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教育学
(第7章)第七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课程改革第三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课程概念(一)课程的词源学分析1.中国:唐朝孔颍达在《五经正义》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注疏:“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宋朝朱熹《朱子全书·论学》:“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近代以来,随着中外教育交流的日趋频繁,在翻译领域开始用“课程”来翻译英文中的“curriculum”和“course”。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概念(一)课程的词源学分析2.西方:英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最早提出“curriculum”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美国当代课程论专家派纳:该词源于拉丁语“currere”,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在这个总体中除了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一书出版,标志着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的诞生。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概念(二)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及分析自“课程”一词出现后,到1973年这一概念有119种定义,将各种定议择要归类,有以下几种:1、教育内容说,课程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2、学科说,课程是学科的同义词。3、进程说,课程指课业的进程。4、预期结果说,课程是一种预期学习结果的结枸化系列,或一种预期教育结果的重新结构化序列。5、计划说,课程是一种学习计划,或学生在学校指导下经历的所有经验的一种计划,抑或是导学生获得全部教育性经验的计划。6、经验说,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所有经验,或受教育者在走向社会之前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全部经验。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概念(三)课程的六个特征上述六类对课程的定义,体现出了课程的六个特征1、学习性。2、过程性。3、选择性。4、目的性。5、计划性。6、结果性。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概念(四)从三个层面来理解课程的内涵1.课程是学校中的教学科目或活动。这是一个最容易被人接受的定义,人们习惯上把课程看做是学校中的教学科目的总和,或者指代具体学科。是从学校教育的文化内容的角度来界定的。2.课程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学习经验的总和。这一定义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界定课程。这里的学习经验不是一个与理性、与知识对立的概念,它包括学生在学校中通过活动和体验而获得的直接经验,也包括通过知识的学习而获得的间接经验。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概念(四)从三个层面来理解课程的内涵3.课程是文本和复杂的对话。认为传统的课程代表的是“课程开发范式”,课程研究应该从“开发范式”转向“理解范式”。在课程理解的范式中,课程“即超越了学科和教学计划的含义,也不再仅指学习者的经验,它越来越为一种‘符号表征’,越来越成为一种‘文本’,通过这种文本可以解读和构建出多元的意义。4.本书给课程本质的定义:课程是提供学生发展机会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情意。(五)与课程相关的概念理解1、教材2、学科第一节课程概述二、课程的类型与结构(一)课程类型1、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以课程决策层次为标准划分。国家课程: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颁布和组织实施的课程。地方课程: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和组织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由学校自行确定和组织实施的课程。2、理想课程、官方课程、校方课程、所教课程、所学课程和所得课程以课程运行层次为标准进行划分。第一节课程概述二、课程的类型与结构(一)课程类型3、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整合课程以课程组织形式为标准进行划分。学科课程:又叫分科课程,从各门学科领域选择部门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形态。活动课程:又叫经验课程或学生中心课程,是指以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为中心,以活动为组织形式的课程形态。整合课程:又叫综合课程。4、直线型课程和螺旋型课程5、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6、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悬空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二、课程的类型与结构(二)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各种课程类型及具体科目的组织、搭配所形成的合理关系与恰当比例,是由各类课程构成的、有机的、完整的统一体。各类课程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它们在学校课程结构中都有着不可缺与或替代的地位。1、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着严重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课程结构存在着课程类型过分单一、科目设置比重失衡的弊端,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占主导地位,经验课程、综合课程、选修课程缺失;国家课程一统天下,完全没有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空间。⑵学校课程中各具体科目之间的比重失衡,比如,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所占比重过高。这种单一性的、比重失衡的课程类型、结构,直接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制约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第一节课程概述二、课程的类型与结构(二)课程结构2、课程设置在结构上必须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⑴均衡性:学校的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要保持恰当、合理的比重。每门课程都有独特的价值、地位与作用每门课程都有局限性各门课程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均衡”不是要让学生在各领域平均发展,而是要促进他们个性的和谐发展,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第一节课程概述二、课程的类型与结构(二)课程结构2、课程设置在结构上必须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⑵综合性:是针对课程结构“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弊端,从加强学科综合、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努力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设置综合课程是课程结构综合性的集中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课程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物理、化学、生物整合为科学历史、地理整合为历史与社会美术、音乐整合为艺术增设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非学科性的、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高度综合课程,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并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二、课程的类型与结构(二)课程结构2、课程设置在结构上必须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⑶选择性: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课程,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要有选择性的课程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最终必须落实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上,地方和学校要加强选修课程的建设。新的课程计划倡导适当减少必修课程的比重,增加选修课程的比重。第一节课程概述三、课程研制的主要阶段课程的研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一)课程设计(规划)课程设计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心理特征而选择课程要素并组织课程内容,从而最终形成课程计划或课程方案的活动。