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背景下通用技术课程_第1页
信息技术背景下通用技术课程_第2页
信息技术背景下通用技术课程_第3页
信息技术背景下通用技术课程_第4页
信息技术背景下通用技术课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技术背景下通用技术课程设计模块的信息化教学内容提要: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升教育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手段。高中阶段通用技术课程的大力实施是因为它是一门立足于实践,注重创造与创新,高度综合(文化、科学、技术的融合)的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的并且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课程。课程需要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活动中扩展能力和循序渐进的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活动的要求是要有生机、充满探究、方式多元化。通用技术课程在国外已经形成一门比重较大的深受学生欢迎的科目,在中国通用技术课程的开展历史也比较悠久,但受到中国传统的重文轻商等观念的影响下,发展一度滞后,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逐渐认识到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不再是知识储备型人才而是创新性人才,通用技术课程重新被人们认识,各地都相继开展多种形式的通用技术教育,浙江省于2007年新课程改革引入了通用技术课程,并且在浙江省教育厅的督导和大力支持下,通用技术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经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对课程的认识还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以及后期课程开展的专项经费没有着落、通用技术课程实践活动开展的各种预案没有成熟的情况下,通用课程的发展遇到了困难,如何度过这一困难时期,继续搞好的推进通用技术课程,达成课程设置的总体目标是一个关键问题,本文立足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通用技术课程的现实需要,提出了通用技术课程的信息化教学,针对通用技术的其中一个模块进行了阐述了通用技术信息化教学的背景、理论依据、信息化教学的方式和未来发展的趋势的判断。关键词: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信息化教学整合设计模块正文:现代人类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时代也被命名为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对于时空的传统观念也造成了冲击。信息技术是一个整体的概念,系统的概念,它是感测、通信、计算机和智能、控制等技术的整体(黄荣怀2002)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粉笔加黑板、一间教室、教师权威、填鸭、被动、死板的教学场面是一场挑战,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模式在不断进行改良和优化,信息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融入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的定义逐渐被明晰,它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使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李克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中包含信息技术使用就是信息化教育。随着不断实践,信息化教育由简单的信息化技术的使用转向信息化技术与学科教育相互渗透,整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与学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信息化进程伴随计算技术的普及和国家的认识程度而进行。美国是信息化教育的领先者(1993年始),美国运用国家机器明确开展信息化硬件建设,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英国政府随后(1995年)推出了旨在推动信息化进程的“教育高速公路——前进之路”的计划。日本也非常重视,提出了“E-Japan战略”(2001年),《后2005年代IT战略行动计划》(2005年)。邻国韩国教改委员会制定了《建立信息化新时代教育体制的教育改革》(1995年),提出了“网络学习体系”(与我国目前倡导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内容类似)教育信息化在中国逐步受到重视,教育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颁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01年)。中国受到国情的限制(地区差距巨大、教育投入长期不足、教育资源极端不平衡),信息化教育的效果反差很大。与欧美、日韩等国家的比较平衡的发展还有很大差距。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的合格的劳动者,提升国家整体的竞争力。所以,任何希望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我国的历次教育改革,经过多次曲折的探索,确立了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如何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在学校提供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就是开设通用技术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不同于文化课,它的重点是给受教育者一个实践的平台,将所学、所想应用于实践;关注社会、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独立思考,敢于批判;关注基本技能,动手能力,利用常用工具制作新的产品(准确来说是模型或者是原型);理性面对技术、自然与人的关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实践中学会合作、交流,学会面对失败。