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第一章_第1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一章_第2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一章_第3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一章_第4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一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地利用规划学总学时:64学分:4.0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主讲教师:敖登高娃教学要求与建议

要求运用系统的观点、区域的观点、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多学科相结合的思路与方法贯穿始终。在教学过程中教授给学生最基本的理论与专业知识,并培养学生应用规划学的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及重点﹡使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和规划程序。﹡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讲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相关内容。﹡使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方法和实施管理的相关内容。

如何保护我们的沃土?

如何保护我们的家园?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由于土地利用而引起的全球性生态问题越来越来突出。

随着人口和经济发展,为了满足水利、交通、通讯、能源、居住等公共建设的需要,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对土地利用进行统筹安排和统一规划。即使是土地私有制国家也不例外。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应用性学科,包括经济、自然和技术三方面的内容,是以经济为主导,自然是基础,技术是手段,是一门运用众多学科知识,以解决人地矛盾,合理利用土地这种复杂问题的综合学科。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是土地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我国土地管理战略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土地利用规划学》是一门年轻和正在快速发展中的学科,是由土地利用规划课发展而来的,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主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程之一。●

开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实践,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内容和方法,学会如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对各种生物产品的需求,以及土地的自然、经济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安排各业土地利用。课程基本要求▲理论、知识方面1、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2、熟悉土地利用规划学的产生、发展3、熟悉和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内容体系和编制方法▲技能和能力方面1、掌握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所需资料及图件的收集、整理、分析方法2、掌握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业用地内部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程序和方法3、掌握土地利用规划成果整理、整饰的技能和送审的程序主要参考资料王万茂、韩桐魁主编,土地利用规划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主讲教材郝晋珉编著,土地利用规划.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刑世和编著,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师学义、武雪萍编著,土地利用规划原理与方法.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严金明编著,中国土地利用规划.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编著,城市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许燮谟、陈章琛主编,土地利用工程.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主要学术期刊▲中国土地科学▲中国土地▲中国房地产▲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资源科学▲经济地理▲人文地理……信息查阅网站/国土资源部网站/中国土地勘测规划网http://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网/中国土地网……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土地与土地利用(已学知识的回顾)一、土地(一)土地概念1、一般认识过程▲土地是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其功能:有肥力及生产性能,具有缓冲与净化功能。▲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包括内陆水域和滩涂。▲土地是地球表层,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上界以对流层的顶层为限,下层至岩石圈的上部)由此形成了土地的立体观----即土地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的成果。

2、从社会经济属性角度看

土地属于资源性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控制的并拥有排他性权益的自然资源。资源性资产的使用往往需要追加劳动,并在其使用权转让中得到补偿。

3、从系统论观点来看

土地系统系由耕地、林地、牧地、水地、市地、工矿地、旅游地和特种用地等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这些土地子系统都是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和光照、土壤、空气、温度等非生物成分共同组成的,借助于能量与物质流动转换而形成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土地系统及其子系统以及子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能量与物质的转换关系,它们都属于开放系统,土地系统又是更大系统的非生物环境要素。

4、从景观学角度看:土地即景观

牛津英语词典(1933年)对景观的几种解释,包括一幅表示内陆自然景色(如草原、林地、山地等)的画面;某一地区的地形组合,在视线内的一片土地或广阔的自然景色。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就是地面上生态系统的镶嵌,景观在自然等级系统中是一个比生态系统高一级的层次,景观就是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载体的土地。因此,景观生态学又被称为“地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创始人C.特罗尔(C.Troll)将景观生态学定义为控制某一地区不同空间单元的土地-生物关系。

(二)土地的功能

养育功能

承载功能土地功能仓储功能集中表现为土地景观功能的有用性(三)土地的特性1、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两重性土地不仅是生产资料,而且是构成社会土地关系的客体。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在被人类利用的过程中,总是要反映出一定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某种生产关系,包括占有、使用、支配和收益的关系。2、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具有不同于其他生产资料的特性●土地是自然本身的产物●土地数量的有限性●土地沃度的差异性●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位置的空间性二、土地利用土地利用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在原始捕猎阶段,土地(在经济学上也包括水)最初以食物、现成的生活资料供给人类,人与自然(土地)的关系是消极地依赖自然、适应自然,行为上依附自然生态限制。■随着人类对自然(土地)利用能力的提高,人类向大自然索取的领域从土地延伸到整个生物圈,加大了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在经济过程中的消耗速度。■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和土地之间关系日趋紧张,为了缓解人地之间的紧张关系,必须要把人口与土地问题放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加以同步解决,既要研究土地面积总量,又要重视人均土地(耕地)占有量,要求依据土地质量状况协调安排各种用地,这个过程称之为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就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使用土地的特性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或者土地利用:是土地利用方式、利用程度和利用效果的总称。●土地数量不可能增加,土地实施持续利用。土地利用途径古今中外无非有两条:一是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不断扩大土地利用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可利用面积/土地总面积)。二是向土地利用深度挖潜,增加劳动投入,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土地产出率(产量或产值或能量/单位土地面积)。

