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国家心理咨询师复习资料整理社会心理学知识_第1页
2023年国家心理咨询师复习资料整理社会心理学知识_第2页
2023年国家心理咨询师复习资料整理社会心理学知识_第3页
2023年国家心理咨询师复习资料整理社会心理学知识_第4页
2023年国家心理咨询师复习资料整理社会心理学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心理学知识概述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92023,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及英国社会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的先后问世。第一单元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的范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1924)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他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别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艾尔乌德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我们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1、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映和反映系统。涉及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以及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勒温(1936)公式:B=f(P,E)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的情境,f指函数关系。2、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围:1、个体层面:重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2、人际层面:重要研究个体之间的互相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3、群体层面:重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互相作用、社会影响等。4、社会层面:重要研究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性、国民性等。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代表人物)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的三阶段:据美国学者霍兰德1976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二、哲学思辨阶段: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人性善派: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和法国启蒙主义学者卢梭,认为人性具有潜在的“善”2、人性恶派:16世纪意大利哲学家马基雅维里和17世纪的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私和邪恶的,因此须受法律的强制。三、经验描述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其特点是在观测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1、达尔文的进化论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1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四、实证分析阶段:自20世纪2023代开始至今,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实证研究的先驱是美国学者特里普力特和德国学者莫德。20世纪3、40年代是社会心理学蓬勃发展的一个时期,该时期出现了许多的著名学者:瑟斯顿&李科特(在态度测量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研究)、谢里夫(游动效应)、莫里诺《社会测量学》、勒温(群体动力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心理学迅速发展,表现出以下特性:研究领域拓宽,涉及人类社会行为的方方面面;理论向多元化发展,提出很多新的“小理论”来解释与预测行为;开始重视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了解)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如:动态原则、整体原则、有序原则、反馈原则)伦理原则二、研究的重要方法1、观测法: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仪器搜集资料的方法。分:自燃观测和参与观测2、调查法:也称询问法①、访谈法:是指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口头交谈来搜集资料的方法。②、问卷法:研究者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搜集资料的研究方法。特点:①标准化限度高;②收效快问卷的构成部分:=1\*GB3①题目;=2\*GB3②前言;=3\*GB3③指导语;=4\*GB3④问题及备选答案;=5\*GB3⑤人口学数据的记录;=6\*GB3⑥结束语;=7\*GB3⑦计算机编码问卷设计的重要原则:=1\*GB3①目的性原则;=2\*GB3②全面性原则;=3\*GB3③非歧义性原则;=4\*GB3④非暗示性原则;=5\*GB3⑤适度规模原则档案法:是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的资料(过去和现在),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其优点:心理干扰小;缺陷:工作量大、费时、费力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理论流派社会学习论:社会学习论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生活行为的形成和变化。简史: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初期代表:俄国的巴甫洛夫和美国的华生。学习的机制:联想、强化与模仿观测学习的四个过程:=1\*GB3①注意过程;=2\*GB3②保持过程;=3\*GB3③动作再现过程;=4\*GB3④动机过程二、社会互换论1、创始人及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代表人物:布劳、爱莫森、蒂博特等2、五个互相联系的普遍性命题:=1\*GB3①成功命题;=2\*GB3②刺激命题;=3\*GB3③价值命题;=4\*GB3④剥夺—满足命题;=5\*GB3⑤侵犯—赞同命题。三、符号互动论1、起源:美国学者詹姆士和米德。最早使用“符号互动”术语的是布鲁默。2、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1\*GB3①个体对事物采用的行为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2\*GB3②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别人的互动,而不存在于事物自身。