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土壤资源_第1页
第一章土壤资源_第2页
第一章土壤资源_第3页
第一章土壤资源_第4页
第一章土壤资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土壤资源概述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这早已为人们所认识,“万物土中生”便是这种认识形象而生动的体现。公元前470-前410年,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艾姆别多克尔把自然界的所有东西归结为土、水、空气和火四个“本原”。我国古代哲学家中的阴阳五行也包括土。从上古时代的大禹治水到历代的治理都是疏理水系,改良土壤。《禹贡》一书将九州土壤根据土性、地面植被与地下水、土宜和作物生长等情况分为三等九级。我国古代的土壤分类体制也是从生产出发,以“土宜”为基础,根据土壤肥力划分的。现代,最优化的土壤管理更是解决粮食、环境质量乃至生活质量问题的关键,直接影响国家的繁荣昌盛。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剧增。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1980年,世界人口总数已达44.15亿人,进入21世纪后,已经超过60亿,其中,80%分布在发展中国家。显然,人多地少或土地生产力较低的地区将更显粮食和其它生活资料之不足,人们不得不考虑世界的土地承载力问题。据研究,地球的生物性食品的生产能力大致可承载120亿人口。因此,充分发挥土壤资源的生产潜力,提高土地承载力,已是全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已达13亿多人口,占全球人数的近1/4,现在仍呈增长态势。而我国的土壤资源非常有限,特别是生产力高的土壤资源更加宝贵。因此,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人地矛盾日趋尖锐。正确了解我国土壤资源利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并为合理开发利用寻求最佳的途径和措施,是土壤资源工作者首要的、迫切的任务。

资源科学是一门研究人与自然界中能转化为生产、生活资料来源的物质与能源相互间关系的科学;主要研究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发展及其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的方法与途径。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们所利用的各种物质和条件的总称,而土壤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土壤资源学是资源科学的一个分支科学,其研究对象为土壤资源,主要研究具有生产生物性产品能力的各种土壤类型、组合及其性质特征、生产力与利用方向。一、资源科学与土壤资源学

所谓土壤资源是指具有生产生物性产品能力的各种土壤类型的总称,包括土壤类型、组合及其性质特征、生产力与利用方向。即在把土壤视作有生长生物能力的可更新自然资源时,作为历史自然体的土壤才能称为土壤资源。

土壤资源研究,是将土壤作为一种资源,对其品质——生产力进行分析、对比、评价,并统计其面积,即从土壤特性上去探讨和阐明各种土壤的质量和数量,并提出合理利用和改良的措施。这必然要涉及调节和培育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生产力的各种生产条件。

土壤资源与土地资源有相似之处,但两者又并不相同。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全部自然因素在内的综合体,甚至还包括过去和现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它是地球表面的一个区域。土地特性包括这个区域上部、下部生物圈的所有较稳定的或可进行周期测定的性质。所以,土地资源一词含义广泛。它包括了自然界中一切对人类生产活动,特别是对农业生产活动有关的一切自然资源或自然生产条件,如气候、地形、地质、水文、土壤、植被等;也包括人类在生产斗争中改造自然已经取得的成就,如梯田、圩田、沟渠、堤坝、道路等。(一)土壤资源与土地资源

利用土地资源,不仅限于农业。仅就农业而言,最重要的土地资源内容包括气候、地形和地质、土壤、水、稳定性质的人为因素、植被和有关的生物学特征。由此可见,土地包括土壤和非土壤,其特征主要由土壤特性和其它与位置有关的较稳定或可预测的周期性表现出来。所谓稳定性,即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对土地资源的某些不利方面需要加以改造时的难易程度。从自然地理学的观点看来,土壤仅是土地的组成因素之一,亦即景观因素之一;但从土地资源利用角度上看,土壤资源不仅是土地资源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且还是土地资源的主要成分。因此,研究土地资源,其关键仍然在于研究土壤资源。(一)土壤资源与土地资源

