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区域经济学资料_第1页
2023年区域经济学资料_第2页
2023年区域经济学资料_第3页
2023年区域经济学资料_第4页
2023年区域经济学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区域的概念:指地球表面的一定地区空间,是地区的泛称。2.区域的类型:①、按经济特性来分:单一型经济区域、综合型经济区域;②、按经济发展水平来分:发达区域、次发达区域、不发达区域;③、按自然特性来分:流域区是一种重要经济区域类型。根据山脊、河流等来划分区域经济。3.区域经济的含义: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互相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区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互相关系。4.区域经济的特性:一、区域性:最基本、最显著的特性。狭义是指国内比国民经济低一个或几个层次的区域经济。广义不仅研究一个国家内的地区分工,并且涉及全球性的国际分工。二、差异性:不同区域所具有的各种经济发展要素,如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技术条件等各不相同。三、开放性:认可并运用不同区域的各种经济要素及限度上的差异,注重区际之间的流通与互换的开放式经济。四、综合性和系统性:任何区域经济都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要综合考虑多因素、多部门和多公司之间的系统协调五、权益性:任何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必须为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福利而服务,因而具有权益性。六、社会性:区域经济实质是构成生产过程各种要素的空间组合,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互相关系即生产力,有反映了人与人的互相关系即生产关系。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综合和辩证统一。5.区域经济的功能:(一)、集聚功能:对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的集聚,是经济区域内自我循环、自我完善、自我增值的一种能力或作用。三种效应:1、共生效应;2、互补效应;3、整体效应。(二)、增长功能:两个方面表现:1、对资源开发运用能力的增强。表现为区域经济活动容量的增长和地区范围的扩展,属外延增生。2、经济强度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和经济活动效益的改善,属内涵增生。(三)、优化功能:两个方面表现:1、生产要素组合、布局的地区优化,即区域经济系统规定区域生产力的合理布局。2、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结果变化,即区域经济系统规定区域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6.农业区位论:研究农业生产类型随农业区位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的理论。代表人物:杜能:1826年《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结论:孤立国可以划分为6个围绕城市的环形农业圈(“杜能圈”),每一圈都有特定的农作物。(1)自由农作圈:种蔬菜、生产鲜奶。(2)林业圈:生产木材。(3)轮作农业圈:农业和畜牧业合理轮作。(4)谷草农作圈:谷物、牧草和休闲地轮作。(5)三圃式轮作圈:谷物—牧草—休耕(6)畜牧圈:放牧或种植牧草第六圈之外是荒地。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理论是研究工业公司区位选择的原则和方法的理论。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奠基人,代表作:《工业区位论》(1909)。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合,将公司吸引到生产费用最低的地点。区位因子:指对工业定点和生产起到有利作用的因素。包含三个一般性因子:运费、劳动力费用和集聚力。一般区位因子:合用于所以工业部门。特殊区位因子:合用于特定工业部门。中心地理论:是关于一定区域(国家)内城市等级、规模、职能及空间结构的学说,简称城市的“等级—规模”学说。克里斯泰勒在《德国南部的中心地》(1933)中提出。中心地:向周边地区居民提供各种货品和服务的地方。论述一定区域内城乡等级、规模、职能之间的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并用六边形图式对城乡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特点:在考虑成本和运费同时,关注市场区划分和市场网的合理结构。7.区位理论的研究进展:一、成本—市场学派;二、行为学派;三、社会学派;四、历史学派;五、计量学派8.均衡发展理论:1、最小努力命题;2、水平均衡陷阱理论;3、贫困恶性循环理论;4、大推动理论9.非均衡发展理论:1、增长极理论;2、梯度推移理论;3、循环累积因果理论;4、产业关联效应理论;5、中心—外围理论;6、倒“U”型理论10.区域经济条件:指影响经济区域存在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重要涉及区位条件、自然资源条件、人口与劳动力条件、科学技术条件、经济和社会资源条件。区域经济条件评价:是指从经济发展和生产布局的角度出发,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综合评价区域内诸条件的地区组合形式、特点及开发运用的也许性、运用方向和经济合理性。11.区域经济条件评价内容:区域的区位条件由区域地理位置、交通与信息条件组成,三者三位一体,互相联系、互为配合,构成产业布局和经济区域形成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地理位置是否优越,往往随交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区位条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重要通过地理位置、交通、信息条件互相作用、密切联系而发挥作用。