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戊戌变法_第1页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_第2页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_第3页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_第4页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

3

4

5

67

8

9

10

11

12图说新思想陈独秀黄兴梁启超李鸿章魏源曾国藩林则徐李大钊郑观应孙中山王韬康有为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早期维新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派()对号入座5、74、69、113、122、101、8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技术制度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思想革命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科学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第3课百日维新第4课戊戌政变背景——内容——变法失败课程标准:(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第1课)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第2课)

(3)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第3课)

(4)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第4课)外:甲午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直因)

内:清政府的统治危机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根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和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与传播1.政治基础:2.经济基础:3.阶级基础:4.思想基础: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⑴19世纪60年代早期的维新思想⑵19世纪90年代康梁的维新思想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的瓦解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客观的条件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社会背景)戊戌变法维新思想的传播(思想基础)列强资本输出掀起瓜分狂潮甲午战败甲午战败赔款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经济基础)背景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

知识回顾:结合必修1所学知识概括:《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有哪些?《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赔款:白银二亿两开放口岸: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跟以前的不平等条约相比,内容上最大的不同在哪里?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深。

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侵华方式发生了怎样变化?有什么具体表现和危害?◆

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经济:以商品输出为主以资本输出为主资本输出有哪几种方式呢?争做中国债主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开设工厂银行

列强通过对资本输出,加强对中国经济、政治控制,民族危机加深。1、列强加紧侵华的主要方式和主要表现:⑴经济: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主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门户开放政策(2)政治:直接割地瓜分中国2、列强加紧侵华的影响:结论1:戊戌变法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直接产物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探究:甲午战后列强华侵方式有何变化?对中国有何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租界:指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住和经商”的一定区域,成为“国中之国”,是列强侵略的据点。租借地:是列强先用武力占领,然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借去的地区称做租借地。租借期限长短不一,最长不得超过100年。期满归还。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它国家染指。列强在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都享有绝对的行政、司法、立法权。嘿嘿,你们的地盘,我做主阅读课文并结合右边的漫画回答问题:1、甲午战争后清朝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有哪些?1)赔款、自然灾害等所引发的的财政危机2)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1)结果:激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2)原因:封建制度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漫画)民众的痛苦3、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出现这个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导致“民众痛苦”的原因有哪些?1)外因:清政府转嫁外债;2)内因:(财政危机)沉重的捐税;官吏的压榨;自然灾害。结论2:严重的统治危机表明清政府必须进行根本性变革增加税收额度降低官员薪俸裁减军队加强鸦片税管理增加商税、扩大纳官中国的近代企业新现象:原因:①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②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③为支付战争赔款,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阅读以下材料:

苏州的苏纶纱厂车间探究:以上材料反映甲午战后中国经济发生怎样的新现象?根据教材,概括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表现:厂矿数、投资额增加)材料一:1895年,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的总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材料二: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船时虽然“俱用华人”,但是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制造”。到80年代,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后来,它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材料三:

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材料四:天津武举李福明…开设一家机器面粉厂,…北京的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便存心勒索。…李福明不甘心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革去他的武举,“交邢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停业。探究: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近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发展艰难: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地区分布不合理;部门结构不合理;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根本原因: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思考: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⑴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⑵同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由于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层压迫,所以具有革命性;但另一方面又对帝国主义(资金、技术)封建主义(政策)有一定的依赖性,所以又具有软弱性、妥协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明显的两面性:二、戊戌变法的过程㈠第一阶段——宣传维新思潮(兴起)㈡第二阶段——维新变法的酝酿(发展)

㈢第三阶段——百日维新

(高潮)A、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薛福成1、出现时间:19世纪60、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㈠第一阶段——宣传维新思潮(兴起)3、产生原因: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②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入③洋务运动弊端明显,促使知识分子寻找新出路。材料1

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轮、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迟;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绌,兵制阵法之变化宜讲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

——薛福成《筹洋务议·变法》

材料2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育才于学校,论证于议院,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4、主要思想:探究: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教材归纳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5、评价:

⑴作用:①体现了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②为康、梁的维新思想奠定理论基础⑵局限:①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②并且没有付诸于实践。㈠第一阶段——宣传维新思潮(兴起)4、主要思想:①学习西方,变法图强②经济思想: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③政治思想:实行君主立宪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材料二: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火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持哉?

