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与时俱进-现代雕塑_第1页
第九课与时俱进-现代雕塑_第2页
第九课与时俱进-现代雕塑_第3页
第九课与时俱进-现代雕塑_第4页
第九课与时俱进-现代雕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雕塑课件制作:李蔚与时俱进

雕塑

以雕、刻、塑以及堆、焊、敲击、编织等手段制作三维空间形象的美术形式

。以圆雕、浮雕和透雕为基本形式。同一环境下用一种圆雕或浮雕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内容的称组雕。雕塑被传统观念视为静态、可视、可触的三维实体,以主体的造型形象和空间形式反映现实。它不长于叙述,只能表现动作的一个片刻,但恰是这一点,使作品的效果生动传神。随着现代观念的变化,反传统的四维雕塑、五维雕塑、声光艺术、动态雕塑以及软雕形式纷纷涌现。

雕塑的类型

按照材质分,有泥

、木、石、铜、瓷、陶塑等;按题材分

,有纪念碑或纪念性雕塑等

;按环境、用途、放置位置分,有城市雕塑、园林雕塑、室内雕塑、室外雕塑、案头雕塑、架上雕塑以及奖杯、奖牌等;人像雕塑按部位分,有头像、胸像、半身像和全身像。

雕塑的形式的特点①

圆雕。占有空间的实体雕塑个体或群体。各个视点均可感受到。一般不带背景,放置于可供四面观赏的环境中,亦有特殊原因只有一个或几个观赏面的,如石窟艺术的佛像。②

浮雕。只有一个面向,常指以一块底板为依托,占一定空间的被压缩的实体雕塑个体或群体。浮雕中形体和底板平行的二维尺度长宽的比例不变,只压缩形体的厚度,按透视规律,近高(厚)远低(薄)。根据其压缩的程度,可分为高浮雕、低浮雕、薄浮雕三类。去掉底板的浮雕则称镂空雕、透雕。

雕塑的制作方法

石雕、铜像需一个1:1等大泥塑,并翻制成石膏像作为过渡。石雕可用点型仪在石膏像上测出各部位的空间位置

,在石块上对应

,再雕凿型体。用石膏像做母型,即做成浇铸用的内外型范

,配上浇注系统

,便能浇铸铜像。做圆雕泥塑造型时,为便于观察,常在可转动雕塑台架上塑造。浮雕用木制固定底板托架塑造。4~5米以上的大型塑像,通常在小型定稿上找出定稿型体的各部分空间位置,按比例放大,特大型的可分段放大。

雕塑作品的材质选择需根据内容

形式、环境、功能的要求而定。

水泥雕塑是用钢筋混凝土浇注,一般用于室外,不宜近看,粗犷质朴。

玻璃钢雕塑用合成树脂和玻璃纤维加工成型,质轻,强度高,成型快速方便,可制动势大而支撑面小的类型

青铜雕塑用青铜铸造,耐蚀性和铸造性能优良,适合广场、街头耸立,亦适于肖像雕塑。

石雕常用花岗石、大理石、青石、砂石等,坚硬耐风化,适于制作大型纪念性雕塑,如石窟造像。

木雕因木材易干缩,加上湿涨、翘裂、霉烂、虫蛀的特点,一般多用于小型架上室内雕塑。常用楠木、檀木、梨木、杨木、樟木、龙眼木等。

雕塑的基本工具①雕塑刀。②石雕凿。③石雕锤。④木雕刀。⑤

弓把

。为雕塑用卡钳

。可测量距离

,有两个可开合的象牙形卡脚,也可随时改变卡脚的弯度。⑥比例弓把。是雕塑放大用的度量工具。⑦点型仪。为三坐标定位仪,用于复制石雕与木雕。在石膏像上找出

3

个基准点,用点型仪上的定位钢针对准并固定,利用点型仪上可滑动的部件和万向关节及指针,可对准雕像上任何一个空间位置,把可移动的部件锁定

。把点型仪挪到石块或木料上

,钢针对准

相应的基准点,指针能把石膏像上的点标于石头或木块上,就能准确地复制成石雕和木雕。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当天下午6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以毛主席为首的政协各单位首席代表一一执锨土,奠下纪念碑的基石。后经全国广泛讨论,确定碑型。到1952年,全国优秀的建筑师和专家们共设计了一百多种图案,经有关方面通过各种方式征求各界人民的意见,归纳、修正成最后的图样。人民英雄纪念碑夜景人民英雄纪念碑呈方形,分碑身、须弥座和台座三部分,共高37.94米。台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均有台阶。下层座为海棠形,上层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下层大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十幅汉白玉大型浮雕。浮雕高2米,总长40.68米,共有约170个人物形象,概括而生动地表现出我国近百年来惊天动地的革命史实。上层小须弥座四周镌刻有以牡丹、荷花、菊花、垂幔等组成的八个花环。

碑身是一块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达60多吨的大石。碑身正面(北面)镌刻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背面是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两侧装饰着用五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浮雕花环,象征人民英雄的伟大精神万古长存。浮雕是根据碑文的内容创作的。按照革命史的顺序,依次是《焚烧鸦片》、《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队》、《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支援前线》和《欢迎解放军》。

这些作品中的人物造型吸收了西方雕塑的解剖学的长处,比例适度,形态生动,表情刻画细致传神。在服饰的处理上,继承了中国古代雕塑用线表现的传统,造成线条组织疏密关系的形式感。