区域经济条件评价原则:一、区域综合原则:指对区域内诸条件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例如: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但交通不便捷或劳动力不能保证,该区域优势就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来。二、系统平衡原则。系统是有互相依存和互相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具有拟定功能和层次结构的有机整体。一方面从区域内诸条件的联系性出发;另一方面要把某一区域经济条件置于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第三系统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中,有些条件可以通过人为作用而改变;第四是系统评价区域经济条件是为了形成合力的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连续、快速、科学的发展。三、发展阶段原则。把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主导型阶段。不同的产业主导型阶段,对于不同的产业部门,诸条件所起的作用不同样。例如:第一产业主导型阶段,产业发展对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因素依赖性大;而第三产业主导型阶段,产业发展对地理位置、劳动者素质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依赖性大。12.区域经济优势的拟定:一、区域经济优势的内涵:是指某个区域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是该区域更富有竞争力,具有更高的资源运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上。二、区域经济优势的类型:1、绝对区域优势与相对区域优势。绝对优势是指一个区域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其劳动生产率较另一个区域要高,或者成本要低。2、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区域发展的一些有利条件,只有在当前的技术条件可以满足,又符合国家或上级经济区的产业政策市,才干转化为现实优势,否则只能为潜在优势。3、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是指优于对方的竞争地位和竞争优势。比较优势是指某一地区某一产业与相关地区统一产业相比较的优势,涉及:资源优势、地理位置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资金优势、规模优势等。13.区域资源优势的特性:1、区域经济优势必须与国际的总体发展战略目的一致。2、在综合分析中确立区域经济优势。3、在比较分析中确立区域经济优势。4、在对现实优势分析中确立区域竞争优势。14.资源开发的涵义与目的:拟定开发的方向,以期达成运用的最大综合经济效果,建立开发运用组织,即对资源进行合理运用的组织,以协调人与自然发展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它是一个多维的、综合性的范畴;资源、劳动力和设备的筹集过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所采用的各项措施。目的:是为了经济合理配置资源,达成效益最佳。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恒定资源、限量资源、再生资源。15.区域资源开发运用的原则:一、社会性资源的优先开发原则;二、以战略资源为核心的开发原则;三、自然资源的永续运用原则;四、社会资源创新原则;五、资源配置的三大效益相统一的原则。16.陕西现象:P108-112。1.陕西的资源优势分析:(1)自然资源丰富,人文资源独具特色;(2)经济资源优势相对突出(3)具有绝对科技优势。2.陕西经济发展状况。3.陕西现象根源:资源配置失当。17.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途径:P112-113(一)依据科技创新,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1.直接影响,2.间接影响;(二)对区域资源的存量调整,增量调节。18.可连续发展与区域经济可连续发展: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威胁(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发展。包含了:1、发展的可连续性;2、发展的协调性;3、发展的公平性。内涵:1、区域可连续发展的系统观;2、效益观;3、人口观;4、资源观;5、技术观;6、平等观。特性:1、连续性;2、协调性;3、整体性;4、开放性;5、阶梯性。19.区域经济可连续发展的衡量:1、区域性原则。2、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3、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20.区域可连续发展能力:含义:涉及经济发展能力、社会发展能力、资源供应能力与环境质量的控制能力等。经济发展能力是区域可连续发展能力的关键,重要由两方面组成:经济系统内部的连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发展环境的连续能力。21.促进区域经济可连续发展:1、资源承载力;2、区域生产力;3、环境缓冲能力;4、进程稳定能力;5、管理调节能力22.产业结构分类:(1)、三次产业分类法;(2)、标准产业分类法;(3)、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法;(4)、农轻重分类法;(5)、产业功能分类法;(6)、四次产业分法。23.配第-克拉克定理:(P152)1.克拉克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探讨,是以若干国家在时间的推移中发生的变化为依据的。