=3\*GB3③个体在应付他所碰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3、重要观点:P116四、精神分析论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重要概念①、意识与潜意识②、力比多③、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④、生本能与死本能⑤、人格结构2、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荣格是瑞士精神病学家,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也为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3、新精神分析①、霍妮的文化因素论:人格由环境和教育决定,后天因素在神经症和精神病的病因中起重要作用,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异是文化因素决定的。②、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沙利文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第一单元社会化概述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燃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别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二、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载体1、家庭;2、学校;3、大众传播媒介;4、参照群体。三、重要的社会化类型1、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性(生物学概念)2、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心理学概念)性别角色(社会学概念)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社会化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国家形象阶段政治社会化抽象国家概念阶段国家组织系统阶段第二单元社会角色什么是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社会角色的作用:人们在社会互动中表现自己,整饰自我形象,达成一定的目的。二、社会角色的分类:1、按角色获得的方式分: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2、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限度分: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3、按角色功能分: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4、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角色期待三、角色扮演: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冲突角色不清四、角色失调:角色中断角色失败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自我自我的定义: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涉及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自我的结构:=1\*GB3①物质自我;=2\*GB3②心理自我;=3\*GB3③社会自我;=4\*GB3④抱负自我;=5\*GB3⑤反思自我。自我概念的功能:=1\*GB3①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2\*GB3②解释经验;=3\*GB3③决定期待。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1\*GB3①生理自我;=2\*GB3②社会自我;=3\*GB3③心理自我。二、身份1、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2、身份的特点:=1\*GB3①客观性;=2\*GB3②主观性;=3\*GB3③多重性;=4\*GB3④稳定性;=5\*GB3⑤契约性。三、自尊1、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家庭中的亲子关系2、影响自尊的因素: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3、詹姆斯提出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3、自尊的测量:罗森伯格编制的自尊量表。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社会知觉社会知觉:由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社会知觉。内容:涉及个体对别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1、认知者的经验:①、图式:是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②、图式的作用影响记忆影响自我知觉影响个体对别人的知觉2、认知者的动机与爱好认知者的情绪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影响管理印象与印象形成定义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印象形成: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一般会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拟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二、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几种效应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密切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产生首因效应。2、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3、刻板效应: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见解。