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引子:
假如在一个贫瘠的海岛上,有个渔夫拥有一条船,并有丰富的捕渔经验,但一直没有衣服穿。同时,在海岛的对面,有个农夫擅长于种麻织布,不会造船也不会捕鱼,但又十分喜欢吃鱼。
你认为要使两者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最经济的办法是什么?第3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早期的分工思想重商主义的贸易思想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柏拉图论分工和交换;宗教神学中的国际贸易思想;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
国际贸易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出现分工交换思想的古罗马古希腊时代。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就已经记述过,一个女奴隶等于四条公牛,一个铜制的三角鼎等于二十条公牛等。荷马史诗中间接表现出来的经济思想,就反映出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交换的好处。
每一个人都有多方面的需求,但是人们生来却只具有某种才能,因此一个人不能无求于他人自足自立,而不得不有待于互助;柏拉图的分工与交换思想
一人而为多数之事,不如一人专心于一事;如果一个人专门做一种和他性情相近之事,他所生产出来的必定较优和较多;一国中应该有专门从事各行各业的人;
在社会分工中,每一个人应该从事哪种行业担任何种职务,都取决于各人的秉性,是由先天决定的;宗教神学中的国际贸易思想公元前4世纪的利巴涅斯(Libanius)写到:“上帝没有把所有的产品都赠给地球的每个部分,但他把礼物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到头来人们会力求建立起地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为他们需要互相帮助。上帝使贸易产生,从而使所有的人都能共同享受地球上的果实,而无论这些果实是在何处生产的。”利巴涅斯和他的追随者提出了地理位置不同造成的产品不同。这种观点在17世纪以后被扩展到生产要素禀赋、气候、技能以及偏好不同所产生的不同优势。到了20世纪,则进一步发展成为赫克歇尔-俄林的贸易理论。一、重商主义学说“就象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
——恩格斯
重商主义的时代背景:14世纪末到18世纪,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及整个远东地区搜寻着黄金;黄金这两个字变成了驱使西班牙人远渡大西洋的符咒;黄金也是白种人刚踏上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追求的头一项重要的东西”。“谁有了黄金,谁就可以在这个世界上为所欲为;有了黄金,甚至可以使灵魂升入天堂!”
——哥伦布早期重商主义晚期重商主义主张禁止货物进口,以防止贵金属外流。要求发展对外贸易,出发点是对外贸易所吸引进来的货币多于出去的货币。货币差额论贸易差额论重商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阶段一(货币差额论)严禁金银外流、不允许进口消费性产品;积极吸收金银,不得将货币或金银携带出国境;国家垄断全部货币贸易阶段二(贸易差额论)从管制金银的进出口转变为管制货物的进出口,通过奖出限入来保证出口大于进口,保证贸易顺差,严格进口奢侈品。以邻为壑重商主义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威廉.斯塔福(WilliamStafford)政策主张: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要保持每一笔交易和对每一个国家的贸易都实现顺差。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早期重商主义者的这种思想被称为货币差额论。早期重商主义代表人物:托马斯.孟(ThomasMun)他的著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1664年)是重商主义思想的代表作,被称为重商主义的“圣经”。盛行于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政策主张: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逆差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顺差,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不一定要求对所有国家都保持贸易顺差,允许对某些地区的贸易逆差,只要在对外贸易的总额保持出口大于进口(顺差)即可。因此,晚期重商主义的思想被称为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晚期重商主义的鲜明特征是反对政府限制货币输出。随着商业资本高度发展,工场手工业已产生,信贷事业开始发展。当时的封建王朝和商业资产阶级更加需要货币,“他们开始明白,一动不动地放在钱柜里的资本是死的,而流通中的资本却会不断增值……人们开始把自己的金币当作诱鸟放出去,以便把别人的金币引回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596页。)本国限制货币输出,会遭致对方国家采取对等措施进行报复,使本国贸易减少甚至消失,货币积累的的目的将无法实现。晚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国家应该允许货币输出国外,以便从国外获取大量货币,但仍然坚持少买多卖的原则。只有一国能够保持贸易收支的顺差,一国的货币财富才会增加。1、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因此,要使国家变得富强,就应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因为贸易出超才会导致贵金属的净流入。