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矛盾_第1页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矛盾_第2页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矛盾_第3页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矛盾_第4页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矛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矛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今天,我以“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矛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谈三个问题: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二、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原因;三、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路和途径。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一)、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观改变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新发展观突破GDP和西方化时代;“两个凡是”的突破造就改革开放的丰功伟业;科学发展观将有效推进和谐社会建设。100年前的美国教训:惊人的发展、惊人的腐败、惊人的无序与分裂,这就是19世纪晚期的美国。经济已是世界第一,但尖锐的社会矛盾让人们陷入深深的怀疑:谁是美国的主人。后经西奥多和富兰克林两任罗斯福建成和谐美国。上世纪的“拉美化”现象: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重增长、轻分配;2.城市与农村发展失衡;3.人与自然的关系得不到和谐发展;4.暴力加剧、治安恶化;5.教育事业发展缓慢;6.两极分化日益严重;依据历史逻辑更新发展观

发展观的100年演变:①发展=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工业革命以后,工业化浪潮开始兴起,对欧洲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当时人们认为经济上去了就是发展了。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把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评判发展的首要标准,把发展单纯归结为物质财富的积累。结果在有些国家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甚至“负增长”的现象。②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的发展观。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在这么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在肯定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上,更多地注意到发展中质的变化,认为发展不只是国内生产总值地增长,而且包括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③发展=合理+可持续的发展观。20世纪70年代初期,欧美“新经济研究会”揭示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如污染、资源短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社会治安、战争等等,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即必须考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从此开始有了“持续增长”、“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概念。④发展=以人为中心+社会综合发展的发展观。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推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发展学论著《新发展观》,强调发展应该是“整体的”、“综合的”和“内生的”。⑤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依据历史逻辑更新发展观全面践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在我们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蕴含着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观。我们如何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呢?专家解读:1.全面发展是目标,2.协调发展是手段,3.均衡发展是原则,4.可持续发展是国家战略,5.人的全面发展是本质。要高度关注以人为本、内生发展和协调发展全面践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观(二)社会和谐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谐是天道,和谐是地道,和谐是人道,是宇宙万物苍生生生不息之道。和谐造天堂,不和谐造地狱。程思远:(1)和谐社会具有统一性,能保持大同小异。(2)和谐社会具有包容性,可以求同存异。(3)和谐社会具有调适性,能够增同减异。1、什么是和谐?安顺谓和,协调为谐。2、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促进和维护社会和谐,最重要的是适应我国利益格局变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客观要求,把全体人民最广泛地团结起来、把各方面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我们要构建什么样的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的专家解读: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4、如何建设和谐社会?共建中共享共享中共建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才能使这一宏伟目标变成现实。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三)要在更高层次上理解和谐社会建设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正在达到新的境界和新的高度。《决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实践,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提出了一系列更高层次的新视点。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1.从发展观更新到和谐社会战略是执政理念升华的显著标志。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确定的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向世人展示出了中国共产党全新的执政理念。十七大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2.社会和谐已经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和谐社会充分体现了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十七大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2002年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到2003年科学发展观的推进,再到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确立,是一个对于发展问题逐步深入认识的过程,体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谐社会具有人文内涵,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价值体系的统一。从战略上看,“和谐社会”体现了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中国改革开放由“亲商”到“亲民”、由浅层次发展向深层次发展的最高境界之一。

3.构建和谐社会已从发展观念层面发展到制度建设层面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加快发展的同时,通过体制和政策上的收入分配调整,让越来越多的人切实体会到发展成果分配的公平性。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包括六方面的制度:“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加紧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党的十七大的重大创新内容之一。

