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教程_第1页
中国地理教程_第2页
中国地理教程_第3页
中国地理教程_第4页
中国地理教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带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中国东部地带包括辽吉黑地区、京津冀鲁豫地区、沪苏浙皖湘鄂赣地区以及粤桂闽港澳地区4个地理区域,共有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

东部地带是中国地理区位最优越、自然条件最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带。海陆兼备,气候湿润,位于第三级阶梯,集中了中国的三大平原,成为中国农业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带,具有多个重要的粮食基地和工业基地,以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哈大工业走廊为核心的都市群。东部地带大多处在大江大河的下中游,洪涝和台风灾害、环境污染以及湿地保护是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东部地带受热量驱动呈现南北地域分异,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呈现纬度地带变化。

本章前言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中国东部地带

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东北平原(NortheastChinaPlain)华北平原(NorthChinaPlain)长江中下游平原(MiddleandLowerPlainofYangtzeRiver)京津唐(Beijing-Tianjin-TangshanArea)长三角(theYangtzeRiverDelta)珠三角(theZhuRiverDelta)哈大工业走廊(Ha-DaIndustrialCorridor)

关键词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

第一节辽吉黑地区

第二节京津冀鲁豫地区

第三节沪苏浙皖湘鄂赣地区

第四节粤桂闽港澳地区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用材林基地辽吉黑地区区位:中国东北部粮食基地玉米、大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基地山环水绕、平原广袤沼泽、冻土森林、森林草原景观天然林保护水源地保护矿种匹配好农业资源丰富水资源丰富边境贸易黑土地水土保持湿地恢复与保护

逻辑框架第一节辽吉黑地区第一节

辽吉黑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第一节辽吉黑地区一、地理区位包括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也称东北地区,介于38°43′N~53°33′N,118°53′E~135°05′E;中国纬度最高、经度最偏东地区,属于寒温带与中温带

面积78.73×104km2,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8.2%;位于亚欧大陆东北端,具有边疆、临江、近海的特点处于亚欧大陆桥的东段,可通过哈大铁路线经满洲里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铁路相连,成为连接欧、亚、美三大洲的“大陆桥”枢纽,是亚洲太平洋各国通向欧洲的陆上捷径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二、地理概况第一节辽吉黑地区三面环山、平原沃野是辽吉黑地区环境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地理区域形成的自然基础。(一)环境结构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绥芬河、辽河、鸭绿江、图们江等水系,还有天池等湖泊径流时空分布明显不均,年均径流深在25~700mm之间。河流主要由降水补给,冰雪为辅,径流年际变化大,年内也存在比较明显的丰枯交替大部分地方属于中温带气候,气温南北差异显著,降水量在300~1000mm之间,东多西少。具有寒冷干燥而漫长的冬季,温暖湿润而短促的夏季,热量不足,并且年际波动较大,冻害平均3~4年发生一次,相比而言,北部和山区受害程度严重第一节辽吉黑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由东向西分布有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相应的地带性植被为森林、草原和典型草原从北到南有寒温带、中温带和暖温带,相应的自然地带性森林植被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第一节辽吉黑地区森林和草甸草原广泛分布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深厚的季节冻土与多年冻土广泛分布,是东北地区冷湿环境的综合反映。季节性冻土普遍存在,从南向北冻结厚度逐渐加大,冻结时间逐渐加长。冻土的广泛分布增加了气候寒冷程度,同时阻碍了地表水与土壤水的下渗,尤其是在地势比较低缓、排水不良的地段,草甸化与沼泽化现象显著。

沼泽的广泛分布、类型多样是东北地区冷湿地理环境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湿地之多名列全国前茅,基本上都属于沼泽类型的湿地。沼泽分布由北向南递减,黑龙江省沼泽面积最大。第一节辽吉黑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二)资源结构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6%,集中分布于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人均耕地是全国人均量的两倍,居全国之首。本区是全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之一,地势平坦,水热条件较好,土壤肥沃,开发条件优良,质量较好,肥力较高。森林总蓄积量约占全国的1/4

大兴安岭北段为寒温带针叶林分布区,以兴安落叶松为主,小兴安岭、长白山地以红松、糠椴、胡桃楸、水曲柳等为主,材质优良。本区是具有全国意义的用材林基地,木材产量约占全国的40%左右。第一节辽吉黑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草地以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为主牧草的蛋白质含量高、草质好、适口性强,适合饲养多种牲畜。其中,东北草甸草原是中国温带天然草地中产草量最高的草地。水资源总量为2156.4×108m3,人均占有量少

主要有黑龙江、松花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和绥芬河等水系,水资源分布不均,东丰西欠、北多南少,径流年际变化幅度大,有明显的丰枯水段交替变化的特点。第一节辽吉黑地区本区是全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之一

