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公共政策导论》_读书笔记《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分为上篇“现代公共政策概论”、中篇“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和下篇“现代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论”三部分。上篇分为第一章“现代公共政策的缘起与发展”、第二章“现代公共政策的主要研究范畴”、第三章“现代公共政策与环境”、第四章“现代公共政策中的若干基本范畴”和第五章“现代公共政策质量与现代政府公共行政能力”;中篇分为第六章“现代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第七章“现代公共政策规划”、第八章“现代公共政策执行”和第九章“现代公共政策评估”;下篇分为第十章“现代公共政策的方法论基础”、第十一章“现代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模型”、第十二章“现代公共政策的定性分析方法”、第十三章“现代公共政策的定量分析方法”和第十四章“当代公共政策的困境与发展”。第一章:现代公共政策的缘起和发展一、现代公共政策界说(一)现代公共政策的由来和发展:政策是一种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相联系的悠久的历史现象,是最古老的人类社会现象之一,现代意义上的政策(科学)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和发展的一门独特的学科,其应用领域广泛、实用性强、社会用量明显。就世界范围而言,公共政策科学化的重要性已为多数国家和地区所认同,并在广泛的政策实施中得到应用。由于公共政策科学化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自身境况的改善,因而使人们对公共政策科学这类问题的关注与日俱增,并因此产生了对政府制定公并政策的能力、程序、方式以及公共政策的质量的疑问和不满。这就使一批具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同时具备相当实际经验的学者、科学家和政府宫员深切感到,应当建立一种能够兼容各相关学科的优势(且能够解决各种现实公共政策问题的全新的学科。这一学科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政策科学。它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诸多学科,为政策科学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用技术,现实和未来需要。进入80年代以来,政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已经成为工业发达国家政府乃至实业团体管理决策的基本方式。概括起来政策科学有以下原则:1、整体性原则:即规定一切系统都是一个整体,整体性是元素性的对立面,但整体不仅仅是各个部分的总和,而且是各个部分的有机结合;只有有机结合的整体才能产生整体效应。因此(公共政策应与寻求和建立其内部关系的有机联系,并在这种联系的基础上,结成和最大限度地发辉公共政策的整体功效。2、有序性原则:即所有的系统都是按一定秩序和等级组织起来的,一个系统对更高一级系统来说是一个要素,而一个要素对更低系统来说又必然是一个系统。所以,通常一个系统又可以分成子系统和亚子系统以至更多,并按照一定的规则徘列组台成一个等级层次体。3、绩构位原则:不同的结构具有不同的性质,每一个系统的性质不但决定于它的组成要素,而且决定于它的结构方式不同。即使组成要素相同,事物的性质也大为不同;每一事物都有其组成要素和独特的结构方式,所以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质。因而,公共政策应当从自身的目的出发选择适宜的政策结构方式。4、动态性原则:即公并政策应当注重系统的界线及其移动变化,根据条件的改变相应地制定对策,并作出努力来改造公共政策的内外环境,实现公共政策与其环境的动态平衡,提高公井政策的质量。5、最优化原则: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调整个系统分解为不同的纵向结构,在动态中协调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和目标服从于系统总体的目标,以实现总体的最优化吻合,使组织的内部和外部关系均处于最佳状态之中。6、开放性原则:即规定开放表示一定相对的度量概念,只有开放系统才能与其环境交流大量的信息、能量和材料,形成有效的投入--转换--产出模型,实现政策组织中的负值转换。因此,公共政策组织应当尽可能地扩大与环境系统的双向联系(以从环境获得尽可能多的支持,并由此增加政策组织的活力。7(回馈原则:即公共政策应当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根据信息反馈随时校正公共政策的努力方向,政策组织的行为方式,以使政策组织能够适应开放、动态、复杂组织所必然出现的更大的差异和更高级的组织发展运动形式及过程。系统论为入们研究公共政策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它强调部分之间的交互影晌、部分之和组成的整体的重要性,强调政策组织对环境的影响和环境对政策组织的影响,把整个政策过程看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从而使人们对政策的一般性质和一般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到的认识。(二)现代公共政策的涵义:现代公共政策的涵义主要包含三个要点:即欲达到的目标或目的、为达成目标而作的宣示或拟采取的行动。它以现实、合理、有效、可行的政策声明所引发的权威者的实际的政策行动。