在通用技术教材的扉页上写道:“它的学习过程是同学们主动建构知识、不断扩展能力,形成良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国策,是一个富有生机、充满探究、方式多元的活动过程。”通用技术课程在各发达国家都受到了重视,经过长期的发展实践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有效教育框架。在日本,2003年开始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技术类课程的科目包括了家政、生活、信息、工艺总共10学分(高中毕业学分约为80学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刘琪/liuqi/liuqi2003xf.htm),足见对技术课程的重视(浙江省通用技术类课程的学分为6学分,中毕业学分约为144学分)同时,在新的《学习指导要领》中,把学生“生存能力”定为日本义务教育的基本目标,“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复杂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独立发现问题、主观判断、自主行动、妥善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以及自律、协作、爱心、感动等丰富的内心世界”,教育已经不仅传授文化知识,同时通过技术类课程对学生系统的职业观教育、劳动观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建立稳固的社会责任感。在美国,《普及科学一一美国2061计划》(简称为2061计划)的实施,说明美国的长远规划,通过及早行动,让美国在下一波激烈的变化冲击中仍然能够处于领先地位。“人类的历史发展的阶段,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将发生迅速的变化,科学、数学、技术是变化的中心,-—所以,科学、数学和技术将成为教育今日儿童面对明日世界的基础。”美国各州的高中设立了各种各样的除了传统的文化课以外的技术类课程,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市,有一个职业教育中心,面向当地3所高中开放,那里提供的课程五花八门,从木匠、水电工、兽医到汽车维修一共有23种。而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这些技术课程。课程内容包罗万象,如木匠、水电工、兽医、汽车维修等共计23种,学习完成后学分计算入高中学分且比重也很大。在技术课程的活动中,学生的职业观得到明朗化,对于从学校迈向社会的过渡不会感到手足无措,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生活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瑞士,由于国情的特点,瑞士教育重视职业教育。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就要进行大分流。职业类和普高类的比例达到8比2,瑞士初中的技术类课程更注重实践,学校会最大限度的提供实践空间,从博物馆到果园,从工场到实验室,学生耳濡目染,动手实践,从小树立了劳动观、价值观和家庭观(帮助家人干农活)(学〃通用技术〃从娃娃抓起国外如何帮学生适应社会http:///o/2009T2-30/052016852750s.shtml)在韩国,“设计立国”是教育的中心,在中小学普遍开展ICT(信息通讯技术)教育环境建设,形成了资源的合理利用,韩国的汽车、电子、造船业的发展举世瞩目。(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比较教育研究所张春浩/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0)。在英国,2000年9月后,ICT课程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与核心课程同等地位。所有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都必须取得合格的ICT课程学习成绩,并且具备自主应用ICT以支持所有其它课程学习的能力(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育研究所/xxjs/jszj/jylw/200408/t20040829_119481.htm)在中国,通用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也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大背景下,30年坚持不懈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已经从一个落后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成长为一个全球“制造大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冷静思考,中国的发展是建立巨大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低劳动力成本、富国穷民、以及与国际的不平等待遇上(如特区制度、各地的超优惠政策、抑制自有技术换取外来技术等)换来的。中国教育长期僵化、教条化,对待教育的认识严重偏离教育的本质,将教育产业化(实际上把教育当做赢利的工具、当作缓解就业的延时器),这种错误的认识和做法经过几年的蓄能,终于爆发,大学数量和大学生数量增长迅猛,毕业生就业压力也更加沉重。从新闻媒体中可以发现,中国的发达地区的家长(如北京、上海等)对中国的教育持不信任状态,有20%的学生在高中毕业后放弃高考选择了留学。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学校的考评主要在中考、高考成绩上,手段看似简单、公平可操作,但是这种导向直接导致学校管理层管理教师的标准唯成绩是举,凡是不考试的科目都撤下,或者挂羊头卖狗肉(如课表上显示研究性学习,却在研究数学题)教师在管理层的引导下,唯成绩第一,不顾科学性采用低效的方法不断重复,扼杀学生学习的兴趣。