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1、加法模式2、平均模式3、加权平均模式4、中心品质模式四、印象管理1、定义: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使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2、作用: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3、常用印象管理的策略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投其所好第三单元归因定义: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因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二、行为因素的分类1、内因与外因2、稳定性因素与易变性因素3、可控性因素与不可控性因素三、控制点理论四、归因的原则1、不变性原则2、折扣原则3、协变原则五、影响归因的因素1、社会视角2、自我价值保护倾向3、观测位置4、时间因素第四节社会动机与交往情绪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社会动机的定义: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二、社会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维持与调节功能三、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倒U形曲线)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体呈倒U形曲线,即中档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动机强度过低或过高,均会导致活动效率下降。第二单元重要的社会动机亲和动机亲和起源于依恋亲和的作用:①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②获得信息③减轻心理压力④避免窘境影响亲和的因素:①情景因素: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和动机越强。此外,悲惨的情境也能加强人们的亲和动机。对社会隔离(剥夺)者,缺少亲和。②情绪因素:高恐惊者亲和倾向越高,高焦急者亲和倾向越低。③出生顺序:长子、长女恐惊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更明显。在同一家庭中,这种合群倾向按出生顺序递减。二、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成完善状态的动机。(麦克利兰)1、成就动机的重要性:全体社会成员有较高水平的成就动机是非常关键的。2、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些实际工作前,对自己也许达成的和盼望达成的成就目的的主观估计。个体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的强弱。3、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①目的的吸引力②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很有把握的事和毫无获胜机会的事均不会激发高水平的成就动机。③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4、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①家庭教养方法: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限度与儿童成就动机呈正相关。和谐的家庭氛围,指导、劝告式的引导可以使儿童的成就动机发展较好,过度的管束和限制则会使儿童的独立性较差,成人后往往缺少发明性和竞争力。②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三、权力动机1、定义: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别人的心理倾向。2、温特认为有两种权力动机:积极的权力动机和悲观的权力动机。3、引起权利动机的因素:一是社会控制的需求。二是对无能的恐惊。四、侵犯动机1、定义:侵犯动机是个体故意伤害别人,以使自己获得平衡和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2、侵犯行为构成的因素: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的。狭义的侵犯专指反社会行为的伤害行为。3、侵犯行为的因素:①、本能论的解释:a、弗洛伊德初期认为,人的性本能是个体行为的原动力,侵犯是性本能的一部分。侵犯冲动作为一种心理能量,必须宣泄出来,否则不利身心健康。社会认可的宣泄方法,像体育比赛等,可视为替代性的侵犯冲动的释放途径。b、洛伦兹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具有生物保护的意义。人口的拥挤也许会增长侵犯事件发生的几率,人口爆炸也许会增大战争爆发的危险性。②、挫折—侵犯学说“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⑴侵犯强度同目的受阻强度呈正比。⑵克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也许受到的预期处罚强度呈正比。⑶假如挫折强度一定,预期处罚越大,侵犯发生的也许性越小;假如预期处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也许发生。③、社会学习论的观点:社会学习论认为侵犯行为时习得的。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⑴情绪唤起水平⑵道德发展水平⑶自我控制能力⑷社会角色与群体⑸大众传媒的影响五、利他动机:是个体不顾自身,增进别人的价值和利益的一种心理倾向。1、利他行为的性质:①、是一种亲社会行为。②、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③、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其特性是以完全有助于别人为目的。2、利他行为的因素①、社会生物学观点:利他是动物以个体的“自我牺牲”换取物种存在和延续的一种本能。②、社会规范论观点:人应当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3、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1)、外部因素:①、自然环境②、社会情境:a、别人在场:别人在场对利他行为往往有负面影响,在场的人数越多,利他发生的也许性有时越小。(责任分担理论)b、情境的社会性意义③、时间压力。④、利他对象的特点:与利他者相似的人(特别是态度与价值观相似)、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以及有吸引力的人。2)、利他者的心理特性:①、心境②、内疚③、人格:社会责任感、移情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都和利他行为呈正相关。第三单元社交情绪一、定义: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的反映。二、几种社交情绪(指针对负面情绪)1、社交焦急: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适、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惊的情绪体验。社交焦急是一种悲观的情绪体验(联想过度),成长过程中经常受挫折、缺少社会支持、自我体验强烈、自卑、模仿与暗示都也许强化社交焦急。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社交焦急是仅次于抑郁和酗酒的。2、嫉妒:是与别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干、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对己)、愤怒(对他)、怨恨(对己+对他)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嫉妒有几个特点:针对性、连续性、对抗性、普遍性。3、羞耻:羞耻的个体往往会感到沮丧、自卑、自我贬损、自我怀疑、绝望等。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过少或者过多的羞耻感都是不健康的。