材料三:中华而自安卑弱,不欲富国强兵,为天下之望国也,则亦已耳。苟欲安内攘外,君国子民,持公法以求升平之局,其必自设立议院始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

请回答(1)李鸿章与郑观应探索中国富强之路问题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请回答(1)李鸿章与郑观应探索中国富强之路问题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郑观应对洋务运动提出了怎样的批评?(3)郑观应认为中国需要借助什么途径实现富强?

相同:都主张学习西方不同:李鸿章只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郑观应主张既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又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他批评洋务运动不改变封建制度制度只学西方先进科技培养人才,改革政治制度,设立议院。B、康有为、梁启超等的维新思想及传播◆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思想主张:2、理论著作:3、思想特点:把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或(托古改制)《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

)㈠第一阶段——宣传维新思潮(兴起)康有为(1)人类社会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太平世(大同)”据乱世:君主专制制度;升平世:君主立宪制度;太平世:民主共和制度;(“三世说”与进化论相结合)(2)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3)救亡图存①《新学伪经考》——打击了守旧势力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②《孔子改制考》——把孔子打扮成主张变法的先驱,反映“托古改制”的思想。4、利与弊5、康有为为什么要请出2000多年前的孔子,以孔子之口说出维新变法的要求?①环境因素:封建主义正统思想即儒家思想在知识分子中根深蒂固②个人因素:是由康有为出身经历、文化底蕴决定,特别由于其所处时代决定③策略:借孔子的权威论证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减少改革阻力。④根本原因:反映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利:减少阻力,有利于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弊:反映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探究:阅读“历史纵横”与“学思之窗”,回答教材中的问题?㈠第一阶段——宣传维新思潮(兴起)探究: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联系和区别?△联系:继承和发展;都主张变法;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区别:早期维新思想未形成完整理论,没有付诸实践,康梁维新思想形成完整理论,且发展为政治运动老一辈革命家吴玉章回忆说:“当我读到康、梁的痛快淋漓的议论以后,我很快就成了他们信徒,一心要做变法维新的志士,对于习八股、考功名,便没有多大兴趣了。”6、维新思想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强烈地冲击了传统思想,使一部分人开始接受维新思想,“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火”◆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维新思想材料一:“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孔子作为一个老百姓想要改革国家政治制度,简直耸人听闻,不如假托古代帝王尧、舜的名义来进行,既不使人吃惊,自己也可以避祸)——康有为材料二:梁启超说:“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则通,通则久。“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材料三:谭嗣同说:“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材料四:严复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然法则的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但是,‘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弱国只要肯发愤图强,奋起直追,就能够在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中,由弱变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㈠第一阶段——宣传维新思潮(兴起)借经学、孔子,否定专制,传播西方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的必要性

.◆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维新思想上海湖南天津《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时务报》《国闻报》1变法图强2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3改革科举制度,培养人才4发展近代工业“冲决君主之网罗”反对君主专制、反对封建思想观念;体现民主革命思想。主张变法;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借进化论阐明变法主张。㈠第一阶段——宣传维新思潮(兴起)㈠第一阶段——宣传维新思潮(兴起)探究:结合甲午战争后,康、梁等维新人士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归纳他们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方式。这些活动有何影响?⑴主要方式:①创办报刊,传播维新——

《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②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强学会保国会③著书立说,力倡维新——

《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④创办学堂,聚徒讲学——时务学堂⑤上书皇帝,恳请变法——公车上书、第五书、第六书。⑵影响:①启发民智——为维新运动奠定一定社会基础②组织力量——为维新运动奠定领导基础③制造舆论——为维新运动作了舆论准备,减少改革阻力④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1.领导“公车上书”

1895春2.成立强学会

1895夏3.进一步传播维新思想鼓吹变法

北《中外纪闻》《国闻报》

南《时务报》4.设立学会、学堂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谭嗣同、陈宝箴在湖南成立时务学堂——使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性质:维新派的政治团体,维新运动迅速开展——推动维新思想广泛传播㈡第二阶段——维新变法的酝酿(发展)——为维新变法培养人才

1895年,强学会成立。当时有名的官员翁同龢

、孙家鼐、李鸿藻都列了名,刘坤一、张之洞、王文韶等都捐了5000两银子入会。李鸿章得知强学会成立后,表示赞赏,自愿捐3000两银子入会,但康有为拒绝。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维新变法思想进一步扩大,包括地主阶级在内的很多阶层都受其影响。