它以现实、合理、有效、可行的政策为追求目标,通过诸如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规律与个别情况、必然与偶然、实际与假设、理念与创造力、想象与可行性、战略与策略等一系列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有选择的应用,并通过政策制定系统的改进,来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政策规范,以解决那些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生存和人类未来的公共政策问题。二、现代公共政策的特征(一)政策内容的丰富化;(二)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多元化;(三)政策问题复杂化。第二章:现代公共政策的主要研究范畴、公共政策的类别一般来说,按照公共政策的发生和发展的逻辑顺序以及重要性来说,公共政策大体可以被分为三类,即元政策、基本政策和方面政策。(一)元政策的基本功用在于如何正确地制定公共政策和有效地执行公共政策。因此,它是关于政策的政策。元政策关注的是整个政策系统及其改进,涉及的主要问题有:公共政策的措导思想、价值标准、行为准则、程序步骤、方式方法等。(二)基本政策是用以指导方面政策的主导性政策,一般反映占社会主导力量的社会群体的政治信仰和社会价值观,其中或多或少包括了政策决定者的政治信仰和社会价值观。一项政策是否构成基本政策,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判断:1、在层次上,制定和发布政策机关的规定或级别是高还是低,通常,基本政策在层次上是比较高的,一级由中央政府或其授权机关制定和发布。2、在范围上,政策的适用面是否广泛,在多数情况下,基本政策在范围上要覆盖全国,适用于几乎所有的地域、行业、公民及公民团体。3、在时间长度上,政策是否具有相当的稳定性。除非出现非常的重大的变化,譬如,政府更迭、权力转移、政府意识形态改变、社会动荡等,基本政策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无论是作为理论的公共政策还是作为实际的公井政策,其从提起到完成都表现为一种过程,对于理性的公并政策而言,这一过程的各个发展阶段通常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三)公共政策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为其研究方法论的重点1、 政策战略。主要包括为某一特定政策所制定的指导性原则、基本的政策假定、战略选择、总体构想、目标战略、政策适用范围以及政策制定所应遵循的主要方向和应有的态度等。在实际过程中,政策战略的制定通常都要经过确切的审查和反复评价,以避免疏漏潜在可能的重要的不同选择。因此,政策战略历来为实际政策制定过程所倚重。2、政策分析。政策分析是政策科学中技术性、实证性最强的一大组成部分。它综合和发展了系统分析和经济学的定量分析的方法以及传统政治学的定性分析的方法,其目的和效用在于运用模型和各种解决问题的技巧,以识别和发现可能的政策选择,改进政策质量,按照所选择的政策战略制定出涉及各方都乐意接受且得益的优化政策。3、政策制定系统的改进。它所要解决的,是使政策制定系统变得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进步和公众的要求。在改进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到政策制定系统政策权的归属及其运作方式,系统的组织结构和人员素质,相关政策信息的收集、选择和运用的能力,政策形成的过程或制定的程序,系统对社会环境的动态反应以及与此相一致的政策修正能力等。判定一个政策制定系统是否需要改进的主要标准,是根据其所制定的政策是否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因而为社会所接受。4、政策评估。所谓政策评估,简单地说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去分析判定一项政策的社会效用度。它实际上是一种对既定政策的监控和价值判断的过程。政策评估所涉及的活动有三,即说明所欲评估的目标,量度政策成效的标准,检讨政策的得失以及分析政策投入、政策效力和政策效率。政策评估是与政策设计要求和政策执行情况相联系的。一般而论,它是整个政策过程的环节之一,但它并不总是正当合理或必不可少的。5、政策科学的发展。由于政策科学主要以现实政策问题为研究对象,而现实政策问题的生成变化条件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及随之而来的新的矛盾的产生几乎是永无止境的,其解决办法也几乎是层出不穷的,因此,不断地吸收新的研究成果,总结新的研究方法,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以保持政策科学的活力,是政策科学的极大发展。二、公共政策的逻辑过程一般来论,一项合理的公共政策的逻辑过程会包括以下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政策问题的形成,这一阶段包括三个较为细化的过程,即政策问题、政策诉求和政策分析;二是政策决定,这一部分亦可以归纳为三个较细化的过程,即政策选择、政策决定和政策宣示;三是政策实施,这一阶段同样可以概括为三个较为细化的过程,即政策执行、政策结果和政策修正。三、公共政策的主要研究范畴公共政策因其对象的广泛性,因而是一个具有明显综合性质的实证性学科。相应地,其研究范畴也是极为广泛的。可以认为,凡涉及政府选择的问题都属于公共政策的研究范畴,而选择必须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必须在一定的范围进行,必须使用一定的方法。第三章:现代公共政策与环境一、公共政策的主体任何公共政策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成和发生作用的。