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习点17传记在形式上的考查进入主题传记主要是通过传主的事迹来刻画人物形象的。事迹可能包括几个事件,其中的一个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传神,最能打动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对叙述事件或传主的生活起一定的作用;传记中经常出现一些看似与传主无多大关系的侧面描写,但是对刻画传主却有着重要作用。无多大关系的侧面描写,但是对刻画传主却有着重要作用。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就是主要内容,需要浓墨重彩地渲染,会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可以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传记的文章结构,一般指材料的选用和组织安排的特点,结构是思路的具体体现,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文章结构具体体现在段落层次的划分、段与段之间的转换衔接、叙事的详略、过渡句上等等。传记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等艺术形式,对于了解作者如此行文的目的有很大帮助。高考在形式上考查传记的题型一般有以下几种:1.传记中的细节描写。2.传记中的侧面描写。3.传记中的引用。4.传记中的选材与组材。5.传记的结构技巧。6.传记的语言特色。(2015·新课标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朱东润自传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会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相关链接: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C.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采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解析】A项,“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所以由此可见作者献身传记文学是因为兴趣,而不是因为开了韩柳文学;C项,文中有“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但“总会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所以“因此拒绝”过于绝对。E项,根据“相关链接”,朱东润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样可以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答案】
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如《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等,并比较它们的异同;②深入研究传记文学理论,辨析不同概念,如阅读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分辨史传、别传、自传、传叙文学等;③进行传记文学写作实践,如给张居正写传。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②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第一问:①应该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如果只重比较,就看不清传主的个性,而要是像《维多利亚女王传》那样就不够细致,像《约翰逊博士传》那样细致则难免琐碎。②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要是像有些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样只是歌颂死者,就不是传记文学。第二问:观点一:同意。①只有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且具有可读性;②人无完人,只有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才能给读者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观点二:不同意。①细致刻画个性需要史料支撑,如果史料不足而仍然强调这一点,就会导致不够客观,显得矫揉造作;②追求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不能有效凸显传主个性。快速解题题型一传记中的细节描写传记作品善于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刻画传主的形象,呈现传主的内心世界,折射出传主的精神品质,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个性特征,使传主的形象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提问方式](1)文中运用×××这个细节,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2)本文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例子进行分析。(3)本文追述×××往事有几个细节?举例说说这些细节的写法体现了传记的什么特色?[思维流程][答题模式](1)如果是写人细节,可以这样进行:①思维趋向:写人细节——细节内容+独特形象+表现主题+读者心理。②答题模式:通过描写……细节,……地刻画出一个……形象,突出……(主题思想),给读者……感受。(2)如果是场面细节,可以这样进行:①思维趋向:场面细节——细节内容+读者感受+表现主题。②答题模式:通过对……的描写,传神地写出在场人……的心情,烘托了一种……的现场气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真实性和感染力都很强。真实地反映了……表达了……的情感倾向。