政府应该竭力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品)进口。2、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的金银总量是固定的,所以一国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和经济思想国内金银太多还会造成物价上涨,出口减少,影响贸易差额。因此认为保存金银的最好办法是输出金银,用来从事更多的国际贸易。这不但不会使金银消失,而且使金银增加。现在的输出是为了将来更多的输入,这就是晚期重商主义“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加货币”的精辟结论。二、对重商主义的评价重商主义的理论思想和政策主张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在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资本原始积累。但重商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世界资源的静态观,他们只把货币当作财富而没有把通过分工和贸易获得的财富包括在财富之内,从而把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看作是一种财富交换的“零和”。对重商主义的批判主要有:⑴休谟利用其“物价-现金流动机制”最先对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提出质疑。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休谟认为在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具有自动调节的机制。在金本位制度下,一国贸易收支出现赤字,就意味着本国黄金外流,国内货币供给减少,从而引起国内物价水平下跌,本国商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出口增加,赤字减少。
同样,国际收支盈余也是不能持久的,黄金流入,国内货币供给增加,造成物价水平上涨,出口减少,从而使盈余趋于消失。休谟的金本位制下自动平衡国际收支的理论否定了传统重商主义认为只有维持贸易顺差,一国就能维持金银、财富积累的论断,认为通过国家干预实现持续贸易顺差来达到金银货币的流入是不可持续的。⑵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指出国际贸易是“双赢”的经济行为,否定了重商主义认为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的观点。尽管重商主义对外贸易思想存在着许多错误与局限性,但其基本思想对后来的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关于贸易顺差的概念。国际贸易理论回答的三个问题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对生产消费影响贸易利益的分配如何重商主义是如何回答这三个问题的呢?
为什么要进行国际贸易?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国家变富强必须要拥有更多的金银货币财富,一定时期贵金属货币总量是一定的,因而需要通过贸易交换中出口大于进口换回更多的货币财富。重商主义对三个问题的回答贸易对生产消费影响
鼓励生产出口,限制进口消费,以增加货币财富积累。
贸易利益分配
金银货币总量一定,一国所得即另一国所失,贸易是货币财富一国口袋转移到另一国口袋的“零和博弈”重商主义对三个问题的回答斯密《国富论》对重商主义的批判:1.金银不是真正的财富,生产的商品和劳动才是真正的财富;
2.自由放任和自由贸易的政策下,个人和企业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会依据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进行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最终带来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国家的富强,政府的角色是“守夜人”,应减少对经济的干预;亚当·斯密(1723-1790)自由贸易的先驱、经济学之父斯密《国富论》对重商主义的批判:3.根据大卫·休谟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通过国家干预实现持续贸易顺差来达到金银货币的流入是枉费心机;4.贸易的目的不在于追求贸易顺差、换回更多的货币,而是卖掉本国不需要的产品,换回本国需要的产品,贸易不是“你得即他失”的“零和博弈”,而是双方均能获利的“正和博弈”。亚当·斯密(1723-1790)自由贸易的先驱、经济学之父案例:
假如在一个贫瘠的海岛上,有个渔夫拥有一条船,并有丰富的捕渔经验,但一直没有衣服穿。同时,在海岛的对面,有个农夫擅长于种麻织布,不会造船也不会捕鱼,但又十分喜欢吃鱼。
你认为要使两者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最经济的办法是什么?显然,聪明的做法是:不去干预,放任他们自由进行市场交换,既满足了双方的需求,各自也能专门从事自己善长产品的生产,双方都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而交换双方都能从自由贸易中获利。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斯密认为:如果一件物品的购买费用小于自己生产的成本,那么就不应该自己生产,就象裁缝不想自己制作鞋子,而向鞋匠购买。如果一个国家能以比我们低的成本提供商品,那么我们最好用自己有优势的商品同他们进行交换。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为有利。贯穿斯密理论的基本思想是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思想。斯密理论提出的背景为什么斯密批叛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高举自由贸易的大旗呢?18世纪的英国率先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技术的革新使得机器大工业逐步替代工场手工业,生产效率获得突飞猛进的增长,产品堆积如山,强烈需要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对外贸易。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限制了自由贸易,无法满足工业资产阶级资本扩张的需求,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2*2*1两国在产品的生产上存在着技术的绝对差异;要素(劳动)不能在国家间自由流动;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无运输成本和贸易障碍;斯密理论的主要内容