土壤肥力(soilfertility),简称地力,是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和环境因素的能力。土壤生产力(soilproductivity)则是在一定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以所生产的物质的产量和质量表现的土壤品质。所以,土壤生产力是土壤肥力在一定的耕作制度管理下的综合反应,它与肥力有密切联系,但范畴更广泛,还包括各种管理措施。(二)土壤资源研究中的基本概念1、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

通常认为,地力不是土地生产力的缩略,而是类似于土壤肥力的名词。但也有人把地力等同于土壤生产力,同时又肯定其与土地生产力不同。土地生产力是人类的生产劳动作用于不同类型土地所得到的收获,包括生产物的种类和产量。由于土地的概念比土壤广泛,土地生产力也大于土壤生产力。但在耕作范围内,这两者在实际应用中是很近似的。土地生产力反映了土地质量(landquality),可以由土地适宜性、限制性或土地潜力等表征。土地适宜性(landsuitability)是一定的土地类型与特定的土地利用相匹配的和谐程度,即土地对特定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反映在一定条件下土地的不同用途及其生产能力。土地潜力(landcapability)是土地在一般用途下达到一定生产水平的内在固有能力,或是土地在一定利用方式或一定管理实践方面的潜在能力。生产潜力(productionpotential)则是在一定条件下,克服某些限制因素后土地生产水平的提高程度。2、土地生产力与土地适宜性

对于“土地适宜性”与“土地潜力”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两者无本质区别,或含义基本相同。德佛斯指出,目前国际上对土地资源研究所用的词汇,如“土地评价”、“土地潜力”和“土地适宜性”,实为同义语,土地评价就是土地适宜性分类。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两者属于不同概念,应予以区分。其主要观点是,土地潜力评价必须事先规定出土地的利用方式或管理实践的先后次序,即具有特定的目的性,只是给出土地的可利用范围与在这些利用中的潜在能力,未指明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特点是,可以用于为多种目的服务的评价,对利用方式不预先固定,并且不仅考虑土地的自然性,还要涉及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3、土地适宜性与土地潜力

不论是土地潜力或土地适宜性,都与土地限制性有关。土地限制性(limitation)是土地不利于某些利用方式的障碍因子程度,与土地适宜性呈反相关,限制性越低就是适应性越高。同时土地限制性是影响土地潜力大小的主要原因。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潜力评价中都要涉及选择限制性因子和确定限制性临界变量的问题。所以,土地潜力与土地适宜性都是土地生产力的表现形式,区别仅在于评价中对利用方式的确定。实际上,土地适宜性评价要先根据一定的利用方式,才能制定具体评价方案,如雨养农业、灌溉农业等的评价;或根据利用现状、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规划确定最适宜的利用方式,以减少评价的工作量。而土地潜力评价是预先规定了利用次序为农—牧—林—猎的大农业评价。4、土地限制性与土地承载力

由此可见,这些概念术语的基本着眼点是相近的,都围绕着生产力这一自然与经济的联系点,体现了资源研究的目的所在,即以经济利用为目的去认识自然资源。近年来土地生产力研究进一步延伸为土地承载力研究。土地承载力(carryingcapacity)可以理解为一定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单位面积土地上最大的生物生产能力及其维持人类在较良好的生活条件下所能供养的人口限度。

1.整体性:各种资源在生物圈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完整的资源生态系统,虽然我们经常用土壤资源或是土壤资源中的一个部分作为研究的对象。实际上,土壤资源经常是与其周围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或是其它资源间构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例如,我们砍伐森林,不仅直接改变林木和植物的状况,同时必然要引起土壤和地表径流的变化,加剧土壤侵蚀,对野生动物甚至局部气候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另外,一个地区的资源生态系统绝不是孤立的,一个系统的变化又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别的系统。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不仅使当地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低产落后状态,而且造成黄淮海平原的洪、涝、盐、碱、僵等灾害。(三)土壤资源的基本特点

