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病害专题_第1页
花卉病害专题_第2页
花卉病害专题_第3页
花卉病害专题_第4页
花卉病害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花卉的病害防治专题

花卉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在种苗、球根、鲜切花和成株的贮藏及运输过程中,由于遭受到其它生物的侵害,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的影响,致使它们的生长发育受到干扰和破坏,从生理机能到组织结构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以致在外部形态上发生反常的表现,这就是花卉的病害。

植株遭受其他生物侵染或不适宜环境条件影响后,首先是正常的生理程序发生必变,继而导致植株组织结构和外部形态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一系列逐渐加深和持续发展过程,称为病理变化过程,简称病理程序。例如月季受黑斑病病菌侵染,首先是叶片呼吸作用短暂不正常增强,随着色素及氨基酸含量下降,病部细胞组织遭受破坏,发生变色、坏死,最后叶片上出现黑色坏死斑,斑点再不断扩大,受害叶早落。因此,病害的发生必需经过一定的病理程序。而由于害虫或其他外界的机械力量如碰撞、风、冰雹等引起的伤害,往往也是突然发生的,受害植株在生理上没有发生病变程序,因此不能称为病害,常称为损伤。

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为病原。病原按其性质不同分为两大类:非生物性病原和生物性病原。

1、非生物性病原是指除了生物以外的,一切与植物生长发育有关的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水分、土壤、营养、空气等。这些因素不适宜,都会使植株生长不正常,产生病害。这种病害当环境条件恢复正常时,病害就停止发展,并且还有可能逐步恢复正常。由于非生物因素缺乏传染性,所以由它们所引发的病害称为非传染性病害,又叫生理病害。

2、生物性病原是指引起发病的寄生物,这类寄生物称为病原生物,简称为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其中真菌和细菌又合称为病原菌。被寄生的植物称为寄主植物,简称为寄主。病原物有一定的寄主范围,各种病原物的寄主范围差别很大,有的可为害几百种植物,有的则仅限于几种甚至某些品种。由寄主物侵染所引起的病害具有传染性,能够在田间传染扩散蔓延,所以称为传染性病害。这也是在这里主要介绍的内容。

病害的症状是寄主内部发生一系列复杂病变的一种表现。症状包括外部的和内部的两部分。外部症状易被肉眼察觉,表现也较明显,常作为诊断病害时一个重要的依据。而内部症状检验通常要用显微镜等工具。

病害的病原不同,症状也不一定相同,有的差异很大。由不适环境因素所引起的病害,其症状仅局限于植物体本身的外部和内部的病变表现;由病原生物侵染所致的病害,其症状除寄主本身发生的外部和内部形态上的病变外,由于病原生物在寄主体内吸取营养和生长发育的结果,特别是真菌和细菌,能在寄主被害部分产生它们的特征性结构,这些都是病原生物在寄主上的一种表现。因此为了准确地便于诊断病害,症状可再分为两部分:寄生发病后表现不正常状态的,称为病状;病原生物在寄主上的特征性表现称为病症。

因为病害分为非传染性和传染性两大类,因而在进行病害诊断防治时,必需先确定它是属于两大类中的哪一大类,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确定具体为哪一种病害。

非传染性病害与传染性病害的区别最主要是前者没有病症,只有病状;而后者则既有病状又有病症。除了只有病状外,非传染性病害的病株在田间的分布,大多数是有一定规律性的,如病株发病比较集中;发病面积比较大而且较均匀;发病时间比较一致,即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和发病部位大致相同。不过要注意一点,许多非传染性病害病状与传染性病害中的病毒病很容易混淆,因为病毒寄生在组织活细胞中,没有外部的病症表现。

第一节传染性病害的特征和特性

一、传染性病害的病原传染性病害是由病原微生物所引发的,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一)真菌病原体由真菌侵染所致的病害称为真菌病害。真菌病害在植物病害种类中占80%以上,每种花卉都有几种至几十种真菌病害。

真菌是很小的低等植物,由于没有叶绿素,自己不能制造食物。有些真菌吃死的有机物,这是腐生菌;有些叫寄生菌,吃活的寄主。引起病害的多数真菌,能够从活的和死的植物材料中获得营养,因此既是腐生菌又是寄生菌。

真菌没有根和输导组织,因而难以得到并输送水分。由于这种限制,真菌在气候干旱期通常是不活动的。当植株表面的水膜层存在几小时或更长的时间时,植株最有可能发生病害。在持续高湿度、下雨、大雾或重露期,病害最严重。过量灌水和傍晚灌溉也能助长病害发生。

真菌由叫做菌丝的线状细线组成,通常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菌丝集合为菌丝体,常见为白色,具有多种功能。菌丝体是进食结构,从植物细胞中吸取营养;它也能进入休眠,使真菌在不利的条件如寒冷或干旱天气中幸存下来。

当真菌在寄主内部生长到一定程度时,特化的菌丝束会长出叶、茎或根的表面,并长出孢子,它的功能相当于高等植物的“种子”。很微小的孢子一般是经风、雨滴、刀剪等被携带到健康的植株上。如果植株表面有水膜或水滴,孢子就会发芽,形成真菌,又侵入植株内。