2.克拉克在分析产业结构演变时,一方面使用了劳动力这一指标,考察了随着着经济发展。劳动力在各产业中的分布状况所发生的变化。3.他是以三次产业分类法为基本框架的。24.霍夫曼定理: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规律,霍夫曼定理又被称作“霍夫曼经验定理”是指资本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通过设定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对各国工业化过程中消费品和资本品工业(即重工业)的相对地位变化作了记录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各国工业化无论开始于何时,一般具有相同的趋势,即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消费品部门与资本品部门的净产值之比是逐渐趋于下降,霍夫曼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霍夫曼定理”。25.罗斯托产业发展阶段论(P155):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应用归纳现代史的方法,对已经工业化的国家的经济增长经验进行了总结,将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增长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发明前提条件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动阶段、高额消费时代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之后,又提出每个阶段的主导产业处在不断装换之中。26.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1)区域资源状况(2)区域产业结构基础与传统(3)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工(4)技术进步(5)需求结构27.区域主导产业的涵义、特性与选择基准:含义:是指能引导、带动国家和地区所有经济发展的产业。是该国该地区有条件发展、有广阔的区内市场,对其他产业能产生带动作用的产业。特性:1、生产率上升快,其价值在区域产业结构中占有比重大。2、其需求收入弹性高,具有较强的市场扩张能力。3、对本区域其他产业的前向、后向、旁侧的关联效应作用较大。4、具有区域专业化分工相对优势利益。5、具有动态性、随着地区比较优势变化而更替。选择基准:1、筱原两基准。“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2、比较优势基准。3、产业关联基准。主导产业可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28.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一、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因素:1、自然条件、自然资源是产业布局形成的物质基础与先决条件。2、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对不同产业布局的影响不同。直接影响第一产业,直接或间接影响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的影响,突出表现对在旅游业的作用。3、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直接影响产业劳动地区分工的大格局。对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等方面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产业活动势必一方面向其最优的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分布区集中,进而形成产业劳动地区分工的大格局。二、社会因素:1、经济区位对产业布局的影响。经济区位是指某一地区与具有经济意义的其他地点间的空间联系。直接影响第二、第三产业布局。间接影响第一产业布局。2、人口、劳动力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人口的数量、质量以及分布和迁徙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很明显。3、社会历史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涉及现有社会经济基础、管理体制、国家宏观调控、法律、政策、国内外政治条件等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三、经济因素:1、产业发展水平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原始社会是手工艺一般是沿江、沿河发展;第一次产业革命,蒸汽机出现,产业布局取向燃料产地;新技术革命的节能化、节约原料化,产品高附加值化、知识集约化。2、市场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产品的市场需求容量是产业布局可行性研究的前提,是产业布局的重要空间引力。市场的需求量影响产额布局的规模、结构。市场竞争力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也不容忽视。3、金融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任何地区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作保证,,没有必要的资金,开发项目只是一纸空谈。4、基础设施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基础设施条件中,尤为重要的是交通运送条件和信息条件。四、技术条件:1、提高了资源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单一产品生产区,变为多产品的综合生产区。例如:单一的煤生产品变为煤化工工业。2、不断改变工业内部的结构。每次技术革命的变革,都改变了产业结构。例如:第三次技术革命,出现了核能、电器、宇航等工业部门。