4.“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这16个字概括了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担负的领导责任。5、构建和谐社会要注重人的心灵和谐二、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原因当前我国各种关系基本协调,政局基本稳定,社会基本和谐。特别是经过29年的改革开放持续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得到提升,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因而,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稳定的,现在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社会的和谐程度与和谐水平。但是,应当客观的、清醒的、冷静地看到,在我国进入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这一时期的一个显著特征——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在基本协调、稳定、和谐的前提下,我国社会各类关系和矛盾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问题,尤其是人民内部的某些关系与矛盾趋于复杂和紧张,既有不安定的隐患,也有不和谐和因素。我们必须科学地认识和分析。(一)矛盾的主要表现及特点由于复杂的国内国际因素,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在我国长期存在,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在特定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突出地、大量地、经常地表现出来的是人民内部矛盾。所以我在这里主要讲讲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由许多矛盾构成的多层次、多领域、多类型的纵横交错的复杂系统。从横向看: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社会阶层、群体之间的矛盾;民族之间的矛盾;执政党与其他政党之间的矛盾;党内的矛盾;地方之间、企业之间,群体之间的矛盾;市场经济的生产者之间、经营者之间、销售者之间、消费者之间的矛盾等等。从纵向看有: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的矛盾;执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矛盾;领导与群众之间的矛盾;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矛盾;市场经济的管理者、决策者与生产者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分别在经济、政治、思想等领域表现出来。从当前看,矛盾比较突出的表现及特征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收入差距持续拉大。收入差距持续拉大,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从长远来看,实现财富增长最大化和分配公平化两个原则的相统一,是衡量社会和谐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准。追求财富增长最大化,即把蛋糕做大;追求分配公平化,即把蛋糕分好。蛋糕做大是前提,蛋糕分好是基础,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改革开放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拉开了差距,激发了人的积极性,这是好事。有了差距,才有竞争;有了竞争,才有动力;有了动力,才能发展。消灭差距,“一平二调”,是万万要不得的。但是在打破大锅饭的同时,又出现了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别持续拉大的问题。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突出反映在分配领域,集中在社会成员收入差别上。差别即是矛盾,差别持续拉大引发矛盾加剧。以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别持续扩大的数据为例: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别2.47:1,1984年变为1.7:1,缩小了,因为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提高了。随后,收入分配差别逐渐拉大,到2006年,达到3.2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比上年增长10.4%和7.4%。差距达到3.28:1。专家学者认为,考虑到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方面的福利、生产成本的支出、实物的估价等因素,城乡居民的实际差别已达到5到6倍。与城镇居民收入提高较快相对比,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从1997年到200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连续7年不超过5%。近几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农民收入增幅开始回升。2004年增长6.8%,2005年增长6.2%,2006年增长7.4%,是10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但收入增加额和实际增长速度仍然低于城镇居民,城镇居民收入2004年增长7.9%,2005年增长9.6%,2006年增长10.4%,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别扩大趋势还没有完全扭转。除了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别拉大以外,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不同地区居民、脑体劳动者、不同所有制职工、不同行业员工的收入分配差别也不同程度地拉大。

除城乡差别外,还表现在区域差别上。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比中西部地区发展得快,地区差距拉大。从经济总量来看,东部地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不断提高,从1980年的50%提高到2003年的59%,中、西部地区则分别由30%和20%下降为24.5%和16.5%。从人均GDP看,东部地区人均GDP水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幅度进一步提高,2006年人均GDP前三名分别为:广东省25969元,山东省21700元,江苏省21548元;后三名为:宁夏706.98元,青海省641.05元,西藏290.05元。湖北省2006年人均GDP居全国第12名为7497.17元。中西部地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也进一步扩大,这就使我国现存的人民内部矛盾日益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同时,部分社会成员贫富差距趋于扩大,社会贫困凸现,成为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分配合理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贫富悬殊是最大的不公。在一定历史阶段,把贫富差距保持在合理范围,对一个国家和谐发展至关重要。贫富差距太大,导致两极分化,社会动荡,执政党会失去人心,丧失政权。就一定历史阶段来说,没有贫富差距,是不现实的,关键是把贫富差距控制在一定程度。衡量贫富差距是否合理,通常参考三个指标对比系统。(1)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从0到1的一组数据,其数据越高表明贫富差距越大。0意味着完全平等,如果出现趋向完全平等的状况,则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没有动力,社会无法发展。1意味着极端不平等,如果趋向于极端不平等,就会两极分化,动荡不已。目前国际公认的标准是,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绝对平均;0.2—0.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0.3—0.4之间表示较为合理;0.4—0.5之间表示差距较大;0.5以上说明收入差距悬殊,一旦超过0.6,表明该社会两极分化处于可能发生动乱的“危险”状态。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的基尼系数已从1988年的0.34扩大到2006年的0.45。

