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僚文化_第1页
中国官僚文化_第2页
中国官僚文化_第3页
中国官僚文化_第4页
中国官僚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参考书目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刘泽华等:《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版;刘泽华著:《王权思想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版;周良霄著:《皇帝与皇权》(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版;韦庆远、柏桦:《中国官制史》,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1月第2版。官僚文化一、中国历代职官制度演变的特点二、古代官制文化的主要特色三、皇权与相权的博弈四、清官文化相关知识链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大思想核心》一、作为基本哲理的阴阳五行思想。二、解释大自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天人统一思想。三、指导解决社会问题的中和中庸思想。四、指导如何对待自身的修身克己思想。

金开诚(1932-2008)“天人统一”

这个思想又叫“天人相应”、“天人和谐”、“天人合一”等等,内涵大致上都相同。主要是认为人类社会在大自然中生成并发展,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与自然相通相应,息息相关,是个统一体。由此得出结论,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在传统文化“天人统一”这个思想中,“天”的含义也是双重的,有时指上帝,有时指大自然。

“天人统一”

西方人认为大自然和万物是上帝创造的,既然创造出来了,人类如何对待它?在这方面,西方人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崇拜自然,征服自然,协调自然。中华传统文化不讲“征服自然”,相反地非常重视“顺应天时”。这正是“天人统一”、“天人相应”的突出表现。

“天人统一”

有人也许会说,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人定胜天”的思想,这岂不也是想战胜大自然吗?这话不对。“人定胜天”的“天”不是指大自然,而是前面说过的“天”的另一种含义,就是“上帝”或“天命”的意思。“人定胜天”就是不怕“上帝”、不信“天命”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当然是积极的。“天人统一”

中华传统文化不讲“征服自然”,相反地非常重视“顺应天时”。这正是“天人统一”、“天人相应”的突出表现。“顺应天时”的思想在社会诸多方面起到了指导作用:其一就是用于政治机制的设置。《周礼》设定的官制是“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在古人心目中,这“六官”的职能是与天地四时的自然特征相适应的。同时,“六官”的职能是与天地四时的自然特征相适应的。“六官”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世各朝设置的“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都有《周礼》“六官”的遗意。

