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_第1页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_第2页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_第3页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_第4页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录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2

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31.和谐社会理想的理论渊源

(1)我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儒家:礼之用,和为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墨家:兼爱、非攻、爱无差在进入社会生活层面后,“和”就由抽象的哲学范畴变成了和谐社会的理想世外桃源“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孙中山的“天下为公”

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进行共产主义试验,以“新和谐”命名;1842年,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

傅立叶(2)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和谐社会的论述(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科学设想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4页。2.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构建美好社会主义社会的探索和实践

“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56—457页

(2)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邓小平同志科学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也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3)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是我党首次提出构建和谐社会。

(4)十六大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讲话,全面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更加全面地阐述,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1)国情依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跨上一个重要台阶

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0美元,跨上一个重要台阶。两种前途

国际经验表明,走出低收入的国家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时期,即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可能出现两种前途:

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另一种是进入“矛盾凸显时期”,因为经济社会不协调,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不断显露出来,如果处理不当,矛盾激化,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1)环境问题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全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3至0.6摄氏度,海平面上升了10至25厘米。目前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由工业革命(1750年)之前的280ppm增加到了近360ppm。1996年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发表的评估报告表明:如果世界能源消费的格局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到21世纪中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将达到560ppm,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1.5至4摄氏度。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自1985年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以来,地球上空臭氧层被损耗的现象一直有增无减。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现在在美国、加拿大、西欧、前苏联、中国、日本等国的上空,臭氧层都开始变薄。在对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实行控制之前(1996年以前),全世界向大气排放的ODS已达到了2000万吨。由于ODS相当稳定,可以存在50-100年,所以被排放的大部分ODS目前仍留在大气层中。在它们陆续升向平流层时,就会与那里的臭氧层发生反应,分解臭氧分子。因此,即使全世界完全停止排放ODS,也要再过20年,人类才能看到臭氧层恢复的迹象。生物多样性锐减

科学家估计地球上约有1400万种物种,但当前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比如鸟类和哺乳动物现在的灭绝速度可能是它们在未受干扰的自然界中的100倍至1000倍。主要原因是七种人类活动造成的:1、大面积对森林、草地、湿地等生境的破坏;2、过度捕猎和利用野生物种资源;3、城市地域和工业区的大量发展;4、外来物种的引入或侵入毁掉了原有的生态系统;5、无控制旅游;6、土壤、水和大气受到污染;7、全球气候变化。这些活动在累加的情况下,会对生物物种的灭绝产生成倍加快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评估生物多样性的结论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5%-20%的动植物种群可能受到灭绝的威胁。

(2)发展不平衡的问题①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

占全国经济总量:东部中部西部

1980年50%30%20%2003年59%24.5%16.5%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均GDP的差距:

1980年为1.5和1.912002年为2.1和2.61

人均GDP最高省份和最低省份(不包括直辖市)的差距

1980年为3.52

2002年为5.43

不同阶层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冷漠的看客②经济与资源环境发展不平衡

中国水资源紧张,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按1998年人口计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221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的1/4。全国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近百个城市严重缺水。

中国的土地总面积居于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仅为0.777公顷,是世界人均土地资源量的1/3。由于基本建设等对耕地的占用,目前全国的耕地面积以每年平均数十万公顷的速度递减。中国的资源情况及经济增长中的消耗

中国是草地资源大国,拥有草地近4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0%,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占有草地仅0.33公顷,为世界人均草地面积0.64公顷的一半。

中国的森林面积为1.34亿公顷,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9%。中国人均森林面积列世界第119位。中国森林总蓄积量为97.8亿立方米,占世界森林总蓄积量的2.5%。世界人均拥有的森林蓄积量为71.8立方米,而中国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8.6立方米。经济增长中的资源消耗

据中科院测算,2003年中国消耗了全球31%、30%、27%和40%的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创造出的GDP却不足全球的4%。中国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分别是日本的11.5倍,意大利的8.6倍,法国和德国的7.7倍,英国的5.3倍,美国的4.3倍,加拿大的3.3倍。在水的利用效率方面,中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只有0.43,而许多国家已经达到0.7-0.8;中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平均为222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10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平均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平均为75%-85%。中国的环境及经济增长中的环境破坏

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据专家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削减40%。此外,2000年中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在受到监测的338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3%,空气污染指数高于三级的城市占到了63.5%,其中有112个城市的平均污染指数达到了四级,属重度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

