会调整各自的基本服务承诺,以提供独特的增值服务,努力在主要客户中创造忠诚气氛。因此,企业会将更多的费用分配给物流服务,以确保向关键客户提供特殊服务。为了满足来自许多不同渠道的各种服务需求,许多制造商建立了配送网络和仓库。在多渠道的物流服务条件下,配送到任何—个地点的产品流量都比较小,并需要为特殊的客户提供特殊的服务。因此,成熟阶段的竞争状况增加了物流服务的复杂性,要求服务作业具备更高的灵活性。
(4)衰退阶段的物流服务。当一种产品行业即将消亡时,企业必须在放盘出售产品或继续有限配送等可选方案之间进行平衡。因此,企业的物流服务必须被定位于继续维持相应的配送业务,同时,当产品万一被剔除时又不至于冒过多的风险。此时,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比起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流服务成本显得更为重要。物流服务所支持的服务层次和性质会随产品生命周期而变化,产品生命周期为基本的物流服务观念展示了随时根据服务需求进行调整的动态范围。物流服务系统必须维持灵活性,能在任何特定的时间进行调整,对客户服务进行配置,以对抗竞争性活动。第四章物流成本管理1.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降低物流成本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构成企业物流管理最基本的课题。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利用物流要素之间的效益背反关系,科学、合理地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降低物流活动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2.(1)“物流成本冰山”说。这一理论是由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西泽修教授提出的。它的含义是说人们对物流成本的总体内容并不掌握,提起物流成本,大家只看到露出海水上面的冰山的一角,而潜藏在海水里的整个冰山却看不见,海水中的冰山才是物流成本的主体部分。西泽修教授指出,企业在计算盈亏时,“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项目所列支的“运费”和“保管费”的现金金额一般只包括企业支付给其他企业的运费和仓储保管费,而这些外付费用不过是企业整个物流费用的冰山之一角
(2)“黑大陆”说。“黑大陆”说的基本思想与“物流成本冰山”说类似。由于物流成本在财务会计中被分别计入了生产成本、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和营业外费用等项目,因此,在损益表牛所能反映的物流成本在整个销售额中只占很小的比重,因此物流的重要性当然不会被认识到,这就是物流被称为“黑大陆”的一个原因。从某种意义上看,“黑大陆”说是一种未来学的研究结论,是战略分析的结论,带有较强的哲学抽象性,这一学说对于研究物流成本领域起到了启迪和动员作用
(3)“第三利润源”说。第三利润源的说法是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日本物流成本学说的权威学者西泽修在1970年提出的。这三个利润源着重开发生产力的三个不同要素:第一个利润源挖掘对象是生产力中的劳动对象;第二个利润源挖掘对象是生产力中的劳动者;第三个利润源挖掘对象则是生产力中劳动工具的潜力,同时注重劳动对象与劳动者的潜力,因而更具有全面性。
3.物流成本交替损益(Trade-off)规律又称为物流成本效益背反规律、二律背反效应。物流系统的效益背反包括物流成本与服务水平的效益背反和物流功能之间的效益背反。
(1)物流成本与服务水平的交替损益。物流成本与服务水平的效益背反是指物流服务的高水平必然带来企业业务量的增加,收人增加,同时却也带来企业物流成本的增加,使得企业效益下降,即高水平的物流服务必然伴随着高水平的物流成本,而且,物流服务水平与物流成本之间并非呈现线性关系。在没有很大技术进步的情况下,企业很难做到同时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和降低物流成本。
(2)物流功能之间的效益背反。物流各功能活动的效益背反是指物流各项功能活动处于一个统一且矛盾的系统中,在同样的物流总量需求和物流执行条件情况下,一种功能成本的削减会使另一种功能成本增多。因为各种费用互相关联,必须考虑整体的最佳成本。
物流成本管理系统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1)物流成本核算层:①明确物流成本的构成内容;②对物流总成本案一定标准进行分配与归集核算;③明确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
(2)物流成本管理层:是指在物流成本核算基础上,采用各种成本管理与管理会计的方法,来进行物流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3)物流成本效益评估层:指在物流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在进行物流系统对企业收益贡献程度的评价,并进行物流系统经济效益的评估。
