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近几年考点分析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近几年考点分析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近几年考点分析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近几年考点分析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近几年考点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考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选择题: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是(C)【2011.10】A.培根、洛克 B.圣西门、欧文C.黑格尔、费尔巴哈 D.斯密、李嘉图黑格尔、费尔巴哈是(A)【2011.1】A.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C.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D.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B)【2009.4】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C.可知论思想 D.决定论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是(B)【2012.10】A.培根、洛克B.斯密、李嘉图C.黑格尔、费尔巴哈D.圣西门、傅立叶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有(BC)【2013.4】A.李嘉图 B.黑格尔C.费尔巴哈 D.圣西门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B)【2012.4】A.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C.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D.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是(D)【2010.10】A.配第、斯密、李嘉图 B.拉美特利、爱尔维修、狄德罗C.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D.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是(C)【2013.1】A.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B.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C.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D.20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的是(B)【2009.1】A.德国古典哲学 B.法国启蒙思想C.英国古典经济学D.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的代表人物有(ABD)【2012.7】A、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B、斯密和李嘉图C、培根和洛克 D、圣西门和傅立叶作为马克思恩德斯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使得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有(BC)【2012.10】A辩证法学说B历史唯物主义学说C剩余价值学说D劳动价值学说下列科学发现中,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的有(ACD)【2012.4】A.细胞学说 B.狭义相对论C.生物进化论 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下列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是(B)【2012.1】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哲学C.马克思主义伦理学D.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下列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是(B)【2012.4】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科学社会主义C.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D.空想社会主义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主要组成部分的有(ACD)【2011.10】【2009.4】A.科学社会主义 B.空想社会主义C.马克思主义哲学 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考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选择题: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经典著作有(CD)【2012.1】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B.《德意志意识形态》C.《哲学的贫困》D.《共产党宣言》除《哲学的贫困》外,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经典著作是(C)【2013.4】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德意志意识形态》C.《共产党宣言》 D.《资本论》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BCD)【2011.4】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包括(BCD)【2011.4】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ACD)【2010.4】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唯一成果C.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D.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简答题: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P13【201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因此,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考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选择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是其(B)【2009.1】A.理论基础 B.核心内容C.指导原则 D.前提条件考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简答题: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P16【2009.1】【2009.10】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的认识世界不带任何偏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与它的深刻性,对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一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

考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选择题: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A)【2011.4】A.理论品质 B.理论基础C.理论核心 D.理论内涵在21世纪到来的前夕,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高居榜首的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充满生机和活力,是因为(B)【2008.10】A.它完成了对各种客观事物的认识B.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C.它是检验人们各种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D.它对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有具体的指导作用简答题: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P14—15【2011.10】(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了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考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选择题: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D)【2009.10】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考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方法选择题: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C)【2008.10】【2011.7】【2012.7】A.精读马列原著 B.熟记基本原理C.理论联系实际 D.深入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反对的错误倾向有(BC)【2010.10】A.相对主义 B.经验主义C.教条主义 D.折衷主义简答题: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P26—27【2011.1】(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P14—15P26—27【2012.7】(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了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考点:哲学的含义,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选择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B)【2011.10】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科学的世界观 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考点:哲学的基本问题选择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2009.4】【2011.4】【2011.10】A.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AD)【2010.4】A.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B.物质世界是否运动发展的问题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D.物质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这两大基本派别是(A)【2009.1】【2013.1】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一元论和二元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如何回答(A)【2012.4】A.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B.物质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D.物质世界是否永恒发展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C)【2008.10】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是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C.是否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D)【2012.1】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是否承认运动的绝对性C.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2009.4】A.广延性 B.存在性C.物质性 D.可知性承认世界的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A)【2011.1】【2012.10】A.一元论B.二元论C.唯物论 D.唯心论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B)【2009.10】A.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B.世界是统一的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世界是不断发展的按照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在工作中必须坚持(C)【2012.1】A.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B.一切从主观愿望出发C.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D.一切从理论原则出发考点:唯心主义选择题: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是(D)【2011.10】A.辩证法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C.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存在就是被感知”这种观点属于(C)【2011.7】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啥也能办到。”这是一种(C)【2011.1】A.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B.机械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C.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表现 D.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表现下列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有(ABC)【2012.1】A.物是感觉的集合B.存在就是被感知C.心外无物D.