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鲁教版第二单元跨越时空的美丽为了忘却的记念_第1页
高中语文鲁教版第二单元跨越时空的美丽为了忘却的记念_第2页
高中语文鲁教版第二单元跨越时空的美丽为了忘却的记念_第3页
高中语文鲁教版第二单元跨越时空的美丽为了忘却的记念_第4页
高中语文鲁教版第二单元跨越时空的美丽为了忘却的记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教学目标:1、

感受鲁迅的悲愤之情,以及为理想坚韧斗争的精神。2、

体会作者气盛情浓、却克制隐忍的情感表达方式。教学重难点:1、“忘却”和“记念”是否矛盾,如何理解。2、通过字里行间的解读,体会气盛情浓却意在言外。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在上个单元中,我们刚学习了一篇写鲁迅先生的文章——《回忆鲁迅先生》。大家看一下ppt上的两幅鲁迅的肖像,和两篇课文中的鲁迅形象哪一个更像一些?(表情不同)【笑着的鲁迅——回忆鲁迅先生】课文中五次写到“笑”。鲁迅和什么人在一起会笑?萧红,青年晚辈。鲁迅面对青年那样无微不至的关怀,充满了笑意和爱意。文章结尾写到哪怕青年们字写得不好,鲁迅也展读着每封青年的来信到夜里很深的时光。【板着脸的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对敌人横眉怒视、严肃、悲愤的鲁迅2、我们可以用两句诗来说说鲁迅面对不同的人,他的态度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3、怒目而视地冷对千夫所指的敌人,低头甘心做孩子们的牛啊!现在这些年轻的“孺子”们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地杀害了,牺牲的时候都只有20多岁。两年之后,鲁迅写了这样一篇“记念”的文章,可是在“记念”之前还有一个“忘却”,[板书]“记念”和“忘却”明显就是一对非常矛盾的词语啊!到底鲁迅先生重提他们的时候怀着什么样的感情?他又是怎么表达他这种感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重点。

二、解读“记念”1、

记念谁?五位牺牲的青年作家: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2、

这五位作家中和鲁迅最熟识的、鲁迅用了最多笔墨去记念的是?柔石。我们以柔石为代表,看看鲁迅记念的青年是什么样的人?3、

柔石(1)柔石的好友林淡秋曾深情的回忆:“那天然的卷曲的头发,那躲在细边眼睛后边的近视眼,那微驼的背,那浓重的乡音……他的生与死,我一直默默地咀嚼着,嚼出火、嚼出光,有时也嚼出一点悲凉”。(2)那么你们读出了柔石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大家之前已经预习过了。

(此部分之前已先让学生预习,用较短的时间。学生先散谈再概括或先概括再散谈都可以)“台州式硬气”a.

设立朝华社,借钱做印本,一个人扛起大部分的稿件和杂物;朝华社倒闭,卖残书、拼命译书还贷款。b.

决心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只要学起来!入狱后想学德文。c.

入狱后坚决不说出周先生的地址。

“颇有点迂”a.

办朝华社遇事不如意,也总“相信人们是好的”;朝花社倒闭,碰了钉子,“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前额亮晶晶,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会这样吗”?b.

他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同行走时,自己“离”一路;与鲁迅同行时,使鲁迅“愁”一路。c.

在狱中把官场看得太高,不懂严酷,依然牵挂别人。

(3)柔石,一个多么刚柔相济的名字!我大胆地把他的名字拆开:“柔”和“石”,既柔软又像石头般的坚硬。【柔】——“颇有点迂”【石】——“台州式硬气”热情、执着,充满着理想,踏踏实实地工作着、上进着。“迂”是不是贬义?这里固然有柔石不通世故、书呆子气,但更体现了他的淳朴善良。

