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学习资料:复习资料_第1页
政治经济学学习资料:复习资料_第2页
政治经济学学习资料:复习资料_第3页
政治经济学学习资料:复习资料_第4页
政治经济学学习资料: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答: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3.<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表现形式: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第一,自发调节资源配置;第二,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三,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答: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在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5.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如何?答: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6.<论述>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任务是掌握客观经济规律?答: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即是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掌握客观经济规律,可以理解各种复杂社会现象,了解人类发展规律。7.资本流通总公式是什么?总公式的矛盾是什么?怎么解决矛盾?答:资本流通总公式:G—W—G′。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总公式的矛盾: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应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而资本流通的结果却产生了价值增值。资本流通总公式既等价又增殖的原因:资本家卖到特殊商品劳动力,它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是价值。这样总公式的矛盾就就解决了8.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工资的本质是什么?答:资本从本质上说不是无而是以物为媒介的一种生产关系,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体现了剥削关系9.不变资产与可变资产划分的意义是什么?答: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身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叫做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叫做可变资本。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10.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答: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从而剩余劳动时间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联系: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都靠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区别:物质技术基础不同,从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11.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答:剩余价值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去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因素:1.积累率=积累基金/剩余价值2.剩余价值率3.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4.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5.预付资本量的大小12.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的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答:剩余价值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叫做资本积聚。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叫做资本集中。区别:资本积聚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资本集中则不会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额联系:资本积聚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资本集中为更大规模资本的积聚创造条件。13.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条件和存在的意义?答:产生的条件:1.伴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使不变资本的比例在递增,可变资本比例下降,使得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应下降。2.资本主义进入大机器生产时代,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在增大。3.资本相对于劳动力需求的过剩。存在的意义1.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建立一个庞大的产业后备军,以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周期性的需要。2.有利于加重资本家对在职工人的剥削。3.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14.如何理解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答: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积累会引起两个结果:一是财富的积累;二是同时又出现了物产阶级贫困的积累。二者间存在着本质、内在、必然的联系。资本积累的过程,必然会造成扩大剩余价值的生产的过程,同时必然也是无产阶级贫困积累的过程。马克思揭示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目的是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阶级对抗性质,也指明了无产阶级只有推翻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得到彻底解放。15.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答: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执行三种职能,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1)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在时间上相继进行。16.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它队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答:资本周转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影响因素:1.周转时间的长短或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资本的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它包括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的周转时间和资本的周转速度成反比关系。资本周转次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资本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次数。资本周转次数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关系。。2.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慢;相反,流动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快。指导意义:应对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进行区分管理;应设法加快固定资本发周转速度;应加强市场营销理念,节约流通时间。17.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是什么?答:固定资本是指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部分。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劳动对象和投在劳动力上的生产资本部分区别:价值转移方式不同;价值回收方式不同;价值周转时间不同;物质更新方式不同。18.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产与可变资产的区别?答:依据不同: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划分不变资产与可变资产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内容不同:不变资本除了包括固定资本的全部外,还包括流动资本中的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流动资本除了包括可变资本外,还包括不变资本中的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目的不同: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目的是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的不同影响;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目的是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及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程度。19.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条件?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答: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即I(v+m)=Ⅱc。这个条件表明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即I(c+v+m)=Ic+Ⅱc,。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第二部类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即Ⅱ(c+v+m)=I(v+m)十Ⅱ(v+m)。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指导意义: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当前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关系;维持原有的生产资料水平和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20.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内容?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答: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实现条件:I(I(v+△v+m/x)=II(c+△c),反映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在积累和生产规模上是互相依赖制约的,I部类生产决定着II部类的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II部类生产也制约着I部类的积累规模。I(c+v+m)=I(c+△c)+II(c+△c),反映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I部类的生产资料不仅能补偿两大部类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而且还要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资本的需求。II(c+v+m)=I(v+△v+m/x)+II(v+△v+m/x)反映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消费资料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I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必须同两大部类原有的工人,追加的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之间保持平衡。指导意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必须同时积累;需要保持各种比例关系;社会总产品的物质构成要以扩大再生产的价值构成平衡适应。