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已探明储量的有100余种,其中储量居全国前三位的达45种,尤以能源和铁矿资源最为丰富,而且资源分布范围广,相互配合良好,便于开发利用。第一节辽吉黑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矿种比较齐全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40.238.033.938.840.5200523.715.715.618.314.8197828.621.923.817.022.71952第三产业47.353.953.944.448.8200548.264.361.052.471.1197820.938.530.027.448.31952第二产业12.512.512.216.810.7200528.120.023.529.314.1197850.539.546.255.529.01952第一产业产业结构/%1398515924144671335019022200537956056438168019781192042381532181952人均GDP/(元·人-1)182320.617129.95510.03614.98005.020053624.1486174.882229.2197867983.92616.641.41952GDP/亿元全国全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年份经济第一节辽吉黑地区东北地区经济状况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交通与经济第一节辽吉黑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具有对外开放的优越区位,而且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边贸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通过利用外资与技术引进,已建立5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6个国家级高新区、3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4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和大连保税区,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图们江下游地区,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倡导下,中、俄、朝、蒙、韩、日等有关国家经过多次国际会议协商,将该地区建成为一个国际贸易、金融中心,并成为东北亚的海、陆、空交通枢纽。边境开放与开发第一节辽吉黑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坚持合理采伐,积极营造人工林,实施林业生产多元化经营战略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绿色生态示范区,合理利用和保护沼泽、湿地采取北水南调和东水西调的水资源利用战略,水资源统一规划加强西部草原盐碱、沙化治理东北长白山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平原土壤养分恢复与污染治理保护黑土地区域可持续发展保护黑土地的措施:一是科学种田、合理轮作与施肥;二是防止风蚀沙化;三是保持水土,强化中部大中城市工业污染治理。第一节辽吉黑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三)区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指导下,东北迅速成为国家的重化工业基地,汽车、石油、煤炭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拥有发达的冶金工业、电力工业、机械制造工业,还拥有十分发达的林业与农业直到1978年,东北三省的人均GDP仅次于京津沪三大直辖市,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一期间,东北地区第二产业比重大幅度上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进入21世纪后,东北经济开始出现提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总量增大。这一期间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三产业稳定增长.总体结构优于全国水平经济发展第一节辽吉黑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三、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肥沃的耕地集中连片分布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都有深厚的暗色表土层,当地群众称之为“黑土地”。土壤呈中性和微酸性,具有良好的团粒结构和团块状结构,土壤疏松多孔,蓄水性能强,对农作物蓄水的供应和调节起着良好的作用,是自然肥力很高的土类。商品粮生产基地日照充足,光合作用潜力大,夏季普遍高温,并且雨热同季。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一熟制(南部为两年三熟)作物种植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第一节辽吉黑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第一节辽吉黑地区东北平原农田-聚落景观遥感影像——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2005年,粮食产量为7419×104t,占全国的15.3%粮食作物面积约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5%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小麦、水稻、高粱、谷子等水稻生产集中分布在东部山区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水稻种植有向北、向西推移的趋势春小麦主要分布在生长季较短的北部地区,其中以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和黑河地区最为集中玉米生产分布广泛,以中部松辽平原最为集中,成为中国的“玉米带”谷子分布比较普遍,以比较干旱的西部地区比重较大高粱是本区传统的粮食作物,以辽河平原为主产区第一节辽吉黑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第一节辽吉黑地区经济作物比重大约占总播种面积的25%左右。主要品种有大豆、甜菜,其中大豆占经济作物的60%左右。种植大豆历史悠久,单产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左右,总产量在全国占重要地位,占全国总产量的1/3以上,大豆的分布以平原地区最多,而北部又多于南部。大农业结构完整、农林牧渔业俱全林业及林副业是本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辽东半岛和辽西丘陵是中国温带水果苹果和梨的重要产地。黄牛遍布,北马南骡,东猪西羊的牧业分布基本格局。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第一节辽吉黑地区农业生产存在明显地域差异性从南到北划分为:

海洋渔业地带粮、棉、柞、果、花生、烤烟地带粮、豆、甜菜、亚麻、林牧地带新垦区粮、豆、林猎地带从东向西划分为:以林为主的林农交错地带以农为主的农林地带农耕地带农牧地带牧业地带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四、哈大工业走廊

形成以铁路为主体,以公路为基础,包括管道(输油)、内河航道、海运和航空运输在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

比较发达的交通运输网为加速东北地区的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区内外联系提供了重要保障。其中,尤其是以哈大沿线为基础的哈大工业走廊凸现其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轴线功能。第一节辽吉黑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重工业基地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学工业为主导,包括煤炭、电力、建材、森工和纺织、造纸、制糖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呈沿哈大交通轴线展布的工业走廊。第一节辽吉黑地区辽吉黑地区城市群辽中南密集城镇群,由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铁岭等城镇构成,主要沿哈大线分布,是东北地区的钢铁、机械、化工、轻纺的核心区哈大齐城市群,由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等城镇构成,主要沿滨洲、滨绥线分布,是石油、机械、煤炭、化工生产基地吉林中部城市群,由长春、吉林、四平、辽源、松原等城镇构成,是汽车制造、光电子、化工基地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五、振兴东北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遇到新的困境和挑战,同时也迎来了第三次发展契机——国家提出了:“振兴东北”的区域发展战略丰富多样的资源,雄厚的经济基础,优越的地理区位,良好的开放环境,仍是振兴东北、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基础。以东北地区资源潜力的合理开发为基础,面向国际国内大市场,优化、转换产业结构,促进省区间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加强煤、电、运输、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东北经济区必然会从资源开发型为基本特点的产业模式,转化为资源深度开发和加工型为主的产业模式,它的总体发展水平和实力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第一节辽吉黑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第一,加快公路建设,以国道主干道和高速公路为骨架,联接省、县、乡公路,形成综合运输网的基础第二,铁路运输方面,首先是对区内原有铁路增修复线和进行技术改造,提高通过能力;其次是修筑联结华北的新干线,为扩大煤运创造条件;再次是在东北西部、东部、北部修筑一些新铁路,形成东西两翼新的南北干线,分流哈大线的货运压力第三,扩建沿海各大小港口的泊位,全面开放,作为联系国内国外的窗口第四,加强空港建设,增辟国内国际航线为适应振兴东北的需要,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势在必行第一节辽吉黑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