也就是课程工作者做出决定并制订教师和学生将要进行的计划的过程。按课程设计的的活动阶段看,包括:1.确定课程目标⑴定义:课程目标:就是课程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的目标和结果。⑵确定课程目标的步骤:首先要明确课目标的来源。其次,课程目标的确立要需要考察目标的类型及其特点。认识领域目标、情感领域目标和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再次,课程目标的确定要有层次性,要具体明确。才能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更多的帮助。第一节课程概述三、课程研制的主要阶段(一)课程设计(规划)2.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⑴选择课程内容:无非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所确定的学习结果,根据一定的课程价值观从文化知识、当代社会生活领域和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恰当的课程要素从而形成课程内容的过程。三种基本取向:一是围绕学科知识选择课程内容。二是围绕当代社会生活问题选择课程内容。三是围绕学习者的经验选择课程内容。⑵课程内容的组织就是在一定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所选择的各种课程内容妥善组织成课程结构,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两种方式:垂直组织;水平组织。第一节课程概述三、课程研制的主要阶段(二)课程实施所谓课程实施,是把规定好的计划、方案和标准等付诸实际的过程。也就是将设计出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三种取向的课程实施。1.“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教师追求最大程度地依据课程计划的原本意图去实施课程。2.“调适取向”的课程实施:允许教师根据具体教育情境对原先的课程计划作出适当的调适。3.“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是课程不是既定的计划或产品,而是教师和学生经验的总和,官方的课程纳要、课程文件和教材等不是需要教师忠实推行的学习材料,而是协助教师和学生创造课程的一些工具。第一节课程概述三、课程研制的主要阶段(三)课程评价1.所谓课程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课程价值观或课程目标,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进行分析和解释,对课程方案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也就是对课程实施的结果进行评估,以确定预期课程目标是否实现,实习和计划是否获得成功。包括:课程方案评价:要求对课程方案本身进行评价,提出反馈的意见,旨在为修订课程方案提供依据。学习结果评价: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而展开,依据既定的课程目标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情况,在课堂教学的情境下则为教学评价。2.理解课程评价需要区分三个术语:测量,评估和评价。3.分类按评价进行的时间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对目标的依赖程度分为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第一节课程概述四、影响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一)社会需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变化、生产力发展和文化传统等对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影响都会很大,学校课程是这些社会需求综合作用的结果。(二)科学知识的进步人类积累的科学知识是课程的重要源泉。课程内容总是从人类积累的知识总和中,根据一定的标准精选出来的,体现着人类科学知识的基本要素和精华。(三)学生身心的发展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对课程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制约作用。在制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课程设置时,不仅要反映社会需求和科学知识发展的情况,还要充分反映学生个体的共同需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来制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编制教材,组织课程实施。只有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客观依据的课程,才可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一节课程概述五、影响课程设计的几个基本关系(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三)基础与创新的关系(四)分化与综合的关系(五)结果与过程的关系第一节课程概述六、课程编制课程编制主要解决如何选择材料、如何按一定的顺序把这些材料组织成合理的结构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问题。一般来说,课程编制有两层含义:第一,它是一门技术,包括确定课程目标、拟定课程形式和结构、选择与组织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的方法和技术;第二,它是一套完整的实践过程,包括确定课程目标、拟定课程形式与结构、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等不同的阶段和环节。第一节课程概述六、课程编制(一)几种课程编制模式课程编制模式即以一定的课程理论和思想为指导的编制课程的过程结构。1、目标模式▲博比特、泰勒目标模式把确定课程目标当做编制课程的关键。泰勒的目标编制模式围绕四个问题展开2、过程模式英国斯滕豪斯过程模式的基本观点四点过程模式把课程编制过程视为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过程,它看重的是编制过程的研究性质,因而没有固定的程式。3、探究模式施瓦布运作方式:实践-准实践-择宜4、批判模式阿普尔5、情境模式英国斯基尔贝克课程是由经验构成的,而经验又包含内在价值,反映特定的文化结构。五个组成部分第一节课程概述六、课程编制(二)课程编制的原则与方法1、课程编制的各种原则体系⑴史密斯课程编制的五大准则系统知识准则、历久尚存准则、生活效用准则、兴趣需要准则、社会发展准则。⑵克尔的课程编制三原理一是统合,二是反复,三是系统。⑶伊藤信隆的课程编制五原则互补性原则、准备性原则、教育转换原则、价值统一原则、法规依据原则。⑷课程专家会议论课程编制的原则囊括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可行性原则。2、课程编制方法⑴主观法。⑵客观法。⑶经验法。⑷活动分析法。⑸实验法。第一节课程概述六、课程编制(三)、我国中小学的课程编制1、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的组织2、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的三个层次⑴制定课程计划。⑵制定课程标准。⑶编制教材教科书的构成部分:目录、本文、作业、图表与附录。3、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面临的主要问题⑴加强基础与更新内容。⑵怎样处理普通中学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⑶、关于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⑷关于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一节课程概述本节课后思考与作业1、课程的内函是什么?什么是课程?2、课程的六个特征是什么?如果理解?3、课程如何分类?4、什么是课程结构?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指什么?5、课程研制的主要阶段包括那些?如果理解?6、影响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那些?7、课程编制的原则与方法是什么?课程改革,就是将课程中陈旧的不合理的部分加以改变,使之适应社会、文化和学生发展的过程。一、新中国成立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回顾(一)改造阶段从1949到——1952年,是新中国对旧中国形成的课程理论和课程设置进行改造,制定实施新课程的阶段。(二)“苏化”阶段1953年——1956年。即在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全面学习苏联的背景下,课程也全面学习苏联,照搬苏联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结构等,把苏联模式照搬到中国。第二节课程改革一、新中国成立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回顾(三)革命阶段1957年——1976年,其间,我国经历了“大跃进”、“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等运动。第一,劳动化亚阶段。第二,本土化亚阶段。第三,大革命亚阶段。(四)恢复阶段1977——1984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恢复,学校教育秩序开始走向正常,课程进入全面恢复时期。第二节课程改革一、新中国成立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回顾(五)发展阶段1985年——1998年,在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政治体制提出和启动了民主化进程,文化开始突破“一统化”走向多元化。课程开始适应社会需要而开始了了改革的进程。第一,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第二,编制了新的课程。