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十年代戏剧戏剧基本知识概念
戏剧是以演员为中心,在观众面前演出的综合性艺术。戏剧文学的特点集中反映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富于动作性、个性化的人物语言;适合舞台时空的戏剧结构。戏剧的分类按内容的性质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按表演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广播剧、电视剧等;按作品题材可分为:现代剧、历史剧、儿童剧等;按容量大小和结构形式可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一、"五四"以前的话剧运动(晚清--1917年)
(一)有关话剧的基础知识中国现代文学四大文学体裁是指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其中戏剧专指话剧,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古代也有戏剧--戏曲,戏曲传统源远流长,以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祝寿形成的国粹-京剧为代表。话剧则起源于西方古代希腊的祭祀酒神的仪式,并出现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毕得斯和喜剧家阿里司多芬,17世纪在西方取得辉煌成就,因而戏剧便成为中世纪取得成就最大的文学样式。如法国的古典主义戏剧,英国则以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为代表。19世纪现实主义戏剧达到高潮,如英国高尔斯•华绥的批判现实主义戏剧、挪威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作为一种西方戏剧形式,话剧是在19世纪未经由西方侨民传人中国的。讨论:中国传统戏曲与现代话剧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话剧《法西斯细菌》(二)春柳社-最早对中国现代话剧艺术进行自觉探讨与试验创造的社团。
1907年2月,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主要成员有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等)在东京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接着又公演了根据林纾的翻译小说改编而成的五幕剧《黑奴吁天录》,引起了东京戏剧界的轰动。(三)"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
"文明新戏"是最早出现的有别于传统戏曲的新的戏剧形式:春柳社公开宣称
(《演艺部专章》:演艺之大别有二:曰新派演艺,以言语动作感人为主,即今欧美流行者;曰旧派演艺,如吾国之昆曲、二黄、秦腔、杂调皆是,本社以研究新派为主"。)他们所要创造的是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的,适应于现代文明需要的,主要借鉴西方的,以言语、动作(而非歌舞)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新的戏剧形式,这种戏剧表演,完全废除了旧戏的歌舞形式和一切规则程法,全剧只用对话,并采用新式布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当时的人称之为"文明新戏"。
20年代的戏剧创作,主要是话剧。
中国的早期话剧,称为文明戏、文明新戏,也称新剧。直到1928年,才正式命名为“话剧”(drama)。
话剧《雷雨》
资料:据说,“文明戏”最初是由妇女观众命名的,她们以为,没有吹打的结婚称文明结婚,那么,没有吹打的戏剧就该称文明戏。洪深认为:可能因为话剧是从欧美日本等文明国家介绍来的,才称为文明戏,不管怎样,“文明”两个字,总是恭维的意思。(四)"进化团"与"天知派新剧"--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与重教化功能的戏剧演出模式
1910年底,由任天知发起,聚集了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等优秀戏剧人才的“进化团”,这是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他们打着“天知派新戏”的旗帜,以《血蓑衣》(据日本新派剧《血之泪》改译)、《东亚风云》(写朝鲜爱国者安重根刺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事件)等一炮打响,演遍大江南北。在辛亥革命前,积极宣传革命思想。