(4)文章写到第四部分的前半段都还没有开始抒情,而是陷入了温暖绵长的叙述里,就像一滴浸入水中的墨一点点地渲染开来。你能感受到鲁迅先生写柔石时的感情?(虽然我们不是生活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我们也一点不认识柔石,试着感同身受下)(学生散谈)“惟一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托他办点私事”鲁迅想起柔石时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他在写“我心中的柔石”,带着悲伤,带着愤怒,也许写到和他一起走路,他就搀着鲁迅,怕鲁迅要跌倒,鲁迅又搀着他,因为他近视眼,两个人就这么相互搀着的时候可能也会笑出来,(此处可让学生表演)笑着笑着就哭了。4、

过渡:题目上说“忘却”,其实鲁迅忘却了吗?没有,生活中和青年们交往的点点滴滴的细节他记得清清楚楚。可是鲁迅为什么要说“忘却”呢?这里面还包含了怎样更多复杂的情感?带着问题我们继续往下读。三、解读“忘却”,品读作者复杂的情感。1、“原来如此!……”(1)在得知五位青年被反动派杀害,准确的信息、准确的人物时间、准确的中弹数,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原来如此!……(2)此句单独成段,且连用了两个标点,一个感叹号,一个省略号【板书】为什么这么写?【感叹号】得知他们惨死的惊诧,如晴天霹雳;对敌人无比的愤怒。【省略号】a.省略了什么?多少哀悼、多少控诉!敌人竟然如此凶残、如此无耻、如此卑劣、如此猖獗……b.为什么要省略?“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过渡:可见在当时恐怖的社会氛围中,尽管有千言万语,但不能说!那么鲁迅先生是怎样继续去表达他的情感的呢?文章最好看的部分来了!2、品读鲁迅复杂的情感及表达。(一个同学读,一个同学画)请一个同学朗读“原来如此”——文章结尾。其他同学画个图像。我们在物理课上刚学过物体的振动,通过上下波动的图像来表示物体振动的频率和强弱。我们借这个物理学的振动图来画出鲁迅心中情感的变化。图像上面的波峰正好是表示作者“悲愤”的一组句子,下面的波谷正好是表示作者“沉静”的一组句子【板书】。所有这些,都是作者感情总是处在"悲愤--沉静--悲愤"的感情波涛的起伏中,在这种跌宕反复中将情感一步步推向最高点。3、回到我们最开始的问题,你是怎么理解“忘却”和“记念”的,鲁迅真的要把他们忘却吗?“忘却”实际上是将战友牺牲而带来的无比悲痛暂时搁置在一边,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4、小结“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音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鲁迅《空谈》)“无需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战斗”(《娜拉走后怎样》,学过的课文《<药>的评点》总评中引用)所以这种悲痛的表达和记念,不能只是拍案而起的愤怒;更是在多年血腥镇压下的沉静含蓄的呐喊。(此处结合板书总结)四、拓展鲁迅先生在《头发的故事》中写到:“他们(那些牺牲者们)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我们在《<药>的评点》中也看到了一群群的“看客”,他们麻木却有味地看着一出出“悲壮剧”或是“滑稽剧”的上演和散场。不知道今天在座的我们会不会也成了鲁迅笔下的“看客”和“忘却者”,忘却了历史,忘却了烈士,忘却了记念。用鲁迅先生同样在《头发的故事》里的一句话收尾:“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他们”。[板书](教室分左右两块黑板)一个黑板:记念

忘却!

