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提纲仅供参考!一切以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为复习基准。吃透教材的概念、纲要、细节知识点。2023年衡阳电大教育学复习提纲及其复习题集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概念:我国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是战国的孟子。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的定义区分为三种:规定性、描述性、大纲性定义。活动是界定教育的起点。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教育的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人类通过故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的特性:可控性(目的性、组织性、系统性)、专门性、相对稳定性。终身教育思潮: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拟定,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了一个学习化社会,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变革。终身教育规定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的教育过程。教育的形态划分依据(1)教育正规化限度: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2)实行教育的机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3)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不同教育形态的特点(1)非形式化教育: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教育(2)形式化教育:定型的实体化教育(3)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典型表征是学制的建立。(4)非制度化教育:库姆斯陈述了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主张非学校化观念重要体现是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抱负。“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非制度化教育思想学校教育特点:可控性(目的性;组织性;计划性);专门性(教师受过专门训练;有专门场合和设备;学生以专门学习为己任);相对稳定性(师资、场合、对象、内容、方式方法等;校园文化)4)家庭教育特点:启蒙性;随机性、经验性;个别性。5)社会教育特点:对象的全民性;地点的广泛性;内容的合用性;时间的终身性;形式的开放性。6)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完善。教育的历史形态1)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教育和生产、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原始性、同一性。2)(简答)学校产生的条件:生产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文字的产生与文化的发展为学校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3)从奴隶社会开始,教育就出现了两种形式: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4)(简答)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1\*GB3①独立性(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GB3②阶级性与等级性(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3\*GB3③保守性(内容重要为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我国古代奴隶制时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欧封建时期教会学校“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宗教思想渗透在每门学科之中,神学处在所有学科的“王冠”地位.斯巴达重视军事体育,雅典是“文雅教育”的发源地);=4\*GB3④教学的组织形式重要是个别教学与灌输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5\*GB3⑤教育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6\*GB3⑥专科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萌芽(我国最早:东汉末年“鸿都门学”;西欧最早:雅典弦琴学校)5)(简答)现代教育特点:鲜明的生产性;逐步走上大众化道路(教育得到普及与发展);内容日益科学化;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形成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二、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研究任务)的科学。教育现象是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教育问题是人们对某些具体教育现象所进行的思考;教育规律是指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以及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2)教育学按实行层次的划分:幼儿教育学、初等教育学、中档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继续教育学。3)中学教师学习的是普通教育学,研究对象是教育学的一般现象和一般问题。4)普通教育学的任务: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萌芽):(1)孔子:《论语》;注重后天教育(“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墨子:以“兼爱”和“非攻”为教,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3)道家:主张“复归”人的自然本性。(4)《学记》: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首推古希腊(1)苏格拉底:问答法启迪别人思想。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得出结论。(2)柏拉图:《抱负国》;所设计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和教条性,教育追求与苏格拉底相差甚远。(3)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功能:服务社会与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认为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4)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历史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3)教育学学科的建立:(1)“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捷克):1657年《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主张“泛智教育”,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2)卢梭(法):《爱弥尔》;关注个体身心发展与教育的关系。(3)康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4)裴斯特洛齐(瑞士):第一个建立分科教学法并开师范教育先河。(5)洛克(英):《人类理智论》“白板说”——强调教育的重要;绅士教育。4)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赫尔巴特(德):182023《普通教育学》——第一步规范形态的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提出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规定了教学过程“四环节”:明了、联想、系统、方法。(2)福禄培尔(德):《人的教育》,对学前教育内容方法的研究影响极大。(3)斯宾塞(英):《教育论》;认为教育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强调使用学科的重要性。(4)杜威(美):《民本主义与教育》;其理论以实用主义为指导,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重要手段。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强调“从做中学”。5)教育学的多元发展与理论深化:凯洛夫(苏联):1939年《教育学》—第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重要吸取赫尔巴特的思想。(2)杨贤江:1930年《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3)布卢姆(美):提出教育目的的分类系统(认知目的、情感目的、动作技能目的)和“掌握学习”理论。布鲁纳(美):《教育过程》;提出“学科基本结构”的观点和“发现学习”法。赞科夫(苏联):《教学与发展》,提出教学“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巴班斯基(苏联):“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建议“将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此后若干内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学科发展的分化与综合;理论导向的冲突与融合;研究方法的多元与互补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常用的有:观测法、文献法、调查法(全面、重点、抽样、个案调查)、实验法(单组、等组、循环实验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制约教育的领导权和享受权。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现状、改革)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简答)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教育与生产力(简答)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基础性条件(人力、时间、财力、物力)、规模和速度、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手段组织形式变革的决定作用。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人力资本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建,证明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奉献。