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单元11师说 省获奖_第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单元11师说 省获奖_第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单元11师说 省获奖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师说一、教材简析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二、学情分析我认为制约本年级学生学习本文的二点不利因素是:

1.学生普遍反映不喜欢上文言文课,认为文言文一种比较费力又很难进入的文体。2.学生对文言文虚词和实词,不容易分析和理解。三、教学目标

:1、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理解重点词句。3、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字、词,掌握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

4、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5、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6.判断句式的了解与掌握四、教学重点:1、理解《师说》中关于从师学习的论述,抓住对比手法分析课文,体会作者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2、背诵第一段,掌握文中的语法知识;3、认清本文的层次结构,同时培养阅读语感。五、教学难点1、掌握积累“师、传、从、道、惑、受、贱、孰、贻、圣、愚、群、足、攻、经”等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了解“也、则、于、乎、所以”这些文言虚词;2、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字、词,掌握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布置预习: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

2、初步理解课文;

3、参考注释翻译课文,不会译的用红笔把原句抄上。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觉得教师应该受尊敬吗?说明:从文革中的“臭老九”到今天“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地位一天天升高,可是在教师倍受尊敬的同时,也有很多人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教师已经越来越职业化,跟一般的职业没什么两样,因此不需要特别尊敬。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先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精彩的论说,虽然针对的情况不一样,但有些道理是千古不变的,尊师重教的风气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二,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轼,苏辙,苏洵)三、解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四.自学感悟,初读课文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传道(chuán)

句读(dòu

针砭(biān)

阿谀(yǘ)

巫(wū)医

郯子(tán)

苌弘

(cháng)

师襄(xiāng)

老聃(dān)

经传(zhuàn)

李蟠(pán)

或不焉(fǒu

贻(yí)

从师(cóng)

2.指导学生翻译第一段。

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所谓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有疑难问题却不跟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便终究不会解决了。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师也就在那3、语言知识积累

(1).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

(2).

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3)判断句式1、…者,…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也。2、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3、……,……。

刘备,世之枭雄。4、……者,……。

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5、“为”字表判断。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A:也——在句中,也字靠前停顿。

B1、3个“乎”——在此相当于“于”字,意义为:在

2、4个“乎”——在此相当于“于”字,意义为:比

C师

在句中作意动用法翻译成“以……为师”(3).学生诵读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本文的第一段了解了本文的总论点,教师的职能,择师的标准以及从师的原则。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努力去预习一下余下的课文.

七.,板书设计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八,作业布置C层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传道(chuán)

句读(dòu

针砭(biān)

阿谀(yǘ)

巫(wū)医

郯子(tán)

李蟠(pán)

或不焉(fǒu

从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