菌丝体是真菌营养体的基本结构,但是某些真菌的菌丝体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可以发生变态,形成一种新的、与原来的形态和功能都不相同的特异性结构,常见的有菌核、菌索和子座三种。

菌丝体

菌核

(二)细菌病原体植物病原细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在陆地、水中和空气里都有。植物细菌病害的数量比真菌病害少,很多花卉都有一种或多种细菌病害。细菌是单细胞的低等植物。它比真菌小,比病毒大,通常要经过染色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每个细菌细胞是一个独立生活的个体,都具细胞壁,但无真正的细胞核。大多数细菌缺乏叶绿素,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有的是从活的动植物吸取有机质,叫寄生细菌;有的是从动植物遗体或其他有机物获得有机质,叫腐生细菌。寄生细菌能使植物和人畜致病。

植物病原细菌都是杆状的,一般大小为1~3μm×0.5~0.8μm。绝大多数种类从细胞膜长出细长的鞭毛,伸出细胞壁外,它是细菌运动的工具。鞭毛最少为1根,常为3~7根。细菌的繁殖方式很简单,一般是通过分裂,一分为二。子细胞很快长大,又再分裂。在适宜的条件下,每小时可分裂1次至数次。

(三)病毒病原体由病毒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病毒病。但从广义上来说,病毒病还包括类菌质体及类病毒所引起的病害。许多草本花卉都有1至几种病毒病。病毒病轻则影响观赏,重则不能开花,品种逐年退化,甚至毁种。有些病毒病已成为影响我国花卉产品质量和产量的主要原因,以及无法出口。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各地从国外引进的香石竹、仙客来、郁金香等花卉,种植数年后,由于病毒病年年加重,最终毁种。而我国向日本出口的菊花和香石竹,曾因带病毒被日本检疫部门烧毁,有的还被索赔经济损失。

不少花卉以一般无性繁殖方法育苗,促进了病毒病的传播和蔓延;有些带毒植株,外表不显症状,在检疫技术还不普及的今天,一般难以被发现带毒,更加剧了其的发生和蔓延;病毒病由于在化学防治上困难,因此,病毒病的危害性可以说不次于真菌,在生产中必需引起高度重视和加强对病毒病的研究和防治。

病毒是一类不具细胞结构的寄生物,体积极小,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病毒粒体(也称颗粒或粒子)的形状主要有杆状、丝状、弹状和球状,大小以nm(nm=10-9cm)来计算。病毒是活养生物,只存在于活体细胞中。它具有很高的增殖能力,在增殖的同时,也破坏了寄主正常的生理程序,从而使植株表现出症状。

有的病毒病反而使花卉的观赏价值提高。

(四)线虫病原体线虫是一种低等动物,有些生活在土壤或水中,有些寄生在人类、动物和植物上。据1984年《全国大中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普查》的报告,线虫病害有百余种,虽然只占病害的2.11%,但在局部地区为害性较大。目前为害较严重的有仙客来、牡丹、月季等的根结线虫病,菊花、珠兰的叶枯线虫病,水仙的茎线虫病,松树的线虫病等。线虫除直接引起植物病害外,还能成为其他病原物的传播媒介。如因线虫的为害,常为其他根病的病原物开辟了侵入途径,甚至将其直接带入寄主组织内。

近多年来,广州、深圳、南海等地的检疫部门,从进口的竹芋、红掌、凤梨等种苗上,检验出了带有我国公布的一类检疫对象——香蕉穿孔线虫。香蕉穿孔线虫分布于世界大多数香蕉产区,寄生范围相当广,可以危害单子叶植物的芭蕉科、天南星科、竹芋科等近70多种主要农作物及经济作物,通过雨水、灌溉或农业操作进行传播,曾导致南美苏里南香蕉减产50%以上,在印度尼西亚的邦加岛造成90%以上的胡椒树死亡。目前尚无有效的根除香蕉穿孔线虫的方法,一旦传入,将对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

对于发现有香蕉穿孔线虫的种苗,都必须进行销毁处理。为防止香蕉穿孔线虫传入,2002年2月19日,我国曾决定开始对菲律宾凤梨、香蕉种苗等寄主植物进口采取临时紧急检疫措施。2003年2月14日,又决定开始对荷兰肖竹芋、凤梨等香蕉穿孔线虫寄主植物及栽培介质进口采取临时紧急检疫措施。几年前,我省农业厅还曾经对顺德、番禹等地的红掌进行检验,结果发现有香蕉穿孔线虫,随即要求进行销毁,顺德教授公司为此损失几十万元。我省还从来自日本的水仙种球中截获鳞球茎茎线虫。

线虫体形圆筒状,细长,两头稍尖。所有寄生在植物上的线虫都是非常微小的,一般体长在0.5~2mm之间,宽为0.03~0.05mm左右。线虫体壁通常无色透明或为乳白色。线虫的生活史分为卵、幼虫和成虫3个阶段。虫体分为头、颈、腹和尾4部分。成熟的成虫经交配后,雄虫即死亡,雌虫在土壤或植物组织内产卵。卵椭圆形,孵化后即为幼虫,经4次脱皮后发育为成虫。多数线虫在3~4周内完成整个生活史,1年可繁殖几代。