2.有限性:物质、空间和运动都是无限的,但在具体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就人类与资源的关系而言,又是有限的。地球上现有耕地1.4×109公顷,其余可开垦为农用的土地约1.8×109公顷。在这些土壤资源中,仅11%的土壤对于农业没有严重的限制因子。许多良田被建筑和工程所占用;由于不合理的耕作、放牧和采伐,水土流失已愈来愈严重;有些土壤因不合理的耕作、洪涝、盐碱等造成退化;沙漠化也在不断加剧;由于工业以及农业中大量施用化学物质而引起的土壤污染也在加重。估计近20年内世界1/3的耕地将会消失。(三)土壤资源的基本特点

3.地域性:土壤资源的地域性特点很强。土壤资源的分布,既受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又受非地带性因子的制约,从而使各地的土壤资源都具有特殊性。因此,土壤资源的研究、开发、利用必须掌握因地制宜的原则,重视区域土壤资源的综合研究。4.动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土壤资源是一种再生性资源。土壤圈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与资源生态系统的其它成分间形成复杂的结构,维持相对稳定的、动态的平衡。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循环、转化与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供应能力、过程等,都会随着所处生态系统的变化而变化。(三)土壤资源的基本特点5.层次性:土壤资源包括的范围很广,从某种土壤的化学、物理或矿物等成分到土种,从土种、土类直到土壤圈,都可以成为利用和研究的对象。在空间范围上,它可以是一个局部地段,也可以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洲和全球。因此,在进行土壤资源研究时,必须首先明确其所处的水平和等级,然后决定采用相应的信息。6.多用性:土壤资源具有多种功能和多种用途。对于农业部门来说,土壤是供作物、树木、牧草生长的介质;对于工业部门而言,土壤又是制造砖、瓦、陶瓷的原材料,是道路、建筑物等的基础;对于环保部门,土壤又是污染物的最后归宿地,土壤的自净作用对消除污染有着十分重要的效益;对于食品、医药部门,土壤是微生物的富集区,是新菌种的来源。(三)土壤资源的基本特点(三)土壤资源的基本特点7.国际性:一般来说,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属于国家主权,应由各个国家自己解决。但由于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所造成的后果往往会超出一个国家的国界范围而影响到世界其它地区。因此国际间合作研究和协议增多。对于土壤资源的研究也是如此,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与教科文组织(UNESCO)通过对世界陆地生态圈、世界土壤资源图等项研究及制定世界土壤宪章,规定了土壤资源开发、保护与改善环境的国际政策。

