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词典_第1页
中国古建筑词典_第2页
中国古建筑词典_第3页
中国古建筑词典_第4页
中国古建筑词典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建筑词典经常在旅游手札会讲中国古建筑物,其中用了一些建筑名词,为着大家方便理解,特将一些常用名词於此解释一下。

万丈高楼从地起,那我们就从建筑物的下部一路讲到上边。

『台基』建筑名词解释台基就是建筑物的底座。四面以砖石砌成,内多填土,地面铺以砖石。须弥座

xūmízuò原为佛象底座。由印度传入中国後,被用作尊贵建筑的底座。它的组成为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上枋等。

如故宫三大殿的台基就是简约式的须弥座。踏跺

tàduò就是用来登上台基的阶级。龙尾道在坡道较长的情况下,会用平、坡相间形式建造的阶榜。慢道较为平缓的阶梯或斜道。礓碴

jiāngchá是将砖石打侧,以其梭角所砌成的斜道,给人和马车登上台基。形状就像洗衣板。辇道

niǎndào有斜度的路,方便马车通行。於唐宋时期,设置於踏跺之间。後来,辇道被加上水、云、龙等雕刻,渐渐演变成今天的「御路」。陛石

bìshí用作铺设御路的石块。

如故宫保和殿北面御路的大石雕。角石用于宋式台基的角位,常雕刻有龙、凤、狮子等装饰。

清代台基是不用角石设计。螭首

chīshǒu螭是传说中有角的龙。突出的螭首雕刻设置在台基外部。除美观外,它用作为排走雨水的出水口。

如天坛祈年殿的龙、凤、云三种形式的螭首。『柱』建筑名词解释柱

zhù就是建筑物的底座。四面以砖石砌成,内多填土,地面则铺以砖石。柱础是垫著木柱的石墩。鼓镜是指柱础凸出于地面的部份。覆盆唐宋时期,常用的鼓镜设计,像倒转的碗。鼓蹬因南方天气潮湿,所以柱础都设计成较高身的鼓状石墩,称之为鼓蹬。檐柱

yánzhù建筑物最外的一列柱子,用来支撑屋檐的重量。通常建筑物有前後两列檐柱。中柱位处建筑物中轴线上的柱子,用作支撑屋脊的。但中柱不包括在山墙之内的柱子。山柱设在山墙内,顶著屋脊的柱子。角柱位处山墙两端,建筑物转角的柱子。金柱除檐柱、中柱、山柱外,其他柱子都称作金柱。外金柱距离檐柱较近的柱子为外金柱。里金柱「里」和「外」是相对的,距离檐柱较远的柱子便称作里金柱。童柱是下端不著地的短柱,立于梁、枋之上,上顶檐脊之用。瓜柱是立于两层梁架、梁檩之间的柱子。宋朝时称之为「蜀柱」。脊瓜柱位于脊桁下的瓜柱。金瓜柱位于金桁下的瓜柱。雷公柱为短小的柱子。在庑殿项中,它是用来支撑山面挑出的脊檩。

而在攒尖顶中,它则是顶著宝顶。廊柱通常古时房屋都有回廊或走廊。而支撑著廊檐的柱子,就是廊柱。通柱由地面直通屋顶的柱子。『梁』建筑名词解释梁

liáng它是安放在前後金柱或檐柱和金柱顶上的横木,即与建筑物正面成90度的水平木条。其作用为承托建筑物上部梁架结构和屋面的所有重量。

明清时期,梁通常为方形;而南方,梁则多为圆形。枋

fāng也是安放在柱顶上的横木,不同的是其走向与梁成90度,即是和建筑物正面平行著。说详细一点,它是设置于檐柱之间或金栏之间的横木。桁

héng也叫做「檩lǐn」。它设置在枋上边,详细一点,它是安放在梁头之间或斗拱之间的横木。与枋不同,桁(檩)是圆柱,而枋则是方形的。抱头梁设在檐柱和金柱之间的短梁。其一端放在檐柱顶,而另一端则插入金柱内。其後演化成「挑尖梁」。太平梁用于庑殿顶建筑中,用来承托雷公柱的梁木。元宝梁在徽州古民居中,太师壁旁通道上方梁木,以其元宝形状得名。角梁屋顶垂脊最下边斜置并向外伸出的梁木。顺梁虽然是梁,但它的走向和枋一样,与建筑物正面是平行的。通常位于金枋下边。扒梁又称「趴梁」,它既是梁,也是枋。它不直接架在柱头上,而是扣著枋或梁上面。额枋安置在檐柱间的横木。金枋在金柱之间的枋木。脊枋位于脊柱之间的枋木。椽