1960年,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建的“宪章”。三、教育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一方面,对教育的动力作用。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不仅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并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科学的轨迹前进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毕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动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动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信息技术与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2)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奔腾提供了平台(网络教育)四、教育与文化文化的五种表现形态:物质形态;制度形态;观念形态;活动形态;心理、行为形态。文化对教育的作用:1)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完善。2)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3)社会文化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4)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简答、填空)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手段3)教育是社会文化发明和更新的重要手段学校文化1)界说: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提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2)特性:(1)组织文化;(2)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以校园文化为缩影。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学校精神或观念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简答)学生文化1)成因:(个人;学校;家庭;社区)(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性(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特性(1)过渡性(2)非正式性(3)多样性(4)互补性(5)生成性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含义: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表现: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具体表现在:(1)教育内容的继承(2)教育制度、组织形式的继承(3)教育理论与经验的继承2)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1)滞后性(2)超前性从总体上看,教育与社会发展永远处在不平衡的矛盾之中,改革是取得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对平衡的基本途径。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所有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涉及两个方面:身体发展、心理发展。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发展也影响着身体的发展。身体发展是指个体有机体各个组织系统的健康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发展涉及认知因素(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非认知因素(情感、意志、爱好、求药、个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重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有:(1)孟子: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2)柏拉图(希腊):西方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3)弗洛伊德(奥地利):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4)威尔逊(美):基因复制是决定人行为的本质力量(5)格塞尔(美):强调成熟机制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2)外铄论:强调人的发展重要依靠外在的力量。代表人物有:(1)荀子:性恶论。强调人只有通过学,才干发展善。(2)洛克(英):白板说:认为外部力量决定人的发展状况(3)华生(美):“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环境决定论3)多因素互相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互相作用的结果——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简答或论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不均衡性——教育活动要善于了解成熟期,捕获发展关键期(最佳期)2)顺序性——教育活动要循序渐进3)阶段性——教育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区别对待。4)个别差异性——教育活动要因材施教5)互补性——培养受教育者自信与努力品质、取长补短的重要6)稳定性和可变性----规定从实际出发。发展关键期: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某方面的能力达成某种水平也许性最大的时期。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遗传素质、成熟机制、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遗传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地位:(1)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也许性(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影响不能夸大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成熟的概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成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发育为成人。其重要标志—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2)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人的机体的成熟限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限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也许与限制。格塞尔(美):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一种技能的发展由成熟支配时,没有必要超前加以训练——成熟决定论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环境的概念: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简答)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也许,涉及机遇、条件和对象;对个体的影响有积极和悲观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悲观被动的。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实践活动对个体的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高。1)教育对人价值的发现2)教育对人潜力的发掘3)教育对人力量的发挥4)教育对人个性的发展2、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教育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1)按社会的基本规定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加速个体发展: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儿童发展已经达成的水平和也许达成的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3)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并且具有延时价值4)开发个体特殊才干和发展个性普通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特殊任务少年期的年龄特性: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帮助少年起飞”:给少年独立的规定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对的的自我意识和抱负自我。青年期的年龄特性: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生定向时期,个性定型时期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帮助青年对的解决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提高青年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概述广义:主体对受教育者的盼望或抱负设计。狭义:国家对教育要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规定(常用义)。