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取民族解放_第1页
争取民族解放_第2页
争取民族解放_第3页
争取民族解放_第4页
争取民族解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井冈山地区位于罗霄山脉中段的湘赣边界,包括江西的宁冈、永新、莲花、遂川和湖南的酃县、茶陵等县,周围五百余里。这里的有利条件是:远离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还可利用两省敌人既要互相争夺地盘又要各自保存实力的矛盾;党和群众的条件较好,大革命时建立过党的组织、工会、农会和农民武装,党和革命的影响仍然存在,还保存着袁文才、王佐两支农民自卫军;地势险要,幅员广大,有游击战争的回旋余地;自给自足的地方农业经济,具有为红军初期发展提供给养的经济力。这个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这里开展游击战争,可以影响湘赣两省乃至于湖北。因此,在这里建立根据地,既有利于红军的生存和发展,又有利于推动全国革命走向高潮。2、南昌起义为了拯救革命,对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大屠杀实行武装抵抗,中国共产党于一九二七年在南昌发动了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创了我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新时期。当时,敌人在南昌方面的力量比较薄弱,只有朱培德第五方面军总指挥部及警卫团,第3、第6军各一部,总共三千多人。在南昌地区,我党掌握和影响的武装力量主要有:叶挺领导的第20军、朱德领导的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和南昌公安局的两个保安队、由叶挺独立团为骨干编成的第25师、以及蔡廷锴的第10师等部。还有卢德铭领导的国民政府警卫团和陈毅领导的中央军政学校武汉分校等部,正由武汉向南昌集中。七月二十七日,正式组成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央前敌委员会。前委会决定于七月三十日举行起义,并成立军事领导机关——起义总指挥部。在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时,张国焘由武汉赶到南昌,阻挠起义,以周恩来为首的前委经过激烈斗争,克服了张国焘的阻挠,毅然决定起义。八月一日,在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的领导下,北伐军二万余人举行南昌起义。起义部队经过五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全歼驻在南昌的敌人并控制了全城。八月二日,驻马回岭的第四军第25师主力,在前委派去的聂荣臻领导下,开到南昌和主力会合。起义胜利后,部队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贺龙任代总指挥,叶挺任代前敌总指挥,刘伯承任参谋团参谋长,郭沫若任总政治部主任。八月一日上午,前委召开了“国民党中央委员及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各党部代表联席会议”,讨论通过了《联席会议宣言》等文件,成立了以共产党员为领导核心,有国民党左派人士参加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革命委员会由宋庆龄、邓演达、谭平山、周恩来、贺龙、叶挺、苏兆征、恽代英、李立三、张国焘、郭沫若、吴玉章、徐特立、林祖涵、彭湃、何香凝、彭泽民、张曙时等二十五人组成。这个带有政权性质的委员会,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名义,目的是继承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反对南京的蒋介石政府和武汉汪精卫政府,实质上是一个无产阶段领导的代表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段,并联合国民党左派人士的民主革命政权。同日,由十五名在国共合作时期担任国民党中央委员的共产党员和七名国民党左派人士共同署名,发表了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宣言》,义正辞严地揭露了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叛变行为,强调反对帝国主义,扫除新旧军阀,要为解决土地问题而斗争。前委在流沙召开会议,周恩来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要求武装人员退往海丰、陆丰作长期斗争。当日下午,主力部队进至乌石山时,与敌陈济棠、徐景唐部激战,遭受失败,仅第24师余部一千三百余人,在董朗、颜昌颐的率领下,转入海丰、陆丰地区同当时农军会合,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2师,继续革命斗争。南昌起义,由于客观上敌人力量过于强大,主观指导上缺乏经验,没有和湘、鄂、赣地区的农民运动相结合,开展土地革命战争,而是孤军南下广东,企图打开海口,争取外援,重建革命根据地,再次举行北代,加之两次分兵,不能集中兵力歼敌,成为敌人各个击破等原因,最后遭至失败。但这次起义的伟大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它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武装斗争旗帜,充分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南昌起义以实际行动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它对创建伟大的人民军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3、秋收起义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是紧接南昌起义以后,我党领导的一次伟大的工农武装暴动。党的"八七会议"决定在湘、鄂、赣、粤四省发动秋收起义,会后党中央派毛泽东为中央特派员和彭公达到湖南,负责改组湖南省委和领导秋收起义一九二七年八月十六日,湖南省委改组,彭公达任省委书记。十八日,由彭公达主持召开改组后的省委会议,传达"八七会议"精神,讨论秋收起义问题。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湖南的秋收起义,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但是发动起义,单靠农民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有军事的帮助,要有一两个团的兵力作骨干,否则起义难免失败。起义的发展是要夺取政权,要夺取政权就一定要有兵力。