4.物流成本的管理与控制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物流成本管理系统,另一部分是物流成本日常控制系统
5.物流成本的日常控制,是指在日常物流运营的每个作业环节,依据现代物流运营理论,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与方法,来降低整个物流成本的一系列措施。物流成本控制是物流成本管理的中心环节。根据现代成本管理与控制理论,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是由物流成本的预测、决策、计划、核算、控制、分析和考核等多个环节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1)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健全企业物流管理体制;
(2)树立物流总成本观念,增强全员的物流成本意识;
(3)加强物流成本的核算建立成本考核制度;
(4)优化企业物流系统,寻找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6.物流成本控制三种形式(内容)(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方法):
(1)以物流成本的形成阶段作为控制对象。以制造企业为例,就是对供应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以及废弃物物流成本作为成本控制的对象。也就是说,从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以及废弃物物流的不同阶段上,寻求物流技术的改善和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来控制和降低各个阶段的物流成本。
(2)以物流服务的不同功能来作为成本控制对象。也就是说,对仓储、运输、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各个物流作业或物流功能的角度来寻求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物流技术的创新,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
(3)以物流成本的不同项目作为物流成本的控制对象。也就是说,以材料费、人工费、燃油费、差旅费、办公费、折旧费、利息费、委托物流费及其他物流费等物流成本项目为控制对象,通过对各项费用项目的控制节约,谋求物流总成本的降低。当然,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日常控制过程中,这三种物流成本的控制形式并非孤立的,而是结合在一起的,某一种形式的成本控制方式也会影响到另一种形式的物流成本
7.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是要促进企业加强物流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创新物流技术,提高物流效益。具体地说,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对企业物流成本的全面计算,弄清物流成本的大小,从而提高企业内部对物流重要性的认识;
(2)通过对某一具体物流活动的成本计算,弄清物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物流运营决策提供依据;
(3)按不同的物流部门组织计算,计算各物流部门的责任成本,评价各物流部门的业绩;
(4)通过对某一物流设备或机械(如单台运输卡车)的成本计算,弄清其消耗情况,谋求提高设备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5)通过对每个客户物流成本的分解核算,为物流服务收费水平的制定以及有效地客户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6)通过对某一成本项目的计算,确定本期物流成本与上年同期成本的差异,查明成本超降的原因;
(7)按照物流成本计算的口径计算本期物流实际成本,评价物流成本预算的执行情况。
8.会计方式的物流成本核算具体形式:
(1)独立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
(2)结合财务会计体系的物流成本计算;
(3)物流成本二级账户(或辅助账户)核算形式
9.作业成本法(ABC):是被认为确定和控制物流成本最有前途的方法。作业成本法应用于物流成本核算的理论基础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作业成本法把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它以作业为单位收集成本,并把“作业”或“作业成本池”的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产品