官僚文化一、中国历代职官制度演变的特点以君主为核心的尊君意识特别突出官制象天的思想,是历代建立官制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官制的发展变化有着深远影响二、古代官制文化的主要特色中央集权问题始终伴随着中国古代官制的发展变化。表现在四个方面:以宰相制度的演变为标志的中央集权的强化军事机构及职官的设立是贯穿历代官制的一条主线宦官制度是集权政治的产物皇室管理系统的建制,是尊皇室意识的彰显2、为实现权力制衡而设监察机构3、在完整的组织形式之外,古代职官制度也规定了包括官品、禄秩、爵位等在内的严密的官阶体系,反映出官本位的思想特色。“官本位”“官本位”是一种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意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唯上是从就是这种思想意识的外在表现,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就是这种思想意识支配下的具体行为。“官本位”“官本位”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相对于经济学专用名词——“金本位”而被广泛应用。(“金本位”指的是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即是以黄金为单一价值尺度去衡量其它商品价值。)“官本位”把是否为官、官职大小当成一种核心的社会价值尺度去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纵观历史和现实,“官本位”这一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形成的术语,其现实内涵远比字面意思丰富。秦汉时代,实行“品位分类”的制度,把官员分作若干爵位等级,从公士、大夫以下一直分为20个等级;魏晋改爵位为“品”,从上而下分为一至九品。后来因为品位太少,大小官员排列不开,于是将每品分为正、从两个等级,有时在四品以下的正、从等级又分为上、下两阶,如此,大小官员们共分为30个等级。这种官僚等级制度一直持续到明清时代。这样的官僚制度造成了古代社会成员等级森严,尊卑贵践界限分明,“公之子恒为公”,“士之子恒为士”,身份不可变更,等级不能混淆。专制时代的“官本位”的突出特点是“官为贵”。整个社会以官为尊,以官职的大小论社会地位之高低,官员成为整个社会的主体和中心。所以,官不论大小,都是“老爷”,老百姓都是“草民”、“残民”、“奴才”。“当官做老爷”是社会对官员地位的普遍认同。是否做官以及官做得大小,是衡量一个人成就价值的主要标志。甚至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首先看中他们的官街,而不是看他们的文化成就和贡献。有一位作家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到地处南阳的武侯祠、医圣祠和张衡墓这三处古迹,指出,张仲景虽然医道称“圣”,但墓碑上仍然要冠以“长沙太守”的字样;科学家张衡如果不是戴过几天乌纱帽恐怕坟墓也不会留存到今天。总而言之,官本位是一种与现代文明制度相悖的意识,其主要特征是社会成员把任官视为最优的职业,并且以所谋官职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人社会价值的一般尺度。官本位思想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制度因素是根本性的。从制度因素看有三点:一是官员特权制度;二是社会等级制度;三是单一的人才培育、选拔、激励制度。一是官员特权制度其一,官员的特权制度,造成了特殊的利益导向。我国官员特权制度,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西周时期,周王朝对官员的特权就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包括宫城与官府建筑、秩禄与田产分配、定罪与量刑袒护、衣食与住行礼规、宫职与爵位世袭等。首先表现为“为官则富”。这种劳动价值量的差异,必然诱使平民千方百计地人仕。同时,官员的上下级之间的秩禄相差悬殊,从诸侯国君到下士,相差320倍,平均相差64倍。上下级之间的这种悬殊差异,进一步驱使各级官员为晋职升爵而终生拼搏。一是官员特权制度其次,官员不仅要富,而且要贵。表现之一,即法律袒护。周制,为各级官员制定了法律袒护制度,共“八辟”:议亲之辟、议故之辟、议贤之辟、议能之辟、议功之辟,议贵之辟,议勤之辟,议宾之辟。辟者,法也。凡是与官员相关的亲、故、贤、能、功、贵、勤、宾之列,都可以宽恕和赦免。这就是“刑不上大夫”的源渊。西周官吏的特权制度,集中反映在《周官》(又称《周礼》)中,各种特权无所不包。一是官员特权制度其次,官员不仅要富,而且要贵。表现之一,即法律袒护。后经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两宋、元、明、清各朝代的补充和细化,官员的特权制度进一步完备。如官员的“荫子”特权制度(根据不同等级的官爵,确定其对子孙入仕的优待)、官员的“卤簿”特权制度(仪仗队、警卫队及迎送人员的布阵、队列)、官员的“田产”特权制度(包括永业田和职分田)、官员的衣食住行特权制度(不同级别不同职务的官员,有不同的规格和标识)等等。其中,唐代官员致富的法定途径是田产特权,国家根据职务的高低授予官员“永业田”和“职分田”。规定“永业田”可以传子孙,若在职期间,发生伤、残、亡,“职分田”亦可传子孙。一是官员特权制度其次,官员不仅要富,而且要贵。表现之一,即法律袒护。在古代,土地是最可靠的财富,而谋取官职是获取大量土地的捷径之一,这种现象贯穿于整个专制官僚社会。二是社会等级制度历史上官为贵的社会等级制度,造成了畸形的社会意识。我国古代的社会等级制度是“贵官贱民”的。这种社会意识的初始原因是,由于生产力落后,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力量渺小,所以畏惧大自然,祈求天的保佑。而人间的君王,为了巩固其统治,便顺势自称“天子”,于是,敬天就必须敬天子,由敬而尊,由尊而贵。君王一身二任,上为天子,下为官首,进而由贵天子导致贵官。进人奴隶社会后,便形成了系统的理论。“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三是单一的人才培育、选拔、激励制度。单一的人才培育、选拔、激励制度,导致人们追求优越职业的目标和途径单一。即人才选育、激励制度单一地集中在官制上,形成了一套完备而周密的、以激励标准、激励过程、激励方式为基本内容的官员职业激励体系,而对其他职业人才,则缺乏高效的选育、激励政策和制度,致使其他职业既缺乏人才又缺乏吸力。三是单一的人才培育、选拔、激励制度。科举制度导致全社会的精英汇挤于仕途——试官、入官、做官、升官,否则别无其他步入显贵的正途。专制社会中后期,对官吏的升迁,特别重视正途与非正途之分,正途是指通过科举入仕,非正途则通过军功、门荫、纳资、入流(类似当今“转干”)等途径入仕。正途升迁较快,而且可以升高官,直至升至宰相,而后者很难升为高官或要官。所以人们又不得不耗尽青春年华,穷经应举。明代监察御史王抒的象牙腰牌龙袍是中央集权专制的标志

(图为清皇帝的龙袍)清代文官一品仙鹤的补子清代武官一品麒麟补子三、皇权与相权的博弈:

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趋势

萌芽期:黄帝至西周时期。创立期:春秋至秦。鼎盛期:汉初至武帝时。调整期:魏晋至宋。衰落期:元至清末。汉武帝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649年)

魏征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589年,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创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合称,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制”图解皇帝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赵普是宋初有名的宰相(左图为宋太祖;右图为描述宋太祖与赵普夜商统一天下大计的《雪夜访普图》,明,刘俊)皇权发展的一个侧面:君臣关系秦—唐:三公坐而论道宋:百官站而论道明清:百官跪而论道知识链接:从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看皇权的上升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前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明清,大臣奏事连站都不行了,必须跪着。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从礼仪上的变化可以看出,自从宋代以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而官僚的地位却不断下降。清代遗留下来的军机处外景军机处内景小结:效率与制衡小结:效率与制衡江西景德镇浮梁县衙大堂铜镜在古代是为官清廉的象征

