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左转》【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和用法。2、学习本文精彩的外交言辞,以及跌宕精彩的故事情节。3、培养概括文章大意、提炼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教学重难点】1、领会春秋时期的外交辞令的特点。2、领会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3、掌握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进入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必然与初中阶段有所不同。那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应该掌握什么:认准字形字音字义(自己利用工具书和注释完成)理解词语和句式:A掌握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B了解常见的虚词C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并能翻译成现代汉语能从文中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能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内容,并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吸收其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其写法,并从中得到启发,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在掌握实词和虚词的过程中,需要格外关注以下几类特殊字词,如:通假字(每篇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要整理到积累本上)。A声、韵母都相同:系向牛头充碳直“直”同“值”
B声母相同: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风”同“放”
C韵母相同:风吹草低见牛羊“见”同“现”
D形近通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2、异读字(一个字保留了两个以上的读音,且音不同则义不同的字)。3、古今异义。有:词义的扩大、缩小、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轻重、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和名称说法的改变。4、偏义复词:即一个词由两个意思相近或相对、相反的语素构成,只取其中的一个语素的词义,另一个只作陪衬。5、一词多义。即一个词有多种含义。如“食”有“吃”、“吃的东西”“专指饭”等等词义,如何判断一个词究竟用哪个词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增强阅读能力。6、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有了这些基本的正确认识,我们现在正式进入高中文言文的学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散发着智慧与理性光芒、在古代外交博弈中被视为典范的记史古文——《烛之武退秦师》。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9页。文学常识——关于《左传》大家看题目“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可以知道这篇古文选自《左传》。我们初中学过一篇古文《曹刿论战》也选自《左传》,不知道大家对《左传》还有没有印象。现在我们再来认识认识《左传》这部文学色彩浓厚的史书。《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左传》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叙写战争时以记叙战前准备、战后论战为主,略写战争经过,记录了不少外交辞令、议论、谏说,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既然说到“编年体”这种史书编排体式,我们不妨来看看是否还有其他的编排体式?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答:对,除了编年体外,还有国别体和纪传体。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汉书》等。积累文学小常识:A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B最大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C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D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E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F第一部词典《尔雅》G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H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学生自读,纠正字音汜(fán)南贰(èr)于楚也佚(yì)之狐无能为(wéi)也矣夜缒(zhuì)而出亡郑以陪邻(bèi)君之薄(báo)也共(gōng)其乏困朝(zhāo)济而夕设版焉夫(fú)晋肆(sì)其西封秦伯说(yuè)使杞(qǐ)子逢(páng)孙戍shù·戊wù·戌xū·戎róng(点“戍”横“戌”“戊”中空)微夫(fú)人之力多音字:阙秦(quē)vs宫阙(què)薄弱(bó)vs薄片(báo)vs薄荷(bò)第二课时一、疏通大意、理清结构(一)第一段:秦晋围郑——交代事件及其起因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晋侯——晋文公姬重耳,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秦伯——秦穆公嬴任好,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秦穆公两个人不可能围攻郑国,而是此二者发兵联合围攻郑国。以:因为,连词其:郑国,代词无礼于晋:于晋无礼,状语后置。于,对,介词。晋,晋文公。且:并且,连词,表达上下文逻辑的并列关系。贰于楚:贰于(晋)楚,省略句?贰,从属二主,古今异义。