3、不断改变国民经济结构。例如:从事农业的从业人员不断减少,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下降,工业产值比重不断增长,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五、生态环境因素:1、生态环境因素是进一步开发运用,治理保护自然资源、保证再生和非再生资源运用率提高的必要条件。2、生态环境因素是影响农业布局的重要因素,是调整农业布局、建立合理农业生产结构的重要依据,也是农业布局是否合理、农业经济效益高低的重要标志。3、生态环境因素是工业布局的重要制约因素。4、生态环境因素是保障产业布局取得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并达成产业布局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统一的重要依据。29.原料指数:是指需要运送的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和制成品总重量之比,即:原料指数=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有两个因素决定原料指数:1限地原料在生产过程中的失重幅度2遍在原料的参与限度。在生产过程中,失重率增长,则原料指数增长;遍在性原料运用率增长,则原料指数减少。劳动费指数P179:韦伯用来衡量劳动费对公司布局的运用限度的指数即Iw=Cw\WpIw越大,表白单位重量产品中劳动力费越多。对拟定劳动费最地点的余地就越大,当劳动费节约超过运送费用时,工业区位向劳动费最地点靠拢。Iw=Cw\Cp——产业价值30.增长极理论: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特定城市的集聚而使经济的高效发展,同时在这种集聚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扩散效应:气体轴承中气体在节流孔周边发散性地流出而引起气膜压力分布畸变的效应。31.产业集聚的内涵、类型以及产业集聚经济:答:是指有大量同一产业的众多公司以及相关辅助、服务机构或者是互相关联的不同产业的众多公司及相关辅助、服务机构集中分布的区域,该区域因产业大量集聚而形成强劲、连续竞争优势。类型:一、第三意大利式产业集聚区。二、卫星平台式产业集聚区。三、轮轴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经济:相关产业聚集到相近的地区共同发展,会因此而减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32.产业集聚的特性与演变规律:(一)、空间的接近性。产业集聚最重要的地理特性是大量同类公司或关联公司或有关机构在特定空间上的“扎堆”。空间接近性是产业集聚区取得集聚经济效应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具有共享劳动力市场效应及其外部经济性和规模经济效应的前提条件。(二)、区域网络联系的广泛性。区域网络是指客观存在于产业集聚区中核心产业、关联产业、辅助产业之间及其内部各公司之间的各种非正式的联系。产业集聚不是公司的简朴“扎堆”,而是以各种无处不在的非正式交流渠道,使得整个区域形成基于信任的互相交流、学习,富有进取性的区域创新网络体系。(三)、区域环境的创新性。重要特现在:1、创新的激励效应;2、创新的学习效应;3、创新的文化氛围;4、创新的人际环境;5、创新的服务体系。(四)、灵活专业化。也称为“柔性专业化”、“弹性专业化”。其本质就是公司内部分工的外部化或社会化。灵活专业化可以分为:产业专有资产和公司专有资产为特性。前者通过产业的不同组合而实现,后者通过公司的创新与合作而实现。(五)、协同竞争。在产业集聚区内,大量公司既互相竞争又开展合作,如联合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供应链。协同竞争的特性是互动互助、集中行动。(六)、途径依赖。是指技术发展或制度变迁受到其初始选择的影响和制约,人们一旦拟定了某种选择,就会对这种选择产生依赖性,并具有强大的放大效应,从而不断强化这种初始选择。演变规律:(一)、起源和出现阶段(二)、增长和趋同阶段(三)、成熟和调整阶段。33.城市的概念与经济特性:概念: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交通运送业、商业集聚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城市具有一定人口和建筑、绿化、交通等用地规模,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为主的居民点。经济特性:一、聚集性。聚集经济也称外部经济,又许多类似性质的公司集中在特定地方而获得。二、创新性。城市是新技术、新观念的创新地,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城市作为公司的重要集中地,也具有创新的特性,还能为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三、市场性。城市是在市场交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市场性并非指偶尔交易,而是指经常性、全面性和多层次性的交易。四、开放性。开放性是指城市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人口、技术、信息、商品的交流,城市内的能量、信息不断从城市之外吸取新的信息和能量,形成与外界互相沟通、互相联系、彼此依赖、共同生存和发展的整体。34.城市与区域经济的互相作用P213-217:(一)、城市与区域经济关系的演变(二)、城市与区域经济的互相作用机制:1.极化效应2.扩散效应3.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的复合机制。35.城乡体系的概念、地位与作用:答:指在一定地区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又一组规模不同、特点各异而又互相关联的城乡组成的空间系统。地位与作用:1、城市体系上区域经济网络的空间载体。城市与区域之间通过生产协作网络、商品流通网络、金融网络、经济信息网络、交通运送网络等形式发生互相作用。2、城乡网络体系上是区域中心城市与区域互相作用的桥梁。多层次的城乡体系担负着中心城市与乡村交流、联系的桥梁作用。3、城乡网络体系是实现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基本形式。