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若干问题解读
2007年2月3日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中的第一章,是这门课的总论部分,是这本教材中节数最多、份量最重的一章。能不能讲好这一章,对任课教师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其教学效果不仅关系到学生对这一章内容的把握,而且关系到这门课的全局。
一、第一章的教学目的和文献依据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材编的说明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要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有总体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历史根据、实践基础、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基本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准确的认识。
第一章的撰写既有政治性问题,又有学术性问题,既要找到当年的文献依据,又要注意后来的文件对一些问题有新的认识,也要了解学术界的研究成果。
任课老师从这一章最后为学生开列的“阅读书目”中,可以了解这一章基本的文献依据。我们一共开列有10个书目,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四个党的文件:一是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是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这个文件为我们理解和把握毛泽东思想提供了基本依据。不过,作为教师还应该了解第一个历史决议,即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它作为附录收录在《毛泽东选集》第3卷中。二是中共中央1995年5月批准印发的由中宣部组织编写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这是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要辅助材料。三是中共中央2003年6月批准印发的由中宣部组织编写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这是我们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辅助材料。四是中央宣传部2006年6月批准印发的由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这是目前我们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辅助材料。
第二部分是党的最高领导人先后集中评价以往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重要讲话,其中包括:江泽民1993年12月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7年2月在邓小平逝世追悼大会上的悼词。胡锦涛2003年12月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4年8月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8月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这几个重要讲话对我们理解和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很大帮助,特别是,把这几个文件联系起来,能够反映党对这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认识过程。
第三部分是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这是我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依据。当然,学习和研究党在十六大以来的理论成果,还应该看更多的文献资料。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十六大以来文献选编》上、中册,已经由中央文献出版社于2005年和2006年先后出版(十七大之前还会出下册),任课教师应该读一读。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最重要的教材应该是《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胡锦涛的著作,以及党的重要文件。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是作为任课老师,不能满足于这本教材,也不能满足于阅读章后开列的阅读书目,而应该学习和研究更多的著作和文献;二是任课老师要指导学生有重点地阅读一些第一手资料,特别是章后开列的阅读书目,
包括要告诉学生,教材中讲的内容只是一个总体介绍。
除此而外,作为教师还应该了解学术界近年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面的成果,以扩展自己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理解思路,并积极参加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特别是,这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并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级学科的建设,以学科建设为支撑,切实增加课堂讲授中的科研含量,不断提高教学的说服力和实效性。
****
二、第一章的逻辑结构和主要内容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材编的说明
如果说第一章是这门课的总论部分,那么,第一章第一节则是总论中的总论。在第一节,要求学生在大体了解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历史过程的基础上,重点思考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问题?究竟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要使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第二节到第四节,分别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形成并先后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三个重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一一进行了阐述。这应该是这门课程最主要内容的集中概括,它为学生学习这门课做总体的动员和轮廓的勾画,为以后各章内容的具体展开作出观点的提示和历史的铺垫。从体例上看,这三节在目的标题上保持了完全的一致,都分形成和发展、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一章的第五节集中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列有三个目: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三个目基本上是参考了中宣部2006年6月25日批准印发的由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主要是《读本》中第一到第三个题目的内容,但是教材又不是完全照抄《读本》的文字,写的更概括一些。
讲“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是《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中的提法。《读本》在第8页这样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三、第一章教学中的几个重点难点问题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材编的说明三.第一章教学中的几个重点难点问题(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进程(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三)
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四)如何正确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五)关于科学发展观第一节要使学生能够从思想发展史的角度,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本身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认识过程,一个由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过程。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命题,它既是毛泽东作为党的核心领袖人物认识水平的反映,又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思想结晶,是一种合乎历史必然性的理论思考的结果。(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进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教材中讲了两方面的道理。一是说,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现实需要。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实现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不仅因为它是科学,而且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它同中国人民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二是说,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本来提供的就不是可以到处套用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在各个国家要想发挥其指导作用,必须结合着各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将其进一步加以民族化、具体化。遵从这条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要发挥其指导作用,就必须实现中国化。其实,这里还可以归纳出第三点,那就是,这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这一点在教材中写在了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那一段论述中,那里讲到:“他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还讲到,毛泽东在遵义会议确立了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后,开始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为中国革命提供完整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我在讲课中就讲了这样三点。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38年10月党召开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看任何事情都要联系当时的历史条件。使学生了解一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过程,对于他们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很有好处。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在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工作中,就已经提出过要研究怎样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去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的思想。我们在写这个内容时,收集到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恽代英、蔡和森、毛泽东等早期领导人在1927年以前提出的有关思想。早在1919年,李大钊在最初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就提出:
一个社会主义者,“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精良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李大钊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1920年,他又说过:社会主义的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时,必与英、德、俄……有异。”(《李大钊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恽代英在1920年也指出:“我们的任务,在寻求一个适合国情,而又合于共产主义的方针来。“(《恽代英文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8页)张太雷在1921年提出:要“把国际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和方法正确地运用于各国具体特点的基础之上”。(《张太雷文集》续,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2页)
陈独秀在1922年把马克思的学说和行为的精神归纳为两条:第一,“实际研究的精神”;第二,“实际活动的精神”。他说:“我很希望青年诸君能以马克思实际研究的精神研究社会上各种情形,最重要的是现社会的政治及经济状况,不要单单研究马克思的学理。”(《陈独秀文章选编》中,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77页)
1923年5月,李达在《马克思学说与中国》一文中提出了“中国可以应用马克思学说改造社会”的论断,同时指出:“中国无产阶级对于目前的政治运动,究应怎样决定,这一点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上并未为中国共产党筹画”,但我们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革命的一般原理,“按照目前中国国情”,既“当时产业的情况和文化的程度”,完全可以定出一个政策来。(《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2页)
1926年,蔡和森指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是世界各国共产党是一致的。但当应用到各国去,应用到实际上去才行的。要在自己的争斗中把列宁主义形成自己的理论的武器,即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机关凝神来定出适合客观情形的策略和组织才行。”(《中共党史报告选编》,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24页)在教材中之所以只提了李大钊的名字,一是因为他作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2007年4月28日,是他英勇就义70周年)的地位人们没有争议;二是当时有类似思想的人好多位,我们从历史文献中已经查到这几人,很可能还有,李大钊是主要代表。教师在讲课时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历史资料,以增加历史感。并以此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提出不是哪一个人的突发奇想,而是很多人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要指出,毛泽东表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科学命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是这个命题的提出,标志了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从感性升华到了理性,这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之间关系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有两个关节点,需要特别强调:一个是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一个是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文件,包括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长篇报告原文,需要看由中央档案馆编辑、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从六届六中全会的文件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在党的中央领导层开始形成了共识。
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的有关文件和资料,近年来出版的比较多,大家应该找来看看。其中,特别应该重视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七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这个报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等问题有过系统的论证。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究竟应该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这是第一章的重点问题。教材主要是根据毛泽东的概括来阐述的。
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有过多次论述,从大的方面讲,可以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讲的;一种情况是就相结合的基本途径讲的。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在毛泽东的话语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两个提法是并存的,比较来说,前一个提法多于后一个提法。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顾及到斯大林和苏共的中国党主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搞民族主义的误解,毛泽东基本上停止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在编辑《毛泽东选集》时,他亲笔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改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但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提法一直没有变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在最初的意思是一样的。1937年4月1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在《告全党同志书》中就说:“马克思列宁史大林主义的原则必须使之具体化,成为具体行动的指南针。”[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第202页]
毛泽东1938年10月在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中使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命题,强调的也是“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第658页]毛泽东在1961年1月的一次讲话中还说过: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跟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统一,一个普遍一个具体,两个东西的统一就叫中国化。(参见吴冷西:《十年论战》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450—451页)“具体化”和“中国化”在大的方面是同义语;“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它们的思想实质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由来已久,不过,文字的表述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两点上,一是“普遍真理”与“基本原理”的联系;二是“具体实际”与“具体实践”的区别。
就第一种情况说,在毛泽东和邓小平的话语中,比较多地采用“普遍真理”这个提法,而在江泽民和胡锦涛的话语中,比较多地采用“基本原理”的提法。把“普遍真理”改为“基本原理”,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不过,现在强调的重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那些最基本的东西,以防止人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所有的内容都误认为是“普遍真理”。只有那些能够称之为“基本原理”的东西才能够称为“普遍真理”。就第二种情况说,马克思主义“同具体实际相结合”和“同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两种表述方式都有。
关于“实际”与“实践”的联系和区别,我们可以从《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收入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的关于“实际”概念的注释中受到启发。注释中说:“‘实际’这一概念,按照中国文字,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真实的情况,一种是指人们的行动(也即一般人所说的实践)。毛泽东在他的著作中,应用这个概念,时常是双关的。”(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38页)
从这个注释中可以看出,“实际”这个概念大于“实践”这个概念,“实际”是指我们头脑以外的一切;而“实践”指的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它是实际的一部分。
从概念和命题的比较上讲,“理论同实际相结合”比“理论同实践相结合”更广泛、更一般;而将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时,人们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主要又是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这个意义上,“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又比“理论同实际相结合”更深刻、更具体。考虑再三,我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个命题,这个命题的含义可以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内容。在这里“同具体实际相结合”除了“实践”而外,还有国情中的自然条件、历史传统、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等等。