九月初,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召开军事会议,讨论了秋收起义的具体部署,并将参加起义的革命武装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以卢德铭为总指挥,余洒度任师长,余贲民任副师长,下辖三个团:第1团以原国民政府警卫团为主,吸收湖北崇阳、通城农民自卫军和平江农民武装一部组成;第2团由安源的工人纠察队和矿井队及萍乡、醴陵、安福、莲花的农民自卫军组成;第3团以浏阳的农民武装为主,吸收平江农民武装一部组成。三个团的兵力共五千人左右。另外,余洒度等在起义前,还收编了夏斗寅的残部为第4团。九月十七日,毛泽东下令各团向浏阳文家市撤退。九月十九日,各路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到达文家市集中。毛泽东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讨论部队的行动方向问题。他在会上正确地分析了敌强我弱和工农革命军面临的严重形势,主张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部队沿罗霄山脉南下,在农村实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会议否定余洒度"取浏阳直攻长沙"的错误意见,通过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九月二十日,部队开始向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区转移。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由于处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在开始时以进攻城市为主,加之缺乏作战经验等原因,遭受了挫折。但这次起义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公开打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起义的旗帜,建立了工农革命军,在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及时改变原来攻打长沙的计划,率领起义部队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为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逐步地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4、广州起义广州起义是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我们党领导的又一次震动世界的武装起义,是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的又一次积极而英勇的反击。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后,两广的国民党反动势力也在广州发动了“四.一五”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广州城乡。具有光荣传统的广州革命人民,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和残酷压迫,无比愤怒和仇恨。随着从武汉等地撤退的共产党员陆续聚集广州,特别是一九二七年九月间,传来了彭湃领导海丰、陆丰农民武装起义和南昌起义部队进入广东的消息,人民的斗争情绪更加高涨。当时,反动势力统治下的广州,正处于不稳定状态。以国民党“正统”自居的汪精卫,依恃由九江返回广州的张发奎的势力,赶跑桂系军阀,霸占广东。桂系军阀黄绍宏逃出广州后,立即在梧州调集部队准备反攻,支持蒋介石的粤系军阀陈炯铭也由汕头向广州前进。张发奎为巩固自己的地盘,把主力开赴肇庆、梧州一带,同黄绍宏作战,一部在东江防御陈铭枢,广州城内的兵力十分薄弱。敌人只有警卫团一部,加上一个炮兵团和两个新组建的步兵团等部,共约六、七千人。而教导团和新扩编的警卫团一部,实际上是我党能够基本掌握的武装。教导团的前身是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绝大部分干部都是共产党员和同情革命的份子,第4军参谋长叶剑英兼任该团团长。这种情况造成了武装起义的大好时机。广州起义,震惊了中外反动派,他们立即勾结起来向广州进攻。美、英、日、法等帝国主义公然实行武装干涉,出动炮舰轰击广州市区,并一度派海军陆战队在长堤登陆,攻击我起义部队。十二月十二日,张发奎从江门、肇庆、韶关、黄埔等地调来部队,向广州市区展开进攻。当日下午,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张太雷牺牲。在中外反动派的疯狂进攻面前,起义武装浴血奋战,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被迫于十三日撤离广州市区。广东省委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于十一月二十八日作出以教导团和工人赤卫队为骨干,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的决定,成立了革命军事委员会,省委书记张太雷为委员长,立即加紧起义的组织和准备工作。十二月七日,中共广东省委秘密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了广州苏维埃政府的执行委员会,决定十二月十三日举行起义。广州人民革命斗争的高涨,引起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注视和警惕。汪精卫得到我党准备起义的消息后,要张发奎解除教导团的武装,驱逐赤卫队,搜查职工会。张发奎电令前敌总指挥黄琪翔回广州执行这一任务。广州起义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一次沉重打击。它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人阶级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意志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它为红军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广州起义的失败,客观上是由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敌人的强大,主观原因是在起义后,没有自觉地、主动迅速地向农村发展,与海丰、陆丰农民运动相结合,建立农村根据地,开展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的游击战争,以及起义准备工作的不充分等。