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广西历史的开端_第1页
第一章广西历史的开端_第2页
第一章广西历史的开端_第3页
第一章广西历史的开端_第4页
第一章广西历史的开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广西历史的开端一、旧石器时代的广西古人类化石代表1、“柳江人”-南方现代人的起源早在1935年我国著名的古人类学家贾兰坡等在对柳江流域溶洞的考察后认为:“在广西洞穴中,凡是在含螺蛳壳的灰黄色堆积里,十之八九都有发现石器的可能…堆积物中有烧骨、炭骨、石器以及作为食用的螺蛳和贝壳,证明了这些洞穴曾为古人类所居住。”时间:1958年9月发现距今时间:五六万年前地点:柳江县新兴农场通天岩

特征:眉骨没有北京猿人那样明显突出,嘴部已后缩;脑量逐步增加,脑内结构已日趋复杂和完善,脑容积1400多毫升。(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之间。北京人的平均脑量达1088毫升(现代人脑量为1400),据推算北京人身高为156厘米(男),150厘米(女)。北京人的寿命较短,据统计,68.2%死于14岁前,超过50岁的不足4.5%。)证明柳江人经过漫长的艰辛的劳动和锻炼,体形方面已失去猿人的种种特征,和现代人一样了。从化石复原像看,柳江人个脸低矮、塌鼻梁、宽鼻孔和双眼皮,为典型南方蒙古人种,其形象和我国现代南方人差不多。学者断定柳江人为形成中蒙古人种早期类型,是东南亚地区发现最早的现代人的代表。柳江人是中国乃至整个东亚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晚期智人化石。

2、麒麟山人1956年来宾县巩乡麒麟山头盖头洞属老年男性个体无柳江人完整仅存颅底部分距今约2万年前其他还有灵山人、荔蒲人、发现于都安的干淹人、柳州市的都乐人等17处古人类化石,主要生活在石灰岩洞穴中,使用打制石器,懂得用火,知道把兽骨磨制成骨针等。从这些洞穴出土的牛、猪、中国犀、熊、猫等动物化石看,主要以狩猎为主。如柳江人居住的通天岩,洞口不大,内分主洞和支洞,主洞长126米,有两个直径5米的小厅,适合氏族部落居住。洞外有河流残迹,山下是一片广阔的原野。二、新石器时代的广西古人类遗址距今1万年前,进入新石器时代,此时广西古人类已从岩溶洞穴、河谷阶地走向大河流域和丘陵山地。广西新石器古文化遗址有200多处。按地理环境和经济形态分为:洞穴遗址、贝丘遗址和山坡遗址三大类型。洞穴遗址为旧石器时代人类古老居住形式的延续,大部分代表了新石器时代文化早期;贝丘遗址的一部分与早期的洞穴遗址相当,一部分略晚;山坡遗址以新石器时代晚期居多。1、洞穴遗址。分布在桂北、桂东北、桂中、桂西南等地,凡有石灰岩溶洞地区都有。此时的洞穴比旧石器时代的洞穴要高,多在离地面约5至15米之间,所在地多为孤山,洞口向阳,以朝南或朝东南为多,附近多水源,或洞内有充足的地下水,周围或洞前有开阔的平地。洞穴为既为生产生活场所,又为族人死后埋葬之地。甑皮岩为典型代表(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南郊独山西南麓,距市中心约9公里。洞口向西南,分主洞、矮洞和水洞,总面积约400平方米。1973年发掘后测定,属新石器时代时期遗址,距今7500至9000年之间。先是人类住穴,后为葬穴。

出土人类骨骼30余具,较完整的14具,多为罕见的曲肢蹲葬和二次葬,死亡年龄一般40~50岁,个别超过60岁。还发现有归婴合葬。出土陆栖动物和水生动物骨骼40余种,被命名为“甑皮岩遗址动物群”,其中脊椎动物5目12科25种,有偶蹄目、食肉目、啮齿目、长鼻目、灵长目,如水牛、猕猴、苏门羚等都属喜暖动物。