尽管每组中人物众多,但由于经过匠心的安排设计,人物相互呼应顾盼,既有细节的交代,又保持了总体的统一和谐。浮雕的作者大都是在30年代留学归来的雕塑家,如曾竹韶、滑田友、王临乙等,总体工作由刘开渠主持。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

曾竹韶与《焚烧鸦片》曾竹韶(1908-1996),福建厦门人。幼年侨居缅甸,1927年回国,翌年考入杭州西湖艺术院雕塑系。1949年后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参加筹备中国革命博物馆。曾竹韶早年在国外学习期间,曾经去埃及、希腊、意大利、英国、德国考察雕塑艺术,对西方雕塑传统作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当他到英国伦敦参观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展览时,惊叹祖国艺术传统的悠久与杰出,萌发回国学习民族传统雕刻艺术的念头,后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回到祖国。20世纪80年代曾创作《蒲松龄》半身像、《蔡元培》半生像、《孙中山》全身铜像等。他的肖像雕塑注重个性与内心刻画,结构严谨,追求神韵。曾竹韶的代表作《焚烧鸦片》,是纪念碑碑座十块大型浮雕的第一块,表现了1839年广东虎门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原作200厘米×492厘米,其设计和塑造手法是现实主义的,吸收和运用了中国传统雕刻技法,表现风格注重了民族的欣赏习惯,具有整体洗练、刻画细腻、质朴清新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天安门广场动工兴建,集中了国内最优秀的雕塑家刘开渠、滑田友、曾竹韶等人,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纪念碑的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浮雕“焚烧鸦片烟”《武昌起义》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五四运动”作者滑田友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五卅运动”作者王临乙现代大型泥塑群像《收租院》创作于1965年6~10月,陈列于四川省大邑县刘文彩庄园。作者是当时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学生及校外雕塑工作者和民间艺人。收租院根据当年地主收租情况,在现场构思创作,共塑7组群像:交租、验租、风谷、过斗、算账、逼租、反抗。它们以情节连续形式展示出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手段──收租的全过程,共塑造114个真人大小的人物。雕塑家将西洋雕塑技巧与中国民间传统泥塑的技巧融而为一,生动、深刻地塑造出如此众多不同身份、年龄和个性的形象,可谓中国现代雕塑史上空前的创举。群像与收租环境浑然一体,收租情节与人物心理刻画惊心动魄,集中地再现出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压迫,迫使他们走向反抗道路的历史事实。在这组作品中,写实风格和泥土材料的运用颇为恰当,中、西雕塑技巧的融合也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效果。——中西雕塑技法结合的成功尝试《收租院》一、逼租

这位孤苦伶仃的老奶奶,被恶霸地主刘文彩夺去了亲人,榨尽了骨髓,现在地主狗腿子又逼她来交租,还硬说老奶奶的租谷不够数,竟把她仅有的一只老母鸡也抓来了。老人家满腔愤恨地想:“这‘收租院’真是我们穷人的鬼门关!”贫苦农民在地主走狗的逼迫之下,怀着满腔仇恨将一年用血汗泡出来的粮食运进“收租院”交租。这位青年农民被迫挑来了租谷,他眼看“收租院”里的黑暗情景,想起世世代代遭受的压迫,怒火满胸膛,恨不得挥起拳头砸碎这个“鬼门关”。逼租残酷的剥削压迫,使得老人折断腰,儿孙筋骨瘦。这位老大爷背的何只是租谷,这是旧社会压在我们劳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

逼租这白发苍苍的老人,这失去父兄的孩子,这被夺去了丈夫的妇女,也一袋袋、一筐筐被迫送来血汗粮。

逼租在地主的皮鞭下,老老、小小来交租,这推来的,拉来的,是我们穷人的仇和恨!

逼租这两只看门狗,专门监视送租人。这只狗,手拿皮鞭,腰挎短枪,斜吊着一只贼眼,比豺狼还狠,动不动就对佃户拳打脚踢和放狗咬。

逼租这一家母子三人,寡母拖儿带女来交租,两个孩子饿得皮包骨,妈妈又饿又累,背上小女儿没奶吃,快要饿死了,可怜的大孩子哭喊着:“妈妈我饿啊!……”妈的心像刀割,眼前的阎王债都交不清,往后的日子怎么过?这满腔仇恨向谁说?逼租二、验租

交租要过四道关,一道更比一道难,验租、风谷、过斗、算账。重重刁难盘剥,榨取农民的血和汗。这是验租和风谷关。

这位姑娘看到这些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怒火满腔。冤有主,债有头,穷人一定要报这血泪仇。

这位等着验谷的农民,眼看自己的劳动果实被剥削得干干净净,眼看多少阶级兄弟姐妹惨遭打骂,心头燃烧起仇恨的烈火。验租这位老大爷和小孙女辛辛苦苦担来了谷子,遭受狗腿子故意刁难,老大爷和狗腿子讲理,狗腿子踢翻箩筐,毒打老大爷。这位农民扶起了老大爷,满腔仇恨地怒视着狗腿子:“你们这伙强盗,总有一天要清算你们欠下的血泪账!”验租