它的失败再次证明;在帝国主义援助下的反革命势力,控制了全国政权,掌握了强大的反动武装并占据中心城市的情况下,要通过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是不可能的。革命只有在反革命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才有可能积蓄力量,最后夺取革命的胜利。5、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激励着一个有12亿人口的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红1方面军主力通过腊子口后,继续北进,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宣告红军主力长征胜利结束。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从而结束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长征。从1934年8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突破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层层封锁和围追堵截,行程25000里,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从此,开始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长征,它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坚定无畏的丰碑,它永远是铭记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精神的地球上的红飘带。6、遵义会议王明路线的错误领导,造成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红军的重大损失,引起党和红军的许多领导同志和广大指战员的怀疑与不满,一些曾经犯过“左”倾错误的同志,也开始觉悟,转变了立场,为挽救革命战争的危局,迫切要求结束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统治。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五日至十七日,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政治委员:毛泽东、朱德、张闻天、陈云、周恩来、博古(秦邦宪);政治局候补委员:王稼祥、邓发、刘少奇、何克全(凯丰)。参加会议的有: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邓小平以及共产国际驻中国军事顾问李德、翻译伍修权。在会上,中央主要负责人博古作了正报告,周恩来作了副报告,毛泽东等作了重要发言。根据当时的情况,会议集中地解决了最迫切的军事路线和组织领导问题。会议认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战略指导的错误,特别是单纯防御路线的错误,重新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及其一整套作战原则,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指出:在五次“围剿”中,敌人采取持久战与保垒主义战略的情况下,我们的战略路线应该是决战防御(攻势防御),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的弱点,在运动中,有把握的去消灭敌人的一部或大部,各个击破敌人,彻底粉碎敌人的"围剿"。然而在反对五次"围剿"战争占,却以单纯防御路线(或专守防御)代替了决战防御,以阵地战、堡垒战代替了运动战,并以所谓短促突击的战术原则来支持这种单纯防御的战略路线。这就使敌人持久战与堡垒主义的战略战术,达到了他的目的。决议还指出:在战略转变与实行突围的问题上,同样是犯了原则上的错误。当继续在内线作战取得决定的胜利已经极少可能以至最后完全没有可能时(一九三四年五月至七月间,即广昌战役以后),我们应毫不迟疑的转变我们的战略方针,实行战略上的退却,以保持我主力红军的有生力量,在广大无堡垒地区,寻求有利时机,转入反攻,粉碎“围剿”,创造新苏区,经保卫老苏区。但当时却采取了相反的战略方针,提出用一切力量继续捍卫苏区来求得战役上大的胜利,同时发展游击战争,加强辅助方向的活动,来求得战略上情况的变更。关于有生力量的保存问题,完全忽视。在突围行动上,基本上不是坚决的与战斗的,而是一种惊慌失措的逃跑的以及搬家式的行动,采取了避战主义。诀议根据当时的形势,明确了党和红军的任务和战略方针。这次会议,改组了党的中央领导,增选毛泽东淡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随后,政治局党委进行分工,确定由张闻天接替博古负总责,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并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指挥红军的行动。朱德仍为中央军委主席。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变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因而在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伟大转折7、“七七事变”纪实1937年7月7日夜间,驻北平丰台的日军一部以“演习”中一个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被中国守军拒绝,遂即日军向宛平城发起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在宛平城外的卢沟桥与日军血战,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八年的浴血抗战。灭亡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日本是位于中国东部的岛国,历史上与中国交往很多,所以深受中国文化影响。19世纪的中国清王朝腐朽不堪,垂入暮年,而此时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封建的军事帝国主义,走上了对外侵略道路。早在明治年间,日本就制订了以征服中国为主要目标的大陆政策。1894年,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赔白银2亿两,割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1900年,日本伙同西方列强组织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取得在北京、天津、和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驻军权。