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55页,共=sectionpages66页试卷第=page66页,共=sectionpages66页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单选题1.汉朝时期各级吏员都要接受考课,郡国在每年年终时要派员赴京报告生产、税收、财务、户口、刑狱情况,并接受考课。尹湾汉墓出土的《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所记迁除实例约110多个,其中标明“以功迁”的有70多例,占65%。这表明此时(
)A.考课是升迁的重要依据 B.统治思想追求儒法杂糅C.官员选拔主要依据功绩 D.治国理念渐趋务实功利2.我国古代历来都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朝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德、勤、能、绩四个方面;明朝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进行。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
)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3.科举制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最具影响力的制度,但很多学者认为科举制是从汉代察举制脱胎而来的。这主要是因为两者都体现了(
)A.唯才是举的原则 B.平等竞争的原则 C.程序公平的原则 D.择优选拔的原则4.秦相不用宗亲贵族,而用从六国逃来的才智之士,这些名相都曾权倾一时,为秦立有很大功劳,没有一个得世袭官位的,这与六国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A.诸侯国间人才争夺激烈 B.丞相制度发挥巨大作用C.秦国统治机制出现转换 D.秦国废除了世卿世禄制5.东晋时期,士族门阀与皇室“共天下”一以贯之;进入南朝以后,各政权纷纷采取了“皇子镇要藩”“寒人掌机要”“武士执兵柄”等举措。推此可推知,南朝时(
)A.选官权被士族把持 B.军功成为选官的依据C.科举制已开始萌芽 D.九品中正制受到冲击6.历史上的选官制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苏轼在《论养士》一文中认为“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说法有误的是(
)A.三代“学在官府”,由太学生而为官B.客卿制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之一C.中正官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者担任D.两宋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7.两汉实行州都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B.排除世家子弟入仕C.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D.鉴别官员道德水平8.隋唐以后,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分两类,一是考文学(诗赋),二是考儒家经义。蒙古统治者认为汉人文学没有实际用处,而对儒家经义比较赞赏,于是把程朱理学作为考试的内容和标准。这主要是因为,程朱理学有利于(
)A.提高官员文化素养 B.稳定封建统治秩序C.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消解各民族间矛盾9.唐代吏部考功司专门负责官员政绩、德行等考核,由考功郎中主持,参与官员考核的专职官员多达50余人,尚书省另派大臣前往主持。这一做法旨在(
)A.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B.完善科举选官制度C.减少政治决策失误 D.加强君主专制集权10.阅读如表,这反映出当时北宋宰相和副宰相出身表(
)宰相副宰相总数科举出身百分比总数科举出身百分比太祖6350%4375%太宗3667%232191%真宗121192%1717100%仁宗232296%393795%英宗22100%22100%神宗99100%1818100%A.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 B.文官和士人地位的抬高C.科举在官员选拔中的重要地位 D.庶族地主希望打破门阀政治11.“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严谨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12.977年,宋太宗宣布广纳贤才,不久之后,有500名贤士被任用。据统计,宋太宗在位时共取士5816人,其中大多数人出身寒微。宋太宗的做法(
)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完善了科举取士的程序C.取消了武将的世袭特权 D.消除了民间的门第观念13.南宋学者陈傅良说:“自国初以行举,诱致偏方之士,而聚之中都”,“愿仕于本朝。由是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以此得人。”这反映出,宋代”(
)A.官员的政治素养高 B.科举制冲击了门第观念C.官员选拔标准宽松 D.科举选拔官员公平公正14.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
)A.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 B.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D.适应了古代专制权利强化的趋势15.明朝嘉靖年间,礼部尚书温仁和主持会试时有舞弊行为,都察院御史张钦奏劾之。万历三十八年会试,翰林院右庶子汤宾尹为同考官,其乡人韩敬试卷不佳,汤宾尹将其试卷从别房抽出,列人高第,结果“御史孙居相劾宾尹私韩敬”。御史的上述举措A.利于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 B.导致官员与士人之间的关系紧张C.推动了官员考核制度日趋完善 D.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16.明代的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其中策一项,对其内容明确界定:“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回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得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据此可知明代的科举考试(
)A.形式僵化限制严格 B.考核内容注重“经世致用”之学C.不再重视儒家经典 D.要求考生所学的知识全面务实17.明代在中央设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和厂卫系统,在地方设立提刑按察使司、巡按御史和督抚制度作为监察机构,相互补充,纵横交错。这说明当时A.重视官员选拔 B.监察制度较完备C.监察效率提高 D.官场冗员繁杂18.明朝实行巡按御史和按察司双重监察体制。巡按御史由中央派遣,巡查地方行政、财务、教育、农田、水利、治安乃至风土民情,视问题轻重随即处理或回京交有司处置或交皇帝裁决;按察司为地方常驻检察官,以监察吏治和审理冤狱为主要职责。这一体制A.标志着监察体制的专业化 B.有利于监察的全面和深入C.完善了地方权力制约机制 D.实现了监察权的集中统一19.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20.下图是某朝代科考内容和场次简表。据此判断,符合这一朝代的史实是考试内容第一场第二场第三场第四场第五场第一道考题出自“四书”第二道考题细分为两道:一、同样出自“四书”二、要求写一首五言诗一道出自“四书”一道出自“五经”一道诗题一道“四书”题一道诗题一道古风韵文形式的赋题一道“四书”题一道诗题一道论题默写《圣谕广训》A.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 B.会试中实行南北分卷C.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D.将六科并入都察院中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同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有为选官用人的主流。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缩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接科应试,共同竟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主要官员的产生方式并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2)指出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的选官制度;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核心标准的演变。(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影响。22.儒学对中国古代文化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儒学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主干,还在于原始儒学本身的多因素多层次结构所具有的包容性质,这使它能不断地吸取融化各家,在现实秩序和心灵生活中构成稳定系统。由于有这种稳定的反馈系统适应环境,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它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的东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材料二