据调查,在浙江省海宁市的5所高中学生学习目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凭兴趣在学习的同学占到调查总人数的不到10%,另有40%的同学产生了厌学的情绪。中国教育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弯路,可喜的是在不断的反省改革(准确地讲应该是改良,因为教育的最终考核评价手段并未被撼动)中国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顺应国际潮流,在高中阶段共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八大学习模块,每个模块下又分别设置了语文、外语、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船用的文化课,又正式开设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技术与技能性科目。每个科目下又由若干个子模块组成。模块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高中的学业评价采用学分制,学生必须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在选修II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分才能毕业。在新课程中体现了国家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将科学与人文有效融合的理念的亮点就是确立了技术课程的主体地位,技术领域的设立、技术素养目标的确立,实现了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的历史跨越和劳动技术教育发展的历史突破,其中通用技术是一门已经存在的而又全新的课程,它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亮点、难点,也是形成学校特色的增长点。按照新课程标准,目前的通用技术课程设9个模块,其中必修模块2个,为“技术设计1”“技术设计2”,其余7个为选修模块,它们是“电子控制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建筑及其设计”“服装及其设计”、“简易机器人制作”、“汽车驾驶与保养”“现代农业技术”,每个模块2分。修完必修的两个模块并获得4个学分,作为高中毕业生的最低要求,在标准中还建议具有工科、农科取向的学生在获得必修的4个学分之后至少再选修4个学分即获得8个学分,方可毕业。目前,通用技术课程已经在全国全面铺开,最终实施的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在课程改革实施中比较稳健的浙江省于2007年引入通用技术课程,并专门印发《浙江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指导意见》(浙教基〔2007〕75号)规定了课时、师资、课程资源和专用场地建设、通用技术课程评价工作、各项保障措施等方面的措施,从原则上保证了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值得肯定的是,浙江省教育厅强力推进通用技术硬件设施的建设,统一对全省所有高中配备通用技术器材,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学校建设通用技术专用教室。各普通高中应在2007年至少配有一个专用教室,并在3年内达到每6个班级配有一个专用教室的标准。专用教室依据《浙江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装备配备目录》配备器材,各普通高中应在3年内达到标准。建设专用教室时应充分发挥学校已有的劳动与技术教室的作用,根据通用技术实施要求对其进行改造,并利用好已有的器材。专用教室应配有通用技术实验员进行管理。”从调查中发现,硬件设备在全省各所高中都得到了落实,每所学校在新学期开学至下学期结束前,都收到了由教育厅统协调下发的通用技术硬件设备。(各校的装备参照:浙江省教育装备和勤工俭学管理中心关于印发《浙江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专用教室装备规范(试行)》通知浙教装勤〔2008〕13号)综上所述,至少在浙江省,新课程中通用技术的重视程度还是比较高的。通用技术课程在浙江省发展的短短几年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无法回避的现实。在对浙江省海宁市内高中的调查中发现,通用技术课程的开展存在着如下问题:1•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的态度在高中,有两类考试非常重要,一个是高中学业评价标准的能力评价性质的会考,一个是向高校输送人才的评价标准的选拔性质的高考。通用技术在浙江省是会考科目,评价的方式采用笔试的方式。因此,无论重点中学还是普通中学,通用技术课程都至少按照浙江省学科指导意见每周至少开设2节课,有些普通中学在第一学期最晚在第二学期每周开设3节课或者2.5节课。因为会考评价的方式采用笔试,因此对于通用技术专用教室的重视度等于零。很多学校通用技术专用教室的储备仍旧停留在课程推进时由浙江省统一拨配的基础上,甚至有些高中的通用技术教室被取消,教室内的器材不知所综。即使保留的专用教室在维护和教学需要的各种耗材需求等方面的建设停滞不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就被动的采用最有利于考试的方式,课程的内容更多的体现在大量的练习,实践教学环节基本上是出于空白状态。针对高考,重点中学完全处于放任的状态,高三的通用技术选修课程有名无实。对于普通中学,对于通用技术课程相对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高三的通用技术教学完全放在高三高考复习上,技术高考一旦结束,通用技术课程随即被取消。针对技术咼考一届两考(每届学生可参加两次技术咼考取最咼分)的应对策略,普通中学采用的方法有如下三种方式:一种是先取消课程,然后在下次考试开始前一个月的时间给出课堂时间集中复习;第二种是先取消课程,然后在下次考试开始前一段时间,利用学生自修的时间集中复习;第三种是在第一次高考结束后,通用技术课程的课时减少,每周一节或者0.5节通用技术课时。等到考试前一周再适当增加课时复习。以上三种方式的共性都是短期的强化训练,应对高考。均没有体现通用技术课程高三选修课程的扩展内容(扩展内容包括:简易机器人的制作技术、现代农业技术、汽车驾驶与保养技术、服装及其设计、电子控制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通用技术课堂的常态模式在对海宁市各所高中的调查中发现,通用技术课程的常态模式包括以下几种方式: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教师布置课堂任务,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针对教学难点,教师予以点拨,启发。