……悲愤

沉静

另一个黑板:画鲁迅的情感振动图下面标注

跌宕反复排比

--课堂实录--师: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师: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在上个单元中,我们刚学习了一篇写鲁迅先生的文章,是萧红的……?上来就抛明显提示性的问题,让学生补后半句。可以让学生自己说的。生:(齐答)回忆鲁迅先生。师:大家看一下黑板上两张鲁迅先生的照片,和我们学过的两篇课文中的鲁迅形象哪一个更像一些?生:(下面说)右边。师:乐嘉文乐:我觉得右边那张照片更像我们学过的《回忆鲁迅先生》。师:为什么?乐:鲁迅先生很爱笑。待人真诚也挺风趣的。师:你看到这张鲁迅先生的表情是笑着的。那么他对什么人会笑?想引入到青年的话题,不过这个问得有点花痴。乐:那些青年作家。师:哦,对青年们。在晚辈青年萧红的印象当中,鲁迅先生是非常爱笑的。课文中一共五次提到鲁迅先生非常爱笑。你还记得课文最后结尾吗?这个地方明显和学生抢话了,可以让他说下去。乐:他会埋怨青年们字写得不太好,让读的人比较吃力。但他每天晚上会戴着眼镜把这些信全都读完。师:是的。我们看到尽管鲁迅先生批评青年们字写得不好,但是他每天晚上还是非常耐心地展读每一封青年的来信直到很晚的时光,是不是?乐:(点头)看录像到这里的确觉得自己蛮强势的。师:坐下来。所以我们看到鲁迅先生对青年们是非常好的。另一张图片呢?耿亦楠说说看。耿:这张图片比较像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因为在这篇课文里面鲁迅是比较严肃的。因为他想到那些青年作家都遇害了,所以整个表情都比较严肃。师:嗯,比较严肃、悲愤,是不是?悲愤是我添上去的,又问了一次是不是,学生能说不是吗?请坐。现在这些鲁迅先生最关爱的青年们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地杀害了,牺牲的时候都只有……?生:(散答)20多岁师:两年之后,鲁迅写了这样一篇“记念”的文章,可是在“记念”之前还有一个“忘却”,“记念”和“忘却”明显就是一对非常矛盾的词语啊!为什么会把这两个词语放在一起?当时上到这里有点小紧张,差点忘词了,所以啰嗦了一句。到底鲁迅先生重提他们的时候怀着什么样的感情?他又是怎么表达他这种感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师:先看“记念”。这篇课文记念的是谁?插一句,没想到我的语速这么短频快,而且普通话也没有想象中的好听。看自己上课与想象中自己的课堂形象有差距,有点失落。看课堂录像很折磨啊,不过还是要硬着头皮看下去。生:五个青年作家。师: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生:(散说)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师:这五位作家中和鲁迅最熟识的、鲁迅用了最多笔墨去记念的是谁?生:(齐答)柔石!师:那我们以柔石为代表,看看鲁迅记念的青年是什么样的人?