21.成本价格出现的意义?答:成本价格是生产商品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之和意义:成本价格形成后,商品价值就转化为成本价格+剩余价值,掩盖了c+v的区别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对资本家经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资本家经营企业盈亏的分界线;决定着资本家竞争的成败22.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答:剩余价值:由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劳动了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体现了剥削关系。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叫利润。联系:量上相等;m是p的本质,p是m的转化形式区别: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揭示了剥削关系;利润是相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掩盖了剥削关系。23.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答:剩余价值率m′=m/v,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联系:剩余价值率是利润率的本质,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区别:剩余价值率量上大于利润率;体现形式不同剩余价值率揭示了剥削程度,利润率掩盖了剥削程度。24.影响利润率的因素?答: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因素:一、剩余价值率,预付总资本和资本有机构成已定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率同利润率成正比。二、资本有机构成,它与利润率成反方向变动。三、资本周转速度,速度越快利润率越高。四、不变资本的节省,不变资本越节省利润率越高。五、不变资本要素价格的变动和经营管理水平也会对利润率的高低产生重大影响。25.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马克思的生产价格和平均利润理论有何重要意义?答: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形成: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利润率;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见的竞争;通过资本转移是各部门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全部剩余价值总量个社会预付资本总量的比,其变化由部门利润率和社会总资本在部门中分配的比例决定;一定量的资本按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就是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一定量的资本按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形成:平均利润是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资本家在竞争和资本可以自由转移条件下形成的;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利润率,而等量资本又会追加等量利润;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见的竞争;通过资本转移是各部门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全部剩余价值总量个社会预付资本总量的比,其变化由部门利润率和社会总资本在部门中分配的比例决定。意义:从理论上科学的解决了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要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使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并为利息和地租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揭示了雇佣工人不仅受雇佣他的资本家剥削,而且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无产阶级要摆脱剥削和压迫,就必须联合,反对整个资产阶级,消灭资本主义制度26.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地租的实质分别是什么?答: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因为商业资本替代产业资本完成了商品资本的职能而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它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并剥削包括商业职工在内的雇佣工人的关系。借贷利息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它的本质是借贷资本家通过借贷关系从职能资本家那里瓜分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资,体现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27.利息率是怎样确定的?答:利息率是一定时间内利息量和借贷资本量的比率,简称利率。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一般情况下,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且不为零,不能等于更不能超过平均利润率。影响因素:平均利润率的高低;资本市场的资本供求状况。28.极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有何异同?答:级差地租,是指与土地优劣程度不同相联系而缴纳的有等级差别的地租。它实际上是由于优等地和中等地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由劣等地生产条件所决定的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产生的条件是土地优劣程度的不同,源泉是农业工人在生产中耗费的剩余劳动。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因而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它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源泉是农业工人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29.垄断的形成?垄断组织有哪些?答: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高度必然产生垄断。垄断组织是指垄断了某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和销售,并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结合起来的大型资本主义企业或企业联合。组织形式:卡特尔,即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的一些大型垄断企业之间通过协议形成的,在生产或流通的某个或某些环节实行垄断的组织形式;辛迪加,即把一些在法律上和生产上还是独立的大垄断企业在流通环节上统一起来进行垄断经营的组织形式;托拉斯,即垄断了某种商品生产和经营全过程的独立的大型垄断企业;康采恩,即以一两个特大型垄断企业为核心,联合了各方面各领域一大批企业所形成的超大型垄断集团。20世纪后半叶,垄断组织的主要特征是混合联合企业的兴起(混合联合公司)。30.垄断利润及其来源?垄断价格是否违背了价值规律?答:垄断组织凭借垄断地位所获取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是垄断利润。来源:1.垄断企业内部职工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2.垄断资本对国外人民的剥削和掠夺。3.垄断组织以低卖高卖的方式占有非垄断企业所得到的一部分利润。4.垄断资本家利用控制的国家机器,对国民收入做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以增加利润。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凭借垄断地位而制定的一种价格。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润不违背:垄断价格的确定不能完全脱离商品价值,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垄断价格不能增加商品价值总量;,利润来源仍为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劳动着创造的价值。31.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垄断时期的特点?答:垄断从自由竞争中产生,是自由竞争的对立物,垄断限制了自由竞争垄断时期的竞争主要包括: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竞争的特点:①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垄断利润;②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化;③竞争的规模和范围扩大;④竞争的程度和后果更加严重。3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形式、实质?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国有垄断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国有企业;国私共有的垄断资本和国私合营企业;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再生产中的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是垄断资本主义,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它和垄断资本想结合惊醒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保证垄断资本阶级获得更高的垄断利润;采取各种措施调节经济,调节各阶级和阶层利益关系以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转和制度的生存。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导言、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四个部分,全书共分为十二章,具体如下:导言一、教学内容1.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难点)3.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掌握: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以及与人的关系;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了解:1.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2.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第一章商品经济一、教学内容(一)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1.商品经济的产生2.商品经济的发展(二)商品及其属性(难点)1.商品的二重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2.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3.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4.商品的价值量(三)货币及其代用品1.价值形式的发展(难点)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3.货币流通和纸币流通(四)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难点)1.价值规律的内容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3.价值规律的作用(五)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1.生产的社会化2.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规律(难点)3.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实现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商品二重性、劳动二重性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私人(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价值量的确定,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商品生产者的利益、地位、命运和经济行为的影响;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对货币流通规律的运用;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作用;生产社会化及其内容;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间分配的主要因素;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及其在商品经济中的实现形式。