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高考》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第三部分专题十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_第1页
《大高考》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第三部分专题十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_第2页
《大高考》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第三部分专题十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_第3页
《大高考》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第三部分专题十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_第4页
《大高考》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第三部分专题十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

政治格局的演变知识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知识体系】一、背景1.实力变化(1)西欧和日本衰落,______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2)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影响增大。美国2.基础框架: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__________上矛盾加剧。二、美苏“冷战”1.含义: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国家利益2.表现领域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杜鲁门主义苏联等九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推行____________,扶持控制西欧成立________________,打破西方的经济封锁军事成立“______”,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成立“_______”,对抗“北约”马歇尔计划北约经济互助委员会华约3.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955年“华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三、影响1.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替(1)欧洲:德国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1949年__________。(2)亚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分裂,20世纪五六十年代爆发_________和越南战争。(3)拉美:爆发古巴导弹危机,处于核战争的边缘。2.美苏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__________,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朝鲜战争武装冲突德国分裂巧学妙记冷战的表现【易错易误】1.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确立。()剖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2.冷战造成国际局势紧张,影响都是消极的。()剖析冷战的影响并非都是消极的。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均不敢轻易动武,使得新的世界大战没有爆发。××【史料研读】美国“冷战”的表现和实质深化理解史料反映美苏“冷战”实际就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对峙和竞争,人们称美苏“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是指美苏长期进行军备竞赛,并肆意干涉他国内政,使世界不得安宁,但双方并未直接交战,故称“冷战”。知识点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知识体系】一、走向联合的欧洲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2)西欧国家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联系日益密切。2.过程(1)1951年,法、意等六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2)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3)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____________。欧洲共同体3.影响(1)经济上: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政治上: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__________的外交政策。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1.经济恢复发展(1)原因①进行_______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②美国减免日本的战争赔偿,并为其提供资金和物资。③__________爆发后,美国采购军火和给养,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大门。独立自主民主朝鲜战争④政府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⑤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⑥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2)表现: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谋求政治大国(1)条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2)表现:20世纪80年代,提出成为_________的目标。政治大国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获得独立。(2)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___________举行。3.政策:非集团、不结盟。贝尔格莱德4.斗争任务(1)初期:制止___________和帝国主义统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现。(2)20世纪70年代开始,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5.影响(1)加速了帝国主义_________的崩溃。(2)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着_________。四、中国的振兴_________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新殖民主义殖民体系两极格局改革开放巧学妙记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可归纳为“一、二、三、四”【易错易误】1.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剖析所谓“极”,一般是指综合实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多极”指多个力量中心。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2.不结盟运动就是参加国不与任何国家结成联盟。()剖析不结盟运动并非真的不结盟,而只是不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的国家结成联盟;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裁军。√×【史料研读】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趋势及影响深化理解史料一反映出欧洲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保障自身经济安全、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必然产物,并不仅仅是要摆脱美国的控制。史料二说明欧洲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知识点三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知识体系】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1)背景: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转而进行政治改革。(2)内容:宣扬“_____________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3)结果: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人道的民主的2.东欧剧变(1)原因:受苏联改革和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2)实质:执政党丧失政权,___________发生根本性变化。(3)表现①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②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社会制度3.苏联解体(1)过程①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放弃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②1991年底,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2)影响: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瓦解。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表现(1)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单极世界。(2)欧盟①1992年,欧共体在马斯特里赫特签订《欧洲联盟条约》。②______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3)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1993(4)俄罗斯联邦①取代______在联合国的地位,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②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5)中国①最大的________国家。②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2.世界格局的特点呈现“_________”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苏联发展中一超多强巧学妙记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一大特征:“一超多强”。两大政治形势:和平与动荡并存。三足鼎立:欧盟、美国、日本。四大发展力量: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易错易误】1.苏东剧变表明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剖析苏东剧变仅仅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在蓬勃发展。2.当今世界格局是多极化格局。()剖析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特点,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但它只是一种趋势,并未最终形成,它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史料研读】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国际关系的特点和影响深化理解史料说明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企图构建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但受到“更多权力中心”牵制。两极格局压抑下的矛盾暴露或激化,使世界呈现出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特点。【突破提示】

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分析二者的联系、区别和实质要抓住“冷战”这一核心,从目的、表现形式等方面分析。【问题精要】(1)联系: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上各具特色。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联系和区别(2)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3)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突破提示】

演变过程有明显的阶段特征:战后初期、冷战开始后及7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问题精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同西欧、日本关系的演变阶段美国与西欧美国与日本战后初期西欧全面衰落,在政治、经济等问题上听命于美国美国独占日本,日本在各方面紧随美国“冷战”爆发后经济上扶植西欧,政治、军事上控制西欧,对抗苏联结束对日本占领,扶植日本成为反共反苏基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上成为美国竞争对手,政治上开始推行独立自主外交经济上成为美国竞争对手,政治上开始推行全方位外交20世纪80年代后双方竞争加剧,但盟国关系仍在,多方面仍有合作双方竞争扩大,在政治、经济、外交上分歧加剧【纵向连线】1.两极格局形成从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世界政治由战后初期美苏合作转向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全面对抗,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2.美苏争霸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由于苏联推行霸权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到20世纪60年代解体;资本主义阵营也出现了分化。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3.走向多极化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争霸激烈。4.两极格局解体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5.多极化趋势加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在加强。【横向链接】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动与中国的国际地位1.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基本特征:欧洲为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美为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为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后)。2.国际格局的变动与中国的国际地位(1)第一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①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②中国地位: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未得到尊重,说明弱国无外交;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说明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之下。(2)第二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制”。①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