[示例分析]例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才子赵树理汪曾祺①赵树理是个高个子,长脸,眉眼也细长。看人看事,常常微笑。他是个农村才子。②有时赶集,他一个人能唱一台戏。口念锣鼓,拉过门,走身段,夹白带做还误不了唱。他是长治人,唱的当然是上党梆子。严文井说赵树理五音不全。其实赵树理的音准是好的,恐怕倒是严文井有点五音不全,听不准。他爱“起霸”①,也是揸②手舞脚,看过北京的武生起霸,再看赵树理的,觉得有点像螳螂。他能弹三弦,不常弹。他会刻图章,我没有见过。他的字写得很好,是我见过的作家里字最好的。字是欧字底子,结体稍长,字如其人。
他的稿子非常干净,极少涂改。他写稿大概不起草。我曾见过他的底稿,只是一些人物名姓,东一个西一个,姓名之间牵出一些细线,这便是原稿了,考虑成熟,一气呵成。赵树理衣着不讲究,但对写稿有洁癖。他痛恨人把他文章中的“你”字改成“妳”字(有一个时期有些人爱写“妳”字,这是一种时髦),说:“当面说话,第二人称,为什么要分性别?——‘妳’也不读‘你’!”他在一篇稿子的页边批了一行字:“排版、校对同志请注意,文中所有‘你’字,一律不准改为‘妳’,否则要负法律责任。”
赵树理是《说说唱唱》副主编,实际上是执行主编。他是负责发稿的。有时没有好稿,稿发不出,他就从编辑部抱一堆被审掉的稿子回屋里去看,不好,就丢在一边,弄得一地都是废稿。有时忽然发现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他说这种编辑方法是“绝处逢生”。陈登科的《活人塘》就是这样发现的。有次实在没有好稿,康濯就说:“老赵,你自己来一篇吧!”赵树理关上门,写出了一篇名著《登记》(即《罗汉钱》)。
赵树理吃食很随便,随便看到路边的一个小饭摊,坐下来就吃。后来是胡乔木同志跟他说:“你这么乱吃,不安全,也不卫生。”他才有点选择。他爱喝酒。每天晚上要到霞公府间壁一条胡同的馄饨摊上,来二三两酒,一碟猪头肉,吃两个芝麻烧饼,喝一碗馄饨。他和老舍感情很好。每年老舍要在家里请市文联的干部两次客,一次是菊花开的时候,赏菊。一次是腊月二十三,老舍的生日。赵树理必到,喝酒,划拳。老赵划拳与众不同,两只手出拳,左右开弓,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老舍摸不清老赵的拳路,常常败北。
赵树理很有幽默感。赵树理的幽默和老舍的幽默不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他爱给他的小说里的人起外号:翻得高、糊涂涂……他写的散文中有一个国民党小军官爱训话,训话中爱用“所以”,而把“所以”联读成为“水”,于是农民听起来很奇怪:他干嘛老说“水”呀?他写的“催租吏”为了“显派”,戴了一副红玻璃的眼镜,眼镜度数不对,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农村的土路上走。他抨击时事,也往往以幽默的语言出之。有一个时期,很多作品对农村情况多粉饰夸张,他回乡住了一阵,回来做报告,说农村的情况不像许多作品描写得那样好,农民还很苦,城乡差别还很大,说,我这块表,在农村可以买五头毛驴,这是块“五驴表”!他因此受到批评。
【注】①起霸:戏曲表演程式之一,即武将上阵前所做的整盔、束甲等一套舞蹈动作。②揸:把手指伸张开。(1)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试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你分析】(1)审题。本题考查语言特色可以从修辞手法、句式特点、词语使用的角度来考虑。第①处突出使用了形容词,第②处突出使用了动词。拟写答案时不能忽略了这些描写对表现赵树理形象的作用。(2)规范答案。【答案】
第①处:句子结构简单、紧凑,句式短小,用“高”“长”“细长”分别形容个子、脸型、眉眼,寥寥几笔,形象地勾画出了赵树理的外貌特征。第②处:语言简洁,不用修饰语,用“唱”“念”“拉”“走”等一连串生动传神的动词表现了赵树理的艺术才能。(2)本文细节描写十分精彩,请举两例加以评析。试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你分析】(1)审题。由题干可知,此题考查什么是细节及细节描写的作用,首先找出细节描写,文中值得分析的细节描写有四处:第二段,“有时赶集,他一个人能唱一台戏。口念锣鼓,拉过门,走身段,夹白带做还误不了唱”;第三段关于“你”字改成“妳”的批评;第五段赵树理喝酒划拳;第六段关于“五驴表”的报告。任选一处加以赏析。就本题来讲,要从语言表达效果和如何表现赵树理形象的角度来分析。(2)立足文本,抓关键语。从突出传主形象和传记文本特色角度来作答。(3)规范答案。【答案】
示例:①“他在一篇稿子的页边批了一行字:‘排版、校对同志请注意,文中所有“你”字,一律不准改为“妳”,否则要负法律责任。’”赵树理在一个寻常字眼的使用上,不盲目从俗,并郑重其事地在文稿中批字强调,凸现出赵树理较真、坚持己见的性格。②“老赵划拳与众不同,两只手出拳,左右开弓,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赵树理不循常规,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划拳,别具一格,异趣横生。这个细节表现了赵树理幽默风趣的真性情,以及他和老舍之间的深厚感情。题型二:传记中的侧面描写传记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在传记中,常常用以次要人物侧面衬托主要人物的方法来达到刻画传主的目的。传记中的主要人物(传主),通过众多人物烘云托月般的衬托,形象更加鲜明,性格更加突出。这些人物虽然属于次要人物,但对于表现传主的品质与精神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除了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以外,运用别人对传主的评价等方式也对传主具有侧面衬托作用。[提问方式](1)看看作品除了写传主外,还写了哪些人物?(2)这些人物对刻画传主形象起了什么作用?(3)本文的传主是×××,为什么还要写×××等几个人物?(4)文章写×××,有什么作用?[思维流程]传记中的侧面描写类答题角度[示例分析]例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潇洒钱钟书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钱钟书,偏偏不喜抛头露面,拒绝记者的采访,躲避摄影记者的镜头。最有趣的一次,钱钟书与夏衍同住一病房,夏老过生日,他的孙女将蛋糕也送了一大块给钱钟书,这时的摄影记者从后面开始偷偷地拍摄,当记者大着胆子转到前面来的时候,钱钟书先生居然拉起了被子连人带蛋糕一起盖起来。