植物寄生线虫大部分生活在土壤耕作层。在于过潮湿或干旱下均不利卵的孵化和线虫的生存。多数线虫在沙壤土中容易繁殖和侵染植物。线虫一般以卵和幼虫在植物组织内或土壤中越冬。线虫在田间的传播主要通过灌溉水、土壤、人的操作活动等。而远距离传播则是依靠种子、球根和苗株的调运来实现的。植物病原线虫大多为活养生物,少数为半活养生物。它们能为害植物的根、茎、叶、花等器官。根据取食习惯,常将线虫分为外寄生型和内寄生型两大类。外寄生型的线虫在植物体外生活,仅以吻针刺穿植物组织而取食,虫体从不进入植物体内。内寄生型则是进入植物组织内部取食。然而也有少数线虫是先进行一段外寄生,然后再进行内寄生的。

线虫对植物的致病作用,不仅是用吻针刺伤寄主,或虫体在寄主组织内穿行所造成的机械损伤,主要还有线虫所分泌的唾液,其中含有的各种酶和其他致病物质,可以分解植物细胞间的中胶层或细胞壁,抑制或刺激细胞分裂,从而造成各种病变。二、病害的症状与诊断(一)病状感病植物外部形态发生的病变特征称为病状。包括传染性病害和非传染性病害在内,所有的病状概括起来有下面四大类:

1、变色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株性的,被害部分细胞内的色素发生变化,但细胞并没有死亡。

(1)花叶:叶片的叶肉部分出现浓淡绿色不均匀的斑驳,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明显,如一些病毒病。(2)褪色:叶片呈现均匀褪绿,叶脉褪色后形成明脉和叶肉褪绿等。病毒病可产生褪色,但营养缺素症也会产生褪色。(3)黄化:叶片均匀褪绿,色泽变黄。(4)着色:指某器官表现不正常的颜色,如叶片变红、花瓣变绿等。2、坏死和腐烂都是寄主被害后其细胞和组织死亡所造成的一种病变。(1)斑点或病斑:主要发生在叶上,也有在茎、花、果上。寄主组织局部受害坏死后,形成各种形状、大小、色泽不同的斑点或病斑。一般具有明显的或不明显的边缘,斑点以褐色为多,也有灰、黑、白等色。形状有圆形、多角形、不规则形等,有时在斑点或病斑上伴有轮纹或花纹等特征。在病害命名上,常常根据它的明显病状分别称为黑斑、褐斑、轮纹、角斑、条斑等。

(2)穿孔:病斑部分组织脱落,形成穿孔。(3)枯焦:发生在芽、叶、花等器官上。早期发生斑点或病斑,随后扩大和相互连接成块或片,最后使局部或全部组织或器官死亡称为枯焦。(4)腐烂:多发生在柔嫩、多肉、含水较多的根、茎、叶、花和果实上。如果组织崩溃时伴随汁液流出的,称为湿腐。(5)猝倒:幼苗茎基部坏死腐烂,常缢缩呈线状,地上部分迅速倒伏。(6)立枯:幼苗的根或茎基部与地面接触处腐烂,全株枯死。本病多发生在幼苗后期限阶段,病苗多不倒伏。

3、萎蔫是指寄主植物局部或全部由于失水,丧失膨压,使其枝叶萎蔫下垂的一种现象。植物病害的萎蔫病状可由各种原因引起,如寄主根或茎腐烂;天气干旱,水分供应不足;土壤含水量低等。但在植物病害方面所指的萎蔫病状,主要是指植株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病原体的毒害或破坏,影响水分向上输送,即使供给水分也不能恢复常态的。

根或主茎的维管束被害,常引起全株性萎蔫。局部性萎蔫是指寄主植物的侧枝、叶柄或者在叶片上局部的维管束被病原物侵染所致。萎蔫按其病状和不同的病原物,分为:(1)青枯:病株全株或局部迅速萎蔫。病株叶片色泽略淡,一般不发黄,故名青枯。(2)枯萎与黄萎:病状与青枯相似,但叶片多先从距地面较近处开始,叶片色泽变黄,病情发展较慢,不迅速枯死。4.畸形植株被病原物侵染后,在受害部位的细胞数目增多,细胞体积增大,表现为促进性的病变;细胞的数目减少,细胞的体积变小,表现为抑制性的病变,使被害植株全株或局部呈畸形。按照病状的不同又可分为:

(1)卷叶:叶片两侧沿叶脉向上卷曲,病叶比健叶较厚、硬和脆,严重时呈卷筒状。(2)蕨叶:叶片叶肉发育不良,甚至不完全发育,叶片变成线状或蕨叶状。(3)丛生:茎节缩短,叶腋丛生不定枝,枝叶密集丛生,形成扫帚状。(4)瘤、瘿:受病植株组织局部细胞增生,形成不定形的畸形肿大,通常为根部线虫为害引起。(二)病症病症是指在寄主病部表面的病原生物的各种形态结构的表现,大多数真菌病害都有,是真菌的营养体或繁殖体的结构物。非传染性病害没有病症。