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下列各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BD)【2012.4】【2013.1】A.物是感觉的复合 B.理在事先C.存在就是被感知 D.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D)【2011.4】A.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 B.存在就是被感知C.物是感觉的集合 D.万物是“绝对精神”的体现考点:唯物主义选择题:下列各项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有(ACD)【2009.4】【2010.10】【2012.10】A.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的哲学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元气构成的,一切有形物体的生长毁灭都是元气聚散的结果。这是一种(A)【2012.1】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下列各项中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局限性的有(ACD)【2009.10】A.机械性 B.局部性C.不彻底性 D.形而上学性列各项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局限性的有(ABCD)【2010.4】A、机械性 B、形而上学性 C、直观性 D、不彻底性考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选择题: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2009.1】【2009.10】【2013.4】A.自然性 B.可知性C.不可逆性 D.客观实在性简答题:简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P40【2012.1】(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有能动的反作用。(2)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却忽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P40【2009.4】【2012.10】(1)列宁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如果答“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也可。)(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意义: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考点:马克思主义运动观、时空观选择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C)【2010.10】【2011.10】【2013.1】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可能和现实的关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A)【2010.4】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这是一种(B)【2013.4】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个谚语表明时间具有(C)【2011.7】A.持续性B.绝对性C.一维性D.伸张性考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选择题: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实践含义的是(D)【2008.10】A.实践是主体纯主观的精神性活动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物质活动实践的基本特点包括(ABD)【2011.7】A.客观性B.自觉能动性C.辩证否定性D.社会历史性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形式的是(A)【2012.7】A、物质生产活动 B、处理社会关系活动C、科学实验活动 D、艺术表演活动下列各项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ABD)【2011.1】A.农民收割水稻 B.法官审理案件C.演员演唱歌曲 D.科学家做化学实验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D)【2009.4】A.联系的 B.精神的C.发展的 D.实践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ABC)【2013.4】A.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B.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C.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D.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属于实践活动简答题: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48-49【2011.7】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2)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考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基本规律选择题: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B)【2009.4】A.质量互变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永恒发展的观点,另一个是(A)【2011.10】A.普遍联系的观点 B.对立统一的观点C.质量互变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下列观点中表述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是(C)【2008.10】【2011.1】A.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观点 B.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观点C.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D.本质决定现象的观点下列各项属于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有(BC)【2010.10】A.对立统一的观点 B.普遍联系的观点C.永恒发展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一种(B)【2013.1】A.相对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折衷主义观点下列各项属于主观臆想联系的是(C)【2012.10】A.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空气严重污染B.过度毁林开荒导致严重水土流失C.人的生辰八字决定其一生命运D.人的社会环境影响其一生命运下列各项属于主观臆想联系的是(D)【2013.4】A.江河污染影响人们的生活 B.核泄漏事故危及人类的生存C.毁林导致生物物种的迅速减少 D.彗星出现预示将要发生战争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2010.4】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位置的移动C.事物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一种(A)【2011.4】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新事物之所以必然战胜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由于(D)【2012.4】A.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之后产生的 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C.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内容 D.新事物较旧事物更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下列各项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是(B)【2012.1】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下列各项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是(B)【2010.10】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C.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BCD)【2008.10】A.本质决定现象的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C.对立统一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C)【2009.10】【2012.10】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C.对立统一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简答题: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普遍性。P51—52【2013.1】1.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中;每一事物内部各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考点:对立统一规律选择题:揭示事物发展动力和源泉的规律是(A)【2011.1】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C.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B)【2009.10】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D.事物发展的趋向和走势认识事物的最根本方法是(C)【2009.10】A.普遍联系法 B.阶级分析法C.矛盾分析法 D.具体分析法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D)【2010.4】A.客观性 B.普遍性C.特殊性 D.斗争性下列各项体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或相互转化的有(ABC)【2011.4】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C.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D.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下列各项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的是(D)【2011.1】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下列各项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的有(ABC)【2012.10】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B物极必反,相反相成C苦尽甘来,乐极生悲D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矛盾的斗争性是指(C)【2012.1】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A)【2011.7】A.事物的内部矛盾 B.事物的外部矛盾C.事物的主要矛盾 D,矛盾的主要方面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是(D)【2010.10】A.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B.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C.肯定和否定辩证关系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强调的是(B)【2010.4】A.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B.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变化有重要影响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外因和内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金、银、铜、铁、铝等同金属的关系属于(B)【2012.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A.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C.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D.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粮食同稻谷、小麦、大豆、高梁等之间的关系属于(C)【2011.4】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 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白马非马”这一诡辩命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C)【2012.7】A、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B、局部和整体的关系C、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D、量变和质变的联系要开一张包治百病的药方是很荒谬的,因为它违背了(B)【2012.7】A、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的原理 B、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的原理C、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的原理 D、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原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D)【2011.10】A.要承认事物运动的客观性 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D)【2011.7】A.坚持实践的观点B.坚持理论联系实际C.坚持辩证的否定D.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我们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看主流,同时又不忽略支流。