城乡体系作为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基本形式,可以防止生产力布局的过度集中和分散。36.区域分工:不同的区域根据自身的优势,因地制宜、有区别的发展区域合作:就不能认为不同地区之间要么是竞争,要么就是合作,合作与竞争之间是对立的关系。我们的理念是:只要是有序的竞争,就是合作。37.区域分工的类型:1.水平型分工2.垂直型分工3.混合型分工4.其他类型的分工。38.区域经济合作的涵义与内容:区域经济合作包含合作主体、合作对象及合作效益。合作主体呈多元化趋势,可以是公司、事业单位和自然人,也可以是地方政府乃至主权国家及国家经济组织。合作对象:是生产要素,涉及资金、技术、劳动力、信息等。合作效益的衡量以合作主体而定,公司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政府则以追求社会效益为主。内容:一、工业贸易合作:要叫工贸合作,涉及双方在制造业领域的生产合作和加工贸易合作。二、资金合作:指双方以资金的筹措与投放为核心内容的经济合作活动。直接投资:指投资方将资金以资本或实物形式直接投放与特定项目,并参与整个生产、经营并获得经济效益的经济行为。间接投资:重要有信贷和证券投资两种。信贷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公司贷款。证券投资指通过跨区域买卖证券进行。三、劳务合作:指劳动力的区际流动。重要有纯粹的劳务贸易、信息征询和旅游三大类。四、科学技术合作:是科学技术在不同区域的转移和在配置的过程。涉及科技研发合作技术贸易、技术转让与技术援助三大类。39.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式:1.优惠贸易安排2.自由贸易区3.关税同盟4.共同市场5.经济同盟6.完全的经济、政治一体化。40.区域竞争力的涵义:区域内各经济主体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争夺资源或市场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市场竞争才可以形成。区域竞争力理论:(一)国家竞争力的理论(二)、城市竞争力理论(三)、区域竞争力理论。41.区域市场的涵义、分类与构成:答:区域市场是一种相对于总体市场而言的,以具体相对分工与合作的综合经济区域为依托的空间市场组合形态。分类:根据互换的客体的不同,通常将市场划分为两大类八种重要市场: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根据空间地理位置不同又可将市场划分为两大类五种重要市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根据市场发育阶段及空间拓展形态不同,又可将国内市场分为四种不同的市场,依次是小范围市场、地区市场、区域市场和全国统一市场。构成:一、区域内的所有城市。城市是区域市场发育的节点或核心。二、区域市场合依托的经济腹地或地理单元。三、区域市场的内在通道。区域内各市场主体之间联系的时间性、经济性和有效性直接决定区域市场的扩展和收缩。四、区域市场的外部联系。保持区域经济连续、有效发展的区域市场一定是与外部市场密切联系、具有高度开放特性、充满活力的区域市场。42.区域市场的特性:1、经济性;2、动态性;3、区域性;4、综合性;5、互补性;6、开放性。43.区域市场产生与发展的内在机制:P280(一)区域消费需求的多样性与无限性是区域市场发育的原动力;(二)生产要素分布的地区不平衡是区域市场产生的前提性条件(三)劳动的地区分工是区域市场产生与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内在动力。44.经济区划的概念、意义:答:经济区划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以及社会劳动地区分工的规律,对经济区进行分析、定位,并战略性规划的过程。意义:(一)经济区划是国名经济在地区空间进行总体部署的重要前提;(二)经济区划是发挥区域优势,提高资源综合运用效率和整体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三)经济区划是进行地区生产合理分工,提高地区分工水平的基本条件;(四)经济区划是协调经济区域内外各种关系的重要手段。45.经济区划的原则与方法:P294-297答:(一)经济区的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原则;(二)经济中心与经济腹地核心原则(三)经济区与行政区界线尽也许一致原则(四)各类经济区之间关系的协调(五)国家发展与地区发展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方法:(一)聚类分析法(二)经济中心分析法(三)地区分工分析法(四)经济联系分析法。46.中国经济区划探索与实践:P305-308答:(一)六大经济区化方案(二)十大经济区化方案(三)七大经济区划方案(四)九大经济区划方案。47.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性:一、与全国发展战略相比,它具有任务双重性的特性。区域发展战略离不开全国宏观战略,必须与全国战略相协调,但区域战略又是全国战略的基础,没有区域战略,全国战略也许落空。它即要实现本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定,又要实现全国发展战略对本区域的规定。二、与部门或产业发展战略相比,它具有更大的综合性的特性。区域具有更大的综合性,不仅涉及经济发展,还涉及社会生活与社会关系。因此区域发展战略具有更大的综合性、实用性和实际意义。三、与公司发展战略相比,它具有复杂性的特性。公司战略必须以区域战略为依据,区域战略必须贯彻到各个公司中去。相比公司经济行为的单一性,区域战略具有复杂性的特性。四、不同区域的发展战略也各有特色。即表现为区域发展战略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特性。48.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原则P313-315答:1.要全面执行国家有关的发展政策;2.要体现本地区的特色,密切联系本地区的实际;3.区域发展中经济与社会、科技、生态的协调发展;4.要对的解决好速度与效益、现实与未来、改革与发展的关系;5.要对的解决好区内分区域、分层次发展的关系以及与相邻或其他区域发展战略的关系。49.区域发展战略确立的前提:P316-317(一)、区域的资源禀赋,是指在现有条件下地区所拥有的资源。