(2)欧希玛指数,即五等分法。把一个国家居民分成五等份,1/5最穷,

1/5次穷,1/5中等,1/5次富,1/5最富,从这五等份居民的收入在全国居民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来看贫富差距。我国最穷的1/5人的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4.27%;我国最富的1/5人的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50.13%.(3)高收入层和低收入层对比数据。10%的最高收入户和10%的最低收入户的差距,城镇1998年为3.9倍,2006年为5.02倍;农村1998年为4.8倍,2006年为6.5倍。贫富差距拉开的直接后果:一是社会贫困问题显现。改革开放29年,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但目前城镇中仍有1200万人处于相对贫困中,人均年收入1059元,比全国人均收入水平低54.7%。如果按人均年纯收入882元的“低收入人口”标准,农村有5617万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比重6%。按人均年纯收入637元,农村有2900万人。二是社会公平问题凸显。在多数居民收入水平都有较大提高的同时,反映贫富差距的指标上升很快。群众对分配不公、不正当收入造成的差距,对违法、贪污、犯罪致富现象,心理不平衡,十分不满。中央党校调研组对学员问卷调研显示:在学员心目中,2006年最为严重的三个问题依次是“收入差距”,“社会治安”,“腐败”。对2007年的改革,72.9%的学员关注分配制度改革。必须从社会主义本质是解决和发展生产力,消灭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的高度来看待社会公平问题。解决贫富差距和贫困问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迫切问题。

第二,阶级、阶层分化快速。一些新的阶层和利益群体产生了,社会成员流动性加大,构成结构重组,呈多元化利益格局,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表现。(1)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和组成发生深刻变化,领导阶级内部关系多样化。由于工人阶级的各个成员所处的所有制不同,分配方式不同,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待遇不同,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职工的流动不断加大,在收入上拉开了差距,在各方面形成了一定差别,工人阶级内部分为不同的工人群体;一部分职工收入较低或失业下岗,生活质量下降,处于贫困状态;一些企业的职工工资和医疗费被严重拖欠,患职业病和工伤比例较高,劳保制度和劳动合同制不落实,职工权益受到侵害;少部分拥有较多财产的职工与普通职工或贫困职工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步拉大;脑力劳动者即知识分子的比重越来越大,收入提高,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与体力劳动者的差别也在拉开。(2)农民阶级发生了新的分化和组合,农村居民内部关系复杂化。多数农民成为实行土地个人承包的农业劳动者;出现了庞大的由农民工构成的新的工人群体,该群体处于城市生活的下层;一部分农民成为个体经济和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在农村集体企业、个体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中,形成了企业经营管理者群体;在农村的党政机构和组织中形成了农村领导者、管理者群体;在农村学校、医院、农业技术推广站等还有一部分农民知识分子。

(3)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发展很快,形成拥有相当财富的高收入的企业主阶层。他们作为雇主和作为雇员的员工的矛盾,经营管理人员与员工的矛盾客观存在。有的非公有制企业存在劳动条件、劳动保护差,拖欠克扣工资,随意加班,侮辱人格、雇佣童工等,业主同员工之间关系紧张。(4)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之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但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有一定差别和矛盾。第三,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劳动力供求矛盾紧张,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直接表现。(1)就业压力增大。我国13亿人口,年龄15到64岁的劳动力是9.09亿,超过发达国家劳动力总数3亿以上。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下岗失业人员1000多万,2000多万人需要就业。复员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残疾人等就业安置难。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2)失业问题比较严重。城市登记失业率2004年为4.3%,2005年为4.6%。登记失业率和实际失业率有一定差距,实际失业率可能高一些。《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未来五年我国的城市登记失业率目标要控制在5%以下.全国城镇实现新增就业4500万人。并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