验租

过了验谷关,就是风谷关。这个特别的风谷机装着滚珠链盘,风力特别大,一石好谷经它一吹,就剩下七八斗了。吃人的风谷机,吹出来的是穷人的血汗粮,农民怎能不心疼!这个还没有风谷机高的小姑娘,忍着痛和恨,踮起脚把谷子填进这吃人虎口。

…验租

这个孩子眼看这么多好谷被吹出来,脱下衣服想包一点回家,狗腿子一看,举起弹簧钢鞭就打。这些年幼的孩子永远也忘不了这世世代代的苦,祖祖辈辈的仇!老大爷忍不住气愤,捧着吹出来的谷子向前质问:“这吹出来的都是好谷子,你们为什么说不能顶租?为什么又不让我们拿走?!”…验租

《收租院》局部泥塑群像所表现的内容,是当地大地主刘文彩每年收粮租的场面,反映出剥削与被剥削的阶级关系,以及农民群众的反抗。人物形象个性突出,各种内心情感表现较为丰富。狗腿子不等老大爷说完,瞪着三角眼叫道:“什么好谷子?好的也不能拿走!”残酷的打骂休想征服农民的反抗精神,却激发起更大的仇恨,看,这位老大爷两眼射着仇恨的怒火,一双手汇集着钢铁般的力量,直使外强中干的狗腿子胆颤心寒。验租

三、过斗

吸血鬼刘文彩收租用大斗,放债用小斗,穷凶极恶地剥削广大劳动农民。每年单用大斗收租,就额外剥削三千三百多石谷子,足够当时七千多农民吃一年。这母女二人挑来的两筐谷子,经过验谷、风谷两关,就剩下一筐了,他们又满腔愤恨地去过斗。再经过过斗关,还能剩多少?!

过斗等着过斗的青年农民强忍着满腔仇恨:刘文彩呀,刘文彩,你这只大斗,吃下了我们穷人多少血和肉,养肥了你们这些野豺狼,这是什么世道啊?!

这个姑娘面对这群豺狼,两眼射出愤怒的火焰,恨不得把这吃人的斗劈个粉碎,把豺狼们消灭光!过斗过斗当时农民愤恨地说:“斗啊!斗,你是地主的咀,你是豺狼的口,你喝干了穷人的血,你刮尽了穷人的肉,可你装不了地主的罪,你量不尽我们穷人的仇!”“为什么我们交一石谷子,过了三关就剩下四五斗了?”这位老大爷忍无可忍,站出来质问狗腿子。那些凶恶的家伙不但不听,反而更加刁难。过斗四、算账

算账是交租的最后一道关,也是农民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关。刘文彩的铁板租,每亩高达三百公斤,超过正常年景的产量,不管天旱地涝租子一粒不能少。再加上收租时重重盘剥,农民每到算账时,总是过不了这个生死关。惨遭剥削的农民忍无可忍,纷纷起来反抗。租债比山高,层层压在穷人腰,地主手里算盘响,佃户头上杀人刀!

佃户们的租谷过了斗,领了这几根竹签来算账。这位老大爷越数竹签越气愤:为什么一年的劳动只落下这几根竹签?这阎王债何日能还完?相似的人物造型

算账

这位农民眼看着狠毒的地主,满怀阶级仇恨难忍耐,握紧扁担要冲上去,算一算他欠下穷人的血泪账!算账

这位老大娘看到眼前的情景,又想起自己的亲人一个个被地主逼死,新仇旧恨,涌上心头,她搂着小孙女,暗暗叮嘱:“孩子,记下这血泪仇,赶快长大为咱穷苦人报仇雪恨!”

算账

阶级兄弟心连心,面对着凶恶的狗地主,满腔仇恨,忍无可忍,一个个握紧拳头,拿起扁担,要向刘文彩讨还血债!

算账

比豺狼还狠的刘文彩,硬说这一家租子不够数,强迫老大爷在卖壮丁的契约上按手印。老大爷不答应,就被踢倒在地。儿子上前向地主报仇,地主狗腿子、国民党匪兵,一拥而上把他抓了起来。老大爷气愤地指着刘文彩喝道:“你这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逼得我们穷人好苦啊,凭我这条老命和你拼到底!”五、迫害

大恶霸地主刘文彩不但在经济上残酷剥削农民,还用他们掌握的反动政权和枪杆子,在政治上对农民进行血腥的迫害,逼得多少人家卖儿卖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吃人肉喝人血的狗地主刘文彩,竟抽儿童的血补养身体。这位妇女交不够租子,狗地主惨无人道地抽她子女的鲜血顶租子,害得小女儿昏倒过去。母亲扶起孩子,仇恨的目光射向地主,恨不得立刻砸死这个万恶的吸血鬼。

迫害刘文彩这个吃人魔鬼,要六个奶妈供他吃人奶。这一家婆媳二人,抱着还不过一个月的婴儿来交租,狗地主竟强拉这位年青的妇女当奶妈。她拼命高呼:“给我孩子!……”婆母挣扎着把孩子递过去,却被狠心的强盗拉开。这么小小的孩子,离开妈妈怎么活下去?这位双目失明的老爷爷和小孙女一年到头拼命劳动,用血汗泡出来的稻谷全部交了租,也过不了鬼门关,狗地主硬逼着爷爷把小孙女卖给他当丫头。老爷爷愤怒地抖动着这张吃人的卖身契,想起一家人被逼得只剩下爷孙俩,害得自己双目失明,如今地主还要抢走这唯一的亲骨肉,旧恨新仇,怎能忍耐?小姑娘死也不肯离开相依为命的老爷爷,她悲愤地哭啊,哭啊,这哭声是对万恶的旧社会的控诉!迫害