这里依据的哲学道理是(C)【2012.4】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变化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题:用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P60【2012.7】(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2)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首先必须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4)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2013.4】试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怎样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2008.10】(1)矛盾双方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2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主要方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分)(2)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首先要看主流,同时又不忽视支流。(2分)(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是主流。(2分)同时,我们必须承认在前进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但那是支流。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发展大好形势。(2分)考点:质量互变规律选择题:揭示事物的发展状态和形式的规律是(B)【2012.1】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D)【2011.4】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C.事物的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C)【2009.10】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C.事物的变化是否突破原有的度 D.事物的变化是否合乎规律下列选项中,说明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有(BCD)【2009.1】A.因地制宜 B.掌握火候C.注意分寸 D.适可而止“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体现的哲学道理有(AB)【2012.4】A.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 B.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D.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B)【2011.10】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C.多种原因引起一个结果 D.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下列选项中,表述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有(ABD)【2008.10】A.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的积累引起质变这一哲学道理的有(ACD)【2009.10】【2009.4】A.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 B.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C.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D.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考点:否定之否定规律选择题:提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2009.4】【2013.1】A.否定之否定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C.对立统一规律 D.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C)【2013.4】A.事物的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D)【2008.10】A.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C.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 D.辨证的否定的原理论述题: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P68-69【2010.4】(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第一,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1分)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1分)第三,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2分)(2)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既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3分)(3)对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大胆吸收外国文明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其中腐朽的东西。对外国文化,既不应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斥。(3分)考点:世界联系发展的基本环节选择题:下列各项属于因果联系的是(C)【2012.1】A.风来雨至,电闪雷鸣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C.摩擦生热,热胀冷缩D.夜尽昼至,昼尽夜来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B)【2009.10】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C.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D.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中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会导致(CD)【2009.10】A.宿命论 B.唯心主义先验论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简答题: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P72【2012.4】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1)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2)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1)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2)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3)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P76【2011.10】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2)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论述题: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2011.1】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1)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2)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1)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2)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3)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1)首先,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按必然规律办事,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2)其次,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的必然性。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考点:规律选择题:规律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普遍性,另一个是(A)【2011.4】A.客观性B.变动性C.社会性 D.能动性规律具有(BC)【2011.7】A.永恒性B.普遍性C.客观性D.实践性考点:意识选择题:从小脱离社会、在狼群中生存的“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B)【2012.7】A、意识是生特长期进化的结果 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下列各项中,正确说明意识能动性的是(D)【2012.4】【2012.10】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C.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D.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D)【2010.4】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揠苗助长”这个寓言说明(D)【2011.7】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C.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D.如果违背规律,越是发挥主观能动性,遭受的挫折和失败就越严重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D)【2009.4】【2012.7】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消灭规律C.人可以改变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D)【2011.10】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C.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有影响 D.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C)【2010.10】【2013.4】A.学习书本知识 B.进行社会调查C.参加社会实践 D.研究实际情况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D)【2009.1】A.认识客观规律 B.制定周密计划C.依靠广大群众 D.参加社会实践下列各项正确揭示了意识本质的有(BCD)【2013.4】【2011.10】A.意识是纯粹主观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简答题:简述意识的本质。P82【2011.4】【2009.1】意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可以看出,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论述题:试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2010.10】(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认识了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改造世界。不顾或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4分)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分)

(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坚决反对无视规律,盲目蛮干。(4分)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考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选择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最基本观点:下列各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是(D)【2011.1】【2012.4】【2012.10】A.认识客体具有客观性的观点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观点C.物质世界可以认识的观点 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C)【2009.4】【2011.10】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提出者是(A)【2011.7】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认识的产生:意识的起源和认识的起源是(A)【2011.7】A.一致的B.不一致的C.同时的D.不同时的认识的主客体:认识主体具有的突出特点是(A)【2009.10】A.能动性B.被动性C.消极性 D.积极性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认识的客体的含义的是(A)【2009.1】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C.认识的客体是一切客观事物D.认识的客体是整个外部自然界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表现为(AC)【2011.7】A.实践关系B.制约关系C.认识关系D.对立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B)【2011.4】A.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B.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C.需要与满足需要的价值关系 D.创造与被创造的主从关系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这是一种(C)【2010.10】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C.