(3)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我国农村劳动力4.9亿。现有耕地只能容纳1个亿左右的劳动力,乡镇企业可以安排1.33亿,到城市打工1个亿,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农村耕地逐渐减少,全国约有3400多万左右农民失去土地或减少耕地。2000年到2030年。我国计划占用耕地将超过5450万亩,意味着更多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率是直接检验社会和谐与稳定的一个标准。降低失业率,提高就业率,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紧迫问题。第四,群体性事件大幅度上升。近些年突发的群体性事件,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集中表现。(1)群众信访和上访大幅度上升。目前我国正处在信访上访的高发期,有人形象地比喻为“信访上访洪峰期”。信访上访增多警示社会矛盾日趋积累。全国信访上访升级也是一个特点。近几年,越级上访(省、中央)数量上升很快,县级反而下降,矛盾焦点向中央机关聚集。近几年在北京重点地区聚集上访人员人数难以下降。(2)群体性事件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群体性事件呈高发态势,数量不断上升,规模不断扩大。1994年至2003年10年间,群体性事件数量急剧上升,参与群体性事件的人数也大幅增长。2006年有所下降,全省共发生群体性事件573起,比2005年下降22.7%,参与人员29323人,同比下降63.8%。尽管事件起数下降幅度大,但单一事件的规模扩大,行为方式激烈,组织化程度提高,处置难度加大,影响较为恶劣。近年来,有的城市有时同一天发生多起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的规模从1998年起逐年扩大,百人以上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聚集人数有时达到几千人以上。(3)参与主体趋于多元化,组织化倾向趋于提高,行为方式趋于激烈。参与人员趋于复杂广泛,主要是农民、在岗职工、下岗职工、复转军人、离退休人员等,涉及到多行业、多系统、多地区。城乡均有。有些群体性事件形成了自发组织,出现了幕后指挥和挑头人物,呈现跨区域串联和联动特点,组织化倾向越来越强。复转军人采取“小股多批、不间断、轮流座庄”的方式,组成3—5人上访小组,并按全年五个阶段(“两会”、“五一”、“八一”、“十一”、“元旦”)不间断轮流上访。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地方还出现了“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体事件参与者和替人出头牟利的“职业闹事者”。聚众堵公路、卧轨、拦火车,阻塞交通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加。暴力抗法,武装械斗也有发生,人员伤亡时有发生,冲击党政机关事件逐年递增。(4)引发、激化群体性事件的政治性因素增多。境内外反共反社会主义敌对势力同“民运”、“法轮功”、“东突”、“藏独”、“疆独”、“台独”等敌对势力进一步勾结合流,利用、策划、挑动群体性事件,插手群体性事件,借机搞什么“工运”、“农运”,是引发、激化群体性事件的政治因素。近年来,境外宗教组织、团体以成立基金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或公司、企业等经济实体为名,不断变换手法加强进行渗透,秘密发展组织据点,非法传播宗教思想,与我争夺群众。2006年,共有“神召会”、“香港医疗关怀有限公司”等近20个境外宗教组织、100多名境外神职人员,到我省进行渗透活动。美国基督教“神召会”通过中南神学院牵线,拟出资50万美元,修建100座钢架结构的“流动”教堂,目前已在武汉、宜昌、襄樊、咸宁、鄂洲、孝感等地建成7座,并拟在宜昌再建2座。更加严重的是,农村邪教和非法宗教组织活动加剧。除了“法轮功”之外,还有“门徒会”、“实际神”、“旷野窄门”等10多个邪教组织在农村秘密集会、暗中发展。多以中老年妇女为主,有的中毒很深。群体性事件在增加,势头在发展,可资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的机会在增多,对稳定和谐的危害在加重,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和隐患。积极预防、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严峻问题。收入差距持续拉大,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阶级、阶层分化快速,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表现。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直接表现。群体性事件大幅度上升,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集中表现。除以上问题外,少数领导干部的腐败和官僚主义问题,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政治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问题,民族宗教冲突问题,都引起复杂紧张的矛盾,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诸多表现。正确处理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处理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宗教冲突,也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二)矛盾形成的原因及分析