妈妈交不够地主的阎王债,被关进了牢房。两个孩子想起过去被地主逼得失去了爸爸,如今又迫害妈妈,他们愤怒地想:为什么地主这样凶狠?为什么穷人这样受苦?这血海深仇总有一天要报!妈妈两眼射出怒火,恨不得砸碎这血腥的牢笼。迫害整个雕塑群是由剥削到反抗几十个故事情节连贯起来的,不同于欣赏性或纪念性的单体雕塑。不仅在人物塑造上富于变化,而且注意到各种场面中的很多道具的真实性。《收租院》局部

孩子的妈妈追了来,被狗保长踢倒,她又不顾一切地呼喊着追上去。狠毒的地主逼得多少贫苦农民家破人亡,但是,地主的强索却不能拴住穷人的阶级仇恨!满腔怒火在燃烧,血海深仇誓要报!这一家被刘文彩的抓牙——保长乡丁抄了家,孩子的爸爸被绑去当壮丁。迫害六、造反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和斗争!压迫越深,反抗就越强烈!“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苦大仇深的农民团结起来造反了!国民党反动军警开枪杀害农民兄弟,妄图用屠杀来镇压起来造反的群众,更激起了群众的仇恨。工农兄弟心连心,这位铁匠师傅奋勇向前,抓住这个坏蛋的手腕,抡起铁锤,吓得这个坏蛋浑身打颤,现出纸老虎的原形。造反

反抗的烈火在迅猛燃烧,这位姑娘早就忍不住满腔仇恨,面对行凶的敌人,她操起锄头就向敌人扑去。造反这位农民的胳臂中了敌人的枪弹,他一手按住伤口,不顾鲜血从手缝流出,握紧武器,和穷兄弟们一起奔向前去,向敌人讨还血债!造反造反

这位青年农民抡起扁担向敌人冲去,决心要把这“鬼门关”砸个稀巴烂!

穷兄弟姐妹们站起来向阶级敌人清算血债,这位青年妇女忙把怀中婴儿交给婆婆,不顾一切地参加战斗。反抗的怒涛汹涌澎湃,“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造反七、夺权

大邑人民日夜盼望的一天到来了!一九四九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四川省,大邑人民在亲人解放军的帮助下,活捉了恶霸地主刘文彩,彻底摧毁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人民的新政权。翻身的农民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誓将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革命进行到底!

解放军砸碎了刘文彩的监牢,无数农民兄弟获得解放,他们决心紧跟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亲人解放军并肩战斗,握紧手中枪,彻底砸碎旧世界!夺权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解放军向群众宣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夺权

夺权武装起来的群众向地主阶级英勇冲杀,看,他们捉住了伪乡长(左图),俘虏了蒋匪军官(右图),夺下敌人武器武装自己。夺权“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人民武装所向无敌,看,罪恶滔天的刘文彩出现了纸老虎原形,得到应有的下场!

夺权革命群众怀着对旧社会的深仇大恨,用大斧将反动政权的牌匾劈个粉碎,把万恶的地主恶霸及一切阶级敌人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叫它永世不得翻身!夺权“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有了政权就有了一切,没有政权就丧失一切。”军民满怀喜悦的心情,庆祝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热烈欢呼劳动人民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当家做主人。

夺权“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我国人民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流血牺牲,终于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起伟大的红色政权,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毛主席教导我们:“我们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是,失败的阶级还要挣扎。这些人还在,这个阶级还在。所以,我们不能说最后的胜利。几十年都不能说这个话。不能丧失警惕。”我们一定要牢记毛主席的教导,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不要忘记阶级苦、民族仇,不要忘记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在黑暗统治下过着苦难的生活。情节的连续性是保证《收租院》成功的关键。从雕塑本身的创作规律来谈,《收租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雕塑,它不是那种纯欣赏性的单体雕塑,也不是那种具有纪念碑特征的群体雕塑。《收租院》像一套连环画,也像一组连续的组画。

《收租院》的另一个特色是充分利用了固定的场所,发挥了现场的实感,使整体处于一个现实的时空之中,强化了现实主义的雕塑风格。而在雕塑手法上,雕塑家一方面以学院派的基本的造型艺术原理和方法,去表现雕塑艺术的自身特点。另一方面又学习民间塑造"泥菩萨"的方法,直接用稻草粗泥以及和了棉花、细沙的细泥作为基本的材料,既简单方便,又成本低廉,平均每塑一人仅需3分钱左右。在一些具体技术的运用上,也改革了一些过去的方法,如眼珠嵌黑玻璃球,而不是挖洞产生阴影的办法,这样更接近于生活的真实。