通过预习,你们先谈谈你们读到的柔石是什么样的人?(此处叫了一列学生)夏:(紧张,嗯啊了一下)柔石是比较迂的。师:你读到了迂。说说看。夏:就是……就是……就是……他是台州的人,具有台州式的硬气,看上去比较迂。师:这是什么逻辑?我当时被说懵了。你要说他很迂是吧,那你在文中找一下哪些事情让你觉得这个人很迂?夏:额……(5秒中沉默)时间太长,我急了,开始直接从事情引导她了。现在想如果先让她坐下来换一个学生说,可能比我直接切入引导要好。师:你发现柔石觉得这个世界的人都怎么样?夏:都是好人。师:嗯,而他后来碰到钉子之后,……?夏:他仍然相信这个世界的人都是好人。师:噢,他仍然相信这个世界的人都是好人。所以很迂。这个逻辑好强硬。下一个。左:与女性朋友隔了很远,不会和她们走的很近。坚持他自己的道德观。师:道德观……比较羞涩。下一个。和预设差得比较远,我也不知道怎么评价了。庄:我读到了他台州式的硬气,说明这个人还是比较硬气的。师:嗯,你读到了硬气。庄:他在设立朝华社的时候,基本自己一个人包揽了所有的杂物和稿子。在倒闭以后,他还是十分积极地去拼命译书去想着还贷款。师:噢,你看到柔石这段经历,他设立朝华社,扛起了朝华社几乎所有的杂物,当朝华社倒闭之后他又去努力还贷款。所以你觉得他很……?庄:硬气。师:好,请坐。来,你。柴:他不是和所有的朋友在一起走路都离得很远。他和鲁迅在一起走路的时候就会扶住他,怕他被汽车或电车撞死。就是……就是他很照顾朋友。师:很照顾朋友,很关心人。请坐。怎么引导去说他的迂呢?蒯:我觉得他是一个很善良的人。无论是旧道德、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事情他都会去做。师:损己利人的事情他都会去做,你觉得他很善良。这个逻辑想来也不是太通的。嗯,请坐。有没有其他同学补充的吗?生:(沉默,没有人补充)好多核心的事情都还没讲到啊,怎么能沉默呢!好急啊!师:大家在文中看到了柔石的很多事情,我们可以用文中两个词去概括柔石的性格特征。哪两个词?其实就大家提了几件事情的份上是不足以概括成硬气和迂的。生:硬气。(过一会)迂。师:在硬气里。我们看到柔石热情、执着,而且在文中我们还看到,哪怕入狱之后,他还是努力地干嘛……?生:学德文。师:而且他想改变作品的形式和内容,鲁迅是劝他不要这样做的。他怎么说?生:(个别人)只要学起来!师:只要学起来!所以看到非常的热情坚定踏实肯干。所以很硬气。另外还有一个词是说柔石的迂。在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大家还记得吧?我们看看黑板上的图片,前额亮晶晶的,在眼镜背后的一双近视眼,睁大了,惊诧地问,这个世界是这样的吗?人们总是好的吧。大家读到了柔石好像很迂的样子。“迂”这个字在我们汉语中好像是一个贬义词,说这个人很迂腐、不通世故。那么大家看,在这里,鲁迅写柔石的迂,是不是一个贬义词?袁家蕊。袁:不是。师:那么你觉得鲁迅想写柔石的什么呢?袁:额……还是想写柔石还是比较善良的。师:非常的单纯和善良。请坐。大家有没有发现“柔石”,这是一个非常刚柔相济的名字!“柔”字,体现他性格当中的柔软和善良,名字中还有一个“石”,就像他性格当中的坚强和硬气。学生在这里怎么没有共鸣和表情呢,让我有点失落,我原来期待他们会恍然大悟的样子。师:文章写到第四部分的前半段都还没有开始抒情,而是陷入了温暖绵长的记忆里。大家能在这些记叙当中感受到鲁迅先生写柔石时的感情吗?说说看,周佳聪。周1:我觉得是有一种非常怀念的情感。对于他被枪决的悲愤的情感。师:很怀念,很悲愤。周文静。周2:我觉得他抱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但是社会的黑暗残害了青年,这个社会很残忍。师:很残忍,那鲁迅的情感是什么?周2:悲愤。师:请坐,下一个。周:他觉得他要去改变这个社会。师:那写到柔石的时候情感是什么?周:带着对柔石的悲情去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工作中。师:好。大家都谈到了很悲伤,很愤怒,很不满。我一直很难忘这样一个细节,柔石和女性在一起走路会隔得很远,但是和鲁迅在一起,他就搀着鲁迅,怕鲁迅要跌倒,鲁迅又搀着他,因为他近视眼,两个人就这么相互搀着,仓皇失措地愁一路。可能鲁迅写到这里的时候,自己都会……生:笑出来。师:所以我们看到鲁迅想起柔石时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他在写“我心中的柔石”,带着悲伤,带着愤怒,也许写到和他一起走路的时候可能也会笑出来。真是百感交集!上到这里,我感觉学生对柔石的感情都是贴标签式的,没有动情。范老师点评一针见血,柔石是个什么样的人,鲁迅写他的时候感情是什么样的,这两个问题如咖啡和糖,是不能分来的。题目上说“忘却”,其实鲁迅忘却了吗?生:没有。师:他记得很清楚。他还记得白莽刚释放出来的时候穿着厚厚的棉袍汗流满面;他记得冯铿的体质是弱的并不美丽……生活中和青年们交往的点点滴滴的细节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可是鲁迅为什么要说“忘却”呢?这里面还包含了怎样更多复杂的情感?带着问题我们继续往下读。在文章第四部分的25自然段,在得知五位青年被反动派杀害,准确的信息、准确的人物时间、准确的中弹数,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生:原来如此!……师:一个感叹号,一个省略号,两个标点符号连用,你们从这两个标点符号的背后读到了什么?蒯:首先对这件事情的惊讶。师:为什么很惊讶。蒯:前几天他们还是有信来往的。师:好,他开始注意到前后文的联系了。说下去。蒯:后来听说他们被杀的信息就会感到很惊讶。然后又有一种……我是想让他把“惊讶”这个意思说清楚,所以这里生硬地打断了他的话。是不是应该让他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完整……师:别急。之前有书信来往,然后得知被杀,这中间有没有一个什么……这个引导得有些莫名蒯:……师:有书信来往之后,鲁迅还在想什么?蒯:他在想,他一直在关心他过得怎么样。师:怎么关心的?蒯:……就是写信……师:课文中不是有吗?我还在担心着……?我又开始抛半命题了生:(沉默)师:别急慢慢找。蒯:有没有被子。师:他在想柔石在那边穿的暖不暖,会不会冻着。还有呢?蒯:洋铁碗收到了没有师:洋铁碗收到了没有,会不会饿着。他甚至想着,这些人可能会被……?我很急着要学生说出我的台词,发现了,我真的很急。生:(沉默,一学生喃喃有声,我叫了他起来)周:这些作家可能会不会被放出来。对此抱有期待。师:结果呢?周:得知他们死去的消息,觉得非常的震惊和惊讶。师: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活着出来,结果得知他们非常确切的死亡消息。所以非常的惊诧。除了惊诧之外,还没有其他什么?何其辉。何:更多的是带着愤怒。师:为什么?何:那些青年们是干革命的,然后……(沉默了)师:我们来看看柔石,当柔石入狱之后,他还在……(生:学德文)他学德文是希望以后还可以造福社会,不停地在上进。他又是那么一个单纯的青年,认为社会都是好的。他对官场(生:认为官场是很光明的,没有腐败,没有残忍)这么一个好青年(生:死了)他是怎么死的?(生:身上中了十弹)