(一)土壤资源研究的出发点

著名土壤学家库比纳(Kubiena,1979)提出研究土壤的如下思路:土壤既是一个多成分的混合体,也是一个有条理的体系,具有自己特有的构造、动力学和生物学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将土壤当作一只表,采用如下多种方法对表进行科学分析。(1)将每只表放在乳钵里捣成细粉,然后测定其全部化学成分。将发现它是由多种金属组成的,每种金属都有一定的量,还有些玻璃、钻石和一些高级润滑油。但得不到一点对于推轮、挫轮、弹簧、螺丝、轴、链环、杠杆等的动作的知识。他只能知道表是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包括玻璃和宝石做成的。(2)对表进行机械分析,将不同的零件分堆归类,也可用重力方法找出不同体积零件的比率。两种方法都能使分析者把表分类,但按此所获得的数据将给他留下许多无法回答的问题。这些数量的记录无助于洞察表的内部连锁机构,也不会理解各部的功能,更谈不上表的全部能动作用。(3)不将表拆散,而在原位置上进行探索,肯定它的地位和与其它部分的联系,直到对表的构造有全面的理解。(4)在表运转时,直接观察各部的行动及其对全部功能的任务。以上第一和第二种方法是过去土壤学使用过的方法,而现代土壤资源研究更强调第三、四种研究方法。遵循这个原则,我们应该从质量与数量、时间与空间、自然与经济技术、管理与改良四个方面去认识土壤资源。二、土壤资源研究对任何一种资源来说,在概念上都具有质量和数量的含义,否则不具有任何价值,土壤资源也不例外。土壤资源的质量是土壤属性的综合反映,它规定了土壤的肥力以及对利用方式的限制性和适宜性。土壤资源最基本的质量性质就是土壤生产力。另一方面,虽然土壤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从整体和长远观点看是相对有限性和绝对无限性的统一,但具体到一定的时间、区域内,土壤资源具有一定的数量,所以,土壤资源研究成果,也必须有质量评价和数量统计两方面的内容。质量评价是数量统计的基础。1.土壤资源的“质”和“量”土壤资源具有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性。一方面,一些土壤资源类型可以形成或消失,如水稻土、塿土的形成,西南地区红黄壤侵蚀和紫色土形成,或土壤资源的数量会有增加或减少,如开垦荒地、建筑用地等;另一方面,每一种土壤都与植物、大气形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土壤肥力也在不断的演变中。同时,土壤资源具有独特的分布规律和强烈的地域性,不同区域的具有不同质量和数量的土壤资源表现出土壤资源的区域性特征。总之,土壤资源具有时空连续变异性,需要从“时”、“空”两方面开展研究。既要研究土壤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各个过程的机理、速率及其调节措施,建立土壤发生的模式,探讨土壤肥力的实质与演变规律,寻找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措施和方法;又要研究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包括土壤的地理分布、土被结构以及土壤空间变异性。2.土壤资源的“时间性”与“空间性”土壤环境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土壤资源的质量是由土壤自然属性共同决定的。而土壤资源的利用开发却受到社会经济技术的制约。土壤生产力是自然、经济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土壤的生产力,增强土地的承载力,社会经济的需要可以左右土壤的利用方式,改变特定利用下的土壤资源数量。因此,土壤资源研究既要研究土壤特性、肥力,也要研究开发利用的社会需求与经济技术可行性。3.土壤资源的“自然性”与“社会经济性”在开发利用土壤资源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因土种植”,加强土壤管理,根据不同土壤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利用方式,分别应用相应的耕作、施肥等方法,使利用类型适合土壤特点。同时,又要改良土壤,包括平整土地,修建排灌设施,消除障碍因子,添加各种改良物质,使土壤资源达到各种土地利用的要求。4.土壤资源的“管理”与“改良”

(1)空间分异规律

土壤资源的空间分异规律是指土壤的各种属性及其生产力在各种尺度的因子影响下,在三维空间呈现出的分异特征。

不仅土壤的地理分布是土壤资源研究的基础,而且土壤剖面的垂直分异,即土壤地球化学分异也是土壤资源研究的基础。因此,如果不具备土壤发生、分类和土壤地理分布状况等基础研究资料,要从事土壤资源的评价和统计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土壤发生、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对各土壤类型的土壤性质和生产性能进行分析、对比和评价,或对各类型土壤先作归纳,再行评价;要统计土壤资源,就必须以土壤地理分布状况为依据,才能落实各土壤类型的空间位置。因此,在范围大小不等的区域,不同比例尺的、精确的土壤图及其具有各土壤类型性质特点的说明书是极为重要的基本资料。(二)土壤资源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1.土壤资源研究的理论基础(2)再生循环规律土壤资源的再生性是依靠土壤与生物、大气的物质循环而形成的物质重复利用。所以土壤中营养元素对植物生长的供应能力、过程以及植物归还土壤各元素之间的平衡,即土壤肥力的实质与演变规律,是土壤资源研究的基础。

(3)生态经济学原则土壤资源研究的目的是寻求建立获得最大生产力的最佳生态环境结构。土壤资源的利用必须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以取得最高经济效益。同时,为了使土壤资源能长期为人类利用,开发利用土壤资源必须与保护资源相结合。在开发利用土壤时,应按生态学原理,把土壤资源、生物资源和环境条件统一起来,针对不同地区的情况分别采取“保护”、“改造”和“建设”等综合治理对策和措施,注意生态效益。土壤资源是整个国土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国土整治中的一个重要而关键的问题,“因地制宜,统筹全面,注意生态—经济效益”的原则是土壤资源合理利用中需要遵循的方向。1.土壤资源研究的理论基础从上述可知,土壤学,特别是土壤地理学和土壤—植物营养化学的许多方法,如发生学研究法、土壤区划法、野外调查采样法、小区试验法等,都可以直接用于土壤资源研究。但在现代科学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强调在土壤资源研究中采用新方法。