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作用1)导向作用2)协调作用3)激励作用4)评价作用组成1)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2)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层次1)国家的教育目的2)学校的培养目的3)教师的教学目的:布卢姆《教育目的分类学》教育目的与培养目的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的与教育目的、培养目的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简答)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客观)1)教育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2)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3)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抱负(主观)1)社会本位论:以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勒等为代表,基本观点是:教育目的应完全根据社会需要来拟定,教育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2)个人本位论:以卢梭、福禄培尔、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基本观点: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的需要来拟定,教育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最完善的发展。3)文化本位论:以狄尔泰、斯普朗格为代表,基本观点:强调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教育目的的制定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教育目的的拟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客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本质内涵:人的身心自由充足和谐发展1)人的全面发展的全面性反映人对生产力总和的全面占有;2)人的发展指人的体力与智力、能力与志趣、道德精神与审美精神等多方面的发展;3)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和谐的发展;4)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指全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并且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全社会人全面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教育目的的演化1)1957年: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1982年:《宪法》: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制等方面全面发展。3)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有抱负、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4)1995年:《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2)其中体现的基本精神:(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培养现代人的品质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教师与学生一、学生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1)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2)具有思想感情(3)具有个性特性2)学生是处在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1)具有发展的潜在也许性和可塑性(2)学生身心发展的也许性与可塑性转化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互相作用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1)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2)学生以学习为重要任务,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2、学生的社会地位:独立的社会个体,是权利的主体,有独立的法律地位。法律地位是由不同的法律主体在法律关系中所享有的权力和义务决定的。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核心精神:维护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简答或填空)学生的合法权利: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2)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学生应有的最重要权利。学生的义务:1)接受教育2)遵守国家法律法规3)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4)努力学习,完毕规定的学习任务5)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教师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法》: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正式将教师列在“专业技术人员”大类中。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3)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书育人2、特点1)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授业、解惑者):传授文化知识2)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传道者):塑造人们的心灵3)示范者:教师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楷模4)管理者: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管理者5)父母与朋友的角色6)研究者教师劳动的特点(略)1)特殊的复杂性2)独特的发明性3)鲜明的示范性4)显效的长期性(简答)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3)教师的人格特性4)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与技能2)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学科研究、教育研究)。教育观强调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学生观关注的是学生的积极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简答)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师职业的特殊规定)构成1)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交往能力(简答)教师的人格特性教师的人格特性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解决人际关系的品质等。教师的人格特性对学生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1)积极乐观的情绪;2)豁达开朗的心胸;3)坚忍不拔的毅力;4)广泛的爱好(简答)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事业)2)热爱学生(对学生)3)团结协作精神(对同事)4)良好的道德修养(对自己)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互相关系,涉及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互相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的内涵有二:一是角色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的地位;二是心理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交往。师生关系的发展:教师中心说(赫尔巴特)——学生中心说(杜威)——主导主体说三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1)放任型:无序、随意和放纵2)专制型:命令、权威和疏远3)民主型;开放、平等与互助(填空)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1)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授受关系2)在人格上——民主平等关系3)在社会道德上——互相促进关系(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人”关系。师生关系的特点(略):1)民主平等2)尊师爱生3)教学相长6.(简答)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关系涉及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建立新型师生伦理关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树立教育民主思想2)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合法权利3)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发明新型师生情感关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惜学生2)展现教学过程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3)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课程(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课程概述: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业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赛,他把课程理解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我国的课程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的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三种形式。狭义的课程仅指某一门学科。课程的种类制定与管理:国家课程(一级课程)、地方课程(二级课程)、学校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组织核心:学科课程(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的课程;赫尔巴特,斯宾塞;学校课程的基本形式:六艺;七艺);活动课程(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杜威);总和课程(广域课程)表现形式:显性课程(正式课程、公开课程);隐性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贾克森1968《教室的生活》初次提出,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影响的教育因素,存在于物质、人际、文化情境中;特性:潜在性、整体性、持久性、非预期性))。