“十弹”什么样的人犯了多大的罪才需要用十颗子弹去枪毙啊!国民党是多么残酷啊!大家能感受到鲁迅是非常愤怒吧?我本来以为学生可以很顺利地答出鲁迅愤怒的原因。这么多的提示引导本非我愿。可以再叫一个学生起来说,不用盯着一个人问。师:在惊叹号里读到了惊诧和愤怒。在省略号里你读到了什么?倪琳雯。倪:很无奈吧。他本来有很多话想说的。师:他想说什么话呢?倪:他想谴责这个社会。想对柔石悼念。迫于当时的社会压力,不得不把这些话都省略了。师:多少哀悼、多少控诉。这多少种种他都不能说,只能浓缩在一个省略号里。课文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当时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找找看,一个生动的比喻句。生:(齐读)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师:可见在当时白色恐怖的社会氛围中,尽管有千言万语,但不能说!那么鲁迅先生是怎样继续去表达他的情感的呢?从“原来如此——结尾”是全文集中表达鲁迅先生情感的语段。文章最好看的部分来了!师:请大家一起画一个图像。我们在物理课上刚学过物体的振动,通过上下波动的图像来表示物体振动的频率和强弱。我们借这个物理学的振动图来画出鲁迅心中情感的变化。师:(示范画从“在一个深夜里——凑成了这样的几句”中鲁迅情感的变化波动曲线)生:(陈嘉怡读“但末二句——我疑心这是他的真姓名”)生:(庄欣愉画图)师:庄欣愉给大家说一下你的画图过程。庄:柔石回去上海见了母亲,反而受到朋友的责备。母亲的眷眷的心,柔石拳拳的心,我感到柔石为了自己的革命事业都不能陪自己的母亲,尽到儿子的义务。所以鲁迅很想写记念的文章,但迫于压力他又不能写。柔石此时的心情比较悲伤的。柔石和母亲的这段还是有些嚼头的。师:注意是画鲁迅的情感。当鲁迅看到柔石和母亲的这段生死离别,鲁迅的情感怎么样?庄:(沉默)师:先继续把你前面的话说完。庄:(又沉默了很久)其实这里学生应该是紧张了,加上我中间打断纠正了她的话,她一下子失去了思路。其实应该是可以说下去的。师:你先请回。(复述了这一段的情感变化过程,抓住了“写诗——送人”“想写——不能写”“寻——无所得”这个情感变化点完成了这一段的画图)师:我们再来看文章的最后一部分。生:(李君亮读)生:(何其辉画)(读了一段后)师:先停一下。何其辉,你说一下你这一段画的过程。何