10.作业成本法优点: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作业成本法,则能反映物流作业的变化而计算其物流成本。虽输送个数相同,会因对应的作业不同,使得物流成本有所差异。换言之,若进行多品种、少量、多频率物流,则会显示出物流成本增加,甚至不划算而亏损。这样的结果,可以唤起对多品种、少量、多频率物流需求的注意。随着物流作业成本管理的使用,可以更清楚地分析造成物流成本增加的原因,并要求相应的责任人负担相应的成本部分,并且在物流绩效考核和物流定价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物流也是一种商品,即为商品,则应按照不同的物流成本对象来计算其成本,而据以决定其价格,则“物流产品有价化”就可以实现
11.“物流成本冰山”说成立的原因:
(1)物流成本的计算范围太大;
(2)运输、保管、包装、装卸以及信息等各物流环节中,以哪几种环节作为物流成本的计算对象问题;
(3)选择哪几种费用列入物流成本中的问题。
12.物流成本核算与应用中存的问题:
(1)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不明确;
(2)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不明确;
(3)物流成本核算与管理没有超出财务会计的范围;
(4)物流成本核算的标准不统一;
(5)缺乏懂得物流知识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人员。
13.物流作业的合并遵循的基本原则:
(1)合并的作业必须属于同一层次;
(2)合并的作业必须使用相同的成本动因;
(3)合并的作业必须具有相同的功能。
14.物流成本的概念。根据2001年8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流物成本可定义为“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即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包装、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各个环节所支出入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物流成本是完成诸种物流活动所需的全部费用
15.物流成本的含义:
(1)社会物流成本:人们往往用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物流管理水平的高低,这种物流成本指的就是社会物流成本,是核算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物流总成本,是不同性质企业微观物流成本的总和。
(2)货主企业物流成本。这里所说的货主企业主要是指商品流通企业和制造企业。总的来说,制造企业物流是物流业发展的源动力,而流通企业是连接制造业和最终客户的纽带,制造企业和商业流通企业是物流服务的需求主体。
(3)物流企业物流成本。物流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都可以看成是物流成本。因此,可以说物流企业的物流成本包括了物流企业的所有各项成本和费用。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看,当货主企业把物流业务外包给物流企业运营时,物流企业发生的各项支出构成了它的物流成本,而物流企业向货主企业的收费(包括了物流企业的成本费用、税金以及一定的利润)就构成了货主企业的物流成本
16.物流成本管理系统的三个层次:(1)物流成本核算层;(2)物流成本管理层;(3)物流成本效益评估层。第五章物流技术及其装备1.物流技术及其装备在物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1)物流技术及其装备是提高物流系统效率的主要手段;
(2)物流技术及其装备是反映物流系统水平的主要标志;
(3)物流技术及其装备是构筑物流系统的主要成本因素。
2.叉车及其特点:叉车又称铲车,叉车取货机,是物流领域最常见的具有装卸、搬运双重功能的机械。它以货叉作为主要的取货装置,依靠液压起升机升降货物,由轮胎式行驶系统实现货物的水平搬运。叉车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具有装卸和搬运的双重功能,有很强的灵活性
3.仓储机械的特点:
(1)仓储机械技术装备一般在物流据点内工作,其作用场所较固定,工作范围相对较小,运行路线较固定;
(2)安全性、节能性、环保性和经济性要求高;
(3)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
(4)专业化和标准化程度高。
4.货架的作用和分类:货架是一种架势结构物,可充分利用仓库空间,提高库容利用率,扩大仓库储存能力,使存人货架的货物互不挤压,损耗降低;同时存取方便,便于清点及计量,提高物资存储质量。货架的种类有通道式货架、移动式货架、重力式货架和旋转式货架
5.自动仓储系统的概念和优点:自动仓储系统(AS/RS)是指采用高层货架储存货物,用起重、装卸、运输机械设备进行货物出库和入库作业的系统。其优点有:
(1)能大幅度地减少占地面积和提高库容;
(2)提高仓库出入库频率;
(3)提高仓库管理水平;
(4)容易实现先人先出,减少货损;
(5)采用自动化技术后,能较好的适应黑暗、有毒,低温等特殊场合的需要
6.集装单元化原则:
(1)集装单元器具标准化原则;
(2)集装单元化的通用化、系统化、配套化原则;
(3)集装单元化的集散化、直达化、装满化原则;
(4)集装单元化的效益化原则。
7.包装的定义和功能:包装是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的总体名称,也只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取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的操作活动,其功能在于:①保护产品;②方便储运;③促进销售。
8.托盘的应用:托盘有托盘联运和专用托盘两种。托盘联运是托盘的重要使用方式,又称一贯托盘运输,是指将载货托盘货体,从发货人开始,通过装卸、运输、转运、保管、配送等物流环节,将托盘货体原封不动地送达收货人的一种“门到门”运输方法。专用托盘是按某一领域的要求,在这一领域的各个环节,采用专用托盘作为贯通一气的手段,实际上是这一领域的托盘联运
9.物流技术装备应用配置原则:
(1)物流技术装备配置的合理性原则;
(2)物流系统运作的快速性、及时性、准确性和经济性原则;
(3)选用物流工器具和设备的标准化原则;
(4)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适应性原则;
(5)充分利用空间;
(6)减少人力搬运。
10.堆垛起重机的类型和工作特点:堆垛起重机按照机构不同可分为桥式堆垛起重机和巷道堆垛起重机。桥式堆垛起重机具有起重机和叉车的双重结构特点,具有桥架和回转小车。货架和仓库顶棚之间需要一定的空间,但受到立柱高度的限制其作业高度不高,主要适用于12米以下中等跨度的仓库中笨重和长大件物料的搬运和堆垛。巷道堆垛起重机沿着货架仓库巷道内的轨道进行,作业高度提高,适用于各种高度的高层货架仓库,可以实现半自动、自动和远距离集中控制
11.集装单元化的概念:集装单元化是以集装单元为组织基础的装卸、搬运、储存和运输等物流活动的方式
12.集装单元化的特点:
(1)通过标准化、通用化、配套化和系统化,以实现物流功能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
(2)物品的移动简单、减少重复搬运次数、缩短作业时间和提高效率、装卸机械的机动性增强;
(3)改善劳动条件、降低劳动强度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物流载体利用率;
(4)物流各功能环节中便于衔接,容易进行物品的数量检验,清点交接简便,减少差错;
(5)货物包装简单,节省包装费用,降低物流功能作业成本;
(6)容易高堆积,减少物品堆码存放的占地面积,能充分地灵活地运用空间;
(7)能有效地保护物品,防止物品的破损、污损和丢失;
(8)集装单元化的缺点是作业有间歇、需要宽阔的道路和良好的路面、托盘和集装箱自身的体积及重量的原因,是物品的有效装卸减少。
13.集装单元化原则:
(1)集装单元器具标准化原则;
(2)集装单元化的通用化,系统化,配套化原则;
(3)集装单元化的集散化,直达化,装满化原则;
(4)集装单元化的效益化原则。
14.托盘的概念:托盘是指为了使物品能有效地装卸、运输、保管,将其按照一定数量组合放置于一定形状的台面上,这种台面有供叉车从下部叉入并将台板托起的叉人口,以这种结构为基本结构的平板台板和在这种基本机构基础上所形成的,各种形式的集装器具都可称为托盘
15.托盘的特点:
(1)自重量小,用于装卸、运输托盘本身所消耗的劳动较小,无效运输及装卸相比较集装箱要小;
(2)返空容易,返空时占用运力很少,由于托盘运价不高又很容易相互代用,互以对方托盘抵补,无须向集装箱那样必有固定归属者,返空比集装箱容易;
(3)装盘容易,不需像集装箱那样深入到箱体内部,装盘后可采用捆扎、紧包等技术处理,使用时简便;
(4)装载量有限,装载量虽较集装箱小,但也能集中一定数量,比一般包装的组合量大;
(5)保护性比集装箱差,露天存放困难,需要有仓库等配套设施
16.包装技术装备的作用:
(1)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
(2)改善劳动条件,降低劳动强度;
(3)节约原材料,降低产品成本;
(4)保证产品卫生,提高包装质量;
(5)降低包装成本,节约储运费用;
(6)延长保质期,方便产品流通;
(7)减少包装场地面积,节约基建投资。第六章第三方物流1.第三方物流:我国2001年颁布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将第三方物流定义为“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供需双方。
(1)企业外包需求的出现;
(2)一体化服务提供商的出现。
2.企业物流对外委托形态:
(1)货主企业自己从事物流系统设计以及库存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等管理性工作,而将货物运输、保管等具体的物流作业活动委托给外部的物流企业;
(2)由物流企业将其开发设计的物流系统提供给货主企业并承担物流作业活动;