香港记者林湄到北京想采访钱钟书,又怕遭到钱先生拒绝,就邀请当时的《文艺报》副主编吴泰昌先生帮忙,吴先打了个电话被其婉拒,就让林来一次突然袭击。当他们出其不意地来到钱钟书房门口时,钱先生幽默地说:“泰昌,你没有引蛇出洞,又来瓮中捉鳖了……”让人感受到钱钟书并非不近人情,他拒绝媒体的采访,仅是自己坚持的一种生活方式。
吴泰昌在《人民文学》杂志做编辑时,想约钱钟书先生写点文章,想不到钱钟书先生突然起身摆着手大声说:“写文章的事今天不谈。”不过,事隔一年多,当吴身体有恙,钱钟书先生却特意去信,“去秋承惠过快晤,后来,听说您身体不好,极念。我年老多病,渐渐体会到生病的味道,不像年轻时缺乏切身体会,对朋友健康不甚关心。奉劝您注意劳逸结合,虽然是句空话,心情是郑重的。杨绛同候。”这句“空话”里又包含钱钟书先生对友人多少关心的真情实感啊!
钱钟书先生淡泊名利、自甘寂寞,可是媒体却总是想请出这位不愿露面的人物,他们知道杨绛先生好说话,就想从杨绛先生这里打开缺口。在电话里对杨绛先生说:“被录制的文化名人,还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报酬——钱。”想不到钱先生幽默地从旁边插话道:“我都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
钱先生和太太的感情十分融洽,经常给人“胶着”的亲密感。他们一同上班,一同下班,总是肩并肩,手携手。即使在钱钟书先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之后,夫妻感情依然如故。情绪从未低沉、沮丧过。“文革”中,造反派动手打他,他就还击。有一次与造反派大打出手后,扬名千里,连“造反派”都敬重他“三分”。可见钱先生柔中有刚,做人界线分明,拿得起,放得下。
最有趣的要算钱钟书先生进入清华大学时的数学成绩了。一直有传闻说他当时的数学成绩是0分,当时的校长罗家伦破格录取。不过,我最近查阅了资料,发现钱钟书先生对此事有自己的说法:数学成绩并非0分,而是稍高的15分。就这样,也未及格,但是不妨碍钱钟书先生成为一代学术名人,反而增添了些名人轶事的趣味。
杨绛先生在《干校六记》里有一段有趣的记述,有一次她指着菜园里玉米秸搭盖的窝棚问钱钟书:“给咱们这样一个窝棚住行吗?”钱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没有书。”读到这句话,我忽然明白钱钟书先生为什么逃避记者的缘由了,钱先生一辈子并不在乎名利,他连窝棚住着都不在乎,只要有书就成了。没有书,不让他研究学问才是最大的痛苦,生活上及别的方面都可以忍受。题目:这篇纪念钱钟书先生的文章,用大量篇幅写了吴泰昌,请说说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试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你分析】(1)审题。此题考查次要人物对传主的作用。(2)立足文本分析。文中第2、3自然段涉及钱钟书和吴泰昌的交往。其中的评论是侧面烘托传主形象的关键。如“让人感受到钱钟书并非不近人情,他拒绝媒体的采访,仅是自己坚持的一种生活方式”“这句‘空话’里又包含钱钟书先生对友人多少关心的真情实感啊”。可结合这些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分析传主形象。(3)组织语言,规范作答。【答案】
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借吴泰昌打电话被婉拒、吴泰昌出其不意上门拜访,烘托出钱钟书坚持自己生活方式的性格特点,塑造出他通人情世故、语言幽默的形象;通过不答应吴泰昌的约稿和后来主动写信问候的对比,烘托出钱钟书对友人的真挚情感。题型三:传记中的引用
人物传记为了满足刻画人物、表达中心的需要,有时会引用大量的原始材料,或者诗词、故事、书信、日记,或者别人对传主的评价。因此,命题者有时从这个角度入手,要求分析引用这些材料的作用。[提问方式](1)文章中引用×××的话有什么作用?(2)文中运用了大量×××的诗词,作用是什么?(3)作者在写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原始材料,有什么作用?(4)文中为什么要引用×××对传主的评价?(5)这篇评传中,作者多处引用×××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
[思维流程](1)诗词。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2)故事。增强文章的活泼性,使文章具有可读性(3)书信、日记中的表白(自己的话)。印证作者的观点,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4)别人的评价。从侧面烘托传主的形象,增强说服力引用材料的作用引用的切入角度(1)对传主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增强作品的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2)对文本的作用。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典雅性,增添文学底蕴(3)对结构的作用。照应(呼应)标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对比衬托、总结上文、深化主旨(4)对读者的影响。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答题思路第一步,确定材料类型。看看作者在文中运用的材料属于哪一类第二步,明确材料作用。确定了材料的类型后,就要看这一类材料常见的作用有哪些第三步,联系文本作答。上面介绍的相关作用。