环境诸因素的综合作用力导致最终的政策结果。仅就公共政策的制定而言,至少有三类主体通过不同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介入了政策的制定过程。这三类主体是:国家公共法权主体、社会政治法权主体、社会非法权主体。二、公共政策的环境构成公共政策系统环境的一般性的事物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制度环境;二是经济—社会环境;三是历史—文化环境。第四章:现代公共政策研究中的若干基本范畴一、价值标准(一)价值与价值标准价值是思维沉淀的产物,亦是一种思维定势,它表现为一定的主体之于客观世界的具有相当稳定性的看法或观感。换句话说,价值是一定主体所具有的不依具体情况的改变而转移的期望、肯定、支持和反对、讨厌、放弃事物的评价标准。(二)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标准价值标准的确认和选择是公共政策的决定性的因素之一。从宏观上说,公共政策最基本的、任何公共政策都必须遵从的价值标准有以下若干方面:政治公正标准、经济效益标准、社会可行标准、实践检验标准。二、理性分析在世界的范围内,用理性化的观点和方法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的主流,亦是现代公共政策分析的主要特征之一。一般而论,一项理性主义的公共政策分析及其理性选择要求同时具备以下要件:(1)知道所有的社会价值偏好及其在社会人群中的比重;(2)详尽了解相关资料,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各种可能的政策方案;(3)充分把握每一种政策方案各种可能的结果;(4)准确估计每一种政策方案的损益期望值和社会价值比;(5)合理选择最为经济有效的政策方案。三、公共政策分析中的若干基本关系(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二)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关系;(三)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四)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五)现实与未来的关系。第五章:现代公共政策质量与现代政府公共行政能力一、现代政府公共行政能力问题的缘起现代公共政策缘起于对公共政策的质量的关注,而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现代政府的公共行政能力。就公共政策的质量与政府的公共行政能力的相互关系而言,无能政府的主要外在特征就在于其公共政策及其执行的无能。因此,政府的公共行政能力是提高政府公共政策质量的基础,提高政府公共政策质量的过程实际是提高政府公共行政能力的过程。二、现代政府宏观公共行政能力的内涵总体说来,其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公共行政能力与政府职能;公共行政能力与公共行政权力;公共行政能力与公共选择。三、现代政府宏观公共行政能力的构成现代政府的宏观公共能力的构成在理论上与现代政府面临的宏观公共政策问题相一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1)生存和发展问题以及持续发展的能力问题,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国民经济构成、经济增长方式、进出口总量及其构成、科学技术政策和自主开发能力等等;(2)国民生活质量和均衡发展的问题,包括人均国民收入、住房制度、教育普及、公共交通、生态环境、医疗保健、社会保险、社会安全等等;(3)社会公平和公正的问题、包括社会稳定、社会贫富差距、宗教、民族、种族、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立法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等等;(4)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问题,包括国际政治的原则、国家关系的准则、外交战略和政策、军备政策、地区政策等等。构成现代国家政府宏观行政能力的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经济能力1、推动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2、维持税收和保持公共财政收支平衡的能力。(2)社会能力;1、维护社会秩序的能力;2、达成社会谅解和实现社会整合的能力;3、实现和维护社会公正的能力。(3)自我发展能力;1、有效的反应和应变的能力;2、适应环境创新发展的能力。第六章:现代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一、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条件(一)存在一种可以确认的客观情势;(二)出现强烈的公众诉求;(三)形成明显的政策需要。影响政策问题认定的重要因素大体集中在政治领袖、利益集团、危机或特殊事件、抗议活动、大众传播媒介、新旧事物的差别等方面。二、公众政策问题的议程政策问题就是经过一定的渠道反映到有关决策部门,成为决策者研究和分析人员分析对象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社会问题被认定为政策问题,并被纳入到决策机构的议事日程或行动计划的过程,就是政策议程,政策议程实质上是社会公众反映和表达自己的愿望与要求,促使决策者制定政策予以满足的过程,也是决策者综合与平衡不同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利益,并通过政策制定予以确认的过程。政策议程的基本形式:一是系统议程;二是政府议程。