(3)由物流企业站在货主企业的角度,代替其从事物流系统的设计,并对系统运营承担责任。
3.企业业务的外包:企业利用外部的资源为自己的生产经营服务,将一些业务承担给第三方企业去完成,这就是企业业务的外包
4.第三方物流的运作模式:
(1)与制造业相结合的物流服务运作模式;
(2)与商业零售业相结合的物流服务运作模式;
(3)一体化运作模式。
5.第三方物流的发展需要的基本条件:
(1)首先是作为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方的货主企业要树立核心竞争力观念,善于接受和利用第三方物流这种服务模式,从而为第三方物流的开展提供市场;
(2)其次是作为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培育和发展;
(3)第三是相关政策的支持,政府要通过产业政策和放松管制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6.第四方物流的定义:第四方物流(4PL)供应商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
7.第四方物流特征:
(1)第四方物流有能力提供一整套完善的供应链解决方案,能有效适应需方多样化和复杂化的需求,集中所有资源为客户完美地解决问题:①供应链再建;②功能转化;③业务流程再造;④实施第四方物流,开展多功能、多流程的供应链业务。
(2)第四方物流是通过对供应链产生影响的能力来增加价值,即与类似外包的供应链的区别之一在于其能够为整条供应链的客户带来利益,在向客户提供持续更新和优化的技术方案的同时,满足客户特殊需求。
8.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分为两种:资产公司和非资产公司。两者主要的不同在于:资产公司拥有自己的运输设备和仓库,并进行管理及运作;而非资产公司则更多地致力于向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从而使客户能更好地从事供应链的运作与管理。这种非资产服务提供商代表它们的客户对第三方资产公司提供的服务进行合理的安排及整合
9.同制造业相结合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最大用户群是:
(1)这些组织力图通过物流的力量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
(2)优秀的公司寻求其产品或服务增加价值,并通过一个有效的物流体系来达到此目标;
(3)公司通过与服务供应商结成战略联盟来改善他们的资产,这些联盟使公司与其重要客户的关系更为密切。
10.同零售业相结合的第三方物流运作的基本思路:
(1)第三方物流企业、零售商、供应商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连接起来,实现信息共享,保证在要求的时间范围内完成5R;
(2)建立快速反应的运输系统,保证配送系统顺利运转;
(3)以独特的信息交换处理中心为技术支持,通过现代通信和电脑技术组成网络;
(4)组织具有实战经验的专家队伍进行市场策划和研发;
(5)服务请求提出时,由调度中心调度,配送点送货上门
11.第三方物流与传统的物流委托的不同:传统的对外委托形态只是将企业物流活动的一部分,主要是物流作业活动,如货物运输、货物保管交由外部的物流企业去做,而库存管理、物流系统设训等物流管理活动以及一部分企业内物流活动仍然保留在本企业。物流企业是站在自己物流业务经营的角度,接受货主企业的业务委托,以费用加利润的方式定价,收取服务费。提供系统服务的物流企业也是以使用本企业的物流设施,推销本企业的经营业务为前提,而并非是以货主企业物流合理化为目的来设计物流系统。第三方物流企业则是站在货主的立场上,以货主企业的物流合理化为设计物流系统运营的目标。而且,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一定要有物流作业能力,也就是说可以没有物流设施和运输工具,不直接从事运输、保管等作业活动,只是负责物流系统设计并对物流系统运营承担责任。具体的作业活动可以再采取对外委托的方式由专业的运输、仓库企业等去完成。而且从美国情况来看,即使第三方物流企业保有物流设施,也是将使用本企业设施的比例控制在二成左右,以保证向货主企业提供最适宜的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效益直接同货主企业的物流效率、物流服务水平以及物流效果紧密联系在一起
12.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模式的意义:
(1)提高核心竞争力;
(2)降低经营成本;
(3)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4)增强市场应变能力;
(5)加速产品和服务投放市场的进程。
13.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模式的风险:
(1)外包可靠性风险;
(2)可能影响企业的核心业务;
(3)由于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较差的服务或提高价格而对企业造成的损失;