1.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熟练程度
(2)分工使得专门从事某个生产环节的作业,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如从一台机器走向另一台机器的时间)
(3)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工具的改进,因为人们的注意力可以全部集中到单一目标上在没有分工的情况下,一个粗工可以生产20枚针,分工后,平均每人每天可以生产4800枚针,劳动效率提高了数百倍2.分工是按绝对优势进行的;“如果一件产品购买所花的代价比自己生产所花费的代价低,就不如用自己善长生产的产品购买”“裁缝不想制鞋,而向鞋匠购买,腾出更多的时间专门从事自己熟练而善长的制衣,鞋匠不愿自己做衣服,宁愿雇佣裁缝裁制,因为他们认识到,按照他们的善长和优势分工,对他们更有利”3.绝对优势以自然优势(资源禀赋)或获得性优势(后天有利条件)为基础。一个国家最擅长生产什么东西、最具有哪个产业的优势不仅是由历史条件的,而且是由一国的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造成的;如何确定一国哪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可用来表示。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绝对优势;
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1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劳动使用量)可用表示;如果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中,一国单位产量所需的要素投入低于另一国,该在这一产品就具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模型
一个引例大米(吨)小麦(吨)中国10050美国80100中国和美国都生产“大米”和“小麦”,但生产技术不同。劳动是惟一的生产要素,两国有相同的劳动力资源,都是100人。由于生产技术不同,同样的劳动人数,可能的产出是不同的。如果两国所有的劳动都用来生产大米,假设中国可以生产100吨,美国只能生产80吨。如果两国的劳动都用来生产小麦,假设中国可以生产50吨,而美国能生产100吨。表1.1中国和美国的生产可能性大米(人均产量)小麦(人均产量)中国10.5美国0.81中美两国的贸易结构——劳动生产率角度表2.1中国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大米小麦中国12美国1.251中美两国的贸易结构——生产成本角度表2.2中国和美国的生产成本自给自足和自由贸易的比较—贸易所得产出中国:50吨大米+25吨小麦美国:40吨大米+50吨小麦消费中国:50吨大米+25吨小麦美国:40吨大米+50吨小麦产出中国:100吨大米+0吨小麦美国:0吨大米+100吨小麦消费中国:50吨大米+50吨小麦美国:50吨大米+50吨小麦自给自足自由贸易绝对优势理论评价价值意义:(1)阐明了国际贸易并非是“你得即他失”的“零和博弈”,而是贸易双方都获益的正和博弈,解释了产生贸易的部分原因,为开放性的国际贸易实践找到了理论依据,把国际贸易理论纳入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2)开放贸易不仅交换中获得好处,还会影响产品生产的决策,各国会选择自己具有绝对优势产品的生产,使生产专业化,从而给出了分工与专业化的原则依据。(3)这一理论深刻指出了分工、专业化生产对提高生产效率的巨大意义。绝对优势理论评价局限性
(1)无法解释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具有绝对优势(或劣势)的情况下,两国的贸易应按什么样的原则进行分工与生产。(2)对于国际贸易会在什么样的价格范围交换,贸易双方各自获利的大小如何等,这些问题都没给以回答。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如果理论能够参加选美比赛的话,那么比较优势理论一定能够夺得桂冠。”
---萨缪尔森认识李嘉图177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富有的交易所经纪人家庭;14岁受雇于伦敦股票交易所,25岁时就拥有200万英镑的财产;1799年一次乡村度假,偶然得到一本《国富论》,成为这本书的一个真正的“赞赏者”;李嘉图1817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他建立起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比较成本”的贸易分工思想。李嘉图的分析切入点
李嘉图敏锐地发现,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在解决下列问题时将面临两难困境: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或者所有商品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地位,那么国际贸易还能否发生呢?如果能,那么国际贸易是否对双方都有利呢?这些问题显然已经超出了斯密理论的范畴。在斯密的理论中,鞋匠有制鞋的绝对优势,裁缝有做衣服的绝对优势,两者的分工比较明确。但假如两个人都能制鞋和做衣服,而其中一个在两种职业上都比另一个人强,那么应该怎样分工呢?李嘉图的回答