三、公共政策决定(一)政策决定的形成政策决定者普遍认同又可能彼此冲突的政策决定准则有几个方面:1、个人价值观;2、党派认同;3、选区或地区的利益;4、公众舆论;5、听取意见;6、传统或惯例。政策决定形成方式的主要形态:交换、说服和命令。(二)政策决定和非决定政策决定是指那些进入正式的政策议程、提出了政策议案、形成了政策决定并公诸于众、开始执行的政府行为。而把一定的政策问题、政策主张、政策建议排斥在政策议程之外的现象,被有的研究者称之为“非决定”。(三)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公共政策的合法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泛指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全过程的每一种政策行为——政策规划、政策认定、政策议程、政策决定、政策执行、政策修正等,至少在形式上都必须符合法律规范或者传统规范。(四)其它相关内容文章公共政策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组织依据特定的目标,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价值分配过程中所制定的引导规范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为的准则。公共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过程的第一阶段,包括政策议程、方案规划、政策合法化等几个环节。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有一些直接或间接地发生着影响作用的因素。其中公众和民意,专家和专业化知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是六个主要性因素,它们对政策制定的过程和结果都有重要的影响。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略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1、公众和民意的参与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是执政党提出的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之一。公民参与是提高公共政策质量的重要途径,更是公共政策的基石。广泛的公民参与是民主社会的普遍现象,也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对于公众而言,意见参与是参与政策制定的较为常见的方式,所以民意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对公共政策制定、提高政府公共行政能力和维护公共利益有着重要作用。如:2008年1月26日中午,广州火车站全面告急,广州地区春运应急预案全面启动。广州市市长张广宁:“我看清第一线的情况后发现不行了,要分流广场上的旅客,否则一旦冲击火车站,后果不堪设想。”张广宁当场拍板,立即启用流花广交会展览馆作为异地候车区,并紧急调来公交车,将广场的6万旅客转移出去。这个事例中,作为市长张广宁当时所做出的决策,既代表公众又代表了民意。2、专家和专业化知识除了民意之外,专家和专业知识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价值。科学的建议能够弥补民意的缺陷:非理性、不够成熟等,给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的知识、专业的分析,是提高公共政策制定效率的有力保证,也是政策制定科学化的前提条件。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同时充分吸纳专家的建议:专业知识的参与是公共政策制定科学化的前提条件和有力保证。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处理好专家学者同政策制定者的关系非常重要。今天的决策过程越来越复杂,专家学者应该在帮助制定“公共”政策方面表现出更大的能动性,同时政府应该努力在制定政策方面更系统地应用科学技术的专门知识,以应对经济与技术转型。《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草案的制定,其修编采用“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机制,由国内城市规划界水平较高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负责,20个专题研究由21个国内外较高水准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承担,并积极吸收其他领域顶尖专家的参与,举办多次专家研讨会,参加多轮次咨询评审会的国内外著名专家有30多位,保证了编制成果的质素和水平。因此,专业和专业化知识,为公共政策制定的未来的预期性,提供了提供方向性指导和多元化的可供择优选择的方案。3、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传统的媒体在我国一直担任着“上行政治沟通”的职责,是沟通“党的政策”和“民众呼声”的桥梁,其基本功能就是将社会中的各种情况、动态和问题传递给决策中枢。这种沟通既可以通过公开的形式进行,也可以通过新华社等单位的“内部参考”的形式进行。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影响民意的方式在于它为公众设置了某个时间内的中心议题,对社会上发生的种种议题施加了不同的关注度和报道方式,这样给予较多关注的议题就逐渐在公众议程中占有了优势,并因此影响了公共舆论的形成。所以传统媒体对舆论的表达和总结,热点的引导,民意的形成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网络媒体的出现和发展给民意带来了新的表达平台,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发布和舆论形成的垄断地位,在社会与政治过程中扮演了愈加重要的角色。