:我读到“我再悲愤中沉静下去了,不料积习又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写下了以上这些字”鲁迅对这些青年作家的死……一开始失掉朋友感到很沉重,想写文章了,情感就是又……师:又悲愤了生:恩。然后写下这些文字。师:悲愤中沉静下去了,又从沉静中抬起头。这几处对话明显又和学生抢话了,学生可能是可以说得出来的。师:何其辉你画的是不错的,不过有没有注意到。李君亮,刚才你读到“前年的今日”“去年的今日”“今年的今日”这些句子是什么句?李:排比。师:排比句的表达效果是?李:增强语势。师:好的。还有几句: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积习又从沉静中抬起头来……这几句是?李:(沉默)师:没觉得和之前陈嘉怡读的几句很像吗?李:(小声说)反复?师:恩。反复的表达效果是?李:(不自信的说)还是增强语势。师:恩说的对的!作者又是排比,又是反复。那么何其辉,既然这几句都在增强语势,说明鲁迅先生的情感应该比以前更加地强烈。那么在你的图上,振幅应该……?何:(很聪明迅速的改画了振幅的大小)师:好的,继续往下读。李:(继续读)何:(继续画)师:何其辉继续说。何:作者说这在当时的中国还是没有写处的,就是想表达又不能表达。又联系到向子期的思旧赋,为何当时那么思念好友只写了寥寥几行。现在他懂得了社会背景不允许他写过多的文字。师:鲁迅在提到向子期的时候情感又是一个波折,先是“怪”然后“懂”。何:然后34段说到被层层的血埋得不能呼吸,心情很激昂。师;不能呼吸还能激昂吗?而是?何:哦。很压抑。师: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这时的情感线应该是……此处想让学生说出是往下的,但学生愣了一下。我连着三次把“下”这个音挂在口边,最后还是忍不住自己说出来了。(学生此处把最后的收尾线画了上去)师:你最后把线画上去了是什么意思?何:从文中最后一句,“还是会记起他们”的,又是要记念他们,师:所以最后结尾不是往下的,是上扬的。作者最后还是要记念。很好,请回。师:在这个振动图当中,我们看到鲁迅的情感跌宕起伏。图像上面的波峰正好是表示作者情感……用课文中一个词?(生:悲愤)。下面的波谷正好是表示作者……(生:沉静)的一组句子。所有这些,都是作者感情总是处在"悲愤--沉静--悲愤"的感情波涛的起伏中,在这种跌宕反复中将情感一步步推向最高点。师:回到我们最开始的问题,你是怎么理解“忘却”和“记念”的?杨:(举手)柔石等青年正是因为革命而失去了年轻的生命,鲁迅为了不让这种成果付之东流,所以要暂时将这种悲痛搁置在心中的角落,提起笔,继续奋斗。师:我听出你的意思来了,要暂时忘却悲伤。大家在文中可以找到吗?鲁迅有没有自己提到要暂时忘却悲伤?杨:第一段“照直说,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前面“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师:嗯,鲁迅自己也说“将悲哀摆脱”。我再看文中结尾“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革命斗争太漫长太残酷了,鲁迅的心情实在太沉痛了,如果不从这种过度悲哀中摆脱出来忘却,将无法继续战斗的力量。师:还有吗?我们看到文中鲁迅说自己一次次在逃(高僧处,结尾处)为什么要逃?是贪生怕死吗?陆:要完成这些青年作家没有完成的革命事业。师:要完成革命事业,首先要什么?陆:要活下来。师:嗯。要保存生命。所以从刚才鲁迅情感的振动图我们看到,鲁迅其实忘不了,他一次次的“悲愤,想写,又想写”(波峰)他一直想“记念”;但是因为环境所迫,他只能一次次“沉静,不能说,不能写,还是不能写”(波谷)。要战斗就要保存生命,不得不“忘却”,忘却是一种无奈的生存的智慧。师:不管是为了摆脱过于悲痛的心情,还是为了保存生命,在当时的情况下,“忘却”是必要的。题目中“为了忘却”不是真的要忘却,是为了什么?陈:为了纪念那些革命精神。师:“为了忘却”首先就是为了更有效战斗,然后你那个意思接上了,要以战斗作为对烈士更好地“记念”!师:“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鲁迅《空谈》)“无需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战斗”(《娜拉走后怎样》)所以在多年来白色恐怖的屠杀下,这种悲痛的表达和记念,不能只是挺身而出的愤怒;更是暂时忘却后的沉静韧性的战斗。师:鲁迅先生在《头发的故事》中写到:“他们(那些牺牲者们)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我们在《<药>的评点》中也看到了一群群的“看客”,他们麻木却有味地看着一出出“悲壮剧”或是“滑稽剧”的上演和散场。不知道今天在座的我们会不会也成了鲁迅笔下的“看客”和“忘却者”,忘却了历史,忘却了烈士,忘却了记念。用鲁迅先生同样在《头发的故事》里的一句话收尾:“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他们”。时间来不及了,最后几分钟都是我在仓促地说单口相声。师:下课,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