甑皮岩遗址位于桂林市区南面独山之西南麓,是目前中国发现人类居住时间跨度最长的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最早在距今约一万二千年前就开始有古人类在此居住,直至宋代仍有人在此生活。在一万多年的漫长岁月中,桂林先民在这不到400平方米的洞穴里留下了丰厚的文化堆积。经过1973年及2001年两次的科学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片)、骨器、石丰骨、角器等生产生活用具及三十多具人骨和成千上万件动物骨骼。甑皮岩遗址是目前中国出土文物最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其中,素面夹砂原始陶器和屈肢蹲葬的发现最令中外史前考古界瞩目。2001年,甑皮岩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岭南地区保护级别最高的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轿子岩洞穴遗址位于桂林西郊甲山乡唐家村附近轿子山东南麓。洞朝东南,分主洞和支洞。1980年进行试掘,在厚约1米的褐灰色堆积中,发现螺蚌胶结土层,中有大量灰烬、砾石石器半成品、双孔蚌刀、骨锥和一具屈肢蹲葬人的骨骼。还发现大量动物如猪、鹿、牛、猕猴、竹鼠、豪猪以及水生动物龟、鱼等的牙齿或骨骼。是一处内涵比较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此外有柳州市的鲤鱼嘴、白莲洞等。2、贝丘遗址以富含古人类食余抛弃的贝壳为特征的一种文化遗址。西方学者称之为“庖厨垃圾堆”,日本学者称之为“贝冢”。主要有洞穴贝丘、河旁贝丘和海滨贝丘三种。河旁贝丘遗址分布于河流转弯处,或支流汇入主流而形成的三角形地带上,是人类从山区向河边台地发展的结果。生活于此处的古人类主要以捕捞淡水鱼和贝壳类水生物为食物,同时也经营粗放的农业。现今当地老百姓称为“螺蛳山”的就是典型的河旁贝丘遗址。广西的河旁贝丘遗址主要集中在南宁附近的邕江两岸,代表性的是南宁市的豹子头、青山,邕宁的顶狮山,横县的西津,扶绥县的江西岸等。

海滨贝丘遗址地处临海的山岗上,有的在海潮浸泡的小岛上,一般高出附近海面10米左右。分布于北部湾畔,在广西集中于防城港、钦州两地,典型代表为防城的亚菩山、马兰嘴,东兴的社山,钦州的芭蕉墩等遗址。《广西贝丘遗址的考察与研究》蒋廷瑜《广西民族研究》1997年第4期3、山坡遗址分布于沿河的山坡台地上,这些遗址接近于现在的居民点,一般前临江、后靠山,附近有广阔的田野和低矮的山陵作依托,主要分布于桂北,生活于此的古人类主要以农耕,狩猎和采集为主。代表性遗址有灌阳县水车乡夏云村附的五马山遗址,全州县才湾镇田心村万乡河北岸的卢家桥遗址等。广西共有此类遗址60多个,涉及19个县市,桂东南与桂南也有,面积也较大,如桂平的大塘城遗址和上塔遗址在1万平方米左右。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当时咱们广西已出现人口较多的部落聚居地。桂平市大塘城遗址共发现新石器时代、汉代及明清时期的大量遗迹和遗物。

大塘城遗址位于广西桂平市寻旺乡先锋村大塘城西面的浔江冲积平原。遗址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50米,面积15000平方米。本次发掘将遗址分为3个发掘区,发掘面积1600余平方米。

遗址堆积分为4层,其中1至2层为近现代堆积;3至4层为新石器时代堆积。根据地层堆积和遗迹、遗物的特征,可将遗址分为3期,其中一期又可分为前、后段。

一期前段以遗址4层及其下遗迹为代表,均为棕红色沙黏土堆积,出土大量石器和陶片。遗迹主要有灰坑、柱洞及房址。灰坑18个,有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几种,均开口于4层下,打破生上,填土为棕红色砂黏土,包含有较多陶片、石器及断块。柱洞200个,均开口于4层下,打破生土,有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几种,多为直壁平底,内填棕红色沙黏土,其中除3处共43个柱洞排列稍有规律,可能为房址外,其余大部分柱洞排列均较为零乱。

遗物为石器和陶器,石器有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共560余件,以打制石器为主,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石锤、石砧等以及大量的石核、石片、砾石、断块及砾石石片等。砍砸器多达250余件,多用紫褐色细粒石英砂岩打制而成,制作方法以侧面单向连续打制刃部为主,端部打制者不多,器身多呈横长条形,刃缘打制较宽,部分砍砸器在两端或一端形成一个尖。此外还发现有少量采用剥片方式制作的砍砸器,此类石器一般采用圆形或椭圆形砾石由一端向另一端一次性打下一块较大的石片,然后在石片劈裂面边缘稍经修整制作而成,其打击点和放射线均较为清楚。遗址中发现数干片此类石料石片,当为打制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刮削器94件,多数采用石片稍经修整制作而成,也有不少利用小块砾石在端部或侧面打制刃部而成。磨制石器的类型主要有斧、锛、凿及其毛坯和半成品,出土69件;器型以斧、锛为主,多为梯形或长方形,以通体磨制居多。