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同学,但是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同学效果较差。另外课堂缺乏体现通用技术课程特征的环节,学生在处理设计应用问题时明显表现出无的放矢,或者出现技术性错误。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整节课堂都是教师在不停的分析案例,总结知识点,学生主要是被动学习,长此以往容易形成依赖性,也违反了通用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的理念。另外,教师的主要采用口头语言,对于操作性问题而言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困难,印证了“百闻不如一见”的古语。教师在一定时间内给学生布置设计实践任务,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寻找材料,自己设计制作完成作品。采用这种方式的弊端是学生的作品过于简单,基本上与通用技术课程中有关工艺的要求相差较远,学生基本上不采用相关的工艺操作。教师在简单完成教学进度后,采用大量的书面练习来达到提高学生的成绩的目的,目前通用技术教学辅导用书的内容比较陈旧,而且不同教学辅导书的内容很相近,这就造成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断的重复,学生产生了疲劳,产生了厌倦的情绪,对于课程持消极的态度。通用技术专用教室基本处于闲置或挪作他用通用技术专用教师按照学校的规模(班级数量和人数)和学校的类型(省一级重点、省二级重点、省三级重点和普通高中),浙江省教育厅制定了通用技术专用教室的建设标准,最低6万元,最高15万元。规定每所高中至少应该有一个专用教室,条件好的学校应该有两个以上的专用教室。在2007年新课程开始之际,全浙江省每所高中都配备了专用教室,这是教育厅对通用技术课程重视的体现。通用技术教师也是欢欣鼓舞的,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发现,通用技术教室内开展课堂活动的问题:教室内器材的数量与学生的数量的比例还是太少,所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完成操作任务。专用教室内的耗材需要学校自行供应,教育部门没有专门的款项。为全年级准备耗材是一个比较庞大的数额,学校没有能力持续下去,况且在没有即时成效的情况下,学校也不愿意拨付这部分费用。因此,教师在使用专用教室时,仅仅是展示工具,或者变成教师的演示课堂。通用技术专用教室内的工具的保护措施欠缺。通用技术专用教室配备的只有有简易车床和钻床,配备的设备的安全措施十分薄弱,工作时候的稳定性令人质疑,这些连技术工人操作都会很容易出现危险的设备并不适合在学校给高中学生使用。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管理一个班级40至50位同学难免会分散精力,顾此失彼,这样就不能保证学生的安全。因此,车床和钻床基本上是拿来给学生参观的摆设。对设备进行改造,学校缺乏比较的经费,上级主管部门对于这些问题采取推诿和沉默的态度。如果更新设备,换成针对学校专用的安全车床和安全钻床设备在经费方面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都没有预算计划。因此,在短时间内通过更新设备的思路是不现实的。针对十分重要的而又被现实忽视的安全问题没有明确的应急预案,学校、教师的责任不明晰。在安全重于泰山的学校环境中,通用技术教室的安全使用问题一直没有明确的预案,学校和教师的责任不明确。出了安全事故该怎样处理?这是一个谁也不愿意看到的,也是一个解决起来十分棘手的难题。通用技术专用教室被挪作他用。由于通用技术实践部分在重点中学和大部分普通中学并不被重视,所以学校在需要的时候将通用技术专用教室变成了其他场所,通用技术专用教室内的各种工具也缺乏专人的管理而出现遗失或者破坏的情况。通用技术教师自身专业背景限制通用技术的课程是宽泛的、基础性的、跨学科特点需要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现实是通用技术课程开设,而没有通用技术专业的教师完成教学,而是由信息、物理、数学等其它学科或者学校中的“闲人”完成。教师专业的局限决定了教师不能完全胜任教学的需要,从外行到内行必定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针对丰富的课程内容、学生活动、学生作品评价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进行反馈(按照课程课时的规定,通常情况下一位普通专任教师需带6个班才是达到工作量要求),同时,对于学生的反馈也由于个人专业背景的局限导致偏差,教师非专业的、建设性的评价有可能会毁掉一个学生的创新点,使通用技术课程变成僵化课程,遏制学生的健康发展。由于教师的认识不足,通用技术课程很容易沦为和文化课程一样的传统教学模式,磨灭了通用技术课程开设初衷和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综合以上问题,说明通用技术的发展必须经历一个相当曲折的过程,通用技术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该是渐进式的回归到通用技术课程本来的面目,即:体现基础性质和通用性质的非专业技术,具备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广大学生的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课程特点是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建构,不断扩展自身能力,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体验探究、体现多元、感受生机的课程。综上所述,通用技术课程的开展需要借助信息化环境来弥补教师自身背景的局限、弥补通用技术跨学科宽泛性所要求的丰富的资源问题、弥补课程开展硬件设施的不足、弥补课程开展的经费紧张问题、减少课程开展中某些环节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在信息技术环境背景下,实现通用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弥补通用技术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信息技术环境,扩大通用技术课堂的视野,增强通用技术实践性的效果。