《收租院》的艺术特色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在各种展览会上出现了较多的肖像作品,也有抒情性的作品与少量的浮雕。最早有留学美国、英国攻雕塑与油画的李铁夫,他与梁竹亭、陈锡钧都作过孙中山像。20世纪70年代以后,木、石、青铜等硬质材料得到广泛应用,在雕塑语言的探索方面也有很大进步。代表性作品有:袁晓岑的《母女学文化》、潘鹤的《艰苦岁月》、田金铎的《稻香千里》(石雕)、孙纪元的《草原民兵》、张德蒂的《小达娃》等。在肖像雕塑方面,比较突出的作品有:王朝闻的《刘胡兰像》(1951年,后来放大为大型纪念碑雕塑)、张松鹤的《鲁迅》(1974年)、贺中令的《白山魂》(石雕,1984年)、邢永川的《杨虎城将军》(石雕,1984年)、钱绍武的《江丰》(石雕,1984年)等。架上雕塑

潘鹤《艰苦岁月》雕塑家抓住了一个生活中的典型瞬间,在游击战争的艰苦岁月中行军、作战的间隙,老战士掏出身边的笛子悠闲地吹奏起来,小战士依偎在他身边听得入神。作品以强烈的对比手法,表现了在衣着破烂的外表下,人物乐观、崇高、充实、美好的内心世界。作品在浇铸青铜的过程中,保留下创作过程中的塑痕——它是雕塑语言中十分生动的成分。这件“取材于中国工农红军生活中的一个看来平凡而轻松的、却能看出革命战士的高尚的精神状态的小插曲,情节很简单,作品却经得住反复寻味。这里的关键,就在于它以动人的形象,体现了这个最能在观者心灵中激起共鸣的主题”。

恋爱与责任品张充仁王朝闻的《刘胡兰》谈到这件作品,张得蒂感慨万千:“我生第二个小孩时,因为被打成‘右派’,所以心情特别糟。但在医院里,一个漂亮而温柔的的女医生对我特别好,于是我就在1962年为她创作了一件雕塑,我非常喜欢,学校也打算拿它作教具。但没想到的是‘文革’时期就被砸了,每天我看着那个被砸掉的雕塑的头静静地躺在走廊里,从它的旁边走来走去,心里非常痛苦。后来,我仍然想创作一个以医生为题材的作品,直到有一天我在电视里看到《苔丝》,其中苔丝正要吃水果的嘴的特写吸引了我,那是一张清纯的、善良的、对于世界的险恶一无所知的嘴。那瞬间,我爱上了那张嘴,于是便整天想着找一个载体能把它完美地表现出来。终于,有一天,我茅塞顿开,医生为病人吹水时单纯、真诚的动作提醒了我,作品便应运而生。”《日日夜夜》洁白的大理石雕刻了一位悉心呵护病人的护士,她用嘴轻吹勺中汤水,生怕烫着病人。这常见而感人的细节以日日夜夜为题更使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雕刻手法细腻,手部以下部分都省掉了,令人产生犹如置身于夜间病室之中,既清晰又朦胧的感觉,大理石的晶莹洁白,更突出了白衣天使美好的心灵。

《妇女头像》大理石40*40*10公分

刘开渠

刘开渠(1940—1993),安徽萧县人,为著名雕塑家。他的雕塑在西洋写实主义的基础上,继承了传统简练、单纯及线画的表现方法,形成深沈、严谨、含蓄的风格。叶毓山的《聂耳》袁小岑的《母女学文化》

作者:王笃纯

作品名称:慈母手中线

作者:

王笃纯

作品名称:鱼归作者:王笃纯

作品名称:母子情作者:王树生

作品名称:李大钊

作者:魏小杰

作品名称:孕育作者:张维宁

作品名称:藏女

作者:杨建强

作品名称:烛韵

作者:杨建强

作品名称:渴

作者:张德华

作品名称:毛泽东

2003年

作者:张维宁

作品名称:高原母女作者:郝京平

作品名称:包青天申猴

木雕金谦锈鲁迅铜张德华小胖石陈淑光童心汉白玉丁洁因惠安女玻璃钢时宜觅铸铜沈吉童笛铜陈桂轮古老的传说玻璃钢吴慧明憩铜杨淑卿舞铜文慧中展铜孙贤陵画家八大山人铜

卢琪辉

杨靖宇将军铜像

李湘生爱雪花石赵瑞英

自得其乐铜沈吉鹏母子铸铜崔玉琴

99年铸铜雕塑“农家乐”参加由韩国雕塑家协会邀请的国际雕塑作品交流展,同时参加开幕式活动并访问韩国一些著名雕塑家。作者:陈运龙

作品名称:农家乐《非洲猎手由国家选送参加法国“沙龙”美展,并发表在香港《美术家》等刊物。

作者:关玉璋

作品名称:《非洲猎手》

作者:胡孟炎

作品名称:浴

作者:李伟胜

作品名称:新娘

作者:李仕儒

作品名称:《烛光》

风竹作者香港雕塑家文楼,用铜质的坚硬来表达传统文人所喜爱的风中之竹,是一件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比较完美的优秀作品。

小鹿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雕塑的创作和理论等方面曾一度出现过繁荣时期。刘焕章的这件作品完成于1962年,是当时广泛重视严肃主题创作以外,比较轻松活泼的作品之一。毛主席像浮雕作者王朝闻,作品创作于1950年,被用于《毛泽东选集》的封面,广泛流传,知名度极高。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五十年代普遍学习苏联的经验,尽管我国的文化遗产极其丰富,但雕塑艺术方面还是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从教育阶段就聘请了一些苏联雕塑来我国开办训练班,或者选送一些学员去苏联学习。我们可以从当时的这些作品中看出苏式雕塑的影子。建国后,毛泽东的塑像曾被广泛的设立在全国各的的城市、乡村。这是较早的塑像之一,后来走向了程式化,成为很长一个时期内雕塑艺术的创作题材之一。毛泽东塑像这一时期的造型艺术作品,普遍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其有一种象征性的符号化倾向,顺应着官方统一的美学意志。