陶片数量较多,仅4层就出土近2万片,大部为夹细砂陶,陶土稍经淘洗,陶色有红陶、红褐陶、黄褐陶、褐陶及黑褐陶,以红陶为主,黄褐陶次之,灰黑陶最少。纹饰有粗绳纹、附加堆纹、篮纹、乳钉纹及锯齿状花边纹。以粗绳纹为主,其次为附加堆纹及锯齿状花边纹,最少为乳钉纹,此外还发现对穿孔陶片。虽然遗址出土较多陶器口沿,但由于未见有完整器,器型不能完全判断,但从陶片看,可能均为圜底器。陶器有折沿、卷沿、直领、敞口几种,以折沿居多,绝大多数唇较尖,且多饰锯齿状花边。此外不少陶器颈部或腹部饰有附加堆纹,上压锯齿纹。

一期后段以3层及其下遗迹为代表。黄褐色土堆积,与4层相比土质土色稍显纯净。本期遗迹以柱洞为主,共发现柱洞44个,填土均为黄褐色沙黏土,底壁均不甚规整,排列无一定规律。灰坑仅发现一个。

遗物为陶片和石器。出土石器240件,包括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器型有砍砸器、刮削器、石锤等。磨制石器器型主要有斧、锛、凿及毛坯和半成品。与前段相似,后段也发现大量的砾石、断块及砾石石片等废料。与前段相比,在石器方面主要体现在不同类别石器数量的变化上,其制作技术及石器特征与前段相比并无太大差别。但在陶器方面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较明显的变化就是灰黑陶的增多。本期共出土陶片1500多片,均为夹细砂陶,陶色以灰黑陶为主,红陶比前段大幅度减少,而褐陶的比例有所上升。纹饰仍以绳纹为主,其次为篮纹,附加堆纹少见,不见锯齿状花边纹。

二期发现墓葬8座。其中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和斜坡墓道墓葬各4座,除2座较小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未见棺椁痕迹外,其余墓葬均为一棺一椁,其中4座底部有枕木沟,3座棺底铺炭,2座墓壁、底部有燔烧烘烤痕迹。在形制方面以M3001最为特殊,·该墓发掘前地表仍保留有直径24.2米,高近1.8米的馒头状封土堆。墓室开口在土堆顶部以下0.7米处,底部打破生土,前端有墓道,墓道两侧各有2个对称方坑,坑中部有木柱朽痕,当为墓内木架防护构件一类的设施。除墓道一端外,墓室其余面均有熟土二层台,二层台顶部置放一层大块的卵石。这是广西首次发现的墓葬形式。8座墓葬出土器物以陶器为主,基本器物组合为陶瓮、陶罐、陶壶、陶灯及铁剑,铜器出土较少,仅个别墓葬出土有铜鲸壶、铜碗、铜熏炉、铜灯及昭明镜等。模型明器基本不见。

三期遗存均位于1层或2层下,以遗迹为主,遗物较少发现。本期遗迹以柱洞和灰坑为主,另发现一座墓葬。其中柱洞292个,可能为当时居住的一些遗迹。灰坑共发现23个,灰沟3条,坑4个。遗:物发现较少,仅见少量较碎的陶瓷片。

从遗物看,大塘城遗址与属于贝丘遗址的横县秋江和象州南沙湾遗址关系较为密切。二期墓葬从形制及随葬器物特征看,与广西其他地区汉墓并无大的差别,其时代大致在西汉中晚期至东汉初期。三期出土器物较少,但从遗址中发现的青花瓷碎片及墓葬的特征看,其时代应在明清时期。

4、从出土文物看新石器时代广西古人类的生活①没有达到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发达程度,原始农业水平低。在山区的主要以采集和狩猎为主,在平原和河谷的主要以农业和渔猎为主,较前者发达;②主要使用打磨石器和骨器,会制作陶器(由于没有发现原始社会烧制陶器的窑址,可能是晒干后用柴火烧制的,陶器纹饰以绳纹为主,次为篮纹,还有划纹、贝齿纹等,其中在甑皮岩发现的陶片是我国目前发现新石器时代陶片最早的一种);③已经懂得驯养家畜,如牛马羊鸡等④在氏族与部落间,有了简单的物物交换行为(在宁明、崇左、武鸣等地发现有海贝)⑤有原始的宗教自然崇拜(如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横县西津遗址、柳州鲤鱼嘴遗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