chuán是密集地排列架在桁上的圆形木条,负责承托屋面组件的重量,如瓦片。它按屋面坡度铺砌,所以和地面形成角度,而不是水平的。脑椽架在脊桁和上金桁之间的椽子。平椽又叫「花架椽」。架在金桁之间的椽子。檐椽架在下金桁与檐桁(正心桁)的椽子。飞椽在原有的檐椽末端,多加一段方形椽子,从而加长屋檐挑出的深度。扶脊木在脊桁上方,一条有孔的横木,用来固定脑椽的上端。叉手最上层的梁和脊桁之间的斜置木组件,用以扶托脊桁。

唐朝及以前,只用叉手;宋代则叉手和瓜柱并用;清朝则不用叉手。托脚也是宋代梁架结构组件。除最上层梁外,余下的梁和桁之间的斜置木组件。步架这不是一件东西,而是一个『单位』。它是相邻两条桁之间的水平距离。抬梁式构架又叫做「叠梁式构架」,为最常用木构架设计。先在柱子上放梁,梁上安瓜柱,瓜柱上再放梁,层层叠叠直到屋脊;而梁头上安置桁;桁又放椽,使内部空间宽敞。穿斗式构架用多排柱子,柱子顶上放桁;只于柱子之间,则用短木相连。相比抬梁式,穿斗式所使用的木材较细较小。但因柱、枋较多,因此内部相连空间受到约制。由戗

yóuqiāng在庑殿顶建筑物中,位于正面和侧面屋面相交,即是四条垂脊的承托斜木。『斗拱』建筑名词解释斗拱此结构为屋身和屋檐的交接。它将柱头延伸加长加宽,在明朝以前,斗拱具承重功效。明朝起,慢慢演化成装饰结构,通常只有宫廷、庙宇才使用。斗拱主要组件为:斗、拱、升,都是水平安放;和斜放的昂。斗用来承托拱、昂的方木。升用来承托上层枋或拱的小形斗木。拱其断面为是距形,外貌像「弓」。清代时,拱是左右横放著。翘

qiáo在清代,翘和拱的形状是一样,只是翘是前後伸出并翘起「纵」著放置。昂贯通斗拱斜著放置的组件,位于斗拱中线处,前尖端斜向下,後头上伸进屋内。『雀替』建筑名词解释雀替清代建筑组件名称。原为安放在柱顶,以分担柱头承重压力,并可减少梁枋的跨距。

至清朝,雀替渐渐变化为柱梁间的装饰。『屋顶』建筑名词解释硬山式屋顶屋顶其中一款设计: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前後两个坡面、和山墙齐平,没有伸出于山墙。

查考文献,应始于明朝,後广乏用于兴建民房。悬山式屋顶也是由一正脊、四条垂脊、前後两面坡组成,与硬山式不同之处在于屋顶伸出山墙之外。做法是用比屋宽的桁,以承托挑出山墙的屋檐,所以又叫「挑山」。估计此设计始于唐代以後。歇山式屋顶由一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即是有前后两个坡面和左右两侧坡面,而正脊宽度比屋宽为短。因为有9条屋脊,所以又叫作「九脊殿」。山花在歇山式屋顶设计中,正脊与两条垂脊之间所形成的三角形垂直位置,就是山花。