第三,课程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第二节课程改革二、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一)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与挑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先后掀起课程改革热潮,我国自90年代以后也紧跟世界步伐,积极启动课程改革。2001年7月正式出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开始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原因——压力与挑战。1、知识的快速巨量增长2、教育功能的不断扩大3、教育系统本身的变革4、教育科学研究的新进展5、社会发展提出的诸多新问题第二节课程改革二、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二)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由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变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良好道德培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我国目前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在课程目标上呈现出偏重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倾向。无论在关注层面上,还是在实施层面上,对儿童人格、健康、劳动态度与技能、美的感受与表现以及主动学习的态度与能力等目标的重视都明显不足。带来的问题是什么?知识与学习能力的发展不成正比。学生智力与心理、人格发展出现较大的反差。学习态度:爱学习,但不喜欢上学。新课程改革——倡导全人的教育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第二节课程改革二、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二)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体现课程设计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在课程设置上应让学生有选择权。⑴新课程改革——倡导重建新的课程结构①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②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及学生发展的需求;第二节课程改革二、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二)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加强学科的综合性②设置综合课程③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本次课程结构的调整将扭转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的中小学课程类型单一、科目比重失衡的局面,从而实现学校课程类型多样化、具体科目比重均衡化的要求。第二节课程改革二、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二)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3、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适应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处理好社会科技进步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改变以往课程繁、难、旧的状况。新课程改革——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二节课程改革二、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二)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和创造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改革——转变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形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第二节课程改革二、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二)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5、建立课程评价项目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性的体系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过去课程评价所存在的问题:目的——筛选和选拔重点——
结果方式——单一、量化主体——以教师为主经常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次的百分比学生对公布成绩、排名次的感受(%)新课程改革——确立正确的评价观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第二节课程改革二、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二)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新课程改革——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国家:教育部制订基础教育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订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基础教育课程实施地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并报教育部备案。学校:学校在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第二节课程改革二、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三)新课程改革的现实遭遇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对教师、课堂、学生和学校等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与问题。1、作为主要的课程实施者,一线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表现出:首先是观念上较为认同课程改革,其次,情绪上由“不安”逐渐走向“从容”。2、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要场域,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课堂逐渐地经历了一个由表层变化到深层变、由形式化到实质变化的过程。3、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来看,新课程改革结不同资质的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际遇。4、新课程改革的多次评估结果表明,相对于城市学校课程改革的推进,乡镇和农村学校的课程改革存在很大的难度。第二节课程改革三、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新观念——趋势(一)课程的现代化课程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主题。课程现代化就是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价值来统摄课程编制,更好地解决“社会需求”、“知识体系”、“儿童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课程现代化是课程系统的多层面、多要素的现代性的转变过程。它不仅要求课程结构应具有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而且还要充分体现:1、课程观念的现代化2、课程内容的现代化3、课程实施的现代化4、课程评价的现代化1、评价对象不唯一;2、评价技术量化与质性相结合;3、评价手段多样;4、评价主体多元。第二节课程改革三、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新观念——趋势(二)课程的综合化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纵横联系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整合。课程综合化优势:一是使已经庞杂的课程体系不要无限制地增添新的课目,从而避免各科教学内容的重叠和分量过重;二是课程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某一问题或专题为中心,教学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提高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餐饮娱乐中心业务经理劳动合同
- 2025市场策划培训标准合同、认购书制定与备案流程
- 2025代工生产合同
- 通信工程预算员聘用合同
- 写字楼净水机租赁合同协议书
- 长期供货合同环保策略流程
- 二零二五年度酒水品牌区域代理销售合同2篇
- 商业街施工员招聘合同范本
- 港口码头土建施工合同
- 工业区门禁系统升级工程合同
- 2024保密知识教育考试题及答案(基础+提升)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数学第八章立体几何初步8.6.2直线与平面垂直一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
- 汉语拼音默写表及拼读专练
- 肌力的评定与护理
- 工业机器人论文3000字(合集4篇)
-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探究的国内外综述5800字】
- DL∕T 2138-2020 电力专利价值评估规范
- 深圳市购物中心租金调查
- 我国无菌包装行业消费量已超千亿包-下游需求仍存扩容潜力
- 大数据管理与考核制度大全
- 大学面试后感谢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