要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的优越地理区位,以大连港为中心,联合丹东、营口、锦州等沿海口岸和满洲里、黑河、同江、绥芬河、图们等为主的陆地口岸,实行海陆全方位开放,发展国际、国内经贸关系,增强东北地区在东北亚经济圈的经济地位,使东北地区成为中国北方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实行进口替代和扩大出口的基地。第一节辽吉黑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第二节京津冀鲁豫地区

逻辑框架交通枢纽与石化基地,钢铁、材料工业京津冀鲁豫地区区位:首都圈,环渤海,连接东北、西北小麦、棉花、玉米城市化显著华北平原温带半湿润建材资源耕地资源石油资源,中原、胜利地下漏斗水资源的解决盐渍化问题地震防御旱、虫灾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二市和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也称华北地区,介于31º23′N~42º37′N,110º21′E~122º43′E之间,土地总面积约53.66×104km2,占全国的5.59%东临渤海、黄海,东北部与东北地区相连,北枕内蒙古地区,西靠黄土高原地区,南接长江中下游地区,是连接中国东北、西北、东南、中南和通达海外的枢纽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国人口稠密地区之一,豫鲁冀均为人口大省;本区经济发达,是中国北方经济重心;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主体部分,又是首都北京所在地,是全国政治、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一、地理区位第二节京津鲁豫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

地表结构是北西两面环山、东南两面开敞,平原居中展布,以平原为主体。东西走向的燕山山地横亘在区域北缘,太行山-伏牛山地纵贯区域西和西南缘,南为大别山地;山东丘陵点缀于区域东部,广阔的华北平原雄踞区域中部,地质历史时期由黄河、海河等河流携带的泥沙不断冲积而成的。二、地理概况(一)环境结构第二节京津鲁豫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

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热资源充足,降水集中夏季,雨热同季。大部分地区农业熟制为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季节分配不均匀,春旱夏涝发生频繁。冬半年深受冷气流的影响,是北方冷气流和寒潮南下的通道,冬季寒冷干燥,南北温差较大

地表排水不畅、盐土广布以及春旱夏涝,又是本区形成旱、涝灾害、土地次生盐渍化和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华北地区是农业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其中以干旱的影响最大,发生频率最高第二节京津鲁豫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河流受到地势的控制,总的趋势是从西向东流。较大的河流有黄河、淮河、海河。黄河是中国北方的大河,也常被称为“害河”。黄河的危害在于中上游流经黄土覆盖区,河流以多泥沙而闻名,常年的淤积使得黄河下游成为世界闻名的“地上河”。地上河

本区河流的中上游大部流经山地和高原,侵蚀剧烈,河网密集,支流众多,河堑深切;下游流入平原,沉积盛行,河网较疏,支流也少。由于受到降水少、蒸发大的影响,流量不丰,中国东部季风区河流流量最少的地区。第二节京津鲁豫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地带性自然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由于水分条件差异,存在东西向分异。山东半岛为典型落叶阔叶林,华北平原及边缘山地为落叶阔叶林。另外,华北平原非地带性植被广泛分布,在滨海盐渍土上有盐生植被,在沙地上有沙生植被,在低洼地有草甸和沼泽植被。本区的地带性土壤类型自东向西依次为棕壤和褐土,华北平原由于长期耕作形成耕作土壤,其主要组成为潮土。第二节京津鲁豫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二)资源结构

华北地区具有高质量的土地资源、较丰富的能源与矿产资源的自然资源组合优势。第二节京津鲁豫地区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为40%,水田、水浇地占耕地的比例约62%,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6和20个百分点煤炭储量310.6×108t,占全国总储量的9.3%,主要有开滦、峰峰、京西、鹤壁、平顶山、枣庄和兖州等,其中开滦是重要的炼焦煤产地石油储量5.45×108t,占全国总储量的22.4%,主要油田有胜利、大港、渤海、华北、冀东、中原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铁矿储量5×108t,主要分布于冀东和邯郸,占全国总储量的25.4%,为中国第二大铁矿分布区;河南和山东的铝土矿、河南的钨矿和钼矿、山东的金矿等在全国也具有重要地位;津冀鲁沿海有丰富的海盐资源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北方最发达的经济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拥有发达的基础设施、现代化的第二、三产业,是中国北方最发达的经济区。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为49585.5亿元;人均GDP为1.77万元(当年价)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6倍。以粮棉为主、灌溉发达的农业体系,是中国主要的冬小麦、玉米、棉花、花生、温带水果生产基地,重要的肉蛋奶和水产品生产基地。全区拥有北京、天津两个超大城市,济南、青岛等多个2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邯郸、烟台、洛阳等近30个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和一大批中小城市,形成了带动区域发展的多层次增长极。