课程的制约因素社会、知识(一定期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儿童(学生的年龄特性、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课程目的和课程设计课程目的和教育目的、培养目的、教学目的的关系教育目的可分为:教育目的、培养目的、课程目的和教学目的教育目的:国家对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规定。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培养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规定,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课程目的: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成的预期结果。课程目的的特点: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教学目的:是课程目的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行、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成的教学效果、标准。(二)拟定课程目的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的课程目的:知识技能目的(重在基础)过程方法目的(重在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重在体验与感受)(一)课程设计的概念:指课程结构的编制。(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规定:合目的性(社会规定)合科学性(学科规定)合发展性(对象规定)(三)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泰勒原理的影响)1拟定教育目的、2选择经验3组织经验4评价结果(四)课程文献的三个层次1、教学计划。(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其核心是课程设立,中心问题是开设哪些科目。2、课程标准。也称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3、教科书。即课本,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第三节课程实行和课程评价一、课程实行1、概念: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成预期课程目的的基本途径。2、过程结构:安排课程表(原则:整体性、迁移性、生理适宜)、分析教学任务、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对的的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元和课时、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3、影响因素:课程计划自身的特点;教师的特性;学校的特点;校外环境二、课程评价1、课程评价的概念:2、课程评价的目的:改善课程、改善教学。3、功能:诊断功能、修正功能、决策功能4、课程评价的方法:观测法、调查与访谈、纸笔测试、表现评估5、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价改革的要点:1)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2)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3)建立旨在促进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4)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第四节国内外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一、简答国外课程改革趋势(一)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二)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三)课程形势日趋多样化二、我国中小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一)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的弊端:课程管理僵化;课程结构不合理(科目设立太多;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重必修课,轻选修课;课时比例分派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落后。(二)简答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绪转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改善学习方式;改革评价体系;改善课程管理。(三)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1、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2、课程综合化的趋势3、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的趋势4、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5、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第七章教学(上)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与任务一、定义: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积极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和实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特点: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主线目的。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教学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意义: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产生的一种重要手段2教学为个体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简答)教学的任务就普通中学而言,教学的基本任务是: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智能、体力和发明才干;3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智力属于一般能力。教学过程概念: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良好品德、发展个性的过程。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杜威五步教学法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结识过程。表现在:(1)间接性;(2)引导性;(3)简捷性;(4)交往性(简答)教学过程的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相统一4(简答)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在组织者的地位,应充足发挥主导者的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在主体地位,应充足发挥学生的积极积极性:表现在:学生对外部信息具有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时体现出独立性、发明性;教学过程中,3)应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的结构:引起学习动机;领略知识(中心环节:感知和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结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中学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实物直观和声像直观):对的选择直观教具和方法;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运用语言直观。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足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源于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提出:“道而夫牵,强而弗仰,开而弗达”。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也是强调启发教学。贯彻这一原则的规定: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3)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形式良好的师生关系。3、巩固性原则基本规定: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通过组织复习巩固。3)在扩充、改组、运用中巩固知识。4、循序渐进原则(依据:科学知识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结识的基本规律)5、因材施教原则6、(简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对的解决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能力;4开发必要的校本教材。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改革(一)教学方法:指为了完毕一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采用的手段及教与学互相活动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既涉及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方法的命名依据教学活动的外部形态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时间、设备和条件等;教师业务水平、教学经验及个性特点。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1)演示法2)参观法3)实验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1)练习法2)读书指导法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发现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一般环节:(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要解决的课题;(2)学生运用提供的结构性材料,对课题进行思考加工,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3)学生验证假设,互相交流初探成果;(4)得出原理或概念,并检查核算。发现法的特点:1、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获得经验和知识,提高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处在重要地位;3、教学方法以学生独立探究和作业为主,教师的讲授、指导,学生的阅读、练习仅为学生的独立探索服务。