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纪忠与方塔园_第1页
冯纪忠与方塔园_第2页
冯纪忠与方塔园_第3页
冯纪忠与方塔园_第4页
冯纪忠与方塔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冯纪忠与方塔园班级:建筑本2班姓名:陈宝贵目录一、冯继忠简介二、方塔园简介三、方塔园的规划设计思想四、方塔园具体介绍五、方塔园的设计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呢?六、方塔园给予我们的启示

一、冯纪忠简介

冯纪忠(1915—2009.12.11)是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也是我国城市规划专业以及风景园林专业的创始人、我国第一位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院士、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奖“杰出成就奖”得主。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冯纪忠1915年出生于河南开封的一个书香世家,祖父是清代点翰林,创办了求是书院,即后来浙江大学前身。代表作:作品[武汉同济医院],[东湖客舍],[方塔园]入选中国建筑学会,评为[建国五十年优秀建筑]。1999年,世界建筑师大会优秀设计展上,[方塔园]荣获50个优秀设计作品中唯一的园林设计奖。北有梁思成,南有冯纪忠。中国建筑界,北方有以古典学派著称的梁思成,而南方的冯纪忠则为中国引入了现代建筑理念。冯纪忠是我国第一位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院士,冯纪忠倡导“活”的城市规划理念,即城市不能把古建筑当成博物馆保留,而是应该和人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上海松江方塔园则是他实施其建筑理论的代表作之一。------------------------社会评价二、方塔园简介方塔园位于上海市松江城区,全园面积11.52公顷,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由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冯纪忠先生规划设计的园林作品。方塔园的是一个以方塔为主体的文物公园,其规划设计背景是为了保护基地遗存的北宋方塔及明代影壁,规划后迁入清代天后宫等文物建筑,同时也是为松江城区市民增添一片休闲游乐的公园绿地。2甬道1北门3天后宫4影壁5方塔6大草坪7堑道8东门9赏竹亭10何陋轩

三、方塔园的规划设计思想

方塔园的规划设计,冯先生首先是围绕“与古为新”这一精神立意,在尊古的前提下,创作一座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园林。设计师尊重场地特征,园林的规划设计至始至终是为了突出宋塔的主体地位,因此,园林氛围的营造也是为了体现与宋塔韵味相一致的宋代典雅、疏朗、朴素、简远的风格意境。同时,设计师对宋代文化的主体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宋代的政治氛围相对来说自由宽松,其文化精神普遍有着追求个性的表达的取向。正是这种精神能让我们有共鸣,有借鉴。”为此,设计师在园林建筑的设计上也试图体现这一核心精神。四、方塔园具体介绍1、甬道2、堑道3、塔院4、园路5、方塔园的水面与大草坪6、

方塔园的新建筑7、东门8、赏竹亭9、

何陋轩1、甬道由于城市道路与方塔基座的相对标高过低,为了体现方塔的崇高,为了强调游人的观塔感受,设计师有意把塔院广场设计为下沉广场,因此,大门与广场的相对高差就有所增大,观塔的效果更佳。2、堑道堑道位于方塔园北部,是自东门,经垂花门往北,再往西进入塔院广场,以花岗岩石砌两壁的步道。设计意图是为了遮挡原基地北侧碍景的五层高的工房,同时堑道也有高差变化,空间也有收放,冯先生《方塔园规划》文中解释为“这是尝试运用我国园林幽旷开合的处理手法”;“不论是北入口的甬道,或是东入口的堑道,高低起落,都是为了弥补塔基过低的不足,通过甬道和堑道的标高变化以模糊游人对塔基标高的概念。”3、塔院原场地仅保留有宋代方塔,和明代影壁,都是不同时代的建筑物为了突出方塔的主体地位,设计师“按照中国的传统形式,塔周围常有封闭的院落,不同于开敞暴露的纪念碑”,以塔身高度决定塔院的尺度,设东、南两段院墙,并考虑了在塔院观塔的最佳仰角。院墙为传统的粉墙黛瓦,“院墙简洁是为了不至于分散观赏方塔的注意力。”塔院南院墙,

树影斑驳映于墙面,犹如水墨画般。4、园路方塔园的园路以粗糙面的自然条石铺砌,铺砌的方式有整齐划一,有自由排列,也有碎拼之分。石材质感古朴素雅,有历史沉淀感,正所谓“石令人古”,个人认为这对方塔院整体气氛的营造起了重要的作用。方塔园很注重园路的曲折多变,道路交叉口的设计也讲求变化。5、方塔园的水面与大草坪园内原有丁字形河道,规划将中心部分适当扩大成池,增加水景。”创造大水面的同时,利用挖湖的土方用于北侧堑道堆山,土方平衡,可谓一举两得。大水面的形成,碧波塔影蔚然一景。6、

方塔园的新建筑冯先生曾留学奥地利,接受过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洗礼,以自己多年的积累及出众的才华,在建园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创新地设计了“经济、适用、美观”的方塔园钢构的园门及竹构的何陋轩。7、东门北望东门8、赏竹亭赏竹亭位于园东竹林南侧,是木构草顶方亭。赏竹亭设计的独特之初在于长条石凳是从亭内延伸至室外的,既可遮阳避雨,又可利用竹林提供的绿荫在夏日里纳凉,也可以在冬日里晒太阳,形式感强烈的长条石凳的布置可谓是形散神不散,与亭合为一体,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构思独到。网上有学者称冯先生深受现代主义的影响,该亭的设计与密斯的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有异曲同工之妙,条石坐凳是密斯的墙,赏竹亭外的石马是密斯的雕塑,开敞的草亭是密斯的展馆。究竟冯老灵感出自何处,难已断定,但相信赏竹亭是一次很有价值的探索与创新,因为它已经超越了我们对亭最初的概念,原来亭还可以这样设计。8、赏竹亭9、

何陋轩何陋轩位于园东南角的小岛上,是一竹构草顶的茶室建筑,是1986年最后完成的建筑作品,《与古为新——方塔园规划》书中以较大的篇幅对何陋轩的设计做了详细介绍。这是冯先生最为满意的建筑作品,设计灵感来自冯先生对松江到嘉兴一带民居样式的记忆,也来自于对宋代“自由、开放”精神的深刻解读,同时何陋轩的落成也是“标志着冯老完成了现代建筑的全新超越”9、

何陋轩何陋轩弧线的檐角、屋面,除美学考虑外,也是为了让建筑的光影变化更加丰富五、方塔园的设计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呢?这是我此行归来不断思考的问题之一,我想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因为冯先生是个出色的设计师;其二,有着一群优秀的甲方并对其设计师的信任。冯先生是一位博学多闻的设计师,不仅受到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的洗礼,而且自身还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在那个年代,冯先生能赶上的设计项目并不多,他非常珍惜得到的设计项目,他曾说“你看有多少机会真给我设计?所以我遇到一个设计,就要用点心,这样的话才行”,“忽然有这么多东西来了,那当然要好好地做。完全不在乎什么报酬……那些都不想了。能做,大家很开心地做……”。冯先生的设计曾遭到很多人无理的指责,冯老虽然做出了小部分的妥协,但设计的大方向却毫无动摇,他极力的坚持着。这也正是因为有着出色的甲方对他的充分信任,我们今天才有幸见到这个完整的作品。六、方塔园给予我们的启示方塔园是冯纪忠先生对于中国“传统与现代”这一命题的有益探索,“与古为新”的设计理念得到了恰当的诠释,方塔园的设计吸收借鉴了古今中外造园的优点,创造出兼具中国传统园林造园特色,又符合时代特征的园林作品,在一定意义上方塔园已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