也:无实义,句末语气词。军:驻军,名词作动词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翻译上要调整:晋国驻扎军队在函陵,秦军……→晋军驻扎在……,秦军驻扎在……通译:晋文公和秦穆公发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思考1:这一段提供了哪些信息?A事件:秦晋围郑B事件起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思考2:这两句只交代了晋国为什么攻打郑国,也就是说,晋国攻郑,不论根本目的是什么,至少找到了借口和理由。而秦国与郑国并无矛盾,为什么秦国也要攻打郑国呢?→①秦晋之好,晋文公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且晋文公是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才返回晋国做上国君的。②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③最本质原因: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参看春秋时期的地图,注意秦国的地理位置。生存条件不佳刺激了秦国对外扩张的欲求)④秦既是友情出演,也想图谋霸业。秦晋结成的是一个没有共同利益的联盟,可谓同床异梦。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埋下了伏笔。C战争形势: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思考3:为什么要交代这个形势?对下文有什么帮助?→①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兵临城下,为人物出场铺垫。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②分驻两地,给烛之武谒见秦穆公创造了空间,也说明秦晋之间心存间隙。总之,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下文的成功埋下伏笔。(二)第二段:烛之武临危受命——君臣心理博弈原文: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1、言于郑伯:于郑伯言,状语后置。于,对,介词。2、矣:啦,表感叹,语气词。ep:国危矣、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假如。使,派遣。见,觐见。3、师必退:师,秦军。退,撤退。4、公从之:公,郑伯。从,采纳,准允。之,佚之狐,代词。5、辞曰:(烛之武)辞曰,省略主语。6、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壮,年轻的时候,形容词作名词。犹,尚且。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助词。7、无能为也已:能,能力。为(wéi):做(什么)。也,句末语气词。已:通“矣”,表感叹,语气词。8、吾不能早用子:能,能够。早,及早地,形容词作副词。用,重用。9、今急而求子:而,却,表转折,连词。求,请求。10、是寡人之过也:是,这,代词,指代“无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之,的,有实义,助词。过,过错。也,表判断。此句为判断句。11、然郑亡:然,然而、可是。12、子亦有不利焉:(于)子亦有不利焉,省略介词。利:好处。13、许之:(烛之武)许之,省略主语。之:代词,指代觐见秦伯、说服撤军这件事。通译: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正处危难之中啊,假如派遣烛之武去觐见秦伯,一定能说服秦军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啦,没有能力做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却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没有好处啊!”烛之武就答应了。思考:从第二段三个人物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性格特征?1、佚之狐A推荐烛之武,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并且充分信任烛之武。ep:“师必退”B通过他的话,可知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既然他知道烛之武这么能干,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2、烛之武A史书上的烛之武→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别处几乎很难找到他的名字。ep:《史记》:“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使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从其后来的表现看,此言不虚。B本文中的烛之武→ep: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①有怨言,怪郑伯早先没有重用他②先推辞,显得自己大牌,也想获得国君的正式认可③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3、郑伯→ep:“公从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①善于纳谏作为君主决策时的及时、果断②勇于自责为起用能臣,不惜降低姿态,并且主动反省过错③精于言辞看似站在烛之武立场上看待亡郑的后果,实际上是威逼利诱。这同烛之武后来站在秦伯场劝其退师的说辞可谓有同工异曲之妙。小结:“春秋笔法”,寥寥数语,余味无穷。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来源于据传《春秋》。《春秋》,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历史上,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我们将这种书写历史的手法称作“春秋笔法”。(三)第三段:烛之武说退秦师原文: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1、夜缒而出:(烛之武)夜缒而出,省略主语。夜,在夜里,名词作状语。缒,用绳子拴着人从上往下送。而,表修饰,连词。2、郑既知亡矣:既,已经。亡,(将要)灭亡。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灭亡,使动。而,表顺接。有益于君,于君有益,状语后置。