党的十七大提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产生这些矛盾的原因是复合型的,综合型的,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既有经济的,也有政治思想的,归纳起来主要原因是:第一,根源于发展不够。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复杂紧张的根本原因。利益问题是人民内部矛盾的总根子,利益矛盾是其他各类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是影响,制约,导向各类矛盾发展的主导性矛盾。如“三农”问题,农民因负担过重引起的上访现象,欠发达地区明显高于发达地区,下岗职工上访现象,老工业基地明显高于沿海发达城市。第二,根源于体制改革不够。许多内部矛盾,尤其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因为在社会转型期,两种体制交替,老的破了,新的尚未立起来,出现体制的断层和脱节或“真空”而造成的.如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和建立的滞后,目前全国欠下养老金高达2.5万亿,一个社会当它尚未建立起保障机制时就想建立风险机制,那本身就是在冒险。还有公共服务体制,公共资源配置的体制不合理,如对农村义务教育,原来中央、省市县出小头,乡镇出大头,农村义务教育就变成了农民自己教育,许多农民“因教致贫”。现在这一状况逐步得到改变。从2007年起,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如对公共卫生资源的配置,85%给城市,15%给农村,使许多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贫。还有税制改革未到位,我们的税收杠杆起了逆调节的作用,不是扩大中间收入阶层。目前,银行统一征的利息税,那都是低收入的阶层,而买房、买车、出国留学应收的税却流失了。第三,根源于政策落实不够。政策落实不到位,是引发矛盾特别是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原因之一。如对下岗职工的安置政策,对征用土地的补偿政策,对军转干部的安置政策,对城市拆迁的补偿政策,对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等等。由于各种原因或由于地方财力不足,一些地方的财政是“吃饭财政”,甚至是吃稀饭的财政,或由于政策的配套不到位,没有落实好,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或使某一群体的生活水平下降,或使他们的某些要求不能得到满足,从而激化矛盾。现在农民上访,许多是围绕征用土地补偿费不到位,使他们成为“三无农民”:“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不能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权威性,不能正确把握政策和落实好政策,就导致政策性的不稳定带来的社会不稳定的结果。