4、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内疚是指向自己的,更具伤害力,与道德有关。第五节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第一单元态度概述态度:是联系个体内外世界的桥梁。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映倾向。态度的特点: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态度的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三个成分称为态度的ABC模型(不是合理情绪疗法中的ABC)。一般来说,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占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态度与行为:态度具有行为的倾向性。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比较复杂。态度与价值观:态度与价值观有主线的不同。态度不等于价值观,但价值观直接影响态度。个体的各种价值观彼此联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人的各种态度也会构成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态度体系。越是接近价值体系中心的价值,越是接近态度体系中心的态度。二、态度的功能(卡茨提出)1、工具性功能:个体倾向于形成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2、自我防御功能3、价值表现功能4、认知功能三、态度的维度1、方向:指态度的指向,即个体对态度对象是肯定指向或否认指向。2、强度3、深度:指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4、向中度5、外显度四、态度形成1、依从(表面):态度形成的开始。2、认同(中间):是个体自愿的接受别人的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别人一致。在这一阶段,感情因素起明显作用,认同依赖于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3、内化(核心)个体态度的形成从依从到认同,再到内化,最后成为不易转变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第二单元态度的转变态度转变就是说服的过程。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1)、传递者的威信2)、传递者的立场3)、说服的意图4)、说服者的吸引力2、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1)、信息差异2)、畏惧3)、信息倾向性:对一般公众,单一倾向的信息的说服效果较好;对文化水平高的信息接受者,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信息,说服效果较好。4)、信息的提供方式:口头传递的方式更好。3、接受者方面的因素1)、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2)、人格因素3)、个体的心理倾向:笼统拒绝、贬损来源、歪曲信息、论点辩驳。4、情景方面的影响因素1)、预先警告:有双重作用2)、分心3)、反复:沟通信息的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中档频率的反复,说服效果较好。三、态度转变理论1、海德的平衡理论:在人们的态度系统中,存在某些情感因素之间或评价因素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假如出现不平衡,那么就会倾向于朝平衡转化。P-O-X模型中负号为基数则不平衡,负号为偶数则平衡。2、认知失调论:费斯廷格认为,个体会产生消除失调、缓解紧张的动机,通过改变态度的某些认知成分,以达成认知协调的平衡状态。认知失调也许有四种因素:一是逻辑的矛盾。二是文化价值的冲突。三是观念的矛盾。四是新旧经验相悖。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有:一是改变或者否认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使两个方面的认知因素协调。二是引入或增长新的认知因素。三是减少失调的认知因素各方面的强度。3、社会互换理论第三单元态度测量(了解)态度测量的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和行为反映测量法。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第一单元沟通的结构与功能一、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涉及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二、沟通的结构1、沟通的要素: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背景1)、信息源:在人际沟通中,信息源是具有信息并试图沟通的个体。2)、信息: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别人的观点和情感。3)、通道:是个体过程的信息载体。4)、信息接受者:是沟通的另一方。5)、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6)、障碍:7)、背景:涉及心理背景、物理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三、沟通的重要功能:1、沟通是获取信息的手段。2、沟通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3、沟通是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4、沟通是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5、沟通能协调群体内的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的的实现。四、人际沟通的分类:1、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2、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3、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4、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5、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五、沟通网络1、正式沟通网络(分清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Y式)2、非正式沟通网络(流言式、集束式、偶尔式)第二单元身体语言沟通身体语言是非语词性的身体符号。一、涉及: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妆饰、人际距离等。二、人际距离:(霍尔)1、公众距离:12~25英尺2、社交距离:4~12英尺3、个人距离:1.5~4英尺4、密切距离:0~18英尺第三单元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一、人际关系的定义: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1、个体性2、直接性3、情感性:情感是人际关系的重要成分。