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栽培技术课件_第1页
马铃薯栽培技术课件_第2页
马铃薯栽培技术课件_第3页
马铃薯栽培技术课件_第4页
马铃薯栽培技术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铃薯栽培技术吉林省畜牧业学校作物教研室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马铃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第三节马铃薯栽培技术第一节概述一、马铃薯的栽培优势二、马铃薯的用途三、马铃薯的起源四、马铃薯的分类五、马铃薯的生产情况一、马铃薯的优势㈠五大粮食作物之一。具有产量高、增产潜力大、早熟、发热量高的优点。是小麦、水稻和玉米之后,我国第四大作物。

㈡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粗纤维、多种矿质营养和各种维生素。㈢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土壤PH值4.8~7.1都能正常发育。种块自身含水,春旱时比其它作物出苗早。㈣生育期短。50-100多天,补救作物。马铃薯成分和比例100马铃薯二、马铃薯的用途㈠既是粮又是菜。国家规定每5㎏马铃薯折1㎏粮食。北方越冬的大宗蔬菜。其加工产品如淀粉、粉条等最为常用。㈡既可粮又可饲。损伤和小的块茎可作饲用。茎叶可作青贮或青食饲料。㈢是多种轻工产品的重要原料。㈣既可肥地又可增光。种植马铃薯多重施有机肥,种后土壤疏松,杂草少,是下作的好茬口。与其它作物间作、套作、复种,能提高土地与光能利用率。(优势)三、马铃薯的起源原产地为南美的智利和秘鲁,有8000年左右的栽培史,现仍有野生种。从1536年开始,马铃薯由南美传入欧洲。现世界各国栽培的马铃薯,主要是经欧洲选择的后代。中国的马铃薯于1620-1650年,由荷兰人传入,故有“荷兰薯”之称。四、马铃薯的分类(一)早熟品种。从出苗到块茎成熟需50~70d;植株低矮,产量低,淀粉含量中等,不耐贮存,芽眼较浅。(二)中熟品种。从出苗到块茎成熟需80~90d;植株高大,产量高,淀粉含量较高,耐贮存,芽眼较深。(三)晚熟品种。从出苗到块茎成熟需100d以上;植株性状同中熟品种。五、马铃薯的生产情况世界马铃薯总面积约18×106hm2,总产量约320×106t。中国总产最高,次为俄印美。中国马铃薯总面积约3.3×106hm2,占世界总面积的20%左右;总产量约70×106t,居世界首位。我国平均公顷产量15,920㎏,产者可达50,000㎏。(2007年数字)内蒙、甘肃、山西、云南、贵州和东北三省等是我国马铃薯的主要产区。黑龙江省是全国最大的种薯基地。

2008国际马铃薯年国际马铃薯年标识主要图形元素–上方为一只装满了马铃薯的碗,下方是一个在泥土中的金色块茎–象征着人类与农业的密切联系。“被埋没的宝物”这一口号突出了马铃薯的重要性在农村人口、经济发展和全球粮食安全中通常被忽视的现实。第二节马铃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一、马铃薯的形态特征二、马铃薯的生育时期三、马铃薯块茎的休眠四、马铃薯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五、马铃薯的退化一、马铃薯的形态特征㈠根㈡茎㈢叶㈣花序㈤果实和种子

马铃薯是茄科(Solanaceae)茄属(Solanum)的草本植物。生产应用的品种都属于茄属结块茎的种(SolanumtuberosumL.),染色体数2n=2x=48。多年生植物,生产上多用块茎繁殖。㈠根

马铃薯的根系根据发生来源不同,分为两种:直根系——种子繁殖所发生的根,有主、侧根之分。须根系——块茎繁殖所发生的根,为不定根,无主、侧根之分。须根系根据其发生的时期、部位,分布状况可分为两类:①初生根(芽眼根、节根)。②后生根(匍匐根)。马铃薯的根系初生根(芽眼根、节根)后生根(匍匐根)初生根(芽眼根):发芽早期发生,分枝能力强,分布宽度30cm左右,深度可达150—200㎝,是马铃薯的主体根系。后生根(匍匐根):地下茎上部匍匐茎周围发生,每节发生3-6条,分枝能力较弱,较短,为10-20㎝,分布在表土层,生育后期培土有利此类根系生长。匍匐根对磷素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根系分布:主要在30cm左右土壤表层。㈡茎