发现法的优点:1、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能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习惯和能力;3、教学中多采用个人和小组形式进行,有助于因材施教;4、获得的经验和知识都是通过自己探索得来的,故容易理解、便于记忆。缺陷:1、因强调学生的独立作业和探索而不能充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对教师的规定高,教师除了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范例教学法德国的瓦根舍因首创。特点:体现基本性(重视基本知识)、体现基础性(重视学生实际、难易适度)、体现范例性(精选的知识能起示范作用,便于学生迁移)、体现四个统一:知识与德育统一、解决问题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一般沿着“个”——“类”——“规律和范例”——“获得经验实行教学”的途径进行。程序教学法: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一种以个体自学方式进行的教学。分类:依据载体:机器教学、课本式程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依据结构:直线式(斯金纳)、分支式程序(克洛德);暗示教学法:保加利亚医学和心理学博士卢扎诺夫创建,是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在轻松快乐、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的一种方法。教学(下)1、教学工作基本程序——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估备课1、钻研教材:分为弄懂、吃透、内化教材三个阶段。2、了解学生3、制定教学方案。涉及学期(学年)教学方案;课题(单元)教学方案;课时教学方案(格式可分文字式、表格式、卡片式)。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对其他各环节起支配和决定作用。课的结构:课的基本环节和各环节展开的程序、时限及互相关系。课的基本组成部分: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简答)上好课的基本规定1、目的明确2、内容对的3、方法得当4、表达清楚5、气氛热烈6、组织严密试题类型一般分为供答和选答型。测验工具能否科学、客观、准确、真实地考察与评估学生的学业成绩,取决于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毕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规定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它是教学活动各要素展开运营的外部形式。重要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1、演变:个别教学、班级教学(班级授课制):基本组织形式。最早萌芽于16世纪的西欧,兴起于乌克兰的兄弟会学校。1657年,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总结后迅速推广。在我国,1862年京师同文馆率先采用,192023《葵卯学制》确立。(简答)重要优缺陷:1)有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4)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5)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好、专长和发展个性;6)容易肢解知识的整体性,导致理论脱离实践。2、分组教学制分组教学是根据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进行教学。一般有两大类: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外部分组是重新编班,内部分组是班内分组。3、道尔顿制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192023于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设。目的在于废除传统的由教师系统讲授的班级授课制,而代之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4、设计教学法杜威首创,后来由他的学生克伯屈改善并推广。5、教学策略是指为达成某种预测效果,完毕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方案。拟定教学策略的关键是优化教学活动的程序。基本特性1、指向性;2综合性;3、可操作性;4、灵活性6、教学策略重要类型可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四种。内容型策略是指教师围绕学习内容这个中心而形成的教学策略。它涉及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两种。问题化策略强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形式型策略(肯普提出)形式策略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教学策略。重要有集体教学形式、个别学习形式、小组教学形式。第九章德育1、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规定,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从形式上说,德育通常涉及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等。从内容上说,一般涉及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心健教育。2、德育是培养学生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3、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重要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4德育的目的的概念:通过德育活动是受教育者在品德形成发展上达成总体规格的规定。5、(简答或填空)制定德育目的的重要依据: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性。3、我国德育的目的:初中阶段德育目的的规定: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规定。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规定。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规定。6、德育内容是指实行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是德育日标在德育活动中的具体化.他其有规定者学生发展的政治方向和应掌握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规范。7、拟定德育内容的依据1、教育目的和德育目的2、学生的年龄特性3、时代特性和学生品德实际8中学德育的内容:1、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国家的政策法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等。)2、思想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的教育,革命传统和革命抱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等。)3、道德教育(道德教育重要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培养及社会公德的教育。)4、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防止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9、心理健康教育概念: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10、心理辅导的方式:个别心理辅导;团队心理辅导。11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对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12、对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排除心理障碍,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13、针对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征询和治疗。心理辅导的内容:1、学习心理辅导:一是听课方法的辅导;二是学习方法的辅导。2、生活心理辅导:一是生活习惯的辅导;二是娱乐方式的辅导;三是消费方式的辅导;四是自我意识的培养;五是人际交往的辅导。3、择业心理辅导。14、德育过程的概念: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双方借助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的一种活动过程。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15、德育过程的结果和矛盾:1、德育过程的结构:由受教育者,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互相制约的因素构成。2、德育过程中的矛盾: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规定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通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矛盾。16、(简答)德育过程的规律:(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三)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17、知(道德结识),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为)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他们之间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互相联系,互相制约,道德行为受道德结识,情感和意知的支配,调节,同时影响道德结识、情感和意志。18、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道德结识是基础,道德行为是关键。19、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发展的。2、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特点:引导性、目的性、组织性;内容、形式多样性、对象的局限性;科学性和有效性。20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也是个体思想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21要实现矛盾想教育者所盼望的方向转化,最主线的就是受教育者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22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教育任务,自行实现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23德育原则的概念: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定。