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资源环境形式与可持续发展_第1页
中国的资源环境形式与可持续发展_第2页
中国的资源环境形式与可持续发展_第3页
中国的资源环境形式与可持续发展_第4页
中国的资源环境形式与可持续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的资源环境形式与可持续发展

2012年7月29日讲课主要内容一、中国的资源环境形势二、环境现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三、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理论

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一、中国的资源环境形势(一)环境资源的基本概念(二)中国的资源环境所面临的客观形势

总的来说,中国的资源环境形式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中国人口持续膨胀,开始愈来愈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大的方面:

1、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问题带来的压力;2、自然资源面临短缺危机。back环境资源的基本概念环境资源是指人们繁衍生息活动中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为人类生产服务的物质、能量和环境条件的总称,主要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物种资源等。社会资源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中可以用于生产的各种要素,主要有人口、科学技术和技术装备、经济体制以及政策、法律法规等。back1、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问题带来的压力(1)总体特征第一、人口数量与质量的矛盾;第二、人口基数过大与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2)具体表现第一、人口规模过大,带来了巨大就业压力;

第二、人口结构存在隐忧;第三、人口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偏低。

back人口数量与质量的矛盾人口过快增长特别是农村人口过快增长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发展不相适应,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难以提高和充分就业等问题。我国现有5000余万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农村,贫困造成资源环境恶化;资源环境恶化又加剧贫困,最终对农业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造成了人口增多——贫困——资源环境恶化——经济发展减缓的恶性循环。back人口基数过大与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截至2000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2.8亿人,如此众多的人口,首先是一种宝贵的劳动力资源,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因素,近13亿人口形成的庞大市场,也是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推动因素。从目前情况看,中国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是不利的一面,中国的资源总量在世界上排位前列,但是人均资源量却居世界后位。back人口规模过大,带来了巨大就业压力中国现有劳动适龄人口7.4亿,每年仍以1千多万的速度递增,就业形式十分严峻,农村富余劳动力接近2亿。城市就业难成为普遍现象,失业和隐性失业数量惊人。据对北京、无锡、珠海调查显示,1998年3市下岗人数在当地劳动力总量中所占比率分别为6.6%、5.6%、4.7%,失业人数所占比率分别为12%、10%、13%。当前尤为突出的是大学毕业生失业,待业急剧增加。去年毕业的145万大学生中有近60万人未找到工作,约占总数的40%,预计2020年中国仍然会有9300万个就业缺口,解决就业吃饭问题成为政府的首要课题。back人口结构存在隐忧一是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据“五普”资料显示2002年全国出生婴儿性别平均值也比正常值高出11个男婴,结果将影响未来人口婚配,从而影响社会安定。二是年龄结构值得关注。一方面人口增长潜力大,当前全国处于生育旺盛期的16-29岁育龄妇女约1.2亿。另一方面,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抚养负担加重,积累因之减少,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城乡人口结构落后。农村人口过多,约占总人口64%,这既限制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进程,也限制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back人口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偏低受过高等教育人数比例低;有关数据表明,高等教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美国为60%,日、韩为30%、印度为16%,而我国才5.17%。高科技人才比重低;中国平均每万人中只有67人,而日本为1833人,澳大利亚也有1160人。文盲人口比重偏高。中国文盲总数则为8490万人,西部地区15岁及以上人口的文盲半文盲仍高达20%。在英、美等发达国家,文盲几乎为零。back2、自然资源面临短缺危机(1)土地资源沙化严重;(2)淡水资源急剧减少;(3)矿物资源相对不足;