"天知派新剧"事实上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早期创作与演出模式。他们以宣传革命、攻击封建统治为首要职责,也即把戏剧的教化功能发挥到极致。(五)"甲寅中兴"与"文明新戏"的衰弱--娱乐性、趣味主义戏剧观的建立及衰弱。
与政治紧密联系的早期话剧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落人低潮;但在1914年,却突然出现了所谓“甲寅中兴”。这一次繁荣是以中国第一个现代大都市上海为中心的,以“职业化”与“商业性”为主要特色,戏剧教化功能淡化,戏剧的娱乐性和表现性得到强调,题材倾向世俗生活,在欣赏趣味上更是自觉地向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靠拢。但单纯商业性演出的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文明新戏终因迁就小市民的封建落后意识与恶俗趣味,以及艺术上的粗制滥造、某些演员的堕落,而失去了观众。
二、"五四"时期的话剧运动(1917--1921)
“五四”时期的话剧运动以对传统戏剧的批判和对西洋戏剧的引进与介绍为两大内容。依据对传统旧剧的态度不同,对现代戏剧的建设道路也就呈两个方向的探索之势——以批判为代表的“建西洋式新剧”以保存为代表的"国剧运动"。(一)《新青年》发动"旧剧评议"--建设新戏剧的激进立场对旧剧的批判:先驱者们批判了传统旧戏“仅求娱悦耳目”的戏剧观念、非写实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追求“大团圆”结局的非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传统戏剧模式:“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夫妻相会大团圆”《西厢记》)新的戏剧观的建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把戏剧做传播思想,组织社会,改善人生的工具;二是提倡现实主义的戏剧,要求戏剧"在当今社会里"取材,表现"我们每日的生活",描写"平常"的普通人,并打破传统的"大团圆"主义,如实地揭示现实本来面目。(二)译介外国戏剧理论和作品的热潮如何“建设西洋式新剧?胡适提出,要"赶紧多多的翻译西洋的文学名著做我们的模范"。
1918年《新青年》4卷6期推出了“易卜生专号”,集中介绍了被称为“(欧洲)现代戏剧之父”的易卜生。由《新青年》“易卜生专号”为开端,迅速形成了介绍外国戏剧理论、翻译和改编外国戏剧创作的热潮。西方戏剧史上各种流派--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戏剧到现代象征派、未来派、表现派、唯美派、新浪漫派的戏剧几乎是同时涌进了中国,带来了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的、却又是多元的戏剧观念、戏剧美学、戏剧形式与技巧。(据不完全统计,从1917到1924年全国26种报刊、4家出版社共发表、出版了翻译剧本170余部,涉及到17个国家70多位剧作家。)(三)“国剧运动”--新剧建设中稳健的文化选择和趣味主义戏剧观1925年赵太侔、余上沅等一批留美学生在归国后,曾于1926年6月至9月在徐志摩主持的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剧刊》,提倡“国剧运动”,提出了与《新青年》派不同的另一种选择。他们主张“从整理与利用旧戏人手”去建立“中国新剧”。
在戏剧观念上,主张发扬传统戏曲“目的在于娱乐”的“纯粹艺术”的倾向,反对“利用艺术去纠正人心,改善生活”的易卜生式的社会问题剧;在戏剧的表现上,反对描摹现实生活,提出要“探讨人心的深邃,表现生活的原力”,因而赞赏西方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艺术,提出要糅合东、西方戏剧的特点,“在‘写意的’与‘写实的’的两峰间,架起一座桥梁”。他们的这一设想,显然带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由于不适合当时社会的需求,终未能实现。
三、"五四"以后的话剧运动(1921--1927)