(三)区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第二节京津鲁豫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京津冀鲁豫地区经济状况40.237.429.932.133.041.067.8200523.718.917.613.821.024.323.7197828.619.715.016.118.936.339.11952第三产业47.351.752.657.552.656.030.8200548.254.542.652.950.569.671.1197820.923.522.818.118.849.338.71952第二产业12.510.917.510.414.43.01.4200528.126.639.833.328.56.15.2197850.556.862.265.862.314.522.21952第一产业产业结构/%139851767611265200301481135234444412005379.0365.0232.0316.0364.01160.01290.01978119.0107.083.091.0125.0299.0170.01952人均GDP/(元·人-1)182320.649598.510535.218468.310116.63663.96814.520053624.1762.9162.9225.5183.182.7108.81978679.0140.736.143.440.512.87.91952GDP/亿元全国全区河南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年份经济第二节京津鲁豫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交通与经济以首都北京为中心,形成了由铁路、公路、海港、航空港构成的四通八达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铁路以京广、京沪、京九和大秦—京秦、石黄—石德、胶济—新石、陇海等干线为主干,形成了“三纵四横”的铁路运输体系。第二节京津鲁豫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2005年本区以占全国18%的耕地

生产了占全国23%的粮食、38%的棉花、32%的油料、37%的水果、28%的肉类、18%的水产品人均主要农产品生产量大多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铁路运营里程占全国总里程的18%

铁路密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3倍

公路通车里程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14%,

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占全国的24%

第二节京津鲁豫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第二节京津鲁豫地区遥感影像--华北平原土地利用结构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2004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的33%,港口货运量密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天津港、青岛港、秦皇岛港均为年货物吞吐量超亿吨的大港,秦皇岛港和黄骅港是晋陕蒙等地原煤外运主要港口以首都机场为龙头,配合天津、石家庄、济南、郑州、青岛等区域性机场,构成了本区航空运输的骨架2005年,三个产业产值构成中:第一产业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8个百分点

第二节京津鲁豫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

4个不同等级的经济核心区构成了经济发展和国土开发的“点-轴”开发框架

以京、津为核心的京津唐经济区以济南、青岛为核心的胶济铁路沿线与胶东半岛经济区以郑州、洛阳为核心的中原经济区以石家庄、邯郸为核心的冀南经济区第二节京津鲁豫地区由于京、津两大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第三产业十分发达,现已形成科技服务、金融保险服务、地勘水利服务、农业服务、政府服务、教育文化服务等主导产业,充分体现了首都北京的政治中心地位,京、津两大城市的金融和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的地位。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全国科技与教育的中心

京、津两大超级城市的实力,特别是首都北京在全国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中的独特性,决定了本区科技教育在全国的中心地位。从反映科技与教育的主要指标科技论文数、发明专利数、高等学校数、国家重点学科数、高校教师数、高校在校学生数等来看,本区占全国的份额均在1/5以上。持续发展战略

本区水资源短缺及其引发的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全面建立节水型社会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必由之路,需要在跨流域调水、农业节水、农业结构调整、工业节水、工业结构调整、生活节水、地下微咸水及海水利用、污水治理及再利用等领域全面推进。第二节京津鲁豫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三、黄河下游的变迁与人地关系第二节京津鲁豫地区黄河三角洲变化(1979—2000年)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第二节京津鲁豫地区历史上黄河洪灾遍及范围达250000

km21855年以来,黄河尾闾共改道11次,建造了以宁海为顶点的三角洲

黄河泥沙中1/2堆积在利津以下的河口三角洲和滨海地区泥沙堆积在河道内,河床不断淤高形成河床高出两岸平地的“悬河”洪水袭来就会造成泛滥、决口和改道历史上的黄河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于世利用黄河水系供应人畜用水、灌溉农田、开辟水路运输长期为防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而进行斗争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四、水资源短缺

华北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水作为区域发展中的稀缺资源,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

21%的人口、18%的耕地贡献了23%的粮食总产量和27%的GDP水少、人多、耕地多、产出多人均用水量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5.3%

工农业及城乡居民用水严重不足,是全国水资源保障压力最大的地区,也是水-土-人-经济最不匹配和供需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缺水问题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第二节京津鲁豫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水资源、人口与经济的组合状况(2004年)405.3763.854478.430406.21856.324129.6全国165.8415.214595.76748.8335.2946.0全区227.7292.34829.11422.4418.4406.6河南138.7438.74766.82395.6380.7349.5山东223.4593.04459.81248.4226.5154.2河北75.2--353.4500.1139.714.3天津80.7--186.71182.3143.021.3北京万元GDP耗水量/(m3·万元-1)单位粮食生产耗水量/(m3·t-1)灌溉面积/103hm2建成区面积/km2人均水资源量/m3·人-1水资源总量/108m3地区第二节京津鲁豫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第二节京津鲁豫地区缺水水量性水质性区域降水偏少,季节分配不均北方干旱化趋向全球变暖区域地表径流偏少,河流断流地下水开采过度,出现漏斗沿海地区海水倒灌水污染需求性人多、城市密集、经济发达调水淡化海水截水节水······系统分析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京津唐京津冀环渤海环渤海外环京津五、京津冀首都圈第二节京津鲁豫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五、京津冀首都圈(一)京津核心区

