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一单元1-5课_第1页
必修3第一单元1-5课_第2页
必修3第一单元1-5课_第3页
必修3第一单元1-5课_第4页
必修3第一单元1-5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岳麓版必修III文化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线索一、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线索二、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两条线索线索一、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创立与形成(与其它各家思想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神秘化和正统化(经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取代汉初的黄老之学,成为统治思想)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哲理化(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对儒学的更新,将儒学发展到新的高度)明清之际:对儒家思想的反思与批判(李贽的“异端”思想和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经世致用”思想,开启了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从而使儒学重新获得新生。

春秋战国时期西汉时期宋明时期明清之际

理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百家争鸣的背景)

1.背景:

经济上——随着生产力发展,“公田”转为“私田”,生产关系随之发生变化,奴隶制开始瓦解

政治上——诸侯兼并土地的争霸战正日益频繁,奴隶主贵族势力大大削弱,新兴封建势力日益兴起

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被逐渐打破;“周礼尽在鲁”1)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要求“仁者爱人”;遵循“忠恕”之道;“克己复礼”。2)主张“为政以德”,不排除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首位。4)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生学习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与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等。儒家创立者:孔子1、仁政学说(核心)2、民贵君轻3、人性本善说4、“养浩然之气”儒家: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被尊为“亚圣”,有《孟子》经典著作儒家:荀子1、“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2、主张“性恶论”(孟子:性善论)3、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被视为儒家的异端1)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最高的哲学概念。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剔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2)其哲学富有辩证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3)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向往原始纯朴的小国寡民的社会,还主张对百姓进行愚民统治。道家创立者:老子1、“齐物”2、“逍遥”3、天与人“不相胜”(荀子:制天命而用之)4、文学成就道家:庄子1、“兼爱”、“非攻”2、“尚贤”、“尚力”3、“节用”、“节葬”墨家:墨子墨家思想代表下层劳动群众,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1“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2、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国家应变法革新法家:韩非子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特点:“外儒内法”兵家:孙膑1、强调懂得战争的规律2、重视人的作用,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3、灵活利用战略战术百家争鸣的影响儒家: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礼)道家: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无为)法家: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导入:在前面两课,我们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我们知道:在诸子百家中,儒家在当时仅仅是一家之言,并未受到太多的重视;而到了秦朝,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则使儒学遭到前所未有的血腥镇压;但到了汉代,一位从河北广川走出来的思想家却用自已的智慧征服了汉武帝,彻底扭转了儒学的命运,把它推上了古代统治思想的巅峰,这个人就是董仲舒。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历史人物?他对儒学思想施了怎样的魔法,从而使它从春秋战国时的一家之言而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呢?一个学派,在不同时代却遭遇了来自两个皇帝天壤之别的两种待遇,这又是为什么呢?第三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标要求:

了解黄老之学,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阅读课文第一目思考下列问题:(1)“黄老之学”从本原上是属于哪家学派?(2)黄老之学有哪些主要思想(内容)?有什么特点?(3)它盛行于何时?它为什么成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居于支配地位?黄老政治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的社会效果?1、含义: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是指黄帝学说,“老”是指老子思想,二者糅合为一为“黄老之学”。2、主要思想:内容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它把虚静确定为养生的根本方法;在治国方面主张”无为而治”3、特点:政治上“积极无为”。”(具体做法: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减轻刑法)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4、汉初采用黄老之学的原因:①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休养生息政策。(客观)②黄老之学与当时休养生息的现实需要相适应;(客观)③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之教训的结果。(主观)5、影响(效果):

保持了西汉经济稳定发展的局面,使西汉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材料: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汉惠帝

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汉文帝汉景帝汉高祖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董仲舒儒学取代黄老之学成为统治思想是在什么时期?

是通过哪些人实现的?汉武帝时期一君一臣:汉武帝和董仲舒

材料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边境)廪庾(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牸牝(泛指雌性的牲畜)者摈而不得会聚。——《汉书·食货志》经济得到恢复,国库充实,人民富足,一片繁荣景象。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1)材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怎样的经济状况?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儒学1、原因:①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黄老之说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②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2)材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存在着哪些问题?