另外,在毛泽东的表述中,除了“相结合”外,还有“相联系”、“相统一”等几种提法。严格说来,这几个提法是有所区别的。就它们之间的关系来讲,“相联系”是前提,“相结合”是核心,“相统一”是目的。但综观毛泽东的论述,这几种提法经常是在意思大体一致的理解上使用的。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使用。中国人在一般情况下使用这两个概念,没有严格的区别,什么时候用那个概念,主要看语境。我们这本教材有一个约定:凡是在后面连着提毛泽东思想等,就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概念;而在一般情况下,就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提法。对“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的含义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从狭义上讲,它是指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观点和学说所构成的理论体系;另一种是从广义上讲,它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列宁和很多后继者丰富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所构成的理论体系。我们平常所使用的马克思主义概念,基本上是属于后者。由于列宁将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而中国人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很大程度上又是通过列宁主义来实现的,因而我们党在正规场合和正式文件中提自己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时,一般提马克思列宁主义。
理论工作者搞学术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往往是有严格区别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结合的基本途径毛泽东曾经试图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途径,其中包括他在《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论》等等,但是都没有系统地展开。在《论新阶段》中,他主要强调的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或者叫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着重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必须“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或者叫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在比较中,由毛泽东在1943年5月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中的一段话讲得比较展开,比较全面:“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的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近年来所进行的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的整风运动,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41页)这段话把“相结合”的思想具体分解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的革命(这个革命是一个大概念,也可以包括建设和改革,主要强调的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正在做的工作)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这样三个方面,三个途径。教材在第一章第一节根据这些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二是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并实现其民族化。在界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这个问题上应该保持一致,不应该作别的解释。至于究竟应该如何去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相结合,可以给任课老师以自己研究和理解的余地,教材现在的概括都是一种参考。(三)
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一章的第二、三、四节,分别总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的一开始,能够对这几个重大理论成果分别有一个总体上的了解。
1.关于形成和发展
这三节的第一个目都是形成和发展。在讲这个问题时,一是要讲清楚这几个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其中包括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二是要概括出这几个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以了解这几个理论成果经历的发展阶段。就毛泽东思想来讲,关键要使学生了解,20世纪上半叶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毛泽东思想是在战争与革命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就邓小平理论来讲,关键要使学生了解,20世纪70年代以后时代主题向和平与发展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和现实的实践基础。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讲,关键要使学生了解,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尽管我们所面临的时代主题、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国际、国内和党内的情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党的自身状况,都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将第三代领导集体治党治国治军的新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而创立出来的。最先,我们写这几个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分的阶段比较细,分萌芽、初步形成、体系形成、继续发展等等,后来因为篇幅受到限制,而且也考虑讲历史问题还是“宜粗不宜细”好。不过,教师在讲授这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问题上,有自己研究和理解的余地。2.关于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这三节的第二个目都是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对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中央文件都有比较明确的说法,这是我们阐述这些问题的主要依据。但是,我们也要注意近年来中央文件和中央领导对有些问题又有一些新的概括,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主要根据的是在邓小平主持下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同时也注意到十一届六中全会以后又有一些新的精神。比如,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将毛泽东思想的定义,由《历史决议》讲的“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修改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个提法至今没有改变)。另外,江泽民和胡锦涛分别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和110周年大会的讲话,又有一些新的评价和新的侧重点。
在写教材时吸收了这些内容。在教材中,我们把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按照《历史决议》的顺序突出了6个重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另外,还提到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教材还强调了贯串在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三个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强调了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和许多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著作的重要价值。第一章在几个理论成果内容的介绍中,对毛泽东思想的介绍是比较充分的。之所以要这样,有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发展史考虑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具有奠基的意义。只有理解了毛泽东思想,才能理解后来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二是考虑到这门课的教学重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的内容尽管我们都是坚持从毛泽东思想讲起,但是主要地和更多地反映的还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因而在第一章把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全面反映一下,有其特殊的必要。三是鉴于近年来,一些敌对势力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进行了种种攻击,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的错误观点在大学生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这是这门课的教学中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针对着这种情况,第一章不仅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内容,而且还专门写了一段要正确认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文字。这一段文字贯彻邓小平的意见和党的历史决议的精神,其中讲到,就毛泽东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同时指出,将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同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为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方向。关于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我们主要是根据党的十四大报告和《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来概括的,但又作了进一步归纳。教材在第一章突出了邓小平理论中的4大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第一章对这几个理论的叙述顺序,同教材的第五、六、七、八章的顺序是一致的。
对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之所以没有象毛泽东思想那样讲的那样细,一是这本教材重点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上,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方面内容时,邓小平理论反映的比较充分。二是近年来大家对邓小平理论基本上是赞同的,特别是,它的很多内容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得到了强化。