(4)森林资源总量减少;(5)草场资源数量下降;(6)海洋资源逐渐减少;(7)漏斗区地面下沉。

土地资源人均耕地严重不足;中国有国土面积960万km2,其中耕地面积约为20亿亩,人均1.5亩左右,不足世界人均的三分之一。土地沙化、盐碱化及水土流失、耕地质量普遍下降呈发展趋势。由于农村抛荒、撂荒以及城市开发区热、房地产热、中国耕地每年流失五六百万亩,目前土地沙化面积已达153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367平方公里。全国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达50亿吨,流失约相当于4000万吨化肥。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不足1.5%。中国东北地区的黑土地,过去黑土层有60-80公分厚,但是,50年来黑土层几乎薄了一半。back淡水资源减少人均占用量较低;中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2400立方,为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中国已被联合国确定为13个严重缺水国家之一。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冬春少、夏秋多,北少南多,平原少、山区多;山东省的48个城市中,有33个城市缺水,其中22个严重缺水,日缺水量近100万m3。淡水湖泊消失加快;湖北省的湖泊已从建国初的1066个减少到325个(20世纪90年代),水面面积缩小四分之三以上,湖泊干涸后的生态影响更是无法估量。淡水资源污染严重;工厂排污和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淡水资源的自我净化能力严重下降,水质量也急剧下降。back矿物资源相对不足矿物资源人均占有量偏低;我国主要矿物资源相对不足,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一半。矿物资源质量偏低;中国铁矿石保有储量497亿吨,按金属量计算,居世界第四位,其中富矿仅为2%,贫矿、难选矿多达98%,限制了利用率,多年来需要从国外进口钢材和铁矿石。资源开采过度导致资源总量严重下降;中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33亿吨,占世界总量的2.4%,人均不足世界平均的10%,从1993年起,中国已从石油输出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每年需要大量外汇进口5千万吨至1亿吨石油。矿物开采困难和污染问题难以解决;煤炭属劣质资源,带来环境问题,且分布不均,运输量大,加之开采技术和能力有限,加剧开采负担。back森林资源逐步减少森林总量不高;中国属少林国家,森林面积约为1.46亿公顷,人均面积不及世界人均的13%。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匀;三分之一以上集中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四分之一在青藏高原东缘山区,而华北、中原、西北地区森林覆盖率只有1%。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有关资料显示,全国林地被侵占2.69亿亩,有5730万亩森林遭到破坏。

back草场资源数量下降草场资源总量和质量偏低;中国草场面积3.55亿公顷。可利用面积2.24亿公顷,人均面积约为世界人均三分之一,其中优质草场占18%,中等草场占46%,劣等占36%。草场沙化严重;我国草场每年以1000万亩速度退化,沙化面积已达13亿亩。草场环境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在川西、内蒙、宁夏和松嫩平原草地上,乱挖药材、滥垦草场现象愈演愈烈。草场生产能力差,商品率极低;我国草场靠天养牧较多,平均百亩草场仅生产牛羊肉、奶、毛(23斤、48斤、7斤),而同样面积的荷兰草场生产肉、奶、毛(4.4千斤、13万斤、16斤)。back海洋资源逐渐减少总量丰富但是开发能力有限;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面积300万km2,两万余种生物,20米等深线以上浅海面积20亿亩,适宜于发展养殖业;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宽广大陆架之一,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富饶的石油蕴藏地之一。但是,开发能力严重制约海洋资源的利用。中国海洋资源被外国侵占导致本国总量下降;目前已有80万km2海域被海洋邻国侵占,他们在南海上的油井采量是中国海上石油采量的40倍。海洋污染日益严重;沿海10省、市、区的近9万家企业每年工业废水和4亿人口生活废水排放总量达80亿吨,其中进入近海的达80亿吨以上。back漏斗区地面下沉漏斗区数量逐渐增多;数据显示,全中国已形成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149个,面积达15万8千km2,已有46个城市出现明显的地面沉降,其中上海、天津、太原等地面沉降量超过2公尺。海水入侵产生盐碱灾害;地面塌陷,降落漏斗中心水位标高已低于海平面,造成海水入侵的盐碱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有大连、青岛等市。地下水严重减少,漏斗区面积扩大;乱开滥采地下水位造成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如华北已经形成了2万km2的地下水位漏斗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m,导致灌溉成本不断上升。back二、环境现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一)臭氧层损耗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二)“三废”问题突出(三)生物多样性的消失限制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四)资源环境问题引发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金融、财政、产业发展与国际政治等相关问题。

back(一)臭氧层损耗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一是破坏生态系统,直接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过量的紫外线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农作物减产,还可导致某些生物物种的突变。二是引起新的环境问题。过量的紫外线能使塑料等高分子材料更加容易老化和分解,又带来新的环境污染——光化学大气污染。三是臭氧的减少损害人的免疫能力,使传染病的发病率猛增。“绿色和平组织”的代表指出,臭氧层如果损耗10%,就意味着增加了30万皮肤癌患者。back(二)“三废”问题突出一是大气污染。中国能源以煤为主,燃烧时少有脱硫除尘装置,在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大气质量下降。二是水污染。居民生活废水、工业废水以及施用的农药、化肥等,未经治理就排入江河湖海,注入地下水,造成水体污染。三是垃圾等污染。有关材料披露,全国城市一年生活垃圾6000万吨,而无害化处理率不足6%,三分之二城市陷入垃圾重围,污染空气和浅层地下水质。工业“三废”污染急剧向农村蔓延。环境监测表明:受污水、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危害的农田达0.1亿hm2。化肥、农药和农膜的农业污染,导致不少农作物地区的农田生态平衡失调、耕地污染、水污染及农产品质量下降。back(三)生物多样性的消失限制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总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从最早有记载的历史时期起,人类已经利用了大约5000种生物作为粮食作物,其中不到20种提供了世界绝大部分粮食。最近400年来,地球上的物种灭绝速度在加快,如兽类在17世纪平均5年灭绝1种,到20世纪每2年就灭绝1种。地球上每消灭1种植物,往往有10~30种依附于这种植物的动物和微生物也随之消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必然恶化人类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与发展机会的选择,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back(四)资源环境问题引发国际问题