材料二: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中国古代史》王国问题。北方匈奴威胁。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2、形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而成。3、内容:②“天人感应”。(加强君权)“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春秋繁露》“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祸。“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①“君权神授”。(加强君权)③“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4、特点: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③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5、目的: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6、实质:借助神权来强化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7、影响:①在当时为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②儒学独尊,使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逐步成为封建统治思想;③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④董仲舒的新儒学带有神学色彩,导致两汉神学迷信思想的长期泛滥;

⑤儒学独尊长期以来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先秦之儒董仲舒之儒著作

理论基础思想来源与统治者关系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区别《论语》《春秋繁露》仁天人感应儒学儒学、阴阳、黄老、法家批判时政维护专制集权政治汉初经济残破休养生息黄老思想无为而治武帝时国力渐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大一统促经济发展不甘无为淘汰黄老适应并促进利集权、制地方小结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亡教训,以黄老思想为指导,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成为迫切的要求。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取得了独尊的社会文化地位,上升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结合汉以前儒家思想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我们也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某种思想文化适应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政治环境)时,便容易被统治者所接受,也就能够有力的推动经济政治乃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发展。2、对西汉初年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正确的是

A.要求统治者以“清静无为”的方式稳定统治

B.要求统治者不要统治人民

C.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享受荣华

D.要求统治者把人民的疾苦放在首位练一练1、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①人只能顺从自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②倡导“待时而动”③倡导“因时制宜”④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汉武帝时的思想大一统是由哪种思想实现的()A.孔子的儒学B.孟子的儒学C.黄老之学D.董仲舒的新儒学4、董仲舒的新儒学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作用的是()A.“天人感应”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君权神授”D.“制天命而用之”DA5、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A.“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B.“民贵君轻”的主张C.“性善论”D.“大一统”的思想6、董仲舒对儒学做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B.发扬光大儒学C.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D.使儒学适应政治统一的需要DD7、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是()A.强调实行“仁政”B.提出“以政为德”说C.提出“天人感应”说D.提出“民贵君轻”论8、“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形成,最主要的意义是()A.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B.促进了儒家文化的发展C.推行了礼治德化教育D.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C宋明理学——程朱理学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说说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宋明理学的两个流派有何异同?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材料四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依据材料概括宋明理学兴起背景?互动探究1材料一杜牧诗材料三三教图材料二道家神仙宋明理学兴起背景1、佛道的兴盛2、儒学的危机3、三教的合流儒家思想的思辨化——理学知识点梳理:一、背景1.魏晋以来,社会动荡不安,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盛行,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3.宋代重文轻武,科举发达,这些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和良好的学术文化环境儒家思想的思辨化——理学二、宋明理学1.理学定义:

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2.程朱理学:①代表人物:北宋:二程南宋:朱熹(集大成者)儒家思想的思辨化——理学二、宋明理学2.程朱理学:②思想:理是世界的本原格物致知(普遍原则、儒家伦理道德、人性)(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获得先天存在的“理”)存天理,灭人欲③地位: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元朝《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明初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儒家思想的思辨化——理学二、宋明理学3.陆王心学:①代表人物:②思想: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心即理致良知、发明本心儒家思想的思辨化——理学二、宋明理学4.理学与心学的异同:①同:都认为世界的本原为理都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和压抑了人们的自然欲求②异:主观、客观唯心主义获得理的方法不同儒家思想的思辨化——理学三、宋明理学的评价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1、从成语典故“醍醐灌顶”、“修身养性”、“三纲五常”中可以看出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影响的教派有 ①佛教 ②道教③墨家 ④儒家A.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④D2、唐朝时期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A.出现三教合一趋势B.儒学出现危机C.佛教取得统治地位D.道教的发展3、在《三教图》中,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干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C.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D.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4、“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C.发明本心 D.致良知5、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求贤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怎样回答:A.要尚实,要有助于国计民生B.要接触世间万事万物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功夫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2分)7、材料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依据材料说明朱喜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2分)据所学知识说明二者思想是否存在本质差别。(3分)二者没有本质差别。(1分)二者都承认“理”的存在,其本质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2分)搏击高考1、(2010·广东)“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3、(2010·辽宁、湖南、宁夏)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4、(2010·上海)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物本源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5、(2009·江苏)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 B.董仲舒C.朱熹 D.王阳明6、(2009·广东)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A.“仁” B.“心外无物”C.“理” D.“格物致知”7、(2008·上海)“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9、(2008·广东)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 B.程颢C.朱熹 D.王阳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李贽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李贽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李贽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我归纳,我收获一、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出现的背景图一图二军机处内景苏州全晋会馆戏台施复夫妇成为机户贞节牌坊徐光启与利玛窦我归纳,我收获1、政治上:君主专制统治加强,社会矛盾尖锐。2、经济上: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开始发生变化。3、思想文化上: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但西学东渐中近代西方科技传入中国,使一些知识分子视野开阔。一、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我付出,我收获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的表现(一)、品味“异端”思想家--李贽1527—1602福建晋江1、反对孔孟学说的绝对权威,否定程朱理学作为统一的思想标准。2、抨击传统道德,强调个性发展,提倡男女平等。3、探讨世界本原,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三纲五常”,从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是指某些少数的宗教团体,他们的信仰不是正统的,离弃了已经广被接受的信条。我付出,我收获(二)、体会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黄宗羲1610—1695(梨洲先生)王夫之1619--1692(船山先生)顾炎武1613—1682(亭林先生)我付出,我收获人物生平简介: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1644年,清兵入关,不断往南推进,王夫之和友人管嗣裘一起在衡山起兵抗清。兵败,逃到广东肇庆,效力于南明桂王政权,对桂王政权里许多人结党争权深表不满。不久,他见大势已去,辞职还乡,长期住在湖南湘西苗瑶山区。他隐居在衡山石船山麓,努力著述,人称船山先生。著作现存《船山遗书》288卷,还有一部分已经散失了。代表作有《张子正蒙注》《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思问录》《黄书》《噩梦》和《读通鉴论》等。我付出,我收获阅读课本,概括王夫之的思想。(1)世界本原:“气”“理在气中”。理:客观规律;气,物质实体。即:万物的规律体现在物质世界中。(2)认识论:“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形,感觉器官;神,思维活动;物,外界客观事物。三者相结合才能产生知觉和认识。(3)修养观(天理与人欲的关系):“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人的欲望和私利。我付出,我收获王夫之是怎样批判程朱理学的?程朱理学王夫之世界本原方法论天理与人欲的关系理(道)在气先理在气中格物致知唯心主义先验论考察客观事物得到正确认识存天理,灭人欲私欲之中,天理所寓我付出,我收获人物生平简介: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曾参加浙江南明鲁王政权的抗清斗争。鲁王政权失败以后,他带着老母东奔西跑,险些被清政府捕去,后来长期在故乡隐居。黄宗羲的著作很多,最著名的有《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等。《明夷待访录》是在1663年写成的一本字数不很多的著作,但是鲜明地表达了他的民主思想,因此被清政府长期列为禁书。我付出,我收获阅读课本,概括黄宗羲的思想。(1)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2)君臣关系。认为君臣是平等的“师友”关系,从根本上否定伦理纲常。(3)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A.言论自由;B.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C.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学校”。(4)工商皆本的思想。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人物生平简介:我付出,我收获顾炎武(1613—1682),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年轻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斗争。清军南下,参加当地的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遍游华北,载书自随。所至垦田度地,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尤致力于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顾炎武学问广博,对经史子集、音韵训诂、典章制度、兵农经济、郡邑掌故,都有深入的研究。晚年拒绝清政府的征辟,专志经学的研究。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数十种著作。我付出,我收获阅读课本,概括顾炎武的思想。(1)强调社会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区别“亡国”与“亡天下”、“保国”与“保天下”。“亡国”:改朝换代,政权变更。“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3)为学:求务实,“经世致用”。我付出,我收获1、背景:明朝末期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士大夫面对危机,寻求改革方案;出现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的空疏学风。2、含义:“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3、主张:反对八股取士,主张为学应求真务实,关心国际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提出拯救时弊的主张;主张“工商皆本”。4、特点: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影响深远: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思想源泉。我付出,我收获(三)、探究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与儒学的关系

明清进步思想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

明清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他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使之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从而使得儒学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我付出,我收获(1)、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批判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意义。(2)、反对程朱理学,反对封建礼教;提倡“经世致用”;主张“工商皆本”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带有早期启蒙性质,深刻影响着清末民初的思想家和民主革命家。

(4)、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三、对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评价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3、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我付出,我收获思考?知识归纳思想家生平年限籍贯代表作思想主张思想评价历史背景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1527–16021613-----16821619--16921610–1695福建晋江江苏昆山

浙江余姚

湖南衡阳与儒学关系课后作业请理清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从春秋战国----明清)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1、创立:2、继承:3、重创:4、正统:5、冲击:6、融合:7、理学:8、批判继承: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礼”“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