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的阶段(了解)1、定向阶段2、情感探索阶段3、情感交流阶段4、稳定交流阶段三、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1、定义:自我暴露也称自我开放,指在沟通和交往的时候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别人。2、水平:由浅到深分四个水平一是情趣爱好方面。二是态度。三是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四是隐私方面。四、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了解)1、互相性原则2、互换性院则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4、平等原则五、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1、舒茨提出。2、观点:第一,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第二,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第三,对于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人们有积极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满足方式,由此就构成了六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取向,即积极包容式、被动包容式、积极支配式、被动支配式、积极情感式、被动情感式。第四,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的影响。第四单元人际吸引一、人际吸引:是个体与别人之间情感上互相密切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限度,可分为亲和、喜欢和爱情。二、影响喜欢的因素:1、熟悉与邻近:交往频率与喜欢限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中档频率交往,人们彼此喜欢限度较高。2、相似与互补相似涉及:①、信仰、价值观及人格特性的相似。②、爱好爱好等方面的相似。③、社会背景、地位的相似。④、年龄、经验的相似。实际的相似性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性。互补关系:①、需要的互补。②、社会角色和职业的互补。③、某些人格特性的互补。3、外貌: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等个人外在因素在人际吸引中的作用也是很大的。4、才干5、人格品质第五单元人际互动一、人际互动:人际互动就是人际互相作用。互动是一个过程,是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组成的。人际互动专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往、交流。二、人际互动的形式:合作与竞争。1、合作的基本条件:①、目的的一致。②、共识与规范,即合作双方对共同目的、实现目的的途径有基本一致的结识,并在合作的过程中,遵守双方共同认可的社会规范。③、互相信赖的合作氛围。2、竞争及其基本条件3、目的手段互相一栏依赖理论:多伊奇提出,个体行为的目的与手段与别人行为的目的与手段之间如存在相关依赖的关系,他们之间就会产生互相作用。第七节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在别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第一单元从众一、从众的定义1、定义: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和行为等方面自愿的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2、特点:①、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②、群体压力可以钻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也可以在没故意识的情况下发生。③、从众虽不符合个体的本意,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二、从众的功能: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存在积极的和悲观的作用)三、从众的类型:真从众(内外一致)、权宜从众(内外不一致)、反从众(内外相反)四、从众的因素:①、寻求行为参照②、对偏离的恐惊③、群体凝聚力五、影响从众的因素:1、群体因素:①、群体成员的一致性愈高,愈易产出。②、群体的凝聚力越大,愈易产出。③、群体规模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个体产生从众行为的也许性随群体规模的增长而上升。临界值大体在3~4人。2、个体人格因素:①、个体的自我评价越高,从众行为越少。②、个体独立性较强的,较少从众。3、情景的明确性4、其他因素:性别、智力等。第二单元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一、社会促进1、定义: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毕某种任务时,由于别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别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想象在场和隐含在场。2、社会干扰:有时候别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作绩效减少,称为社会干扰,也叫社会克制。3、社会促进的两种效应:结伴效应、观众效应。二、优势反映强化说:扎荣克提出,别人在场,个体的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其优势反映易于表现,而弱势反映会受到克制。三、社会懈怠:社会懈怠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毕一件任务时,个体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毕时偏少的现象。第三单元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一、模仿1、定义: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别人的影响仿照别人,使自己与别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2、特点:①、模仿的社会刺激是非控制性的。②、相似性。模仿可分为故意模仿和无意模仿两种。3、模仿的意义:①、模仿是学习的基础。②、适应作用。③、促进群体形成。4、模仿的发展趋势:从无意模仿到故意模仿;从游戏模仿到生活实践模仿;从对外部特性的模仿到对内部实质内容的模仿。5、塔尔德的“模仿律”:①、下降律②、几何级数率③、先内后外律: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和选择。二、暗示1、定义:暗示是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及动作等对别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暗示往往采用较含蓄、间接的方式进行。2、暗示的分类:1)、按信息来源分:别人暗示和自我暗示。2)、按暗示者的目的分:故意暗示和无意暗示。3)、按暗示双方的接触方式分: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4)、按暗示效果分:暗示和反暗示。3、影响暗示效果的重要因素:①、暗示者的权力、威信、社会地位及人格魅力对暗示效果有明显的影响。