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1a33d65b86d7b31047e6a3fbef0c161/31a33d65b86d7b31047e6a3fbef0c1611.gif)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1a33d65b86d7b31047e6a3fbef0c161/31a33d65b86d7b31047e6a3fbef0c1612.gif)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1a33d65b86d7b31047e6a3fbef0c161/31a33d65b86d7b31047e6a3fbef0c1613.gif)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1a33d65b86d7b31047e6a3fbef0c161/31a33d65b86d7b31047e6a3fbef0c1614.gif)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1a33d65b86d7b31047e6a3fbef0c161/31a33d65b86d7b31047e6a3fbef0c161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王志彦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第一节夏商的教育一、夏代的教育(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一)古代典籍中关于夏代学校的记载《孟子•滕文公上》载:“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礼记•明堂位》载:“序,夏后氏之序也。”《礼记•王制》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郑玄注曰:“东序,东胶,亦大学,在国中王宫之东;西序,虞庠,亦小学也,西序在西郊。”《古今图书集成•学校部汇考总则》载:“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先秦一些典籍引用了《夏书》的资料,如《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夏书》曰:“辰不集于房,瞽奏瑟,啬夫驰,庶人走”;《左传•文公七年》记载《夏书》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勿使坏。”《礼记•礼运》还记载了孔子主张用“夏之时”事情。上述材料表明夏代已经有文字存在了。(二)夏代学校的教育内容1.军事教育夏代建国以后,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着氏族部落,因而两种制度和两个阶级的斗争还很尖锐。为了巩固政权,所以夏代“为政尚武”,非常重视军事教育。《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伐。”记载了夏后启曾在大乐原野上,教人们操练“九伐”舞。夏代的“九伐”舞是舞武,是一种军事操练。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学校考》中说:“夏以射造士”。说明习射是军事教育的重点。2.以孝为中心的人伦道德教育《孟子•滕文公上》载:夏商周的学校教育是要“明人伦”。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伦,序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礼记•内则》载:“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养老。”可见,以为核心的人伦道德教育是夏代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3.宗教教育《国语•鲁语》载:“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礼记•表记》讲“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表明夏代的宗教教育以敬天尊祖为核心。二、商代的教育(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一)商代的学校1.从殷墟甲骨文看商代的学校甲骨卜词中已有“学”字,并有多种写法。通过对甲骨文学字的分析,表明“学”是一种专门的教育场所。有一甲骨卜辞载:“丙子卜,贞,多子其(往)学,版(返)不冓(遘)大雨?”又一甲骨卜辞载:“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2.古籍中关于商代学校的记载甲骨文的研究成果,证实古籍中关于商代学校的记载是可信的。《礼记•明堂位》载:“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作乐于瞽宗。”《礼记•王制》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郑玄注:“右学,大学,在西郊;左学,小学,在国中王宫之东。”说明商代不仅存在学校,而且还建立了素朴的小学、大学两级制的学校制度。(二)商代学校的教育内容1.以占卜为核心的宗教教育《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表明敬奉天神和祖先,宗教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占卜术成为人们生活的指南。据先秦典籍记载,殷人做任何事时都要进行占卜,在此情况下,占卜术的传授就构成了重要的教育内容。2.礼、乐的教育商代是一个以氏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种族奴隶制国家,大小贵族和百官都是夏王朝的成员。为了加强氏族内部的团结,必须学礼。礼,在这时主要是对祖先的崇拜和孝道,同时商代贵族在打仗或祭祀祖先时还要唱歌奏乐,以鼓舞士气和表示祭祀的庄重。所以,习礼、习乐便构成了学校教育的又一内容。以“乐造士”是商代教育的特点。3.军事教育在殷墟出土了大量的青铜箭镞和青铜制的兵器,如戈、矛、戚、钺、刀,说明当时战争规模很大,动员的人数也很多。奴隶主贵族若要成为具有作战本领的各级头目和武士,接受一定的军事训练是必须的。4.读写算的教育社会成员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文字,就得会阅读和书写。甲骨中发现不少练字的骨片,上有五行字,其中有一行刻得整齐精美,其它四行则字迹歪斜不整,中间夹杂二三个刻得整齐的字。据郭沫若分析,那一行整齐优美的字是教师刻的范字,另外四行是学生的练习,当中几个整齐的字,可能是教师手把手教的。同时数学上的成就也被引入教育内容中。第二节西周的教育一、西周的学校系统西周的学校按照地域可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设在京城的“国学”;一类是设在地方的“乡学”。国学依据教育程度又分为两级:一级为初等教育性质的小学一级为高等教育性质的大学《礼记·王制》载“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既说明小学、大学的建校地址;又说明天子和诸侯所设大学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名称上,都有区别。天子所设的大学,规模较大,可细分为“五学”。处于中间的学校曰“辟雍”,周围环之以水。