明代以前,山花多为透空,以「悬鱼」作装饰;明代以後,山花位置则用砖、木板、琉璃等雕刻,加以封闭和装饰。卷棚式屋顶也叫「元宝脊」。是将前後屋面相连做成弧形曲面,即是说没有屋脊。攒尖式屋顶

zǎnjiānshì只有垂脊,没有正脊的设计。也可做成没有垂脊的圆形攒尖式屋顶。

如北京颐和园的廓如亭,便是全中国最大的攒尖式屋顶的亭。另一些攒尖式屋顶例子,如北京故宫的中和殿、交泰殿;北京天坛的祈年殿。宝顶位处攒尖式顶部中央的圆形装饰,就是宝顶。因多为皇家建筑,所以宝顶多为鎏金铜质。庑殿式屋顶它由一正脊、四条垂脊组成,屋顶的前後左右都是坡面,属于宫殿、庙宇建筑设计。它又有另一名称为「五脊殿」,而宋朝时,则称之为「四阿殿顶」,解作四面斜坡。

如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十字脊式屋顶它由两个歇山式屋顶相交而成。

如北京故宫角楼:三重檐十字脊,鎏金宝顶,四边抱厦,形成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独特外形。吻

wěn位于屋顶正脊两端的装饰构件。

源于汉代,当时用瓦当堆砌而成,做成朱雀等形状。南北朝,慢慢演变为「鸱尾chīwěi」(鹞鹰的一种)形状。

至中唐,又演变成「鸱吻chīwěn」。鸱吻,又称「蚩吻chīwěn」,是『龙生九子』的其中一子,『平生好吞』,人们认为蚩吻有兴雨防火的能力。

而「鳌鱼áoyú」,其『虬尾似鸱』,则多为建筑民居时所用的吻。神兽它们位于垂脊、戗脊的脊端的吉祥物装饰。最高等级用上11只神兽,按次序:仙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suānní、押鱼yāyú、獬豸xièzhì、斗牛、行什。穹窿顶高起球形屋顶。

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蒙古包的圆顶。单坡顶屋顶只有一面坡,而另一边的墙,就从地面一直建到屋脊。

如『陕西十大怪』的「房子半边盖」。出檐是指伸出到梁加之外的那部份屋檐。套兽套在角梁的「套兽榫」上的兽头装饰,用作保护梁头,避免雨水侵蚀。『瓦件』建筑名词解释青瓦

qīngwǎ用泥土烧制而成的片状组件,用于屋面之上。因没有上釉彩,故此为青灰色。金瓦用铜片鎏金而成。多用于庙宇,如喇嘛庙。明瓦用贝壳磨制而成的薄片,具透光功用。石板瓦以石片当作瓦片使用。板瓦比较平的瓦片,其横切面小于半圆形。随著时代的进步,板瓦由古时的长方形,续渐缩少成正方形。筒瓦横切面成半圆形。鱼鳞瓦瓦片不是方形,而成鱼鳞形状。

如河北承德外八庙的须弥福寿之庙的主殿,就是用鱼鳞瓦覆盖。缅瓦用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和庙宇建筑,其横切面近乎直线。仰瓦铺设瓦片的方式,将瓦的凹面向上,一列一列地铺在椽子上。合瓦与仰瓦铺设相反,将瓦的凹面向下,一列一列地铺在仰瓦缝隙上。作用为防止雨水惨漏入屋。瓦垄两列合瓦夹著一列仰瓦而形成的沟垄。瓦当又称「勾头」,是铺设合瓦的筒瓦,最下边一块具装饰的半圆或圆形端头。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滴水是铺设仰瓦,最下边一块端头组件。『琉璃』建筑名词解释琉璃琉璃是一种工艺品技术,实际上是陶器,但在做陶胎时,浇上琉璃釉。琉璃二字,源为印度梵文的汉语译音,经节略成二字。琉璃瓦组件琉璃技术用于瓦片上,包括板瓦、筒瓦、瓦当、滴水。

