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春季学期重点知识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第一阶段,党的幼年时期,李大钊等党的初期领导人,曾经提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研究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思想。第二阶段,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这是党初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通过延安整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好地知道中国革命,成为全党的共识。第三阶段,党的七大上,刘少奇代表党中央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出了第一步的阐述,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七大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解决中国问题”和“发明些新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性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中国共产党章程》指明:“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查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方法来”。在当代中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目前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研究中,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发明。理论联系实际,规定我们既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吃透理论,又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搞清实际,从而把对实际的感性结识,上升到对其本质的理性把握,找出其中的规律。(主线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查真理和发现真理”,就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鉴定结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而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实践是检查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对的的唯一标准。(验证条件和目的)“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查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主线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查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实事求是也内在地包含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发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十二个方面: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特色社会主义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围绕存进经济连续健康发展围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全面依法治国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围绕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围绕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围绕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围绕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围绕全面从严治党围绕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此外,习近平还就贯彻“一国两制”,做好港澳台工作,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等做出了重要论述。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践依据:一方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法治国家建设进入新的征程,从严治党进入关键阶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党中央适应我国发展新规定,站在时代前沿进行的战略思考、战略谋划、战略部署。另一方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期盼。随着我国迈入中档收入国家行列,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愿景不断提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主线利益。最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为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到2023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制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的的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规定和主线保证。意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成果,是对党治国理政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规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大纲。第二章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性质与前程)动力:人民大众。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雇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革命前程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大纲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大纲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新民主主义基本大纲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进一步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奋斗目的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大纲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大纲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涉及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政权。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大纲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大纲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重要内容),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题中应有之义),保护民族工商业(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大纲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也许性: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运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也许。第四章一、对的解决和结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对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以往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主线不同的性质和情况”。以往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一定限度的对抗和冲突,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主线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另一方面它还很不完整,这些不完整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相适应的一面是基本方面,相矛盾的方面是非基本方面。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不断地得到解决。关于我国社会的重要矛盾和主线任务,党的八大对的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毕后我国社会重要矛盾的变化。我们国内的重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规定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的状况之间的矛盾。重要任务:把重要精力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主线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是主线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主线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由于民族资产阶级有两面性,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可以互相转化。毛泽东论述了对的解决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专政方法,敌我矛盾民主方法,人民内部的矛盾二、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的和环节。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提出“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关于经济建设方针。党的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关于教育科学文化工作。关于知识分子工作。……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必须对的结识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矛盾和主线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对的理解改革开放前后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习近平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互相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一是,假如没有1978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对的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也许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也许面临严重危机。同时,假如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动。二是,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主线对立的。三是,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对的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认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认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第五章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重要特性(含义、意义及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性)含义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社会性质)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限度)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对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主线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显示出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性。一方面,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连续的问题仍然突出。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最后,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剧烈。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重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大纲,是总揽全局的主线指导方针。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规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最重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的的基本途径。“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的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的的主线立足点。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之一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大纲(最低大纲和最高大纲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大纲,必须对的结识和解决最高大纲和最低大纲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大纲在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需要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形成阶段性的行动大纲。(最低大纲)坚持最高大纲不是也不能离开现实空谈远大抱负,实践最低大纲不是也不能只顾眼前而忘掉远大抱负。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最低大纲和最高大纲的统一。最高大纲为最低大纲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是最低大纲发展的必然趋势;最低大纲为最高大纲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坚持最高大纲与最低大纲的统一,就是坚持抱负与现实的统一,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科学内涵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成共同富裕的发展目的。重要意义对社会主义的结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坚持科学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规定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连续。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坚持统筹兼顾。三、“三步走”发展战略(内容及意义)内容1987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向现代化的战略。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拟定下来,明确提出: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成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成中档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1997年,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的之后,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的:21世纪第一个2023,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23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通过2023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意义“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环节,2、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明确了发展方向,3、展现了美好的前景,4、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抱负而努力奋斗的行动大纲。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内涵及实现途径)内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民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继承并发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足、人人得享共同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规定。(世界高度)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实现途径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走中国道路,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就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就是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第七章一、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科学判断毛泽东,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他对的地结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基本矛盾,并阐明它们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自身额力量解决邓小平,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重要思想可以概括为: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本地生产力的规定,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重要矛盾和主线任务是统一的,它们规定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通过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这是不完全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最重要的成果,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的我国过去30数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毕时。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的和任务,必须全面深化改革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规定和人民的新期待,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抓住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的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目的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制度改革;紧紧围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第八章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对的解决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自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种重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派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党的十四大之后,我国的经济改革沿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加速推动。202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的解决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解决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事实上就是要解决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当然,想强调市场不是不要政府,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是起所有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只能是不同的。)政府的职责和作用重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连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填补市场失灵。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依据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一切符合“三个有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并且应当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三个有助于,即“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公有制经济涉及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重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重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中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并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要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努力寻求可以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实现形式要解决的是发展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问题)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治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主线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规定(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四、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制度规则。全面依法治国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规定,又是基本保障。要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如期实现。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本质一致、辩证统一。要跳出历史周期律、走好中国道路,必须贯彻好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依法治国,总目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性,是社会主义法治最主线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线制度基础,从主线上规定和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的,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第一(宪法)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一方面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一方面要坚持依宪执政。第二(政府)进一步推动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第三(司法)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第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动法治社会建设第五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法律人才队伍是关键。五、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善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坚持源头治理,坚持综合治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激发社会活力。创新有效防止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健全以国家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社会治安防控等为基本内容的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要尽也许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为群众提供精确有效的服务和管理。六、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对的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运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极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营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规定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尊重自然界的发明和存在,绝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只有尊重自然才是人与自然相处的科学态度顺应自然,人和自然和谐共生,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规定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规定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庇护自然,回报自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在环保工作中,把防止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运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第九章、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第一,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不容侵犯,中国的领土不容分割。第二,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线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第三,高度自治。(无国防、外交、宣战和媾和权,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第四,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第五,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台湾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2、重要意义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发明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一国两制”既体现了坚持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也许的策略灵活性。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绪。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台湾人民同大陆人民同根、同宗、同源,承继的是相同的文化传统。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台湾问题的复杂性重要是由于美国等国外反华势力的插手干涉。课本213到215第十二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规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主线利益。党的最高抱负和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判断一个政党是什么性质的党,重要看它的理论、大纲和行动究竟代表那个阶级的利益。最能体现一个政党性质的是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两个先锋队(体现了党的阶级基础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的关系“两个先锋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方面,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本质规定和政治前提。另一方面,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必然规定。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原则,把代表工人阶级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作为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先进性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心理健康课程设计流程表
- 影视特效课程设计动画
- 托班交通艺术课程设计
- 快速消费品的课程设计
- 按摩系统课程设计案例
- lse硕士课程设计
- 《GY乡村旅游者的怀旧情感对目的地忠诚度的影响研究》
- 《曾昭燏的博物馆实践与博物馆学研究》
-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生态美学意蕴研究》
- 2024-2030年中国汽车组全仪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电大钢结构练习答案
- 经络脉学心悟
- 肛肠科常见疾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 水环境综合治理服务方案(技术标)
- 295176陈关聚《项目管理(第3版)》参考答案(选择题、判断题)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 2023《机械制造基础》机考真题库附答案
- 中建预应力管桩专项施工方案
- 银屑病教学查房课件
- 防止重复性劳损RSI的预防措施
- 仓库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