②、被暗示者假如独立性差,缺少自信心,知识水平低,那么暗示效果就明显。③、个体处在困难情境切缺少社会支持时,易受暗示。三、社会感染1、社会感染的定义: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2、特点:双向性、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3、社会感染的分类:①、个体间的感染②、大众传媒的感染③、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第一单元爱情一、定义:爱情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情感现象。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限度的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二、爱情与喜欢的区别:鲁宾提出,爱情与喜欢是两种不同的情感。区分表现在三个方面:依恋、利他、密切。三、爱情的发展阶段:1、取样与评估2、互惠3、承诺4、制度化四、爱情的形式:1、浪漫式2、好朋友式3、游戏式4、占有式5、实用式6、利他式五、爱情的三角形理论:斯坦伯格认为,爱情是由密切(重视彼此的喜欢、理解与期待)、激情(魅力与性吸引)以及承诺(决定发展稳定的关系)三因素组成的三角形。第二单元婚姻一、婚姻1、定义:婚姻是男女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是家庭成立的基础和标志。2、动机(三种):经济、繁衍和爱情。上古时代,经济第一、繁衍第二,爱情第三;中古时代,繁衍第一,经济第二,爱情第三;现代社会,爱情第一,繁衍另一方面,经济第三。二、夫妻关系的类型:爱情型、功利型、平等合作与分工型、建设型、惰性型、失望型、一体型。第三单元离婚一、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引发因素):1、需求不满。2、价值观念不一致。3、“自我”的远离。4、夫妻的性差异。二、离婚的因素(了解)第三单元家庭一、家庭的定义特点:第一,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第二,家庭是一种初级社会群体。第三,家庭关系最为密切、深刻。二、家庭结构与功能1、结构要素:①、家庭成员的数量。②、代际层次。③、夫妻数量。2、结构模式:①、核心家庭②、主干家庭③、联合家庭④、其他家庭3、家庭的功能:经济功能、性的功能、生育功能、抚养与赡养功能、教育功能、感情交流功能、休闲与娱乐功能。4、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①、社会与环境因素②、家庭成员的素质③、家庭成员间的人际距离5、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解体单选题“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此论断出自()。A.艾宾浩斯单选题美国学者霍兰德把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A.哲学思辨阶段、经验描述阶段、实证分析阶段多选题()倾向于认为,人类行为及人性是由社会决定的。A.苏格拉底B.柏拉图C.康德D.卢梭多选题()倾向于认为,人性由生物或本能决定。A.亚里士多德B.马基雅维里C.霍布斯多选题经验描述阶段的社会心理学思想重要有()。A.B.C.D.多选题德国的民族心理学代表人物重要有()。A.拉扎鲁斯B.谢夫勒C.冯特多选题法国的群众心理学代表人物重要有()。A.塔尔德B.迪尔凯姆C.列朋单选题()在192023出版《社会心理学导论》一书,提出十二种本能。A.麦独孤多选题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基础是()。A.潜意识B.性本能C.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单选题罗斯、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均属于()。A.经验描述的社会心理学多选题最早关于别人存在对个人行为影响的实验是由()做的。A.特里普力特B.莫德单选题最早提出社会促进概念的是()。A.F.H.奥尔波特单选题()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向。A.F.H.奥尔波特单选题()编制了第一个态度量表。A.瑟斯顿单选题()通过“游动效应”研究群体的社会规范的形成和变化。A.谢里夫单选题()最早采用社会测量法,使人际关系进入可测量的时代。A.莫里诺单选题()最早提倡群体动力学研究,提倡行动研究,其最有名的是其领导风格实验研究。A.勒温多选题系统论中的许多原则如()可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采用。A.动态原则B.整体原则C.有序原则D.反馈原则多选题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重要原则涉及()。A.B.C.D.多选题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重要原则涉及()。A.B.C.多选题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观测法涉及()。A.B.多选题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调查法涉及()。A.B.多选题问卷的构成涉及以下成分()。A.B.C.D.多选题问卷设计的原则涉及()。A.B.C.D.多选题档案资料涉及()。A.B.C.D.多选题档案法合用于()。A.B.单选题()是“社会心理学危机”的主线因素之一。A.生态学效度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理论重要是由()提出的。A.心理学家B.社会学家C.文化人类学家D.哲学家单选题社会学习论起源于()。A.行为主义多选题强化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即()。A.正强化B.负强化多选题社会学习论是由()提出的。A.班杜拉B.沃尔特斯多选题社会学习论认为,学习过程的机制重要有()。A.联想B.强化C.模仿多选题观测学习涉及四个过程()。A.B.C.D.观测学习的动机过程中的强化形式有()。A.B.C.单选题社会互换理论的创始人是()。A.霍曼斯多选题社会互换理论的理论基础是()。A.B.C.D.多选题霍曼斯提出的社会互换理论普遍性命题涉及()。A.B.C.D.多选题符号互动论中的“符号”涉及()。A.B.C.D.多选题符号互动论源于()。A.W.詹姆斯B.G.米德单选题最早使用“符号互动”术语的是()。A.布鲁默单选题符号互动论认为,()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重要机制。A.语言单选题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由()构成。A.本我、自我、超我单选题()强调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A.新精神分析论多选题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涉及()。A.B.C.D.多选题社会化的基本条件涉及()。A.B.多选题个体社会化的载体涉及()。A.B.C.D.多选题男女之间的差异通常从哪些方面描述?()A.性B.性别C.性别角色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等机制实现的。A.性别期待B.认同C.模仿多选题道德社会化涉及()等方面。A.B.C.道德情感的形式有()。A.直觉的体验B.形象体验C.深层体验道德情感的内容涉及()。A.正义感B.劳动情感C.集体荣誉感D.爱国情感多选题爱国意识的发展阶段涉及()。A.B.C.多选题社会化涉及哪些类型?()A.B.C.D.多选题角色理论按照人们的()研究和解释个体的行为及其规律。A.