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紫阳书院设计说明_第1页
武夷山紫阳书院设计说明_第2页
武夷山紫阳书院设计说明_第3页
武夷山紫阳书院设计说明_第4页
武夷山紫阳书院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夷山紫阳书院设计论述一、历史沿革,设计依据“紫阳书院”坐落福建省风景秀丽的“武夷山文化与自然世界双遗产”风景名胜区内的九曲溪毗岸核心景区云窝隐屏峰麓(始名武夷精舍),属一群体建筑。始建时主要建筑有“仁智堂”、“隐求堂”、“止宿寮”,附属建筑有“石门坞”、“观善斋”、“寒栖馆”以及娱息设施“晚对亭”“铁笛亭”、“茶灶”、“钓矶”等,总占地2000余平方米。书院始建于宋淳熙十年(1183),始名“武夷精舍”,肇建人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这是朱熹本人在福建创办的一所学堂,是他中晚年传布理学的中心基地。南宋末,在朝廷的重视下,进行扩建并拨给管田,初步纳入创建公助范畴。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式划为官学,成为福建第一所具大学品味的学府,此后自至清康熙晚期的230余年间,书院均由名儒执教,四方学子纷至沓来,书院经官方多次扩建,随成建拥有“楼无楹”、“左右两庑各六楹”、堂斋规制宏丽的“华堂巨构”,占地总面积7000余平方米。由于经历了部队在这里建疗养院,把原“武夷精舍”附属建筑全部拆除,建设部队干部专用疗养场所基地,只留下部分“左右两庑各六楹”残破四面透风土木建筑。紫阳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积极的贡献,在文化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份。东南大学建研所根据《武夷山志》的记载和依据武夷山总体规划,编制武夷精舍小区规划,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二、设计思路景区管委会根据[1991]023号省建委《关于武夷精舍小区的批复》,以历史为依据,尊重原格局,重视本来面目,按南宋时期建筑风格(青瓦,白墙,深棕色门窗、柱,直棂门窗、隔扇槛门,花岗岩台明),根据现有科技技术(由于大木材稀缺,采用钢筋混凝土骨架),因地制宜融入自然环境。三、现有地形场地地形:南邻九曲溪、北邻隐屏峰、东邻九曲桥、西邻云窝路;南北长150.7米,东西最宽为88米至最窄处8米。南向前端为平缓地形葫芦形状,长度50.7米;北向后段长为山洼地为长方形形状,东西宽为38.9米,两侧及背靠隐屏峰山脚;地势南低北高,高差有1.5米;原有道路顺九曲溪畔至云窝并与紫阳书院场地南向及西向环形连接。四、总平面设计及要求设计作品要求“留下世遗、不留遗憾”。紫阳书院建筑在原址和符合当地文化内涵及民俗风格基础上重建,建筑坐落与南北向靠后段长方形山洼地处,背靠隐屏峰。按单檐宋式仿古建筑建筑平面布局建设,书院前布置牌楼和广场。书院设计按:“宜低不宜高、宜藏不宜露、宜土不宜洋、宜淡不宜浓”原则进行;门厅檐口高度在满足使用和美观要求前提下,尽量控制高度;书院布置在北向后段山洼地的长方形状原址位置上,整个建筑含蓄而融入环境之中不会过于暴露;书院外观青瓦,白墙,深棕色门窗、柱,直棂门窗、隔扇槛门,花岗岩台明等体现淡雅朴素南宋时期建筑风格;武夷山是典型“碧水丹山”,在道路、台明、柱础等石作部分采用武夷红花岗岩材料,使其能自然有机融入环境之中。古人在选址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和环境、因地制宜,书院“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不难想像,具备这样条件的一种自然环境和这种较为封闭的空间,是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和良好的局部小气候的。背山可以屏挡冬日北方寒流;面水可以迎接夏日南来凉风;朝阳可以争取良好日照;近水可以取得方便的水运交通及生活、灌溉用水;缓坡可以避免淹涝之灾;植被可以保持水土,调整小气候,北侧背靠隐屏峰,前方(南向)有广场和九曲溪水悠悠流过,这是一处理想美妙书院场所。平面布局功能如下:书院平面按中轴线对称布局上,有三进厅二天井:前为门厅,中为正厅,后是仁智堂,前天庭两侧厢房为碑廊,后天庭两侧厢房为隐求堂,形成四合院式的单檐仿宋古建筑,总面宽尺寸30.85米(台明外沿尺寸),总进深尺寸48.55米(台明外沿尺寸)。在布局上延续民居建筑中屋顶屋脊高度要求:正堂主房的屋脊高度应高与两侧的廊房及所有屋脊高,这种布局体现我国儒家思想文化中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主人住正堂左侧房间,弟子们住右侧房间,下人住廊房)。天井。三进厅二天井中天井为了采光、采雨、通风、四水归堂(寓意财不外流),调节小气候都设置四方天井,一重天井一层厅(一进厅比一进厅高、寓意步步高升,也起到地面水能迅速排出),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牌楼与书院前门厅建筑有25米距离。