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所谓城市雕塑,并不是一个很准确的概念,它的提出是相对于室内雕塑而言的,故可称之为室外雕塑。为了创造城市景观,也可称之为景观雕塑、城市环境雕塑等。城市雕塑包括:名人纪念性雕塑、园林雕塑、街景雕塑、城标等。与架上雕塑不同,大型雕塑有它独特的语言特点,它要有鲜明、明确的影像,让来自四面八方、远近不同距离的观赏者一眼就被它抓住,为它所打动。作为公共艺术,室外大型雕塑的设计、建造,必须充分研究它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无论是主题的确定,形象的设计,材质的选用,体量、高度,都要作为环境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周密的设计。城市雕塑

城市雕塑与环境城市雕塑是环境艺术的组成部分。如果说“建筑是围起来的空间”,那么雕塑则是伸展的空间。雕塑与环境的关系是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以求得艺术和谐的效果。潘鹤、梁明诚1986年在深圳市国际贸易大厦下的《友谊泉》,把现代建筑冷峻、单调的墙和欢快跳跃、飘逸洒脱的雕像融为一体,唤起人们轻快舒畅的情绪。作者以大反差的艺术对比,以热对冷、圆对方、动对静、相反相成,求得环境艺术的和谐美。

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特别注重雕塑的体量和尺度感,绝不能盲目追求无限大。城市雕塑的规划、设计要极其慎重地研究文化背景,环境状况和雕塑的尺度感、体量感和视觉效果、心理反应。

雕塑与环境的关系还要注意雕塑的色彩冷暖关系,静态与动态的关系,要研究多种角度甚至仰视、俯视,近距离、远距离的视觉感应。用总体环境确定局部的规划与设计,处理好“天、地、人”浑然一体的和谐的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与雕塑

建筑与雕塑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但是它们之间又有微妙的共存关系。通常的室外雕塑,有广场中心雕塑,街心花园雕塑,建筑物前(或周围)的雕塑,建筑物上的雕塑等等。

广场中心的雕塑,由于在广场中心,就面临四周围看的观众,而观众是从远距、中距、近距三个距离去欣赏。远距离只看到雕像的大轮廓,通常人在和雕像高成20倍的距离外和三倍的距离外时都是大轮廓在起作用。在三倍到一倍半间为中距离,这时看到整体也看到细部,以一倍半距离最好。广场雕刻不但要适应三个距离,而且还要适合于四面来看,因此广场雕塑构图要考虑到几个主要角度都与背景的结合。

建筑物前雕塑,要远看时雕塑形象鲜明又能烘托建筑,选择雕塑的背景应以单纯的墙面或明暗对比的色调为宜。建筑物前雕刻主要是从正面或半侧面欣赏,因此构图的表现力宜集中于正面,常借助于对比的手法。北京天安门的建筑,由于天安门前有一组由望柱、狮子、华表组成的汉白玉装饰雕塑和墙面红色对比鲜明,使建筑更美丽而丰富。华表主要是云头出现在天安门前边,在远看时云似在建筑中游动,建筑好像建在云中,构成宫殿在天上的幻觉。等到人走到一定的距离时,华表上的云就离开建筑,升上空中,这时,华表已完成它的使命。总之,建筑物前雕刻无论是以建筑为主,还是以雕塑为主,都要起到和建筑互相配合、互相衬托的作用,突出主题和加强美感的作用。建筑物前雕刻,要避免重复建筑的线条和扰乱建筑、破坏建筑的造型。

天安门内的一对华表名曰“望君出”,是提醒皇帝应该出宫去体察民情。天安门外的一对华表叫“望君归”,是呼唤皇帝应该赶快回宫处理朝政大事。华表,是从上古时代谤木演化而来的。所谓谤木,亦称诽谤木。据《淮南子·主术训》中说:“舜立诽谤之木。”意思是说,虞舜时在大街上树立一根木头,百姓如果见到舜有过失,可以在木上刻写谏言。在古汉语中,诽谤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批评、指责,是中性词,无褒贬义;二是指说别人坏话,即所谓毁谤,在这个意义上是个贬义词。谤木的“谤”,则是取其第一义。到了汉代,“华表木”就发展演变为通衢大道的标志,因这种标志远看像花朵,所以称为“华表”。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汴梁虹桥两端就画有两对高大的华表,顶端白鹤伫立,神态生动各异。天安门华表