本来教材中还写了一段邓小平“三落三起”的生平历史,后来主要是从体例统一上删除了。但是在课程进行中还是可以给学生讲一讲,或者播放一点反映邓小平生平的专题片,这是一个很好的主意。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中概括了16条,胡锦涛总书记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又提到31条。教材主要是根据胡锦涛总书记2003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突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10个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但是没能解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教材写了这一点。老师在课堂讲授中应突出强调一下这“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
3.关于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教材对于三大理论成果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都讲了三点。其中第一点连在一起就是: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这第一点主要讲的是这几个理论成果分别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地位。
第二点连在一起就是: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科学指南;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这第二点主要讲的是这几个理论成果的实践指导意义。第三点连在一起就是: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这第三点主要讲的是这几个理论成果的长远指导意义。
(四)如何正确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的一个观点,还是他一系列重要论述的总纲和思想体系的基本标志。目前学术界对“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内涵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从"三个代表"的三句话来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我们把这种理解称为小"三个代表",即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江泽民同志一系列重要论述中的一个观点,依据有两个: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就是"三句话";二是《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此书将“三个代表”作为江泽民论述中25个问题的一个方面;目前学术界发表的学术论文大多从这一角度进行理解。另一种思路是从江泽民的整个思想体系来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把前一种理解的"三个代表"中的三句话当作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标志性成果。我们将此种理解称之为"大三个代表"。目前,我们可能要从后一角度进行理解。中宣部编写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也是从一角度来理解的。中宣部要求我们在编写教材时,一定要同他们保持一致:目前,我们的教学基本要求,实际是按"大体系"来构建的,所不是同的是,我们将"邓小平理论"同“三个代表放在一起了。(五)关于科学发展观
第一章第五节的题目几经变化:
2005/6第一章第二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体系二、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2005/8第一章第五节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一、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二、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2006/2第五节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一、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可许思想体系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2006年7月决定把科学发展观列为第一章的第五节,题目叫“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节在写法上与前面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所不同。基本上是参考《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的有关内容展开的,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还在研究之中。2006年12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第三次审议之后,将节的题目正式确定为“科学发展观”。第一个目实际上既讲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又讲它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而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分解为两个目,一是讲核心思想,一是讲基本要求。教师在讲授中应该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不仅提出了客观的要求,同时也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新发展的现实的可能。要使学生了解,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在这些成果中,科学发展观最重要,是我们党和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要提请学生注意,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在全党全国人民中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任务。科学发展观还在发展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深化而不断发展。科学发展观,抓住“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当今时代的主题,以时代精神并从全人类的高度审视世界各国的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思考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全局,从世界观和价值观及其统一上,概括凝炼中国共产党人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中国发展认识的思想理论成果以比较完整的理论形态提出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观。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新起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新时代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演进的逻辑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新阶段的思想成果和理论标志。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新起点、新阶段。第一,它凸显并丰富了发展这一主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主题同全人类的时代主题的高度统一,在更广阔的范围上、更深刻的内涵上提出和解决发展问题,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时代空间。第二,它依据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从温饱阶段跨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对发展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以及世界发展理论向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念转变的大趋势,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价值理念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原则,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完整地勾划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观的基本框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由此进入以“什么是发展、怎样促进发展”为中心议题、以确立和阐述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为主要标志的新阶段。第三,它不仅更新了发展的观念,提升了发展的境界,而且进一步完善了发展的思路与战略,以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依靠谁发展、怎样促进发展、如何评价发展等系统的理论观点,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也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认识。总之,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将以社会发展观上的深刻变革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并将对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在世界范围内新的与时俱进产生重大的影响。2、指导中国长期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技术服务合同范本格式
- 胶合板木方供应合作合同
- 设计服务合同的印花税相关规定
- 房屋买卖合同范本模版打印
- 全面版物流服务合同协议
- 2024年度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与治理服务合同3篇
- 资料接待方案3篇
- 2024-2030年金泉胃炎胶囊公司技术改造及扩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紫砂电子炖盅公司技术改造及扩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盐酸达克罗宁公司技术改造及扩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铃木教学法在我国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开题
- 掘进迎头预防冒顶片帮安全技术措施
- 【MOOC】操作系统及Linux内核-西安邮电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全新危险废物运输安全协议(2024版)3篇
- 混凝土输送泵车安全操作规程(4篇)
- 【MOOC】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研究生)期末试题
- 2024年网格员考试题库完美版
- 北京市矢量地图-可改颜色
- 2020年度图书馆中级职称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题库
- 南京工业大学甲醇制氢工艺设计(反应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