具有相对的普遍性,回答时要注意联系具体的文本内容、主题或具体的人物以及在行文中的作用[示例分析]例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张立国:一个远没有被完全发现的画家赵雅娇7月14日,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立国去世,享年75岁。张立国最常给学生讲:酷爱绘画和苛求美是一个画家的先决条件,而强烈的爱是保证这二者的唯一途径。他的画布常被自己涂得面目皆非,看着不满意的要涂掉。看着满意但是禁不起时间磨练的也要涂掉。“具有独立思想的学者型艺术家,儒雅的外表下‘潜伏’着叛逆的现代意识”是张立国首次大型回顾展策展人王明贤对他的评价。即使在20世纪60年代,红色主题性绘画是当时的主流,艺术服务于政治,张立国也没有成为先进政治的绘画者。他在中央美院创作毕业作品《广阔天地》时,初期的素描稿中,丰收的场景中人物处于画面的中心,完全符合当时的政治要求,而到了终稿油画稿中,人物被降低到十分次要的位置,画面的中心成为色彩缤纷的天空。他说:“我喜欢自然、真实、面向未来。”当现代艺术大潮涌入时,张立国走出众多同代艺术家的尴尬处境,顺利完成了观代绘画的转型。他尝试着,把人画成影子,把身体画成线条,把水和河流画成色块,把建筑画成轮廓,构建一个线条、色彩和光影的世界。他给自己的画展起名“自律的绘画”,希望突出绘画本身,让艺术回归到其自主性上。艺术评论家高名潞评价:“在他那辈画家中,他是少数能超出风格形式之外在题材立意方面追求某种‘形而上’哲学意味的画家。”每当有人问起创作感受,张立国总会凝神说:“很复杂。”他画室墙壁上嵌了一幅自己的作品——《幻想家的直觉》,构图是一个不成规则的球,下面是一些抻长的影子,长短不一,极力向上拉升。他觉得那些影子里有自己。在首师大教授汪民安眼中,绘画就是张立国的生活方式。绘画是他抵制平庸和琐碎生活的有效闸门,把这个并不如意的世界阻挡在外。他的妻子看到,他有自己的世界。看着嫩叶上的露珠在太阳光里微微颤动,他不由得就会泪流双颊;看着河水昼夜不息流去,他会痴痴地坐在河边怅惘。他说:“我希望在我的心中永远保留不受破坏的自然,我深信远离自然,人性是难以保全的。”不善应酬,深居简出。张立国喜欢闭门在家揣摩《老子》《周易》。他还读《爱因斯坦文集》《古今数学思想》《维特根斯坦》《大提琴演奏艺术》。“我没有想过要画成什么派进入什么圈,就是因为喜欢绘画,平时也很少与外界联系。”他说。但他待人非常随和。与张立国同事20多年的戴顺智记得,身体不好年龄很大的张立国,办活动时,仍会跟大家一起搬桌椅教具。商业时代来临,“拍卖”成为彰显身份、提供收益的有效手段。但当我们在网络上搜索有关张立国的信息,只有画展,没有拍卖。同事李木在他去世后回忆:“张教授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身上独特的艺术家气质。这在学院派的老师中,当时少见,现在也不多。”看到国内有些画家去欧美后开始怀疑自己,认为自己的艺术无法再与西画抗衡。从来说话做事都慢条斯理的张立国也会有点激动,“太机会主义了!为什么要与别人抗衡呢?要战斗吗?艺术家也没必要打仗呀!”“作为一个艺术家,艺术之外的事别想得太多了。”他常常这么说。偶尔,他也会有“想多”的时候。看着北京某些蹩脚的人造环境,张立国有点着急,他甚至想给领导写信,他说:文化环境同快速发展的经济不相称,这种扭曲了的不平衡会影响几代人。现在的设计纯粹是用陈旧迂腐的观念把那些最现代的材料糟踏了。他还没想好这信该怎么写,生命就终止了。李木说,张立国是“孤独”的。在绘画上,他算不上“主流”;在教学中,他鼓励学生大胆创作,不理会“学生就该练基础”的成规。张立国从清华美院退休时,院里并没有为他举办任何像样的活动,只有三个同事请他吃了一顿饭。他去世后,讣告安静地贴在学院门口,为之驻足的人并不多,很多老师同学至今都不知道他的死讯。但总有人记得他。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杭间说,“要评价张立国和他的作品,该重新确立中国现代绘画史的坐标。张立国不做作、不虚伪,他是一个远没有被完全发现的画家。”
(选自2014年7月23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题目:为了使读者能充分了解张立国,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多次引用张立国自己的话和别人评价他的话,这些引用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试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你分析】(1)审题。题干中的引用有两种,一种是传主本人的话,另一种是别人的评价。(2)找准引用的切入角度。①别人的评价从侧面烘托传主,增强说服力。同时结构上有点题的作用。②本人的话,揭示人物精神面貌。③从在文本中的作用来看,几处引用为议论,在文中有画龙点睛作用。(3)立足文本,抓关键语句,准确把握传主形象。(4)组织语言,规范作答。【答案】①引用传主自己的话与所写传主的诸多事迹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从言、行两个方面表现人物,丰富传记内容。②引用别人对传主的评价,从侧面展现传主的艺术追求和艺术造诣。结尾杭间的评价也起到了点题呼应的作用。③形成以叙述展现传主风貌、以引用传主和别人评论为议论点睛的格局,叙议结合,有血有肉地展现了一位当代画家的动人风采。题型四:传记的结构技巧
文章结构,指的是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方法。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不同文体的布局谋篇,二是指语段内部的结构。