马铃薯的茎包括⒈地上茎⒉地下茎⒊匍匐茎⒋块茎

四种茎都是同源器官,但形态和功能却各不相同。⒈地上茎由块茎芽眼萌发的幼芽发育形成的地上枝条,简称茎。茎高为30—l00㎝。特点:⑴多直立。有些品种在生育后期略带蔓性或倾斜生长。⑵多汁。成年茎节部坚实而节间多中空。有些品种和实生苗的茎部节间为髓所充满。⑶分枝性。一般早熟品种茎秆较矮,分枝发生得晚,而中晚熟品种,大多数茎秆粗壮,分枝发生得早而多,并以基部分枝为主。⑷再生力很强。在适宜的条件下,每一茎节都可发生不定根,每节的腋芽都能形成一棵新的植株。⒉地下茎主茎的地下结薯部位。表皮为木栓化的周皮所代替。皮孔大而稀,无色素层。从地表向下至母薯,由粗逐渐变细。长度10㎝左右,与培土有关。6-8节。地下茎叶腋通常发生匍匐茎1—3个(此前,每个节长出放射状匍匐根3—6条)。⒊匍匐茎匍匐茎可顶端膨大成块茎。出苗后7-10天开始发生匍匐茎,10-15天后停止生长。(经催芽处理的种薯,往往在出苗前发生。)具有向地性和背光性,入土不深,多集中在0-l0cm土层内;长度3-l0cm(野生种可长达1-3m)。细弱,具有地上茎的特性,输送营养和水分,节上能形成不定根和2-3次匍匐茎。⒋块茎马铃薯的块茎,是一缩短而肥大的变态茎,既是经济产品器官,又是繁殖器官。当匍匐茎顶端停止极性生长后,由于皮层、髓部及韧皮部的薄壁细胞的分生和扩大,并积累大量淀粉,从而使匍匐茎顶端膨大形成块茎。匍匐茎

