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考古-冯恩学讲义 20金代女真墓葬_第1页
宋元考古-冯恩学讲义 20金代女真墓葬_第2页
宋元考古-冯恩学讲义 20金代女真墓葬_第3页
宋元考古-冯恩学讲义 20金代女真墓葬_第4页
宋元考古-冯恩学讲义 20金代女真墓葬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金代女真墓葬一、金陵天辅7年8月(1123)完颜阿骨打56岁驾崩于行宫,《金史·太祖本纪》:“葬金上京宫城西南宁神殿”,今上京城西有一个大土堆,推测是阿骨打最先下葬的太祖陵。在太祖陵周围发现建筑的构件,来源于夯土台上,可能是宁神殿。太宗即位,改元天会。天会13年2月(1135)改葬于和陵。金熙宗在皇统4年(1144)改和陵曰睿陵。太宗61岁驾崩后初葬于和陵。皇统4年改号,单独称恭陵。海陵王在皇统9年杀熙宗。熙宗19岁登基,31岁被杀。酗酒妄杀,人人自危,仅在皇统9年11—12月,也就是被杀的前一个月,仅皇后和妃子就先后杀了5位。平章政事完颜亮乘机与驸马、皇帝的侍卫商量夺权杀之。在深夜二更时分负责寝殿工作的大兴国偷出符牌与钥匙,矫诏驸马唐括辩等人入宫,骗开宫门。完颜亮等怀刀随驸马入宫门。到了殿门时,门卫警觉阻拦,被完颜亮等抽刀劫之,莫敢动。冲到床前,熙宗找床侧配刀欲相博时,刀已经被偷换地方。侍卫和完颜亮亲自动手杀熙宗。完颜亮登基。降熙宗为东昏王,葬在被他杀死的裴皇后墓内,后来金世宗大定年间改葬为思陵,追谥庙号为熙宗。完颜亮残暴无道,刑杀不问有罪,大杀宗族,修建中都劳役重,民怨大。他大举进攻南宋,其嫡母(其父的正妻)皇太后劝他不能攻宋,他杀其母后。人心浮动。东京留守完颜雍乘机在辽阳称帝,是为世宗,改元大定。完颜亮在进军途中受挫,仍然坚持进攻扬州。在瓜州渡准备渡长江的前夜,军队造反,被杀,40岁。大定二年,他被废除皇帝称号,降封海陵郡王,大定二十年又下诏降为庶人,称海陵庶人。完颜亮登基后迁都到金中都后,责令天台司在中都附近寻找适合皇陵的风水宝地,经过1年的选择,确定在房山云峰寺一带的山谷最适合,符合风水的行龙之说。贞元三年(公元1155年)十一月,把始祖以下陵都迁到北京房山的山峦之中。太祖睿陵“改葬于大房山,仍号睿陵”。太宗的恭陵改葬于大房山,仍号恭陵。(一)陵区位置金陵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距广安门约41公里的大房山麓。是经过金海陵王、世宗、章宗、卫绍王、宣宗五世60年营建形成的一处规模宏大的金代皇家陵寝,面积约60平方公里。大房山地接太行山,处于所谓“中华北龙”的主龙脉上,其主峰海拔1307米。大房山的连山顶处于西北—金陵的主陵区在九龙山,它位于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门口村北山前台地上。九龙山北接连山顶,根据堪舆学理论,有明显的“行龙”痕迹。明天启年间为断“女真”龙脉,对金陵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清朝对金陵进行了部分修复。《日下旧闻考》卷132记载:“云峰山金帝陵,本朝顺治初,特设守陵五十户,每岁春秋致祭,享殿前碑亭恭勒世祖章皇帝御制碑文,圣祖仁皇帝御制碑文。乾隆十六年,皇上命葺金太祖、世宗二陵、享殿及缭垣……”。(二)考古工作金陵遗址的考古调查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调查中也有相当多的遗迹和遗物。