首都经济圈以北京、天津为核心区,是中国的政治、科技、文化、国际交往、金融、交通运输中心。京津产业结构为“三二一”型,第二、三产业产值占总GDP的比例已超过96%,经济发展处于快速稳定的增长时期。知识型和高科技产业成为带动首都圈经济的龙头产业。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2004)城市性质: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世界著名古都和国际大都市。发展目标: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第二节京津鲁豫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主要职能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邦交国家使馆、国际驻华机构所在地,国家最高层对外交流发生地国家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第二节京津鲁豫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第二节京津鲁豫地区

“两轴”:沿长安街东西轴“两带”:“东部发展带”“西部发展带”“多中心”: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

的城市职能中心北京区域发展规划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第二节京津鲁豫地区

“一轴”:武清—中心城区—塘沽“两带”:东部沿海发展带西部城镇发展带“三区”:北部蓟县山地生态环境建设区中部“七里海-大黄堡洼”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区南部“团泊洼水库-北大港水库”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区天津区域发展规划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

京津唐以北京、天津为“双核”,包括唐山、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秦皇岛、沧州等地市。本区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地理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丰富,是中国多种农产品的重要基地,煤、铁、石油、锰、铜、金等矿产、能源资源的储量都很丰富,还有多样的海洋资源。

本区工业配套能力强,轻重工业都很发达,是中国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之一。第二节京津鲁豫地区(二)京津唐经济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

中域尺度的首都圈包括京、津、冀,是京、津的主要空间辐射域和各项职能的疏散地,并形成了围绕京津的生态联系、旅游联系、产业联系和政治及文化联系北京拥有全国科技与教育中心的优势,以及作为首都所在地的政治中心优势天津拥有港口优势和特殊的区位、石油化工及海洋化工和加工优势,以及出口主导型产业优势河北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是重要的小麦、棉花、煤炭、钢铁、纺织、化工等生产基地,形成了以资源型为主的经济格局;拥有区位、基础产业和资源优势

第二节京津鲁豫地区(三)京津冀与环渤海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广域尺度的首都圈可扩展为环渤海地区的三省两市,即:京、津、辽、冀、鲁。本区包括京津唐、沈大和山东半岛三个城市群/经济区,是东北、华北经济核心区之所在,中国北方地区通向海洋的门户,也是东北亚经济圈的前沿阵地整个环渤海地区在三个经济区之间形成更高层次的地区分工和功能互补关系,特别是加强港口间的合理分工和物流发展的合理配置环渤海地区外围的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等省区,可作为首都经济圈的能源和农牧产品生产的基地

第二节京津鲁豫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第三节沪苏浙皖湘鄂赣地区快速城市化地带沪苏浙皖湘鄂赣地区区位:沿江产业带,亚热带和新区高度集约化的食物基地发达的综合产业化基地平原与丘陵河网湖泊密布湿润季风亚热带台风、水灾建材资源农业丰富湿地与水资源便捷的交通网络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湿地恢复与重建

逻辑框架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江苏和上海六省一市,即华东、华中地区,介于24º29′N~35º20′N,108º21′E~122º28′E之间,土地面积91.47×104km2,占全国陆地面积的9.5%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拥有集沿海与大江于一身的双重地缘优势:“黄金水道”贯穿本区,将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连接

起来,东临太平洋“黄金海岸”,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便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正处于中国经济T形总体布局的轴心位置,因此本区既有优越的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区位条件,又有广阔的腹地和经济发展空间,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地理区位第三节沪苏浙皖湘鄂赣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二、地理概况(一)环境结构

低山丘陵和平原相间分布,从北向南,依次分布着:淮北平原、淮阳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南岭山地等地貌单元。西部为一系列较高的山地,自北向南有武当山、大巴山东段的神农架和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海拔高度多在1000~1500m左右。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热量资源丰富,年均温介于13~20℃之间。大部分地区降水丰沛,平均年降水量在800~1600mm,分布趋势由东南向西北减少。梅雨是本区气候的重要特征。7月下旬到8月中旬,西风带继续北移,本区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单一气团控制,气流下沉,温度升高,出现较长时间的晴热少雨天气,即伏旱,这对夏季农作物(如水稻等)生长很不利,比春旱更严重。第三节沪苏浙皖湘鄂赣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环境与资源结构第三节沪苏浙皖湘鄂赣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第三节沪苏浙皖湘鄂赣地区自然植被呈现明显的南北过渡性: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北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以南分布典型常绿阔叶林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第三节沪苏浙皖湘鄂赣地区年平均水资源总量5954×108