块茎具有地上茎的各种特征。⑴芽眉:残留的叶痕,呈新月状。⑵芽眼:芽眉内侧表面向内凹陷成为芽眼。(过深是一种不良性状。眼内有3个或3个以上未伸长的芽,中央较突出的主芽先萌发,侧芽一般呈休眠状态。芽眼在块茎上呈螺旋状排列,顶部密,基部稀。块茎最顶端的一个芽眼较大,内含芽较多,称为顶芽。在块茎萌芽时;顶芽最先萌发,而且幼芽生长快而壮,从顶芽向下的各芽眼,依次萌发,其发芽势逐渐减溺。)芽眉芽眼⑶块茎大小:一般50-250g。(有的高达1500g。)⑷块茎形状:大致分为圆形、长筒形、椭圆形三种类型。(每一品种的成熟块茎,都具有固定的形状,是鉴别品种的重要依据之一)。⑸皮色和肉色:表皮有黄、白、紫、淡红、深红、玫瑰红,淡蓝、深蓝等色;茎肉有白、黄、红、紫、蓝及色素分布不均匀等色。(食用品种以黄肉和白肉者为多。一般品种的块茎都具有固定的皮色与肉色。皮色与肉色常具有相关性。)⑹表皮:光滑、粗糙或有网纹。(其上分布有皮孔(皮目),有与外界交换气体和蒸散水分的功能,在湿度过高的情况下,由于细胞增生,使皮孔张开,表面形成突起的小疙瘩,既影响商品价值,又易病菌侵入。)链接:块茎形状大小与颜色㈢叶单叶:无论用种子或块茎繁殖时,最初发生的几片初生叶均为单叶。复叶:随着植株的生长,逐渐长出奇数羽状复叶。(复叶互生,螺旋排列,每个复叶由①顶生小叶和3-7对侧生小叶,②侧生小叶之间的小裂叶,③侧生小叶叶柄上的小细叶,④复叶叶柄基部的托叶构成。顶生小叶叶形略大,形状和侧生小叶的对数,是品种的特征之一。)顶生小叶侧生小叶小裂叶小细叶(小、少,或无)托叶小细叶顶生小叶侧生小叶小裂叶小细叶小裂叶㈣花马铃薯为自花授粉作物。花序为聚伞花序。花柄细长,着生在叶腋或叶枝上。每个花序有2-5个分枝,每个分枝上有4-8朵花,在花柄的中上部,有一突起的离层环,称为花柄节。花冠合瓣,基部合生成管状,顶端五裂,并有星形色轮。花冠有白、浅红、紫红及蓝色等。花蕊:雄蕊5枚,雌蕊1枚。子房上位,由两个连生心皮构成,中轴胎座,胚珠多枚。花冠有白色、浅红色、紫红色及蓝色等。㈤果实与种子果实:果实为浆果,呈圆形或椭圆形,果皮为绿色、褐色或紫绿色。果实内含100—250粒种子。种子:很小,呈扁平卵圆形,淡黄或暗灰色,千粒重为0.4-0.6g。刚收获的种子,一般有6个月左右的休眠期。当年采收的种子发芽率一般为50-60%,经过贮藏一年的种子发芽率较高,一般可达85-90%。干燥低温下可贮藏7-8年。果实与种子二、马铃薯的生育时期