(1)资源评价的定量方法:土壤资源评价是传统土壤资源研究的主体,狭义的土壤资源研究就是土壤资源评价。现在土壤资源评价已经从定性评价为主向定量评价为主方向发展,在制定评价标准时采用临界变量和特征函数,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2)系统分析与模型方法:土壤资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物质体系,要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必须将其作为一个整体,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系统分析研究土壤资源的特点,建立各种模型,预测不同利用方案的影响,寻求最佳的土壤资源利用方案,包括长期定位模拟实验和系统动力学方法的应用。2.土壤资源的研究方法(3)数学统计方法:包括普通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和地统计学方法。土壤资源具有时空连续变异性,影响其变异的因素复杂多样,必须用数学统计方法才能使土壤资源研究定量化。其它数学方法,如运筹学方法、模糊数学方法有时也要应用。(4)土被结构方法:土被结构即土壤群体结构,是土壤在空间分布的构型。土壤资源不仅是土壤个体,更多地是土壤群体。因此,土壤空间格局及其模式化、定量化可以从整体上加深对土壤资源的认识,有利于全面地评价、利用土壤资料。

2.土壤资源的研究方法

(5)遥感方法:即人们利用遥感器对地物遥测,并以电磁波为媒介传递物体的信息资料,通过目视或计算机等仪器判读、识别并查清土壤资源的质量、数量与分布情况。土壤资源分布的广泛性使遥感技术成为今后土壤资源调查制图和土壤资源变化动态监测的重要手段。(6)资源信息系统:即把资源各种特性及其空间分布位置的数据信息存储到计算机中,在计算机软件、硬件支持下,实现资源信息的存储、检索、修改、更新、综合分析和各种形式输出的技术系统。土壤资源信息系统的实现将使土壤资源研究领域中信息共享,增强区域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能力。2.土壤资源的研究方法

1.土壤类型众多,生产潜力巨大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土壤资源极为丰富。从寒温带的灰化土到热带的砖红壤,从滨海平原的盐土到青藏高原的高山草甸土,从黄土高原的黄绵土到南方的水稻土,共有12个土纲,61个土类。据统计,在我国的土壤资源中,适于发展农业(包括农用与宜农土壤)或农林结合(需进行土壤改良)的土壤类型共有15个,约占面积263.1万平方公里(39.5亿亩),占全国土壤资源总面积的27.4%;适于发展林业(包括林用与宜林土壤)或林农结合的土壤类型共有11个,面积共约243.41万平方公里(36.5亿亩),占全国土壤资源总面积的25.38%;适于发展牧业(包括牧用与宜牧土壤)或牧农、牧林结合的土壤类型共10个,面积为235.47万平方公里(35.17亿亩),占总面积的24.42%;仅部分适于林业或牧业的高山及亚高山土壤,面积为198.78万平方公里(29.8亿亩),占总面积的20.7%;其它尚有难于利用的石质山及其它土地,共约20.24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1%。三、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开发利用方向(一)土壤资源的特点2.山地广阔,适于综合利用全国山地及丘陵地面积占总面积的66%,平原及盆地只占34%。因此,山地土壤资源面积广阔,大多为各种高山及山地丘陵土壤类型。除西部青藏高原仅适林牧业发展外,北部山地,特别是江南大面积的丘陵山地,均适于发展多种经济林木,并为大农业的全面发展及综合利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3.耕地面积甚小,肥力又不均匀全国现有耕地面积仅15亿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0%。人均耕地面积仅1.5亩左右,低于世界现有人均水平(世界人均耕地为5.5亩)。从分布上看,耕地主要集中于东部一带,其中高产稳产的约占1/3,其余大部分为中低产土壤。水稻土面积约4.6亿亩,大多分布于黄河以南。其中年亩产量仅150—200公斤的低产水稻土,占水稻土总面积的26%,不少潜育性及粘质板结性水稻土,均需大力改良,才能提高肥力,实现稳产高产。(一)土壤资源的特点

