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互联网+”给小微企业带来了哪些幻觉_第1页
盘点:“互联网+”给小微企业带来了哪些幻觉_第2页
盘点:“互联网+”给小微企业带来了哪些幻觉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盘点:“互联网+”给小微企业带来了哪些幻觉

营销的迷局听了他这一番激情盎然、信心满满的话,我就问他:你打算具体怎么实施?有什么步骤吗?他说:先召集几个网络编辑,专门写文章,在网上发布我们玻璃杯相关的文章,说白了就是软文,然后开通一个微信公众号,在微信朋友圈里大肆宣传,还有微博、聊天群、贴吧里都可以放上我们的文章及链接。另外,我还会要求厂里的每一个员工都要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和微博里转发,他们每转发一次就来我这里领取五块钱的奖励,我就不信销售额提不上去!我说:这就是你所理解的“互联网+”运作模式?他说:对啊,微信、QQ、微博这不都是互联网工具吗,我的产品在这些工具上进行宣传销售,这不就是“互联网”所要达成的最终目的吗?“那你打算每年在互联网营销方面投入多少成本,又希望有多少倍的收益?”“每年投入十万,收益最起码也得在一百万左右吧!”事实上,站在这位朋友的角度上来看,他说的话并没有错,每一个处在急流勇进商业浪潮中的人都会冥思苦想如何使得自己处于不败之地。但如果仅仅是套用概念、断章取义、盲目实行的话,最后的结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如果真的像那位朋友说的那种方式来玩“互联网+”的话,我劝他还不如好好的把自己在淘宝上的店铺打理好。其实,这位朋友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主要是因为现在的互联网热潮给企业家带来了相互之间的比较和焦虑,看到很多企业通过互联网途径最后赚的盆满钵满,他们必定会自危:如果我们不善于互联网营销,那这个企业下一步该怎么办呢,按照老套路走?自“互联网+”概念提出不久以来,尤其是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止,“互联网+”几乎一夜之间给很多迷茫中的小微企业业主带来了莫大的希望——茅塞顿开,精神焕发,斗志昂扬,像是找到了救命稻草!所以,更多的人误认为在淘宝上开店,或者是通过网络销售产品就是在走“互联网+”的道路。殊不知,“互联网+”不是这么玩的。实际上,“互联网+”的营销方式真的可以将举步维艰的小微企业带离困境吗?我觉得这个问题现在还不能盖棺定论,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转型与跨界的陷阱之前创事记作者李智勇分析过,如果把所有公司都抽象为人的组织与待做事情的组合,就可以发现没有历史的组织是创业的,有历史延续性的组织是转型的,有历史无延续性的组织则是跨界的。所以互联网大佬们当年是创业,苏宁则是转型,富士康做电商则是跨界。而现在的传统小微企业通过“互联网+”的途径想要继续生存下去而做的互联网努力也是转型或跨界的一种。实际上,转型或跨界要面临的困难并不比延续旧业务少。这对于大公司与小微企业来说都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就是,大公司在这条路上耗得起时间和金钱,而小公司却是整日的胆战心惊。海尔就是互联网转型大潮中的一个弄潮儿,其对互联网转型的探索持续了很长时间,有些经验是值得思考的。也就是在前段时间,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就互联网是什么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互联网”企业绝不是简单的“油水”,油很好看,飘在上面闪闪发光,但是水和油是分离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手段,与用户零距离接触,才能真正达到水乳交融。他举了一个例子,海尔物流管理车队,以前人工派活,现在改成ERP系统派活,这不是“互联网”,这只是信息化手段,而且也没有“互联网”的成分,海尔需要颠覆整个传统流程,去中心化、去中介化,让用户直接上系统抢单,车队和用户直接沟通。可问题就在于,如何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的同时还能保证企业不断地壮大成长。看,海尔这么大的公司在互联网面前也忧心忡忡,微小企业急什么啊?最近我在一个论坛上看到这样的话:敬爱的总理:您好!我是一家小微企业负责人,面临传统经济向互联网经济转型的大浪潮,我代表成千上万的微小企业以及弱势低收群体向您提出如下困惑,期待本届政府能尽释民疑。一:政府扶持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的专项资金扶持对象指的是什么?资金具体流向又有哪些?二:本届政府,实事求是,反腐倡廉,倾心聆听底层所发心声,深受国民拥戴。但在具体逐级施行过程中,有多少弱势微众、低收群体实际获益?三:对于地方传统行业的个体零售终端店铺及小微企业在面临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刻,我们面临的问题很棘手。如我就遇到过这样的麻烦,由于对互联网专业知识条款不是很精通,结果就上了那些本已先机占尽、玩弄文字游戏的技术服务提供商的当。对于这一点,我不知道本届政府在提出互联网之前有没有考虑过如何处理此类法律纠纷,杜绝新的商业欺诈行为?估计上述的话道出了绝大多数中国小微企业业主的心声和担忧。与大中型企业不同,小微企业具有与众不同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方法,充满进取精神、创新意愿,但它也是有短板的——健康指数依然偏低,抗风险能力依然偏弱。小微企业信息化需求强烈,但人力、财力和被关注度都还不够,他们需要一个更周全的互联网+方案。微小传统企业能从互联网里面获得什么?或者说互联网能给企业带来什么?企业做出改变的驱动力来自于消费者,而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消费者的个体行为习惯,从而也改变了企业的运作管理方式与服务模式。这一点最有力的证据就是互联网的BAT三巨头,他们的势力已经渗透到了第一二三整个产业,这就是他们的野心。这主要依靠的是强大的历史积淀、企业文化内涵、内部智库的出谋划策、财务上的支持以及先见的洞察力。这些可以说是先天条件上的优势,要是让文章开头的那家玻璃杯厂商转型去做智能自行车,你不觉得很可笑吗?或许他自己都会觉得是一个天大的玩笑。没有历史积淀和雄厚资本的企业要想转型或开设跨界业务,其实就相当于一只脚站在问号上面,一只脚站在倒闭的门内。BAT这些巨头所做的才是互联网+的大脉络,而目前传统小企业利用互联网的途径只不过是“+互联网”——他们与互联网没发生化学反应,而是物理反应。这不会给企业带来质的变化。人才泡沫另外还有一点让小企业很头痛,“互联网+”时代是资本运作的时代、是快速更迭的时代,人才市场在大环境下也跟着变得躁动、冒进、浮夸。尤其是在互联网专业技术人才方面供不应求,技术工程师人才市场的薪酬泡沫显现,高薪未必高能力。年薪20万仅仅能聘到有一个项目经历的产品经理。而当人才遇到“互联网金融”时,薪酬泡沫更是诱人,年薪30万可能仅仅是“起步价”。某互联网金融公司总裁感叹,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泡沫已经显现。“我就知道一个员工,最初在一家线下金融机构做业务员,月薪3000左右。后来他往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运营岗位转,平均每一个半月就跳一次槽,跳了三、四次,每次都要求薪资翻番,最后他要到了月薪25000元。”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或归属感降低,要么趋向于为兴趣奋斗,要么一心追逐物质资本。你说,现在的这种互联网人才的成本利用,是小微企业能够支付得起的吗,就算这些小企业只是招一些缺乏经验、成本投入少的大学生,他们能给企业带来多大的效益呢?写在最后拥抱“互联网+”新规则只是转型的开始。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不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