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1.7%。河网稠密,湖泊众多,陆地水资源丰富。河流大部分属长江水系。长江中游段接纳了包括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以及汉江水系等。长江下游段有青弋江、秦淮河以及浏河、黄浦江等。湖泊广泛分布总面积超过13840km2,储水量560×108

m3。本区湖泊可分为五个湖群,分别是:两湖平原湖群、赣皖湖群、苏皖湖群、太湖湖群和江淮湖群。

(二)资源结构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

矿产资源比较贫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能源资源相对较少,安徽煤炭丰富,主要分布在淮北和淮南,上海、江苏、安徽等地发电用煤和一部分工业、生活用煤主要靠北煤南运补充。本区石油、天然气资源还基本处于勘探阶段,江汉平原、两湖盆地、苏北平原以及东海大陆架均为油气勘探区。湖南、江西是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稀土资源丰富的地区,是铜、钨、锑的主要产地(资源量分别占全国的36%、55%、38%)。第三节沪苏浙皖湘鄂赣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在鄂、湘、赣、皖,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南岳衡山、张家界、庐山、井冈山、黄山、洞庭湖、鄱阳湖等大江、名山、大湖的空间集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旅游资源优势,且以自然旅游资源取胜。在苏、浙、沪以晚近历史时期人文和现代都市风貌为主要特征;苏州、无锡、常州有久负盛名的江南园林和湖山相映的太湖;南京、镇江、扬州、南通以六朝陵墓石刻、革命纪念地和大江雄姿为主要特色;杭州、嘉兴、湖州以峰奇、洞幽、水秀、林深的山水风光和灿烂的人文景观为特色;宁波、绍兴、舟山以宗教胜地、风土民情和江南水乡的自然情趣相融为特色。第三节沪苏浙皖湘鄂赣地区是中国以山水为主体,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紧密结合区域特色显著的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是吴越文化和楚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1978年以后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比重由30%左右增加到40%,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全国保持大致相同的趋势,产业结构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区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第三节沪苏浙皖湘鄂赣地区轻重工业均较为发达,工业结构较合理。制造业高度发达,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农产品加工业和其他轻工业均较发达,轻工业比重居各大区之首。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第三节沪苏浙皖湘鄂赣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经济与交通第三节沪苏浙皖湘鄂赣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

发达的水陆交通网得天独厚的江海条件将本区联结成水运四通八达的整体,长江水系和上海、宁波、舟山、连云港等沿海港口群组成的水运网络骨干,为大宗货物的长距离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上海与各大城市的航空港,连接了通向区内外与国内外的航空网络。重要的铁路干线,南北向的有京广线、京九线、皖赣线、京沪线、沪杭线、焦柳线,东西向的有南京—九江—武汉铁路线、汉丹线、襄渝线、浙赣线、湘赣线、湘黔线,形成纵横交错的铁路交通网络。第三节沪苏浙皖湘鄂赣地区东部沿海沪、苏、浙形成了以加工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体系,上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机械工业基地,新技术工业、汽车工业等发展较快。湘、鄂、皖、赣四省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能源、钢铁、有色冶金、机械、化工、石油加工等高耗能、高耗水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发达,在区域经济中起着骨干作用。加工业相对薄弱,产业之间关系不够紧密。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

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沪苏浙皖湘鄂赣地区要加强以耕地为主的自然资源保护,以水为中心的环境保护。本区人多地少,建设用地快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用地、农业生产用地的需求亦增长,耕地保护任务艰巨。切实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结合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等项目建设,对长江河道及平原湖区进行综合治理;治理工业“三废”污染,严格控制长江干支流沿岸新扩建污染工业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减少长江水环境质量的污染负荷;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的建设等。第三节沪苏浙皖湘鄂赣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三、季风亚热带与粮经基地热量资源丰富,北部处于北亚热带,南部位于中亚热带。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长江以北0~2℃,江南2~10℃,南岭一带10~12℃。无霜期较长,淮河以北210~220天,江淮之间220~230天,长江以南可达230~250天,甚至更多。适于多种植物的生长,北部能满足稻麦一年两熟对热量的需要,南部可种植双季稻和越冬作物一年三熟,并适宜于多种亚热带林果的生长。

受季风影响,大部分地区降水丰沛,由于水热条件好,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土质肥沃,低山丘陵与平原交错的多样地形,优越的自然条件保证了作物高产稳收,有利于开展林果多种经营,成为中国著名的粮食与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第三节沪苏浙皖湘鄂赣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