第四,根源于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遏制不够。这是诱发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群体性事件的一个直接原因,由于某些领导的官僚主义态度,使得本来应当解决的群众的合理要求长期得不到解决,或者由于对群众不合理的要求,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地去做工作,使得本来可以解决的矛盾激化。同时,也有许多矛盾与领导决策失误、决策不民主、不科学有直接关系,“一将无能,累死千军”,官僚主义常常表现为“三拍干部”即“决策拍脑袋、执行拍胸脯、出了问题拍屁股”。而腐败现象的蔓延是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最严重的原因之一。它直接引起民众的不满情绪,甚至导致某一地方民怨积多,致使群众产生痛恨加失望的情绪。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腐败高发、多发、易发的危险期,在大案、要案、串案、窝案甚至挪窝案居高不下的态势下,群众的不满、失望、愤恨情绪也会随之增长,一旦达到特定的条件,就会以不同的方式发泄出来。中国社会学家认为,我国当前导致社会结构中社会不稳定的最大风险源主要有三个:一是政治风险源——腐败,导致政治上人民对执政党和政府权力认同度降低,导致核心的价值理念受影响,容易产生政治和精神的危机;二是经济风险源——失业,导致普通劳动者、弱势群体层面的社会成员利益受损,容易产生经济、社会、政治的危机:三是社会风险源——贫富两极分化,导致一些社会成员产生相对剥夺感,容易产生心理和社会的危机。可以断定,居高不下的腐败现象是诱发社会矛盾的第一显性因素。一位全国政协委员曾尖锐地说,“谁能打倒共产党,我看谁也打不倒它,只有一样东西,它党内的腐败可以让它不打自倒”。第五,根源于干部的能力提高不够。十六大以后,大批的年轻干部走上了更重要、更关键、更高的领导岗位,据中组部统计,目前我国县级及以上领导班子中十六大后新进的成员高达50%以上,他们具有年龄轻、学历高、知识新、思想活的优势。但他们也具有“四个缺乏”的劣势,即“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缺乏对党的历史的深入了解,缺乏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缺乏对复杂矛盾和工作局面的驾驭能力。”相当一批干部不仅存在着“知识恐慌”,也存在着严重的“本领恐慌”。现在不少干部不善于做群众工作,机关干部甚至不会做调查研究工作,不会写调研报告,有的地方干部不知如何与群众沟通、协商、对话,面对新闻媒体、记者采访就“晕镜头”,语无伦次,不知所措。出了群体事件,习惯用硬办法,不会用软办法,怎样做到“宜散不宜聚,宜解不宜结,宜顺不宜激”,显得力不从心。缺乏驾驭能力和沟通协调的艺术,有的以为回避、不见面是上策,出了问题,局长让副局长出面,副局长让股长,股长让办事员先出面,往往错过最佳时机,致使事态不断扩大。不懂得主要领导同志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第一现场所产生的正面作用。第六,根源于国民素质的提高不够。列宁有一句名言,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在我国广大群众受教育的程度仍然在整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是偏低的,不仅文化素质,包括科学素质、法律素质,道德素质等都是很不均衡的。现在的农村基层,不仅有“民怕官”的现象,也有“官怕民”的现象,有的农民明明有钱,小洋楼盖起来了,可就是不热心公益事业,为富不仁的人的确有。有的群众往往注意当前的、局部的个人利益,甚至提出,不切实际或不合理的要求,加上思想工作跟不上,使群众中的偏激情绪和错误思想占了上风,致使群众以不适当的方式向党和政府发泄不满。总之,矛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根源于发展不够。第二,根源于体制改革不够。第三,根源于政策落实不够。第四,根源于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遏制不够。第五,根源于干部的能力提高不够。第六,根源于国民素质的提高不够。此外,国际反动势力和国内少数坏人以及复杂的民族关系、宗教关系等因素的参与,也是诱发与激化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因。三、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路和途径“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认识和谐,首先是认识矛盾;构建和谐,前提是化解矛盾。正因为有矛盾,才要和谐,也正因为要和谐,才要化解矛盾。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不存在有没有的问题,也不存在好与坏的问题,无所谓有矛盾无矛盾,也无所谓好矛盾坏矛盾,只能说矛盾不解决是坏事,矛盾解决了是好事。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正视矛盾、解决矛盾,不是否定矛盾、回避矛盾。

(一)以发展求和谐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我们党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发展,是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饥寒起盗心”,贫困仍然是产生社会不和谐、引发众多社会矛盾的重要原因或第一位原因,而发展则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当然,富裕不一定和谐,但贫困肯定不和谐。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抓住发展这篇大文章,发展才是硬道理。实践表明,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更困难。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货往哪里卖?负担怎么减?这些困惑的问题解决的平台都离不开发展。有人看了温州,羡慕那里的政府,“无为而治,”洒脱,不用为东西卖不出去发愁,不用为失业焦急,因为它发展的好,藏富于民,家家都是工厂,人人都想当老板,当了小老板还想当大老板,那么多的专业市场,一个乡镇可以生产60亿支圆珠笔,温州年产打火机5亿只,不仅解决了本地人的就业,还解决了许多外地人的就业。离开了发展这个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就没有生机勃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许多基层干部反映,随着农业税的减免,政府的各种直补、贴补政策的落实,现在的干群关系好多了,干部也感到压力小了,轻松多了,“解铃还需系铃人”,经济发展是一把化解矛盾的钥匙。对于罗田来说,发展不够,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实际,最主要的矛盾。因而,要构建和谐罗田,更需要做好发展这篇大文章。只有发展了,蛋糕做大了,才有切蛋糕、分蛋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我们务必在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上下硬功夫,下真功夫。当然这种发展必须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是坚持“五个统筹”的发展,是坚持执政为民的发展。要解决好为什么发展与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统一问题。