●土地是财富之母(利用土地)●土地面积有限

土地面积和土地利用成为土地问题的主体需要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组织土地利用

土地不同特性,决定了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地资源配置不同,带来了不同的效益,其中存在最佳或较佳利用分配或利用方式选择问题。农业用地:对土地肥力有比较高的要求,需要保护土壤层

建设用地:对土地承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同时涉及到地理位置的选择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要求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土地规划的中心任务第二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一、规划▲“规划”一词在我国学科中的使用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4年前后的专业文献中已出现“规划”一词。1979年出版的《辞海》将“规划”解释为“打算”,并在“规画”解释条目中,将“规画”作“规划”解,指谋划,筹划,并进一步解释为全面或较长远的计划。可见“规划”与“计划”有时并无严格的界限。▲我国目前在大多数情况下,“规划”和“计划”词汇的使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习惯。*比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小城镇规划”、“旅游规划”等的名称已约定俗称,这些方面综合性强,牵涉面广,但核心是土地利用,其内容都要在时间上安排和空间上布局落实。*比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工作计划”、“学习计划”等,其内容在一般情况下强调时间上的安排,空间上不做要求或要求不高。★规划:是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它不是时点行为,而是时期过程。▲规划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有关,规划是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私人目的和公共目的的调和。与规划相关的其他学科规划未来学管理学系统学环境学法学新技术建筑学政策学是预测变化的科学;建议未来方向的过程是一个综合协调过程是一个辩护的过程是一个学习个过程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是一个实施政策的过程是一个理性思考过程是一个为人类创造良好环境的过程二、土地利用规划●定义: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记叙土地规划最早是汉代的《尔雅》,其中记载了公元前15世纪商代的农、林、牧用地的布局,“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邑指人居住的地方即村庄,郊在邑之外,为村庄周围的耕地;牧在郊外,耕地的外围是牧地;野在牧外,牧地外围是荒地;林在野外,荒地外围是林地。

◆周朝的井田制和宋朝的方田制,可视为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雏形。◆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水利规划出现在距今4000多年的夏代,大禹制定的黄河道规划,引黄河水入海和沿岸的土地灌溉。◆历史上最著名的规划,大约在公元前256一前251年间规划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秦国太守李冰父子亲自规划和建设的。李冰父子巧设分水鱼嘴,起到了分流引水和控制灌溉水中的泥沙量;还规划了飞沙堰、离堆旁的宝瓶口来调节水量、控制沙石,从而将有害于人类的岷江规划为灌溉成都平原53.33万hm2良田的有用之河。三、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从土地和土地利用的论述中可知:土地利用不单是一个自然范畴,同时也是一个经济范畴,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近年来产生的边缘学科共同研究的对象。◆在土地利用研究领域内,土地利用规划学不单研究制约土地利用的生产力因素,也不单研究制约土地利用的生产关系因素,更不是研究土地利用的全部内容,而是着重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因此,这就构成了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四、土地利用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与国土规划

国土规划是从宏观角度对全国或地区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的长远性、战略性的筹划。即是高度综合的宏观控制规划,它主要解决生产力的合理布局,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环境的综合整治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土规划的一项专项规划,是国土规划土地开发利用部分的深入和具体化。国土规划不能代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各级国土规划不尽一致,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⑴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的综合评价⑵社会经济发展的分析预测⑶工农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设想和布局⑷人口、城市预测和城镇体系布局⑸主要自然资源(土地、水、矿藏、海洋等)开发利用布局⑹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布局⑺环境的保护和整治◆与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即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当地具体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通过综合平衡和多方案比较,确定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地域生产类型,对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电力、水利、城乡建设等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使一定区域内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各部门各行业之间形成协调发展的格局。它是一种宏观控制规划,比土地利用规划要广泛。