维新思想政治运动“公车上书”中外纪闻强学会保国会时务报时务学堂万木草堂公车上书的原因松筠庵

1895年春,《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闻讯,立即发动各省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拒签和约。18省举人群集在宣武门外达智桥松筠庵谏草堂,康有为主动请缨,代各省举人起草了一篇万言书,这就是“公车上书”。谏草堂“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康有为你怎样看待康有为领导下的“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㈢第三阶段——百日维新

(高潮)1、高潮出现的原因:⑴直接原因:①民族危机加剧: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②资产阶级维新派: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康有为的活动:上清帝第五书、第六书《应诏统筹全局折》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保国会(1898北京、宗旨、影响)⑵其他因素的推动:①爱国官员: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张之洞《劝学篇》希望变法摆脱民族危亡命运,维护清朝腐朽的封建统治。②光绪帝:不愿做亡国之君;想借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权力,真正掌权1898年,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请同学们参看课本133页【历史纵横】

回答问题:1.保国会成立时间?

2.保国会的宗旨和性质是什么?

3.保国会的结果和影响是什么?(1)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组织成立了保国会。(2)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3)保国会只举行了两次活动后即自行中止了。(4)影响: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2、标志:3、时间:4、内容:在政治、经济、文教、军事等方面实行一系列变法措施㈢第三阶段——百日维新

(高潮)1898.6.11-9.21史称:“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

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于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百日维新”从此开始。①舍旧图新、力行新政②鼓励官民上书言事③命各省举荐新政人才①设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②提倡私人开厂,奖励创新;③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④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决算;⑤兴办邮局,①改革科举;②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专门学堂;③鼓励私人办学;④派遣留学生;⑤准许民间办报馆、学会;⑥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刊①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武器②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④精简机构裁汰冗员⑤取消旗人国家供养特权废八股裁撤驿站①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参政可能,初步动摇封建统治②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③培养维新人才、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④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

③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①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②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发动广大民众。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进步意义探究:有人认为,变法内容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与要求,具有较大的进步意义。但也有人认为,变法内容是一种落后的体现。你如何看待?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自由言论,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议政;经济上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农工商业等政策,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文化上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总之,百日维新的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进步意义没有行宪法、开国会,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具有一定落后性探究:为什么说:“百日维新”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教材134)根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光绪帝没有采纳先前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等内容,原因是大学士孙家鼐谏阻光绪帝若“开议院,民有权则君无权矣”。光绪帝说“朕欲救中国耳,若能救民,则朕虽无权可碍”?康有为提醒皇帝,“而今守旧盈朝,万不可行。日本至二十年始开议院,吾今于国会,尚非其时也。”原因是“民智未开”。“上然之”。故未涉及到这一内容。设制度局,军机大臣说:“开制度局是废我军机也,必不可开。”后来改为从部院官员中选拨轮值备顾问。制度局不了了之。①涉及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②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③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④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⑤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⑥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传播。⑦从推行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置失当。㈢第三阶段——百日维新

(高潮)5、特点: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封建势力进行阻挠破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公车上书揭开序幕创办报刊建强学会百日维新实行变法戊戌政变变法失败1、新旧势力的交锋2、变法失败的标志:戊戌政变3、变法失败的原因4、教训5、影响(性质、历史意义)三、戊戌变法的失败解除翁同龢的军机大臣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地方官员大多对新政抵制新机构为守旧势力把持A革去礼部两尚书四侍郎B任命谭刘杨林“军机四卿”⑤荣禄暗中勾结旧势力密谋慈禧训政C拉拢袁世凯D游说列强光绪帝的反击使得矛盾尖锐化、表面化慈禧太后为首(封建守旧势力)光绪帝为首(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新势力旧势力1、原因:2、人物:3、举措:慈禧太后(强、控制主宰)荣禄(提升重用)大多数中央和地方机构袁世凯(两面派,给新势力设陷井)光绪帝(弱、受约束)翁同龢(解除远离)陈宝箴(地方官员个别代表)交锋态势:光绪帝和维新派形势危急新政措施的推行,遭到了守旧顽固势力的强烈抵制与反对导火线: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