1.霉状物感病部位产生各种霉。霉是真菌病害常见的病症,它是由菌丝和着生孢子的孢子梗所构成。霉层的颜色、形状、结构、疏密等变化也大,可分为霜霉(多为白色)、黑霉、灰霉、青霉、绿霉等。2.粉状物这是某些真菌一定量的孢子密集在一起所表现的特征,因着生的位置、形状、颜色等不同,又可分为白粉、锈粉、黑粉等。白粉是在植株表面,特别是在叶上生长的绒状及粉状物混生的粉霉层,初期粉白色,后期转为淡褐色,并在粉层中混生许多黄、褐色,最后变成黑色的球形小粒。锈粉的颜色从鲜黄、桔黄以至棕褐色,初在植株表皮下形成,使表皮隆起呈疱状,表皮破裂后散出锈色粉末。

3.粒状物在病部产生大小、形状、色泽、排列等各种不同的粒状物。有的粒状物呈针头大小的黑点,有些粒状物较大。

4.绵(丝)状物在病部表面产生白色绵(丝)状物,这是真菌的菌丝体,或菌丝体和繁殖体的混合物。一般呈白色。

5.脓状物这是细菌所具有的特征性结构。在病部表面溢出含有许多细菌细胞和胶质物混合在一起的液滴或弥散成菌液层,具有粘性,称为菌脓或菌胶团,白色或黄色,干涸时形成菌胶粒或菌膜。

症状是植物病害诊断的重要依据。病状是寄主植物和病原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的外部表现,这种病状表现各有其特异性和稳定性。利用病状是作为诊断病害的基础。病症是病原体的群体或器官着生在寄主表面所构成的,它直接暴露了病原物在质上的特点,更有利于熟识病害的性质。

但是要注意一点,症状的稳定性和特异性也是相对的,因为同一种病原物,在寄主的不同发育阶段和部位上,其症状有时可以完全不同;同一种病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其表现也可以不同;同一种病原物在各种寄主植物上的症状也可以不同;不同的病原物也可以在同一寄主上或同一器官上形成相似的症状。此外,多种病原物在同一寄主上并发时,可产生第三种症状。同此诊断病害,还需从各个方面对症状进行考察分析,特别是利用显微镜。三、各类传染性病害症状的特点(一)细菌病害的症状特点病状主要有下列三种类型:

1.坏死与腐烂:在叶片、枝干上表现的病状是斑点或病斑。由细菌引起的斑点性病害即——细菌性斑点病,具有共同特点:叶边缘开始;病斑受叶脉限制,多呈多角形;周围有黄晕;对光半透明;潮湿时有菌脓溢出。

脓状物(菌脓)是细菌病害的重要病症,但在不同的细菌病害中产生菌脓的能力大小不同。菌脓以萎蔫类型的维管束细菌病害最显著。右图为细菌菌脓从叶缘溢出(二)病毒病害的症状特点病毒病的症状有下列一些特点:大多数病毒对植株的直接杀伤力作用小,主要是影响植株生长发育;大部分是全株性发生的,有时与营养缺素症相似;在嫩叶上更为明显,在根部病状不明显。病毒病害的症状变化很大,虽然同一种病毒在同一寄主植物上可以发生多种不同类别的症状,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下列三种类型:1.叶片变色主要是由于叶绿素在早期被抑制所造成,可分为花叶和黄叶两大类。

2.畸形包括卷叶、缩叶、皱叶、萎缩、丛枝、癌肿、丛生、矮化、缩顶等,可单独发生,也可同时发生多种病状。

3.枯斑、环斑和组织坏死许多病毒病在叶片侵染点形成枯斑,但也有病毒病发展为全株性后,也能产生枯斑。环斑发生的情况与枯斑相似。病毒也能引起叶片、茎、果实的组织部分坏死。(三)真菌性病害的症状特点真菌所致的病害几乎包括了上述第二点中所有的病害症状类型。简要来说,除了具有明显的病状外,在寄主受害部位的表面,或迟或早最终都要出现肉眼可见的病症,即粉状物、霉状物、颗粒状物、白色丝状物等真菌的子实体或营养体的结构。对于叶片病部尚未长出繁殖体的真菌,用放大镜可有助于发现其白色丝状物即菌丝体。因菌丝体会很快变干,因此寻找病症最好是在早晨,这时的相对湿度高,叶上往往有露水。再晚了,在植株表面不容易发现菌丝体,除非下雨使植株表面湿润。四、传染性病害的侵染过程病原物的致病性是指它对寄主植物的破坏性和毒害而言。病原物的破坏作用是由于它吸取了寄主体内的营养和水分。同时,由于病原物新陈代谢的产物和受病植株的分解物,产生了损害寄主植物的物质,直接或间接地破坏植物的组织细胞。病原物从侵入植株到引起病害的发生,要经过一定过程,包括接触、侵入、潜育和发病四个阶段:

(一)接触期病原物的繁殖单位如真菌的孢子、单个细菌细胞等,必需先与寄主接触,才有可能从体外侵入体内,因此避免或减少病原物与寄主植物接触的措施,是防治病害的一种重要手段。病原物与寄主接触后,并不是都能立即侵入寄主体内,必需经过一定时间的活动,在这段时间内,环境条件起着重要的作用。(二)侵入期侵入期是指病原物侵入寄主内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为止的一段时期。

1.侵入途径病原物可直接穿过植株表皮的角质层,或者通过气孔、水孔、蜜腺等自然孔口以及虫伤、机械伤、冻伤等伤口侵入。真菌大多数是以孢子萌发后形成的芽管或者以菌丝侵入的。真菌可通过直接穿过寄主表皮层、自然孔口和伤口三种途径侵入。细菌以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病毒只能从伤口侵入,包括带病毒的害虫为害植株使病毒从伤口侵入。

2.环境条件对病原物侵入的影响(1)对病原物的影响:影响最大的是温度和湿度,其中湿度影响最大。真菌孢子大多需要较多的水分才能萌发,在水中萌发最适宜。孢子和细菌在水中才能游动和侵入。所以在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发病重;雨水少、干旱季节发病轻或不发病。不同的病原物有不同的适宜孢子萌发和侵入温度。(2)对寄主植物的影响:也主要是湿度和温度。植株在雨后或重露之后,细胞间隙和气孔腔中常呈充满水的状态,有利于真菌和细菌的入侵。水多气孔张开,也有利于入侵。

了解侵入期在防治病害上很重要。病原物侵入前都是在寄主体上,最易受外界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子作用而死亡,所以这一时期是病原物生活史上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也是病害防治最有利的时机。目前较常用的杀菌剂大多数是保护性的,如果让病原物侵入后使用就得不到预期效果。此外,改变环境条件、避免机械损伤、防治虫害等也可减少病害的发生。(三)潜育期是指病原物侵入寄主后建立寄生关系开始,到出现明显的症状为止的这一段时期。寄主对病原物质侵入会进行反抗,两者相互斗争的结果,最后表现出寄主是否发病。病原物入侵后破坏组织细胞,然后扩展蔓延,有些只限于侵染点附近的细胞组织,称为局部侵染,引发的病害是局部性或点发性的,如各种叶斑病;有些病原物可蔓延扩展至全株,称为全株性或系统性侵染,引起的病害是系统性的,如青枯病、枯萎病等。各种病害的潜育期有长有短,通常为几天至十几天。(四)发病期植株被侵染后,经过一定的潜育期,在外出现症状而进入发病期。实际上在潜育期植株就已发病,只是潜育期过后症状才表现得更为明显。五、传染性病害的侵染循环侵染循环是指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病害防治措施主要是根据其侵染循环的特点为依据的。传染性病害的侵染循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越冬和越夏,是指病原物怎样度过寄主的休眠期而成为下一个生长季节的病原物的来源问题。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与寄主生长季节有密切关系。大部分花卉是在冬季休眠的,而冬季的气温低,也不利于病原物的生长发育,因此越冬问题就显得突出。病原物越冬和越夏的场所,一般就是下一生长季节病害的病原物初次侵染来源。所以及时消灭越冬和越夏的病原物,对减轻下一季节病害的严重度有重大意义。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主要有:

1.田间病株和杂草;

2.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

3.土壤:病株的残体或在病株上产生的病原物都很容易落在土壤中;

4.病株残体:很多真菌和细菌都能在病株残体内存活一定的时间,所以收获后田间清洁很重要;

5.粪肥:病原物可随同病株残体混入粪肥中。粪肥未经腐熟的,病原物即可保持其生活力,并随粪肥带到田里,作为病原物的初次侵染来源,所以粪肥要经过腐熟。(二)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寄主植株生长期间第一次侵染的,称为初次侵染,病原物在初次侵染的病株上,产生繁殖器官又传播到健康植株上为害,如是在寄主植物生长期间反复进行的,称为再次侵染。初次侵染的病原物主要来源于越冬越夏的病原物;再次侵染的病原物主要来自当年寄主上产生的病原物。大多数花卉病害都有再次侵染现象。

花卉病害有或没有再次侵染和再次侵染次数多少,直接与防治方法和效果有关。对于寄主植物整个生长期间只有一次初次侵染的,应集中力量消灭其越冬越夏的病原物。对于有多次侵染的病害,除消灭越冬越夏的病原物外,在植物生长期间更要采取各种措施。再次侵染次数多的病害,防治的次数也相应增多,否则就不能达到目的。(三)病原物的传播在越冬越夏场所的病原物必须传播到寄主植株上并与之接触后,才有可能发生初次侵染。在寄主上初次侵染形成后,在受害部位产生的病原物繁殖器官又必须通过各种方法,在寄主植物之间进行传播才能发生再次侵染。绝大多数病原物没有主动的传播能力,主要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进行传播。切断病原物的传播途径,是防治病害的一个有效方法。