--教学反思--上完课,百味杂陈,发现了问题,可有些问题还是想不通,有些问题还想自我辩解,在矛盾中也不知怎么组织一篇通顺严谨的反思。请原谅我接下来的文字可能有些散、有些乱、有些主观、有些偏执,但都是真实的。两个月以来一直被这篇文章压抑得“难以呼吸”,一直没有自信能驾驭这么一篇又长又难离我又那么遥远的文章,如果不是“命题”,我一定不会想着去开这样一节“吃力不讨好”的课。一遍遍的读和修改让我很崩溃,试讲的寡淡让我心情很低落,我一个人窜上跳下,学生几乎无表情。我能理解,如果我是学生,在最近考试轮番炮轰、自己已快成烈士的背景下,是没有兴趣再去体会一篇难读的悲文的。因此这次开课,能按我的设想顺畅拿下,学生还能有一些反应和回答,我心已甚是宽慰了。(是不是对自己要求很低……)开完课后,很遗憾没有时间“复盘”,但我听到了范老师的一个评价“强势”。我从来没觉得我是个强势的人,真的,当时一下子也没有理解这个词到底是褒义还是贬义。可我很快阿Q般地给自己的“强势”找到了理由:1、语文课虽排在众主课之首,但学生的“宠爱度”普遍较少,在和其他课的博弈中,课后时间难抢夺,要拿住学生,课堂上的“强势”必然会逼就起来;2、这样一篇长难文,如果不“强势”怎么推进,学生答不出怎么办,就干等着吗,那一堂课其他的环节怎么办,时间就那么点,哪有那么多循循善诱的时间……这就是当时我真实的想法,算是给自己找理由吧,也真的是无奈和困惑。看自己的课堂录像真是“悲剧”。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看录像的分分秒秒都是打破对自己美好幻想的过程,很痛苦,但也深有体会。回到“强势”这个词,人的主观感受和旁观者的客观感受真的很不同。我以一个客观者的身份看自己上课,真的很“强势”,更多贬义。课堂上我经常打断学生的话、和学生抢着说话、说了前半句留后半句给学生填空、一个环节还没“热”好就继续自己下面环节的台词……讲台上的我可能自己说得热火朝天,貌似掌控了全场,台下的学生被拖拽着疲于奔命、措手不及。虽然现在我还是为我的“强势”叫屈:如果不是公开课赶时间,我不会这样;如果不是这样一篇长难文,我不会这样;如果不是最近一直在考试,学生若有充足的预习时间,我不会这样……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