社会地位B.身份单选题按获得方式可以把角色分为()A.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按行为的规范限度可以把角色分为()A.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按功能可以把角色分为()A.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按主体的心理状态可以把角色分为()A.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多选题角色扮演过程具有()三个要素。A.B.C.多选题角色失调的形式涉及()。A.B.C.D.角色冲突涉及()。A.B.多选题自我涉及对自己()的认知。A.B.C.D.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社会角色的认知。单选题詹姆斯把自我分为()。A.主我与客我多选题自我涉及以下层面()。A.B.C.D.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抱负自我、反思自我多选题自我概念有如下功能()。A.B.C.多选题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A.B.C.多选题身份概念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A.社会地位B.社会角色C.自我概念单选题身份是由个体的()决定的自我认同。A.社会地位和处境地位多选题身份的特点涉及()。A.B.C.D.单选题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提出的自尊公式是()。A.多选题影响自尊的因素重要有()。A.B.C.D.单选题社会知觉过程事实上就是()。A.社会认知过程多选题图式的重要作用涉及()。A.B.C.D.多选题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涉及()。A.B.C.认知者的经验:图式、认知者的动机与爱好、认知者的情绪多选题印象形成的效应重要涉及()。A.B.C.单选题第一印象属于()。A.首因效应多选题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重要有()。A.B.C.D.多选题成功的印象管理的基础是()。A.对的理解情境B.对的理解别人C.对的理解自身的状态D.对的理解自己承担角色的社会期待多选题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有()。A.B.C.D.多选题归因理论把因素分为不同的类型,重要的分类方式有如下几种()。A.B.C.单选题罗特的控制点理论根据控制点的差异把人分为()。A.内控者和外控者多选题个体归因时往往遵循以下重要原则()。A.B.C.凯利认为,人们的归因总是涉及三方面的因素()。A.B.C.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个人)背景(情境或条件)根据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同时考虑三种信息()。A.B.C.多选题影响归因的因素涉及()。A.B.C.D.单选题动机性归因偏差是一种()。A.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多选题社会动机有如下功能()。A.B.C.单选题()活动效率最高。A.中档强度的动机多选题()属于社会动机。A.B.C.D.多选题亲合的作用重要有()。A.B.C.D.多选题影响亲合的因素重要有()。A.B.C.多选题关于抱负水平下列说法对的的是()。A.成就动机越强抱负水平越高B.成功经验可提高抱负水平多选题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重要有()。A.B.C.单选题温特认为存在两种权力动机,即()。A.积极的权力动机和悲观的权力动机单选题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大体有两个,即()。A.社会控制的需要和对无能的恐惊多选题侵犯是由()构成的。A.B.C.广义的侵犯行为涉及()。A.反社会的伤害行为B.亲社会的伤害行为C.被认可的伤害行为多选题多拉德的挫折-侵犯理论认为,()。A.B.C.多选题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侵犯行为的学习机制是()。A.联想B.强化C.模仿多选题侵犯的影响因素重要有()。A.B.C.D.多选题利他行为具有如下性质()。A.亲社会行为B.以人为对象C.由利他动机引起多选题社会规范论强调()在利他行为中的作用。A.交互性规范B.社会责任规范多选题影响利他行为的外部因素重要有()。A.B.C.D.别人在场对利他行为往往具有负面影响,重要机制是()。A.去个性化B.责任扩散多选题以下几种人更也许获得帮助()。A.与利他者相似的人B.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C.有吸引力的人影响利他行为的利他者方面的因素重要有()。A.B.C.D.多选题下列因素也许强化社交焦急()。A.B.C.D.多选题嫉妒情绪有如下特点()。A.B.C.D.多选题态度具有如下特点()。A.B.C.多选题态度的三成分说认为态度有三种成分构成,分别为()。A.B.C.多选题态度与行为不一致是由于行为除了受态度影响外,还受()的影响。A.情境B.认知因素C.过去的经验与行为多选题卡茨认为态度具有四种心理功能,分别为()。A.B.C.D.多选题态度具有如下属性()。A.B.C.D.多选题凯尔曼认为,态度的形成涉及三个阶段()。A.B.C.多选题霍夫兰德的态度转变模型显示,态度转变涉及四个方面的要素,即()。A.B.C.D.多选题传递者方面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涉及()。A.B.C.D.多选题沟通信息方面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涉及()。A.B.C.D.多选题接受者方面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涉及()。A.B.C.D.多选题情境方面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涉及()。A.B.C.D.多选题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认知失调也许有四种因素,即()。A.B.C.D.多选题逆反心理可以分为三种()。A.超限逆反B.自我价值保护逆反C.禁果逆反多选题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有()。A.B.C.在使用量表测量态度时,重要测量()。A.态度的方向B.态度的强度投射测验重要有()。A.墨迹测验B.主题统觉测验单选题沟通涉及()。A.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单选题人际沟通是以()为主的沟通。A.视听沟通多选题沟通的背景涉及()。A.心理背景B.物理背景C.社会背景D.文化背景多选题沟通的功能重要有()A.B.C.D.单选题按组织系统可以把沟通分为()A.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按信息流动方向可以把沟通分为()A.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平行沟通按信息源及接受者的位置关系可以把沟通分为()。A.单向沟通、双向沟通按言语的特点可以把沟通分为()。A.口头沟通、书面沟通。按沟通主体的现实性可以把沟通分为()。A.现实沟通、虚拟沟通。多选题正式沟通网络涉及如下形式()。A.B.C.D.比较沟通网络质量的常用指标有()。A.B.C.D.多选题非正式沟通网络涉及如下形式()。A.B.C.多选题网络成瘾大体上可以分为()。A.B.C.D.多选题霍尔认为人际距离有四种,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