病原物的传播途径具体可分为:

1.风力传播真菌会产生孢子,风力传播对真菌的扩散起主要作用。大多数真菌都是近距离传播的,主要表现为发病时间比较集中,分布的面比较广和发病比较迅速。此外,近距离传播的病害常先形成中心病株,然后以中心病株为中心,向四周扩展蔓延。

2.昆虫传播最主要是传播病毒病,最主要的是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和蚜虫、叶蝉等。所以防虫可以减少病毒的发生。3.雨水传播细菌和部分真菌的孢子,是由雨水或水滴的飞溅传播的。此外,土壤中的病原菌也可随流水或灌溉水流动而传播。防治雨水传播病害主要是消灭初次侵染的病原菌。

4.人为传播使用含病原物和种子和繁殖材料以及肥料,修剪、嫁接、剪花、运输等途径都会传播病原菌。

第二节主要传染性病害及其防治一、主要的传染性病害(一)叶、花和果的病害真菌是叶花果病害最主要的病原菌,细菌也会引起,而病毒引起的叶部病害也多,寄生线虫也引起数种叶部病害。在叶、花果中,叶存在的时间长,故叶的病害更多。侵染叶部的许多病原物也常侵染花器、幼果和嫩枝,有的病害仅侵染花器。叶片病害的症状类型很多,主要有下面几种:

1.白粉病由子囊菌亚门中的白粉菌引起。这种病害,病症常先于病状。病状最初常不明显。病症初为白粉状,近圆形斑,扩展后病斑可联结成片。一般来说,秋季时白粉层上出现许多由白而黄、最后变为黑色的小点粒——闭囊壳。少数白粉病晚夏即可形成闭囊壳。

2.锈病由担子菌亚门中的锈菌引起。一般来说病症先于病状。病状常不明显,黄粉状锈斑是该病的典型病症。叶片上的锈斑较小,近圆形,有时呈泡状斑。

3.煤污(烟)病主要由子囊菌亚门中的煤法菌和某些半知菌引起。有病叶片被黑色的煤粉状物所覆盖,有的煤污层在叶片上覆盖牢固,有的则易脱落。煤污病民蚜虫等小虫的为害关系密切,与寄主自身的分泌物也有关系,影响了寄主的光合作用,削弱了植物生长,降低植物的观赏性。

4.毛毡病由壁虱所引起。叶片受壁虱侵染,表皮细胞伸长成毛状物,集中成红色或褐色的毛毡状病斑。

5.灰霉病是草本花卉上最常见的真菌病害,对温室花卉为害最大。灰葡萄孢霉是灰霉病的主要病原菌。在潮湿、低温条件下,灰霉病引起疫病、叶斑、溃疡等症状,病部长满灰色霉层。如仙客来灰霉病等。

6.叶斑病除白粉病、锈病、煤污(烟)病、毛毡病、叶畸形、灰霉病等以外,叶片上所有的其他病害统称为叶斑病。各种叶斑病的共同特性是局部侵染引起的,叶片局部组织坏死,产生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病斑,有的病斑可因组织脱落形成穿孔。病斑上常出现各种颜色的霉层或子实体。叶斑病的主要病原物是半知菌。

7.叶畸形是外担子菌、外子囊菌、病毒等引起的。病原物刺激寄主细胞增生或抑制细胞的分裂,导致叶片组织局部或全部肿胀、变厚、变小或变细。如山茶花叶肿病、梅花缩叶病、大丽花蕨叶病等。

8.变色型一般是由病毒引起的,有些是生理缺素引起的。病毒侵染可引起花叶、斑驳、条纹、条斑等症状,如月季花叶病、水仙条斑病等。除此之外,类菌质体可引起花器变绿,称为花变绿或花变叶,如紫菀黄化病。(二)茎干病害花卉茎干病害的种类虽不如叶部病害多,但危害性很大,不论是草花的茎,还是木本花卉的枝条或主干,受病后往往直接引起枝枯或全株枯死。真菌、细菌、类菌质体、茎线虫都能为害花卉的茎干,但也仍以真菌为主,茎干病害的症状类型主要有:腐烂及溃疡、枝枯、肿瘤、丛枝、带化、萎蔫、立木腐朽、流胶流脂等。不同症状类型的茎干病害,发展严重时,最终都能导致茎干的枯萎死亡。茎干病害的潜育期通常比叶、花、果病害长,一般多在半个月以上,少数病害或长达1~2年甚至更长时间。腐烂病和溃疡病还有潜伏侵染的特点。(三)根部病害花卉根部病害的种类虽不如叶部、茎(枝)部病害的的种类多,但所造成的危害常是毁灭性的。染病的幼苗几天内即可枯死。幼树在一个生长季节可造成枯萎,大树延续几年后也可枯死。根病的症状类型可分为:根部及根颈部皮层腐烂,并产生特征性的白色菌丝、菌核和菌索;根部和根颈部出现瘤状突起;病原菌从根部入侵,在维管束定殖引起植株枯萎;根部或干基部腐朽并可见有大型子实体等。根病的发生,在植物的地上部分也可反映出来,如叶色发黄、放叶迟缓、叶形变小、提早落叶、植株矮化等。