"五四"后,话剧运动进入了艰难的建设的深入发展时期,具体表现为出现了大量的话剧团体和艺术学校,演剧在青年学生中盛行,同时早期戏剧作家对剧本的创作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戏剧团体的建立--民众剧社和上海戏剧协社的现实主义戏剧艺术与业余的、非营业性的"爱美剧"运动的倡导上海民众剧社:1921年5月,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汪仲贤、柯一岑、熊佛西等13人成立了"五四"文学革命后最早的话剧社团"民众戏剧社",并创办了《戏剧》月刊,这是以新的形式最早出现的专门性戏剧刊物。上海戏剧协社:1921年冬成立,成员有谷剑尘、应云卫、汪仲贤、欧阳予倩等。1923年,曾在美国哈佛大学专修过戏剧的洪深也加入该社并被推为该社的排演主任。戏剧协社注重舞台实践,在中国话剧排演的正规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到1933年被国民党查封为止,他们共举行公演16次,先后排演过谷剑尘的《孤军》、陈大悲的《英雄与美人》、欧阳予倩的《泼妇》和《回家以后》、洪深根据英国作家王尔德所著《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改编而成的《少奶奶的扇子》、易卜生的《傀儡家庭》、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等,对中国话剧从剧本走向舞台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是中国早期戏剧团体中历史最长的一个。"爱美剧"与学生业余演剧的高潮
针对文明新戏职业化与商业化所产生的种种弊端,民众戏剧社发起了“爱美剧”也即“业余”戏剧(“爱美”即Amateur的音译)的运动,发表了“以非营业的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为宗旨”的宣言。在这样的背景下,20年代初,素有传统的学生业余演剧活动出现了一个高潮,并且成为这一时期话剧运动的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燕京女校、师范大学等院校纷纷成立业余剧社。(二)戏剧学校--北平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和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的建立。人艺戏剧专门学校:1922年冬,蒲伯英出资并与陈大悲合作,在北平创办了“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学校以造就“职业的但高尚的剧人”为宗旨。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1925年,赵太侔、余上沅、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将已经关闭的北平"美术专科学校"改名为"艺术专门学校",增设了戏剧系。这是第一个国立的戏剧教育机构,戏剧艺术由此进入国家高等教育。后来,赵、余、闻陆续离去,戏剧系由熊佛西主持。"艺专"戏剧系的创办,接续了"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停办后培养戏剧人才的事业。上海艺术大学与南国艺术学院:在田汉的主持下,在南国社基础上,1927年创立了上海艺术大学与南国艺术学院。这样,爱美剧演出中心,就逐渐转移到这些戏剧专业学校学生的实习性的演出。(三)话剧艺术的现代化--小剧场运动与新的戏剧理论和表演体制的建立。
涵义:所谓"小剧场"运动,起源于19世纪末法国"自由剧场"的艺术实验,以后风行于英、德、荷兰、俄、美、日等国,这是一次以易卜生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戏剧,取代在西方剧坛占主导地位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戏剧的戏剧革新运动,它揭开了西方(与日本)现代戏剧的帷幕,在戏剧观念以及戏剧文学、导演、表演、舞美等方面都进行了新的探索。对小剧场运动的倡导,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首先是建立不同于文明新戏的新的话剧体制。其核心是以“导演(当时称为‘舞台监督’)制”取代“明星制”,以导演为中心,将剧作家的创作、演员的表演,以及舞台美术的设计,统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完整地体现为“剧场的艺术”。(1924年洪深为戏剧协社改编、执导的《少奶奶的扇子》(据王尔德作品改编)在创建新的排演制度上,做出了示范性的努力,从而成为一次“经典性的演出”引起了社会轰动。)
2、其次是提出与建立了一整套新的戏剧美学原则与表演体系和模式--"第四堵墙"理论。
“第四堵墙”理论:由19世纪法国自然主义戏剧家创造的所谓"第四堵墙"的理论,强调再现人生的真相,自然的生活的原态:"舞台上的生活,正如你透过一垛墙壁看到人家屋里那样",因此戏剧的最高目的是创造充满真实生命的"舞台的幻觉":舞台美术(包括布景、灯光、化装等)追求逼真的、生活化的效果,演员的表演要求生活在舞台创造的特定情境中,不与观众进行感情交流,追求像生活片断那样自然。由此而创造出了以后在中国话剧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剧场戏剧"的创作与表演模式。