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从本质上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一种(A)【2010.4】【2012.1】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A)【2008.10】【2012.7】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 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简答题: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P97—101【2012.1】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1)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2)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P101【2010.10】【2013.4】(1)主体和客体之间具有实践关系,即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2)主体和客体之间具有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具有能动的改造作用,这种能动性又受到客体的制约。考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选择题: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ACD)【2012.1】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本覃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表现在(ABCD)【2010.4】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是因为(ABC)【2009.10】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产物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B)【2009.4】A.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提出者是(C)【2009.10】A.黑格尔 B.费尔巴哈C.马克思 D.恩格斯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B)【2011.1】【2013.1】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B.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C.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D.环境和资源的状况决定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ABC)【2010.10】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B.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经验材料和新的认识工具C.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D.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ABCD)【2009.1】【2012.10】A.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认识发展提供经验材料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D)【2009.4】A.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简答题: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P95【2012.4】【2012.7】(1)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2)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3)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P93—96【2008.10】【2013.1】(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2分)(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分)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考点:认识过程选择题: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D)【2009.1】【2012.4】【2012.10】【2013.1】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C.理论—实践—理论 D.实践—认识—实践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A)【2010.10】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B.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包括两次飞跃,其中第二次飞跃是(B)【2011.4】A.从概念到判断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从判断到推理的过程 D.从感觉到概念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C)【2008.10】A.进行社会调查 B.分析实际情况C.理论付诸实践 D.总结经验教训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一次更重要的飞跃,这是因为(AC)【2012.4】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的是(B)【2010.10】A.唯心主义辩证法 B.唯物主义辩证法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从认识论上看,就是(C)【2011.1】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过程B.认识——实践——认识的过程C.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D.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过程下列各项属于感性认识基本形式的是(A)【2012.1】A.感觉B.概念C.判断D.推理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C)【2010.4】【2013.4】A.感觉、概念、判断 B.概念、判断、推理C.感觉、知觉、表象 D.感觉、知觉、推理感觉、知觉、表象是(A)【2011.10】【2012.7】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思想体系的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有(ABD)【2011.10】A.感觉B.知觉C.概念D.表象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有(BCD)【2011.10】【2013.1】A.感觉B.概念C.判断D.推理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直接性,另一个是(A)【2012.4】【2013.4】A.形象性B.能动性C.客观性D.抽象性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形象性,另一个是(D)【2010.10】A.能动性B.间接性C.客观性D.直接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表现为(ACD)【2011.7】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决定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说的是认识的(A)【2011.7】A.辩证运动B.绝对运动C.相对运动D.辩证否定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并且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这说明人类的认识是(D)【2011.4】A.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B.理论和实践的统一C.正确和错误的统一 D.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从而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类似于(C)【2011.10】【2011.1】【2012.7】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C.唯理论的错误 D.经验论的错误有人把个别的、局部的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这在认识论上犯了类似于(B)【2010.4】A.唯理论的错误 B.经验论的错误C.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相比较,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缺陷,一个是缺乏辩证法的观点,另一个是(A)【2013.4】A.缺乏实践的观点 B.缺乏反映论的观点C.缺乏一元论的观点 D.缺乏可知论的观点简答题: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P105—107【2009.4】(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分)(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1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3分)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P109【2011.7】认识的这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1)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2)只有经过这一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论述题: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P106-108【2012.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他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他们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应。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物质的,全体的。间接地、概括的反应,因而是社科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其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开始,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只是通过现象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其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其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所以能互相转化,就是因为二者是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虽然有区别,可是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总是交织在一起的。并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任何感性认识都是在理性认识的知道下进行的。而且是用概念判断等理性形式表达的。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的成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如果没有大量的感性材料,理性无法进行抽象和概括,由此可见,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分裂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物论的错误。意义:在哲学史上,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性经验和重要性,认为只有感性经验和才是可靠的,唯理论者则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感性经验是靠不住的。两者各执一端,认为感性经验是靠不住的,只有理性认识才是最可靠的。两者各执一端,各有片面理由,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把它当做普遍真理,到处搬弄,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书本出发,把理论当作万古不变的公式,生搬硬套,这两种错误都曾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代理啊更大损失,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避免的。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考点:真理的含义、属性选择题: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B)【2009.1】A.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 B.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C.是否说得清楚明白 D.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人们的认识时是否(C)【2012.10】A.与多数人的愿望和要求相符合B.与已被实践证明的理论相符合C.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D.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句话说的是(D)【2011.7】A.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B.真理和谬误相互包含C.真理和谬误相互排斥D.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具有(BC)【2012.7】A、终极性和永恒性 B、客观性C、绝对性和相对性 D、阶级性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因为(B)【2010.10】A.真理就是客观规律,与人的阶级地位无关B.