土地利用规划是上述各项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的落实。◆与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是一定区域内土地利用的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在城镇内部(即规划市区范围)的土地利用(即用作工业区、仓库区、居民点、公共建设区)应服从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在确定建设用地发展的方向和范围时要与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协调。按照新《土地管理法》第二十二条▲“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中建设用地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在城市规划区内,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应当符合城市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五、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方法

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发展过程和总结其实际工作的情况,其主要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比较择优法。(一)系统分析法

土地是自然综合体,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植被等要素所组成。土地的性质和用途取决于上述要素的综合影响,而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单独的因素,所以土地本身便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把注意力集中在整体上而不是某一部分(----如一条渠道、一个居民点)的独立功能上,它着重研究各要素间的可能结合及不同结合状态(----如不同规划设计方案)所具有的功能特性。(二)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法:通过统计调查收集大量原始资料,并经过分组整理加以分析,从中找出事物矛盾运动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方法。例如:在土地利用规划中运用统计分析法,首先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在原始资料基础上,借助于年度土地统计资料和实地调查加以整理以分析研究土地利用的发展趋势及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深对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内在联系的认识。★应用统计分析法来研究土地利用问题,可以采用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和综合指标法。▲大量观察法:是对调查统计总体的全部单位或就总体中足够多数的单位进行调查并综合分析,借以认识客观现象的规律性。▲统计分组法:调查对象区分为若干部或组。▲综合指标法:应用综合指标(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数)进行统计分析。★应用统计分析法,进行研究,实际上有实地调查登记、统计汇总和分析研究这样相互联结的三个步骤。★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土地利用和规划的数量方面,都不是“纯数量”的研究,必须是在质量和数量的辨证统一中,研究其数量方面。(三)比较择优法★“有比较才有鉴别”。设计、使用规划方案时,希望达到资源利用充分、生态环境良好、经济效益显著的功效,即最优设计。然而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各方面提出的要求多,可能会出现各种方案,此时经过多方案比较之后从中选出最优方案,保证总目标的最优化。★在比较择优过程中,可采用模型法,研究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揭示事物的“普遍联系”的规律,从而进行跨学科横向综合。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体系一、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二、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三、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一、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1、我国国土辽阔,自然资源极其丰富。●我国土地总面积为960万km2,约占亚洲陆地面积的22.1%,为世界陆地面积的6.4%,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我国享有充分自主权的领海海域面积为38万多km2,可以管辖的海域面积近300万km2,是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3。2、地形复杂多样。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平原、盆地、丘陵、山地和高原,还有许多河流和湖泊、辽阔的海域和众多的沿海岛屿。2、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各类用地都有,以农林牧用地为主,有林地、耕地比重小,牧草地比重大。●人均占有各类用地面积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土地垦殖系数为13.68%,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林地面积少,人均森林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最少。人均占有林地面0.11hm2,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0.6hm2);森林覆盖率极低,为14%;人均森林蓄积量为8.6m3,低于世界平均水平(71.8m3)。●非农建设用地比重小,增长快。●难利用土地面积大,耕地后备资源不足。3、土地地域分布差异极为明显。从大兴安岭起,经河套鄂尔多斯高原中部、盐池、永登和湟水谷地,到青藏高原东南画一界线。▲该线东南部,是我国耕地、林地、淡水湖泊及城镇居民点、铁路等集中分布的地区,也是农、林、渔业集中的主要产区,土地垦殖系数较高。在秦岭、淮河以北,以旱地农业为主,秦岭、淮河以南,则以水田农业为主。▲该线西北部,集中了我国绝大部分的沙漠、戈壁、石山、高寒荒漠、冰川和永久积雪、咸水湖泊及草原,为我国主要牧区,垦殖系数低。我国土地利用结构图(根据1996年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我国土地面积占世界的比例我国人均耕地与世界主要国家比较我国各省(区、市)人均耕地比较(根据1996年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二、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土地利用规划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有: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常常产生矛盾。土地供需不协调往往会导致国民经济结构失衡,也会导致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首要任务。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结构决定功能,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就是资源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的实质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面积的数量比例关系。●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在不增加土地投入的条件下,实现土地产出增长以获得结构效应的有效途径。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土地利用规划属于空间规划。土地利用的宏观布局和合理配置,就是要最终确定在何时、何地和何种部门使用土地的数量及其分布状态,并结合土地质量和环境条件加以区位选择,最终将各业用地落实于土地之上,即就是要最终解决用地的数量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