借意和借景有某些相似,但又不一样,借意也是大型雕塑的重要课题之一,特别是纪念性雕塑更为重要。“借意”的关键是选择有纪念意义和传说的地点作纪念碑或园林雕塑,使作品有更丰富的生命力。听说有一个地方,曾经牺牲过几万英雄烈士,这山谷的一木一石都曾引起过游人对英雄的怀念与崇敬,这个地方的山景树木,饱含着纪念的意与情。在这里雕刻烈士像,必须保留和借用饱含情意的景物,则雕像情意更深,可惜建筑者把这景色“改造”了,虽然此地建成了大型雕像,但由于触目伤情的景色已消失,有含意的环境被破坏,这就失去了引起回忆悲惨年月的引子,雕塑成了概念而失去了力量。雕塑借意历来为雕刻艺术家所注重。借意手法,使艺术获得更丰富的生命。一件描写战斗的室外雕塑,虽然只有两米高,但它放置在秘密刑场的高处,使我们仿佛看到法西斯残杀人民的同时,也看到反抗的英雄,使塑像在我们心中变得高大了,这就是靠着借意使人产生联想的结果。借意

环境对室外大型雕塑既有巨大的影响。利用原有景物衬托雕塑,使之巧妙结合,更是创造室外大型雕塑的手法。四川大足石刻《九龙浴太子》是雕塑家在宝顶山的一个泉水口雕了九只龙头,使泉水从龙的口中喷出,龙口的水洒落在一个赤身的小孩身上(即释迦牟尼幼年),构成九龙浴太子的奇景。这种借泉与山石的景巧作雕刻,既省力,又构成富有奇趣的风景,是园林雕刻借用天然景物的范例之一。借景是室外大型雕塑的艺术技巧。但是也有不少大型雕塑不考虑借景,甚至发生雕塑与景物混淆的错误。有一个公园的林阴道旁,立有一个拿枪冲杀的铁像,刀尖对着游人,黑色的铁雕像与墨绿的树,色度近似,远看看不见,走近时突然出现,把人吓一跳。把一座供人游玩的园林变成了恐怖之地。借景

影像

以天空为背景的室外大型纪念像的影像极重要,因为这些大型雕塑主要给人以远看的整体印象,甚至成为一个城市远眺的标志。因此以外轮廓作重点表现,就成了室外大型雕塑最重要的环节,尤其立在山顶、海边、广阔的平原及河岸对面,或者是广场中心的雕塑像,最为重要。因为这些雕刻,近看的机会少,远看的机会多。要求作品外形的轮廓整体,远看就能清晰的明了其含义,那就不但白天能在远处看得清楚,而且早晨、黄昏甚至夜晚以天空为背景的外轮廓所构成的影像,也能起到美化与传意的作用。建筑物前雕塑,外型总是与建筑物构成一个整体的,这些雕塑的影像也是头等重要的,如果它和背景关系适当,影像则成为它向观众谈心的主要声音。雕塑的影像又与剪纸及绘画的轮廓整体不同,因为雕塑是立体的角度多,自然景色与天空也是多变的。从不同角度看雕塑,就构成不同的影像,因之影像的构图也就要考虑到一些主要的角度。影像鲜明的作品即使不塑五官,也有很强的表现力,《铜奔马》由于它的影像鲜明,从许多角度看都表现出天马飞驰的动感及意境。不重视影像的大型雕塑,在小稿时好看,但做大了就往往会出现可笑的影像。甚至会产生了反作用。譬如,一塑群像在白天看是救护伤员,但在以天空为背景的晚上看时,人群重叠合成了老虎吃人的影子,这就成为与内容完全相反的构图了。

寓意与象征

寓意与象征是大型纪念性雕塑的重要手法之一。它对形式多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大型雕塑存在着百看不厌的潜在要求,因而寓意与象征手法的大型雕塑,会在发展雕塑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历代陵墓前的辟邪及狮子,镇守在墓前,保护墓内主人,是力量的象征。明清两代没有皇帝雕像,九龙壁的神龙被利用来象征着帝族,龙是兽头、蛇身鳄鳞、鱼脊、鹰爪。是天空、陆上、海底的猛禽恶兽攻防武器的混合,企图制造能穿云翻海无敌于世界虚构的动物的形象,以象征战胜一切的观念形象,后来被皇帝独占了。西汉霍去病墓前两边的动物石雕群,作“隐伏为战”的意象,群像中间的石雕,《马踏匈奴》则是人们喜欢的战马形象,它把凶恶的侵略者踏在地下。构成善战胜恶的意境。虽然石雕并未刻出霍去病的形象,但是雕刻确切的描写了霍去病和这场战争的性质与结果。恰当的象征寓意的手法,使作品耐人寻味。

视角与择位

室外大型雕塑的大小及位置的决定是否适当,对于发挥雕塑效能有重要意义。同一雕塑摆在不同的位置,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穆希娜作的《工人和集体农庄女庄员》,原先在国际博览会上,摆在推进式阶梯形建筑物顶上,好象整个房子是为它设计,人物在天空中奔驰,显得非常有劲,每个角度都很好。但后来把它拆下来摆在莫斯科的街边,摆得很矮,位置、环境、背景、视角都变了,作品的效果就显然逊色。大型雕塑摆在不同位置就会产生不同效果。所以选择适宜的地方安放对于大型雕塑是很重要的。大小合适的雕塑,除了与环境背景等因素有关之外,由观众视点与雕塑构成的视角的不同,对作品效果有很大影响。