四、"五四"前后的话剧创作
(一)现实主义戏剧的最初成果--胡适、汪仲贤、陈大悲、欧阳予倩的"社会问题剧"创作爱美剧的小剧场运动十分重视剧本的创作,几乎所有的早期剧作家的代表作都是首先在小剧场演出的,可以说他们是为小剧场所培育的一代话剧文学的开创者。在剧本创作问题上,人们首先注意的,是民众戏剧社作家所创作的"社会问题剧"。内容:初期的话剧创作,多以反对封建礼教、提倡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为中心内容,这与"五四"时期那种民主、自由、个性解放的要求相一致的。
1、胡适《终身大事》
该剧发表在1919年3月的《新青年》上,是中国第一部刊载于正式刊物的话剧创作。
剧作写一位封建士大夫家的小姐田亚梅作为新知识女性和一个富有之家的少爷陈先生婚姻恋爱的纠葛。田小姐执意要嫁陈先生,但遭到父母的反对。母亲是出于迷信,父亲是因为查出历史上田、陈本为一家,遵守“同姓不婚”的封建族规。最后,田小姐给父母留张字条,偷偷出走,坐上了陈先生在门外等候的汽车,以宣告斗争的胜利。剧作充溢着强烈的个性主义精神,有明显的模仿《玩偶之家》的痕迹,但由"门当户对"的门第观念(大家闺秀--有钱少爷)和反抗的微弱--出走,所以写得并不彻底。2、汪仲贤(1888-1937)独幕剧《好儿子》剧作描写的是一个普通家庭的人际纠葛“好儿子”陆慎卿是家庭中唯一的生产者。母亲、妻子和兄弟都只顾自已挥霍或藏私财,结果逼得他走上了推销伪钞的犯罪道路。这是一部较有深度的反映中国家庭生活的剧作。3、陈大悲(1887-1944)
《幽兰女士》《爱国贼》
独幕剧《爱国贼》写一个具有爱国正义感的盗贼潜入一个上层官僚家中,窥见了其卖国的勾当,义愤填膺,羞与为伍,警告那个卖国的官僚不许再自称“卖国贼”,以免玷污了“贼”的声誉。五幕剧《幽兰女士》写的是一个富有家庭的腐败和斗争,剧作既写了幽兰女士的后母为了争夺家产所费的种种心机,也写了幽兰女士为争取婚姻自主所进行的不懈斗争。陈大悲这一时期的剧作一方面很注重宣传"主义",另一方面也想以曲折的情节吸引观众;但由于情节过分离奇,反而损害了其剧作的艺术力量。
4、欧阳予倩(1889-1962)独幕剧《泼妇》《回家以后》
《泼妇》借了封建势力攻击新女性的话而反用之。批判了多妻制度和封建的为妇之道,歌颂了勇于坚持人格独立和自尊的妇女们的反抗精神。《泼妇》塑造了一个勇敢捍卫妇女权利、坚决反对丈夫娶妾的新女性形象,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作品结构紧凑,气氛紧张,艺术上也相当成功。(女主人公素心,威胁杀子,迫使丈夫了断私情,又迫其写下离婚书,自己带着孩子昂然出走,也受到《娜拉》的影响。)《回家以后》写一个已有妻子的留学生在留学期间又与一个外国女子结婚,本来打算回家与原配妻子离婚,但回家以后却发现原配妻子有许多为新式女子所没有的好处,从而陷入了两难的尴尬境地。剧作体现了作者在面临对新旧两种文化作出选择时的迷惘和犹疑。(二)"趣味主义"戏剧见解的艺术实践--熊佛西、余上沅、丁西林的创作熊佛西(1900--1965)三幕剧《洋状元》
一个在外国获得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回家,见了父母叫“老同胞”,拿自来水笔冒充“自来电枪”去蒙骗乡亲,结果被土匪头子“天不怕”逮住,逼他扮成一头驴拉大磨。由于作者违背生活真实去迎合群众的低级趣味,结果使作品成了浅薄的闹剧。余上沅(1897-1970)独幕剧《兵变》
一个因追求婚姻自主而被父亲禁锢在家的新女性钱玉兰机智地利用部队要发生兵变的谣言,逃出家庭。作者为了追求喜剧效果,对一些人物也作了一定程度的夸张,但基本上没有超出喜剧艺术所允许的范围。
丁西林的知识分子的幽默世态喜剧--"趣味主义"戏剧见解艺术实践的杰出代表。
丁西林的戏剧创作受到近代英国世态喜剧(机智喜剧)的影响,多为揭露上层社会的人情世态,揭露他们的虚伪迂腐、荒谬无耻,语言俏皮,富于机智,情节曲折多变。是一种幽默的而不是讽刺的喜剧。丁西林的喜剧观念是“欺骗”。话剧:《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丁西林
《三块钱国币》
剧照1939丁西林戏剧的特色(30年137-140页)1、创作出发点不是社会、历史和现实中的“问题”,也不以惩恶扬善的伦理道德家的眼光,而是以一个喜剧家的直觉,去发掘生活中的喜剧因素,并转化为剧作中的喜剧趣味。他的喜剧特征在“机智”二字。“欺骗”是他的喜剧观念和艺术上的一个关键词。处女作《一只马蜂》。另一个主要代表作《压迫》在抗日期间创作独幕剧《三块钱国币》。2、丁西林剧中产生冲突的往往并不是阶级矛盾的双方、水火不容的敌我,而是思维方式不同、生活态度径庭的朋友、夫妻、母子等亲密的关系。3、戏剧结构上常采用“二元三人”模式,将剧中人压缩到最大限度,通常由三人组成,但不是三足鼎立,而是二元对衬或对峙,第三者起着结构的作用,或引发矛盾或提供解决矛盾的契机。4、丁西林的喜剧艺术以语言著称,他的剧本里常有充满机智幽默的警句。