传记作为一种实用文体,结构形式与一般的写人记事散文类似,一般分为两种:常规结构和变式结构。常规结构一般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发展过程,人物性格的逻辑来安排。有时候采取变式结构,比如打破时间顺序,采用倒叙、插叙等方式。考查时,往往从小的角度切入,如句段的作用等。[提问方式](1)这篇传记在结构上有哪些特色?请简要分析。(2)×××在文中两次出现,有什么作用?(3)第×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文中反复强调×××这一×××特点,请从结构安排方面对其表达效果进行赏析。(5)这篇文章结构严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本文运用了怎样的叙述方式?有何作用?[思维流程]语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结尾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如处于文章的中间位置,既有对上文内容的补充,又引起了下文的内容,所以具有此作用。②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使叙述主体彰显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有衬托作用。这样的语段一般相对于承上启下的语段较长些中间①点明主旨,领起下文。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③蓄势(张本、铺垫),引出下文的观点或具体某方面的内容。④奠定感情基调:不直接点明观点,而是为观点的出现服务,引出观点,或者为下文的叙事、说明或抒情奠定感情基调开头结构内容表现的对象(传主、说明的对象、事件等)、主旨或情感等表达①表达效果:如吸引读者,增强感染力②读者角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产生共鸣,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模板具体内容+手法作用+结构作用【提示】
分析传记的结构的注意事项(1)注意设问的角度。审读题干,看看提问的角度是就整体还是就某一个侧面谈结构特色。如开头、结尾、某一段落的作用。(2)注意关键信息。这些关键信息包括关键的词句等。关键的句子一般有起始句、过渡句、照应句、收束句等;关键词语主要指那些表语意转折的“相反”“与此不同”,表总结的“因此”“总之”“由此看来”,表递进的“而且”“更”“尤其”等。[示例分析]例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侯仁之:城市的知音①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弟弟的那句话是:“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这一年,侯仁之考取燕京大学历史专业。②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燕京大学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当时正在读研究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抗战胜利一年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③在英国期间,侯仁之逐渐接受了历史地理学的理念。他意识到,沿革地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1949年,侯仁之学成归国,并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学科逐步建立,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
④要搞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在张家口考察期间,侯仁之发现一段长城与众不同。深感疑惑的侯仁之回来后立刻查资料,最终确认这是明后期沿着长城开设的“马市”。如今这种贸易已消失在历史中,但却由遗留的建筑记录下来。从此,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而野外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成为贯穿他学术生涯的重要内容。⑤1958年以后,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而且调查访问都很困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侯仁之反驳道:“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此后数年,侯仁之多次奔赴西北沙漠进行考察。⑥1964年夏天,侯仁之在陕北榆林附近的沙漠考察统万城。统万城是5世纪一个少数民族小王朝的都城,已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侯仁之得出结论,统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而侯仁之却证明,这是“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⑦在这次考察中,侯仁之还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说法:榆林三迁,即榆林因流沙侵袭而被迫三次南迁。侯仁之证实,榆林不仅没有三迁,反而在原址五次扩展。古城榆林终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世”。⑧在学术生涯中,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承德、临淄、邯郸、芜湖、敦煌……在侯仁之的慧眼下,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对他而言,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侯仁之曾说:“我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⑨侯仁之在北京定居60年,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比如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进京要道。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卢沟桥受损严重。