竹林采茶龙井茶甜橙农业综合发展水平高,农产品总量大,商品率高,长江中游、长江三角洲等地均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竹林遍布,是中国竹材和竹笋的重要产区之一。茶也是亚热带特有经济作物,茶叶产量占全国的一半,果树中以红橘和甜橙最为著名,柑橘产量占全国的一半。第三节沪苏浙皖湘鄂赣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四、黄金水道与洪涝灾害长江横贯东西、通江达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东、西部商贸交通的主通道,素有“黄金水道”之称。长江水系现有航道里程4.65×104

km,占全国内河航道总里程34.4%。

长江干线共有港站220余个,生产性泊位约3200个,拥有万吨级泊位110余个、集装箱专用泊位26个,重要港口综合通过能力为4.8×108

t以上,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地区重要港口为基础,层次布局较为合理的港口格局。长江通航条件优越,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具重要作用。通过干流、汉江、湘江、赣江、信江与淮河、京杭运河连接东西和南北各地,构成了全国最大的内河航运网络。在煤炭、原油、钢铁、汽车等大宗货物运输,尤其是大吨位、长距离货物运输和集装箱运输方面,长江水运保持了较高的市场份额。第三节沪苏浙皖湘鄂赣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洪涝灾害频发、灾情严重的区域,给生活生产带来巨大危害和损失。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苏等省成为洪涝重灾区。第三节沪苏浙皖湘鄂赣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1931年,发生长江全流域特大洪水,灾情遍及鄂、湘、赣、皖、苏等5省,淹没农田逾300×104

hm2,死亡14.5万人1935年,汉江中下游及洞庭湖水系的澧水下游同时发生水灾,受灾农田150×104

hm2,灾民上千万人,死亡14.2万人1954年夏季,出现百年罕见的流域性特大洪水,长江干堤和汉江下游堤防决口61处,扒口13处,支堤、民堤决口无数,湖南洞庭湖区900多处圩垸,溃决70%;受灾农田近320×104

hm2,灾民1888万人,灾后疾病流行,死亡3.5万人;京广铁路100天不能正常运行1991年,长江中下游洪涝,仅安徽、江苏两省,受灾耕地千万公顷,死亡1163人,直接经济损失484亿元1998年夏、秋季,长江发生了大洪水,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受灾耕地达0.2×108

hm2,死亡1320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600多亿元。此外,较大的还有1990年的湖南、江苏洪水,1994年、1995年和1996年的湘、赣大洪水,这些大洪水都给所在地区带来了重大灾害洪水案例第三节沪苏浙皖湘鄂赣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本区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大洪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断增加。经济发达地区水灾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大大高于全国的平均值。洪涝灾害的预防和整治应按照流域大系统协调统筹、综合整治的原则进行长江的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统一规划,将治水与治洪紧密结合起来,上游要着重搞好水土保持,治山治水与治穷相结合,中下游应提高江河过水能力,将产业的发展调整与生态建设结合,寓生态环境建设于经济发展之中加强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调整,为洪水寻找湿地,退耕还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亲水性产业,使区域适应洪水的能力得以加强,以此提高区域减灾的能力第三节沪苏浙皖湘鄂赣地区防灾减灾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五、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边,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经济地理意义上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全部、江苏中南部、浙江东北部以及邻近海域,具体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宁波、舟山等15个地级以上市,其陆地面积9.97×104km2,人口约7500多万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具有滨江临海的区位优势,以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为两条轴线的T字形开发模式受到国家的重视一是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汇集了15个地级以上市,54个县(县级市)、1479个建制镇,形成城市连绵区。城市空间结构一是“交通走廊式”的城市分布格局;二是围绕着上海经济增长极,从里向外逐渐减弱,经济发展也呈现出同样的梯度递减趋势第三节沪苏浙皖湘鄂赣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特征产业支撑体系完整、基础雄厚本区科技创新力量较强,有培养专业全面、配套的科研队伍和人才的能力,科研开发的智力资源总量居全国前列,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科技发展后劲足,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经济发展主要是内资为主的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拉动江苏是乡镇企业发展的摇篮,浙江是民营经济的重要策源地,创造了“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等经济奇迹,而且产品主要服务于国内市场,涌现了一大批消费品批发市场、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工业品批发市场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群。

依赖于发达的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区内的协作和联系密切,内部的产业一体化程度较高以高速公路、铁路、航运、远洋运输和航空信息系统为基础,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网络,成为城市之间联系的动脉,承载着长江三角洲内巨大的物流、人流及其附带的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节沪苏浙皖湘鄂赣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第四节粤桂闽港澳地区粤桂闽港澳地区区位:港、澳特别行政区;台湾;中国东南沿海热带作物基地水产品基地轻工业基地南亚热带气候-植被阳光、海岸、沙滩华南山地丘陵多丘陵、低山台风影响频繁旅游资源建材资源生物资源水热资源水果基地国际化生产台风-水灾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能源短缺土地短缺

逻辑框架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一、地理区位包括:广东、广西、福建三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即华南地区,介于20º09′N~28º22′N,104º28′E~120º43′E之间,土地面积约53.6×104km2,占全国的5.6%本区山地丘陵占优势;东部与台湾隔海相望,西南与越南交界,南部隔着南海与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国家相望,地处东亚与东南亚的转折部位。绵长的海岸线,众多优良的港口,使得本区对外联系便捷、信息灵通,是祖国的“南大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以及众多的沿海开放城市,外向型经济发达,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区域和前沿阵地第四节粤桂闽港澳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二、地理概况(一)环境结构粤桂闽港澳地区多山,山地丘陵占土地面积的70%以上。山地以低山丘陵为主,受区域地质构造的控制,大部分山脉呈北东—南西走向,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递降。本区发育有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绝大部分地区处于25ºN以南的中低纬度,北回归线通过桂、粤中部,属于湿润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夏长冬短,雨量充沛,台风频繁。暴雨是常见的降水形式。雨热同季,降雨量和热量资源分布大体上是由北向南增多。受热带季风和热带气旋的影响,本区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第四节粤桂闽港澳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环境与资源结构第四节粤桂闽港澳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第四节粤桂闽港澳地区