1.土壤肥力减退:我国耕地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10,为世界耕地面积的1/15。在4.6亿亩水稻土中,低产土壤占1/4左右,其中排水不良、耕性甚差及积盐、污染的低产土壤各占1/3。不少耕地,有的虽越种越肥,但许多耕地的肥力却不断下降。东北地区初垦的黑土,土壤有机质已下降到3—4%,低的仅2%左右。黄淮海平原2.7亿亩耕地中,尚有5000万亩旱涝盐碱地未曾彻底改良,粮食单产不到150公斤。过去为了提高产量,曾发展灌溉而未考虑排水条件,结果引起严重次生盐渍化,使土壤肥力下降。东北三江平原及西南地区有大面积的沼泽土未经改良利用,前几年曾在三江平原进行沼泽土改良,因考虑排而未注意灌,土壤疏干后,出现干旱。南方种稻地区也因对排水重视不够,引起“渍害”。有些地区实行稻—稻—麦三熟制,因条件未能跟上,引起土壤耕层发生次生潜育化,土壤物理性质变劣,肥力减退,产量急剧下降。(二)土壤资源利用的存在问题

2.土壤沙化:不少地区由于不合理地利用土壤,如乱垦草原,烧山耕种,使土壤遭致严重退化。我国是世界四大牧区之一,其中牧区可利用的草山草坡土壤资源约30亿亩,农区可利用的也近10亿亩,但由于大片草原长期遭受乱垦,不少草原土壤草层浅薄,下为沙层,草原退化面积将近1/4,产草量由原来200—250公斤降至100—150公斤,甚至有的仅50—100公斤。此外,由于对草原的盲目开垦及风蚀影响,我国每年沙化面积达2000万亩,仅鄂尔多斯高原近十多年来,沙化面积即达1000万亩以上。青海1959年沙化面积为8955万亩,现在达到11850万亩,扩大了23%,平均每年扩大100万亩。值得注意的是,土壤沙化后,形成沙丘,不断挺进,侵占农田,威胁道路与村镇,仅青海海西地区每年就有1万多亩农田被沙丘侵占。因此,防止土壤沙化是土壤资源利用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二)土壤资源利用的存在问题

3.土壤侵蚀:我国是一个贫林国家,森林面积仅18.3亿亩,森林覆盖率只有12.7%,平均每人仅有1.8亩林地。世界平均每人有林地15亩,我国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9。即便如此,我国森林近年来仍遭严重破坏,天然林面积正以令人震惊的速度减少,南方地区森林被砍伐后,短期内变成只生长矮草的侵蚀土壤,有机质由5—8%降至1—2%。土壤侵蚀是土壤资源及生态系统遭致破坏必然带来的严重后果。据初步统计,我国水土流失面积50年代初为116万平方公里,虽然治理了40万平方公里,但当前仍有15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其中,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南方丘陵红壤地区约40万平方公里,黄河、长江每年输砂量约20亿吨,折合每年毁坏肥沃土壤达600万亩。水土流失所损失的土壤达50多亿吨,相当于流失化肥约4000万吨。这说明,防止土壤侵蚀也是当前土壤资源利用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二)土壤资源利用的存在问题