他概括了德育实践,的宝贵经验,反映德育过程的规律。24、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2、正面教育原则3、知行统一原则(基本规定:一是联系实际,讲清理论。二是组织实践活动,隐去分析到学生、评价、解决实践中的德育问题。三是教育学生要言行一致、知行统一。)4、(论述)尊重学生与严格规定相结合(含义:在进行德育时,把尊重、信任、爱惜学生与合理严格地规定相结合的德育原则。基本规定:一是要尊重、信赖、爱惜学生。二是要根据学校德育任务和学生现有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出合理的、明确具体的、序列化的德育规定。三是把尊重爱惜学生与严格规定结合起来。)5、因材施教原则6、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基本规定:一是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影响要协调一致。二是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三是要加强德育的计划性。)25、(论述)正面德育原则基本规定(以说理疏导的方式):一是坚持正面说理,疏导思想,以理服人。二是树立先进典型,运用楷模教育应到学生进步。三是一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出发为辅。四是正面教育要与纪律约束结合起来。26、(简答)德育的途径:1思想品德课余其他学科教学(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2学生会、共青团组织的活动3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4社会实践活动(劳动、社会公益、社会调查)5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6班主任工作(基本任务:带好、教好学生)27、德育方法:1说服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明确目的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主义时机;以诚待人2楷模法(教育者、优秀人物、优秀学生):树立楷模有典型性和示范性;选定楷模要具有导向性;教育者形象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3陶冶法(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发明良好情境;教育者人格感化: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创设4锻炼法(德育综合实践活动,涉及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5品德评价法28德育模式:认知模式(皮亚杰提出,科尔伯格深化)、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29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景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30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景或问题。31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模式第十章班级管理1班级概念:是一个复杂的、缩小的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通常由教师和一群年龄相近、知识水平相似有着共同学习目的和需求的学生及环境组成。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2、率先使用“班级”的是埃拉斯莫斯。16世纪开始,西欧国家开始运用班级形式开展。十七世纪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19世纪初,英国“导生制”;除教师之外,尚有高年级学生担任“导生”,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3、在中国,1862年京师同文馆最早采用班级组织形式。4、班级管理的概念:教师根据学校的教育模式和规定.采用适当的方法,带来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建构良好的班集体,以实现教育目的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学校的教育目的和规定。5、班级管理的功能:1有助于实现教育目的,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能力,学会自治自理6、班级管埋的几种模式:常规管理:主是通过制定和执行班级的规章制度以及贯彻贯彻上级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班级管理的基本模式,有基础性,强化性,可操作性。每个班级都必须制定遵守的规章制度,这是衡量和评价班级工作的基本目的。平行管理: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管理区影响集体,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以增强管理效果。班级平行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教育思想。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对的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实行班级民主管理的核心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对机体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从两个方面进行组织引导:一是组织全体学生参与班级全程管理;二是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目的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拟定版及总体目的,然后转化为小组目的和个人目的,使其与班级总体目的融为一体,形成目的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的的管理方法。7目的管理是“以目的管理为中心进行管理获得一种现代管理方法”,是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提出。关键就是要围绕全班成员共同确立班级奋斗目的。8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由于收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行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取法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限度较低。二、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9、(经典简答)班集体的特性:1、明确的共同目的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10、班集体的教育作用l、有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3、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11、(简答或论述)班级体的形成与培养:1拟定班级体的发展目的(一般以实现目的的时间和目的的达成难度为依据,把班级体的目的分为近期目的和中期目的和远期目的。)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班级是一个小社会,更是一个教育组织,关键在于选拔和培养一批班级骨干形成班级核心。建立班级骨干的核心队伍,班主任要做好两方面:第一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第二应把对积极分子的实用和培养结合起来。)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对的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12、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二)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三)班主任是解决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13、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一表现在职权影响力,二是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14、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15、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和方法:(一)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了解和研究学生的群体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级管理的中心工作)(三)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1.充足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2.协助和指导班级共青团活动。3(简答)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1)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家访(树立对的观念、建立沟通机制)2)充足运用家长的教育资源3)要积极争取、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各种积极的教育因素对学校提供支持、开展活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精神文明作品、社区活动)16、了解学生的方法:材料分析法;调查法;观测法。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最早将“教育”作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认为“教育就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的是斯宾塞,认为“教育即生活”的是杜威。2.认为教育起源于生物界的代表性人物有利托尔诺和沛.西能。3.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4.什么是教育?5.什么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特性有哪些?6.什么是终身教育?7.终身教育是1965年法国教育家在《终身教育引论》一书中指出。1972年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拟定,并指出未来社会是“”。8.终身教育概念以、、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了一个学习化社会、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变革。9.大教育观就是基于“”思潮和“”、“”设想上的一种教育观,在一定限度上可以认为大教育观即“泛教育观”。二、教育的历史形态1.