植被、土壤以南亚热带和热带森林景观为代表,广大平原地带多辟为稻田或成为城镇景观,在珠江三角洲呈现出“桑基鱼塘”的景观特色。砖红壤、赤红壤分布在南部雷州半岛、闽南、粤桂沿海的低山丘陵区,红壤和黄壤广泛发育在北部。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二)资源结构

河网稠密,纵横交错,流量丰富。由西江、北江和东江组成的珠江是区内最大的水系,水量丰富,年均径流量3.4×1010m3,仅次于长江,相当于黄河的7倍。同时流量变化大。本区年产水模数和人均水量、地均水量均居全国的前列。优势突出的水资源对本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第四节粤桂闽港澳地区植物资源丰富,南部为热带雨林与南亚热带季雨林,北部属中亚热常绿阔叶林。植被终年常绿,四季有花。自然林中具有多层结构,使得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稳定性,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除地带性植被外,在山地和丘陵上还广泛分布次生的草丛和灌草丛植被。本区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并以热带、亚热带科属为主能源资源短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三)区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文化特征

以当地南越文化为本底,荟萃南北、融合中外各种文化,长期交流整合而成,显示出文化相对独立性与多元性的双重特点

本区文化主要包括闽文化、岭南文化和桂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第四节粤桂闽港澳地区岭南文化的多元性表现为各种文化景观的共存共生,兼容并蓄,并深深地烙印在语言、建筑、宗教、民俗、饮食、艺术等文化内容上中国汉语言分布最复杂的地区之一,汉语的七大方言都有分布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国内生产总值32324.7亿元(未包括香港、澳门),经济总量大,经济实力雄厚。华南地区三大产业的比例约为1:5:4,以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较发达。产业门类齐全,轻型、外向特征明显。轻工业产值在工业产值中约占2/3

闽南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经济区和环北部湾经济区构成了华南经济的“黄金海岸”,而广州、香港、深圳则是黄金海岸上的璀璨明珠华南地区有利的地理位置、丰富多样的物产、类型齐全的制造业和重商的文化,本区具有悠久的商贸传统,拥有广州和香港两个中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商贸中心。改革开放为华南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华南地区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40%左右,广东已经连续十余年外贸进出口总值居全国首位第四节粤桂闽港澳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经济40.242.538.240.744.2200523.723.621.525.323.6197828.621.615.111.928.61952第三产业47.347.949.237.149.5200548.242.942.534.046.6197820.921.919.023.022.71952第二产业12.59.612.622.26.3200528.133.636.140.729.8197850.556.565.965.148.71952第一产业产业结构/%1398518589186138746236742005379.0300.0273.0225.0369.01978119.090.0102.067.0101.01952人均GDP/元人-1182320.632324.76560.14063.321701.320053624.1328.166.475.9185.91978679.055.112.712.829.51952GDP/亿元全国全区福建广西广东年份第四节粤桂闽港澳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交通与经济第四节粤桂闽港澳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随着经济的扩张,华南地区出现沿海湿地缩减、山区石漠化、平原地区水质、大气质量下降等生态环境问题,已开始影响人居环境质量,进而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优化是本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滨海湿地尤其是红树林湿地的保护与管理改变粗放型的经济生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立台风、洪涝灾害的监控预警体系高度关注区域洪涝灾害的防治实行生态补偿,缩小山区与沿海的巨大经济差距打破行政区域束缚,加强城市群带的区域整体协调能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四节粤桂闽港澳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中国陆地区域中气温最高、降水最丰富的区域。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既是华南地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又是形成华南热带性资源环境结构的主要原因。本区因大部分区域夏长冬暖春来早、四季长青秋霜少。雨量多,降水强度大

日照和温湿条件下,水稻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蔬菜可获8茬,蚕茧可收8次,塘鱼可放养3~4次,四季花果不断全国最大的也是传统的甘蔗生产基地,新型的花卉、塘鱼和生态农业基地,主要的橡胶、椰子、油棕、咖啡、胡椒和南药等热带作物基地发展“三高农业”和创汇农业,鲜活农产品成为城郊农业发展的重点雷州半岛和广西南部是中国热作基地之一三、热带-亚热带季风与特色农业第四节粤桂闽港澳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

香港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成为享有高度自治权的特别行政区域。面积1092km2,人口690多万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位于珠江口东侧,南海之滨,北隔深圳河与深圳经济特区相接,既是南中国的门户,又是亚洲及世界的航道要冲。

香港夜景四、香港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节粤桂闽港澳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区香港经济以金融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制造业为支柱,工业以纺织、制衣和服饰工业为最大部门,电子、钟表、电器等亦很重要。香港服务业发达,作为多功能的国际中心,集国际贸易、金融、航运、旅游和信息中心于一身。香港作为世界金融中心,拥有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