根据李嘉图的理论,这要看两人在两种职业上的劳动生产率相差多少。如果一个人比另一个人在制鞋上强1/3,而在做衣服上强1/5,那么这个较强的人应该制鞋而那个较差的人应该去做衣服。
“如果两人都能制鞋和帽,其中一个人在两种职业上都比另一个人强一些,不过制帽时只强1/5或20%,而制鞋时则强1/3或33%,那么这个较强的人专门制鞋,而那个较差的人专门制帽,岂不是对双方都有利么?”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根据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模型—基本假设2*2*1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无运输成本和贸易障碍;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比较优势模型
一个引例大米(吨)小麦(吨)中国10050美国150180中国和美国都生产“大米”和“小麦”,但生产技术不同。劳动是惟一的生产要素,两国有相同的劳动力资源,都是100人。由于生产技术不同,同样的劳动人数,可能的产出是不同的。如果两国所有的劳动都用来生产大米,假设中国可以生产100吨,美国能生产150吨。如果两国的劳动都用来生产小麦,假设中国可以生产50吨,而美国能生产180吨。表2.3中国和美国的生产可能性如何确定一国哪种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
大米/小麦小麦/大米中国20.5美国0.831.2表2.4中国和美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如何确定一国哪种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用相对成本来衡量所谓“相对成本”,指的是一个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
大米/小麦小麦/大米中国0.52美国1.20.83表2.5中国和美国的相对生产成本用产品的机会成本来衡量
“机会成本”指的是为了多生产某种产品(例如小麦)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大米)的数量。用大米来衡量的每单位小麦产量的机会成本为:
如何确定一国哪种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在中国,一个农民要想多生产1吨小麦,他就不得不少生产2吨大米。每吨小麦的机会成本是2吨大米。在美国,一个农民要想多生产1吨小麦,他就不得不少生产0.83吨大米。每吨小麦的机会成本是0.83吨大米。评价---积极意义对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拓展,特别是说明了在各个方面都绝对劣于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参加贸易,而且能够获得利益;比较优势理论提出的比较优势的思想非常深邃,李嘉图本人只是探索了形成各国比较优势的一个原因,即技术的差别。影响比较优势的因素有很多,而且比较优势还有一个动态化的问题。由此,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为后来的贸易理论发展整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即影响比较优势的因素为何;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作用,如废除谷物法等;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StuartMill,1806-1873),英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其父为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穆勒(JamesMill,1773-1836)。在詹姆斯.穆勒的影响下,约翰.穆勒很早就开始博览群书。3岁开始学希腊文,8岁学拉丁文,并开始接触几何与代数,9岁阅读古希腊文学与历史作品,10岁读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德摩斯提尼的原著,12岁开始学习逻辑,熟读亚里斯多德的逻辑学著作;尤其有重要意义的是,13岁时,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开始阅读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接着又阅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13岁时,对于政治经济学领域内的一切,作了全面观察。相互需求理论20岁时,曾经有过一次精神崩溃;公认为当时最伟大的、有点社会主义倾向的经济学家,李嘉图恰当的后继者和继承者,即使与亚当·斯密相比也无愧色;《政治经济学原理》《自由论》《逻辑学体系》《代议政体论》和《功利主义》的著者,都是在其各自领域内的经典著作。除了接受詹姆斯.穆勒的指导,边沁、萨伊和李嘉图等著名经济学家对约翰.穆勒的成长都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认可、拥护李嘉图国际贸易学说的前提下,约翰.穆勒对李嘉图的理论进行了补充,从需求的角度阐释了国际贸易的利益范围和利益分配问题。
相互需求理论,又称“国际需求方程式”或“国际价值法则”。国际交换比率的上下限是由两国的国内交换比率所决定的;实际贸易条件就是促使双方进出口都达到均衡的那种交换比率,它是由两国的相互需求决定的;一国对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是大于他国对该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实际贸易条件就越接近该国的国内交换比例;一项国际贸易活动所获利益的多少,取决于两国贸易交换比率之范围的大小。两国国内交换比率的差异越大,可能获得的贸易利益也越大。贸易利益在两国之间的分配取决于具体的交换比率,即实际贸易条件越靠近对方的国内交换比率,自己获取的利益份额就越大;反之则越小。(二)主要观点小麦(吨/年人)玉米(吨/年人)国内交换比例美国643:2(1:2/3)英国121:2美国和英国两种商品的国内交换比例(三)示例互惠贸易的范围:一个例子结论:互惠贸易范围:
1:2<小麦与玉米的交换比例<3:2
贸易利益的分配(以小麦与玉米交换为例):在两国国内交换比例范围内,国际交换比例越接近美国国内交换比例,美国获利就越少;越接近英国国内交换比例,美国获利就越多。(三)示例贡献穆勒的相互需求论从需求角度论证国家贸易的利益范围和利益分配,是对仅从供给角度分析贸易模式的比较优势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1)补充了国际贸易能够为双方带来利益的范围问题。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只是强调国际贸易能够给双方带来利益,但却没有进一步论证,带来的利益有多少,贸易双方各得多少。(2)补充了贸易利益如何进行分配的问题。补充了贸易利益如何进行分配的问题。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中,两国的国际交换比例只是在两国国内交换范围内的一个交换比例,他没有说明交换比例的决定机制。
(四)评价(四)评价缺陷(1)对国际价值的解释偏离了劳动价值论;(2)假设前提是物物交换下供给等于需求,而现实中出口和进口不是同时进行的,而是彼此分离的;(3)均衡的贸易条件究竟在哪一点,没有给出具体的办法。第三节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H-O资源禀赋贸易模型对H-O资源禀赋模型的实证检验BertilOhlin,1899-19791919年,赫克歇尔发表了题为《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论文,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思想——要素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形成的基本原因作出了初步的分析。1933年,俄林出版了著名的《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书中对其老师的思想做了清晰而全面的解释,由于其贡献,俄林与詹姆斯·米德分享了1977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EilHeckscher,1879-1952对斯密和李嘉图理论的质疑在斯密和李嘉图的模型中,技术不同是各国在生产成本上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可是到了20世纪初,各国尤其是欧美交往已很普遍频繁,技术的传播已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许多产品在不同国家的生产技术已非常接近甚至相同,但为什么成本差异仍然很大?在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模型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而在现实中,资本、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也在生产中起了重要作用并影响到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是不是也可以把其它要素也引入到贸易模型中?赫克歇尔和俄林的回答除了技术差异以外,一定有其他原因决定各国在不同产品上的比较优势,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和产品生产中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相关概念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生产要素(factorofproduction)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人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加上企业家的管理才能为四要素,也有人把技术知识、经济信息也当作生产要素。要素价格(factorprice)则是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例如,土地的租金,劳动的工资,资本的利息,管理的利润等。相关概念(续)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
要素密集度(factorintensity)指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人比例的大小,如果某要素投人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程度高。根据产品生产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生产要素种类不同,可把产品划分为不同种类的要素密集型产品(factorintensitycommodity)。在只有两种商品(X和Y)、两种要素(劳动和资本)的情况下,如果Y商品生产中使用的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大于X商品生产中的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则称Y商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称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相关概念(续)要素禀赋和要素丰裕
要素禀赋(factorendowment)是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要素丰裕(factorabundance)则是指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衡量要素的丰裕程度有两种方法:一是以生产要素供给总量衡量;另一方法是以要素相对价格衡量,若一国某要素的相对价格——某要素的价格和别的要素价格的比率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相对价格,则该国该要素相对于别国丰裕;H-O资源禀赋贸易模型—基本假设两种生产要素两种可贸易产品两个国家每个国家的生产要素是给定的生产技术假定相同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无运输成本,无关税,或其他阻碍国际贸易自由的障碍生产和贸易模式