(4)对外包依赖控制程度。
14.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
(1)业务功能不齐全,增值服务意识薄弱;
(2)规模偏小,效益低下;
(3)利用现代化技术程度低;
(4)缺乏物流管理人才;
(5)制度不健全。
15.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趋势:
(1)第三方物流服务地域化;
(2)物流提供商和分销商之间的协作增加;
(3)服务内容日趋复杂;
(4)服务需求存在地区差异;
(5)物流提供商更多地介入。第七章物流标准化1.物流标准化的概念:物流标准化是指以物流系统为对象,围绕运输、储存、装卸、包装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制定、发布和实施有关技术和工作方面的标准,并按照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的配合性要求,统—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的过程。
物流标准化的含义:
(1)物流标准化是以制定标准、贯彻标准并随着发展的需要而修订标准的活动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每完成一个循环,标准的水平就提高一步;
(2)物流标准是物流标准化活动的产物。标准化的目的和作用,都是要通过制定和贯彻具体标准来实现的。因此,制定、修订和贯彻物流标准,是物流标准化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3)物流标准化的效果只有通过在社会实践中实施标准,才能表现出来;
(4)物流标准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2.物流标准化系统特点:
(1)和一般标准化系统不同,物流系统的标准化涉及面更为广泛,其对象也不像一般标准化系统那样单一,而是包括了机电、建筑、工具、工作方法等许多种类。虽然处于一个大系统中,但缺乏共性。从而造成标准种类繁多,标准内容复杂,也给标准的统一性及配合性带来很大闲难。
(2)物流标准化系统是属于二次系统,或称后标准化系统。
(3)物流标准化更要求体现科学性、民主性和经济性。
(4)物流标准化有非常强的国际性。
3.物流标准化形式是标准化内容的表现形态。标准化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表现不同的标准化内容:
(1)简化。简化是在一定范围内缩减物流标准化对象的类型数目,使之在一定的时间内满足一般需要的标准化形式;
(2)统一化。统一化是把同类事物两种以上的表现形态归并为一种或限定在一个范围内的标准化形式;
(3)系列化。系列化是对一类产品中的一组产品同时进行标准化的一种形式,是标准化的高级形式;
(4)通用化。通用化是指在互相独立的系统中,选择和确定具有功能互换性或尺寸互换性的子系统或者功能单元的标准化形式;
(5)组合化。组合化是按照标准化原则,设计制造出若干组合通用性较强的单元,再根据需要进行拼合的标准化形式。
4.物流标准化具体内容:
(1)物流标准体系表;
(2)物流设施标准。物流设施标准包括物流设施设备基础标准、物流设施、集装化器具、物流设备;
(3)物流信息标准。物流信息标准体系的框架可以分为:物流信息基础标准、物流信息应用标准、物流信息管理标准、物流信息服务标准和物流信息安全标准。
5.物流信息标准体系的框架内容:物流信息标准体系的框架可以分为:物流信息基础标准、物流信息应用标准、物流信息管理标准、物流信息服务标准和物流信息安全标准
6.目前我国物流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来,国内的专业化物流公司和商业企业配送中心发展很快,一些大型制造企业也在物流配送方面有所动作。随着物流产业基础市场的发育,我国的物流标准化工作开始启动,我国物流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如下:
(1)尽管我国建立了物流标志标准体系,并制定了一些重要的国家标准,如《商品条码》、《储运单元条码》、《物流单元条码》等,但这些标准的应用推广存在着严重问题。以《储运单元条码》为例,应用正确率不足15%;
(2)缺乏货物运输过程中基本设备的统一规范,如托盘的尺寸、卡车的大小、仓库货架的尺寸等无法配套使用。其中托盘标准存在的问题较为典型,我国的物流企业有的采用欧美标准,有的采用日韩标准,还有的干脆自己定义,由于与产品包装箱尺寸不匹配,严重影响了物流配送系统的运作效率;
(3)商品信息标准化工作落实盲目。我国许多部门和单位都在建自己的商品信息数据库,但数据库的字段、类型和长度都不一致,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7.物流标准化的作用:
(1)物流标准化是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
(2)物流标准化是物流产品的质量保证;
(3)物流标准化是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保障;