中国科举大事记朝代概况隋朝606年,科举制产生。整个隋朝,举行了五次考试,中举者总共十余人。唐朝唐高宗时期颁《五经正义》于天下,令每年明经依此考试;武则天时设武举,由兵部主持。宋朝992年,糊名考校(盖住考生姓名来改卷)成为定制;1015年,始置誊录院,令封印官封试卷后,由书吏誊抄为录本。1124年,礼部试进士一万五千人,徽宗特令增百人额。明朝明太祖令“专取四子书命题试士”;明宣宗时始分南北中卷取士;明成化年间,八股文定型。清朝光绪年间七月,废科举,广设新式学堂。——据翟国璋主编《中国科举辞典》整理(1)结合材料一指出儒学的突出特点,请以荀子思想、董仲舒新儒学、宋明理学为例加以说明。(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科举制演变的趋势。(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简析科举制对儒学和儒生的影响。答案第=page1111页,共=sectionpages55页答案第=page1010页,共=sectionpages55页参考答案:1.A【详解】根据材料中“汉朝时期各级吏员都要接受考课”“尹湾汉墓出土的《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所记迁除实例约110多个,其中标明‘以功迁'的有70多例,占65%”可知,汉朝官吏都要接受考课,根据政绩进行赏罚,A项正确;仅凭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儒法杂糅”,排除B项;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涉及官吏考核,与官员选拔无关,排除C项;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涉及官吏考核,无法得出“治国理念渐趋务实功利”,排除D项。故选A项。2.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秦汉时期每年考察县官任职情况的上计制度,到唐朝考核县官德、勤、能、绩的考绩制度,再到明朝考满和考察的两者相辅,我国古代县官政绩考核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实质上反映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项正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并非变化的实质,排除A项;监察制度不断完善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君主专制日益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3.D【详解】依据材料“但很多学者认为科举制是从汉代察举制脱胎而来的”并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是汉代选官制度,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特点是推荐为主,考试为辅;科举制是以考试成绩选拔人才,都体现了择优选拔的原则,D项正确;科举制以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察举制依据的是品行,未涉及唯才是举原则,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平等竞争,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程序公平,排除C项。故选D项。4.C【详解】秦国不用有血缘关系的宗亲贵族担任相,而是选择重用才智之士,反映出战国时期秦国统治机制出现转换,正在逐渐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诸侯国间人才争夺激烈,排除A项;丞相制度确立于秦朝时期,排除B项;材料不足以说明秦国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排除D项。故选C项。5.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门阀把持政权的工具。依据材料可知,南朝以后,各政权采取“皇子镇要藩”“寒人掌机要”“武士执兵柄”等举措,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士族垄断选官权的局面,说明九品中正制受到冲击,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南朝时,打破了士族把持选官权的局面,A项说法与材料现象相悖,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军功,而且九品中正制以门第族望为选官依据,排除B项;科举制实行分科考试,以考试成绩来选官,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6.A【详解】依据材料“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可以看出三代“学在官府”,但是这一时期太学还未产生,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客卿制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之一,表述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中正官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者担任,表述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两宋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表述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7.A【详解】根据材料“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通过自由投考、差额录用,将读书、考试与做官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A项正确;“排除”世家子弟入仕的说法绝对,排除B项;选拔“最优秀官吏”并非自由投考、差额录用展示的科举制的优势,排除C项;科举考试有利于提高官员的道德文化水平,排除D项。故选A项。8.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统治者推崇儒家经义,把程朱理学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标准,主要是因为程朱理学强调伦理道德,有利于稳定其统治秩序,B项正确;元朝统治者推崇程朱理学,主要原因不是程朱理学可以提高官员文化素养,排除A项;元朝统治者赞赏程朱理学,不是为了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排除C项;“消解”各民族间矛盾的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9.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负责官员考核的机构体系化、制度化,考核活动规格高、内容细,旨在提升国家治理效能,A项正确;封建国家考核官员的目的并非完善科举选官制度,排除B项;减少决策失误与考核“官员政绩、德行等”不符,排除C项;唐代强化官员考核的目的并不在于加强君主专制集权,排除D项。故选A项。10.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宋宰相和副宰相基本出身于科举,说明科举在官员选拔中占据重要地位,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宰相出身,无法说明社会流动的变化,排除A项;宋代重文轻武政策促进了文官和士人地位的提高,排除B项;唐代科举制的发展说明庶族地主已经突破门阀政治,排除D项。故选C项。