视角是人眼与观察物之间所构成的角度。一般大型雕塑远看时视角较小或接近视平线,近看时要仰看,则视角大。远看雕塑仰角小或接近平视,容易感到亲切,仰视角大才能看得见的雕塑,则容易产生雄伟高不可攀与神秘的感情。云冈昙曜五窟的主佛位置与洞口距离很短,而进洞内则要仰视到45°以上的视角才能看到主佛的脸孔,它利用艺术科学强制观者在佛前使自己感到渺小和觉得佛像雄伟,一般仰视角在30°至45°则物象就有雄伟感,超过60°仰角的物体就高不可攀了,因此,欧洲的建筑物前雕塑或纪念像,为了使人产生崇仰感觉,总要找到近看时必要的仰角角度,如果雕像的尺寸不够,就增加较高的台座,使雕像升高。

从“招魂”到“升华”

放大定稿是艺术实践,但也是个理论问题。已经通过的大型雕塑定稿,是制作成品的根据,由于放大成需要的大型雕塑,常常不如稿子生动与连贯。为了避免这些缺点,雕塑家们引进及创造了形形色色的机械放大法,以避免放大时造成走样,如“画格、吊线、求点”,“套圈”“焊接定点”等等放大方法,就是常用的一部分。虽然作者力图使放大的雕塑忠于定稿,但总还是“走样”和“失神”,因此,雕塑家曾发出放大时要“招魂”的呼叫,就是要求大雕塑与定稿一样的生动和传神。“招魂”不过只做到了形神忠于定稿。作为室外大型雕塑,做到忠于定稿,还只是第一步,在放大的过程中,更重要的任务是“升华”。“升华”就是神采更精,技术更完善,更有意境。“升华”常常牵涉到两个技术原因,一是小雕塑变为大型雕塑时,产生了视角及视觉的变化,经常要进行比例及构成立体的面向的调整,正如京剧舞台上坐椅子的官儿为了适应台下观众的视角而加高坐垫那样。至于调整的多少,则决定于大小、内容、位置(观众观看位置与雕塑安放位置)和姿态而定。二是除了在现场的石雕外,一般石雕、铜像、金属铸像、水泥像等等大型室外雕塑,都是在工作室内制作的。室内的雕塑多数不适应于室外的光线,手法又常常与自然环境不相适应,因之在放大时应作事先的模拟试验,亦可将定稿放在阳光下观察,以便作适应室外光的改进,使之升华,臻于完美。

作者:钱绍武

作品名称:李大钊纪念像高4米,宽7.5米

钱绍武

(1928.4—)

江苏无锡人。雕刻家、画家、书法家。1953年赴苏联列宾美院学习雕塑,1959年毕业获艺术家称号。回国后继续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1989年离休。现为中央美院教授、博导、学术委员会常设小、组成员,首都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委员会会长,中国城雕全国艺委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委员会委员。

李大钊纪念像由花岗岩雕成,作者钱绍武。整个造型坚实方正,夸大肩部的平展幅度,增加厚重敦实的感觉,成功的塑造了一个革命先驱的伟大形象。李大钊纪念像李大钊纪念像从顶到领子高3.1米,仅颜面部分一薄片,采石就达12吨。肩宽7.5米,厚近3米,总共约100多吨。从酝酿创作小稿开始,直到雕像落成,共花了两年多近三年的时间。……我的经验是:只要了解了这个人的经历和心情,我们就可以在他的外形上找出它们的痕迹,找到这些外在和内在的必然联系,……就可以抓住这些带有本质性的特征而去掉、起码减弱那些非本质的细节,达到揭示这个人物的精神本质的目的。在仔细研究了大钊同志的全部照片之后,我的确找到了这种神奇的一致性。大钊同志的相片几乎没有一张是斜依或侧视的,都正襟危坐,精神抖擞。他的脸型显得特别方正,他本来就是很典型的北方脸型,很浑厚方正加上他留的发型又很平齐方正,整个给人以一个略长的方形的感觉。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往往最好地说明了他的人格,这种方正的造型之所以为大钊同志喜爱,至少是为他所容忍,正好反映了大钊同志的修养和品格,就是方正、刚直而又含蓄、沉稳。……鲁迅先生说他“有些儒雅,有些质朴,也有些凡俗,所以既像文士,也像官吏,又有些像商人。这样的人像,我在南边没有看见过,北京却有的,是旧书店或笺纸店的掌柜。”……从这种方正、质朴、浑厚、沉稳的特征,联想到中原文化的特色,想到泰山的牌坊、大石阶、南天门,想到汉魏书法的重、拙、大,想到天安门,最后的形象凝集于一块拔地而起、不可动摇、开阔浑厚的伟大基石……李大钊同志纪念像创作体会(钱绍武)作者:钱绍武

作品名称:炎帝像高39米锻铜作者:郝京平

作品名称:舞陈运龙1940.7生于上海,

高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家学会会员、浙江省雕塑家学会理事。

作者:陈运龙

作品名称:夏韵

2003年为京珠高速公路创作(长21米)“穿越吋空”不锈钢城雕。作者:陈运龙

作品名称:穿越时空

关玉璋

,满族,辽宁开原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北雕研究室研究院。。曾为北京市文代会、美代会代表。

作者:关玉璋

作品名称:花仙子

郭端本

安徽合肥人,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任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雕塑作品《红一军军长许继慎像》、《王稼祥像》、录入《20世纪中国城市雕塑》、《中国肖像雕塑》。《季风》获2002中国北京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提名奖。

作者:郭端本

作品名称:许继慎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