从1986年开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金陵遗址进行了历时3年的考古调查,发现大量的建筑构件、神道以及1通金代睿宗墓碑。2001年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与房山区文物管理所共同对金陵遗址进行了全面考古调查。2002年6月,对金陵遗址进行了考古勘察和试掘。(三)金陵主陵区的重要发现1、金陵的布局特点金陵主陵区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的九龙山,九龙山东部有迤逦的山岗,西部有突起的山包,属于皇陵的“护砂”,符合堪舆学说相墓之法中“青龙入如海”、“虎踞山林”的“左辅”、“右弼”之说,九龙山西北有泉水流出向东南绵延流淌,是皇陵的“水砂”,符合堪舆学说的“朱雀起舞”之说,九龙山北部上接连山顶,有明显的“行龙”痕迹,符合堪舆学说的“玄武垂首”之说,九龙山对面的中央有凹陷的石壁山,堪舆学说将其附会为皇帝批阅公文时搁笔之处,金太祖睿陵就坐落在九龙山主脉与石壁山凹陷处的罗盘子午线上。九龙山的地形、地貌体现了浓厚的堪舆学痕迹,海陵王迁都中都后在先皇陵寝地点的选择上,完全吸收了汉人创造和使用的相墓之法。海陵王修建皇陵的时间距离北宋灭亡仅二十余年,金陵地点的选择应该是采用了北宋主流堪舆学说的观点,这是女真人对当时汉文化继承的重要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女真上层社会的汉化,尤其是对丧葬文化而言,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2、M6可能是金太祖的睿陵。在金陵主要陵区遗址内,已经调查并清理了9座墓葬。位于在清代大宝顶前约15米处。据当地农民讲,此处在20世纪80(1)地宫形制M6的地宫为石圹竖穴的岩坑,平面呈长方形,四壁为岩石凿穴而成。方向356度。口大底小,东壁略向内倾斜,其他三壁向外略有缓坡,坑口东西长13、南北宽9—9.5、深3.6—5.2米。坑底较平,坑口北部高,南部低,南北落差1.3墓室底部夯筑黄土,夯土厚2.5米、每夯层厚约0.2米。夯土以上平铺交错巨型石块,至墓口大约4层,共用石料(2)葬具地宫内有4具石棺椁M6—1、M6—2为青石椁,南北向放置于地宫西侧。M6—3,M6—4为汉白玉雕凤、龙纹石椁,东西向放置于底部正中偏北是皇后与皇帝的椁。皇后椁:M6—3汉白玉雕凤纹石椁,平面为长方形,长2.48、宽1.2、高1.52米。由整块汉白玉雕凿而成。石椁内放置木棺一具,保存基本完好。棺平面呈长方形,棺盖残落在棺内,长2.1、宽0.75—0.78、高0.68米M6—3内出土有金丝凤冠和玉饰件等。金丝凤冠直径14、高10厘米。玉鸟3件,白玉雕刻的长尾凤鸟。长7厘米。皇帝椁:M6—4汉白玉雕龙石椁,残留底部,长3.12、宽1.35米1、2号椁的身份不明。3、陪葬墓葬5座,位于神道西侧,睿陵M6西南的第4级台地上,南北向。均为长方形竖穴石圹墓。其中M1、M2、M3早在20世纪70年代平整土地时便遭到破坏和扰乱,墓内随葬品遗失,仅从当地农民手中收回1件“萧何月下追韩信”三彩瓷枕。M5保存较好,四壁用花岗岩平铺垒砌,白灰墙。墓底用凹形石棺台,墓底有腰坑,圆形,内放一个磁州窑罐(高29厘米),上扣1个磁州窑碗。从年代上看,M5出土的“泰和重宝”可以作为断代的主要依据,此年号钱铸造于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年),M5的下葬年代应不早于1204年。