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掌握:1.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2.简单商品经济与发达商品经济;3.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4.货币的产生(价值形式的发展);5.商品经济中的需求与供给。了解:1.商品经济的发展;2.纸币和纸币流通;3.分工和协作产生新的生产力。第二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一、教学内容(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概述1.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2.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二)资本主义的生产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2.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难点)3.资本的积累(三)资本主义流通1.资本的循环2.资本的周转3.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难点)(四)资本主义的分配和消费1.资本主义分配2.资本主义消费3.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的属性;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资本积累及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因素;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产业资本循环及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及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研究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重要意义;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基本原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垄断利润及其来源;资本主义地租的两种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掌握: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2.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的解决;3.劳动力商品;4.固定资本磨损(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5.预付资本的总周转;6.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7.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8.利息的本质和利息率的确定;9.资本主义地租及其本质。了解:1.借贷资本的特征;2.垄断地租、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3.资本主义的消费。第三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教学内容(一)市场经济1.资源和资源配置(难点)2.市场、市场机制、市场体系(其中市场机制是难点)3.市场经济的类型(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主体1.资本主义企业2.资本家阶级3.雇佣劳动者阶级4.中间阶级5.资产阶级政府(三)资本主义商品市场1.自由竞争与价格形成(难点)2.垄断竞争与价格形成3.资本主义商业形式(四)资本主义下的生产要素市场1.劳动力市场2.金融市场3.地产、技术、信息市场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衡量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的标准及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机制的内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主体及它们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各自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垄断竞争及其特点;垄断价格的形成;劳动力商品市场价格的确定;货币资本市场的供求关系及市场价格;金融资本的形成及金融寡头的统治;股票价格的确定,引起股市波动的因素,股市的作用;知识产权所包括的内容。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掌握:1.市场经济的类型;2.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的三种模式及其各自的特征;3.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价格的形成;4.资本主义的商业形式;商业银行的业务;信息业和信息市场了解:1.非垄断中小企业;2.相对过剩人口。第四章资产阶级政府的经济职能一、教学内容(一)国有经济成分1.资产阶级政府执行经济职能的内容和实质2.国有经济成分的形成3.国有经济成分的形式4.国有经济成分的作用5.国有经济成分的性质(二)国家调节经济1.国家财政政策(难点)2.国家货币政策(难点)3.国家调节经济的其它措施(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作用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资产阶级政府执行经济职能的内容和实质;资本主义国有经济成份的形式和作用;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所采取的措施,财政政策的紧缩与扩张;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货币政策的中心点,国家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掌握:1.国有经济成分的形成途径及性质;2.资本主义国家调节经济的立法行政手段、社会福利政策、计划调节;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了解:(略)第五章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一、教学内容(一)资本主义国际贸易1.商品的国际市场价值和国际市场价格(其中国际市场价值的决定是难点)2.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和垄断3.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二)国际货币信贷关系1.外汇与汇率2.资本的国际流动(三)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1.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客观必然性和形态2.经济全球化趋势3.国际经济的区域化、集团化,局部一体化(难点)4.资本国际化、全球化与国际经济秩序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商品的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之间的关系;促使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更大的份额,同时保护自己国内市场所应采取的措施;在浮动汇率制下,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对于输入国和输出国及劳动者本人的影响;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原因,资本输出的形式和后果;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客观必然性;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及其特征,经济全球化的两重作用。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掌握:1.国际经济的区域化、集团化、局部一体化;2.经济区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了解:1.资本国际化的形态;2.资本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秩序。第六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历史趋势一、教学内容(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1.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2.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难点)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阶级表现(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危机的表现和实质2.危机的可能性与现实性3.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调整和发展趋势1.基本矛盾和生产方式调整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3.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4.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难点)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经济危机的表现和实质,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次调整及其原因;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掌握:1.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2.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3.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必然性。了解: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第七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所有制结构一、教学内容(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2.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二)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国家所有制(难点)3.集体所有制4.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家所有制经济的性质、特征和作用;国有经济实行股份制改造的作用;集体所有制的基本特征、作用和形式;合作社和股份合作制的特点及优点;正确对待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掌握: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2.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合作社和股份合作制的特点及优点;4.正确对待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5.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了解:1.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第八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教学内容(一)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1.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2.市场经济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方法3.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历史的必然4.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二)现代企业制度1.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2.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3.国有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4.企业的经济行为5.企业家队伍(难点)(三)市场体系1.市场体系的特征和作用2.市场体系的结构3.市场价格和市场竞争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市场经济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方法;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性;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主要内容、主要组织形式、公司的组织机构;国有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影响企业经济行为的主要因素,企业经济行为的主要内容;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企业家队伍;市场体系的特征和作用;商品市场的构成;生产要素市场的构成;市场决定价格的必要性,影响市场价格的主要因素;市场竞争与垄断。