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一、主要方式(1)军事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略)、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2)政治侵略:a、签订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主权,攫取侵华特权:【第一批】《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第二批】《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及《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订条约》等;【第三批】:《中法新约》;【第四批】:《马关条约》;【第五批】:《辛丑条约》;【第六批】:《二十一条》;【第七批】:《九国公约》;【第八批】:《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一、主要方式b、割占中国领土,掀起瓜分狂潮:【英国】:割占香港岛、九龙司地方一区、强租新界;(侵占香港三步曲)【俄国】:中国东北100多万Km2
,中国西北50多万Km2
;【日本】:(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胶济铁路和青岛、东北、一度控制大半个中国;c、镇压中国人民革命,屠杀中国人民: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破坏辛亥革命,阻挠北伐战争(1925年“五卅”惨案、1926年“万县惨案”、1927年武汉“一三”惨案、南京惨案),美蒋勾结反动全面内战;1894年旅顺大屠杀,1900年八国联军北京大屠杀,1937年南京大屠杀;一、主要方式d、扶植反动势力,以华治华:扶植清政府;扶植袁世凯及其北洋军阀政权;扶植各派军阀“分而治之”;扶植蒋介石及其南京国民政府;日本扶植伪满洲国政权和汪伪政权;(注意列强与中国统治者的关系:有对抗、有勾结)e、操纵中国外交(略)(3)经济侵略:a、1840年——19世纪后期,以商品输出为主(或者表述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b、19世纪末以后——1949年,以资本输出为主;c、日本全面侵华期间:对沦陷区进行经济掠夺;一、主要方式(4)文化侵略:设立教堂、传播宗教、设教堂学校、奴化教育。
认识:列强在侵华过程中,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方式,恰恰证明了其力图打开中国大门、维护和扩大侵华利益、剥削和奴役中国人民、变中国为其原料掠夺、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的场所的侵略意图和本质。二、阶段特征
(1)自由资本主义阶段:a、背景上:主要列强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工业资本主义迅猛发展;b、目的上: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两个市场)c、手段上:军事侵略敲开大门,政治侵略攫取特权,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手段d、影响上:(注意一分为二)(2)帝国主义阶段:a、背景上:主要列强相继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资本主义迅猛发展;b、目的上: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两个目标)c、手段上:仍以军事侵略来攫取更多特权,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要手段,政治上迅速转化为“以华治华”d、影响上:(注意一分为二)二、阶段特征
认识:a、列强自身的发展变化是决定其侵华目的和手段变化的主要原因;b、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迫使列强放弃“瓜分中国”图谋,改为“以华治华”。三、列强在华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1)1840年——19世纪后期,主要侵华势力是英国,原因:……;(2)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共同宰割中国,原因:……;(3)一战期间,主要侵华势力是日本和美国,尤其是日本,原因:……;(4)20世纪二十、三十年代,列强再次共同宰割中国,原因:……;(5)20世纪30年代中期——40年代中期,日本,原因:……;(6)1945——1949年,美国,原因:……。
认识:列强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主要取决于列强实力对比的变化。四、列强侵华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既有争夺,又有勾结(1)争夺:三国干涉还辽(原因)、日俄战争(原因)、美国打击日本法西斯(原因)等(2)勾结: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结果、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九国公约》等
认识:列强在侵华过程中,有时激烈争夺,有时相互勾结,一切以各自侵华利益为转移。专题二
近代中国政府及其统治1.晚清统治
(1840——1912)(1)性质:封建统治(2)皇帝更替:道-咸-同—光(此二者受慈禧操纵)-宣(3)内外政策:a、对内:实行封建专制;镇压人民革命:对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打击和镇压;开展自救运动: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新政和预备立宪;认识:其一,这些自救运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其二,以维护封建统治为根本目的,脱离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注定要失败。b、对外:对抗―――暂时妥协―――再对抗―――完全屈服2.中华民国之孙中山时期(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初)(1)性质: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2)内外政策:a、对内: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b、对外:《告各友邦书》(内容、直接目的)认识:既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性,也体现了其软弱妥协的一面。3.中华民国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912——1918年)(1)性质:封建军阀统治(2)更替:袁世凯时期(1912—1916)、军阀分裂割据时期(3)袁世凯的上台及其统治:a、窃国:窃清政府大权――窃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b、卖国:接受《二十一条》;c、独裁:建立和巩固北洋军阀政权;复辟帝制d、思想专制:尊孔复古(4)军阀分裂割据时期(1916――1928年)军阀割据混战;镇压、破坏革命(五四运动、第一次工运高潮、国民大革命等革命中)4.中华民国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927——1949年)(1)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2)内外政策:a、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b、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c、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专题三
近现代中华民族的反抗和探索
(追求民族独立和推进中国近代化)