还有是「琉璃钉帽」,用来盖著防滑瓦钉,保护瓦钉被雨水侵蚀。琉璃正脊组件包括有正脊筒、压带条、群色条、正当沟、耳子瓦、吻座、抹角滴水。琉璃宝顶组件包括有宝顶珠、圆当沟、圆圭脚、圆形鼎座、上下枋、上下枭、圆束腰。剪边用另外一种颜色的琉琉瓦来铺设近檐外的屋面,从而色彩上的反差效果。其他琉璃组件如大吻、神兽、影壁:九龙壁、牌坊、塔:河北承德外八庙的须弥福寿之庙的佛塔。『墙』建筑名词解释墙

qiáng它作用于围护建筑的个体结构。用料主要有土、石、砖。三合土墙由石灰、砂子、卵石等混合夯hāng筑而成的墙。竹筋土墙在夯筑土墙时,于墙中放置竹片,就像现代的钢筋水泥建筑,从而起加固作用。砖墙用青砖叠砌而成的墙。运古时,多用于兴建墓室和塔;明代後,才普遍用作房屋建筑上。空心砖墙砖墙的一种,但墙中间留空,一来节省物料,二来可隔热隔声。山墙建筑物左右两端的墙,用来支撑屋山。防火山墙山墙的上部高出屋面,以避免一家房屋起火,泱及隔邻。

也称作「封火墙」、「风火墙」。马斗墙是「叠落山墙」其中一种。墙身高山屋面,但随着屋面坡度,层层叠落的阶梯形式的山墙。漏檐墙墙体与屋檐留有空间。而空间中的梁、枋、椽等都外露可见,更加以装饰。因此,漏檐墙是讲究的建筑艺术。扇面墙金柱与金柱之间的墙壁,也可用隔扇、太师壁等相对通透设计,将室内空间划分。

如苏州拙政园内的鸳鸯厅。槛墙

jiànqiáng从窗槛下到地面的矮墙。影壁建在大门里面或外面的一堵墙壁,作为一种屏障。

又称为「照壁」、「照墙」、「萧墙」。跨河影壁设置在建筑之外的河对岸的影壁,主要将建筑物的气势加以延续。通堂属于文庙、寺庙等大型建筑。

如南京夫子庙的跨河影壁,是中国最大的影壁。门两侧的八字影壁建筑物大门外,左右两侧各设置一座向外前伸的影壁,就像「八」字形态。

如故宫乾清门外的八字影壁。滚墩石

gǔndūnshí像宅门的抱鼓石,但前後一对,用作固定柱子和影壁的底座。

如故宫养心殿大门内的影壁底座。磨砖对缝砌砖墙的一种方法。先将青砖打磨得细腻光滑,然後对缝拼砌,做成墙面平滑,没有明显灰缝。

如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天花』建筑名词解释天花古代建筑中,于室内用来遮蔽梁以上部份的顶棚,就叫天花。天花一来可以遮挡灰尘,二来具恒温功效,另室内冬暖夏凉。宋代时,称天花为「平棋」。藻井天花通常是平面的。而建造成穹窿形时,则称之为藻井。又因藻井顶心多以龙为装饰,所以又被称之为「龙井」。

如北京故宫太和殿、养心殿等。轩辕镜在顶心蟠龙口中吐出的宝珠,镜面泛光的大圆球,就是轩辕镜。『门』建筑名词解释门室内到屋外的出入口。用实板造的大门,除具遮挡作用,还有保安效用。门枕用来承托门扇门轴的墩台,设置于下门槛左右两端,上凿有孔眼来安放门轴。

门枕分内外两部份,位于门扇外的部份,通常雕刻成「抱鼓石」。门环开关门扇所用的拉手。拉手除开关门时用,还可用来扣门。门钹在门板上用来安装门环的底座,因形状似乐器的钹,所以称作门钹。铺首门钹的一种。以兽面装饰,相传为龙生九子的「椒图」,『形似螺蛳,其性好闲,故立于门上。』门钉原为门板上钉子的钉帽,後演变成门扇的装饰。卷门即拱门。乌头门用两柱一枋所建的门,柱头染上黑色的,就是乌头门。棂星门

língxīngmén它是由乌斗门演变出来。其名字能追索回宋代,明清以後,就不再叫乌头门,改称棂星门。棂星,即天田星,又称灵星。汉朝起,已开始祭灵星,慢慢地,每逢祭天,必先祭灵星。

如北京天坛的围墙,东南西北各有一度棂星门。又文庙大门多是棂星门。『牌坊』建筑名词解释牌坊牌坊是一种用作纪念某人某事的建筑物。例如标志坊、陵墓坊、功德坊、道德坊、功名坊、节烈坊等。在用料上,可有木牌坊、石牌坊、琉璃牌坊等。

