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高考历史第二轮总复习中国现代史(1949-)
一、过渡时期(1949-1956)
总的特征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与初步发展。2、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且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际背景1、两大阵营对峙2、朝鲜战争3、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经济1、经济:①49~52年:没收官僚资本、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海关主权,建立国营经济;土地改革;国民经济恢复工作。②53~56年: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2、社会生活:取缔丑恶现象,颁布《婚姻法》,社会风气根本改变。政治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抗美援朝、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2、“一边倒”、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求同存异”的方针。文化1、思想:建国后,毛泽东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理论。毛泽东在各时期的军事、政治、文化、外交、党建、统战等方面均有创见。其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2、文艺:“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的口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4、科技:中国科学院成立,编制《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二、探索、曲折、发展(1956—1976)
总的特征1、中共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其中既有成就,也有失误。2、文化大革命时期,内乱。国际背景1、美苏争霸2、不结盟运动3、侵越战争经济1、“八大”的正确方针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4、1967、1968年“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周恩来纠“左”,国民经济复苏;邓小平全面整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政治1、“八大”正确的路线和方针2、文革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文化思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文艺:破“四旧”、“八亿人口八个戏”。教育:57年教育方针、“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教育革命”。科技:“两弹一星”(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选修:改革;人物人物:毛泽东(立志→选路→开路: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犯错;理论、实践)李四光(地质力学、古生物学、冰川学)三、新时期(1976-21世纪初)
1、徘徊中前进。2、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辉煌成就。总的特征国际背景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两极格局已经结束,正在向着多极化格局发展。2、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1、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对外开放(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加入WTO);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南方谈话、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2、社会生活:衣食住行变化翻天覆地:吃讲营养、穿讲时尚,住讲舒适;铁路、公路密集,民航世界大国;2000年固话、移动电话世界第二;电视普及;1993年中国接入互联网之后,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势头方兴未艾。政治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六中全会(完成拨乱反正);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本路线);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P83。3、“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进展。4、不结盟、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其国际国内意义(千年首脑会议、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加入WTO)。文化1、思想: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指导意义。2、文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3、教育:恢复高考;教师职称;“三个面向”、“科教兴国”战略、教育立法。2、科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863计划”、“火炬计划”;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成就巨大。选修:改革;人物人物:邓小平(领导起义→刘邓大军→全面整顿→改革开放;理论、实践)考点1
20世纪50~7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1)背景
①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
,经济形势好转。
②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2)成就
①“一五”计划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②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考点解析】2.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失误(1956~1976年)(1)成功探索
①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确定了党的任务是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
②1960年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1962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2)探索失误
①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忽视了客观规律。
②1958年的“大跃进”
,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③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④“文革”动乱使国民经济遭到劫难,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1956~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2)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3)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水平,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高速度。1.下图是“信谊化学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1948年发行的股票。在股票的背面盖有“1955年度股息红利及1956年一、二季度定息发讫”的印章。印章中“股息红利”到“定息”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企业A.经营效益的变化B.分配制度的变化C.生产方式的变化D.所有制性质的变化D2.下图所示漫画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B.大力提倡玉米运动
C.高指标、浮夸风盛行D.农业合作化进程加快C考点2经济体制改革1.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2.内容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旧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概况:安徽、四川等省率先实行以包产到户为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然后在全国推行。
③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①概况:a.首先是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b.十四大后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②意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①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理论发展: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式西方模式(英国)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世界历史上三大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2.建国后四次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事件内容特点影响土地改革1950-1952内容:封建地主剥削制度→农民所有制特点:保存中立富农,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合作化运动1953-1956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民→公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化1958特点:“一大二公”即规模过大公有制程度太高分配平均主义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农村生产长期停滞是三年经济严重困难的原因之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公有、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经济体制改革突破口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发展了农业生产力示意图表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公有制一大二公土地公有分户经营土地改革
19521956合作化运动
1958人民公社化197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阅读下面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图表,你能得出
①GDP同比增速持续加快②综合国力大幅提高
③人民生活明显改善④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B2.“语录粮票”是时代的产物,他们产生于“红海洋”年代,每个票上都印有毛主席语录,多数为“备战、备荒、为人民”“厉行节约、严禁浪费粮食”等。“语录粮票”不仅是凭证,而且是一种政治宣传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语录粮票”就陆续收回,予以销毁,这种粮票也便成了历史文物。这说明①中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②中国逐渐改变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③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④中国已经实现小康社会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③④
B考点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确定方针: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2.开放过程的特点3.意义
(1)适应了全球化的趋势。
(2)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1.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D2.《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
A.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B.亚太经合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C.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D.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C3.阅读下列图片:请回答:(1)图一反映了某体制下的购物现象,这种体制的弊端有哪些?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有:各种商品的生产计划和销售价格,都由中央统一制定的;僵化的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严重不足;人们购买日常生活必需品,都要凭票证。(2)图二反映了某体制下的购物现象,它与图一所反映的体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3)通过两幅图片反映的不同现象,分析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主要区别:是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还是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经济保持稳定高速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显著成就。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道,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的年增长率分别为10%和3%左右,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6%。——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绘制