4.耕地逐渐被侵占: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及农村占用耕地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据统计,50年代初,全国耕地16.4亿亩,每人平均2.7亩;1980年,耕地为14.6亿亩,人均耕地仅1.7亩。20多年来平均每人少了一亩耕地。虽然20多年来全国开荒面积达3.2亿亩,但已有耕地被侵占的面积竟达5亿亩之多。例如太湖地区近年来由于工业建设每年占用耕地1.8%。南方不少地区的耕地占用比率也在2—3%之间,耕地被侵占虽然与土壤资源利用无直接相关,但搞好土壤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布局则是防止侵占耕地的重要环节之一。(二)土壤资源利用的存在问题土壤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是提高土地承载力,解决对生物性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的根本办法。世界上土壤资源开发利用比较早和利用集约程度比较高的地区大多是在温带地区,对这类地区土壤资源生产潜力的调动和发挥仍然是目前提高土壤总生产力的主要方面,因为这类地区不仅有较好的自然条件,而且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也比较好。例如,我国的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少中下游平原、西南盆地、珠江三角洲等。此外,应着眼和大力向开发率和生产较低的地区发展。从当前自然资源开发研究的动向来看,这些地区应当是:湿热地区,干旱地区,海陆交接地区,高纬及高山、高原地区。我国疆土辽阔,几乎可以不同程度地全部涉及这些地区,这是很有利的客观条件。应该从主观上努力促进这种战略性开发的逐步实现。(三)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方向我国南方大部分属亚热带、热带湿热地区,除平原地区基本上是耕地外,尚有大面积丘陵山地可供开发利用,现有耕地的生产力也大有提高的余地。合理开发利用湿热地区土壤资源的关键不在于盲目追求扩大耕地面积,而首先在于改进现有耕地轮作制,做好因地种植和用地养地,调整有机肥与化肥用量的比例;其次,在确认合法林权的基础上,管理好现有的森林,对部分荒山草坡可有计划地营造用材林和新炭林,水土保持自可收效,对村镇附近的低山、丘陵应大力发展果林,为乡镇果品加工提供原料,部分草坡应予保留,可在逐步改良草质的基础上发展畜牧业,主要发展供肉食用的牛羊。这种因地制宜的配置和多种经营不仅能为逐步改变我国人民的食品结构,提高生活水平提供物质保证,而且能够创建一个良好的、新的生态平衡环境。由于湿热地区的水热资源丰富,生物循环快,生产过程周期短,可以迅速取得成就,因此,在我国土壤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研究和实践的战略布署中,应将湿热地区放在优先的地位。1.温热地区地球上温带和热带地区的大陆腹部都有大面积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热量丰富,唯水资源缺乏,土壤生产潜力不能调动和发挥,同时还伴随有风沙和盐类危害,强烈地抑制着土壤生产力。因此,可以说,干旱地区是一个基本上没有启开的宝库。但是人们已充分认识到它的巨大的潜在价值,例如,FAO已出版名为“干旱地区农业”的专门刊物,推动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又如,中东石油国家不惜巨资在研究改良土壤持水性等。在我国,解放后对西部甘、青、新地区的大规模考察和垦殖,说明我国已开始做进一步开发利用的研究。但是,对干旱地区农林牧生产中的问题作系统的和综合的研究还不够,比较明显地受到耕地水盐问题的束缚。今后,应该对干旱地区着重于在宏观方面做研究,当然也要系统总结历年来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开发和合理利用提供可靠的依据。2.干旱地区我国海岸线长,又多大江、大河出口,沉积物量大,因此海滩延伸成陆的速度也较快,总的来说,超过海浪侵蚀造成的海岸退缩的速度。但是,海陆交接地区,并非仅指滩涂而言,还包括沿岸水体和水面下的土地。对新近成陆的海涂不可能进行农垦,可作为后备资源考虑。对目前已脱离海潮影响的地带,可逐步开发成海滨牧场,对近水部分和水下部分,在便于作业的条件下,可发展水产品采集业和近海养殖业,以扩大取之海洋的食品来源。有关海涂资源的调查研究,我国已开始进行,待海陆交接地区的进一步调查和开发利用规划在近几年完成后,还可做一些典型区开发试验,为大规模开发利用提供依据。3.海陆交接地区这里自然条件比较严酷,主要是热量不足,也是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界比较晚的地区,但土壤(土地)资源比较丰富,面积广阔。两极地区的生产方式除矿业外,主要是渔业、野生动物狩猎(皮毛业)和驯养业以及有限的温室农业。我国最北部的高纬度地区虽然仍在森林带内,但也具有寒冷地区的某些自然特点和相应的生产方式;同时,面积广大的青藏高原和其它一些高山地区也具有近似高纬地区甚至极圈附近地区的某些特点,这些地区的条件比两极地区好得多,而且开发利用的历史也很长,只是利用集约程度仍很低,还有相当大面积的地区尚未开发利用。初步认为,除小部分区域可适当发展高寒农业外,大部分地区应发展牧业和林业。应着手试验飞播改良草场,主要是改良高山草原和荒漠草原草场,并探讨解决相应的水草平衡途径,高寒畜群成分结构与自然条件的关系以及品种改良、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等,对现有的原始森林应加强保护,注意采伐与更新相结合,对采伐迹地要飞播良种以加速更新。4.高纬及高山、高原地区