引起根病的病原,一类是属于非侵染性的,如积水、施肥不当、土壤酸碱度不适等;另一类是属于侵染性的,主要由真菌、细菌、线虫引起。根病病原物大多属土壤习居性或半习居性微生物,寄主范围广,腐生能力强,一旦在土壤中定殖下来就难以根除。如引起苗木猝倒的丝核菌和苗木白绢病的齐整小核菌等。根病的诊断有时是困难的,根病发生的初期不易被发现,待地上部分出现明显症状时,病害已进入晚期。已死的根常被腐生菌占领取代了原生的病原菌。另外,根病的发生与土壤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发病的直接原因有时难以确定。

根病的防治较其他病害困难,因为早期不易被发现,失去了早期防治的机会。另外,侵染性根病与生理性根病常易混淆。例如雪松根腐病,常因地面积水引起根腐。然而,在同样的条件下,由于樟疫霉菌的寄生也可造成雪松根腐。在这种情况下,要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是有困难的。

根病的发生与土壤的理化性质是密切相关的,这些因素包括:土壤积水、粘重板结、贫瘠、微量元素、pH值等。由于某一方面的原因就可导致植物生长不良,有时还可加重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因此,在根病的防治上,选择适宜于植物生长的立地条件,以及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要作为一项根本的预防措施。严格实施检疫、病土消毒、球要挖掘及栽植前的处理,是减少初侵染来源的重要措施;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这对由死养生物引起的根病,在防治效果上是明显的。开展生物防治成功的例子有,利用菌根和木霉菌防治猝倒病、白绢病;利用细菌放射形土壤杆菌84菌系防治根癌病等。二、病害的防治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花卉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综合防治的概念是以生态学为基础,有机地运用各种防治手段,对物理环境(如温度、光照、水湿、土壤等),各种生物和微生物区系,寄主的抗病性,以及病原物的生存、繁殖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控制或调节,建立一个以栽培作物为主体的相对平衡的生态系,并力求保持其相对稳定性,把病害所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经济容许的水平之下。花卉病害的防治包括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及化学防治等。(一)植物的检疫参考害虫防治的内容。(二)农业防治农业防治就是利用农业生产中的耕作栽培技术来消灭、避免或减轻病害的方法。

1.轮作轮作就是在一块地上不连种同一种花卉,而是轮流种植多种不同的花卉,亲缘关系越远的越好。其作用在于:调节地力,使花卉生长发育更好,其抗病力随之增强;每一寄生物都有一定的寄主范围,在没有寄主存在时,病原物就逐渐死亡;各种花卉的根系,具有改变根际微生物种群的作用,并使它们对一些病原菌产生拮抗、抑制或杀死的效果。

2.耕作深耕和晒土能够杀死一部分在土壤中的病原物。

3.除草和田园清洁杂草是一些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以及虫害的滋生地,必须除去包括田间周围的杂草。田园清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生长期间把初发病的叶片、花朵、果实、枝干和植株等及时摘除、剪去或拔起,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免病原物在田间扩大蔓延。二是在收获后把遗留在地面上的病残株集中烧毁或深埋,这对于减少下一个生长季节病原物的初侵染来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4.加强水肥管理

N、P、K三要素的比率要合理,若大量N肥,使组织幼嫩,抗病性就差;适量地增施P、K肥,有利于机械组织的形成,增强抗病力。土壤水分及空气湿度太多太高,易发生病害。

5.选用健康无病的种苗

6.选用抗病品种(三)生物防治广义的生物防治是指利用一切生物手段防治植物病害;狭义的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微生物防治病害。有些生物防治已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如用野杆菌放射菌株84防治细菌性根癌病、用枯草杆功防治香石竹茎腐病等,但大多数还处于田间或实验室研究阶段。(四)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通过热处理和射线等方法来防治植物病害。热处理有干热和湿热两种。任何生物包括植物病原物,对热有一定的忍耐性,超过限度生物就要死亡。

1.种苗热处理如唐菖蒲球茎在55℃水中浸泡30分钟,可防治镰刀菌干腐病。

2.土壤的热处理三、病害的化学防治化学防治就是使用化学农药来防治病害的方法。使用农药是花卉病害防治的重要手段,方法简单,见效快,特别当病害大发生时,农药防治往往是惟一的有效措施。但是,化学防治也有许多弊端,如污染环境、病菌易产生抗药性等。因此化学防治要慎重,尤其要避免长期使用单一农药。防治病害的农药主要包括杀菌剂和杀线虫剂。下面主要介绍杀菌剂。(一)杀菌剂的防治病害原理杀菌剂就是用于防治真菌和细菌病害的农药。其防治病害的机理有下列二种。

1.保护作用是指植株在患病之前喷上杀菌剂,抑制或杀死孢子或细菌,以防止病原菌的侵入,使植株得到保护。这类药剂称为保护剂。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消灭发病中心是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病害流行季节,及时喷药预防病菌的侵入,显得更为重要。常用的保护剂有波尔多液、代森锌、铜皂液等。