(4)物流标准化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的有效措施;
(5)物流标准化是我国物流企业进军国际物流市场的通行证。
8.物流核算、统计的标准化内容:物流核算、统计的规范化是建立系统情报网、对系统进行统一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对系统进行宏观控制与微观监测的必备前提。这一标准化包含下述内容:
(1)确定共同的、能反映系统及各环节状况的最少核算项目;
(2)确定能用以对系统进行分析并可为情报系统收集储存的最少的统计项目;
(3)制定核算、统计的具体方法,确定共同的核算统计计量单位;
(4)确定核算、统计的管理、发布及储存规范等。
9.发展我国物流标准化的对策:
(1)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2)企业积极配合标准的制定,并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标准;
(3)科研机构相互协作,加强标准的研究和制定。
10.物流墓础模数尺寸标准:基础模数尺寸是指标准化的共同单位尺寸,或系统各标准尺寸的最小公约尺寸:在制定各个具体的尺寸标准时,要以基础模数尺寸为依据,选取其整数倍为规定的尺寸标准,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尺寸的复杂性,使物流系统各个环节协调配合,并成为系列化的基础。’基础模数尺寸一旦确定,设备的制造、设施的建设、物流系统中各环节的配合协调;物流系统与其他系统的配合就应以其为依据
11.物流标准化是指以物流系统为对象,围绕运输、储存、装卸、包装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制定、发布和实施有关技术和工作方面的标准,并按照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的配合性要求,统一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的过程。
12.物流标准分类如下:
(1)基础标准。基础标准是制定其他物流标准应遵循的、全国统一的标准,是制定物流标准必须遵循的技术基础与方法指南。主要包括专业计量单位标准、物流基础模数尺寸标准、物流专业名词标准等。
(2)分系统技术标准主要有:①运输车船标准;②作业车辆标准;③传输机具标准;④仓库技术标准;⑤站台技术标准;⑥包装、托盘、集装箱标准;⑦货架、储罐标准。
(3)工作标准及作业规范。工作标准是指对工作的内容、方法、程序和质量要求所制定的标准。物流工作标准是对各项物流工作制定的统一要求和规范化制度。
物流作业标准是指在物流作业过程中,物流设备运行标准,作业程序、作业要求等标准。这是实现作业规范化、效率化以及保证作业质量的基础
13.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基点:集装系统是使物流全过程贯通而形成体系,是保持物流各环节上使用的设备、装置及机械之间整体性及配合性的核心,所以,集装系统是使物流过程连贯而建立标准化体系的基点
14.物流系统各环节标准化的配合。配合性是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必须体现的要求,衡量物流系统标准化体系的成败,配合性是重要的标志。配合性不好,物流效率、经济效果便无从谈起。具体来讲,以集装系统为物流标准化的基点,这个基点的作用之一,就是以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版国际贸易协议履行细节与操作指南版B版
- 机器课程设计题目
- 硬笔楷书课程设计
- 2024年版工矿企业产品供应合同范本版B版
- 直流双环系统课程设计
- 2024年版个人独资企业权益让渡协议
- 2024宅基地土地转让与使用权变更及租赁经营权合同范本3篇
- 小学鲨鱼绘画课程设计
- 2024年度港口码头土方运输与航道疏浚合同范本2篇
- 2024天津跨境电商园区土地承包出租管理合同3篇
- 行业背景、经济运行情况及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存货管理制度完整版
- 《东阿阿胶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原因及提升策略(开题报告有提纲)》
-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单元测试(含答案)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配电室维护协议书
- 2024年度工作总结模板简约干练风格
- 2024年大学试题(管理类)-应急管理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 2024年广东省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题含答案
- 2025届东莞东华高级中学高一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春望(微教学设计) 苏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