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6天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如今,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侯仁之最为人所知的壮举是保护莲花池。正是因为他的积极奔走,原本要建在莲花池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了100米。“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北京城的血脉得以保留。⑩当然,与他的研究相比,这些事还只能算作“信手为之”。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他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就无法充分解读北京的厚重和韵味。(摘编自高毅哲《侯仁之:城市的知音》)3、题目: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试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你分析】(1)审题。本题考查语段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方面考虑。(2)立足文本,抓关键点。①分清位置,第1自然在结构上是引起下文的。②分析内容,此段写了侯仁之选择历史专业的原因,突出了侯仁之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使传主形象丰满。③表达效果,体现传记的真实性。(3)组织语言,规范作答。【答案】①交代侯仁之选择历史专业的原因;②写出了侯仁之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③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④为下文介绍侯仁之的学术研究及成就作铺垫。效果验收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
2月8日凌晨,著名文史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所挚爱的研究,离开了他所牵挂的学生。
王运熙1926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从小就爱好古典文学。后来,王运熙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治学兼通新旧文学,目光宽广,思路开阔。他在和王运熙谈话时,滔滔不绝,上起先秦汉魏,下逮现代的一些学者和作家。正是在这样一种名师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情形下,王运熙走上了他的治学之路。从1978年到1996年退休,王运熙主持的语言文学所集中了多位学科带头人,下设6个研究室,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成为学术研究的重镇。语文所成立以后,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完成了三卷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写。1983年到1996年,王运熙又在原有基础上与顾易生共同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历时十余年,对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的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王运熙一生专注于学问,甘于淡泊,白首未改此心。他曾经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但不让我看书写书,那就一天也受不了。”虽是玩笑,却道出了他虽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心境。王运熙赠给学生吴承学一本《文心雕龙探索》,他在书的扉页题写“治学自警语”:“全面观照,准确把握。正本清源,探明原貌。”他的治学亦如此,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在研究《文心雕龙》时,王运熙的结论与北方一些学者,如中华书局的周振甫,山东大学的陆侃如、牟世金,西北师范大学的郭晋稀等几位先生的观点并不相同,在当时引起了争论。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美学著作。他以原著文本为研究的出发点,努力把握刘勰整个文学思想体系,避免先入为主,用现代文学理论去套。因此得出的结论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认同,逐渐被大家接受并信服。“王运熙先生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来讲,这种做法让人十分敬佩。”国家图书馆原馆长、文心雕龙学会会长詹福瑞告诉记者。王运熙常为学生讲起近代以来的学术流派,信古、疑古、释古三派中,他将自己定位为释古——既不盲目信古,也不一味疑古,而是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地分析、鉴定,恰切地评述、印证,最后得出平实、适中的结论。