2.治疗作用是在植株感病后喷上药剂,阻止病害继续发展,或者甚至使植株恢复健康,这一类药剂,是在病原菌侵入后,用来处理植株的,称为治疗剂。这些杀菌剂属于内吸性的杀菌剂,如托布津、多菌灵等,能够被植株吸收到体内而杀死病菌。(二)杀菌剂的使用方法

1.种苗处理就是用杀菌剂处理种子、球根、插条、秧苗等。种苗处理在于消灭种苗表面和内部的病原物,保护种苗不受土壤中病原物的侵染和通过种苗吸收药剂并输导到地上部分,使其不受病原物的侵染。(1)浸种:把种子浸到一定浓度的药液(如多菌灵、托布津等)中,经过一定时间后取出晾干,再进种播种。药液用量以浸过种子5~10厘米为宜。球根也可用此法。(2)拌种:用克菌丹、多菌灵等药粉拌到种子中。使用的药粉和种子必须是干燥的,否则会影响均匀度和引起种子的药害。用药量一般为种子重的0.2%~0.3%。球根也可用此法。

2.土壤处理就是将药剂施到土壤中去。主要用于防治根部和维管束的病害。也可防治一些土壤中越冬的病害,播种或栽植前处理土壤,可以减轻病原物的初次侵染来源。(1)翻混法:将农药施到地面后随即翻耕,使药剂分散到土壤耕作层内,这是一种最常用而较为简易的方法。(2)浇灌法:一般是用于水溶液药剂,根据需要量浇灌土中。因此法需液量多,操作不便,并不多用。

3.植株喷药通常是利用喷雾器把液体农药形成小零点,喷洒在植株上。这是病害防治最常用的方法。喷雾器的喷头与植株距离不要过近,应距离半米以上。要求喷洒均匀,覆盖完全,但不要喷得过量以致形成水滴。如果喷洒的农药是没有内吸性的保护剂,还应把药液喷到叶片背面,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喷雾应选择晴天、无风或微风的天气。大雨后,对一些粘附力较差的或没有内吸性的药剂,要看具体情况进行补喷。喷雾主要用于气流和雨水传播的病害。为了使喷雾发挥防治效能,还要注意:

(1)选择适当的药剂。(2)喷药时间:在病原菌还没有到达寄主上之前进行喷保护剂,效果最大。因为各种药剂在植株上都有一定的残效期,所以也不要喷药过早。(3)药液浓度:一般浓度越大,杀死病菌的效果就愈好,但是可能会发生药害,成本也更高。(4)喷药次数:次数过多,造成浪费;次数过少,不能达到防治效果。次数主要根据病原菌在侵染循环中的再次侵染次数、气候条件和药剂在作物上残效期的长短等决定的。如果发病的环境条件适宜,病菌能进行多次侵染,而且病害的潜育期和药剂的残效期都短的,那么喷药的次数要多些;否则次数就可减少些。(三)常用杀菌剂的种类及性能

1.无机杀菌剂主要介绍波尔多液。波尔多液属于保护性杀菌剂(主要是药剂中的铜离子起杀菌作用),残效期长,可达15天左右,不易为雨水所冲刷,成本低。防病范围广,对真菌所致的病害如霜霉病、疫病、炭疽病、猝倒病等,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但有些花卉对其敏感,易产生药害,要注意使用。

波尔多液是由人工配制的,其原料通常有三种配合量,应根据花卉和病害种类决定采用哪一种配合量。(1)1︰1︰100等量式波尔多液

1斤硫酸铜+1斤生石灰+100斤水(2)1︰2︰100倍量式波尔多液

1斤硫酸铜+2斤生石灰+100斤水(3)0.5︰0.5︰100等量式波尔多液

0.5斤硫酸铜+0.5斤生石灰+100斤水

在配制时,先把水的用量分为两等份,一份水用来溶解硫酸铜,另一份水用来配制石灰乳。配制石灰乳时,应先用少量热水把生石灰化开,再有少量水把消解的石灰调成糊状,最后加入剩余的水搅拌即成石灰乳。把溶解的硫酸铜和石灰乳同时倒入第三个容器内,或者把溶解的硫酸铜液倒入已调好的石灰乳中,边倒边搅拌,即成天蓝色的波尔多液。药液现配现用,不能久放。在配制时还要注意的是:生石灰和硫酸铜的质量要好,生石灰宜白、质轻、块状,硫酸铜用纯蓝色的工业用品;配制时石灰乳和硫酸铜液均应冷却到室温,两者原液混合后稍加搅拌即可,不可搅拌即可,不可搅拌太久而影响其悬浮性;配制的容器最好用陶器或木桶,不能用金属容器;配好的药液带碱性,若呈酸性,应再加石灰。

波尔多液配制麻烦,目前有几咱商品含铜杀菌剂可取代波尔多液,如氧化亚铜(靠山)、氢氧化铜(可杀得)、碱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