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掌握:1.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2.西方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对于市场经济的一致意见;3.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4.现代流通方式。了解:1.商品市场的组织形式;2.理论价格与市场价格;3.价格改革的任务。第九章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一、教学内容(一)经济增长1.经济增长因素2.经济增长速度3.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4.经济效益5.经济增长方式(难点)(二)产业结构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2.第一、二、三次产业3.农业和工业4.基础产业、支柱产业5.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6.高技术产业7.产业的地区布局(三)经济发展战略1.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3.工业化、城镇化4.知识经济和科教兴国战略5.可持续发展战略(难点)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实现较快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经济增长方式要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三次产业的划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工业化和城镇化。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掌握:1.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关系;2.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工业、农业各自内部的关系;3.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4.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主要特点;5.高技术产业;6.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7.经济增长方式要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8.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10.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11.知识经济与科教兴国战略;1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了解:1.产业的地区布局。第十章社会主义社会的收入分配一、教学内容(一)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2.国民收入(二)国民收入的分配和使用1.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2.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3.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分配关系4.国民收入的使用(三)个人收入的分配1.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2.按劳分配3.多种分配方式(难点)4.薪酬制度5.个人收入的调节(四)社会保障制度1.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2.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3.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核心问题;调整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方式;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分配关系的目的,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分配关系的方式;国民收入的使用;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按劳分配的性质和作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及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形式;个人收入调节的原则;建立激励性薪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特征和内容。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掌握:1.国民收入分配的性质;2.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3.个人收入调节的重点及手段。了解:1.对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评价;2.现行工资制度的缺陷。第十一章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一、教学内容(一)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意义1.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机遇和挑战(难点)2.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需要3.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目标和战略1.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目标2.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3.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三)对外贸易和“引进来”的形式1.对外贸易2.引进技术3.利用外资(四)“走出去”战略1.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意义2.对外投资3.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4.对外经济合作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发展中国家所遇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目标和战略;引进技术的作用和原则;利用外资的作用、方式;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意义。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掌握:1.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2.展出口贸易和改善对进口的管理;3.引进技术的方式。了解:1.国对外开放的格局;2.改革外贸体制;技术价格和支付方式;“走出去”的形式。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一、教学内容(一)宏观经济管理1.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2.宏观经济管理的两重性质和职能(难点)3.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式(二)宏观经济调控1.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2.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宏观经济管理的性质和职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和手段。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掌握:1.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关系;2.宏观经济管理的。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导言、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四个部分,全书共分为十二章,具体如下:导言一、教学内容1.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难点)3.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掌握: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以及与人的关系;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了解:1.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2.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第一章商品经济一、教学内容(一)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1.商品经济的产生2.商品经济的发展(二)商品及其属性(难点)1.商品的二重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2.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3.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4.商品的价值量(三)货币及其代用品1.价值形式的发展(难点)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3.货币流通和纸币流通(四)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难点)1.价值规律的内容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3.价值规律的作用(五)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1.生产的社会化2.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规律(难点)3.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实现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商品二重性、劳动二重性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私人(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价值量的确定,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商品生产者的利益、地位、命运和经济行为的影响;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对货币流通规律的运用;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作用;生产社会化及其内容;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间分配的主要因素;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及其在商品经济中的实现形式。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掌握:1.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2.简单商品经济与发达商品经济;3.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4.货币的产生(价值形式的发展);5.商品经济中的需求与供给。了解:1.商品经济的发展;2.纸币和纸币流通;3.分工和协作产生新的生产力。第二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一、教学内容(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概述1.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2.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二)资本主义的生产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2.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难点)3.资本的积累(三)资本主义流通1.资本的循环2.资本的周转3.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难点)(四)资本主义的分配和消费1.资本主义分配2.资本主义消费3.