金代末期,在蒙古的军事高压之下,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年)将都城由中都迁至汴梁,次年中都便被蒙古军队占领,M5陪葬于金陵的年代也应在1214年之前。根据以往学者们对金代女真墓葬的研究,石椁墓是金代女真贵族流行的墓葬形制,但是M5的石椁形制与其他女真贵族墓有所不同,前两者是用青石块错缝垒砌,而其他所见女真墓葬的石椁是以整块石板拼成外椁。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应是两墓下葬之时正值金国统治中都的末期,紧张的政治局势可能已容不得他们再去寻找和制作规整的石板,因此M5的墓主人为金代女真贵族是可以确定的。首先,关于“腰坑”的问题。“腰坑”是我国的一种古老葬俗,建墓之时在墓坑底部的棺椁下,约为死者腰部,再挖一个小坑,坑内或殉狗、殉人,或放置其它随葬品。“腰坑”产生于长江中游地区,其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用意,从新石器时代的置瓮棺以示生殖崇拜,到商周、秦汉时期演变为摆放殉牲和随葬品,最后在唐宋时期发展为放置镇墓之物,因此,“腰坑”作为汉人葬俗的重要组成因素在历史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腰坑”虽然在秦汉以后的中原、北方地区发现不多,但却未曾绝迹,如山东临朐西晋咸宁三年墓(277年)后室正中的腰坑、北京丰台唐史思明墓(762年)后室中部的腰坑(简报称之为“金井”)、山东微山宋代石室墓(北宋末期)的腰坑等。尤其是像史思明这样曾登基为帝的突厥人,后人在为其修建墓葬时也设置了与“腰坑”类似的“金井”,这应与突厥人长期受唐文化熏陶有一定的关系。史思明墓也位于北京地区,可见“腰坑”在这一地区有其适用的人群,而且墓主人的地位也较高。目前报道的金代女真墓葬中出现“腰坑”的仅有金陵M5,如前所述,这种葬俗在唐宋时期的中原、北方地区有所使用但数量不多,M5作为金代晚期具有代表性的女真贵族墓却使用此种葬俗,而且还出现在了皇陵的陪葬墓中,可见金代女真人已完全接受了汉人的“腰坑”葬俗,而此时女真人与汉民族的融合程度与海陵王迁都建陵之时相比应大大加深了。其次,关于“腰坑”内随葬瓷罐的问题。唐宋时期的“腰坑”内有放置陶瓷器的习俗,例如:湖北秭归庙坪宋墓M60底部设置有一圆形腰坑,坑内放置瓷罐1件,罐上用一圆石作盖,内装一铜兽;重庆奉节上关遗址宋墓M50的墓底有一圆形腰坑,腰坑内放置一陶罐。金陵M5的腰坑形制与同时期的腰坑相同,也为圆形,内置一件装有铜钱的龙凤纹瓷罐,也应有镇墓之意。M5作为皇陵陪葬墓,其设置了“腰坑”应受到皇陵管理机构的监管,可见当时金代皇室不仅不反对这种“腰坑”镇墓的做法,这一举措是女真贵族对汉人葬俗的吸收。据研究,我国古代陶瓷器上的龙纹图案装饰手法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立体捏塑为主到平面印刻为主,再到平面绘画为主的发展过程,而有明确出土地点的磁州窑白地黑花龙凤罐以金陵M5为最早,其绘画手法也为元代青花龙纹打下了基础。虽然金陵M5随葬磁州窑龙凤纹瓷罐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它却在年代上为我们提供了陶瓷器上龙纹装饰由印刻向绘画发展的重要环节。虽属巧合,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金代女真人已融入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潮流之中,其成为华夏民族一员的趋势已不可改变。