借助互联网展现出的民意更大程度上反映出民众实际的呼声,因而具有更加真实的特征。在“嘉禾拆迁事件”中,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结合加快了政策议程的建立。2003年7月,湖南嘉禾珠泉商贸城开工仪式在县城新建的体育馆举行。“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县委、县政府,县政府重大决策不动摇。”;“谁不顾嘉禾的面子,谁就被摘帽子,谁工作不开面子,谁就要被换位子。”而且嘉禾县政府在拆迁过程中提出了“谁影响嘉禾一阵子,我就影响他一辈子”的口号及“四包两停”政策,该县多名群众受到“株连”。此事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追踪报道。嘉禾县委、县政府已于5月11日联合下发“嘉办字[2004]37号”通知,废止涉及珠泉商贸城拆迁的“四包、两停”政策。网络媒体与平面媒体再经过交叉作用之后,一种具有更强参与性的民意就显现出来。两者的交叉作用使得信息量更大、涉及面更广、影响力更强和传播更为迅速,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引起了政府的重视,从而促进了政策议程的建立。所以,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宣传凸现和强化了公众舆论和民意,对公共政策制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综上所述,民意和专家的参与、媒体的作用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它们彼此间的交互作用影响着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处理好三者间及它们同公共政策制定的关系,对于推进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七章:现代公共政策规划一、政策规划的概念(一)政策规划的概念一般认为,政策规划是政府针对现实某些政策问题在未来可能演变或生成的情形,系统地制定一套解决议案的过程。概括地说,一项完整的政策规划会具备如下特征:一是针对未来;二是强调目的;三是重视行动;四是突出过程;五是着眼整体。(二)政策规划的指导原则概括地说,政策规划的指导原则集中在五个方面:1、社会公正的原则;2、最终受益人是个人的原则;3、最劣者收益最大原则;4、联系性原则;5、紧迫性原则。二、政策规划的法定主体政策规划的法定主体包括行政机关、立法机关、研究机构。其中行政机关是政策规划的主要承担主体。第八章:现代公共政策执行一、政策执行问题的由来政策执行是政策生命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它把意识形态的政策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促进政策问题的解决。在现实中一项新政策的出台,通过政策执行组织及其成员的努力,要实现政策目标,就要求公共政策分析者从政策执行的条件和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等方面去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二、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概括为三大类,即政策决定、政策资源、政策执行环境。(一)政策决定通常,所谓政策决定是指经由完整的法定程序,由法定的公共权力主体用自然语言表述出来并昭示公众的、关于某一特定政策问题的具有社会公共权威性的规定。这种规定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直接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1、政策的合法性。2、政策的合理性。3、政策的可行性。(二)政策资源在正常的情况下,实际的公共政策执行至少要求具备如下诸方面的资源要项:1、执行经费;2、执行人员;3、执行机构;4、执行权威;5、执行保护。(三)政策执行环境政策执行环境是指除政策执行机构自身之外的诸多社会因素和自然环境的总和。其中社会因素主要在于公众关系和对政策执行的整合程度,自然因素主要在于自然条件的突发性变化。在所有的政策执行环境因素中,公众的态度、政策执行机构对待公众的态度以及政府相关机构的整合程度,是影响政策执行效力的主要因素。第九章:现代公共政策评估一、公共政策评估的内涵和意义公共政策是指特定主体对社会公共资源进行权威性分配的过程,它由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三部分构成。通俗地说,政策评估就是在大量收集政策实际执行效果和效益信息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判断政策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预期目标,政策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如何的过程。关于公共政策评估的内涵,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陈庆云认为公共政策评估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判断,要进行价值判断,就必须建立价值准则即评估标准,确立评估的步骤,采取正确的方法。陈振明认为,公共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林水波等认为,公共政策评估是有系统地应用各种社会研究程序,收集有关资讯,用以论断政策概念与设计是否周全完整,知悉政策实际执行情形、遭遇的困难,有无偏离既定的政策方向,并指明社会干预政策的效用。