真理具有客观性,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C.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不断发展的D.真理是具体的,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是客观性是指(CD)【2008.10】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D.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真理具有客观性,被称为客观真理,是因为(B)【2013.4】A.真理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B.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C.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D.真理是大多数人承认的客观事实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B)【2010.4】【2012.4】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相对性C.真理中包含着错误 D.真理来源于主观创造任何科学真理都不能穷尽对事物的认识,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说明真理都具有(B)【2008.10】A.客观性B.相对性C.绝对性D.全面性作为真理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这是因为真理具有(A)【2012.10】A.相对性B.能动性C.绝对性D.普遍性把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这是一种(D)【2012.1】A.唯物辩证法观点B.唯理论观点C.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下列各项中正确说明真理问题的是(A)【2009.10】A.真理是有价值的 B.有用即真理C.真理是永恒的 D.真理是万能的简答题: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P115【2011.10】【2011.1】真理具有绝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绝对性称作“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1)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是绝对的,同时又是相对的,具有相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相对性称作“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有两个含义:(1)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2)真理的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P115—116【2009.10】真理具有绝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绝对性称作“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1)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是绝对的,同时又是相对的,具有相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相对性称作“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有两个含义:(1)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2)真理的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一切科学理论。

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的含义。P114【2010.4】(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或:真理是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2分)(2)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是: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4分)考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选择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B)【2011.10】【2012.7】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实践可以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D.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验真理的标准的(A)【2013.1】A.客观性B.全面性C.具体性D.稳定性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C)【2013.4】A.普遍B.特殊性C.不确定性 D.绝对性论述题: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并说明中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P118【2011.7】【2011.4】提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论的特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真理问题上的革命变革,它彻底推翻了主观真理论者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点。(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真理是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一致。第二,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对照,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一般来说,人们按照一定的认识去行动,如果取得了成功,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如果遭到失败,就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2)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坚持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放弃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就会亡党亡国。

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考点:党的思想路线选择题:下列选项属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ACD)【2011.10】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C.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D.实事求是下列各项属于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ACBD)【2009.4】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C)【2011.10】【2013.1】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论述题: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以及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P128—129【2011.10】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人心向背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仍然要坚持从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个根本前提出发,相信和依靠群众,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任务。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考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选择题:生产方式包括(C)【2009.1】【2012.4】【2012.10】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两个方面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D)【2009.4】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C.政治制度 D.生产方式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除生产方式外还有(AC)【2011.1】A.人口因素 B.民族构成C.地理环境 D.国家政权地理环境是(D)【2010.4】【2013.4】A.社会制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B.社会经济结构的划分依据C.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力量 D.社会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生存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主要表现在(AD)【2009.4】A.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B.地理环境决定经济政治制度C.地理环境决定文化和意识形态D.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BC)【2009.4】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社会存在反作用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BCD)【2012.7】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水平具有非完全同步性B、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既承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这种观点属于(C)【2012.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A.折中主义观点B.相对主义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C)【2010.4】【2010.10】A.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B.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上有重要作用社会意识是(C)【2013.1】A.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B.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C.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D.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根据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D)【2010.4】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B.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C.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 D.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其主体的角度看可分为(C)【2012.10】A.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B.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C.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D.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下列选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是(D)【2012.1】【2013.4】A.语言学B.逻辑学C.数学D.哲学简答题: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主要表现。P136【2010.4】(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1分)(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1分)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1分)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1分)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1分)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1分)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P135—136【2013.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论述题: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2009.4】(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2分)(2)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分)(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教育和科学的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分)考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运动规律选择题:下列各项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是(A)【2011.10】【2013.1】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C.人口增长和资源匮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