其它四学分设四周,位于南面的称“成均”(南学);位于北面的称“上庠”(北学);位于东面的称“东胶”(东序);位于西面的称“瞽宗”(西雍)。至于诸侯所设的大学,规模较简单,仅有一学,因半环以水,故称頖宫,又名泮宫。西周学校系统图二、西周教育行政与管理(一)教师西周学校的教师都由官吏兼任。据《周礼·春官》和《周礼·地官》记载,国学的教官有大司乐、乐师、师氏、保氏、大胥、小胥;乡学的教官有大司徒、乡师、乡大夫、州长、党正、父师、少师。各级教官的职能划分非常明确。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以乐德、乐语、乐舞教国子。乐师,掌教国子舞羽、龡龠。师氏,以三德、三行教国子。保氏,养国子以道,教六艺、六仪。大胥,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小胥,掌学士之徵令。大司徒,掌施十有二教,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乡师,各掌其所治乡之教而听其治。乡大夫,各掌其乡之政教禁令。州长,各掌其州之教治政令之法。党正,各掌其党之政令教治。父师,大夫七十致仕老于乡里为父师。少师,士七十致仕老于乡里为少师。(二)入学年龄与学程由于学生的身份不同,而使学生的入学年龄有早晚之别。《大戴礼·保傅》载:王太子8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尚书大传》载: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嫡子,13岁入小学,20岁入大学;余子(包括大夫元士妾所生的孩子)15岁入小学,18岁入大学。根据对学生进入小学、大学的年龄规定,以及《学记》的有关描述,我们可以推知当时小学的修业年限是7年,大学的修业年限是9年,全部学程历时16年。(三)考核大学实行隔年考试,9年中共考五次。考核内容为德行与道艺,乡学的考核程序和内容与学选制度和惩罚相关联。《学记》对隔年考试制度做了详细的描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谓之大成。”三、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一)国学的教育内容1.三德三行三德:至德以为道本,敏德以为行本,孝德以知逆恶;三行:孝行以事父母,友行以尊贤良,顺行以事师长。2.六艺:礼,即礼仪教育、等级名分教育、伦理规范教育,包括吉、凶、宾、军、嘉五方面;乐,即音乐教育,包括乐德、乐语、乐舞三方面;射,即射箭,包括白矢、叁连、剡注、襄尺、井仪五方面;御,即驾御战车的训练,包括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五方面;书,即文字教育,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方面;数,即数学、天文历法等知识的教育,包括数学、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等方面。射御数3.六仪: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祭之容、军旅之容、车马之容。(二)乡学的教育内容1.六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飨礼、相见礼。2.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3.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4.乡三物:六德,包括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包括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由上述教育内容可以看出,国学和乡学的教育内容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六艺教育却贯穿始终。这说明六艺是西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并且六艺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三)六艺教育的特点(1)文武兼备。“夫有文无武,无以威天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2)求知兼求能。(3)前期和后期教育的侧重点不同。四、夏商西周教育的特征(一)学在官府国家政权出现后,奴隶主阶级出于巩固政权和进行管理的需要,把各领域的知识经验用文字记录下来,分门别类汇集成书,并由相应的官员掌握,这种现象被成为学术官守,由此就形成了学在官府的特征。它的突出表现是文化教育由官方垄断,民间没有专司文化教育的团体和机构。学在官府的表现:(1)唯官有书而民无书。(2)唯官有器而民无器。(3)唯官有学而民无学。(二)官师合一教师政府官员兼任,做官是成为教师的大前提,学校中对教师的选用,完全被政府包下来。教师还没有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因而毫无专业精神可言。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的衰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几乎都很少顾及教育的发展。史书中关于政府大力兴办官学的记载并不多见,对于官学无事可记,说明官学的发展已经陷于停滞甚至荒废的状态。在春秋战国时期对官学的记载仅是偶尔有之。如:《诗经·鲁颂·泮水》记载了鲁僖公修泮宫“明明鲁侯,克明其德。既作泮宫,淮夷攸服。”《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载了郑国子产不毁乡校,“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这两则记载虽与官学有关,但从记载的内容看,此时的官学似已失去了学校的职能,仅是统治者用来粉饰太平的点缀而已。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落的原因(1)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由于奴隶主贵族享有世袭特权,其子弟不需要学习,也一样能够成为统治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贵族子弟养尊处优,不思进取的习气。周大夫原伯鲁公开承认“不悦学”,声称“可以无学,无学不害,不害不学,则苟而可”(《左传•昭公十八年》)。(2)社会动荡的不安,战争频繁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连年不断,政局始终处于动荡之中。据《春秋》所载,二百多年中,各国间的军事活动竟达483次,平均1年有2次战争。统治者特别关心的是如何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并尽可能地扩大统治和剥削范围,及时享乐。在此情况下,统治者是无暇顾及教育的,《诗经·郑风·子矜》毛序称:“乱世则学校不修焉”;郑玄注也说:“国乱,人废学业。”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为官学的发展提供社会支持,它的衰落当属必然。(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在国策的选取上由重文向重武过渡,最后形成崇法尚武的国策在诸侯争霸,七国争雄的形势下,武力成为各国开展外交的强大后盾。强调人伦道德的“礼乐之教”与尚武强兵的时代主题多有不合,显得迂阔而不合时宜。