(三)洪深的剧作--东西方戏剧艺术揉合的最初实践洪深(1894-1955)
《赵阎王》,剧本结构为三节九幕;主人公是一个在军阀部队里混过多年,作恶多端但良心未泯的士兵赵大。赵大偷了营长贪污的军饷准备逃走,结果在一片黑森林里迷了路;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和内心斗争激烈,眼前不断出现幻景,最后被追兵赶上打死。作者所要表现的是下层人民的苦难和恶劣的社会环境对人性的腐蚀。剧本后半部分袭用美国现代剧作家奥尼尔《琼斯王》的艺术手法,让赵大在林子里转圈,精神发生错乱,不断产生幻象,把人物的变态心理写得惊心动魄。由于带有明显的仿效的印记,而且不合于当时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这一尝试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强烈反响。但洪深注意从非现实主义艺术流派中汲取艺术营养,以丰富现实主义艺术的表现力,这样的眼光与努力仍然是有开创意义的。(四)“五四”浪漫主义的戏剧艺术--以田汉为代表的创造社戏剧创作
1、田汉(1898—1968)创作轨迹:
第一,"五四"时期剧作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表现对社会的关注。如婚姻、恋爱、女性问题、民间艺人生活问题,基本都是悲剧。第二,三十年代剧作转向,1930年参加左翼剧联,以无产阶级戏剧为主,表现工人、农民的反帝爱国斗争,紧密配合现实斗争,但出现不足,艺术上过度粗糙化、概念化。如《梅雨》、《SOS》等剧本。其中以《回春之曲》(描写抗战时期高维汉与梅娘真挚的爱情--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第三,解放后,改编创作《谢瑶环》,创作《关汉卿》,被称为"梨园领袖"。
2、田汉20年代戏剧创作的特色:(或见教材109-110页)
(1)对“真艺术”与“真爱情”的追求。提倡“用真艺术来改造人生”的主题,将现实关怀与“人性之真”的关怀融为一体。
在田汉早期剧作中,引人注目地出现了"艺术家"形象系列:艺术家为艺术献身的殉道精神;女性为艺术家、艺术家的牺牲精神;艺术家的“精神流浪汉”气质。(2)田汉早期剧作的另一个主题是“美(爱情、艺术)的幻灭与毁灭(摧残,扭曲)”,这一部分作品更具有社会批判性,而且是越来越强烈的。(被视为田汉早期代表作的《获虎之夜》,更是第一次"接触了婚姻与阶级这一社会问题",那深山里的莲姑一声高喊:"世界上没有人能拆开我们的手"可以说是呼出了反封建、争取个性解放的时代强音的;而男主人公关于爱情的"寂寞"的倾诉,则表明剧作者仍没有完全走出"感伤"。《名优之死》)(3)田汉的早期剧作"诗人写剧"的特色是十分鲜明的。
人物常有长篇的独白,或叙事(讲述情节故事),或抒情,以此作为推动戏剧发展的要素,在这个意义上,田汉早期戏剧是更重视"语言的艺术"的,而此时剧作者的语言风格又是偏于华丽的。或竭力炫耀色彩的绚丽:
“我像海底的鱼望着水面上透进来的阳光似的等了你三年了”(《湖上的悲剧》)。这样的语言追求显然有唯美主义的影响,却大大增强了田汉剧作的文学性,对现代戏剧文学语言的创立,是有独特的贡献的。
(五)历史剧的创作——以郭沫若为代表郭沫若的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王昭君》《聂荌》《卓文君》。历史剧给历史翻案,注入了反封建的精神。欧阳予倩的《潘金莲》。
欧阳予倩《潘金莲》
附20年代话剧代表作品:田汉《获虎之夜》《咖啡店之一夜》洪深《赵阎王》郑伯奇《抗争》胡适《终生大事》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性”丁西林《一只马蜂》《压迫》
洪深郑伯奇二、田汉的戏剧创作
田汉(1898-1968)原名田寿昌,湖南长沙人,曾留学日本,创造社发起人之一,南国戏剧运动的领导者,国歌的词作者。
1930年
资料:南国电影剧社
1926年由田汉创办于上海。同年开拍故事片《到民间去》,田汉自任编剧导演。1928年,剧社改组,更名为“南国社”,扩大范围,包括文学、绘画、音乐、电影、戏剧等部门。1930年因演出舞台剧《卡门》被当局查封。《到民间去》剧照田汉的戏剧创作田汉20年代创作的话剧:《咖啡店的一夜》《获虎之夜》《苏州夜话》《名优之死》《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南归》《顾正红之死》;30年代的《回春之曲》;40年代的《秋声赋》《丽人行》;50年代的《关汉卿》。
30年代担任了《三个摩登的女性》《母性之光》《风云儿女》《湖边春梦》等电影的编剧,并为电影《青年进行曲》《夜半歌声》的主题曲写歌词。《湖边春梦》电影剧照田汉的戏剧创作田汉戏剧创作的特色:戏剧观念受到新浪漫主义的影响,重情绪、直觉、幻想和想象,抒情浓郁表现出一定的感伤悲观情绪,具有唯美主义倾向;抒情性与戏剧性相结合;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但以浪漫主义为主,后期的创作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重;