(二)、区域的优势特性:所谓区域的优势是指一个地区作为一个系统在与其他系统的对比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势态。优势可以分为局部优势和全局优势或整体优势。又可以分为资源优势与经济综合优势、社会文化优势等,也可以分为潜在优势与现有优势。50.区域发展战略确立的基本内容:P319-321(一)战略指导思想(二)战略环境(三)战略目的(四)战略重点(五)战略阶段51.区域发展战略模式:答:一、平衡、不平衡、协同——倾斜发展战略模式。1、平衡发展战略模式。代表人物:格纳和保罗。主张: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要实现经济连续增长,必须是整个经济产业部门齐头并进,协调发展。2、不平衡发展战略模式。代表人物:艾伯特赫希曼和斯特里顿。主张: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要实现经济的连续发展,应当集中力量发展那些关联效应比较大的产业部门,并以他们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部门产业的投资,即强调产业的“重点”发展。3、协同——倾斜发展战略模式。该模式吸取了前两个模式的优点、摈弃其缺陷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即强调个产业和地区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又特别重视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和带动作用,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就是“重点”和“协调”互相交织、彼此作用的结果。二、进口替代、出口替代和出口鼓励发展战略模式:1、进口替代发展战略模式。该模式是以本国产品和技术替代进口产品和技术为目的的一种发展战略,该战略以本国、本地区的需求为市场的。2、出口替代发展战略模式。该模式是以具有更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产品替代原先较低档的出口产品的战略,该战略是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后续战略。3、出口鼓励发展战略模式。出口鼓励就是政府给予补贴。即政府补贴本国厂商,使其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加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三、内聚型、外促型发展战略模式:1、内聚型发展战略模式。该模式重要从区域内多种发展条件出发,以发挥自身优势为着眼点,通过区域内发展条件的发掘、组合、改善来促进生产要素的聚集,获取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2、外促型发展战略模式。该模式是依赖或借助外部力量的作用来推动经济发展。如:中央的大规模投资、中央的特殊优惠政策、大规模的运用外资和经济援助等。四、封闭型、开放型发展战略模式:1、封闭型发展战略模式。该模式追求区域经济的自我健全和完善,生产和流通体系基本建立在“内循环”运营的基础上。2、开放型发展战略模式。该模式是建立在与外部经济广泛联系的基础上,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和规定。五、内向型、外向型和双向型发展战略模式:1、内向型发展战略模式。该模式是以区域内部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生产和流通的着眼点都在于满足区域内市场的需要。2、外向型发展战略模式。该模式是以开拓区域外市场为着眼点,类似于发展中国家所实行的“出口替代型”发展战略模式。3、双向型发展战略模式。该模式是内向型和外向型模式的交叉使用或分层使用的战略模式。六、资源转换型、市场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发展战略模式:1、资源转换型发展战略模式。该模式立足于区域内自然资源的开发和转换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通常被用于自然资源丰富但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2、市场导向型发展战略模式。该模式立足于市场需求和变化,并根据市场需求和变化调整产业结构,形成具有区域优势,又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结构。3、技术导向型发展战略模式。该模式也是以市场需求变化来组织生产,但更注重技术进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力求使区域产业结构向高技术转变,使高技术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七、信息化发展战略模式:该模式基本思想是,面对新技术发挥的态势,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不仅仅是工业化,而是信息化。实行信息化战略,就是要发展智力产业部门,要收集、获取、发现新的信息,并使先进的信息转化为新的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实现新的发展。52.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概念与特点:答: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是一个区域比较长远而全面的发展构想,是描绘区域未来经济建设的蓝图。特点:区域性、综合性、基础性。53.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内容:P349-360一、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二、区域城乡体系规划;三、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四、区域环境规划;五、区域土地运用规划。54.区域经济政策的概念、特点与类型答:涵义:是政府干预区域经济的重要工具之一,它通过政府的集中安排,有目的地对某些类型的问题区域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