1、我国资源价格与环境成本长期扭曲,使得我国与资源环境相关的“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资源型)型产品国际竞争优势明显,国际需求旺盛,导致资源需求压力不断加大,环境恶化程度日趋严重,客观上将对我国重化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升级造成明显的需求约束。

2、中国扭曲的资源环境竞争优势,使得国外大量的“两高一资”型产业向国内转移。3、外资的流入直接加剧了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4、国家的资源环境问题也引发了一系列政治外交问题。

back我国资源与环境的“隐性”出口

在出口结构中,“两高一资”产品出口较快增长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2006年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高达48.7%,其中工业增长超过GDP增长,工业增长里面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增长超过整个工业增长。今年上半年,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6大行业同比增长20.1%,仍高于全部工业1.6个百分点。同时,尽管国家采取了取消和降低出口退税、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等一系列调控措施,但以钢铁等为代表的“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增速依然很快,今年上半年,钢材出口量增长97.7%,钢坯增长40.9%。主要耗能产品产量增速明显加快,今年前5个月火力发电量增长18.3%,全社会用电同比增长15.83%,其中重工业的用电增长高达19.32%。back2、中国扭曲的资源环境竞争优势,使得国外大量的“两高一资”型产业向国内转移。我国当前的外资利用规模居亚洲之首,世界第二,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外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产业不同,我国外资投资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尤其是“两高一资”型产业,如我国今年前5个月实际使用外资额中,制造业占53.3%,而且远高于居于第二位的房地产业的23.9%。

back3、外资的流入直接加剧了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资源环境成本扭曲通过产业与贸易的传导,成为导致我国国际收支长期失衡、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引进外资方面,中国政府在过去20多年里一直对外商投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这不但包括25%的所得税税率(低于内资企业33%的税率),还包括诸如“三免两减半”的各种减免税措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流入,这些外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尤其是“两高一资”相关产业。

back4、资源环境问题也引发了一系列政治外交问题(1)对资源与原材料需求的过快增长必然导致国际市场相关资源与原材料供给偏紧以及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国际市场相关资源与原材料供求状况及其价格水平上涨,引起别的国家对中国经济过快的经济发展的不满。(2)中国逐渐从廉价的能源出口国变成了能源进口国,打破原有能源格局,对他们既得利益是一种极大的威胁。

(3)中国原来的经济发展方式是资源消耗型的。在近期的八国峰会上,开始强调发展中国家对于气候变化、环境恶化的责任,企图通过环境问题来限制中国的经济发展。

(4)中国资源环境成本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现阶段的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不断加大,导致贸易摩擦。back三、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理论(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二)区域PRED系统理论(三)区域可持续发展三维系统理论(四)区域发展生态学理论(五)环境管理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六)协同学理论back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从区域与区域之间不同时空尺度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制约关系出发,分析了人地系统的特点、结构和功能,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人地关系的协调、人地关系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人地关系系统的优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建立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模式,认为要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演化,人类就必须自觉地调控自身及系统各要素的发展,使系统总体发展轨迹与资源环境容量的限制作用相适应,最终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

back区域PRED系统理论该理论认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是由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组成的复合系统(PopulationResourceEnvironmentDevelopment,PRED)。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都不是完全独立的系统或变量。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主体和核心;资源是指一定技术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境是指人类周围一切物质、能源和信息要素的总和,是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经济则是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动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四个子系统间协同合作,相互适应,以一种合理的比例关系发展,区域PRED系统才能够保持总体可持续性。back区域可持续发展三维系统理论该理论认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其三维性和系统性。所谓三维,指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构成要素、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所谓系统,即区域是人地系统。区域可持续发展遵从系统增长、演化的规律。认为对区域可持续发展不能只研究其构成要素的协调发展,而且还必须研究其时空关系(主要包括区域关系和世代关系)的协调发展,还必须研究三者之间的耦合问题。back区域发展生态学理论主张利用生态学思想和有关的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与趋势。认为生态危机是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基本背景;生态学中许多基本理论,如协调、适应、稳定、有序、循环再生及生态系统理论等,是可持续发展不断完善的理论基础;包括生态规划、生态技术与生态管理在内的广义生态工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back环境管理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当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原因在于工业化运动以来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所谓两高一低)为特征的线性经济模式,为此提出人类社会的未来应该建立一种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即循环经济,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赢,即在资源环境不退化甚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目标实现。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资源循环经济(ClosingMaterialsCycleRecoursesCirculate)

