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_第1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_第2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_第3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_第4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必修二第23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十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知识点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1.背景

(1)政治上: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疯狂反扑。 (2)军事上:1918年,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3)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巩固苏维埃政权。3.内容

(1)农业:实行___________。 (2)工业:实行_______,将大中小工业企业收归国有。 (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4.特点:兼有“战时”和“_________”的特色。5.评价 (1)积极: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消极: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严重超越了生产力水平,引起农民和士兵的不满。余粮收集制国有化共产主义知识点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2.时间: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3.内容

(1)农业:以___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除大型企业外,解除部分_________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3)商业:恢复_________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___________。4.特点:(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国家资本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粮食税中小企业货币流通实物分配制 (2)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在公有制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5.影响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2)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3)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4)探索了在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探究点一】比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1.背景前者是在内忧外患背景下提出来的;后者是在国内战争结束后,国际环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制定的。2.内容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3.目的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则是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4.实质前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社会的金融,意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后者则是在无产阶级政权掌握经济命脉的情况下,通过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5.作用和影响(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当时对于保障战时物资供应、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当时的战争形势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它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阶段。(2)新经济政策立足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合作与共存。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在掌握政权后应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基本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年份1920~19211921~19221922~19231923~1924平均税款(卢布)10.306.113.983.064.(2015·广东文综·22)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

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

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5.(2015·海南单科·17)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苏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的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修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飞机赶去排队啊。”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及斯大林模式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背景:(1)1922年苏联(1924年苏联宪法规定联邦制国家)建立;1924年列宁逝世;(2)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4)苏联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苏联工业化时期大量引进国外的专家、技术、资金、人才。斯大林后来告诉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充分利用西方经济危机】读

得史料一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世界历史》问题:(1)史料一画线部分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什么特点?单一的公有制。问题:(2)史料二反映出“斯大林模式”特点是什么?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采取指令性计划经济。史料二:史料三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斯大林文选》下卷问题:(3)史料三画线部分反映出苏联工业化的特点是什么?片面发展重工业。2、主要内容(1)工业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提供资金。(生产力)(2)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所有制)(3)农业政策: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生产关系)①原因:落后的农业国家,工业基础薄弱,加强国防安全的需要。②提出: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③概况:1928-1932年一五计划,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1933-1937年二五计划,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1938年三五计划,1941年因德军入侵中断】2、主要内容(1)工业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提供资金。(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2、主要内容(1)工业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提供资金。【资料回放】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数量、牲畜产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千克和30千克,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千克和31.4千克还要低。2、主要内容

(2)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3)农业政策: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①背景: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的需要。【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③时间:1927-1937年。②实质: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变革农村的生产关系。③意义:为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④局限性: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不适应,严重损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利益。使农业长期停滞不前。【“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米吃。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苏联自1929年开始强行推动农业集体化运动,这一运动遭到了农民强烈的反抗,大批生产资料被毁,例如,在统计数据相对可靠一些的家畜数量方面,集体化过程中三分之二的马匹、五分之四的牛、六分之五的猪和八成五的羊都失踪了。因此,苏共采取了极其残酷的强制、甚至武力手段来剥夺所有富裕的和不愿集体化的农民,在这一运动中有数百万农民被处死或驱赶出家园、其财产则被没收;运动也造成农业生产的急剧下降,农业产量在30年代初期降低了30%以上,农村因此出现了严重的饥荒,仅在1932年至1933年期间就有数百万农民被活活饿死。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时间: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2、特征: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三、评价(1)进步性:①开辟了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②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③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④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⑤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⑥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2015·天津河西区质检)《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如的地步”。材料全面揭示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