依据教育的正规化限度划分,在教育发展历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到,再到的演变。其中,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2.按照教育的实行机构划分,教育有、、等多种形态。3.家庭教育的特点有哪些?社会教育的特点有哪些?4.“遇物而诲”、“相机而教”是家庭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方式。5.依据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郴州方式划分,可以将教育划分为、、等形态。三、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1.原始形态教育的特点有哪些?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有哪些?3.现代教育的特点有哪些?4.学校产生的条件有哪些?5.我国唐代由中央设定的学校——“六学二馆”,是古代学校教育具有的特点的表现。6.在我国古代奴隶制时期,学校教育内容重要为;在我国封建社会则以为重要教育内容。在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重要重视军事体育,雅典则历来被当作“文雅教育”的源地。7.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是东汉末年的,而西欧最早的是雅典时期的。8.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西欧的英、法、德等国形成较早的现代学制,我们称之为“”。9.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有哪些?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什么是教育学?2.中学教师学习的教育学是普通教育学,它研究的对象重要是教育教学的一般现象和一般问题。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西方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被人称之为“教育学之父”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1657年发表的《》,在这部书中具体论证了班级授课制这一先进的教学组织形式。2.教育教学中的“助产术”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倡并提出的。3.第一个开拓了以个体身心发展与教育互相关系为专题的教育研究领域的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其代表作是;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是德国著名哲学家;第一个开始了教育理论在初等教育领域里的运用,第一个建立分科教学法,并开创了师范教育先河的是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182023出版的被教育历史上誉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4.作为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性人物赫尔巴特,强调、、,形成了传统教育“三中心”特点。5.德国的教育家福禄培尔在《人的教育》一书中,提出重视对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实验教育学”的代表性人物有、。6.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是于1930年出版的《》。7.布鲁姆、布鲁纳、巴班斯基、赞科夫等教育家的代表作和重要教育思想。8.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含义是什么?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4.文化对教育的作用有哪些?教育对文化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5.学校文化的特性有哪些?学生文化的特性有哪些?6.什么是教育相对独立性?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有哪些?教育的历史继承性具体表现为哪些方面?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有哪些?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概述什么是个体身心发展?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这些规律对教育工作的规定分别是什么?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其中内发论和外铄论的代表性人物分别是谁?重要观点有哪些?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其中,遗传素质和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作用分别是什么?第三节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重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为什么说“教育万能论”是错误的?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1.狭义的教育目的的概念。2.教育目的的作用有哪些?(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3.教育目的的层次涉及哪几个方面?4.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有哪些?5.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的代表性人物分别是谁?其观点分别是什么?如何对的评价他们的观点?6.对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7.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1.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如何对的理解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2.对的理解素质教育。3.什么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第五章学生与教师第一节学生1.学生的本质属性是什么?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涉及哪些方面?对的理解这些权利。第二节教师1.教师承担的角色有哪些?2.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涉及哪些方面?要对的理解每一方面。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涉及哪些方面?要对的理解每一方面。4.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涉及哪些方面?第三节学生和教师关系1.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2.对的理解师生关系的内涵。3.人们对师生关系的结识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性人物分别是谁?他们的观点是是什么?如何对的评价他们的观点?4.对的理解师生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5.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1.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2.课程具体表现为、、。3.对的理解广义的课程与狭义的课程概念。4.对的把握课程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分为不同的类型。5.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的优缺陷分别是什么?6.隐性课程的特点有哪些?隐性课程是谁最先在哪本书中提出的?7.制约课程的因素涉及哪几个方面?第二节课程目的和课程设计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所确立的“三位一体”课程目的涉及哪几个方面?2.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它涉及哪两个方面?如何科学的设计课程?课程设计的意义有哪些?3.美国课程论学者提出的“泰勒原理”中,可以归纳为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四个基本环节,分别是哪些?4.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特性有哪些?5.教材的编写正在由“教程式”向发展。第三节课程实行和课程评价1.课程实行的结构涉及哪几个方面?2.安排课程表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3.影响课程实行的因素有哪些?4.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重点是什么?第四节国内外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1.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有哪些?对的理解这些趋势。2.对的理解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绪。3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重要有哪些弊端?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有哪些?第七章教学(上)1.什么是教学?对的理解教学与智育、教学与上课、教学与传授知识的关系。2.教学的意义有哪些?3.教学的任务有哪些?4.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结识过程,其特殊性重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5.教学过程的特点有哪些?这些特点对教学工作有哪些规定?6.依据教学活动中师生所要完毕的结识任务,可以把教学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其中心环节是什么?7.什么是教学原则?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请对的理解这些原则,涉及这些原则的含义及贯彻的规定,要学会联系教学实际进行分析。8.什么是教学方法?选择与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哪些?9.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要把握其有三大类,同时,每一大类具体有哪些方法也必须把握,并学会联系实际分析。10.20世纪50年代以来,最有影响力、最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要有哪些?这些方法的代表性人物分别是谁?11.对的理解发现教学、程序教学、范例教学、暗示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局限性。第八章教学(下)1.从教师施教的方面分析,教学的基本程序重要涉及哪几个环节?中心环节是什么?2.什么是备课?备课的重要内容涉及哪几个方面?3.什么是课的类型?根据教学任务来分,课可以分为哪几大类?根据一节课完毕任务的类型数分,课可以分为哪几类?