的简称。循环经济理论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环境管理理论,探索了循环经济的表现形式、技术支撑等,并提出了区域发展的环境管理方法体系。back协同学理论协同学中的支配原理认为,系统内部的各种子系统、参量或因素对系统的影响是有差异的,不平衡的。快变量不会左右系统演化的进程,慢变量则主宰着系统演化的命运,支配着快变量的行为。支配原理的贡献在于:系统走向有序,最终出现少数慢变量支配多数快变量的情形。人们用不着注意所有的变量,所有的因素,只要抓住寿命长的变量,逐渐忽略寿命短的变量,就能够一步一步地接近序参量。back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一)切实加强人口控制(二)走法制管理轨道,制订和实施经济手段和法规调控相结合的政策体系(三)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四)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经济手段(五)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重点问题back切实加强人口控制人口控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口数量控制;二是人口质量或素质(控制)。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是将我国人口劣势有效转变为人口优势的唯一途径。在逐步加大教育投资,并向农村倾斜,逐步实现城乡居民教育机会均等和公平,大幅度提高农村人口素质。鼓励和扶持民间办学,建立市场竞争机制,给民办学校以国民待遇,吸纳私人和社会投资,依靠政府和民间两支力量,进一步扩大教育规模,特别是扩大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提高人口受教育年限。back走法制管理轨道将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矛盾的普遍性和中国国情的特殊性的研究,作为制定中国可持续发展政策的主要依据。制定法制政策应考虑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客观需要;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原则。制订和实施经济手段和法规调控相结合的政策体系。尽快建立资源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务必做到资源依法开采和利用。back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外部治理模式2、三类资本的相互增殖模式3、成本内化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模式4、生态经济模式——清洁工业和生态农业

5、循环经济模式6、环保型经济增长模式

back外部治理模式这是西方国家的一种模式,是在保持原有工业化体系不变和原有工业化好处不受损失的前提下,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的矛盾。这种模式对于现行工业经济活动造成的外部效应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一是征收庇古税,通过税收的强制性来抑制环境污染行为。二是通过重新界定产权或产权制度安排,在产权的激励和约束下,使外部效应内部化。三是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性约束来改变生产程序。

back三类资本的相互增殖模式这一模式认为可持续发展涉及三类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生态资本。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人们往往把社会总资本等同于物质资本,在经济活动中往往追求物质资本的利用与增殖,而忽视人力资本和生态资本的有效利用,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形成了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实现三类资本的相互增殖,因而“三类资本的相互增殖”是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back成本内化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模式在中国建立“成本内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就是将资源、环境要素纳入整个经济系统要素前提下,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在人与自然制衡统一生态观的指导之下,以技术和知识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产业结构、居住方式、生活方式、经济形态等为内容,将原工业经济系统运行中形成的外部成本予以“内化”,使生产力在一个更加经济的模式中持续发展。back生态经济模式——清洁工业和生态农业生态经济模式就是要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加强防护林建设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草原建设、遏制草原退化和荒漠化。生态经济的重要实施途径:建立清洁工业和发展生态农业。清洁工业是少污染、无污染的生态工业,将生产过程纳入生物圈循环过程,实现清洁生产。生态农业要把传统技术精华同现代科技成果结合起来,珍惜和保护一切农业资源,依靠丰富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产品。back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零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其实质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系统内部要以互联的方式进行物质交换,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实现“低开采、高利用和低排放”。我国应开发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建立一批生态工业园区,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大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尽可能将污染物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中。back环保型经济增长模式认为经济增长不仅会带来财富的增加,而且还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导致环境污染等负面效应,使经济增长在较短时期内可以实现,但长期增长与发展难以维持。因此,在中国可持续发展实施中要选择环保型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结合。back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经济手段1、环境税收手段环境税是指对开发、保护和使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污染、破坏和保护程度进行征收与减免的一种税种。征收环境税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资源环境的定价,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污染排放,鼓励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的行为。

2、制度创新手段

实施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制度创新,构建中国的绿色经济制度。这些制度包括:绿色资源制度、绿色产权制度、绿色市场制度、绿色产业制度、绿色技术制度、绿色生产制度、绿色贸易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等。back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重点问题1、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2、对中国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的研究3、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指标体系

4、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