针对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创设有针对性的信息化环境,并将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将信息化融入课堂中,达到课堂教学的基本目的的同时,扩展学生的学习的容量、提升学生各项技术能力的培养。创建信息化环境信息化环境的有效创建是通用技术课程信息化教学开展的必要条件,信息化环境要做到有效就必须适应课程教学的需要、符合课程的特点。目前,常见的信息化环境有以下几种(何克抗2007.7):投影(多媒体)教室投电机白课桌1!wj-课桌F31课桌课桌_1. .课桌课桌;环境是白课桌1!wj-课桌F31课桌课桌_1. .课桌课桌;环境是L、目前大部分学校教室内的标准配置,拥有实物投影仪、影屏幕、教师机、控制台、多媒体投影仪、音响(多媒体有源音箱)、/ “,「亠亠亠、「,*、教师讲台(用于将设备集成)3碟播放这种布置的优点是对教室的改良,增加了多媒体设备,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将计算机与网络连接。但是也存在着局限性,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黑板被占去一半,板书和演绎的空间被压缩;学生在信息化环境多的是看、听等有限的感官刺激,缺乏自主的利用信息化环境的机会;在课堂中,由于投影仪的亮度问题,教室内必须降低光照强度,这样一方面影响学生的笔记等记录行为,另一方面,由于光线问题,教师也无法全面掌控教室内学生的动向。在通用技术课堂里,学生进行虚拟试验的设计无法全部进行,只能由一个或几个学生来操作完成,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针对以上的问题,多媒体投影教室适当增加计算机数量,使同学可以更多的参与完成学习任务。比较成熟的有如下学生位置的布局方式:多媒体网络教室

1+1式布局孚生学生孕生OO01+1式布局孚生学生孕生OO00,0Q0学生学生学生1牡学生CCb0CTqC1学生0学生C11+1模式为每个学生都有一台独立的学生主机,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内容,根据作为排列的不同,有行列式和环形两种类型。缺点是这种规模的成本较高,一般不可能配备每个教室,每个学校最多有两个左右的专用教室。另外这种环境不利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

学学牛ft生N+1模式牛学学牛ft生N+1模式牛针对以上的问题,另一种环境布置为N+1模式,即,有几个学生共用一台学生主机。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减少环境建设的成本,也有利于学生分组交流、讨论。缺点是在课堂上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个性化的学习内容,需要学生轮流协作。在硬件配备的基础上,需要必须的软件环境的支持。包括基本的操作系统、各种学习用软件。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常用的软件出了用于播放各种办公软件(如offiece、WPS)、多媒体集成软件(如方正奥思、Authware)、还需要一些功能实用、操作简便、容易整合的各种软件资源,其中包括编制的各种小游戏、简易建模软件、和虚拟试验软件等。网络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要素之一,利用网络桥梁,将通用技术学科资源、家长资源有效联系起来,为教学设计提供样板、为学生学习评价提供学习成果的展示平台和实施评价的平台。目前教学设计的内容主要是静态的文本、图片内容,因此网络平台可以借用专业的博客网站设立通用技术学科博客,将文本、图片资源体现在博客上,针对视频资源,音频资源则可以借用视频网站将视频地址分类型体现在博客上。

以上的信息化环境各有所长,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教学中,通用技术课程可以进行重新编排,各个班级在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室时可以从时间上错开,保证资源的利用最大化。不过,如果多媒体网络教室数量较少的学校,一般在资源使用上会与信息技术课程相冲突,这样就只能改变通用技术课程的内容,进行必要的精简,保证每个月有两节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容量。“学一一教”双主体的教学设计通用技术课堂常见课堂教学形式教学的课程形式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些比较成熟的课程形式,如:①从教学的内容来说,有起始课(相当于绪论和衔接)、总结课、理论课、构思课等。从教学的形式来说,还有研讨课、调查课、参观课、评价课等。还有具有培养学生技能作用的课型,绘图课、试验课、制作课、综合实践课等。通用技术课程除了具有以上基本课程特征外,由于它的通用性、宽泛性的特点又衍生出了特殊的一些课程形式,如:起始课、构思课、绘图课、试验课、制作课、理论课等。◊起始课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开篇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完成课程与初中劳动技术课程的衔接和过渡,教育学生认识到两个课程的差异,正确对待通用技术课程,并产生兴趣。教师给予适当的学法指导。在教学设计中通常采用线索引导型和实物展示以及实地参观等形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用技术课教师陶其伟老师和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通用技术课教师罗洁华老师2008.10)构思课内容包括构思的基本思路、构思的方法、创造技法,以及学生的构思实践活动等。构思课也是通用技术课程具有自身特色的一个亮点之一。构思课指导学生针对具体设计要求完成构思的过程,形成构思的成果。在学习活动中,交流、评价、答辩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认识评价的作用。◊绘图课(也称为制图课)包含了技术语言、机械制图原理与技能、各种技术图样、语言的教学,其主要部分是机械制图。制图课是通用技术课里一个重要内容,但又不是一个独立的内容,是内涵广泛的技术语言(如效果图、草图;电路图,服装用图、建筑用图等都可以称为技术语言)的组成部分之一。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对于制图的要求体现基础、入门,不强调国家标准那样的严密。对于透视效果图、计算机制图、剖视图、机械加工图、正等轴测图、电子线路图等不做要求,仅要求学生了解。