可见,公共政策评估是基于特定目的,依据相关标准和程序而进行的价值判断过程。关于公共政策评估的意义,李静芳认为对公共政策进行评估是检验政策效益和效果的基本途径;是决定政策走向的依据;更是改善执行不力,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保障;还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王波认为公共政策评估可以判断政策对既定目标或目的的实现程度,也可以作为决定政策继续、调整或重新制定的重要依据,还可以为合理配置政策资源奠定基础。二、公共政策评估的主体和标准公共政策评估主体是指主持和组织公共政策评估过程的团体或组织。学者对选择公共政策评估主体的原则、评估主体多元性和我国公共政策评估主体存在的缺陷分别进行了阐述。高洁认为选择公共政策评估主体的原则包括:利益相关原则、多元化原则、独立性原则、专业化原则、公开公平原则和代表性原则。李敏等就公共政策评估主体多元性的必要性、主体结构及其运作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民主性和公正性必然要求其评估主体的多元性;公共组织内部评估主体和来自外部的评估主体构成公共政策评估主体多元结构;公共政策评估多元主体运作的影响因素有行政的信任程度、评估者的独立自主性、客观性、评估者对方案的了解状况、政策评估的效率和效益、评估结果的潜在实用性等。富锋对我国公共政策评估主体存在的缺陷进行了总结:(1)公共政策评估主体单一。现阶段我国的公共政策评估主体以官方为主,缺乏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参与。(2)公共政策评估主体缺乏独立性。上级评估下级的方式造成公共政策评估主体和被评估对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使得评估主体在公共政策评估过程中难以保持其科学性和客观性。(3)评估参与主体的象征性。有些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评估中非常重视社会组织和公众的代表参与,但是由于参与公共政策评估过程的社会组织和公众代表产生方式不尽合理,导致评估参与主体的代表性和广泛性有欠缺。(4)评估过程中不同参与主体的信息不对称。有些政府部门在公共政策评估的过程中,基于自身的利益而提供虚假的信息,或者出于政治性策略的考虑有意歪曲实际效果,使得公共政策评估参与主体在评估过程中难以发挥作用。公共政策评估主体的多元性、独立性、全面性是评估结果客观真实的必要条件。公共政策评估标准是指依据政策目标设立的可供比较的指标或准则,是开展公共政策评估的依据、前提和逻辑起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公共政策评估标准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邓恩将公共政策评估标准分为:效果、效率、充足性、公平性、回应性和适宜性等标准。林水波认为一般性政策评估标准应包括:工作量(或称投入量)、绩效(涵盖产出量、效能及影响程度)、效率、生产力、充分性、公平性、妥当性、回应程度、过程和社会指标等。陈振明认为政策评估标准有:生产力、效益、效率、公正和政策回应度等标准。吴勇将公共评估标准分为:目标、投入、公平公正、效率、公民参与和回应政策程度等标准。陈捷等认为,生产力标准涵盖和统帅了公共政策评估的其他标准,如绩效、效率、回应度等标准。郭渐强等认为科学发展观标准不仅内在地包含绩效、效率、效能、效益等标准,而且强调了社会公正、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最基本的价值标准。张国庆提出了政策评估的首要标准和次要标准概念。虽然学者对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是基本是以绩效、效率、回应性、公平为基本标准。三、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关于公共政策的评估方法,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刘进才认为,因为利益的多元性导致不同利益群体愿意采用有利于自己的表达方式来对公共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判,从而出现方法选择上的“紊乱”,不利于真实地反映政策效果。所以应借助现代数学中的模糊分析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定量分析公共政策的实施效果,为解决评估方法选择上的困难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余向荣认为社会实验方法能够为公共政策提供可信的评估,并且提出实验方法和计量方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用得到的评估结果往往比单纯使用一种方法更加理想、接近真实。四、我国公共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理论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评估实践更是刚刚起步,所以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制约公共政策评估的因素、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别进行了研究。王波认为制约公共政策评估的主要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共政策评估理论不完善;(2)公共政策目标的模糊性和多变性;(3)公共政策本身影响的多重性;(4)公共政策的协同性;(5)体现政策运行及其效果信息管理机制的不完善性;(6)国家对公共政策评估重视不够。