尚武的政策导向使得统治者对培训武将、士兵很感兴趣,但是却冷落了官学。二、学术下移在西周,学术典籍为官府垄断,周王室是全国的文化教育中心。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王室的内部斗争和各种特权由天子而诸侯而大夫而陪臣的转移,文化典籍逐渐突破贵族垄断的局面,转移到民间。伴随着学术下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被逐渐瓦解,而向民间扩展。学术下移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重要前提,即在私学中开展教学所需的教育内容。探究导致学术下移的因素时,根本在于王室衰微引起的王室内讧和权力的转移。西周时期,诸侯定期朝聘贡献,是王室的重要收入,而东周却失去了这个重要收入。按照鲁史《春秋》所记,242年里,鲁君朝王仅三次,鲁大夫聘周仅四次。鲁是周公的后代,与王室关系最亲近,朝贡几乎全废,其他诸侯的朝贡自然不会比鲁多一些。春秋战国时期,引起学术下移的关键性因素是周王室的内讧。其中较大规模的学术下移有两次。第一次在周惠王与周襄王之间,因先后发生了王子颓(公元前675年)及叔带(公元前635年–公元前634年)争夺王位的内讧,世代掌管周史的太史司马氏离周去晋;第二次,周景王死,周敬王立(公元前519年),王子朝起兵争夺王位失败后,率召氏、毛氏、南宫氏等旧贵族和百工,携带王室所藏文献典籍逃到楚国。在鲁昭公十七年,“郯子来朝……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左传·昭公十七年》)这就是说,官府已经失去了对学术垄断的地位,致使学术流散于民间。从而形成了鲁宋楚三大文化教育发达的地区。而且在各诸侯国各自为教的情况下,形成了不同的学风。如:《管子·大匡篇》记载:“卫国之教,危傅以利……鲁邑之教,好迩而训于礼……楚国之教,巧文以利”。三、士阶层的崛起古代的士有多种含义,但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一是对男子的通称,一是对有某种才能的人的通称。在后一个含义上,士可以分为文士、武士、文武兼备之士、食客。作为教育史特定研究对象的士,主要是指文士及部分食客,他们在早期属于庶民上层。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士从庶民中分离出来,形成为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独立阶层。士阶层成员的最初来源,是春秋初、中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东周王宫中的文化官吏,随着周天子权利的削弱,有的流散各地,有的降身为是士。这些人流入社会后,为了生存,他们一方面积极给统治者出谋划策,另一方面收徒讲学、传授知识。《论语·微子》记载了宫廷中管理礼乐的官员纷纷出走的情况:“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鼓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左传·昭公三年》载:“栾、却、胥、原、狐、庆、伯,降为皂隶。”战国时期,在养士之风的推动下,士阶层的来源日益复杂,平民、获得自由的奴隶、农民、商人等都可能成为士。如宁戚以贩牛而得士于齐;百里溪以奴隶而士于秦;孔子的弟子中很大一部分都出身于“贫且贱”的个体农业生产者;墨子及其弟子大都属于从事劳役的小手工业者。由于士阶层在来源上的开放性,自由民都有机会成为士,而进身士阶层的前提是必须接受过一定的教育,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使私学的产生有了广泛的社会需求作为基础。四、私学的产生私学是相对官学而言,在民间存在的办学形式。中国的私学开始于哪年,什么人开创,现在已经很难确切考证。从学术下移和士阶层兴起的历史判断,春秋初期就应该有私学了,然而目前缺乏确凿的史料证明。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春秋末期,私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在社会上存在着若干所私学。如:郑国人邓析写了一部法律著作《竹刑》,并专门教人“学讼”,他“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裤。民之献衣襦裤而学讼者,不可胜数。”鲁国少正卯也曾办私学进行讲学活动,据《论衡·讲瑞》载:“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活动,宣传儒家学说,为私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战国时期,政治和思想领域的斗争日趋激烈,学派林立,私学呈现出繁荣景象。除儒墨两大显学外,道、法、名、农、杂、阴阳、医、兵诸家都有私学,“从师”成为一时的风尚。《庄子·天下篇》载:“(国学)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之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描绘了当时私学林立的景象。在中国教育史上,私学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私学的产生促使教育与官府分离,教师与官吏分离,使教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教师成为一种职业。由于教育与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政教合一的束缚,从而使教育具有了相当程度的灵活性和独特性。其次,私学将教育对象扩大到社会平民阶层,促进了学术文化向民间的转移。同时又丰富了教育内容,使符合变革时期需要的各类知识都能得到及时传播,有利于培养多种类型人才。再次,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不同学派的产生和学术的繁荣。因为私学具有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的优势,从而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教育形式。五、稷下学宫(一)稷下学宫的建立、发展与消亡稷下学宫也称稷下之学,因其校址位于临淄的稷门之外而得名。在此活动的学者被称为“稷下先生”。稷下学宫创立于齐威王当政时期(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1年)。稷下学宫创于何时,史籍记载多有出入,现今大体有三种观点。其一,宣王说。刘向《别录》云:“齐有稷下,齐之西门边。外有学堂,即齐宣王所立学宫也。故称稷下学宫。”断定为齐宣王时所设立。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司马迁在《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说齐宣王时“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可见在齐宣王之前已有稷下学宫。其二,威王说。其依据是刘向《新序》所载:“齐稷下先生喜议政事。邹忌既为齐相,稷下先生淳于髡之属七十二人皆轻忌”,而邹稷为齐相是齐威王时,据此推断稷下学宫是齐威王是创立的。我们赞成这种观点,因为有确切的史料可以证明淳于髡、孟子等此时已游学于稷下学宫。其三,桓公说。徐干《中论·亡国》中云:“昔齐桓公立稷下之官,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自孟可之徒,皆游于齐。”