马铃薯栽培是无性繁殖,从块茎芽条萌发到新的块茎成熟,是马铃薯的生育期。整个生育过程划分为六个生育时期。㈠芽条生长期㈡幼苗期㈢块茎形成期㈣块茎增长期㈤淀粉积累期㈥成熟及收获期(发棵期)㈠芽条生长期生长过程:种薯播种后,从萌发开始,经历芽条生长,根系形成,至幼苗出土。生长中心:芽条和根系。块茎萌发时,首先幼芽发生,其顶部着生一些鳞片小叶,即“胚叶”,随后在幼芽基部节上发生幼根。同时,在幼芽基部形成地下茎,有6—8个节,每节上分化并发生匍匐茎,在匍匐茎的侧下方产生3—6条匍匐根。时间条件:历时一个多月。适温13-18℃。芽条生长期㈡幼苗期幼苗期:从幼苗出土,经历根系发育、主茎孕育花蕾、匍匐茎伸长及顶端膨大、块茎具雏形,为~。生长中心:茎叶和根系。由于马铃薯种薯内含有丰富营养和水分,在出苗前便形成了相当数量的根系和胚叶。出苗后根系继续扩展,茎叶生长迅速,多数品种在出苗后7—10天匍甸茎伸长,5—10天顶端开始膨大,同时顶端第一花序开始孕育花蕾,侧枝开始发生。生长量不大,茎叶干重占一生总量的3-4%。时间:15-20天。技术措施:促根,促苗,协调茎叶与块茎的生长。幼苗出土根系发育主茎孕育花蕾㈢块茎形成期(发棵期)从块茎具有雏形开始,经历地上茎顶端封顶叶展开、第一花序开始开花、全株匍匐茎顶端均开始膨大、直到最大块茎直径达3—4㎝、地上部茎叶干物重和块茎干物重平衡为止,为块茎形成期。是决定单株结薯数的时期。生长中心:茎叶→地上茎叶+地下块茎。时间:30天左右。茎叶:株高达总高80%左右,主茎上的功能叶全部形成,分枝叶相继扩大,叶面积50%(早熟)或50%以上(晚熟)。㈣块茎增长期从地上部与地下部干物重平衡期开始,即进入块茎增长期。此期叶面积已达最大值,茎叶生长逐渐缓慢并停止,地上部制造的养分不断向块茎输送,块茎的体积和重量不断增长,是决定块茎体积大小的关键时期。㈤淀粉积累期时期:从茎叶开始逐渐衰老,到块茎体积和重量继续增加。生长特点:地上部向块茎中转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灰分,块茎日增重达最大值。淀粉的积累一直延续到茎叶全部枯死之前。技术措施:尽量保持根、茎,叶减缓衰亡,加速同化物向块茎中转移和积累,使块茎充分成熟。淀粉积累期㈥成熟及收获期在生产实践中,马铃薯没有绝对的成熟期,收获时期决定于生产目的和轮作中的要求。一般当植株地上部茎叶黄枯,块茎内淀粉积累充分时,即为成熟收获期。成熟及收获期成熟及收获期成熟及收获期马铃薯收获机马铃薯收获机三、马铃薯块茎的休眠刚收获的块茎,具有休眠现象。休眠分为自然(生理)休眠和被迫休眠两种。自然休眠由内在生理原因支配的。被迫休眠是由于外界条件不适宜块茎萌发造成的。休眠原因:块茎内存在着控制休眠的物质(β—抑制剂等),和打破休眠的物质(赤霉素等),二者比例的大小,决定块茎的休眠和解除。刚收获的块茎抑制物质多,赤霉素等含量极微,因而块茎处于休眠状态;在休眠过程中,赤霉素等物质渐多,当其含量超过抑制物质时,块茎解除休眠,进行萌芽。休眠期:因品种而异,有的1-2月,有的3个月以上。抑制物质>休眠抑制物质打破休眠物质<萌芽打破休眠物质影响因素:块茎休眠期间,外界的温度、湿度对休眠的长短有较大的影响。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能缩短休眠期,低温、干燥则能延长休眠期。如有些品种在1—4℃贮藏条件下,休眠期可达5个月以上,而在20℃左右条件下2个月就可发芽。四、马铃薯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㈠温度㈡光照㈢水分㈣土壤㈤营养㈠温度马铃薯性喜冷凉,不耐高温,生育期间以日平均气温17—21℃为适宜。块茎萌发的最低温度为4—5℃,芽条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3—18℃。在这个温度范围内,芽条茁壮,发根早,生长速度快,新收获的块茎,芽条生长则要求25—27℃的高温,但芽条细弱,根数少。茎的伸长以18℃最适宜,6—9℃伸长极缓慢,高温则易引起茎徒长。叶在16℃较低温度比在27℃高温下生长较快,叶生长的最低温度为7℃,在低温条件下,比之高温叶数较少,但小叶较大而平展,在12—14℃下有利增加叶重,18℃有利增加茎重。对花器官的影响主要是夜间温度,12℃形成花芽,但不开花,18℃时大量开花。块茎形成最适宜温度是20℃。低温块茎形成较早,如在15℃出苗后7天形成,25℃出苗后2天形成,27—32℃高温则引起块茎发生次生生长,形成畸形小薯。块茎增长的最适宜温度为15—18℃,20℃时块茎增长速度减缓,25℃时块茎生长趋于停止,30℃左右时,块茎完全停止生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块茎膨大,特别是较低的夜温,有利于茎叶同化产物向块茎运转。马铃薯抵抗低温能力较差,当气温降到零下1一2℃时,地上部茎叶将受冻害,-4℃时,植株死亡,块茎亦受冻害。马铃薯生长全生育期需要有效总积温为1000—2500℃(以10cm土层5℃以上温度计算),多数品种为1500—2000℃,芽条生长期需有效积温为260~300℃。早熟品种要求较低,而中晚熟品种则要求较高。㈡光照马铃薯是喜光作物,在生长期间日照长、光照强度大,有利于光合作用。栽培的马铃薯品种基本都是长日照类型,光照充足,枝叶繁茂,易开花结实,块茎大、产量高。特别在高海拔地区,光照强、温差大,适合马铃薯块茎的膨大,不易出现退化现象。光照可明显地抑制块茎的生长。窖藏的块茎,由于窄窖湿,不见光而长出又白又长的芽,如把萌芽的块茎放在散射光下,即使在15-18℃时,芽生的也很缓慢。