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的属性;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资本积累及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因素;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产业资本循环及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及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研究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重要意义;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基本原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垄断利润及其来源;资本主义地租的两种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掌握: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2.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的解决;3.劳动力商品;4.固定资本磨损(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5.预付资本的总周转;6.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7.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8.利息的本质和利息率的确定;9.资本主义地租及其本质。了解:1.借贷资本的特征;2.垄断地租、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3.资本主义的消费。第三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教学内容(一)市场经济1.资源和资源配置(难点)2.市场、市场机制、市场体系(其中市场机制是难点)3.市场经济的类型(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主体1.资本主义企业2.资本家阶级3.雇佣劳动者阶级4.中间阶级5.资产阶级政府(三)资本主义商品市场1.自由竞争与价格形成(难点)2.垄断竞争与价格形成3.资本主义商业形式(四)资本主义下的生产要素市场1.劳动力市场2.金融市场3.地产、技术、信息市场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衡量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的标准及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机制的内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主体及它们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各自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垄断竞争及其特点;垄断价格的形成;劳动力商品市场价格的确定;货币资本市场的供求关系及市场价格;金融资本的形成及金融寡头的统治;股票价格的确定,引起股市波动的因素,股市的作用;知识产权所包括的内容。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掌握:1.市场经济的类型;2.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的三种模式及其各自的特征;3.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价格的形成;4.资本主义的商业形式;商业银行的业务;信息业和信息市场了解:1.非垄断中小企业;2.相对过剩人口。第四章资产阶级政府的经济职能一、教学内容(一)国有经济成分1.资产阶级政府执行经济职能的内容和实质2.国有经济成分的形成3.国有经济成分的形式4.国有经济成分的作用5.国有经济成分的性质(二)国家调节经济1.国家财政政策(难点)2.国家货币政策(难点)3.国家调节经济的其它措施(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作用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资产阶级政府执行经济职能的内容和实质;资本主义国有经济成份的形式和作用;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所采取的措施,财政政策的紧缩与扩张;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货币政策的中心点,国家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掌握:1.国有经济成分的形成途径及性质;2.资本主义国家调节经济的立法行政手段、社会福利政策、计划调节;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了解:(略)第五章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一、教学内容(一)资本主义国际贸易1.商品的国际市场价值和国际市场价格(其中国际市场价值的决定是难点)2.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和垄断3.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二)国际货币信贷关系1.外汇与汇率2.资本的国际流动(三)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1.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客观必然性和形态2.经济全球化趋势3.国际经济的区域化、集团化,局部一体化(难点)4.资本国际化、全球化与国际经济秩序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商品的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之间的关系;促使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更大的份额,同时保护自己国内市场所应采取的措施;在浮动汇率制下,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对于输入国和输出国及劳动者本人的影响;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原因,资本输出的形式和后果;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客观必然性;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及其特征,经济全球化的两重作用。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掌握:1.国际经济的区域化、集团化、局部一体化;2.经济区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了解:1.资本国际化的形态;2.资本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秩序。第六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历史趋势一、教学内容(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1.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2.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难点)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阶级表现(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危机的表现和实质2.危机的可能性与现实性3.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调整和发展趋势1.基本矛盾和生产方式调整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3.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4.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难点)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经济危机的表现和实质,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次调整及其原因;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掌握:1.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2.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3.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必然性。了解: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第七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所有制结构一、教学内容(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2.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二)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国家所有制(难点)3.集体所有制4.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家所有制经济的性质、特征和作用;国有经济实行股份制改造的作用;集体所有制的基本特征、作用和形式;合作社和股份合作制的特点及优点;正确对待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掌握: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2.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合作社和股份合作制的特点及优点;4.正确对待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5.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了解:1.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第八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教学内容(一)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1.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2.市场经济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方法3.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历史的必然4.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二)现代企业制度1.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2.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3.国有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4.企业的经济行为5.企业家队伍(难点)(三)市场体系1.市场体系的特征和作用2.市场体系的结构3.市场价格和市场竞争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市场经济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方法;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性;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主要内容、主要组织形式、公司的组织机构;国有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影响企业经济行为的主要因素,企业经济行为的主要内容;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企业家队伍;市场体系的特征和作用;商品市场的构成;生产要素市场的构成;市场决定价格的必要性,影响市场价格的主要因素;市场竞争与垄断。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掌握:1.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2.西方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对于市场经济的一致意见;3.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4.现代流通方式。了解:1.商品市场的组织形式;2.理论价格与市场价格;3.价格改革的任务。第九章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一、教学内容(一)经济增长1.经济增长因素2.经济增长速度3.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4.经济效益5.经济增长方式(难点)(二)产业结构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2.第一、二、三次产业3.农业和工业4.基础产业、支柱产业5.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6.高技术产业7.产业的地区布局(三)经济发展战略1.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3.工业化、城镇化4.知识经济和科教兴国战略5.可持续发展战略(难点)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实现较快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经济增长方式要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产业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