不少学者针对公共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1)强化公共政策评估意识;(2)加强公共政策评价理论研究;(3)建立公共政策评估组织;(4)完善政策评估信息网络系统;(5)探索科学的公共政策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6)实现公共政策评估的制度化;(7)要建立政策评估基金;(8)要重视评估结论,消化、吸收评估成果。第十章:现代公共政策的方法论基础对政府适当行为研究的理论可以分为三种,即亲善市场论、国家推动论与市场增进论。市场亲善论是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公共政策的基础,政府定位于对市场协调失灵的弥补,强调的是市场的基础地位。国家推动发展论则对市场机制解决协调失灵的前景甚为悲观,强调政府干预的普遍性,认为市场应该在很大程度上为政府所干预和引导。对于不同的体制有着特定的价值,是一种针对不同经济制度的横截面研究。因此,对公共政策理论基础的探讨的一般思路是:在制度框架内对政府行为的经济解释。选择不同的制度框架,推演出不同的政策含义,既可以减少经济学者总是试图将各种特殊性判断提炼为普适性结论的企图引发的争论,又可以避免经济学家欲指点整个世界而无人喝彩的尴尬。由于制度变迁是公共政策的存在缘由,因此对周期性制度变迁中,特别是转轨经济国家政府行为的研究,就应该立足于对引起制度变迁最重要变量的研究。第十一章:现代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模型一、渐进主义决策模型渐进主义政策分析模型最初是由美国学者C.F林德布罗姆于1959年发表的《“渐进调适”的科学》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就政府的政策而言,理论化无疑应当成为追求的目标,管理科学原理无疑也是正确的,但必须充分认识到,公共政策不但是一门应用性的科学,同时是一门关系到社会民主的理论。二、综合决策模型综合决策模型是国际著名公共政策研究学者Y.德罗尔于1968年在其《公共政策制定的再审查》一文中提出的一种政策分析模型。三、 团体决策模型团体决策模型缘起于这样一个政治学的基本命题:利益集团或团体构成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原动力和实质,而团体间的交互影响构成了现代政治活动的中心,公共政策则是在任何既定的时间内,经由团体竞争达成的一种均衡。换句话说,公共政策实际上是社会多种政治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团体决策模型认为,“制定政策是政治过程的决定性阶段,而政治过程实际上是团体争取影响公共政策的行为过程。四、 精英决策模型精英决策模型又称之为杰出人物模型,是托马斯.戴伊和哈蒙.齐格勒于1975年在《民主政治的讽刺》一文中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公共政策只是掌握国家统治权力的少数杰出人物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偏好的表现,而不是像民主宪政体制所规定的那样,是人民意志的体现。五、 政治系统决策模式政治系统决策模式是美国政治学著名学者戴维.伊斯顿于1979年在其《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一文中提出来的。第十二章:现代公共政策的定性分析方法一、价值分析(一)价值理解的问题价值理解的问题主要是指如何正确地分析判断与特定公共政策相关的行为主体对该项公共政策所持有的价值认同的问题。(二)价值确认的问题价值确认的问题主要在于肯定那些与特定政策问题直接相关并对政策造成重要影响的价值。它包括若干个价值范畴:政策的价值涵义、价值认同的程度、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价值组合与价值对抗、价值观的改变。二、可行性分析公共政策分析中所说的可行性分析通常是指政策制定者通过各种方法论证既定政策在政策实践中是否可以执行并且产生预期社会效果的一种行为。三、尔斐分析法德尔斐分析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匿名性;二是函询和反馈;三是统计结果。四、主观概率预测主观概率预测方法与德尔斐方法相比较有一个相同点,即都需要通过对专家意见的征询和对专家意见的整理以获得某种政策决定的依据。所不同的是,主观概率预测方法既不要求专家意见征询的匿名性,亦不强调专家意见的一致性程度,而只是要知道专家对某种未来事件出现概率(可能性)的平均估计。五、超觉理性分析超觉理性基本上是非逻辑的过程,其直接影响人的决定和行为可以发生在一瞬间。第十三章现代公共政策的定量分析方法一、预测分析1、未来与预测的对象2、预测的基础与主要形式3、预测的常用方法二、经济效益分析1、净现等效2、效益费用比3、回收率三、回归分析四、投入产出分析五、模糊分析第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土豆销售合同格式
- 物流平台服务合同违约
- 汽车美容服务协议
- 工间餐配送服务合同
- 信息服务合同的价格条款
- 个人汽车贷款补充协议
- 进口啤酒品牌代理合同
- 高校安全防护合同
- 农业用肥招标文件解析
- 总分公司合作协议范本版
- 旅游2010级酒店规划与设计课程复习思考题
- 窨井抬升施工方案
- 《HSK标准教程3》第10课
- 2023内蒙古财经大学辅导员公开招聘(列编招聘)3人及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 人民医院能源托管服务项目可研技术方案书
- 四川省自贡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词语表注音版
- 中建光伏项目管理指导手册
- 国家开放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社会实践作业集合6篇
- 小学侵害未成年人强制报告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