1.清朝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1)1839,林则徐,禁烟运动;(2)鸦片战争中,关天培等(3)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叶名琛(柏贵降敌)(4)甲午中日战争中,左、丁、邓、林(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聂士成认识: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已经不单纯是维护清朝的统治,更重要的是捍卫中华民族的利益,展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高贵品质。2.地主阶级的探索(1)鸦片战争时期的地主阶级抵抗派(2)洋务派与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3)开明地主拥护戊戌变法和“预备立宪”3.农民阶级的斗争和探索(1)三元里人民自发的抗英斗争(2)太平天国运动(理论、纲领、方案)(既是旧式农民战争,又带有新时代的特点)(3)义和团运动(时代特征、口号评价)(4)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a.经济上是分散的个体的小生产者;b.政治上提不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c.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革命理论作指导;d.组织上很难形成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4.资产阶级的探索与实践(1)早期维新派(产生原因、人物与主张、特点)(2)康梁维新派(产生原因、主张、特点、实践及其评价、败因、启示)(3)资产阶级革命派(产生原因、人物与主张、特点、实践及其评价、败因、启示)(4)激进民主主义者领导的新文化运动(5)资产阶级民主党派的斗争认识:资产阶级探索与实践的结果证明,近代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5.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探索(1921-1949)★简要历程:从中共成立到大革命(1921――1927)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抗战时期(1937――1945)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基本认识:中共的探索,既有成功,也有失误;中共探索的过程,是中共不断成长、走向成熟的过程;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最终完美结合的过程;国共关系伴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形成了赢得民主革命胜利的五条基本经验:……5.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2)过渡时期中共的探索(1949――1956)这一时期,主要是探索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①建立、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以及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1949――1952)②恢复和初步发展国民经济(1950――1952)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1956)④过渡时期的外交战线和民族问题5.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3)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中共的探索(1956――现在)这一时期,主要是探索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包括:a.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指导思想问题;b.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c.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重心问题;d.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问题;e.知识分子问题;等。A.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时期(1956――1976)B.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1977、1978)C.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时期(1978――1989)D.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时期(1989――2002)
中共三代领导人的探索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专题四
近现代中国社会的经济1.经济成分及其演变:(1)自然经济:(1840――1952)(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19世纪40年代-建国初)(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56)(4)官僚资本主义经济:(1927-建国初)(5)新民主主义经济:(1928-1956)2.阶段变化
(1)近代前期(1840――1919)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这一时期,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存,其中,自然经济虽然正逐步瓦解,但仍占统治地位。(2)近代后期(1919-1949)经济的最大特点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这一时期,逐渐形成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五种经济形态并存,其中,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3)建国后的过渡时期(1949――1956)经济性质属于新民主主义经济,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国民经济恢复并初步发展。
2.阶段变化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主要特征是形成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5)“文革”时期(1966-1976)计划经济体制未变。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但仍有一定成就。(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并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3.建国后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改变(1)从建国初到1956年后: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向单一的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3)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4.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败得失的原因和认识(1)“成”的原因:中共正确认识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正确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9课 认识COOL 3D》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信息技术人教版三起五年级上册
- 2025至2030年PE防静电气泡袋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石材购进合同范本
- 梯形的认识(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中国炉用油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非标自动化机械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涡轮排风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惠州广东省惠州博罗县妇女联合会招聘编外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课文(一)3 开满鲜花的小路》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 2025年玻璃钢栏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食品中阿维菌素等55种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 保洁部消杀培训
- 口服轮状疫苗知识课件
- 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指南2023版
- 中国聚乙烯催化剂行业发展状况及需求规模预测研究报告(2024-2030版)
-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检修课件 学习情境4:电的转换
- 车辆实际使用权协议书范文模板
- 新版加油站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 脑出血课件完整版本
- 凉山州小学数学教师业务素质考试试题(真题+训练)
- 长护险定点机构自查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