11.A【详解】根据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可知,唐朝科举,除了考场上辞章的发挥,还参考应试者的声望名誉,宋朝科举则实行糊名法,一律以答卷的文采高低作为标准,考试程序更加严谨,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取士科目有所减少”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说明宋代和唐代都重视进士科,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2.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太宗在位期间所选取的贤士,大多数人出身寒微,宋太宗的做法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科举取士程序,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宋太宗的做法取消了武将的世袭特权,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民间门第观念的消除,排除D项。故选A项。13.B【详解】材料“自国初以行举,诱致偏方之士,而聚之中都”“由是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以此得人”信息体现科举制不看重出身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门第观念,B项正确;材料与官员的政治素养高、官员选拔标准宽松无关,排除AC项;科举选拔为平民参政提供了机会,体现公平公正,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4.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以后的监察体系下,谏官制度逐渐式微,到明清时期逐渐演变为单一的监察制度体系,说明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D项正确;材料与缓和官员内部矛盾、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及提高行政效率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15.A【详解】明朝后期,御史揭露科举考试中官员的舞弊行为,有利于发挥科举制的积极作用,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A项正确;打击科举考试中的舞弊行为,有利于缓和官民关系,而非导致官员与士人之间关系紧张,排除B项;材料与官员考核制度完善无关,排除C项;保证了科举考试公平公正的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6.D【详解】依据材料“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回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得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可以看出明代的科举考试要求考生按照考试的要求如实作答,有一定的务实色彩,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科举的规则,未涉及形式的僵化,排除A项;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顾炎武的思想主张,并不是科举考核的内容,排除B项;“不再重视儒家经典”,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17.B【详解】本题考查明代的监察制度。材料叙述了明代的中央和地方监察系统及机构,各机构纵横交错,相互补充,突出展现了监察制度完备的特征,B项正确;重视官员选拔体现在选官制度上,而非监察制度上,排除A项;制度完备、机构遍布并不能保证监察效率持续提高,明朝初期确实发挥其积极作用,但后期受冗员繁杂等因素影响,反而效率低下,排除C项;监察机构的大规模设立确实容易导致机构臃肿和冗员的弊端,但材料没有直接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8.B【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巡按御史和按察司职责范围不同,各司其职,有利于更全面和深入地发挥监察机构的职能,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明朝监察体制的完善,不能认为是监察体制专业化的标志,排除A项;监察机构与地方权力机构不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排除C项;“集中统一”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9.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朝廷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同时要求地方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的相关情况,说明朝廷加强对监察御史的管理,目的是保证监察规范有效,A项正确;材料是加强管理不是限制权力,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是加强对御史的管理,没有涉及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排除D项。故选A项。20.D【详解】根据材料《圣谕广训》可知这一朝代为清朝,清代将六科并入都察院中,D项正确;清代有纸币,但主要是使用白银,排除A项;清朝没有南北分卷制度,排除B项;明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排除C项。故选D项。21.(1)产生方式:主要官员是通过世袭的方式产生。原因:宗法世族的削弱,士阶层的崛起,私学的产生,战国时期新人才观的提出,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2)选官制度:材料二察举制,材料三九品中正制,材料四科举制。演变: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3)影响:打破了门阀世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详解】(1)产生方式:根据所学可知,“世官制度”主要官员是通过世袭的方式产生。原因:根据“宗法世族的削弱”得出宗法世族的削弱,根据“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得出士阶层的崛起,私学的产生,根据“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得出战国时期新人才观的提出,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2)选官制度:根据“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得出材料二察举制,根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得出材料三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江苏省建筑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贵州财经职业学院《生殖医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编排与版式》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贵州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陕西建筑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
- 2025年天津建筑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
- 广州中医药大学《管理沟通双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江苏省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
- 广州医科大学《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贵州建筑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产品标识要求
-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山东师范大学
- 中铁集团会计核算手册
- 伤口护理小组工作总结共34张课件
-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修
- 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
- 10套深蓝色商务医院科室组织架构PPT图表合集
- DB44∕T 1784-2015 木本园林植物修剪技术规程
- 青年心理学第六讲(人际关系与沟通)
- 核医学科PDCA案例
- ABB断路器参数调试讲义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