1953~1983年这30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整体很快,但中间也经历了几次波折。请从下列两个问题中任意选择一个作答(两个都答只判阅第一个)。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时期Ⅱ(1959~1965年)状况:国民经济发展先经历困难,出现下滑,后来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后来中央纠正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1)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Ⅰ的经济发展成就并分析其原因。(2)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Ⅱ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时期Ⅰ(1953~1957年)成就:“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原因:国民经济迅速恢复;进行三大改造;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苏联的经济援助;国家实现了独立自主为其提供了保障。(任答其中四点即可)考点4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火车飞机的运营。(2)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到2003年,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2.大众传媒的变迁电视普及,节目丰富。3.互联网:1993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关系日益密切。考点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中心议题:讨论新中国的成立。
(2)《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3)历史地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2.过程: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3.意义(1)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2)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3)中国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4)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二、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建立: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
(2)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3)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制度的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2)发展: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3)职能①建国初期,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②1954年一届人大后,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作用。(4)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3)作用
①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的实现。
②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2)特点①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②以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符合国情的政党制度。③实行民主选举制度。④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并将此作为保障中国公民直接、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政治权利的重要途径。⑤实行民主监督制度。考点6中国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1.“文革”对民主政治的践踏及教训
(1)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严重践踏人权。
(2)从中央到地方出现夺权现象,武斗频发。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民主党派政治协商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4)公检法无法正常工作。
(5)教训:要认真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2.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1)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决纠正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会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全面展开。
(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在平反冤假错案的同时,党和政府还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3)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重要法律:1982年颁布了1982年宪法,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把“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式写入宪法。
(4)基层民主选举①法律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②成就:村委会、居委会干部由上级政府任命改为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在农村,以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为核心的村民自治不断扩展。③意义:既保障了群众的民主权利,又贯彻了依法治国的精神,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最基础的一环。【特别提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是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而且是国家政治建设进入新时代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伟大转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新时期的治国方略。1.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对以下三部法律文件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甲图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1912年颁布
B.乙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C.丙图的颁布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律建设奠定了基础
D.三部法律在实践中完全实现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D2.“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为此,新中国政府
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3.(2010·四川文综,37)(节选)人的尊严意味着对人本身的尊重,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公平、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得到更有效的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据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1)根据材料,概括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人民当家作主有何作用?纵观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的演变,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1)变化: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的方式变为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由偏向大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更有助于体现人民意愿;更有助于人民平等地参于政治生活。民主进程一度被打断,但整体上仍在向前推进。(2)温家宝总理说,政府应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你对此有何看法,并用史实加以论证。略认识启示类问题要注意的问题:(1)不能脱离材料空谈,从内容上来说,要与材料涉及的史实、现象一致。(2)要有概括性,不能就事论事,所得出的认识(启示)应具有普遍适用性。(3)尽可能立足现实,从现实需要的角度回答。(4)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回答,但不需分析,点到即可。考点7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1.理论提出(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的含义。(2)内容: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大陆实行一个中国
,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3)意义: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2.成功实践(1)条件①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②“一国两制”正确方针的指导。(2)回归:1997年和1999年香港、澳门分别回归。
(3)意义:祖国统一大业的巨大成就;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4)两岸关系①关系缓和,交流增加:真正停火,“九二共识”,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②阻力:台独势力
;国际反华势力。民族自治区与“一国两制”下特别行政区的关系联系: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区别:(1)社会制度不同: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2)设立的区域不同:前者是少数民族同胞当家做主,后者是港澳台同胞当家做主。(3)主要作用不同:前者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后者有利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4)享有自治的程度不同:后者享有高度自治权,前者享有一定自治权。1.凌青诗作:“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有①虎门销烟②签订《南京条约》③签订《马关条约》④香港回归
A.①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D2.下面的两幅图片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
A.社会制度不同B.实施群体不同
C.主要作用不同D.享有权利不同A考点8新中国的外交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重大外交活动(1)建国第一年里,中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1949年底,毛泽东、周恩来访问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在会上起了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4)1955年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达成万隆十原则,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目的: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2)时间: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4)意义: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二、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背景: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美国的霸权地位衰落;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日益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步提高。(2)恢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中美关系正常化(1)走向缓和的原因:①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60年代末期,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②中国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需要改善同美国的关系。3.中日邦交正常化(1)背景:二战后,日本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并与台湾保持“外交关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冲击。(2)过程: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签订《中日联合声明
》,宣布建立外交关系。(2)表现:①1971年4月,美国基辛格访华,打开了中美友好交往的大门。②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③1978年签署中美《建交公报》。④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特点及其原因:(1)特点:具有双重性,既要向中国施压,限制中国,又要同中国保持交往合作。(2)原因:①在国家利益、意识形态方面,中美两国存在根本分歧。美国维护自身地位的需要。②中国经济实力、政治影响的增强,使得国际地位日渐提高。同时,中国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③中美两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等方面有共同的重大责任,特别是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④中美两国有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合作会使双方互利共赢。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1)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的公正、合理的解决。(2)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3)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4)积极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2.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活动(1)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2)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3)加强与大国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4)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1)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2)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4)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5)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意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6)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1.下图为“新中国与世界各国建交示意图”,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B.中美关系正常化