断定稷下学宫始创于齐桓公(公元前374年—公元前357年)时期。这种观点并不为信,因为《中论》说“自孟可之徒,皆游于齐”,是明显错误的。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桓公田午死时,孟子才15岁,当然不能游于齐桓公的稷下学宫,而一般史料记载孟子首次入齐,是在齐威王时。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他很注意发展文化教育,招徕和培养人才。对来稷下学宫著述讲学并愿意留下及不愿意留下的学者,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因此,到稷下学宫游学的各国学者络绎不绝。齐宣王(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84年在位)、齐湣王(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84年在位)时期,稷下学宫达到鼎盛。司马迁称齐宣王时有稷下学士“数百千人”。《盐铁论》亦载有“稷下先生,千有余人。”齐湣王统治初期,稷下学士竟多达数万人。但是好景不长,齐湣王统治后期,他好用权谋且独断专行,不能从善如流,于是稷下先生纷纷率学生离齐而去,稷下学宫由盛而衰。在齐襄王复国当政期间(公元前289年—公元前263年),稷下学宫虽然逐渐恢复,但已经难续往日辉煌。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时,稷下学宫就终结了。(二)稷下学宫的性质1.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2.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于一体并兼有谘议作用的高等学府。(三)稷下学宫的特点1.学术自由。其表现有:容纳百家、各家各派学术地位平等、欢迎游学,来去自由、相互争鸣与吸取。2.政治、物质等方面待遇优厚。稷下先生田巴“议稷下,毁五帝,罪三王,服五伯,离坚白,合同异,一日服千能人。”徐劫的学生鲁仲连,年且十二,人称“千里驹”。他认为田巴夸夸其谈,不务实际,面对齐国的危境提不出办法来,于是就登台与田巴辩论:“堂上不奋,郊草不芸,白刃交前,不救流失,急不暇缓也。今楚军南阳,赵伐高唐,燕人十万,聊城不去,国之在旦夕,先生奈之何?若不能者,先生之言有似枭鸣,出城而人恶之。愿先生勿复言。”这一席话将人们的注意力,从抽象的理论问题转移到现实问题上来,从而折服了田巴。田巴谓徐劫说:“先生乃飞兔也,岂直千里驹。”于是,从此以后“田巴终身不谈”,后弃文就武,为齐将。田巴是先生,是名家;鲁仲连是学生,是儒家。他们的辩论,既是学生和先生之辩,也是儒家与名家之辩。(引自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88–189页。)四、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1.稷下学宫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2.稷下学宫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3.稷下学宫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4.稷下学宫留给人以思考第四节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教育活动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孔子祖先为贵族,后没落。其父叔梁纥,曾任陬邑宰。孔子3岁时父逝,随母颜徴在迁居曲阜阙里,家教中重视礼仪之教,“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幼时家境贫困,促使他较早为谋生而做事,学会多种本事,他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p1909)。孔子年少时即“志于学”,经过努力,博通多能。大约在三十岁左右,开始授徒讲学。孔子35岁时,“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帅师击季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河北省成安县)。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谿田封孔子。……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孔子年四十二,……”(《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p1910-1911)
由于这个时期的鲁国季氏“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p1914)
大约50岁时,孔子获得了从政机会,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今山东省汶上县),一年,四方皆则之。”(《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p1915)
因为政绩显著,很快被提拔为司空,不久又提拔为司寇。孔子任司寇期间,“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于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帅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曰:‘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障;无成,是无孟氏也。我将弗堕。’十二月,公围成,弗克。”(《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p1916)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56岁,“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于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价,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p1917)不久由于与季氏政见不合,遂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孔子周游列国遭遇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p1921)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闲,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漤矣。”(《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p1930)