日长、光强和温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互作幼苗期,短日、强光和适当高温,有利于促根、壮苗和捉早结薯;茎形成期,长日,强光和适当高温,有利于建立强大同化系统;块茎增长及淀粉积累期,短日、强光、适当低温和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利于同化产物向块茎运转,促进块茎高产。㈢水分马铃薯蒸腾系数在400-600之间。年总降雨量在400-500mm,且能均匀分布在生长季,即可满足马铃薯对水分的需求。整个生育期间,土壤湿度保持相对含水量60-80%为宜。马铃薯各生育时期的适宜水分萌芽和出苗期:可以靠种薯自身所含水分,故有一定的抗旱能力。幼苗期:植株小,需水少,约占一生总需水量的10-15%,保持相对含水量65%左右为宜。块茎形成期:茎叶开始旺盛生长,需水量显著增加,该期需水量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的30%左右,保持相对含水量70-75%为宜。块茎增长期:茎叶和块茎的生长都达到一生的高峰,需水量最大,亦是马铃薯需水的临界期,占一生需水量的40-50%,保持相对含水量75-80%为宜。淀粉积累期:需水量减少,占全生育期的10%左右,保持相对含水量60-65%为宜。后期水分过多,容易造成烂薯,影响产量和品质。㈣土壤马铃薯对土壤要求不十分严格,但以表土层深厚,结构疏松,排水通气良好和富含有机质的砂壤土为最宜。此土种植马铃薯的特点:出苗快,块茎形成早,薯块整齐,薯皮光滑,产量和淀粉含量高。马铃薯在土壤pH4.8-7.1都可生长,但以5.5-6.0为最宜。实际在北方的中性甚至偏碱性的土壤上亦能生长良好。土壤含盐量达0.01%时,植株表现敏感,块茎产量随土壤中Cl-含量增高而降低。㈤营养马铃薯正常生长发育,需要C、H、O,N、P、K,S、Ca、Mg;Fe、Cu、Mn、B、Zn、Mo、Cl等多种营养元素。除C、H、O是通过叶片光合作用,从大气和水中得来以外,其它营养元素主要是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马铃薯对肥料三要素的需求量,以K最多,N次之,P最少。每生产500kg块茎,需要吸收N2.5-3.0kg,P2O51kg,

K2O4-5kg。在马铃薯一生中,幼苗期需肥占全生育期需肥总量的25%左右,块茎形成至块茎增长期占50%以上,淀粉积累期占25%左右。第三节马铃薯栽培技术一、选地与轮作二、播种技术三、施肥技术四、田间管理技术五、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六、收获技术一、轮作与选地马铃薯为茄科茄属作物,在茬口安排上不宜与茄科作物,如烟草轮作,宜与禾谷类作物轮作。不宜与块根作物轮作,如甜菜、胡萝卜、甘薯等,因它们与马铃薯同属喜K作物,与这些作物轮作,传导致土壤缺K;同时,还易加重共同的病害,如疮痂病、线虫病等。㈠轮作㈡选地适宜种植在PH=5.5-6.0的酸性土壤。中性与微碱性也能生长。在碱性土壤中易得疮痂病。适宜种植在地势高、土松地肥、土层深厚、易于排灌的壤土或沙壤土上。马铃薯喜壤土或沙壤土,实行秋深翻晒垄,耙耱保墒或起垄等作业。干旱地区,也可春季顶浆打垄。㈢整地㈠品种的选择及种薯的选用㈡播前种薯准备㈢播期的确定㈣播量计算㈤密度㈥播深㈦镇压二、播种技术㈠品种的选择及种薯的选用1.品种的选择品种类型:食用型、蔬菜型、加工型、饲用型。常用品种:虎头、跨进、白公主、北薯1号、克新4号、东农303号等。链接:马铃薯栽培品种2.种薯的选用