(二)以改革促和谐党的十七大报告是改革的宣言书,全文“改革”二字共有102处。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是化解矛盾并最终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当前我们遇到的许多矛盾和难题,都是前进中的、发展中的,是需要通过改革和发展来解决的。现在有一种情绪和误解,认为现在这么多矛盾是改革带来的,这是一个误区。如果在改革问题上动摇,或主张走回头路,那么,不仅使我们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难以解决,而且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与不和谐现象。事实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推进体制改革的过程。

改革要注重两个问题:其一,必须关注改革的配套性。因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条件,需要解决的矛盾,决非是某一项改革、某一领域改革孤军奋战就能解决的。需要在多层面、宽领域、全方位、立体化的改革中实现。例如,促进社会公平,它既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带来的公平,也要求政治体制改革带来的政治权益的公平;还包括教育体制、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带来的教育公平,医疗公平等。以往我们比较多地把注意力放在经济体制以及分配结果的公平方面。其实,如果没有政治体制、教育体制、医疗卫生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相配套,就难以实现机会公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最后也难以实现分配公平。总的来说,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还不能完全适应,尤其是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明显滞后,这是目前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得不到妥善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要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建立健全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它的减震器、安全阀的功能,解决困扰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如果我们现在不着手为农民工构筑社会保障的安全网,要不了多少年,我们将面临着数以万计的流落街头、无处可归的老年农民工,将带来更严重的不和谐。而且,还要看到,改革不配套,正是造成社会发展不和谐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不配套,造成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不能得到有效遏制,而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又是造成社会不公和某些干群矛盾激化事件的重要原因。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改革思路,必须从体制的整体改革出发。其二,必须关注改革的长效机制。要实现和谐社会,必须靠长效机制来保证。比如,要通过司法制度的改革,使社会成员的民主权利制度化,法律化,他们能够通过法定程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有一种机制让老百姓可以用合法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使其改变“信访不信法”的价值取向。要通过对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健全的社会管理机制,形成畅通的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的机制,建立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以保障公共安全和正确处置突发事件。要通过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公平的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变富少穷多的“洋葱头型”为富少穷少,中等收入人群多的“橄榄型”。包括我们的信访工作,同样要在机制上下功夫,如何变上访为下访、变“民众上访”为“官员下访”,要靠机制来推动。

(三)以廉政保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最坚固的堤防是把我们党建设好,要使我们党成为勤政高效、廉洁奉公的党,从政治层面消除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首先,必须清醒看到,领导和群众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的焦点和主线。最主要的一些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往往通过领导同群众之间的关系而表现出来。这种矛盾突出表现在群众对腐败现象的不满上。2006年新华网有一个民意调查,在回答影响社会稳定因素时,有82%的网民点击了腐败现象,认为要加大反腐败的力度。要化解我们党面临的政治风险,必须用铁面孔、铁手腕、铁心肠来反对腐败,这是最有效的平衡机制.当腐败分子侵吞人民财产,损害人民利益时,老百姓不平衡的心理最容易受到个别坏人的挑拨和煽动,如果此时缺乏及时有效的工作,矛盾很容易激化基层转变为对抗性矛盾,只有坚决惩治腐败才能遏制矛盾的激化。其次,以廉政保和谐,必须在制度上下功夫。我们党已进入制度建党的时代,对于那些“管不住坏人又教坏了好人”的制度要坚决改革,比如对上负责对下不负责的用人制度、考核制度;还有吃喝风、奢侈风、跑官风、赌博风,都要用制度来约束。要实行预告制、票决制、公示制、试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