劳动丰裕的国家拥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资本丰裕的国家拥有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如果两国发生贸易,劳动丰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丰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如果两国发生贸易,中国会增加大米生产减少钢铁生产,并向美国出口大米,从美国进口钢铁。美国会减少大米生产增加钢铁生产,并从中国进口大米,向中国出口钢铁。决定两国生产与贸易模式的基础仍然是生产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而这一比较优势是由要素配置而不是生产技术的差异决定的。总体均衡分析钢铁大米P0*=1.5钢铁大米AACIC0P1*=1S160304050C1CIC1oC1CIC14050S16030P1*=1P0*=0.5E出口进口E进口出口o美国市场中国市场国际贸易对相对价格、生产和消费的影响自由贸易对各国经济的第一个直接影响是产品价格的变动。对于中国来说,出口大米会使国内大米的价格(Pr)上升,进口钢铁又会使国内钢铁市场的价格(Ps)下降,从而使大米的相对价格上升(从P0到P1);国际贸易所产生的价格变化会引起生产的变动,形成中国多生产大米美国多生产钢铁的“国际分工”局面。但与斯密和李嘉图模型不同的一点是,H-O模型中的分工不是完全的;中国多生产大米少生产钢铁并不意味着中国愿意多消费大米少消费钢铁,而是更愿意用大米换取更多的钢铁。中美两国都会沿着国际相对价格曲线找到一个社会福利水平最高的点进行消费。练习比较优势陷阱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人“比较利益陷阱”第一种是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它是指执行比较优势战略时,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机会成本的大小来确定本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运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从而只能获得相对较低的附加值。并且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还会强化这种国际分工形式,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低附加值环节。由于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加上初级产品的国际价格下滑,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甚至是贫困化增长现象的出现就不可避免了。
第二种类型是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由于初级产品出口的形势恶化,发展中国家开始以制成品来替代初级产品的出口,利用技术进步来促进产业升级。但由于自身基础薄弱,主要通过大量引进、模仿先进技术或接受技术外溢和改进型技术等作为手段来改善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并有可能进入高附加值环节。但是这种改良型的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度的依赖技术引进,使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无法发挥后发优势,只能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对H-O资源禀赋模型的实证检验
—里昂惕夫之谜
1953年经济学家里昂惕夫(1973年诺奖的主)在美国《经济学与统计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利用美国1947年进出口行业所用资本存量与工人人数的数据来检验H-O模型,其结果引发了持续一代人富有成效的争论。W1ssilyLeontief,1906-1999实证检验的逻辑
如果H-O理论正确:即各国应该出口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则美国作为资本丰裕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意味着:美国出口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应该大于进口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即:(K/L)X/(K/L)M>1实证检验的结果:里昂惕夫之谜学者数据年份(K/L)X/(K/L)M(H-O预测:>1)Leontief,195419470.77Leontief,19561947-19510.9421ldwin,19711958-19620.79实证结果令人困惑:在1947年美国向其他国家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是相对资本密集型产品,关键比率(K/L)X/(K/L)M只有0.77,而根据H-O理论它应远大于1。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表2.6H-O模型的实证检验:美国数据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要素密集度逆转
关税和政府的其他贸易壁垒
技能和人力资源不同