在确定好栽培品种后,并不是所有块茎都可做种薯。优质种薯需具有以下特点:⑴必须具有本品种的优良性状。⑵须在良种繁殖田中按严格技术要求繁育的。⑶没有当地主要病虫伤害和严重的机械创伤。⑷没有感染当地主要的病毒病害。⑸必须具有种薯要求的大小规格(50g以上)。⑹贮藏良好,不有腐烂和过分萌芽。㈡播前种薯准备⒈种薯出窖与挑选⒉种薯处理⒊种薯切块⒋小整薯的利用⒈种薯出窖与挑选□出窖时间看播期和处理方法及种薯贮藏情况而决定。□如贮藏得好,没有早期萌芽、霉烂,则可根据处理方法和播期来确定出窖时间。□如已过早萌芽,应在不受冻的情况下及时出窖散温见光,抑制芽的生长。□出窖时按要求再挑选一次。⒉种薯处理种薯经几个月的冷藏,仍处于被迫休眠状态,如出窖即播种,往往苗缓慢而不齐,故须进行种薯处理,有利于苗全、苗齐、苗壮。⑴困种⑵催芽⑶药剂处理⑴困种出窖经挑选后的种薯放到温暖的室内,用穴席围起或堆起,温度在10-15℃,待芽眼刚萌动或幼芽冒锥时即可切块播种,处理时间约15天左右。①出窖时种薯已萌发,出芽至1㎝左右时,将种薯平铺于光亮室内,使芽变绿,变得坚韧牢固,即可切块播种。没有萌发的,可将种薯置于明亮室内或室外向阳背风处,平铺2-3层,经常翻动,使之均匀见光,大约经过40-45天,种薯表面浓绿,幼芽浓绿或紫色,幼芽萌发至1-1.5cm左右,即可切块播种。③种薯没有萌发的,可与湿砂或湿锯屑等物层积于温床、火炕或木箱中。先铺细砂5cm,上边放种薯,再盖砂,砂的厚度以盖没种薯为度,如此3-4层后,表面盖5cm左右的砂,并适当浇水至湿润状况;保持15-20℃和一定湿度,经10-15天,萌芽1-3㎝时,切块播种。(也可在背风向阳处挖坑作床,加盖塑料布催芽;或将种薯先切块后催芽。)⑵催芽⑶药剂处理种薯表皮常带有疮痂病、粉痂病等病原菌体,用40%福尔马林兑水200份,在催芽前喷洒种薯堆或浸种5分钟后,用薄膜覆盖闷蒸2小时,再堆成薄层通风晾干,对这些病害有较好的预防作用。用0.5-lppm赤霉素液浸种10-5分钟,或用0.1%的升汞水浸种1.5小时,均有打破种薯休眠,提高催芽效果的作用。疮痂病粉痂病⒊种薯切块马铃薯单株产量与薯块大小成正相关,但切块过大用种量即多,反而不经济;切块过小虽省种薯,但影响幼苗健壮生长和产量。一般切块重25-30g。切块应多带薯肉。每块需带1-2个芽眼,便于控制密度。应尽可能利用顶端优势。※※※种薯切块方法①种薯较小时的,应采取自薯顶至脐部纵切法,使每一切块都尽可能带有顶部芽眼。切块方法②若种薯过大,切块时应从脐部开始,按芽跟顺序螺旋向顶部斜切,最后再把顶部沿顶芽中间切成两块。51~100克薯块,纵向一切两瓣(图1)。100~150克薯块,一切三开纵斜切法,即把薯块纵切三瓣(图2)。150克以上的薯块,从尾部根据芽眼多少依芽眼螺旋排列纵斜方向向顶斜切成立体三角形的若干小块,并要有2个以上健全的芽眼(图3)。(图1)(图2)(图3)切块方法③切块时要剔除病薯,如切刀被病薯污染,要严格消毒。消毒方法之一:在500倍的升汞液中浸泡5秒钟。切后3-5天内,切块保持在17-18℃和80-85%的湿度下,使伤口木栓化,避免播后烂块。晚疫病环腐病