C.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D.中国得到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A2.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导致这两种印象的原因分别是A.新中国成立初,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政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B.美苏“冷战”的影响;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C.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D.中苏建交;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A考点9毛泽东思想一、诞生1.国民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撰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阐明了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二、成熟1.时间:抗日战争时期2.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概念。3.1945年,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三、发展1.时间:新中国成立后。2.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理论,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阐述了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出概括而形成的科学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党的许多领导人都对它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另外,还要正确区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这三个概念,毛泽东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但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只是毛泽东思想的一部分,不能因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而抹杀毛泽东的伟大功绩和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指导地位。
1.学者认为,遵义会议开始了“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历程,其理由是
A.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B.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确认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B2.外国记者到延安采访时,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还有另一个中国啊!”称延安是“思想工厂”。这里的“思想”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A.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发表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等问题
D.解决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等问题C考点10邓小平理论1.形成(1)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2)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2.发展(1)20世纪80年代,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2)中共十三大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发展目标。
3.深化(1)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南方谈话。(2)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3)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考点1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形成过程
①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②中共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2)主要内容
①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
②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
③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3)历史地位
①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②是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1.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①毛泽东思想②邓小平理论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④科学发展观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B材料一在西方世界日益关注中国的过程中,《时代》周刊是最典型的代表。毛泽东和邓小平曾分别于1949年和1979年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2007年2月7日京西社区材料二江泽民说:毛泽东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接着又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05年7月31日中国军网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时代》周刊将材料一中的两人列为当时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2)以材料一中的两人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什么?各有何现实意义?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取得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引发中国社会的巨变。②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邓小平的指导下,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以新的形象出现在世界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先导,也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也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考点12新中国的科技发展1.“两弹一星”
(1)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3)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2.空间技术:198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讯卫星;1990年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2003年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光辉的里程碑。3.农业科技:袁隆平在1973年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4.计算机技术: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居世界前列。5.生物技术: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2001年至2002年相继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迅猛发展的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制定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努力。6.李四光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1)创立新的理论——地质力学。(2)在冰川学、古生物学等领域成果显著,确立中国第四纪冰川。(3)规划地质科学研究、勘探和教育事业,以理论指导工程建设和石油勘探。
A.新中国外交成就得到网友们普遍关注
B.网友们肯定“两弹一星”对反美反苏的作用
C.网友们对科技、历史文化都饶有兴趣
D.对开国元勋、拨乱反正网友们印象深刻1.2009年8月20日腾讯新闻频道发起“网友票选建国60年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的活动,在60件大事中投票结果如下(局部),从中我们不能得出的结论是B2.口号不仅是浓缩的历史,还是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引导人们行为取向的有效鼓动方式之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下列口号按提出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造反有理②发展是硬道理③向科学进军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A.①②③④B.④①③②C.③④①②D.①④③②C考点13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背景(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2)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2.含义
(1)“百花齐放”: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2)“百家争鸣”: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3.实施过程(1)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2)曲折:“文革”时期文学艺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3)恢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双百”方针。
4.经验教训(1)“双百”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基本方针
。(2)放弃“双百”方针,科学文化就会受挫、凋零
。(3)遵循“双百”方针,提倡艺术民主
、学术自由争论
,科学文化就会出现繁荣局面。“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不同“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的前提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允许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自由争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一种历史现象,“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是一种文化方针,两者有明显的区别。1.邮票是国家的名片,还具有历史档案的功能。下图是标题为《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胜利万岁》系列邮票的一张,根据所学知识,此邮票应该发行于
(
)
A.过渡时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C.“文革”时期D.改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作协议书内容模板
- 全国赛课一等奖初中统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在奉献中成就精彩人生》教学设计
- 中医象思维专题知识讲座
- (立项备案申请模板)建筑用玄武岩石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参考范文
- 部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上期中考试题含答案
- (2024)年产30万套注塑件生产加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一)
- 2023年智慧停车项目融资计划书
- 如何开好寿险早会-保险公司早会重要性与操作使用技巧专题分享培训模板课件
- 《理赔的法律约束》课件
- 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振动与噪声控制工程技术规范(HJ 2055-2018)
- T-CSES 128-2023 公共建筑综合性减碳改造项目碳减排量认定技术规范
- 数学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应用
- 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知识复习考试题库(附答案)
- DIY蛋糕店创业计划书
- 研发部绩效考核方案课件
- 数字化医院建设方案的信息系统整合与优化
- 2024年上海市徐汇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卷试题(答案详解)
- 冬季运动安全快乐冰天雪地以安全为先
- 开展老人防诈骗知识讲座
-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