“创新”在王运熙那里具有不同的含义——求实即是创新。他认为古典文学研究面对的是浩繁的历史材料,人们在面对这些材料时难免众说纷纭,其中便会夹杂很多误解,而研究如果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复旦大学教授、王运熙的弟子杨明告诉记者,王运熙一生孜孜不倦,只为求真求实。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风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何理解众说纷纭。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期,曾有过热烈的讨论,流行的学说认为“风骨”代表“文章的内容”“纯洁的思想”“合乎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等。王运熙对材料进行穷尽性的搜集,然后条分缕析,最后得出结论:刘勰所谓风骨,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与此相承,王运熙也澄清了当时对建安风骨的误解。很多学者认为,建安风骨主要是指那些表现社会动乱、人民苦难的诗歌的思想内容。王运熙则认为,南朝人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建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王运熙服膺《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和《史记·五帝本纪赞》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将其作为治学的座右铭。王运熙的治学正是对这两句话的最好注解。“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但他很了不起,了不起就在于忠于学术,坚守学者的良心。”杨明对王运熙的治学品行推崇有加。直到去世,王运熙一直居住在上海火车站附近的一套48平方米的旧房子中,从1978年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每天都能听到火车进出的轰鸣声。正是在这间斗室,走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吴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王运熙是在凌晨离世的,一如往常一般平静。“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恰可比拟。(节选自2014年2月22日《中国教育报》)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王运熙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博古通今,思路开阔,引领王运熙走上了治学之路,为他从事文学研究打下了基础。B.文中提到周振甫、陆侃如、牟世金等先生,既为了说明王运熙的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与众不同,同时也显示了他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地位。C.“从1978年到1996年”“1983年到1996年”“从1978年至今”等具体时间,使文中所述情况显得十分真实,突出了王运熙进行学术研究的持久。D.王运熙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表明他喜爱的是读书。他认为如果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所以他乐居陋巷。E.“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是王运熙先生的写照。夏花绚烂比喻他活着的时候贡献卓越,若秋叶静美是说他去世时平静安然。答案选A给3分,选E给2分,选C给1分。解析B项,“王运熙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与众不同”不准确,与另外几位学者做对比,是为了体现王运熙学术观点见解独到,自成一家。C项,“突出了王运熙进行研究的持久”的说法不准确。前两个,可以说突出了王运熙进行研究的持久,后一个则是说他居于48平方米的旧房子时间很久。D项,这句话表明王运熙专心学问,甘于淡泊,他认为学术研究比物质享受更重要,但他并不认为“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2.文中多处引用了王运熙自己的话以及他人对王运熙的评价,这样写有哪些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用王运熙自己的话能从正面直接体现王运熙的学术观点和人生追求;②引用詹福瑞、杨明等人的话,借其他专家教授之口侧面体现王运熙高贵的人格和治学精神;③使文章内容更具真实性,使评价更具权威性。3.王运熙是怎样理解“学术创新”的?文中谈到了他的哪些学术创新?请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对学术创新的理解:求实即是创新,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主要学术创新:①对《文心雕龙》一书的性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美学著作。②对刘勰所谓的“风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运熙认为刘勰所谓风骨,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③对“建安风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运熙认为南朝人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建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4.本文的题目是“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你怎么理解“平淡”与“有丘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平淡”指王运熙先生的为人和治学态度。①王运熙先生的为人,甘于淡泊,安贫乐道。②先生的治学态度,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或: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来讲)(或: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有丘壑”指王运熙先生各方面的成就巨大。①学术贡献。