消毒方法之二:常用0.1%高锰酸钾1:200漂白粉浸液进行切刀消毒。⒋小整薯的利用小整薯的优点:增产显著,一般比切块增产19%,出苗率提高,能减少切块程序和切刀感染,有利于实现播种机械化。小整薯的来源:春播早收或夏播秋收的小薯。小整薯的规格:20-50g。太大成本高。注意事项:利用小整薯播种的植株,长势旺盛,有迟熟的倾向,故应进行播前催芽处理。㈢播期的确定确定适宜的播期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把块茎形成期安排在适宜块茎膨大的季节,即平均气温不超23℃,每天日照不超14小时的季节。干旱地区适当早播,低洼地晚播。根据品种、种薯情况确定播期。如采用催芽播种,因出苗快易受晚霜侵袭(1-2℃受冻,-4℃死亡

),可适当晚播。如种薯未催芽,则可提早播期。早熟种或蔬菜种可早播,晚熟种和大田生产可晚播。一般在晚霜前20-30天左右,当气温稳定通过5-7℃时,为马铃薯的适宜播期。吉林省的播种期通常为4月中旬到5月上旬。㈣播量计算播量根据密度和切块单重来计算:

①单作每亩用种量150kg左右;②间套作每亩用种量约100-120kg。种薯的需要量(㎏)=切块重量(㎏)×每亩株数×

计划播种面积(亩)㈤密度一般每亩3500-3800株。种植方式:垄作,一穴单株或一穴多株。株距15㎝左右。大垄栽培利于个大薯多。一穴单株可适当密些,一穴多株可稀些。早熟品种可密些,晚熟品种可稀些。肥力低应密些,肥力高可稀些。㈥播深开沟10-15㎝,

覆土厚7-9㎝。为保墒,保持种块水分,利于出苗,春旱地区播后要实施镇压。㈦镇压三、施肥技术㈠吸肥规律⒈吸肥量:500kg块茎

需N2.5-3kg,P2O51kg,

K2O4-5kg。⒉不同时期吸肥量:幼苗期占25%,块茎形成-块茎增大期占50%,淀粉积累期占25%。块茎形成-块茎增大期占50%幼苗期占25%淀粉积累期占25%㈡施肥技术⒈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适当掺入化肥。腐熟有机肥每亩1-2t,N肥占全生育期用量的80%及全部的P、K肥。⒉种肥:尿素2.5-5kg,过磷酸钙10-15kg/亩,草木灰25-50kg/亩。⒊追肥:视苗情决定是否追肥。同等数量的N肥做种肥比追肥好,追肥早比晚好,一般开花后不宜追肥。㈢马铃薯缺素症马铃薯缺氮,叶片均匀淡绿色,严重时叶片上卷呈杯状,产量低。

马铃薯缺磷,植株矮小,僵直,暗绿,叶片上卷。

马铃薯缺钾,品质差,生长缓慢节间短,成熟叶片粗糙皱缩发亮,且向下卷曲,小叶排列紧密,与叶柄形成夹角小,叶尖及叶缘坏死,随后变为黄棕色,并渐向全叶扩展。老叶青铜色,干枯脱落。马铃薯缺钾,品质差,生长缓慢节间短,成熟叶片粗糙皱缩发亮,且向下卷曲,小叶排列紧密,与叶柄形成夹角小,叶尖及叶缘坏死,随后变为黄棕色,并渐向全叶扩展。老叶青铜色,干枯脱落。四、田间管理技术㈠不同生育时期的管理重点⒈幼苗阶段:以促为主,促下带上。重点是疏松土壤,提高土温,促进根系发育,达到根深叶茂。主要措施:及早中耕除草,以深松浅培为主,从而达到地上部茎秆粗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