孔子68岁时,返回鲁国,被尊为国老。在人生最后的几年,他把主要精力用在了教育和整理古代问下典籍上。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p1935-1938)七十三岁时某天,“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闲。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p1944)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赣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馀室,因命曰孔里。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弟子们各有所录,后来经整理编辑成一本书《论语》,这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资料。二、重视教育的作用(一)教育的社会作用1.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是立国三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以人口众多和经济繁荣为基础。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2.孔子主张实施德政,强调以教育作为施政的基本手段,要宣传忠君孝亲、奉公守礼,不宜只用强制性的刑罚,而应该加强感化性的礼教。“道之以政,齐之以行,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二)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孔子的人性论(1)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2)“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3)“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4)“性相近也”。(《论语·阳货》)可见,孔子的人性论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一方面把人性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等;另一方面又认为“性相近”。2.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生优越的思想,指出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是造成人的发展出现差别的直接原因。这一命题的提出,是人类认识史上一个重大突破,称为人人有可能接受教育,人人应当接受教育的理论依据。由“习相远”观点出发,孔子认为无论是知识学习还是道德修养都应持续终身。从“习相远”观点出发,孔子强调人应重视生活环境的选择,要争取积极因素的影响,即“里仁为美”,排除消极因素的影响;此外,在社会交往方面的选择应遵循“就有道而正焉”的原则。三、提倡“有教无类”孔子在办学授徒中,强调“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类”,就是按照政治地位划分的贵贱、庶鄙的种类。西周的学校是世袭的,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不仅奴隶主贵族与平民、奴隶之间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就是奴隶主阶级的内部也等级森严、有贵贱尊卑之分。对“有教无类”的理解:东汉马融:“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梁朝皇侃:“人乃有贵贱,同宜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宋朱熹:“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有教无类: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针,对自己所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做了原则性的规定,指导者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有教无类”的本意就是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夷狄诸族,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有教无类”的提出,从理论和实践上冲击了奴隶主贵对教育权的垄断,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这在历史上是巨大的进步。孔子在其一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始终贯彻着这一思想。据清朝学者朱彝尊《孔子弟子考》统计,孔门弟子来自鲁、齐、卫、晋、蔡、秦、宋、薛、吴、楚等国。他的弟子中就有被视为蛮夷之地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此外通过《论语》的记载,我们还可看到孔子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财经大学《税法模拟实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承德医学院《品牌形象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藏民族大学《网页动画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财政金融》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辐射剂量与防护》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东华理工大学《学术论文写作与指导》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政法大学《大数据技术导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城市职业学院《信息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信阳艺术职业学院《金融计量与建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阜阳师范大学《集成电路制造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届高三八省联考语文试卷分析 课件
- 2025年江苏连云港灌云县招聘“乡村振兴专干”16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度检修计划
- 2024-2025学年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 商业综合体市场调研报告
-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课件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 少儿素描课件
- 2025届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高考仿真模拟英语试卷含解析
- 天津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 含解析
- 变压器投标书-技术部分
-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