主持语言文学所,先后编辑出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②学术创新。忠于学术,对治学有自己的理解:对一些学术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并产生很大的影响。③培养学生。培养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吴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吴良镛:筑梦人生①1922年的春深时节,吴良镛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年少的他,目睹了收账人无情揭走自家的屋瓦,凄风苦雨中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1937年南京沦陷前,他先后到武汉、重庆求学;1940年在重庆合川参加大学招生考试时,他亲历了日军战机对大半座城市的轰炸。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血泪,促使青年吴良镛默默许下宏愿,在内心树立起“谋万人居”的理想。
②1950年,吴良镛结束在美国的研读深造,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此后,风雨数十载,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教书育人,他不知疲倦地奔忙着,孜孜探求着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他指出,西方建筑史是“石头的历史”,而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土木的历史”,因此,北京旧城这个世界城市史上无与伦比之杰作的保护工作尤为不易。随着一批批新建筑、一座座新城市的拔地而起,吴良镛的心头却日益萦绕着浓密的困惑。他认为,旧城的改造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③“自古太守多诗人。”在吴良镛看来,作为城市规划者的市长,不仅要具备革命家的情操,还应具有诗人的情怀、史学家的渊博。“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是不是想想办法,例如打个漂亮补丁或绣上图案。”相对于大拆大建,吴良镛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和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的构想。他的这一理论,被成功应用于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菊儿胡同居民曾一直被危房、积水等问题困扰着。由于许多改造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相冲突,改造项目一直停滞在规划层面。吴良镛说:“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他不辞辛劳,反复修改施工方案,每天拖着装满资料的小车到建筑馆工作,或奔波于尘土飞扬的工地。改造后的菊儿小区白墙黛瓦,与周边的老房子浑然一体。在这样一座“类四合院”里,邻里进出打招呼,有了困难互相帮,北京城原有的历史环境和生活情境得以延续。④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情画意般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吴良镛一生不变的梦想。提到这个梦想时,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欣慰的笑容。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的他,言传身教,桃李芬芳。他常常对学生说:“建筑师与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每个时代对建筑师的要求又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改变,一定要牢记对人的关切,同时建筑业需要赴汤蹈火的热情和无限的忠诚。”
⑤针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吴良镛提出了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融贯多学科研究成果,他创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并出版了同名专著,将建筑从单纯的“房子”概念拓展为“聚落”的概念。在1999年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大棚养殖技术培训合同
- 地方公费师范生协议书(2篇)
- 二零二四年度中外合资企业合同的签订与履行
- 标准石材供货合同协议
- 太阳能路灯招标准备工作
- 二零二四年股权转让合同标的为科技公司股权
- 劳动合同部分修改协议
- 广告服务代理协议书模板
- 网络安全采购合同
- 代理记账与财务咨询服务协议
-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默写分类练习(含答案)
- 2024-2030年中国功能材料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培训试题及答案
- 浙西南民间音乐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丽水学院
- HG∕T 3704-2003 氟塑料衬里阀门通 用技术条件
- 08SS704 混凝土模块式化粪池
- DL∕T 1845-2018 电力设备高合金钢里氏硬度试验方法
-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
- 电缆敷设施工方案
- 氧气吸入操作评分标准(中心供氧)
- CJJ95-2013 城镇燃气埋地钢质管道腐蚀控制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