因此,从金代皇陵最后阶段下葬的女真贵族陪葬墓来看,此时女真人的汉化程度已相当高,可以说这个一百多年前游猎于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通过与汉族等先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已然成为了华夏民族不可缺少的一员。金太祖睿陵地宫位于神道沿线最北端的清代大宝顶前,入葬皇陵的其他几位皇帝的陵寝地宫也多位于陵区的北部,陵区神道虽然不是正南北向,但是陵区内的台址(t1~t4)、殿址(F1、F2)都是以神道及其延长线为中轴左右对称布局的,这些台址和殿址当时可能是皇帝、贵族或大臣们祭祀先皇和供奉灵位的享堂,而且在调查中还发现了妙音鸟、迦陵频伽等建筑构件,体现了佛教因素的影响。海陵王迁都,名义上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原辽、宋地区,因此即位以后,海陵王就开始录用汉人为官,“及天德四年,始以河南、北选人并赴中京,吏部各置局铨注”,而且在丞相、平章政事以及尚书省官员的任命中,大量启用汉人和契丹贵族,但实际上是想借此来抵消其弑君夺位后在女真上层统治阶层中的不良影响。这些残存的迹象,即中轴对称、享堂供奉、地宫位于中轴线北端以及佛教因素的影响,都体现了汉唐以后中原王朝帝陵布局的特征。之所以将陵园作如此布局,可能是为了使在金国出仕的汉人意识到金国虽然是女真人建立的,但是自上而下所尊崇的却是汉人传统文化。葬俗是一个民族最根深蒂固的文化因素,在帝陵布局这一最能体现民族个性的问题上,女真人表现出了对汉文化的全盘吸收,这无疑使金国的汉人官员在情感上对金国有一种认同感。这一举措的实际效果可能的确使海陵王更好地控制了原宋、辽地区,但在此崇汉之风的影响下,势必推进金国女真人的汉化过程。二、齐国王墓该墓位于黑龙江省阿城市巨源乡城子村村西的岗地上。银质冥牌上压印有“太尉开府仪同三司事齐国王”,木质房券正面墨书“太尉仪同三司事齐国王”据《金史》记载:“齐”为金代封王的二十个大国之一,受封为“齐国王”的有4人,但既有“齐国王”封号,又“进拜太尉”的,经查《金史》只有完颜晏可以当之。完颜晏,太宗天会初年,晏曾率军北定乌底改,“师还,授左监门卫上将军,为广宁尹,入为吏、礼两部尚书”。熙宗皇统元年(1141年),晏“为北京留守,改咸平尹,徙东京”。海陵王天德初年,晏受封葛王,“入拜同判大宗正事,进封宋王,授世袭猛安”。海陵王南迁,晏留守上京五年,这期间“累封豫王、许王,又改越王。贞元初,进封齐”。“正隆二年(1157年),例削王爵,改西京留守。未几,为临潢尹,遂致仕,还居会宁(今黑龙江省阿城市白城)”。世宗即位,召晏入见,“即拜左丞相,封广平郡王,……未几,兼都元帅”。大定二年(1162年)正月,世宗祭山陵,遂“进拜太尉。夏致仕,还乡里。是岁,薨”。[1]形制墓葬的形制为土坑竖穴石椁木棺墓。长方形墓穴的南壁中部突出部分为生土二层台,使其整体平面呈“凸”字形。墓穴底部经过夯实,夯窝清晰可见。其中部放置一长方形大石椁,在大石椁和二层台中间还置有一长方形小石椁。在小石椁内仅发现少量残木和碎骨。[2]棺椁大石椁四壁由4块完整的花岗岩石板组成,以半隼卯结构相连接;椁盖、椁底用3块花岗岩石板对称平铺而成;凡石板连接处,都用白膏泥勾缝密封。在石椁的4个角上,均用残布纹瓦掺杂白膏泥封砌。石椁外壁加工简略,粗糙不平,而内壁则修凿平整并刻有菱形纹饰图案,其东西两侧的图案为两行上下交错排列的菱形纹,南北两侧的图案为单排相联的长菱形纹。