4、敢以烦执事:敢,怎敢。以,拿。执事,您,对秦伯的敬称,古今异义。敢以(之)烦执事,省略秦晋围郑这件事。5、越国以鄙远:越,越过。国,别国。以,来,表顺接。鄙:把…当作边邑,意动。远,远地,指郑国。6、君知其难也:其,代词,指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也,句末语气词。7、焉用亡郑以陪邻:焉,为什么。以,来,表顺接。陪,通“倍”,增加。此处翻译使……增加,使动。邻,指晋国。7、邻之厚,君之薄:厚/薄,变雄厚/单薄,形容词作动词。之,主谓插之,取消句子独立性。8、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舍,放弃(围攻)。以为,以(之)为,省略郑国,把……当作,古今异义。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9、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古今异义。之,主谓插之。10、共其乏困:共,通“供”,供应。其,指代这条道路上来往的使者。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容词作动词。1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且,并且。君,秦伯。尝,曾经。为(wèi),给予/给。赐,恩赐,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文公回国这件事。12、许君焦、瑕:(晋文公)许君焦、瑕,省略主语。许,(曾经)答应。君,秦伯。焦、瑕,两座城池。13、朝济而夕设版焉:省略主语,晋文公。朝/夕:在早上/在黄昏,名词作状语。济,渡(黄)河。设,修筑。版,防御工事。而,竟然,表转折。14、君之所知也:君,秦伯。所知:所+动=名词性结构,所知道的事。ep:所遇非人15、夫(fú):发语词16、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有何厌,宾语前置。→宾语前置三种情况:疑问句;否定句;是、之提前宾语ep:何陋之有?唯利是图17、既东封郑:东,在东边,名词作状语。封,使……成为疆界,名词使动用法。18、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封:疆界。(注意和上一句区别)19、若不阙秦:阙,使……削减,使动。20、将焉取之:焉,哪里。之,指代土地。21、阙秦以利晋:以,并且,表并列,连词。利,使……得利,使动。22、唯君图之:唯,句首语气词,表希望。君,秦伯。图,考虑。之:指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23、说,通“悦”,高兴。24、与郑人盟:盟,结盟,名词作动词。25、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省略主语,秦伯。使,派遣。戍,守卫。之,指代郑国。26、乃还:省略主语,(秦师)乃还。乃,于是。还,撤军。通译: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思考1:烛之武是怎么劝服秦伯退兵的?他的思路是怎样的?→①攻打郑国的坏处: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②放弃攻郑的好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③制造秦晋猜忌,破坏秦晋联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站在秦国立场发出警告:阙秦以利晋思考2:烛之武的外交辞令具有哪些言说策略?→①忧人之忧——站在秦国立场分析秦国利弊烛之武闭口不谈郑国的利益得失,言谈中似乎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先讲明秦晋围郑,即使攻下郑国,秦国亦无大裨益;存郑对秦倒有好处,晓之以害,动之以利,使秦伯觉得枉费心机。②巧施攻心术——挑拨秦晋矛盾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同床异梦的矛盾,抓住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之心理,步步深人,层层逼紧,透辟分析晋侯出征目的在于扩张领土,本性贪而负义,且欲壑难填。使秦君顿感危机所在。于是,烛之武“一心为秦”地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③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更利于听虽然烛之武年岁已高,但在秦穆公眼前岂敢倚老卖老,婉言以说,处处尊重对方:“郑既知亡矣”“敢以烦执事”“君知其难也”“君之所知也”“唯君图之”。侃侃而谈,不卑不亢,不刺激对方,创造和谐的谈话氛围。“良言一句三冬暖”,秦穆公怎能不爱听,又怎能不依计行事。思考3:在这一段中,可以看出烛之武有何性格特点?→在游说秦国之前,烛之武只是郑国的一个圉正(yǔ)。所谓圉正,就是养马的官,类似弼马温。一个圉正,为什么会对国家大事、对秦晋历史、对秦晋国君的为人了解得如此透彻呢?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ep: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正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正因如此,他才会在秦晋围郑这一危难之际,对各国形势做出准确判断。烛之武的怀才待用、忠于祖国的壮志豪情,是我们分析这一人物时必须看到的另一个重要性格特征。(四)第四段:晋师撤离郑国原文: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1、子犯请击之:子犯,晋国大夫,晋文公的舅舅。击,袭击。之,秦军。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如果)没有,用来表示否定的假设。夫人,那人,指秦穆公,古今异义。3、因人之力而敝之:因,依靠。敝,损害。而,却,表转折。4、失其所与:所字结构,所结交的人,即同盟者。与,结交/亲附。5、知:通“智”,明智。6、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易,替代。7、吾其还也:其,还是,表商量或希望语气。8、去之:去,离开,古今异义。之,指代郑国。通译: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撤离了郑国。思考1:晋文公做出了退兵的决定,用了那几个理由?→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③失其所与,不知④以乱易整,不武思考2:晋文公是什么样的人?