自然资源要素密集度逆转的含义在H-O理论中,曾假设,如果在某一要素价格比率下,商品X是劳动密集型的,Y是资本密集型的,那么在所有要素价格比率下,商品X总是劳动密集型的,Y总是资本密集型的。但在现实中,要素密集度可能发生逆转。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一种给定的商品(如X)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资本丰裕的国家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要素密集度对H-O定理的影响
如果产品要素密集度发生逆转,则H-O定理就会被颠覆。比如玩具在中国是劳动密集型的,如果要素密集度不逆转,则玩具在美国也应该是劳动密集型的,根据H-O定理中国应该出口玩具,美国应该进口玩具。但是,如果要素密集度逆转,即玩具在美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向美国出口玩具,对中国而言属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对美国而言则属于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从而也就解释了所谓的“里昂惕夫之谜”。H-O理论是建立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假设之上的,而现实的国际贸易中存在着大量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美国的贸易政策是:限制高技术产品(一般是资本密集型的)的出口,阻碍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一些研究表明,美国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受到更严格的进口壁垒限制。特别受到保护的是技术落后的产业和非熟练、半熟练的劳工集团。贸易壁垒H-O模型中劳动力是同质的,即劳动力的知识、技能是相同的。但现实中,各国劳动力的质有很大差别,美国劳动力和越南劳动力相比,很难说是同质的,前者多是技能水平高的熟练劳动力,包含了大量人力资本投资,而后者多是技能水平较低的非熟练劳动力,包含的人力资本投资较少。在里昂惕夫计算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时,只统计了实物资本数量,如果把人力资本加入到实物资本上,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就会大于进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这样,美国出口的仍是资本密集型产品。技能和人力资本非熟练劳动非熟练劳动熟练劳动熟练劳动资本(工厂、设备和库存)资本(工厂、设备和库存)农田地租开矿权每百万元出口商品要素构成每百万元与进口相竞争产品要素构成美国出口品、与进口相竞争品要素构成简图
自然资源美国学者凡涅克(J•Vanek)根据自己的研究,在1959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以自然资源的稀缺性解释里昂惕夫之谜的观点。凡涅克认为,“里昂惕夫在进行研究时,仅局限于分析劳动和资本两种投入,忽略了自然资源要素(经济学意义上的“土地”要素)的投入影响。如果美国对于某些自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进口来满足需求,而这些资源的开发或提炼在美国是耗费大量投资的,即属于高资本投入的产品,则美国的进口替代产品中的资本密集度必然上升。”于是就出现了里昂惕夫之谜。对里昂惕夫之谜及其多种解释的评价尽管有以上解释和讨论,里昂惕夫之谜依然是对H-O理论的一大挑战,它证明了建立在若干严格假设基础上的H-O理论是很难对错综复杂的国际贸易现象作出科学分析和说明的。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规模、结构和流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H-O理论越来越不能解释新出现的贸易现象,催生了新的贸易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里昂惕夫反论也算得上是一个贸易理论转折点。虽然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试用期合同协议书七篇
- 2025交通事故自行调解书协议书12篇
- 个人股权转让协议书七篇
- 个人土地转租协议范本
- 关注细节的“管理新星”-记工程局劳动模范经管部部长孙献龙
- 跖疣病因介绍
- 四大名著之红楼春趣经典解读2
- 2023-2024学年天津市河北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 2023年天津市静海一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
- 重庆2020-2024年中考英语5年真题回-教师版-专题02 完形填空
- 期末测试卷(一)2024-2025学年 人教版PEP英语五年级上册(含答案含听力原文无听力音频)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八年级(上)期末英语试卷
- 2024广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参考答案(100分)
- 202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备考之150个文言实词刷题表格及答案
- 2024年汉口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中医跨文化传播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中医药大学
- 2024年日历表(空白)(一月一张-可编辑做工作日历)
- 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 2022-2024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 剪刀式升降车专项施工方案
- IPC-A-610E培训教材(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