(图为汉代铜镜)四、清官文化1、清官文化的起源2、清官文化的本质3、清官文化的影响1、清官文化的起源清官,即现在人们通常所认为的,以包拯、海瑞等为代表的类型,此处的“清”的含义是指清廉、清正、清明。“清官”则是指那些廉洁清正、奉公守法、忠君为国、体恤民情的官吏。“清官”的最低标准是不贪。历代正史中并没有所谓“清官”的记录,只有《循吏》、《良吏》。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清官”的说法事实上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1、清官文化的起源

作为正史典籍的纪传体二十四史没有清官类别,只有名称和意义与“清官”有一定程度上相近的《循吏》、《良吏》列传。包拯在正史中也从未被列为“清官”,而是被称为“直臣”,列于《宋史》大臣列传中。何谓循吏,史书有标准,如《史记·循吏列传》所列“循吏”,标准是“奉职循理”,《宋史》卷四二六《循吏列传》取谨守法度以修其职业,并获“绝异之绩”者。何为良吏,《宋书》卷九二《良吏列传》选施善政于民,而风迹粗著者”。由此看来,遵纪守法、政绩突出者即为循吏,亲善爱民者即为良吏。这比道德之“清官”标准要低得多,也要容易做得到一些。四、清官文化古代清官的标准:自幼刻苦学习,饱读史书,注重个人修养,胸怀宏图大志,个个德才兼备,具有远见卓识。迈入仕途后,均政绩卓著,建言施政,利国惠民,在各方而均有建树。诸如:严于自律,拒礼拒贿;轻财洁己,生活俭朴;为民请命,废除苛政;公平执法,为民伸冤;抑制豪强,除暴安良;兴办学校,振兴文教;重视德治,教化为先;移风易俗,革除陋习;救灾垦荒,赈济贫乏;轻摇薄赋,发展生产;教民耕织,开发山区;兴修水利,灌溉农田;振兴商业,繁荣经济;兴利除弊,勇于改革;不屈不挠,反抗侵略等等。这样标准是理想化的,完全符合这些标准的人并不多,历史上这样的“清官”就很少。事实上,要做清官,是很难的。四、清官文化1、清官文化的起源其实一直以来,清官往往与庸官联系在一起。从历史上看,庸官当政,且受到重用,不断升迁,当然非国之幸,非民之损。然而,有意思的是,庸官虽缺乏为官之才干,却因为有清官之美名,因而还颇受老百姓的拥戴。

例如,有学者认为海瑞是清官但并非能臣。张居正,明朝中晚期的中兴名臣,上任后除旧布新,推行“万历新政”。他惩处了大批贪官、庸官,也破格提拔了一批新人。但他在执政的十年中,始终不用海瑞。因为张居正的用人政策是“重用循吏”、“慎用清流”。在他看来,海瑞只是个好人,但并非一个好官。他对海瑞个人的操守表示欣赏,他认为海瑞并非“循吏”,就是说海大人没有能力发展经济,让老百姓获得福祉,所以弃而不用。张居正于万历十年去世,在他死后,海瑞才得到任用,但也是闲职—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金都御史等。当时的南京是留都而已。事实上,这时候海瑞也没有得到重用,而且在两年后就去世了。四、清官文化1、清官文化的起源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在中国人的政治文化心理中,清官意识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可以说,中国社会的普通民众无不抱有一份对清官的向往和期待,几乎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都蕴藏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清官情结。四、清官文化1、清官文化的起源

屈指可数的清官以其高大的形象支撑起了中华民族充盈丰沛的清官意识。说明了两点:

一是,物以稀为贵,清官的高风亮节、因其难能所以可贵,所以受到民众的高度敬仰和爱戴。

二是,隐藏在浓厚的清官意识背后的,是中国社会民众长期以来水深火热的悲惨处境。正是社会的腐化堕落、苛政泛滥、民不堪命,才刺激和诱发了社会民众对清官的期待和向往。在这个意义上,清官意识是社会治理危机的一种反应。清官呼唤的强烈与否,可以看成是社会危机深刻程度的一把标尺。四、清官文化2、清官文化的本质清官是人治社会的产物人治社会的治理方式是随意的、主观的、缺乏可预期性和稳定性。儒家用“民贵君轻”等“修身”的道德观来驯化官员,期望提升官员的思想品质和人格修养,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但是,这些目标的实现完全依赖于官员个人信念,把国家的存亡、百姓的安危寄托在“人”身上是非常危险的。四、清官文化2、清官文化的本质清官是德治思维的产物清官判案的主要依据不是法律而是道德,即使运用法律,也是种道德化了的法律。海瑞曾说:“窃谓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玩。”刑事案件需要做出断然处置,不论案情多么复杂,判决必须毫不含糊,否则地方官就将被视为无能。于是他们有时只能依靠情理的推断来代替证据的不足。这种断案方式在现在看来简直是无稽之谈。四、清官文化2、清官文化的本质清官是民众对权力依赖和依附的产物它是销蚀民众权利意识和自主意识的温柔之刀,它非常不利于培育民众的权利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