二、文章艺术特色1、伏笔与照应A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秦晋心存间隙,这两点都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B“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的有关内容。C“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2、叙事波澜起伏A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佚之狐推荐,郑伯看到希望——烛之武婉拒——郑伯自责B秦国退兵——子犯建议攻打秦军——晋文公讲大道理,平息了一场虚惊3、详略得当A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话语上。B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是略做交代。C对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和百姓是如何等待消息的,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第三课时一、字词句梳理1、通假字①无能为也已(已,通“矣”)②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③共其乏困(共,通“供”)④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⑤秦伯说(说,通“悦”)⑥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2、重点实词:辞曰:推辞晋军函陵:驻军犹不如人:尚且越过以鄙远:把……当作边邑济:渡河肆其西封:延伸、扩张阙秦以利晋:削减唯君图之:考虑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失其所与:结交,亲附以乱易整:替代3、重点虚词以:①连词,因为以其无礼于晋②介词,拿,用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③连词,表顺接,来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晋④介词,把。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而:①连词,表顺接,才今急而求子②连词,表顺接,而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③连词,表修饰夜缒而出④连词,表转折,却朝济而夕设版焉//因人之力而敝之之:①助词,主谓插之,取消句子独立性臣之壮也②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厌之有③助词,的是寡人之过也焉:①句末语气词,表陈述,啊子亦有不利焉②疑问副词,为什么焉用亡郑以陪邻③兼词,“于何”,从哪里将焉取之其:①第三人称代词,它,代指郑国以其无礼于晋②句中语气词,表示商量或希望吾其还也③代词,这件事君知其难也④代词,自己失其所与,不知因:①介词,依靠,凭借。因人之力而敝之4、古今异义词贰:古义:从属二主今义:二的大写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带的包裹夫人:古义:那人今义:妻子的尊称去: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的动作执事:古义:办事的官吏,敬称今义:管理事物的人员5、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晋军函陵:驻扎越国以鄙远:把…作为边邑与郑人盟:订立盟约以乱易整,不武:符合武德(2)名词用作状语夜缒而出夜,在晚上,当晚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在东边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上;夕,到黄昏使动用法烛之武退秦师:使…撤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若不阙秦:使…削减阙秦以利晋:使…得到好处(4)形容词用作名词臣之壮也:年轻的时候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国家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以乱易整:散乱的状态/整齐的状态。(5)形容词用作动词肆其西封:扩张邻之厚,君之薄也:增强/薄弱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6)数词用作动词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6、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且贰于楚也③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2)宾语前置句:①何厌之有?3)判断句①是寡人之过也。(“是……也”表判断)②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校均衡发展工作计划
- 中一班下学期班级计划
- 4煤矿计划生育工作总结及工作安排
- 2025年9月消防安全工作计划例文
- 临床药师201年度工作计划
- ui设计工作计划
- 2025年英语培优辅差工作计划
- 新学期初一英语教学计划
- 《ESD测试方法大全》课件
- 《水文、生物灾害》课件
- 2024年新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第六章 6.2 第2课时 样本的选取
- 15《搭船的鸟》(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 2024至2030年中国传染病医院产业发展动态及未来前景展望报告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北京师范大学等跨校共建
- JGJ7-2010 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
- 判断推理练习试卷1(共100题)
- DL-T-1878-2018燃煤电厂储煤场盘点导则
- 2024年《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及赏析
- 植物病虫害防治赛项赛题及答案
- 2022-2023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辽师大版(三起)四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卷
- 铸造实训实验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