底板下置有4根垫木,间距大致相等。石椁内置放一具长方形木棺,长2.21、宽1.26、高0.9米。棺板分别采用7—1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棺盖板的中部置放一件标识墓主人身份的银质冥牌。银质冥牌,1件,置于棺盖板中部,平而近似扁平幢形,三部分组成。顶部呈荷叶形,两端翘起,叶中央连着一朵盛开的仰莲花;中部为长方形牌身,自上而下地压印有“太尉开府仪同三司事齐国王”的阳文,共12字;底部为一仰莲花形银托,上饰莲蓬。棺壁外表的红色涂料已部分脱落。包裹木棺的团龙卷草纹织金绢,现保存下来的仅有少量残片。木棺的8个角均用银片镶饰,木棺的外壁也有银片装饰物。木棺南北两侧装有2个对称的铁棺环。[3]墓主人木棺内葬有一男一女,木棺内四壁上围罩有鸳鸯纹织金绸帷幔。仰身直肢,男左女右,头西脚东。二人身着多层各式服装,男8层17件,女着9层16件,这些服饰具有古代北方民族的衣着特点。两具人骨经有关专家分析鉴定,认为男性死亡年龄约60岁,女性死亡时约40岁。木质房券,横置于棺内枕后,券文上端在男墓主一侧。房券整体呈长方形,上部抹角,正而墨书“太尉仪同三司事齐国王”,背而墨书“房一坐”。均为楷体,遒劲有力。[4]随葬品墓内出土遗物多为丝织品,其它随葬品(除木棺上的银质冥牌和木棺内木质房券外)均是墓主生前随身使用之物,有藤杖、玉具剑。三、黑龙江双城村金墓阎景全:《黑龙江省阿城市双城村金墓群出土文物整理报告》,《北方文物》1990年第2期。(一)1980年在黑龙江省阿城市双城村(距离金上京东1.5公里马具——梁穿马镫、大环镳的马衔;兵器——铁刀和箭镞;铁锅——腰沿、三足铁锅、提梁铁锅。时代属于金代早期;陶瓷器。(二)马具特点带具——春水带具有3件鹘捕鹅纹铜带具,这是金代考古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一批鹘捕鹅纹铜带具,颇引人注目。这三件带具是一条腰带上的附件,带具表面浮雕一只展翅飞翔的天鹅,一只海东青扑落在天鹅的头部,猛啄天鹅的头颅,天鹅长12.9厘米,海东青长2.6厘米。海东青是一种体小而勇健的隼鹰,在《金史》和《辽史》等史书中常写做“鹘”。《金史·舆服志》记载女真人春水服装时说:“其春水之服则多鹘捕鹅”。在故宫博物院还收藏着一批鹘鹅相斗的玉器,也是与春水活动有关,属于春水玉。(杨伯达:《女真族“春水”“秋山”玉考》,《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年第2期第《金史》中的“春水”活动与《辽史》中的“春捺钵”相同。辽代契丹皇帝四时游猎,分别称为春捺钵、夏捺钵、秋捺钵、冬捺钵。捺钵是契丹语,春捺钵是音译,春水是汉语意译,意指春天在水边进行捕鹅钓鱼等活动。金代女真皇帝每年也进行春水活动。辽金的契丹和女真人都信奉萨满教。宋人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中言:“珊蛮(萨满)者,女真语巫妪也,以其通变如神,粘罕以下皆莫能及。”在萨满教观念中,人猎获到猎物,是神意的体现,是神送来猎物让人捕猎到手。所以,契丹和女真人在春捺钵(春水)时,必须进行萨满教祭祀,其中以头鹅宴、头鱼宴最重要,完颜阿骨打就是在参加辽天祚帝的头鱼宴时不跳舞而被怀疑有异志。《辽史·营卫志》对春捺钵的头鹅宴记述较详。每年春天辽皇帝率领人马在水边等候天鹅的到来。当发现第一批从南方飞回来的天鹅时,皇帝亲手放鹘,“鹘擒鹅坠,势力不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