综合课在低年级出现得多一些。4.课的类型决定了课的结构,什么是课的结构?一般来说,综合课的结构可以分为哪几部分?5.上好课的基本规定有哪些?6.对的理解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7.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8.我国古代的书院、私塾都采用个别教学制。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一书,该书最早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进行论证;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9.在我国,1862年最先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10.班级授课制的重要优缺陷有哪些?11.分组教学制一般分为两大类即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它们分别涉及哪两种形式?12.分组教学制的优缺陷有哪些?13.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分别是谁提出来的?对的理解它们。14.什么是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的基本特性有哪些?第九章德育1.在学校工作中居于首要地位的工作是工作。2.什么是德育?从形式上讲德育涉及哪几个方面?从内容上讲德育涉及哪几个方面。要对的理解德育内容的几个方面。3.德育具有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等特点,德育内容具有历史继承性,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五日三省吾身”、“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等等这些都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可今天人们都还在津津乐道。4.什么是德育目的?制定德育目的的重要依据有哪些?5.什么是德育内容?拟定德育内容的依据有哪些?6.什么是德育过程?德育过程的四要素涉及哪些?7.联系实际对的理解德育过程的规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8.什么是德育原则?我国中学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请联系实际对的理解这些原则,特别要把握这些原则的含义和贯彻规定。9.什么是德育途径?我国德育的途径涉及哪些?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10.什么是德育方法?对的理解和掌握我国中学常用的几种德育方法,涉及说服法、楷模法、陶冶法、锻炼法、品德评价法。11.德育模式中的认知模式是瑞士学者提出的,这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体谅模式是由英国学校德育学者和他的同事所创。社会模仿模式是美国学者所创建的。第十章班级管理1.什么是“导生制”?2.什么是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哪些?3.联系实际对的理解我国中学班级管理的四种模式。4.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的基本规定有哪些?5.班集体的基本特性有哪些?如何培养良好的班集体?6.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哪三种类型?7.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重要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复习题选择题一1.卢梭在教育思想史上的最大奉献是()。A.发现儿童论B.学科中心课程论C.建构主义教学理论D.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2.儿童发展的最佳期为()。A.3岁B.5岁C.7岁D.9岁3.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一种()。A.平等关系B.上下关系C.道德关系吗D.教育关系4.当代教师素质能力的集中体现是()。A.教师的个人修养B.教师的专业素养C.教师的个性品质D.师生关系5.教学结识的重要方式是()。A.直接经验B.科学实验C.社会实践D.间接经验6.“洪堡式”大学的传统是由()传承的。A.柏林大学B.剑桥大学C.巴黎大学D.哈佛大学7.“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说明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有()。A.先导性B.感染性C.权威性D.针对性8.小学课程设计的最终目的是()。A.将优秀的文化成果传授给学生B.实现爱国教育C.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的D.使儿童学会学习,学会适应社会
9.我国在建国后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从而废除了旧学制,实行新学制,其时间是()。A.1949年10月1日B.1950年10月1日C.1951年10月1日D.1952年10月1日10.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第一本书是()。A.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B.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C.凯洛夫的《教育学》D.斯宾塞的《教育论》11.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楷模是教师的()。A.言行B.知识C.修养D.品德ﻫ12.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力量。A.权力B.权威C.威严D.人格13.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规定“以最佳的教学效果来达成学生最抱负的发展水平”的苏联教育家是()。A.巴班斯基B.赞科夫C.加里宁D.凯洛夫1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作用。A.主体B.辅导C.从属D.主导15.启发的首要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A.发明性B.交往性C.多样性D.积极性参考答案:1.A【解析】由教育思想史可知,卢梭在教育思想史上的最大奉献是发现儿童论,其代表作《爱弥儿》。2.C【解析】儿童发展的最佳期为7岁。3.A【解析】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4.B【解析】当代教师素质能力集中体现是教师的专业素养。5.D【解析】教学结识的重要方式是间接知识和间接经验。6.A【解析】182023,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建立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作是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7.D【解析】家庭教育的特点权威性、灵活性和针对性。而题干正是说家庭教育的针对性特点。8.C【解析】略。9.C【解析】略。10.C【解析】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的。11.A【解析】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楷模是教师的言行。12.D【解析】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13.B【解析】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规定“以最佳的教学效果来达成学生最抱负的发展水平”的苏联教育家是赞科夫。14.D【解析】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积极性、积极性的发挥,由于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15.D【解析】教师要善于机智地运用各种方法,使许多欲望和爱好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才干达成启发的目的。选择题二1.教育的特质是()。A.结识活动B.生存活动C.传递活动D.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2.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被毛泽东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A.陶行知B.杨贤江C.徐特立D.蔡元培3.教育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A.孟禄B.霍尔C.利托尔诺D.华生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A.《义务教育法》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C.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D.西方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5.素质教育的时代特性是()。A.面向全体学生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A.教育B.遗传C.环境D.社会活动7.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是一种()。A.外铄论的观点B.内发论的观C.多因素论的观点D.反映论的观点8.“教育有法可依,但无定法可抄”,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A.情境性B.发明性C.示范性D.个别性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手提纸盒供货合同范例
- 劳务合同范例
- 2024至2030年活页条形散流器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棉条桶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双功能验钞机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C型挡砖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委托定作合同范例
- 陕西理工大学《足球俱乐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理工大学《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数字测量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版《糖尿病健康宣教》课件
- 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是谁杀死了周日
- 精益生产工厂调研报告及改善方案案例解析课件
- 绷缝系列使用说明书V10
- 影视理论基础知识
- 中考复习-初中英语单词表大全(2182个带音标)
- 腹主动脉瘤护理查房课件(PPT 55页)
- 生产部绩效手册ppt课件
- 蓝色唯美创意泼水节主题宣传PPT模板课件
-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20以内进位加法单元测试卷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