牌坊以「开间」为单位:两柱一坊叫「一开间」、四柱三坊称「三开间」,如此类推。

如安徽歙shè县棠樾牌坊群、安徽歙县许国石坊。字牌是牌坊上,刻写有文字的板块。立柱、坊牌坊是由柱、坊所组成。柱子负责支撑整座牌坊的重量,而坊则用来连接柱子和承托上边的雕饰和牌楼。檐顶坊上的屋顶,又称之为「楼」。通常以斗拱和屋顶檐面构成。屋顶可以为庑殿式、歇山式、悬山式。在中央的檐顶称作「主楼」,位于次间的为「次楼」,位于左右两端的叫「稍间楼」。夹楼位于两个檐顶之间的小屋顶,通常位处柱子顶上,就称为夹楼。冲天牌坊牌坊的一种设计,柱子高出坊或楼顶。火焰牌坊牌坊上方雕饰有「火焰石」,石上所雕的是火焰纹,象徵逢凶化吉。通常用在皇陵建筑中。『桥』建筑名词解释梁桥又称「平桥」、「跨空梁桥」。建筑方式是在水中设置桥墩,并于其上放置桥板而成。

若只靠两边岸承托桥椒板,则为「单跨梁桥」;如有一桥墩,则称为「双跨梁桥」。廊桥在桥上加建桥屋,就称为廊桥,其作用是更好保护桥身。

如广西程阳风雨桥。拱桥不同于梁桥,拱桥桥身成穹窿形。跟据河的宽度,建成单拱、双拱、多拱形态。

如北京颐和园的尖拱形玉带桥、十七孔桥。索桥又称「吊桥」、「悬桥」、「悬索桥」等。建筑方法是先在两岸设置立柱和绞绳的转柱,然後在横跨河面的绳索上安装木板。步桥也称作「过水梁」、「堤梁式桥」。有别于一般的桥,这种桥没有桥板,它是由连续设置于水中的石蹬所组成。泮池桥在孔庙前会有一个半月形的水池,名叫『泮池』,而建在其上的桥,就称为泮池桥。『塔』建筑名词解释塔塔和佛教关系密切,它源于印度。用料上,可分为木塔、砖塔、石塔、琉璃塔等。塔基塔的底座,可分为基础和基座两部份:基础埋入地下,而基座则露出地面。塔身塔的主体部份,除了塔基和塔刹,余下的就是塔身了。塔刹塔的顶部,主要组件为刹座、相轮、宝顶;有些会加上伞盖和仰月构件。刹座是刹的底座,通常会造成须弥座。相轮是塔刹的刹身,是由一圈圈的环所组成。宝顶多为宝珠式,所以又称为「宝珠刹」。仰月是一个新月形弯弯的组件,安装在塔刹的顶部位置。楼阁塔建筑外形如阁楼一般的多层建筑物。

山西应县木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楼阁式木塔。亭阁塔可以说为微型楼阁塔,多为单层。密檐塔它是由楼阁式木塔,演变成砖石结构。建筑特式是塔檐紧密相连,有别于楼阁式的一层一檐设计。覆钵式塔又称「喇嘛塔」。塔身造形为覆钵,如凸出的肚子,塔身上部份是小型须弥座。座上设置圆锥形的相轮,相轮上设伞盖和宝顶。为西域一带的特式建筑。文峰塔它是一种风水塔,多建于明清时期。它又叫「文风塔」、「文笔塔」、「文兴塔」等。『城池』建筑名词解释城池用城墙把都市围起来,能提高防御功能。为加强防护,很多时会在城墙外围,修筑「护城河」。而城池的「池」,就是指护城河。城墙原始时,只用木栅栏或挖河沟作为防御。後来,便用石头垒砌成墙。再往後,用夯土筑成围墙。宋朝以後,烧砖技术得到发展,城墙兴建便以夯土为心,而表面加以包砖,而城墙更坚固。城门在城墙上开设的出入口,就是城门。通常城池会开东南西北四度城门。因城门相对城墙薄弱,所以城门上的防御建筑特别多样化,首先是大门: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