试验课(技术试验)是通过试验验证自己的设计、构想是否可行,在试验过后对数据进行评价并进行优化。主要培养学生设计试验方案的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定的毅力。技术试验活动也是通用技术课程核心内容创新的重要方法与手段,是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制作课(“模型制作课”或者“原型制作课”是一个综合的课程,它包括了设计从最初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到制定方案,绘制技术图样,选择材料和工具,进行金工或者木工的工艺操作,完成模型或原型并进行测试、并进行测试优化的学习过程。理论课是通用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一个共同的课型。尽管通用技术课程强调的是宽泛的、基础性质的课程,但它仍然有其自身的一个知识体系,需要学生来认识、理解和掌握。在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通用技术课程的各项扩展模块。通用技术课程的理论课程包括:技术发展史、设计与技术的关系、设计的内涵、设计的一般过程、设计的一般原则、设计语言的运用等。(浙江省通用技术教学网/index.php?doc-viewT6)以上课型在实际执行中往往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限制等因素影响下综合使用的,来达到教学效果的优化。通用技术“学一一教”双主体的教学设计新课程与以往课程的显著区别是“学”和“教”的关系,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二者的关系、主次在排列组合中已经经历了以教为主、以学为主到新课程理念下的“学”和“教”双主体的关系。事实证明在教育的目的改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培养出的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任务,并且能够不断自我更新、接受新的知识。即,教师在教授给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同时,传授给学生有效提取知识的能力。综合以上观点,在课堂上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必须是双主体的关系,一方面学生能够完成知识的建构和有效提取,另一方面教师能够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完成知识的传递和学习能力的训练,提升课堂效率,完成教育目的。新课程重视素质教育的涵义,就是改变旧有的传统教育的弊端,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同时,发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创新型的人才,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双主体并非对传统教育方式的颠覆,而是对传统教育的方式的继承和改良,教师的作用不是降低而是要求更高,学生的作用不是被无限放大,而是有效引导。在课堂上效率仍然是重中之重,学生面临的学业考评方式仍然是传统的高考,学生仍然要在考试的指挥棒的指挥下学习各种经验,同时社会发展要求学生能够具备适应、独立和发展的素质这就是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要引导学生学习和训练的。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只做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要主动参与、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完成这种能力的培养。通用技术课程的特点是基础性质的、宽泛的、通用性的课程,基于本课程的特点,通用技术的教学更适合以“学一一教”双主体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这样低难度、非专业、宽泛的平台上可以在兼顾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想象力提出巧妙的构想和设计,在与学生的合作和交流活动中提升学生在学习有效构建、知识有效提取和迁移、动手实践能力、人际关系的和谐互动、科学严谨的态度、理性且积极的对待问题的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信息技术环境背景下,“学一一教”双主体的内涵可以进一步扩展,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教”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可以是班级中或者是学校中的学生家长资源,家长的丰富背景和丰富经验通过信息技术环境反射到课堂上,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增加经验。同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家长能够通过活动了解自己子女的课堂表现和他们惊人的创新成果和构想,从而改变对学校传统的认识。在了解、沟通中完成两代人的代沟的填补,实现和谐的关系。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背景下,增加了阅历和素材,为自身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基础。因此,通用技术“学一一教”双主体的教学设计是一个更具有挑战性的设计过程,它需要信息技术环境背景的支撑,需要教师高度的策划能力,需要学校、家长、社会的人力、物力支持。在缺乏整体的统筹规划的环境下,教师个体在通过信息化环境从通用技术学科网站、教师网络联系平台获取学科资源的同时,最能动员和利用的就是丰富的家长资源。通过传统的沟通方式外,利用信息化环境,将家长资源引入教学环节中,形成更广泛意义的“学一一教”双主体教学。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的方式信息化学习资源的来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教师自主独立开发的,另一种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丰富的网络资源(包括文本、程序、图片、视频、音频、专题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