1936年1931年田汉的戏剧创作感应时代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节拍,揭露传统社会势力对自由、幸福的压迫,表现人们面对黑暗现实所产生的苦闷、思索以及对光明的热烈追求;塑造了艺术家形象系列,探寻美的幻灭与毁灭。话剧《名优之死》剧照
三十年代文学史潮
30年代文学的整体特征◎
五四时代是思想文化革命的时代,30年代是政治革命的时代;20年代文学的主题是启蒙,弘扬个性,30年代文学的主题是革命,依靠大众,文学革命转化为革命文学;20年代主要是新旧文学的争夺,文言与白话的矛盾对立,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市成为主要的矛盾以及论争的焦点。30年代文学的整体特征◎
30年代的文学主流政治化;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建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地位的确立。◎文学的中心由旧都北京转移到国际大都市上海。◎
30年代是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文学时代。
决定30年代文学基本面貌的,是无产阶级文学思潮及其创作,和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及其创作。30年代主要的文学思潮一、民族主义文学思潮为维持思想政治的统治,国民党企图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1929年,国民党召开全国宣传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傅彦长等人,会议提出“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鼓吹“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文艺要统一于国民党的“中心意识”,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封建观念,鼓吹文艺专制,公开宣称要打到“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要铲除“多型的文艺意识”,以民族主义作为文学的中心意识,提出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企图形成文化上的统治地位。30年代主要的文学思潮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
1、“革命文学”的兴起背景:1927年4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产;上海聚集了一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地铁监控量测合同范例
- 屋面种植养殖合同范例
- 2024年海鲜冷冻仓储合同
- 外聘转正式合同范例
- 硬化道路施工合同范例
- 产品定价销售合同范例
-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单片机原理及应用I》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高压扁布袋脉冲除尘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蜜糖菊花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合同范例权是几
-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总结报告
- 2024年中级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考试题库含解析全套
- 2022-2023学年太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试题(学生版+解析版)
- 黑猫警长混声合唱谱越人合唱团
- TCBA 220-2021远程银行人工智能客服评价指标规范
- 八年级亲子共评
- 国开电大行管本科《城市管理学》期末考试考试总题库2024珍藏版
- 南宋官窑教学课件
- 种子销售计划书
- 打造最美商圈方案
- 六年级数学上册学业质量评价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