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从沙俄手中夺取了在中国辽东半岛的一切特权。1909年,日本吞并了朝鲜,并在大连开设关东军司令部,成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与此同时,日本在中国东北三省各重要城市与铁路沿线驻军,使东北三省完全处于日军控制之下。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利用西方列强忙于在欧洲厮杀,无暇东顾之机,出兵中国山东,夺取了原德国在中国的“权益”。1931年1月23日,前日本满铁副总裁松冈洋右在议会公开宣称,“满蒙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生死存亡的问题,是我国的生命线,无论是国防上还是经济上都是如此。”3月,关东军高级参谋坂垣征四郎在一次演讲中也指出,“满蒙对帝国的国防和国民经济生活有很深的特殊关系”,是日本“国防的第一线”。从中国的态度来看,“单纯使用外交和平手段,终究是不能解决满蒙问题的”。于是在紧锣密鼓的战争叫嚣声中,关东军在军部的纵容和支持下,密谋策划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袭击沈阳北大营,东北军奉命不抵抗,日本占领沈阳。1932年初,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3月建立了伪“满洲国”。与此同时,日军10万余人在1932年1月28日,从上海租界向闸北进攻,中国第19路军顽强抵抗了一个多月,最后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路军被迫撤出上海,中日签订了《上海停战协定》,日本取得了在上海、苏州、昆山一带的驻兵权,这就是“一·二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日本在国内加紧进行战争准备,同时以中国东北为基地,迫不及待地向华北地区进行扩张。1933年3月至5月,日本关东军首先在热河发动战争,并迅速占领热河全境,继而攻陷河北滦东地区,逼近平津。5月31日,国民党政府派熊斌与日本关东军代表冈村宁次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同意将热河省并入伪“满洲国”,将滦东地区划为非武装地带。日本帝国主义就这样打开了向华北扩张的大门。接着又策划将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妄图不战而夺取华北。日本向华北扩张的第一步,是恣意制造事端,胁迫中国军事力量进一步退出华北,将华北变成日本可以恣意横行的非武装地带。1936年12月,中国发生了“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及国民党内抗战派的共同努力下,“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国共两党开始合作,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中国局势的这一重大转变,给日本侵华政策以重大打击,日本帝国主义再也不可能像“九一八事变”那样,不战而能夺取中国的领土了。从1937年起,日本军内军外、上上下下,对华开战论甚嚣尘上。“七七事变”就是在这种形势下爆发的。1937年6月,华北的形势已发展到极为严重的地步,日军经过长期战争准备,随时可能发动进攻。而此时,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初步建立,全国军民同仇敌忾,也具备了一定的抗战条件。在这种形势下,日军的任何挑衅,都会遭到中国军队的坚决反击,一点小小的火星也会点燃成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人们都在注视着华北,注视着宛平城,更注视着卢沟桥。“七七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蓄意制造并扩大事态的,中国当局一再退让,但仍不能阻止日军侵犯,而演变成一场对中国的全面战争。“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始,也是东方第一个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开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最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8、百团大战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地区使用105个团的兵力,向日军占领的交通线和据点发动的大规模进攻战役。1940年夏秋,日本帝国主义乘德国法西斯军队在西欧和北欧迅猛推进、美国的战备尚未完成、英国又无力东顾之机,积极准备实行"南进"政策,攫取英、美、法、荷等国在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上的殖民地。因而,在中国战场加紧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活动,同时以主要力量继续进攻抗日根据地,特别是在华北加紧推行1940年度"肃正建设计划"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企图摧毁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巩固其占领区,使中国成为其"南进"的后方基地。为粉碎日本侵略者的"囚笼政策",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并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克服国民党妥协投降的危险,八路军总部决心向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和据点,发动大规模进攻战役。7月22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等下达《战役预备命令》,规定以不少于22个团的兵力,大举破击正太铁路(今石家庄-太原)。同时要求对同蒲(大同-风陵渡)、平汉(今北京-汉口)、津浦(天津-浦口)、北宁(今北京-沈阳)、德石(德州-石家庄)等铁路以及华北一些主要公路线,也部署适当兵力展开广泛的破击,以配合正太铁路的破击战。8月8日,朱德、彭德怀等下达《战役行动命令》,规定:晋察冀军区破击正太铁路石家庄(含)至阳泉(不含)段;第129师破击正太铁路阳泉(含)至榆次(含)段;第120师破击忻县以北的同蒲铁路和汾(阳)离(石)公路,并以重兵置于阳曲南北地区,阻击日军向正太铁路增援。要求各部在破击交通线的同时,相机收复日军占领的一些据点。历时3个半月的百团大战,八路军在地方武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紧密配合下,共作战1824次,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