采用四柱三门排架和有屋顶单檐构架,牌楼有起到标牌和标示用途是起讫书院引导游客标志。道路在保留原有古树和地形地貌情况下,把南侧、西侧道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建提升为3.5米宽并交汇于牌楼处。南侧道路延伸并通向书院前厅。道路依山就势,顺着地势自然流畅,材料为武夷红花岗岩顺着地形地势铺设,面二凿。云窝道路与书院道路连接处挡土墙施工时精心挑选和原挡土墙颜色、规格相近的旧石头进行按原施工方法砌筑(包括顶面、正面、侧面),做到不留现有施工痕迹。书院前广场绿化花、草、灌木、乔木、地被植物,形态各异;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布置朱熹和弟子们认真学习的人物小品场景,增添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气息。五、设计说明紫阳书院设计,按宋式单檐仿古建筑,大木小式而设计(小式做法檐口不设置斗拱),仿木构架体系建设(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骨架),钢筋混凝土柱脚包花岗岩柱础(花岗岩面二剁)。屋顶形式:中三进为单檐歇山屋顶,两侧厢房为单檐悬山屋顶。三进厅(门厅,中为正厅,后是仁智堂)与碑廊和隐求堂连接采用单檐悬山连廊连接,仿木构架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原址重建过程中保留原址一段原貌土墙,采用有机钢化玻璃密封保护,可让参观客人观看原有局部“武夷精舍”建筑风格片段。仿木构架形式:门厅、正厅柱直径350毫米带前廊四架梁尖山构架,正贴二榀、边贴二榀,檐口净高分别为5米和5.6米,尖山脊净高分别为7.23米和7.83米,进深7.5米;仁智堂柱直径350毫米带前后金柱五架梁尖山构架,正贴四榀、边贴二榀,檐口净高为6.4米,尖山脊净高为9.8米,进深10米;碑廊柱直径350毫米五架梁尖山构架,正贴三榀、边贴二榀,檐口净高为4米,尖山脊净高为5.39米,进深4.5米;隐求堂柱直径350毫米带前廊四架梁尖山构架,正贴四榀、边贴二榀,檐口净高为4.3米,尖山脊净高为6.7米,进深6.5米。屋面:采用¢150/2青色筒瓦、勾头滴水并与屋面基层固定牢固,1:2水泥砂浆掺5%防水剂找弧形屋面(找坡要自然流畅),低面白灰粉刷面钉25厚150宽@250杉木板,杉木板面油深棕色油漆三道。歇山屋面:钢筋混凝土望板为:弧坡形钢筋混凝土屋面坡度按举折(举折:是垂直高度与水平长度的比值)进行放坡(如构架为:三架梁,第一步梁0.5;五架梁,第一步梁0.5、第二步梁0.7;七架梁,第一步梁0.5、第二步梁0.7、第三步梁0.9;出檐0.35)。由于上檐出举度较缓,越接近屋脊坡度越陡,可以将屋面流下雨水抛出更远(古人曾以“上反宇以盖载,激日影而纳关”,及“上尊而宇卑,吐水疾而溜远”来说明。翼角部分为冲300毫米翘起600毫米,冲出起点为檐柱内1500毫米逐步自然顺畅冲出和翘起,戗梁悬挑端头为霸王拳,交汇处是戗脊悬挑部份设置雀尾使得歇山屋顶翘曲飘逸轻巧;正脊为200毫米宽,600毫米高;垂脊为200毫米宽,450毫米高;戗脊200毫米宽,350毫米高;歇山正脊两端头设置龙吻吞脊(传说:龙吻能降水灭火)。外墙:1:2白水泥砂浆拉毛,形成青瓦白墙的仿宋建筑;内墙白灰粉高级刷面白色水泥漆三遍;200毫米高花岗岩石片踢脚线。门窗:杉木仿宋直棂窗、直棂隔扇槛门。地面:20毫米厚1:2水泥砂浆面层,450X450毫米划线仿青砖地面,80毫米厚C15混凝土垫层,150毫米厚夯石层。台明:前厅地面与室外地坪高差1.35米;正厅地面与一进天井地坪高差0.75米;仁智堂地面与二进天井地坪高差0.75米。建筑外围台明阶条石压顶、土衬石、角柱石、每榀构架柱支承石等为150毫米厚武夷红方整石花岗岩面二剁,台明陡板每榀构架和每榀构架之间除400毫米柱支承石外为青砖砌筑。建筑内围台明阶条石、陡板石、天井、排水沟等为150毫米厚武夷红方整石花岗岩面二剁。踏跺:前厅地面与室外地坪和正厅及仁智堂碑廊隐求堂与天井连接踏跺、垂带、象眼、土衬等为150毫米厚武夷红方整石花岗岩面二剁。所有构件:方柱、梁、檩、垫、枋、檩条等阳角做海棠形线角。油漆:柱、梁、檩、垫、枋、檩条、瓦条、封檐板、木垂花、耍头、云头和杉木门窗等油深棕色上等油漆三遍。六、牌楼牌楼为四柱三门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仿木构架,面阔尺寸(4.5+7.5+4.5)米,边门净高地坪至小额枋为5米,中门净高地坪至小额枋为6.6米。边门地坪至正脊总高7.82米,正门地坪至正脊总高10.57米。屋顶形式为:正门屋顶为四阿顶(也称为五脊顶),边门屋顶为三阿顶。正脊宽250毫米、高680毫米。立面形式:由上至下为脊吻、正脊、¢150/2青色筒瓦、勾头滴水、挂柱、挂柱挑梁、挑梁端头置云头、脊梁、隔架斗、大额枋、摺柱及垫板、小额枋、雀替、排架、柱础、花岗岩地坪等。装饰:瓦条、封檐板、木垂花、挂柱、隔架斗、雀替、云头等油深棕色上等油漆三遍;脊梁、大额枋、摺柱及垫板、小额枋、排架柱、柱础、地坪等为花岗岩饰面(面三剁)。排架柱、脊梁、大额枋、小额枋、摺柱、方柱、挂柱等阳角做海棠形线角。本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