目前我国的土壤分类体系有2种:《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鉴于当前国内大量已有的土壤资料是在长期应用土壤发生分类体系条件下积累起来的,而且发生分类在我国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所以,本课程的讲授将以《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为线索,而《土壤发生与分类》则主要讲授《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属于土壤发生分类体系,其指导思想的核心是:每一个土壤类型都是在各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由特定的主要成土过程所产生,且具有一定的土壤剖面形态和理化性状的土壤。因此,在鉴别土壤和分类时,注重将成土条件、土壤剖面性状和成土过程相结合而进行研究。其高级分类自上而下是土纲、亚纲、土类、亚类;低级分类自上而下是土属、土种和变种。其中土纲是对某些有共性的土类的归纳与概括;亚纲是在土纲范围内根据土壤现实的水热条件划分;土类是高级分类中的基本单元,依据成土条件、过程与发生属性的共同性划分;亚类是在同一土类范围内,由于其发育阶段不同,或为土类之间的过渡类型,或在主导成导成土过程以外尚有一个附加的成土过程;土属主要根据成土母质的成因类型与岩性,区域水文控制的盐分类型等地方性因素进行划分;土种根据土壤剖面构型和发育程度来划分,是低级分类中的基本单元;而变种是土种范围内的变化,一般以表土层或耕作层的某些差异来划分。依据《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将我国土壤划分为12个土纲、29个亚纲、61个土类和230个亚类。四、中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的土纲、亚纲与土类(中国土壤,1998)土纲亚纲土类土纲亚纲土类铁铝土湿热铁铝土砖红壤初育土石质初育土石灰(岩)土赤红壤火山灰土红壤紫色土湿暖铁铝土黄壤磷质石灰土淋溶土湿暖淋溶土黄棕壤石质土黄褐土粗骨土湿暖温淋溶土棕壤半水成土暗半水成土草甸土湿温淋溶土暗棕壤淡半水成土潮土白浆土砂姜黑土湿寒温淋溶土棕色针叶林土林灌草甸土漂灰土山地草甸土灰化土水成土矿质水成土沼泽土半淋溶土半湿热半淋溶土燥红土有机水成土泥炭土半湿暖温半淋溶土褐土盐碱土盐土草甸盐土半湿温半淋溶土灰褐土滨海盐土黑土酸性硫酸盐土灰色森林土漠境盐土钙层土半湿温钙层土黑钙土寒原盐土半干温钙层土粟钙土碱土碱土半干暖温钙层土粟褐土人为土人为水成土水稻土黑垆土灌耕土灌淤土干旱土干温干旱土棕钙土灌漠土灰钙土高山土湿寒高山土草毡土(高山草甸土)漠土干温漠土灰漠土黑毡土(亚高山草甸土)灰棕漠土半湿寒高山土寒钙土(高山草原土)干暖温漠土棕漠土冷钙土(亚高山草原土)初育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