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2000年,中国全国污水排放总量为415亿吨(其中COD排放量1445万吨)。工业废水排放量194亿吨(COD排放量705万吨),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221亿吨(COD排放量740万吨)。中国的工业污水主要来自化工、制药、石化、造纸、食品、制革、纺织、采矿和石油钻探等行业。城市生活污水中含大量的粪便、洗涤用品、化妆品、泔水等等,多数未经任何处理而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泊。农业中过量使用的化肥和农药对水体也带来了相当大的污染问题。固体垃圾污染据《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报告:中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总量为8.2亿吨,其中县及县以上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6.7亿吨,乡镇工业的产生量为1.5亿吨。危险废物产生量为830万吨。中国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城市人均年产生活垃圾440公斤(已高于一些欧洲国家的人均垃圾产生量),但能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还不到10%,垃圾围城现象较为普遍。由于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大都堆积在城市的郊区和河岸、荒滩上,已成为严重的污染源,累计堆存量达65亿吨,占地5万余公顷。土地荒漠化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中国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极大损失。旱灾和水灾问题20世纪50年代中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3.8亿亩。③国内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中国人口占世界21%,但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这就决定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必将导致中国从国外进口大量资源,使中国成为一个资源的净进口国。在过去十年里,中国已经从石油的净出口国,变成了石油的净进口国。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大批富裕家庭购买私人小汽车的时代,石油的消费量随之激增。现在中国消费的石油已经约有1/3依靠进口。在消费总量上,预计到2010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7%,铁矿石将达到57%,铜将达到70%,铝将达到80%。20世纪的100年,不足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依靠消耗全球60%的能源和50%的矿产资源实现了工业化。进入新世纪,全球另外85%的人口将有相当一部分陆续进入实现工业化的阶段。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为了实现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实施了资源全球化战略,全球资源争夺的局势非常紧张,竞争越演越烈。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对国际能源的大量进口,已经引起了各国对中国能源需求的高度关注。随着俄罗斯、印度等国经济增长的加速,未来我国在全球资源竞争中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2)世情依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一,由于世界力量失衡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第二,由于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挑战和风险,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军事等方面面临着严峻压力。第三,由于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恐怖主义活动依然猖獗,地区和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3)党情依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第一,只有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搞好了,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第二,只有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搞好了,党才能更好地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一)“社会”的含义

通常讲,社会(society)是以共同物质生产生活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有机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从世界上来看,“社会”一词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共同活动。

社会的三个层次:宏观层次:泛指以人为中心的整个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即“大社会”,包括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等多个子系统。中观层次:指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对的概念。

微观层次:对应于社会学中的狭义社会,

主要指某一区域的社会。

1.“和谐”的科学内涵(二)和谐社会的含义和谐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时代课题。“和谐”一词由“和”和“谐”两个字组成,“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协调、顺和、无抵触、无冲突之意。“和谐”,属于美学和哲学的概念,一般意义的和谐是指事物和现象的各个方面的配合协调,多样性的有机统一。2.“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整个社会系统的全面和谐。既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既要达到宏观上社会整个系统内经济、政治、文化等系统之间的和谐,又要达到中观上经济、政治、文化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还要达到微观上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既要达到社会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赵作海案1997年10月30日,河南省商丘市老王集乡赵楼村村民赵作海和赵振晌因琐事打架后,赵振晌不见了。后其家人向警方报案,警方曾将赵作海作为嫌疑对象侦查,羁押20余天,后因证据不足,将其放出。1999年5月8日,赵楼村村民在淘井时发现一具无头、无四肢男尸,被认为是赵振晌。警方将赵作海列为重大嫌疑人,于次日对其刑事拘留。此后,赵作海一直羁押在看守所。2002年11月11日,商丘市检察院提起公诉。同年12月5日,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经过审理,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赵作海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10年4月30日,赵振晌突然回到赵楼村。据他说,当年打架后,他以为用刀把赵作海砍死了,遂在外流浪13年。因去年患偏瘫无钱医治,才回到村里。2010年5月9日,赵作海被无罪释放,5月10日,赵作海终于回到了阔别11年的家乡,5月17日上午,赵作海领到国家赔偿金和困难补助费65万元。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非法证据排除“尊重和保障人权”入刑诉法明确非法证据排除标准和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这个官司持续了很久,一直打到德国联邦社会法庭,一直打到彼尔从美国回来。最后,法庭判决,彼尔父母所在地的社会劳动局必须支付彼尔美国之行的全部费用。彼尔的胜利,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们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他们知道,只要自己努力,他们完全可以获得和别人同等的机会。一个孩子出生贫困,并不是这个孩子的错。但如果一个社会不给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一个平等的机会,那就是这个社会的错。彼尔的胜利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在没有心的沙漠,在没有爱的荒原,死神也望而却步,幸福之花处处开遍,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韦唯:爱的奉献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理论创新带来思想活力。制度创新带来体制活力。科技创新带来经济活力。四川汉源事件根据香港太阳报报道,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总理温家宝对于四川汉源农民激烈反抗不公平的事件下达重要指示,在移民的问题和要求没解决以前,瀑布沟电站决不复工。据悉,中共中央已将农民此次的反抗运动定性为中性的「大规模聚集事件」,但在强调维护移民利益的同时,也将惩治趁机打、砸、抢、烧的犯罪分子。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1.理论意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史执政理念的升华。2.实践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条件的重要条件。

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2、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从实际出发,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的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党的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社会事业发展目标: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